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MICROBIOLOGY绪论
第一节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一)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经显微镜放大几百倍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的概念2.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和组成不同可分为三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螺旋体等。●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亚病毒等。(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农业、化工、石油、医药工业等;微生物与人类密切相关:▲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自然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构成了人体的正常菌群,对机体具有营养、免疫等作用;▲极少数微生物可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疾病,称为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在医学中的意义(三)医学微生物学
是阐述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及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基础学科。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
免疫(immune)是机体识别并清除“自己”和“非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借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对机体造成损害。
(一)免疫的概念及基本功能1.免疫的概念二、免疫与医学免疫学
功能正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过低:免疫缺陷过高:超敏反应免疫稳定清除衰老、变性紊乱:自身免疫病及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过低:肿瘤2.免疫的基本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理表现1、概念: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将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新兴学科。(二)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2、免疫学讲授内容简介医学免疫学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免疫效应生理效应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免疫耐受
病理效应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免疫学应用: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免疫预防
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发展简史一、微生物学与抗感染免疫共同发展时期
●
16世纪中国人发明用人痘预防天花
●1676年荷兰人吕文虎克(Leeuwenhoek)发明了显微镜——人类第一次认识了微生物的世界。
●1857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Pasteur)证实了发酵与腐败都是由微生物引起,并创立了巴氏消毒法;●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病毒;●德国学者郭霍(RobertKoch)应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病原菌,先后发现了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
●18世纪末,英国人琴纳(Jenner)发明用牛痘苗预防天花。●Wright提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辅相成●Behring/Kitasato发现白喉抗毒素●Metchnikoff提出细胞免疫学说
Ehrlich提出体液免疫学说二、免疫学的兴起与现代微生物学时期●从20世纪中叶起免疫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硕果累累;●
1971年召开第一次国际免疫学会议,将免医学与微生物学分开;
第三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今后的工作医学微生物学方面:1.建立快速诊断方法;2.病原微生物毒力因子的研究;3.微生物耐药机制的研究;4.寻找有效的抗病毒药物;5.微生态学研究;6.医院内感染研究;7.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医学免疫学方面:1.细胞因子的研究;2.细胞粘附分子的研究;3.免疫耐受的研究;4.细胞凋亡的研究;5.蛋白质工程——“人源化抗体”的构建;6.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应用;7.核酸免疫技术的应用;第一节病毒的感染方式一、水平传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通过皮肤传播:如经创伤、叮咬。
■通过粘膜传播:如经呼吸道、肠道粘膜、性接触等。
■医源性传播:如经注射﹑输血、拔牙等传播。二、垂直传播: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经胎盘传播■经产道传播第二节病毒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一)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1.杀细胞感染:■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使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对细胞的直接损伤2.非杀细胞感染:细胞可多次出芽释放病毒,最终仍不免死亡。3.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使细胞寿命缩短。(二)包涵体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在光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有嗜酸性、嗜碱性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三)细胞转化:病毒核酸整合到细胞核酸中,使细胞遗传特性改变而导致肿瘤发生。(四)细胞凋亡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通过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损伤,如登革病毒、乙肝病毒等。■细胞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通过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损伤,如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直接损伤淋巴细胞或淋巴器官,如HIV。第三节
病毒感染类型一、隐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不引起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感染时间短,宿主一般能将病毒彻底消灭而恢复。◆持续感染: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甚至终生,称为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
▼迟发感染:慢发病毒感染一、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一)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二)种类1.IFN-α——白细胞产生2.IFN-β——成纤维细胞产生3.IFN-γ——致敏T细胞产生
