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作品为学生提供了置身不同时代、地域社会生活了解多元文化的媒介,让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文化体验,从而提升文化理解和鉴别力。文化视角下的外国作品教学能够推进落实新课标要求,开拓学生文学眼界、了解作品历史语境、健全精神人格从而获得人文审美教育以及文化批判思维的培养。然而目前外国作品教学存在着文化理解力培养重视不足、教师西方文化知识储备匮乏、学生文化接受有隔阂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世界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背景,顺应新课标要求寻求解决问题办法,提出了针对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四层策略建议:一树立文化教育观念;二关注多元资源开拓文化视角;三综合方法获得跨文化体验;四批判思维教学增强文化自信。为了进一步验证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以《哈姆莱特》一课的教学设计对如何开展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外国作品教学进行示例说明。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文化理解力
AbstractAs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teachingmaterials,foreignworksprovidestudentswithamediumtounderstanddiverseculturesbybeingimmersedinthesociallifeofdifferenttimesandregions,sothatstudentscanhaverichculturalexperiencesandthusenhanceculturalunderstandinganddiscrimination.Theteachingofforeignworksfromaculturalperspectivecanpromote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curriculum,openstudents'literaryhorizons,understandthehistoricalcontextoftheworks,andimprovetheirspiritualitysoastoobtainhumanisticandaestheticeducationaswellasthecultivationofculturalcriticalthinking.However,therearemanyproblemsinteachingforeignworks,suchasinsufficientattentiontoculturalcomprehension,lackofteachers'knowledgeofWesternculture,andstudents'culturalacceptancegap.Therefore,thispaperseekssolutionstotheproblems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andculturaldiversityintheworldandinaccordancewiththerequirementsofthenewcurriculum,andproposesfourlevelsofstrategiesforcultivatingstudents'culturalunderstanding:first,establishingtheconceptofculturaleducation;second,focusingondiversifiedresourcestodevelopculturalperspectives;third,integratedmethodstoobtaincross-culturalexperiences;andfourth,teachingcriticalthinkingtoenhanceculturalconfidence.Inordertofurtherverifythefeasibilityofthestrategies,thispaperusestheteachingdesignofthelesson"Hamlet"toillustratehowtocarryoutteachingofforeignworkstoenhancestudents'culturalunderstanding.Keywords:Highschoollanguage;teachingforeignworks;culturalcomprehension目录摘要 绪论(一) 研究缘起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世界走上了一体化的进程。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网络无限发达的今天,全球化浪潮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也进入交流融合轨道,碰撞出绚烂瑰丽的人类文明,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成了时代继续向前的要素之一。因此基于世界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阅读外国作品,认识、尊重和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文化,体悟不同地域的民族情怀,培养人们的多元文化意识,增强文化理解力是我们促进世界文化碰撞、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不可推辞的使命。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当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接触异域文化的窗口,肩负起培养学生开放文化心态、提升学生文化综合素养的责任,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笔者尝试基于文化多元化背景和外国作品教学现状,探索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有效策略。(二) 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外国文化、世界文学的研究逐渐丰富了起来,但是关于外国作品教学的研究却不多。笔者以“外国作品教学”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查找到了493篇相关研究。其中最早的是1979年于漪老师于《语文学习》期刊发表的谈及外国作品教学的文章,她从日本国语教材想起,提出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于漪.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从日本的国语教材想起的[J].语文学习,1979(01):42-43.。然而,外国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占比较小,此后相关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直至2003年颁布新课标提出要“增强文化意识,理解多元文化”于漪.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从日本的国语教材想起的[J].语文学习,1979(01):42-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新课标颁布以来虽然外国文学作品在各版本教材中的比例逐步提升,但整体而言,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外国作品教学的策略研究也大多偏向填鸭式教育。据检索发现,进行外国作品教学现状调查并指出实际问题的研究者大多来自于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指出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思想固化、教学方式单一无区分、外国文学知识储备不够等;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外国文化观念宗教信仰了解极少、学习兴趣不高、阅读困难等。可见,外国作品教学实施道路上障碍重重。