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一、本文概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古琴艺术蜀派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以及当代状况的研究性文章。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蜀派,作为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将对古琴艺术蜀派的历史进行梳理,从蜀派的起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揭示蜀派古琴艺术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同时,文章还将对蜀派古琴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剖析,包括其独特的演奏技巧、音乐风格、曲目特色等方面,以展现蜀派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还将对蜀派古琴艺术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蜀派古琴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蜀派古琴艺术的历史与现状的全面研究,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蜀派古琴艺术,推动其传承与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二、蜀派古琴艺术的历史沿革蜀派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其历史沿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早在先秦时期,蜀地就已经有了古琴的流传。据史书记载,蜀王杜宇曾“教民务农桑,一号杜主”,他的教化政策中包含了音乐文化的推广,古琴艺术因此得以在蜀地扎根生长。随着历史的推进,蜀地古琴艺术逐渐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蜀派古琴。汉代是蜀派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乐府中大量使用了古琴作为伴奏乐器,推动了古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同时,蜀地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古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对古琴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为蜀派古琴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是蜀派古琴艺术的鼎盛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蜀地古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热衷于古琴演奏和创作,他们将古琴艺术与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蜀地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古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的表演和教学活动为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宋代以后,蜀派古琴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随着琴谱的编纂和琴论的完善,蜀派古琴艺术的表演技巧和风格逐渐固定下来。同时,蜀地古琴艺术家们积极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不断创新和发展蜀派古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近现代以来,蜀派古琴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蜀派古琴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另一方面,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蜀派古琴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将蜀派古琴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蜀派古琴艺术的历史沿革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现代的创新发展,蜀派古琴艺术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里,蜀派古琴艺术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三、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变迁蜀派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一支,其传承与变迁历经千年,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汉代起,蜀派古琴便在巴蜀大地生根发芽,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了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方面,蜀派古琴艺术得益于历代琴师的不懈努力。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古琴艺术的精髓代代相传。这些琴师中,既有文人雅士,也有民间艺人,他们共同构成了蜀派古琴艺术传承的主体。同时,蜀派古琴艺术还注重琴谱的传承,通过琴谱的记录和整理,使得古琴曲目得以保存和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蜀派古琴艺术也经历了不少变迁。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蜀派古琴艺术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蜀派古琴艺术在曲目选择、演奏风格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现代社会,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变迁仍在进行中。