第四节抗病毒免疫细胞IFN诱生剂产生特异性因子,使阻抑蛋白灭活干扰素基因解除抑制IFN基因活化产生干扰素(三)干扰素产生机制干扰素作用机制示意图(四)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干扰素与受体结合
◆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免疫调节:活化NK、TC细胞,增强NK、TC细胞杀伤能力。◆抗肿瘤作用:调节癌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分裂。◆抗病毒作用:出现早,限制病毒扩散。(五)IFN的生物学活性:二、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一)中和抗体:由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可与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易感细胞,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
▼IgM:出现早
▼IgG:主要抗体▼SIgA局部抗病毒(二)补体的作用:抗体结合病毒抗原或细胞膜表面病毒抗原后,通过活化补体,类似溶细胞作用,破坏有胞膜病毒或溶解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三、细胞免疫:
1、TC的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
2、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的作用第二十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一节检查方法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一)采集标本:早期(发病1–2天),根据感染部位采集。(二)标本处理:严格无菌操作。本身带有杂菌的标本需用抗生素处理。
(三)冷藏送检:标本采后1–2小时送到,不能立即送检者需放入含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中,低温下保存送检。(三)血清学检查二、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查方法(一)光学显微镜检查(二)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四)病毒核酸的检测: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一)动物接种
(三)组织细胞培养
(二)鸡胚培养第二节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人工自动免疫(一)灭活疫苗: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二)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三)新型疫苗:如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亚单位疫苗。二、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病毒的概念: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基本特点
1.体积微小:测量单位为nm
。2.非细胞结构。
3.含单一核酸:DNA或RNA。
4.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系统。5.抵抗力:耐冷怕热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增殖。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测量单位:纳米(nm)。2.大型病毒200–300nm。3.中型病毒80–150nm。4.小型病毒18–30nm。5.多数为球形,还有杆状,丝状,弹头状,蝌蚪状等。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1.核心:单一型核酸(DNA或RNA),决定病毒的遗传﹑变异与感染。2.衣壳: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壳粒聚合而成。*衣壳呈三种对称型(一)基本结构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的作用:1.保护核酸2.与致病性有关3.具有抗原性(二)辅助结构——包膜1.是病毒出芽释放时包上的一层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2.刺突(包膜子粒):某些病毒包膜表面镶嵌有糖蛋白,为放射状排列的大小不等的钉状突起,称为刺突。*功能:与致病性有关,具有抗原性。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一、复制病毒必须借助宿主细胞供给原料和能量,在自己核酸的控制下合成新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以一定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再感染其它细胞,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二、复制周期
㈠吸附:病毒表面的互补结构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㈡穿入:病毒基因进入细胞内。
穿入方式病毒胞饮融合转位作用㈢脱壳:衣壳被酶降解,核酸游离㈣生物合成:脱壳后,核酸进入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开始一系列生物合成反应,复制出子代病毒核酸,合成病毒蛋白质,此过程称为生物合成。
*隐蔽期:此阶段宿主细胞内找不到完整的病毒体,称为隐蔽期。1.DNA病毒的合成:病毒DNA早期mRNA
早期蛋白质(酶)子代DNA晚期mRNA
晚期蛋白质(病毒结构蛋白)转录
翻译翻译转录
复制2.RNA病毒的合成:RNA+蛋白质RNA+蛋白质RNA-复制翻译翻译3.逆转录病毒的合成:RNA互补DNADNA与RNA杂交中间体双股DNA蛋白质
mRNA逆转录酶㈤装配与释放1.新复制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合成感染性病毒颗粒称为组装,又称成熟。DNA病毒在核内,RNA病毒在胞浆内组装。2.
成熟病毒从宿主细胞游离出来称为释放。①破胞释放②出芽释放三、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1.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的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则不能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2.缺损病毒: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基因突变,使病毒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缺损病毒。(一)病毒的异常增殖(二)病毒的干扰现象1.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2.机理(1)破坏细胞受体(2)消耗原料、酶系统(3)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3.意义(1)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免疫方案(2)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的灭活。灭活的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等活性。一、物理因素:1.耐冷不耐热,56℃30分钟可使其灭活。贮藏在–70℃以下保存数月或数年。2.对电离辐射和紫外线敏感。
2.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3.对甘油抵抗力强,用于送检材料的保存。二、化学因素1.对氧化剂、卤素、醇类敏感。第四节病毒的变异一、基因突变二、基因重组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G—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致病菌多有菌毛。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1)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活跃。(2)常用SS琼脂伊红美蓝(EMB)琼脂、中国蓝(CB)培养基等肠道选择性培养基鉴别肠道杆菌。非致病菌:分解乳糖产酸→菌落带色致病菌:不分解乳糖→无色较小菌落