针对这些问题及困难,一线教师及专家学者也开展了许多研究调查,分析原因、探索解决方法。笔者整合归类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教材选篇解读、阅读教学研究和教学策略探索这几个方面,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张慧颖(2012)张慧颖.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现状及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李月花(2011)李月花.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和丁宗林(2010)丁宗林.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0.。关于教材选编方面,学者大多进行不同版本比较、倾向性分析以及开放文化环境对选文的影响分析,提出多元解读及个性化分析;关于阅读教学方面,学者基于阅读理论提出了针对外国文学的阅读方法,如多向解读、比较阅读、原文阅读等;关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大,许多专家学者基于外国作品教学现状提出问题,借助多元资源,关注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提升审美情趣,探索如中外作品比读、同主题群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许多文献还从某一视角进行探讨,例如谢翠媚(2014)的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谢翠媚.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伍娟娟(2009)的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等张慧颖.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现状及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李月花.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丁宗林.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0.谢翠媚.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伍娟娟.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J].网络财富,2009(03):133-135.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带领学生阅读学习外国文学,认识世界多元文化成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探索外国作品教学策略正是帮助打开教学禁锢的钥匙。这一禁锢的破解,需要来自教师及学生的双方互动,绝非教师单方面发力所能改变。如沈艳芬(2017)沈艳芬.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9):43-44.发表的文章中就只关注了教师观念、能力、思维方面的考量,这在实际教学中是存在局限性的,提升外国作品教学质量还需综合来自学校、老师、学生以及教育部门的多方力量。沈艳芬.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9):43-44.以“文化理解”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笔者发现早在20世纪初,学界就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社会跨文化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本质上是文化理解教育,培养对祖国有深刻认知,同时具有公民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踊跃推广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文化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开展合作,创新增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5C模型刘妍,马晓英,刘坚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2):29-44.刘妍,马晓英,刘坚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2):29-44.新课标颁布以来,不同学科界基于“文化理解”分析本学科教学价值和教学原则,并探索具体有效的实施策略,尤其是外语学科及对外汉语方向研究占比较大。部分学者将“文化理解”的概念融入课程资源开发及课堂教学实施当中,如熊梅、李水霞(2010)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31(01):50-55.在文章中基于三维目标设计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程良宏、马新英(2014)程良宏,马新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12):36-43.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31(01):50-55.程良宏,马新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12):36-43.文化视角下的外国作品教学中的研究,基本都是从跨文化、异质文化、多元文化等角度出发剖析,由此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如跨课程教学、历史还原教学及文化多元解读教学等。多元文化、跨文化角度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侧重交流,而忽视了理解。有学者在创新教育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理解、包容、欣赏”黄玲.理解·宽容·欣赏——创新教育中值得提倡的三种文化态度[J].江苏教育,2002(15):27-28.三种文化态度,这与新课标核心素养相契合,也提示教师关注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提升文化鉴别力,增强文化自觉及自信。黄玲.理解·宽容·欣赏——创新教育中值得提倡的三种文化态度[J].江苏教育,2002(15):27-28.综上所述,要实现新课标目标,增强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东方智慧与世界玉石融合,反哺中国文化,亟待继续探索文化理解视域下的外国作品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认识理解世界文化提供新思路、新建议。(三) 研究意义结合研究现状,本文从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角度,探寻外国作品教学的相关策略。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两方面:1.理论意义本研究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为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些证明和范例,为外国作品教学理论注入新血液。2.实践意义本文以高中语文外国作品选文为主要分析内容,探索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可行策略,为语文教师提供外国作品教学新思路和新建议,帮助激发高中学生阅读外国经典的兴趣,培养理解、开放的文化心态,增强文化自信,落实新课标要求。(四)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文献,整合研究,对文化理解概念进行辨析,分析当下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现状。2.直接观察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观摩观察外国作品文化理解学习情况,了解一线教师教学模式及方法,分析课堂效果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3.