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蜀派古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通过举办古琴音乐会、建立古琴艺术传承基地等方式,推动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蜀派古琴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古琴艺术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古琴作品,为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变迁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它既保留了古琴艺术的传统精髓,又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在未来,我们期待蜀派古琴艺术能够在传承与变迁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四、蜀派古琴艺术的现状与挑战蜀派古琴艺术,历经千年的沉淀与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中,蜀派古琴艺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现状方面,蜀派古琴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推动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一系列的古琴演奏会、讲座和培训活动。同时,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设了古琴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古琴演奏者和研究者。蜀派古琴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古琴艺术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为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蜀派古琴艺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琴艺术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的传承方式相对单一,往往依赖于师徒相传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琴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古琴艺术的演奏技巧和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限制了古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我们需要加强对蜀派古琴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古琴艺术的认知度和兴趣度。我们需要探索和创新古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将古琴艺术与现代教育、科技、媒体等领域相结合,拓宽古琴艺术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挖掘,整理和保护古琴艺术的珍贵遗产,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蜀派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中,我们需要加强对蜀派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五、结论本论文对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追溯蜀派古琴艺术的起源,分析其发展脉络,以及探讨其在当下社会的传承与影响,我们得以一窥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蜀派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蜀派古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成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蜀派古琴艺术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曲目与演奏经验,更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古琴大师,他们以其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艺术修养,为蜀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蜀派古琴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传统古琴艺术的传承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人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与欣赏古琴艺术。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古琴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蜀派古琴艺术的关注与支持,为其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期待古琴艺术家们能够不断探索创新,将蜀派古琴艺术的魅力与精髓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蜀派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与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更能够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蜀派古琴艺术能够继续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七、附录公元前333年传说中的古琴大师孔子在鲁国讲学,古琴艺术开始广泛传播。公元7世纪唐代蜀中诗人杜甫的诗作中多次提及古琴,反映了当时蜀派古琴艺术的影响力。公元10世纪《蜀中广记》详细记载了蜀派古琴的演奏技艺和风格特点。公元14世纪明代蜀派古琴大师杨表正编纂《琴谱正传》,成为蜀派古琴艺术的经典著作。公元19世纪清末民初,蜀派古琴艺术进入鼎盛时期,多位大师涌现,琴谱传承丰富。公元20世纪至今蜀派古琴艺术面临现代化冲击,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得到保护和传承,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蜀中广记》明代蜀地百科全书,其中有大量关于古琴艺术的记载。《古琴曲网》现代蜀派古琴大师龚一编纂,收录了大量蜀派古琴曲目及演奏技巧。四川音乐学院古琴研究所致力于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与研究,定期举办古琴演奏、讲座等活动。蜀派古琴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次,汇集国内外古琴艺术家,展示蜀派古琴艺术的魅力。蜀派古琴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为古琴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推动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播。