3、抗原构造:复杂。(1)O抗原:菌体抗原,为胞壁脂多糖,100℃数小时不被破坏。菌体抗原外露,为H—O变异。(2)H抗原:存在于鞭毛中的蛋白质,不耐热,60℃30min破坏。(3)K抗原:位于O抗原外,多糖类物质,阻抑O凝集。(4)共同抗原(ECA):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表面,为氨基糖聚合物。4、抵抗力:不强。
第一节埃希菌属1、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菌落带色。典型大肠杆菌IMViC试验为++--2、抗原构造:(1)O抗原:分群。(2)H抗原:(3)K抗原:大肠杆菌血清型表示为O:K:H
大肠埃希菌在伊红美蓝(EMB)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大肠埃希菌的葡萄糖发酵试验大肠埃希菌的乳糖发酵试验大肠埃希菌的靛基质试验大肠埃希菌的双糖铁(KIA)试验3、致病因素
(1)定居因子(CF):又称粘附素,是特殊菌毛,包括CFAⅠ和CFAⅡ。(2)肠毒素:
①不耐热肠毒素(LT):为蛋白质成分,加热65℃30min被破坏,致病机理与霍乱肠毒素相似。
②耐热肠毒素(ST):对热稳定,100℃20min不被破坏,致病机理激活肠道上皮细胞鸟苷酸环化酶(GMP),导致分泌亢进所致。
4、所致疾病(1)肠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泌尿系最常见,老年人和婴幼儿可发生败血症和新生儿脑膜炎。(2)肠道感染:急性腹泻,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①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因素为CF、LT和ST导致婴幼儿、旅游者腹泻。
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侵犯较大儿和成人,引起类似菌痢的腹泻。
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产生类志贺毒素,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⑤肠凝聚性大肠杆菌(EAEC):引起急慢性腹泻。5、作为卫生、细菌学检查的指标。
第二节志贺氏菌属1、无鞭毛,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菌落。2、抗原构造和分类:有O抗原和K抗原,依据O抗原和生化反应将该属分为4个群。(1)A群:志贺痢疾杆菌。
(2)B群:福氏痢疾杆菌,我国最多见。(3)C群:鲍氏痢疾杆菌。(4)D群:宋内氏痢疾杆菌。
志贺菌属在麦康凯(MAC)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志贺菌属扫描电镜照片(放大10000倍)志贺菌的菌毛(电镜,放大16000倍)志贺菌属的常见生化反应葡萄糖发酵试验乳糖发酵试验双糖铁(KIA)试验3、抵抗力弱,对酸敏感,对消毒剂敏感。4、对氯霉素、磺胺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5、Sd活疫苗:利用毒力变异(营养缺陷型变异株)制成。6、致病因素:(1)侵袭力:菌毛。细菌吸附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2)内毒素
①引起肠壁通透性增高,导致发热,神智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
②破坏肠粘膜,引起炎症、溃疡、出血。出现粘液脓血便。
③刺激植物神经,使肠功能紊乱,导致里急后重、腹痛。(3)外毒素:志贺毒素ShT,由A群1型产生,有三种生物学活性:
①神经毒性:使CNS严重受损。
②细胞毒性:引起肝细胞、肠粘膜坏死。
③肠毒性:引起疾病早期的水样泻。7、所致疾病(1)急性菌痢:典型痢疾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2)中毒性菌痢:全身严重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往往不明显。(3)慢性菌痢:病程2月以上。8、检查:取用药前粘液脓血便,立即送检。9、防治:预防用Sd株活疫苗;治疗用吡哌酸、氟哌酸、黄连素。
第三节沙门菌属一、生物学特性:1、培养特性:(1)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中形成无色菌落。(2)生化反应活跃。沙门菌属的鞭毛(电镜,放大16000倍)伤寒杆菌的常见生化反应葡萄糖发酵试验乳糖发酵试验双糖铁(KIA)试验2、抗原构造:(1)O抗原:为LPS,耐热,据此将沙门氏菌分为42群。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
(2)H抗原:为蛋白质,不耐热,据此分种、型。刺激机体产生IgG型抗体。
①第一相:特异性高,用a、b、c表示。
②第二相:特异性低,用1、2、3表示。(3)Vi抗原(毒力抗原):抗原性弱,有菌才有抗体,当细菌被消除后,Vi抗体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带菌者检出。3、抵抗力:不强,对氯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
(1)侵袭力:菌毛、O抗原、Vi抗原。(2)内毒素(3)肠毒素: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引起水样泻。2、所致疾病(1)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
(2)食物中毒:由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引起。因食入被污染食物引起。(3)败血症:常由猪霍乱、丙型副伤寒、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引起。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在不同部位引起化脓性炎症。3、免疫性:伤寒、副伤寒病后有牢固免疫力,主要是细胞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一)病原菌分离鉴定:1、标本:1~2周,取血液、骨髓;2~3周,取粪、尿、骨髓。
2、培养和鉴定:
(二)血清学检查1、肥达反应:利用伤寒杆菌H、O抗原,甲型、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半定量试管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抗体效价是否高于正常值,协助诊断伤寒、甲、乙型副伤寒的一种反应。2、结果判定时注意的问题:(1)正常人抗体水平:伤寒杆菌O抗体、甲型、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1:80;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1:160以上有诊断价值。(2)动态观察: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4倍早期血清抗体效价有诊断意义。(3)H抗体与O抗体的区别O抗体H抗体意义高高伤寒低高预防接种非特异性回忆反应高低感染早期或沙门氏菌属的交叉反应四、防治:1、伤寒、甲、乙副伤寒三联疫苗。2、氯霉素。
第四节克雷伯菌属1、有肥厚荚膜。2、分类:(1)臭鼻克雷伯菌:致慢性萎缩性鼻炎(有恶臭)。(2)鼻硬结克雷伯菌:慢性肉芽肿病变。(3)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等(条件致病菌)。
第五节变形杆菌属1、多形态,有周鞭毛。2、扩散生长,有迁徙生长现象。在培养基中(含5%琼脂)加入0.1%石炭酸则形成单个菌落。3、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菌落,尿素分解试验阳性,培养物有特殊臭味。变形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4、外斐氏试验:变形杆菌X19、X2、Xk菌株与立克此体存在共同抗原,据此可用变形杆菌X19、X2、Xk菌株的菌体抗原作为已知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立克此体感染性疾病,如斑疹伤寒等。5、条件致病菌,引起尿路感染、创伤感染等。
超敏反应概述
㈠概念
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这种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称超敏反应。
㈡发生条件2.机体的发应性多数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个体差异。
超敏反应概述1.变应原(抗原)的刺激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超敏反应概述㈢分型
Ⅰ型(速发型)
Ⅱ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迟发型)第一节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变应原
(1)尘螨
(2)药物
(3)异种动物血清
(4)花粉及食物蛋白等Ⅰ型超敏反应2.抗体主要由IgE介导。