跨文化对比法通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文学作品比较的方法,从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角度探查多元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文化理解视野下研读教材中的外国作品。文化视角下的外国作品教学价值与意义(一)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受到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新课标愈发重视对于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希望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提出要“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和鉴赏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新课标中设立“学习任务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0.(二)开拓文学眼界,感受多样文化风貌外国作品教学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广泛阅读外国经典,文学认识带动文化认识,促进多元文化理解。教材选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笔者依据其人文主题,整理分析统编版教材选编情况,结果汇总如下。通过梳理发现,高中外国作品选文涉及面宽广,囊括了“青春”“悲悯”“抱负”“自然科学”等十个不同文化因素的人文主题,同时覆盖了欧美上古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等多个时空领域,跨越人文主义、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等不同风格流派,如有突出人性思考蕴含人文主义的《哈姆莱特》,有彰显个人奋斗英雄主义的《老人与海》;有讲述精神觉醒饱含宽恕思想的《复活》;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宇宙的边疆》《自然选择的证明》,也有描绘人类成长精神轨迹的作品,有批判社会现实的,还有谈及真善美思想的,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感受多种多样文化风貌的桥梁和窗口,帮助学生开拓文学眼界,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三)了解历史语境,培养文化批判思维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文学作品可视点十分广泛,并不局限于文学要素和作品直接表达的基本内涵,学生还可以透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深入探寻到现象背后的内容,延伸文化内涵认知,发挥自身思考、评判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引导学生从基本内涵中追寻作品背后的大历史语境,一方面了解某些特定的文化大背景,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别里科夫这一滑稽人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恐惧而乱糟糟的病态社会,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是19世纪末期俄国革命风暴前夕沙俄政府的暴力专制,从这奴性可笑的文学形象中学生可以尝试洞察其文化大背景;另一方面渗透西方历史渊源,教材中的外国名篇许多已成为西方的文化符号,大多是由于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往往是长期积淀而成的。例如《老人与海》中的海洋情结,可以牵扯到西方历史文明的发展,大多西方国家的扩展都依赖于海洋,因此他们的基因中与生俱来着一种海上历险、征服海洋的文化精神。接着,帮助学生在大历史语境下进行思考并分析其现实意义,了解社会现象的成因,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更好地从文化视角考量作品的价值。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用幽默的语言结成了一张黑暗现实的网,将奴化、僵化的人困于其中窒息而死。学生在了解了历史语境的情况下,能够鉴赏出契诃夫独到讽刺的小说风格,同时还能够意识到暴力镇压与专制统治的可怕性,在辩证批判的同时分析出,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无形的套子,我们有时也要敢于斩断绳索。(四)健全精神人格,促进人文审美教育语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审美素养的有效路径。学生学习不同体裁的外国经典是经历接触、感知、理解和评价世界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文化现象及特征的过程,戏剧、小说、诗歌、演讲等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不同程度地展现出来自不同时空作家的情感意味和人文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律动,形成审美判断。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这部小说中读者能窥见19世纪的伦敦老城、寄宿学校、工业革命、童工制度等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文学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激励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角色发生情感共振,进而促进感受作者的心理获得审美判断。狄更斯借大卫科波菲尔这一形象的成长线索,表达自我对于英国底层艰难现实的态度,同时也蕴含了对世间真善美的赞颂。因此,文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为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现象和人格人性进行是非判断。大卫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努力奋斗,抗争磨难与命运最后终获幸福与甜蜜,学生仿佛与人物同悲同喜,获得精神洗礼,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因此,学生在放眼世界文学的同时,也在完善自身认知结构,领悟文学中蕴含的人文主题,健全自我人格。
二、外国作品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的现状及原因外国作品语文课堂上关注对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尊重、理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为了了解现阶段高中外国作品教学中对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情况,笔者结合研究现状深入课堂观察实践,注意一线教师在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方面的教学情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情况以及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就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而言,笔者发现目前外国作品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文化理解力培养重视不够许多一线教师习惯待在舒适圈,无论教授何种体裁、何种主题、哪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思路和步骤,没有区分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难以勾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丢失了对各类文学作品差异及个性的鉴赏。