近年来,蜀派古琴艺术逐渐走向世界,多次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受到广泛赞誉。蜀派古琴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蜀派古琴艺术也吸引了众多国外学者和爱好者前来学习、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蜀派古琴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参考资料:古琴艺术(浙派),浙江省杭州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浙派古琴艺术流传于浙江地区,古代浙派古琴艺术起于南宋,创始人为郭楚望。徐天民门下在元明时期传承四代,将浙派古琴艺术推向顶峰,一时有“浙操徐门”“徐门正传”之称。入清以后,浙派古琴艺术渐趋衰微。浙派古琴演奏追求“微、妙、圆、通”的音色,以“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为指归,追求文雅、恬静、简洁、洒脱的意境。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古琴艺术(浙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34。浙派古琴艺术流传于浙江地区,这一流派的发展分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古代浙派古琴艺术起于南宋,创始人为郭楚望。郭氏传艺于刘志方,刘志方又传毛仲敏、徐天民,由此形成在南宋琴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其后徐天民门下在元明时期传承四代,将浙派古琴艺术推向顶峰,一时有“浙操徐门”“徐门正传”之称。入清以后,浙派古琴艺术渐趋衰微。现代浙派古琴艺术的兴起与琴家徐元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徐元白的琴艺得清末琴家大休上人真传,理论思想则主要源于清代浙派琴学专著《春草堂琴谱》。1939年,徐元白在南京与徐芝荪等组建“清溪琴社”,1945年与杨洁武等人在重庆组建“天风琴社”,1946年又返回杭州与张味真等人组建“西湖月会”,与此同时还编撰了《天风琴谱》及琴论多篇,由此推动浙派古琴艺术的复苏和繁荣。唐代以前,浙派古琴的琴曲较为注重右手的指法,即所谓的“声多韵少”。以声韵论,散音、泛音、按弹音所出均为声,而走音、滑音、颤音所出为韵。浙派诸谱(包括后期的《文会堂琴谱》)所收之琴曲,散音(即空弦音)、按弹音的运用明显多于走音、滑音、颤音,由此,出现了从“声多韵少”到“声少韵多”的转变。讲求古琴的发音要“微、妙、圆、通”,即所谓的“大音希声”。肖鸾在《杏庄太音补遗》序中讲:“谱,载音之具,徽是则无所法,在善学者以迹会神,以声致趣,求之于法内,得之于法外。”宋人成玉间曾在《琴论》中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其中所说的两浙,即指浙派古琴艺术。明代琴谱中浙派的右手指法也比唐以前的曲谱指法来得简洁。在现存较早的曲谱《碣石调幽兰》及《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中所常见的可奏出多音的组合指法,如双牵、全牵、牵、蠲、半扶、全扶、却转、转指、间勾、历擘等,在明浙谱中已实为罕见或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单一指法的运用,如抹、挑、勾、剔、打等”。浙派指法以古法为典范,以指力顺畅为原则,形成了细腻苍劲,干净中正的特点。右手指法随乐曲起伏,无拘无束,而且圆润而注重音色;左手指法吟揉分明,按音用指强弱分明,不拖泥带水,强音之后常顺势而下,虚实结合,变化跌宕,字正音圆,平和,中庸,质朴。浙派古琴听来潇洒自如,音韵流畅。明代琴人朱权在他《神奇秘谱》序中,将浙派弹奏乐曲的琴风归纳为能察出乐句和不能察出乐句两类。浙派琴家主张琴曲只有乐句而无板眼的说法,但对曲调的节奏却很重视,并认为琴曲应不受语言、文辞和板眼的约束,曲调要奔放。明琴人刘珠在《丝桐篇》对浙派评价道:“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舒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浙派文人崇尚“微”“妙”“圆”“通”,讲求古朴典雅、平和、稳健怡淡、内涵丰富,生动而不流俗。明浙江钱塘人琴家高濂在论琴篇中讲到琴风:“知琴者,以雅音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求音当取舍无迹。运动闲和,气度湿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高濂又指出:“有等务尚花巧急骤,夸奇呈高,不求法度准绳之中,有数畅悠扬之妙。操多散少,以类箜篌,巧取按生,以等筝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间出,清以泛声,谓得中道。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扑为绕,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耳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哉?”从现存的琴学资料看,浙派琴曲大多是大中型的作品,如在《神奇秘谱》所收的21首浙派琴曲中,大中型作品也超过了三分之二。又如,《梧冈琴谱》所收的29曲中只有3首是三段的小曲(其中有2首为“某某吟”),3首是六七段的中小型作品,1首是三十六段的特大型作品,其余22曲均为八至十三段的大中型作品。与此同时,自《杏庄太音补遗》问世之后,肖鸾提倡“某某吟”这类的小型作品,使得小曲开始受到重视,浙派琴曲的规模和内容进一步发展扩大。从曲式结构来看,浙派大中型作品(包括特大型作品)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曲终前有渐慢的提示。所用的谱字有如下几种(此处以汉字代替谱中的减字):“入慢”(如《广寒游》等)、“渐慢——入慢”(如《神游六合》等)、“入慢——大慢”(如《雉朝飞》等)、“渐慢——正慢”(如《庄周梦蝶》等)。浙派古琴不是一味地按照原谱弹奏,而是进行改编、翻新,让乐谱重新散发时代的魅力,徐天民改编的《紫霞洞琴谱》就是较好说明。郭沔在新谱创作方面非常重视和实际相联系,他不拘泥于传统,在乐曲中随性的抒发所思所感,游刃有余。大量的新曲创作,丰富了古琴曲库,让本来曲高和寡的古琴艺术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郭沔所创立的浙派古琴带有很强的经世致用思想,除了讲求技艺外,更重视琴曲中个人情感的表达。后世学者有认为这与奉行经世致用思想的永嘉学派的影响有关。浙派古琴传承琴谱如下:《神奇秘谱》共六十三曲;《梧冈琴谱》共四十二曲;《杏庄太音补遗》琴曲共七十二曲;《文会堂琴谱》共六十八曲,其中《调弦入弄》《泛音人弄》《五徽调弄》《颜回》《凤求凰》《湘妃怨》《客窗夜话》《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瀛洲》《昭君怨》等为琴歌;《藏春坞琴谱》共六十六曲,《客窗夜话》《思贤操》两首为琴歌。浙派古琴经典曲目数十首,包括郭楚望的《潇湘水云》,毛仲敏的《渔歌》《樵歌》,徐天民的《泽畔吟》,以及《平沙落雁》《普庵咒》《渔樵问答》《稚朝飞》《乌夜啼》《关雎》《陋室铭》等。