IgE合成与遗传因素、接触变应原的机会及IL-4的诱导有关。3.参与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特点:胞膜上具有IgEFc高亲和性受体(Fc
RI);胞浆中含有嗜碱性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4.参与反应的主要活性介质及其作用(1)颗粒中储备的介质及其作用①组胺:
▲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刺激平滑肌收缩;
▲促进粘膜腺体分泌。②激肽原酶使血浆中
2-球蛋白水解为激肽,其中缓激肽具有:▲刺激平滑肌收缩;▲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吸引嗜酸性和嗜中性粒细胞;▲致痛作用。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2)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①白三烯(LTs):
▲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收缩;
▲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促进粘膜腺体分泌。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凝聚和活化血小板,使之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②前列腺素D2(PGD2):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二、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和机制1.致敏阶段2.激发阶段——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3.效应阶段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IgEFc激活肥大细胞的过程Ⅰ型超敏反应三、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特点2.IgE参与;3.通常只引起功能紊乱性疾病,而不发生严重的组织损伤;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1.发生快,消退亦快;Ⅰ型超敏反应四、临床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
花粉症的发生机制Ⅰ型超敏反应五、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变应原皮肤试验
2.脱敏治疗使用原则:对抗毒素过敏但必须使用者。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3.药物防治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细胞细胞++半抗原Ag-Ab复合物自身抗原、同种异体抗原、异嗜性抗原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Ⅱ型超敏反应靶细胞+抗体靶细胞溶解
激活补体靶细胞靶细胞++抗体抗体巨噬细胞ADCC效应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细胞损伤的机制二、特点
1.抗原在靶细胞表面;
2.抗体:IgG、IgM参与;
3.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造成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Ⅱ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三、临床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4.肺-肾综合征Ⅱ型超敏反应5.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3)血小板的作用
不同大小免疫复合物的特性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Ⅲ型超敏反应二、特点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致病上起主要作用;3.补体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是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4.病变局部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炎症反应多见于血管及其周围。1.抗体:主要是IgG、IgM;Ⅲ型超敏反应三、临床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过敏性肺泡炎等。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二、特点2.由致敏T细胞及其释放的淋巴因子发挥致病作用,抗体和补体不参与;3.局部炎症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及细胞变性坏死为主;4.一般无明显个体差异。1.发生慢,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48h~72h;
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Ⅳ型超敏反应三、临床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3.移植排斥反应分枝杆菌属特点:
1、细长弯曲杆菌,呈分枝生长。2、胞壁含有大量脂类,为抗酸杆菌。3、分为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三类。4、致病性与菌体成份有关,引起慢性肉芽肿病变。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细长稍弯,分枝状排列,用药后可成为L型菌。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常用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PH6.5~6.8,2~4周长出菜花样小菌落。3、抵抗力:耐酸碱、干燥、染料;对酒精、湿热、紫外线敏感。4、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异。
二、致病性:1、致病因素:(1)脂质:
①磷脂:能刺激单核细胞增生,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
②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的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
③蜡质D:刺激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④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结核菌素在吞噬细胞内长期存活。2、蛋白质:结核菌素等,与蜡质D结合引起超敏反应。3、荚膜:抗吞噬、粘附、阻止药物及化学物质渗入菌体。2、所致疾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可侵犯全身器官,以肺结核多见。(1)原发感染:多发于儿童,形成原发综合征(原发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炎),可痊愈,亦可扩散,或潜伏并引起原发后感染。(2)原发后感染:多见于成年人。病灶多局限于局部,较少扩散,可形成开放性肺结核。
三、免疫性和变态反应:1、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为传染性免疫。2、变态反应:Ⅳ型。与细胞免疫不可分割,故可通过测定对结核杆菌有无超敏反应,即可测定对之有无免疫力。
3、结核菌素试验: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受试者对结核菌素有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1)试剂:有两种,旧结核菌素(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2)方法:OT或PPD注入前臂屈侧皮内,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
(3)结果判定:红肿硬结:直径≥5mm为阳性,说明感染或疫苗接种成功,对结核杆菌有免疫力;直径<5mm为阴性,说明未感染或感染后免疫力低下。(4)适用:选择BCG接种对象及效果测定。婴幼儿结核病诊断参考。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流行病学调查。四、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采集:痰、尿、粪、脑脊液等。2、检测方法:(1)直接涂片镜检:
①标本直接涂片:查抗酸菌或金胺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
②浓缩集菌。(2)分离培养:(3)动物实验:豚鼠。五、防治:1、预防:BCG接种。2、治疗:早期、联合、全程用药。
第二节麻风杆菌1、在细胞内常聚集成团,形态、大小、染色与结核杆菌相似。2、麻风细胞:胞内含有大量麻风杆菌,胞浆呈泡沫状的细胞。3、传染源是患者,尤其瘤型患者;通过呼吸道、接触传染;根据临床表现等,可将麻风分为瘤型、结核样型及界限类、未定类等四种类型。4、砜类药物、利福平等治疗。
第三节放线菌属一、概念: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生物学特性:1、G+非抗酸性丝状菌,细长无隔有分枝。2、在病灶或脓液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硫磺颗粒”。将此颗粒制成压片,镜下可见菊花状排列的菌丝。
衣氏放线菌(革兰染色,放大1000倍)放线菌病的临床标本(可见硫磺颗粒)三、致病性:放线菌多为正常菌群,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拔牙、口腔粘膜损伤时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对人致病的主要是衣氏放线菌。四、检查防治:1、检查痰和脓汁中有无硫磺颗粒。2、注意口腔卫生,牙病及早修补。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HAV、HBV、HCV、HDV、HEV等。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HFV、HGV、TTV等。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HAV)一、生物学性状:1.为直径27nm球形病毒,20面体对称,无包膜。核心单正股RNA。2.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VP1是中和性抗原。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原属肠道病毒72型)。4.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乙醚。经100℃5分钟可被灭活;对漂白粉、次氯酸钠、甲醛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3.黑猩猩、绒猴及我国的红面猴易感。HAV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猴胚肾细胞中增殖,CPE不明显。3.致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通过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细胞损害。4.免疫性病后免疫力牢固(主要是抗-HAVIgG),一般不会再感染。三、病毒学检查1.免疫电镜直接查粪便中病毒颗粒。2.早期诊断:患者血清中抗HAV-IgM于感染后2周即开始升高,可用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协助诊断。2.应急预防:对易感者接触感染者后1周内肌注丙种球蛋白(0.05-0.12ml/kg体重)。3.加强卫生宣教,搞好饮食卫生。四、防治原则:1.对易感者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HBV)
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1.大球形颗粒(HBV):42nm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HBV结构核心:由双股未闭合环状DNA和DNA多聚酶组成内衣壳:呈20面体对称结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最常见,为过剩的病毒衣壳构成(HBsAg),不具传染性。3.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100-500nm,是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与HBV有关的三种颗粒(电镜照片)与HBV有关的三种颗粒(模式图)(二)基因结构短股:正股(S+)长股:负股(L-)1.S基因区:由S、前S1、前S2基因组成。分别编码编码HBSAg、PreS1、PreS2蛋白。2.C基因区:由C、前C基因组成。编码HBeAg、HBcAg。双股环状DNA3.P基因区:编码DNA多聚酶。4.X基因区:编码X蛋白,有调控作用。(三)抗原组成:外衣壳抗原:HBsAg前S1抗原(PreS1Ag)前S2抗原(PreS2Ag)内衣壳抗原:HBeAgHBcAg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还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adr、adw、ayr、ayw。HBsAg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是中和抗体,具有保护性。血清中出现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1.表面抗原(HBsAg):三种颗粒中均含有。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其抗原性更强,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通过阻断HBV与肝细胞的结合发挥抗病毒作用。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具有吸附肝细胞受体的表位,有利于HBV吸附至肝细胞。附: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2.核心抗原(HBcAg):由C基因编码。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清中不能检出。HBcAg刺激机体产生抗-HBc,高效价抗-HBc-IgM提示HBV在体内复制增殖。未检出可排除急性乙肝。3.HBeAg:是由前C和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及转译后形成。HBeAg刺激机体产生抗-HBe。HBeAg阳性是HBV复制的指标;抗-HBe阳性,应同时检测其病毒DNA以全面判断患者的预后。(四)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黑猩猩是敏感动物,尚不能细胞培养。动物模型:鸭、土拔鼠(五)抵抗力:很强,对温度、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100℃10分钟、0.5﹪过氧乙酸、3﹪漂白粉、5﹪次氯酸钠、环氧乙烷均可灭活HBV。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二)传播途径:1.血液和血制品:输血、注射、手术器械、皮肤粘膜损伤、性接触等。2.母婴途径1.急性乙肝2.慢性乙肝(慢活肝、慢性持续性乙肝)3.重症乙肝4.无症状携带者(三)乙肝的临床类型(四)致病性机制:3.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引起肝细胞损伤;1.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长期在体内存在;2.病毒发生变异——逃避免疫;感染HBV的肝细胞表达HBsAg.HBeAg.HBcAg激活CTL肝细胞损伤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5.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HBV感染肝细胞,使肝细胞膜LSP暴露,通过Ⅱ型或Ⅳ型超敏反应使受染肝细胞损伤。4.HBsAg、HBeAg与其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肝细胞坏死和肝外组织器官损伤(Ⅲ型超敏反应)。(五)免疫保护作用1.体液免疫:抗-HBs于感染HBV3个月后产生,可持续多年。2.细胞免疫(六)HBV与原发性肝癌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认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三、病毒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1.查Dane颗粒(电镜)。2.HBV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的临床意义①协助乙肝诊断;②判断传染性和预后;③选择乙肝疫苗接种对象;④筛选献血者;⑤流行病学调查。3.HBV抗原抗体检测的实际应用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大三阳”,急性或慢性乙肝+--++“小三阳”,趋于恢复-+-++乙肝恢复期-+---有免疫力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四、防治原则:1.综合性预防措施。2.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3.被动免疫:HBIg。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HCV)