通过对于一线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对待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教师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既不排斥、也不喜欢,只是当作纯粹的教学任务来完成,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放弃教材中部分外国作品的讲授,将课时分给文言文、古诗词或考试重难点等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化批判思维的训练。基于此现状,在外国作品教学中教师针对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关注度实在不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调查,大多教师对作品的讲解停留于语言文字运用和手法技巧的鉴赏上,对于文化理解层面的补充和探究较少。而且学生大多是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点,缺乏自主思考、研讨的过程,从而得不到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备课应注意区分中外文学作品的教法,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同时重视文字背后蕴含的风土人情、文化精神的解读,带领学生在体验、研讨中增强文化理解力,提升外国作品教学质量。(二)西方文化储备匮乏,审美体验狭窄化语文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及丰富的阅历。通过教学实践实习,笔者发现学校教师大多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阅读专业书籍充实自我,同时还会关注新闻了解时事素材。但是,教师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与研究较少,很多教师自己对外国文学流派风格、发展历史和时代背景的了解都不多,因此学生所能从课堂上学习到的背景知识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一线课堂中发现很多教师由于文化、时代、人物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笔者听课观察到,A高中B教师在讲授《复活》这一课时,对于作者的博爱思想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提及,随即就引出了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主题,学生对于作者的思想以及主题的意义实际上只是一知半解,未能深入理解列夫·托尔斯泰如此安排结局的用意。笔者认为,教学上的缺失很大原因来自于B教师对作者以及基督教思想了解的匮乏。如果教师储备充足、备课充分,就应该能带领学生了解到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列夫·托尔斯泰看来,不能宽恕别人愤恨就会使人难以平静,一旦宽恕,人可以走上更高层次。这是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中国学生对此了解甚少,目前来看,教师相关背景知识储备还不够。另外,笔者在教学实习期间发现,学校备课组比较依赖教辅、教参资料,备课常常是直接采用使用过多年的老教案、老课件,缺乏个性化解读,缺少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对作品的文化魅力和本质内涵的挖掘不够,导致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狭窄化,也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三)文化接受存在隔阂,包容意识待增强相较于本土文化,外国文学带有浓厚的异域色彩,这给从小接触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学的中国学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深入教学课堂,笔者了解到,学生每天在校时间长,能够自由接触到异国社会风貌和外国文化的机会较少,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会由于其中迥异的创作风格、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陌生的宗教信仰而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然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对于外国文学文化了解也不多,没能给学生补充来自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以及时代背景,不太组织跨文化专题及多元文化研讨活动,缺乏认知引导,从而未能树立起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意识,难以消除文化隔膜,只能停留于语言、结构和主题等浅表内容的讲授。
三、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力的策略目前外国作品教学还存在着文化理解力培养重视不足、教师西方文化知识储备匮乏、学生文化接受有隔阂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新课标要求及教学实践,从重视文化理解、开拓文化视角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的策略建议。(一)树立文化教育观念,重视文化理解1.学习文化教育理论在新课改背景下,针对外国作品教学,教师应树立文化教育的理念,强化文化理解意识,不仅要教授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形式及创作特点,更要结合多元文化差异性与独特性挖掘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怀和文化精神。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及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深厚价值。为了进一步革新理念,重视文化理解,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可以组织跨文化专题学习与研讨活动,同时还可以开展与国外友好学校的交流交换项目,促进校内教师与国外教师的交流,深化多元文化意识;其次教师定期参与校内校外关于文化理解教育系列讲座以及国际理解教育书籍围读活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开展跨学科、跨课程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了解历史课程中不同国家的兴衰史、文化更替的发展史等等,形成对于多元文化全方面多层次的认识;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更是可以借助慕课、学习通及智慧中小学平台资源,深化对于文化理解教育的认识,参考外国作品教学文化理解学习开展的具体措施,与时俱进;最后,应发展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更新评价标准,将教学过程和文化理解教育纳入综合评价。2.增添外国文学储备学生本身少有机会了解外国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学习外国文学史,理清教材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品流派,尤其是欧美上古时期至20世纪文学的发展史,知人论世,追本溯源,建构系统知识,帮助学生由文字联系作者、历史,产生文化精神共鸣。作为教师要善于探寻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一部文学作品的形成将受到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如沙皇专制黑暗现实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拉美寡头黑暗统治下《百年孤独》里的魔幻现实主义;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诞生的《变形记》,抽象而荒诞,走向表现主义,这些作品都来自于不同时代,风格也完全不同。