明代的主要琴派——浙派、江派、虞山派、绍兴派,都集中在南方地区,其中浙派在明代古琴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从南宋时期创派开始至明代,浙派古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其派别体系已较为成熟和稳固。浙派“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古琴音乐风格适应时人的审美品味,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现代浙派古琴艺术主要以西湖琴社和霞影琴馆为平台,活动多处于自发状态。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而任其自生自灭,很可能重蹈古代浙派由盛而衰的覆辙。徐晓英,女,1937年10月生,2016年8月19日逝世,享年79岁。2012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报。郑云飞,男,1939年3月生。2012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章怡青,女,2018年被评定为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古琴艺术(浙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公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的古琴艺术(浙派)”项目合格。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古琴艺术(浙派)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7年10月8日,第八届浙派古琴艺术节在杭州开幕,来自广陵派、梅庵派、泛川派、浙派的古琴艺术家通过论坛、雅集、音乐会、讲座等,与古琴爱好者交流琴学艺术、发扬传统文化。2019年11月29日,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跃在温州大剧院演奏徐君跃打谱、作曲的古琴作品。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广州市传统音乐,发源于广东新会,流行于珠三角一带,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派古琴艺术主要流传在广东省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岭南派古琴艺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在曲目、音乐结构、音色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清和淡雅、温柔醇厚、优雅恬静的风格。其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静的境界。2008年6月7日,广东省广州市申报的古琴艺术(岭南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34。岭南派古琴艺术主要流传在广东省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期间,南汉国吏部郎中陈用拙著成《大唐正声琴籍》10卷,备载琴家评论及古代名琴师事况。岭南古琴艺术真正源头在宋代,南宋末年,元军入侵中原,宋帝从临安南迁冈州崖山,一批中原琴谱随之流入冈州。古冈州即现代的广东新会县,宋元崖门海战结束在新会,中原南迁的琴人、琴器、琴谱散落在民间。宋遗民在元代收集的宋室遗留古琴曲谱,称之《古冈遗谱》。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岭南琴学昌盛,琴人辈出。明代广州琴人辈出,陈献章、梁启运、释闻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均名盛一时。明代大思想家、新会人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雅好古琴,由他再收集整理的《古冈遗谱》,传播岭南大地。其藏琴“沧海龙吟”现存广东省博物馆,“寒涛”现存广州市博物馆。清代中叶,广府地区终于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岭南琴派”,成为中国古琴艺术一大流派,岭南琴派声名日显。道光年间广东新会人黄景星编成《悟雪山房琴谱》,共收集琴曲50首,在岭南琴学中影响最大,公认为岭南派的经典琴谱,他被后世奉为岭南琴派创始人。还有咸丰年间的《古冈蔗湖琴谱》,也是岭南派琴谱稀世珍本。冈州古琴艺术曾经辉煌,见于著录的琴家还有黄观炯、张文焯、黄国璘、胡准、陈绮石、陈芷芗、黄炳堃、莫锦江、黄文玉、莫骥昭、莫锡龄、莫琛昭、莫韵石、莫湘厓、伍铨萃、莫尚德、莫仲予等。岭南琴风可以总结为“刚健、爽朗、明快”六字真言,要求琴学后辈谨记恪守,万变不离其宗。鼓琴时,要临琴端坐,待呼吸舒徐,然后下指,做到气音结合,万念归一,进入曲境,右手操琴,手贵平直,中锋下指,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环环紧扣,左手并发清音,如吟苦揉,圆而不滞,左右刚柔并济,损益相当,轻而不浮,重而不浊,疾而不乱,缓而不断,方能工妙入神,扣人心弦。岭南琴曲保留了唐宋古朴的遗风,经过元明清广东琴人据该谱本的不断研究发展,其中融会了广东当地的语言特色和民间音乐,在演奏上,具有刚柔并济、活泼明朗而富于装饰(特别是倚音的运用)的特点。在乐句的进行中,上行或下行中,很少直截了当的取音,而多曲折迂回地进行。这与广东音乐的特色十分吻合。如琴曲《碧涧流泉》,全曲为三段体(ABA)结构,由慢到快,由快转缓,后归平静,多次运用虚器手法,跌宕起伏,虚实相映,使人如入深林,如临清泉。又如岭南代表琴曲《乌夜啼》,是国内唯一有师承指授,代代相传下来的曲子,指法传神,节奏明快,全曲跌宕有致,充满了奇音雅趣,音冽而味隽。岭南琴人自创琴曲亦注重节奏的运用,如明末陈子升之《水东游》、清代黄文玉之《猿啼秋峡》和黄炳堕之《南湖秋雁》、《赏荷》等曲,表现主题明显,指法技巧精到,旋律流畅,并能不着痕迹地融入地方特色。其中陈子升为让后人不悖其曲调原意,在《水东游》琴曲指法旁注有许多表示节拍的符号,包括圆圈,黑圆点,三角框,单、双竖线,指法间单横线等,说明早在明代,岭南琴人便对古琴音乐节奏的处理非常重视,这对一些至今仍坚持“古琴非音乐论”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驳斥。岭南派古琴代表作品有《水东游》《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神化引》等。在琴谱和琴学理论方面,岭南派也颇多建树,主要流派典籍包括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1686)、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1836)、何斌襄的《琴学汇成》(1869)、容庆端和林芝仙的《琴瑟合谱》(1870)、朱启连的《鄂公祠说琴》(1898)等。岭南派还拥有“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清音雅奏与传世法曲相映生辉。杨新伦先生(1898—1990)字克定,号振玉琴斋主人,广东番禺鸦湖乡人(今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鸦湖村人),广东古琴研究会创会会长,原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著名古琴家、武术家,岭南琴派一代宗师。