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2.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但易转为慢性)。5.微检:检查病毒RNA;测抗-HCV抗体。1.属于卫星病毒科(缺陷病毒,因子),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2.为球形,35-37nm,核心结构为HDV衣壳和单负链环状RNA,外包以HBsAg。3.通过输血,血制品传播。4.与乙肝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常导致病情恶化。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HDV)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HEV)
1.球状,32-34nm,单股RNA,无包膜。2.经胃肠道途径感染,可引起爆发型流行,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病情较重,病死率高,极少转为慢性。一、己型肝炎病毒(HFV):主要经血液传播。二、庚型肝炎病毒(HGV):主要经血或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母婴垂直传播。第六节其它肝炎病毒三、TT型肝炎病毒(TTV):呼吸道病毒概念:能侵犯呼吸道并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称为呼吸道病毒。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其它呼吸道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等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1.形态:球形、丝状等(初分离时可见)2.结构:⑴核心:含7–8段单股RNA及包绕其周围的核蛋白、RNA多聚酶三种成分。核蛋白具有型的特异性,是分型的依据。⑵基质蛋白:保护核心并维持病毒外形。⑶包膜:双层类脂膜及两种刺突。血凝素(HA):能凝集RBC,并能吸附细胞,引起感染。神经氨酸酶(NA):有利于病毒的释放和扩散,也与病毒的感染有关。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甲型乙型丙型原甲型亚甲型亚洲甲型香港型(二)抗原构造、分型与变异:1.分型:流感病毒内部抗原(M、NP)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HA、NA)
分型分亚型2.变异与流行规律:甲型流感病毒最易产生变异。
⑴抗原性漂移:基因点突变,形成新的变异株,导致流感的中、小型流行。⑵抗原性转变:基因重组,形成新的亚型,引起流感大流行。(三)培养特性:1.初次分离用鸡胚羊膜腔,传代用尿囊腔。2.流感病毒可在犬肾细胞中增殖,最易感的动物是雪貂。(四)抵抗力:较弱,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日光、干燥、紫外线、脂溶剂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经呼吸道传播在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局部炎症,病毒不入血,但释放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继发感染多发生于年老、体弱、抵抗力较差患者,最常见为肺炎。2.免疫性:免疫力1–2年,只对同一亚型有作用,以SIgA为主。三、检查防治1.检查:取含漱液或鼻咽拭子,接种于鸡胚羊膜腔,或用血清学方法诊断。2.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盐酸金刚烷胺治疗。第二节麻疹病毒一、病毒学特性:1.球形颗粒150nm,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2.包膜刺突为血凝素和融合因子。3.单一血清型。1.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潜伏期至出疹期均有传染性。2.经飞沫、接触传染,引起麻疹,常并发细菌感染,偶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3.免疫力牢固,产生抗H和抗F抗体。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麻疹减毒活疫苗。2.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者可注射胎盘丙种球蛋白作紧急预防。三、检查防治:
第三节冠状病毒
人类冠状病毒感染人的呼吸道,是人类普通感冒的第二大病原,约10%
-30%的普通感冒由其引起,一般症状轻微,少有肺炎发生。感染人的消化道引起人类轻度腹泻和胃肠炎。冠状病毒(Coronaviruse)冠状病毒科,有两个属。包膜上有宽大并有间隔的刺突,形状似皇冠而得名。毒粒直径约80-160nm大小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30kb。
此次发生的肺炎与众不同,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并可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因此WHO和国际上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CoronavirusfromSARSisolatedinFRhK-4cells.Thinsectionelectronmicrographandnegativestainedvirusparticles冠状病毒第四节腮腺炎病毒1.球形,有包膜及NA和F刺突。2.一个血清型,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3.经呼吸道传播引起腮腺炎,有时引起生殖系统炎症,获得性耳聋。是男性不育和儿童期获得性耳聋最常见原因。4.预防用减毒活疫苗。第五节风疹病毒1.球形,60nm,有包膜。2.一个血清型。3.致病性:⑴妊娠6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有可能使胎儿发生先天性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⑵临床症状类似麻疹,但症状轻。第六节呼吸道合胞病毒1.RSV能在细胞培养中形成特殊的细胞融合病变,故而得名。2.经飞沫传播,是引起婴儿下呼吸道病变(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的最常见病毒。第二十九章肠道病毒
共同特征:1.球形,20–30nm,无包膜。2.单股正链RNA,RNA具有感染性,并起mRNA作用。3.在宿主细胞胞浆内增殖,引起CPE。4.耐乙醚、耐酸,对热、干燥、紫外线敏感。5.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多样。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一、病毒学特征:1.有三个血清型。2.培养特征:能在灵长类动物细胞中繁殖。
3.抗原特性:
D抗原(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据此将脊髓灰质病毒分为Ⅰ、Ⅱ、Ⅲ型,三型间无交叉免疫。C抗原(存在于空壳颗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粪–口
90﹪以上为隐性或轻症感染;
少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即为脊髓灰质炎;
严重者可有后遗症(肌肉弛缓性瘫痪)甚至出现延髓麻痹而死亡。
2.免疫性: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最主要的中和抗体是SIgA。三型间无交叉免疫。三、检查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减毒活疫苗糖丸。第二节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1.病毒学特征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2.临床表现多样,在脊髓灰质炎已基本消失的地区,引起的感染更加突出。1.双层衣壳,从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尤如车轮故而得名。2.分为7个组(A–G)A–C组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且A组最常见是引起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第三节轮状病毒第一节
