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概述_第1页
血液系统概述_第2页
血液系统概述_第3页
血液系统概述_第4页
血液系统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血液系统概述学习目标CONTENTS熟悉血液的实验室检查了解血细胞的演化掌握血液的分类及功能第2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血液的组成第3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其他水血浆蛋白血液的组成第4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血浆蛋白分类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作用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有重要作用球蛋白与抗体产生有关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

第5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其他血糖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其含量与糖代谢密切有关,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血脂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质的原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第6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富含血红蛋白。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脾、肝、骨髓等处的风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120天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这主要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实现的。

第7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红细胞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都不牢固,很易分离。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的碳酸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分压较低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与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靠其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务。第8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白细胞

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第9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白细胞分类白细胞粒细胞无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形态差异细胞内有无特有的颗粒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第10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很强,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虐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第11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第12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又称免疫细胞,负责机体的免疫防御任务。由于发育路线与表面标记不相同,淋巴细胞分为T与B两类,分别负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任务第13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一实现的。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处抗体,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消作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第14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来源于骨髓的B细胞经过类腔上囊组织的处理并接受抗原刺激以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于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Ig)(限于IgM与IgD两种)作为特殊抗原的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在B细胞表面的形成,促使其进一步增殖,并发育成为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有些B细胞同样能发育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Ig共有五类,即IgG、IgA、IgM、IgD与IgE,每一类Ig的分子组成,均有恒定与可变两部分,因而能根据体液免疫的需要,改变其分子结构,成为种类繁多的抗体,以保障机体的健康。第15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并同B细胞协同来杀灭病原微生物。第16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细胞免疫包括迟发过敏反应,同种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对感染(病毒、霉菌、某些细菌)的防御,还包括对体内瘤细胞生长的防御等。T细胞的亚群中,还有辅助细胞与抑制细胞,调节体液免疫反应,但不能分泌抗体。大多数活化的T细胞成为杀伤细胞,直接攻击细胞抗原,另一些则需要抗体与抗原在其表面结合后而将其破坏。有些活化的T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在长时间内(甚至是机体的一生)处于静止与不分裂状态,一旦再与此特殊抗原相遇,则立刻恢复增殖而发挥其杀伤作用。。第17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嗜碱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细胞呈圆形,直径10~14μm,胞核分叶不清楚,胞质含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用甲苯胺蓝染色,颗粒由蓝变紫,称为异染性,大颗粒直径可达1.2μm,易溶于水。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较高。胞质有复杂的囊泡,丰富的糖原。其他细胞器都不明显。正常参考值

百分值

0~0.01或(0%—1%)

绝对值

0~0.110^9/L

第18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

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第19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作用】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第20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过敏体质)。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Fc受体和C3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第21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血小板血小板直径为2~4цm,厚1цm,正常时呈圆盘状,有时可伸出伪足。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寿命8~11天。显微镜下可见有中央颗粒区与周围透明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无核,但含有颗粒糖原、线粒体与内质网等。血小板离体后,极易因容器表面、温度、pH值等因素影响而破坏或发生形态变化,表现为中央颗粒融合,周围形成多数突起。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第22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血小板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血管受伤后,血小板立即粘附于受损血管断端上,然后有更多血小板聚集,在数十秒内聚集成团,称为白色栓子,将破裂的毛细血管机械性堵塞,从而暂时止血。随着凝血过程的发动,产生小量凝血酶。后者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白色栓子中的血小板出现大量伪足互相融合,进一步使栓子加固。血小板本身还含有(或其表面吸附)多种作用于血管或凝血过程的物质,如5-羟色胺,血小板第Ⅰ、第Ⅱ、第Ⅲ与第Ⅳ因子,血块回缩酶抗纤维蛋白溶酶等,它们的释放具有重要的促进凝血或阻止抗凝血的作用。血小板第23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渗透压在血浆中由无机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总值为两者之和。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在此溶液中大小、形状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保持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水平衡中有重要意义。血浆蛋白减少时,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吸水力减少,水分潴留于组织间隙,引起水肿。第24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绝对值(1.80~6.30)×109/L第25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细胞演化各类血细胞经历从原、幼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是:(一)细胞由大变小。(二)细胞质的嗜碱性逐渐减退。(三)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红细胞)或分叶(颗粒白细胞),核染色变深第26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临床意义-红细胞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第27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临床意义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第28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增多:(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第29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第30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第31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第32页,共3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正常参考值百分值0~0.01或(0%—1%);绝对值0~0.110^9/L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减少:①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库欣症等;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