岭南派古琴的演奏营造了清、微、淡、远的意境,构筑出传统文人抒情达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殿堂,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古琴等传统民族艺术呈日益萎缩的趋势。再加上古琴“难学”、“难传承”、“难遇知音”等原因,岭南琴派的古琴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谢导秀,男,1940年生,师承一代宗师杨新伦。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广州市申报。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广州市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古琴艺术(岭南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古琴艺术(岭南派)项目保护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广州市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1982年,岭南派古琴传承人谢导秀参加广东电视台《万紫千红》专题电视栏目第33期的拍摄,节目先后在广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1994年10月,谢导秀与西安古琴家李明忠、香港古琴家唐健垣三人在香港大会堂举行“高山流水古琴吟”音乐会。2022年7月,《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新书发布会暨岭南古琴品鉴会在越秀区文化馆成功举办。发布会上,岭南古琴非遗传承人区君虹、区宏山父子携弟子黄淑仪、谌武、傅晓云举办了岭南古琴名曲品鉴会。2013年12月,播出了岭南派古琴传承人谢导秀的纪录片《琴心导秀》。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江苏省扬州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流派之一,它发源于江苏省扬州一带。明末清初徐常遇编著《澄鉴堂琴谱》,标志着广陵琴派已臻成熟。广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2008年6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Ⅱ-34。古琴艺术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完备。经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古琴艺术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传在江苏省扬州一带。这一琴派产生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则至唐宋方开始逐渐显露。明末清初,一代古琴宗师徐常遇编著的《澄鉴堂琴谱》,标志着广陵琴派已臻成熟。1932年,广陵琴家孙绍陶、张子谦、刘绍椿、胡滋甫等正式创建广陵琴社,使广陵琴派以团体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广陵派琴家一以贯之地保持着流派自身固有的艺术特色,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为艺术标准,崇尚“清微淡远”的同时又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其演奏讲究“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若吟若揉,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或伸,行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广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广陵琴派古琴艺术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韵、琴史、琴论、琴社等方面独树一帜。广陵派古琴弹奏一般为纯乐器性的独奏,也有唱弹兼顾的琴歌,也有与箫、埙等乐器合奏等形式。琴曲形式丰富。题材广泛,表现离别、痛苦、喜乐、悲伤、愤慨等情感。广陵琴派流传下来的琴谱较多,从这些琴曲的来源上反映出广陵琴派善于吸纳兼融诸派之长、自成一格的特点。广陵琴派的代表作品有《广陵散》《渔歌》《樵歌》《昭君》《龙翔操》《梅花三弄》《澄鉴堂琴谱》《平沙落雁》《流水》《潇湘水云》《醉渔唱晚》《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自远堂琴谱》等。广陵古琴具有广泛的音乐史、美术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扬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反映出扬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是扬州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受当代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琴乐本身艺术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广陵派古琴艺术难以适应当代音乐教学职业化、专业化的趋势,也难以通过市场经济等手段谋求生存之道。马维衡,男,汉族,2018年5月25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2024版)金融服务合同
- 2024年大型活动场馆门禁安装合同
- 2024年个人借款合同担保规定
- 2024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代理销售合同
- 2024简单购房合同格式
- 2024年UPS系统安全防护及升级服务合同
- 2024年4S店购车预订单合同图片与文本
- 2024常用药品年度采购合同
- 2024年商业综合体建筑垃圾运输协议
- 2024年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合同关键要素解析
- 公务员2021年国考《申论》真题(地市级)及参考答案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高等数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DPtech-FW1000系列防火墙系统操作手册
-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讲《伟大事业始于梦想》说课稿
- 图像学完整分
- 印刷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 (完整版)小学英语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最新整理)
- 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全套ppt课件ppt
- 物理化学-傅献彩-第八章-电解质溶液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