教师需有时代的悲悯情怀,带领学生走进文学背后的万千世界。(二)关注多元文化资源,开拓文化视角1.利用人文主题线索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统编版教材选编的外国作品按照人文主题可以划分为“青春”“学习”“悲悯”“创新”等十个单元,如图所示。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以“多样的文化”为人文主题组织编排,其中《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侧重描绘19世纪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西方多样的文化风貌;《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侧重披露人的心灵世界,体现人类精神的成长发展,它们各有侧重,但都能让学生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活中去探寻到别样的文化风貌和精神世界。在人文主题视域下,新教材设计了单元学习任务板块。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给出的单元任务细分成具体学习项目和微专题,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习。例如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明确了“分析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感受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的研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将任务具体化,设置“校园艺术节”、“拍摄微电影”等情境,让学生体验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先生、聂赫留朵夫等人物角色或解说的身份,从而了解和感受人物生存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外国作品教材选文体系,利用人文主题线索,设置立足教材的学习任务,以此作为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载体,为开拓学生文化视角提供支点。2.尝试学科交叉迁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以《哈姆莱特》为例,教师可以在这部人文主义文学作品的讲解中引入文艺复兴运动历史。《哈姆莱特》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作品,主角哈姆莱特的身上汇聚着时代地域特点,展现出追求人文理想的立体复杂的形象。此时,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可以协商共上一堂课,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可以为历史事实提供时代记号,文艺复兴运动思想的学习能辅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文主义。不同学科教师能够合力设计新型课堂,助力学科交叉迁移,同时还可以在中外文学作品比读联读中引入政治学科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学科融合中进行广而深的外国作品阅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打破学科界限,落实素质教育。(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获得跨文化体验1.运用背景联系法,打破文化壁垒文学是能够反映人类情感、彰显时代痕迹的一门艺术,因此要真正领悟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就要重视对于背景知识的解读。相较于本土文化,外国文学是来自于异国他乡的作品,带有独特的异域特色,蕴含着不同于本国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宗教信仰,这给从小接触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学的中国学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外国作品教学中注入多方面、多角度的背景知识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在对作品社会历史价值的接受与认同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为增强文化理解力铺路搭桥。一要联系作品广阔的时空背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社会生活的映射,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是当时社会群体的缩影。首先,教师讲解时注意将作品中的文化现象还原到文化的大环境下进行分析,了解作品与西方历史的渊源。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在湾流中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搏斗的故事。故事里的海是老人的老朋友,也是老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归属。此处要注意到作品中的海洋现象,在东方文学中海洋是一个较为普通的意象,而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是海洋民族,其文明的发展与扩张依托于海洋,他们的基因中与生俱来着一种海上历险、征服海洋的文化精神,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西方的海洋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浓厚的海洋情结。二要联系作者生平及思想。教师执教时切忌让学生主观臆断作者意图。《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狄更斯内心深处最得宠的孩子,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狄更斯对于真实自我的隐晦剖白。是作者不幸的童年创伤造就了“大卫·科波菲尔”,又是作者基督教信仰下的道德理想成就了可喜的结局,只有真正了解过狄更斯经历的人才能获得更深层的感悟。例如,教材节选中描述了10岁的大卫成为孤儿后被迫辍学,并被继父安排到伦敦的啤酒作坊做童工的经历。笔者在执教时补充了狄更斯童年在鞋油厂做工并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任人围观的噩梦经历,带领学生以大卫的语调和立场揣摩狄更斯的心情,联想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尝试跨时空与作者建立共鸣,促进价值认同。2.运用情境创设法,唤醒文化情感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课程内容情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一可以角色扮演,还原人文语境。教材中《复活》、《哈姆莱特》这些小说戏剧作品很适合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式活动。例如有教师在讲解《复活》这篇课文伊始就创设了一个贯穿三节课时的大任务情境“一年一度校园话剧节中同学们想把《复活》搬上舞台,为保演出成功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筹智慧”,基于此布置了搜集作者材料、撰写赏析文章和举办文学沙龙三个具体任务,并让学生按意愿自己选入导演、编剧、演员、海报设计及沙龙研讨五个小组。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自觉地切换文化身份,去感知另一种文化氛围,在活动中深化对他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二可以诗歌朗诵,共鸣精神世界。例如笔者在设计《致大海》教案时设置了如下情境活动:一假设你是班级外国诗歌朗诵会的导演,你打算选什么样的同学来朗诵诗歌《致大海》?你会如何指导这位同学的朗诵?