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G—弧菌,单鞭毛,标本悬滴液检查,呈穿梭样运动,标本涂片呈鱼群样排列。
2、培养特性:PH8.5~9.0,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板。
3、抗原构造和分型:(1)抗原:O抗原和H抗原,根据O抗原分为139个血清群。
(2)分型:
①按抗原结构分:O1群霍乱弧菌;非
O1群霍乱弧菌:O2~O139群。
②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El-Tor)生物型。
4、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①鞭毛、粘液素、菌毛:分别有穿过粘液层、液化粘液和粘附在肠微绒毛上的作用。②霍乱肠毒素CT:
A1亚单位: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亚单位→cAMP增多→分泌亢进
A2亚单位:B亚单位:4~6个,结合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神经节苷脂受体。2、所致疾病:霍乱霍乱肠毒素→肠粘膜分泌亢进→水样泻
→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三)检查:专人、专实验室检查送检。取“米泔水”样吐泻物,镜检,分离培养。(四)防治:
1、死疫苗:
2、治疗原则: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二、副溶血性弧菌
1、G—菌,呈多形态,如杆状、弧状、丝状。嗜盐,3.5%NaCl、PH7.7~8.0培养基中生长最好。
2、致病因素:耐热溶血毒素TDA,导致溶血。非致病菌株无此毒素。
3、误食被该菌污染的海产品或盐渍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
第二节弯曲菌属
一、空肠弯曲菌:1、G-菌,细长呈S状、螺旋形或海鸥展翅状排列。2、致病物质为霍乱样肠毒素等。3、主要引起婴儿急性肠炎(通过接触禽畜粪便、污染的食物感染)。
二、幽门螺杆菌:1、G-菌细长、呈U状、S状、螺旋型或海鸥展翅状排列。2、尿素分解试验强阳性(有大量高活性尿素酶),具有鉴别意义,并作为快速诊断的指标。3、引起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4、治疗以铋盐及抗菌药为主。
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吉姆萨染色)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1.抗体(antibody,Ab):
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2.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Ig。Ab:能与抗原结合免疫球蛋白异常Ig:无免疫功能(骨髓瘤蛋白)因此,抗体都是Ig,但Ig不一定都是抗体。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一、基本结构:1.四肽链结构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两条相同的重链(heavychain,H链)
●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chain,L链)
两条重链各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50-75KD。
根据重链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不同,可将其分为五类:
即
μ、γ、α、δ、ε链
IgM、IgG、IgA、IgD、IgE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两条相同的轻链各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25KD。
根据轻链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不同,可将其分为两型:
即κ、λ型(κ:λ约为2: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有两个端氨基端(N端)
羧基端(C端)●分两个区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
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免疫球蛋白的结构●超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
可变区中一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显示更大的变异性故称超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CDR)免疫球蛋白的结构●骨架区:可变区中变化较小的部分抗体的互补决定区与抗原表位结合示意图2.Ig的其他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连接链(joiningchain,J链)
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作用:连接Ig分子形成二聚体和五聚体。
●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
是一种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糖肽链。保护分泌型IgA免受蛋白酶的水解;
介导二聚体IgA的转运和分泌。五类免疫球蛋白结构示意图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VH·VL—
结合抗原的部位2.CH1·CL—
遗传标记所在3.CH2—
具有补体结合部位免疫球蛋白的结构4.CH3—
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5.铰链区—
在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易被蛋白酶水解。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IgG经木瓜酶水解
2个抗原结合片段(Fab)IgG木瓜蛋白酶
3个片段(fragmentantigenbinding)
1个可结晶片段(Fc)
(fragmentcrystallizable)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IgG经胃蛋白酶水解
F(ab′)2IgG
胃蛋白酶
2个片段
pFc′
3.意义:⑴用于研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⑵避免超敏反应。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第二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㈠IgG
1.特性:②是再次应答的主要I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占血清Ig总量的75%~
80%;③半寿期约20~23天;④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
5岁达成人水平。①IgG多为单体,分子量约150KD,有四个亚类(IgG1~4);2.IgG的免疫功能:
①IgG是体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发挥抗毒素、抗细菌、抗病毒等效应;
②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③IgG的Fc段可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ADCC效应。④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及Ⅱ、Ⅲ型超敏反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㈡IgM:①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约900KD),称巨球蛋白;②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约占血清Ig总量的5%~
10%;③半寿期约5~
10天。1.特性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M五聚体结构及其与抗原结合示意图2.免疫功能:
①IgM是体内抗细菌、抗病毒的主要抗体,在免疫防护中起先锋作用;②IgM活化补体的能力比IgG强大;③IgM是个体发育中及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Ig
,故临床上常作为宫内感染和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指标;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④天然血型抗体为IgM;⑤膜表面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⑥IgM参与自身免疫病及Ⅱ、Ⅲ型超敏反应,如类风湿因子属IgM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㈢IgA1.特性①分为两型:
血清型IgA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
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②SIgA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2.免疫作用①SIgA主要在粘膜局部发挥抗感染作用(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②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㈣IgD:
确切功能不清楚。膜表面IgD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㈤IgE:
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
的Ig,为亲细胞抗体,易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参与Ⅰ型超敏反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VL·VH);二、激活补体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毒素+外毒素中和毒素抗病毒抗体+病毒
阻止病毒感染细胞分泌型IgA
+细菌
抑制细菌粘附三、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
1.调理作用(IgG);2.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IgG);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体的调理作用ADCC作用四、穿过胎盘(IgG)和粘膜(SIgA);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一)同种型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间的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二)同种异型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具有特异性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三)独特型指不同B细胞所产生的Ig分子V区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第五节抗体的制备二、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一、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Ab)1.概念:由识别一种抗原表位
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单克隆抗体,是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2.特点:①高度均一性——抗原结合部位及同种型均相同;②高度专一性——特异性高,少或无交叉反应;③效价高稳定性好,可大量生产。抗体的制备▲免疫诊断▲检测激素、受体;▲治疗肿瘤、移植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等。3.应用:抗体的制备
三、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allyengineeringantibody)1.概念
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在基因水平对免疫球蛋白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或用人工合成基因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新型抗体。抗体的制备2.种类
①嵌合抗体V鼠--C人
②重构抗体
③单链抗体
④单域抗体抗体的制备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㈠概念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D)是指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或组分的缺失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一、概述
概述㈡分类1.按发病原因分类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
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DD)2.按累及免疫成分不同分类
▲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
▲补体缺陷
概述
概述㈢IDD的共同特点1.易发生感染2.易患恶性肿瘤3.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5.常有遗传倾向(原发性免疫缺陷病)4.多系统受累且症状多样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agamma-globulinemia,XLA):又称Bruton病,为最常见的先天性B细胞缺陷病。2.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㈠原发性B细胞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病㈡原发性T细胞缺陷1.DiGeorge综合征(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因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T细胞不能成熟而致细胞免疫缺陷。2.T细胞的功能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病㈢T细胞和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disease,SCID)(1)腺苷脱氨酶(adenosinedeaminase,ADA)缺陷引起的SCID(2)MHC-Ⅰ类分子/MH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国粤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五课《数码显示与无线通信的实现》教学设计
-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社会问题与对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移通学院《精细化工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服装美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交通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滨州学院《酒店电子商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传感器技术及虚拟仪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年江苏专转本英语历年真题(含答案)
- 永磁滚筒设备操作规程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规程
- 装修合同违约解除通知书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中国文化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版)六西格玛绿带认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物象含义及作用
- 临终关怀模式
- 2024转向节设计标准
- 一年级《读读儿歌和童谣》线上阅读测试专项测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