二动手画出心中所感受到的意境并说明理由。为了指导朗读、绘制意境,学生们主动搜集并分析普希金被放逐的遭遇以及沙皇的严厉惩罚,通过还原时代语境,与作者的心理感受同频共振,解读出诗人于重重束缚下喷涌的斗争激情。三可以演讲演练,畅谈人文见解。针对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或深刻的教育意义的作品,教师可以适当组织演讲活动,让学生进入自由表达的交际场景,根据文本内容,发表个性化的人文见解,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思想碰撞,丰富文化理解和情感体验。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就是很值得学生自主思考、共同探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文本学习时提炼出“人性异化”主题,然后给出考量标准,班级再开展命题演讲,最后依据评分项目评出优秀者并予以适当表扬,最后汇总学生们的不同理解,以下是评分项目示例。3.运用群文阅读法,助力文化理解群文阅读是围绕中心议题,聚合分析多篇文本的综合阅读实践。以外国文学作品的某个文化视点为中心,师生在群文课堂中比照不同作者、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期的作品,从多个文本观照下融合多种语境,深化对世界文化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认识,助力文化理解。从文学层面而言,题材、体裁和主旨等都可以作为群文议题,为了助力学生文化理解,教师还应多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寻找有效议题设计群文教案。侯紫娟在做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时提到,高中教材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围绕文化类议题进行分类,关注文本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信念意趣,引导学生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探究,鼓励学生体悟人文精神并树立理解、欣赏与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侯紫娟.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群文阅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侯紫娟.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群文阅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例如有教师以“人无精神不立”为题设计了《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活着》群文阅读课堂,首先求同品析圣地亚哥、大卫两位主角向上不灭的精神内涵,还联系了课外作品《活着》里的福贵人物形象,然后存异探究作品不同结局背后的时代意义以及民族文化,最后话题延伸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英雄”。群文联读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领悟人类精神世界的内涵,让其在主动探究中构建文化理解视角,接受、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四)进行批判思维教学,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外国作品文化理解力,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要指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多元文化。1.打造文化艺术墙首先要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和包容世界多元文化的心态,让学生尊重接受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性。语文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在班级教室开垦一块文化墙,专门用于张贴展示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外国作品相关内容及学生个人想法,可以包括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画像及介绍、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介绍、“你眼中的某一形象”、“你了解到的基督文化”等,这面文化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接触和熟悉世界文化的同时,自由发表个人理解,促进自主思考。2.组织中外作品对比研讨在学生尊重接受世界多元文化和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课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研究的课题,组织相关跨文化专题和多元文化研讨活动,如《老人与海》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西方英雄形象有何不同”、《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中“谈谈中外戏曲迥异的大结局传统”等话题能激励学生自主搜集背景知识,合作研讨中外差异,弥补课堂教学中文化认识的缺失。中外文化各有优劣,我们还要树立文化自觉。例如,《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激烈的反抗斗争展示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里永不言败、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能够鼓舞人们在逆境中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教师应引导学生审视个人主义的硬汉形象,要积极培育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而要摒弃、修正个人英雄主义态度,将东方智慧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推进中华文化发展。因此,在尊重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辩证批判地汲取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顺应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发展需要。
四、《哈姆莱特》的教学设计示例本节以《哈姆莱特》为例,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将“生存?毁灭?延宕的复仇”作为题目,对如何开展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外国作品教学进行示例说明。该教学设计中省略了与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不直接相关的内容。生存?毁灭?延宕的复仇——《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一)导语《哈姆莱特》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作品,主角哈姆莱特的身上汇聚了时代地域文化标志,展现出追求人文理想的立体复杂的形象。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此教学示例中运用了前文提及的部分策略。在导入部分,笔者设计情景提问,引导学生情感代入,思维上快速进入课堂,为后面中外思维、文化对比作铺垫。根据体裁特点,可以设计角色扮演、话剧排演等人文情境,营造人文氛围,旨在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剧中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除此之外,笔者期望通过中外戏剧跨文化比较,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中外文化异同,在文化鉴别、批判的同时达到增强文化理解力的目的。(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设计依据“生存?毁灭?”是主角哈姆莱特面对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戏剧走向高潮的内在线索,延宕的复仇、犹豫的性格背后是时代环境带来的思想影响,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历史语境分析成因,拓宽眼界。同为复仇主题,《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就与哈姆莱特有极大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内容,值得学生思考探讨,这能够提升学生跨文化比较能力和思辨力。2.目标内容(1)教学目标梳理戏剧情节及人物关系,找出剧中复仇的延宕特点情境朗读人物内心独白,思考哈姆莱特的心路历程和形象特点搜集作者及时代、文化背景,分析悲剧原因及意蕴中外戏剧专题研讨,尝试探究中外文化的异同(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复仇延宕的特点及哈姆莱特这一典型悲剧形象2.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莱特延宕性格成因;体悟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培养多元人文见解(三)教学过程及设计依据1.情感代入,预设结局(1)设计依据情景提问,快问快答,引导学生思维上快速进入课堂,并说出自己面对本剧相关情节的第一想法,预设结果。这让学生自由表达自我情感态度与认识,能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为后面中外戏剧对比环节作铺垫,体现中外个体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帮助学生自主感受到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2)设计内容请阅读下列问题,说说你的想法;如果你伟大、英武的父亲突然离世,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去不回,你会?如果你母亲匆匆改嫁,继父却是篡位父王的叔父,你会?如果你心爱的女友发疯坠河,原因竟是你失手杀害了她的父亲,你会?2.情节梳理,找出冲突(1)设计依据在梳理情节、绘制人物关系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作品文字中窥见德国威登堡大学和丹麦宫廷的文化风貌,同时可以在寻找戏剧冲突和延宕特点时发现新文化与封建规范之间的矛盾,利于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成因。(2)设计内容学生概述戏剧情节,梳理结构,教师补充探寻剧本中人物关系,画出人物关系图找出戏剧冲突,抓住复仇特点——延宕3.角色扮演,感受人物(1)设计依据通过背景知识补充以及人文情境的创设,融入人文氛围,为学生搭建人文对话的桥梁,以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以及问题环环深入的形式带领学生感受剧中人物性格,更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感悟力,培养学生代入式文化体验。(2)设计内容分角色扮演,朗读人物语言情境创设:学校举办文艺节,班级出演《哈姆莱特》话剧,班上同学们分为导演、编剧、演员、海报设计及沙龙研讨五个小组,现班级开展剧本围读,打磨关键的人物语言。例:“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霍拉旭,如果在我死后,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蒙受怎样的损伤!替我传述这个故事吧。”怎么理解“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内心独白?哈姆莱特在犹豫什么?为何不果断地复仇?结合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的背景资料,教师补充。结合背景,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段独白。明确:浅层——生存意味着不复仇,他害怕自己受人利用错杀无辜,却要继续默默忍受命运的痛击;毁灭意味着复仇,报仇雪恨,却会带来死亡的未知的恐惧。哪一种是合适的?高贵的?哈姆莱特在犹豫与挣扎,顾虑重重。深层——这段台词饱含一种思想美,是忠诚的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亲情爱情等艰难选择面前对“复仇是否正义”的一度怀疑,这里的复仇不再是简单的战胜敌人,更是战胜自己,是自我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与人格抉择。有人说哈姆莱特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你怎么看?(畅所欲言)4.中外对比,探究原因(1)设计依据设置跨文化比较研讨,填写表格,通过对比延伸,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站在多元文化角度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文化鉴别力和发展批判思维。(2)设计内容观看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视频片段,作品对比研讨,完成表格。明确:两部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表现了人们对于仇恨的不同表现结果,折射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价值观差异。结合读书心得,拓展延伸。(畅所欲言)预设:中国此类文学作品喜欢先抑后扬,强调集体主义,往往是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善恶对立,彰显道德教化价值;而西方文学创作则更偏向于精神反思,哈姆莱特心理复杂矛盾,台词对话尽显内心挣扎,饱含一种思想美,更注重人的自我选择。复仇主体为了维护个人自由及人格尊严而复仇,在复仇过程中其人格又得到发展与完善。5.作业布置(1)设计依据课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鱼类等水产冷冻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塑料门窗塑料制品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煤矿炭窑峪煤业有限公司重大安全风险分析研判报告 ((无重大风险))
- 2021-2026年中国男士香水行业深度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针织时装面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PE管项目立项报告
- 中国生物药行业市场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耐磨钢精铸件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低压断路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年产100M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欧盟一般食品法Regulation-(EC)-No-178-2002中文翻译
-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文学短评类题型(含解析)
- 春节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课培训课件内容
- 消防设施维保过程风险及保障措施
- 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中国剪纸介绍2
- 饮酒与糖尿病
- 大学体育与健康 教案 保健(八段锦)4
- 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
- 银屑病诊疗指南2024
- (高清版)DB43∕T 1734-2020 快开门式压力容器联锁装置安全技术要求
- 2024年安防监控系统技术标准与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