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_第1页
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_第2页
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_第3页
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_第4页
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价格管制对医疗行业,特别是过度医疗现象的影响。我们将从价格管制的定义出发,分析其在医疗领域的实施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医疗问题。我们将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因素。我们还将分析价格管制对医疗资源配置、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等方面的影响,以期提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医疗价格管理策略,以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医疗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二、价格管制概述价格管制,作为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干预手段,主要指的是通过法律、行政或经济措施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控。其目的在于防止市场失灵,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价格管制并非没有争议,其实施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管制的具体形式、执行力度、市场环境等。在医疗领域,价格管制主要表现为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控。这包括对医疗服务项目的定价、对药品价格的限制以及对医疗设备使用费用的管理等。价格管制的目的是防止医疗机构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过度收费,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实际操作中,价格管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抑制医疗服务的供给、降低医疗机构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为了平衡价格管制与医疗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政府需要精心设计价格管制政策,确保其既能实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又能激励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包括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等措施。还需要不断完善价格管制政策,以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三、过度医疗的成因与表现价格管制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旨在稳定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当价格管制措施不当,尤其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可能会导致过度医疗的现象。过度医疗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过度医疗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价格管制可能导致医疗服务价格偏离市场供求关系,医生为了弥补因价格管制而减少的收入,可能会倾向于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从而产生过度医疗。部分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等手段来增加收入,进一步加剧了过度医疗的问题。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难以判断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是否合理,容易受到医生的诱导而产生过度医疗。过度医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检查,即医生为患者安排了过多不必要的检查项目,如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等;二是过度治疗,即医生为患者提供了过多不必要或超出疾病实际需求的治疗手段,如过度用药、过度手术等;三是过度住院,即医生建议患者进行不必要的住院治疗,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这些过度医疗的行为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针对过度医疗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一方面,要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医疗服务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避免价格管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监管力度,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项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需要加强医疗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医学素养和健康意识,增强患者对医生诊疗行为的辨识能力和监督意识。只有才能有效地解决过度医疗问题,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四、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的关系价格管制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其初衷在于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市场垄断,以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际操作中,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之间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价格管制可能会导致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当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限制时,医疗机构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而减少服务的提供。这可能会导致医疗服务的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看病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经济损失,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服务数量,即过度医疗的方式,来弥补收入的不足。价格管制也可能引发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在价格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提供不必要的服务或者过度使用医疗资源来增加收入。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价格管制还可能激发医疗机构的创新惰性,阻碍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价格管制在防止过度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合理的价格管制可以有效地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通过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可以引导医疗机构提供更加合理、高效的医疗服务,从而降低过度医疗的发生概率。我们需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合理的管制。这包括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措施。我们还需要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从而实现医疗服务的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五、国内外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的案例研究价格管制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这种政策在防止过度医疗方面的效果却备受争议。本章节将通过国内外的一些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之间的关系。在国内方面,我国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实施了严格的药品价格管制。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医疗成本,防止药品价格的过快上涨。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却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弥补药品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开始过度使用药品,甚至滥用高价药品。这不仅没有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反而导致了过度医疗的现象。在国际方面,美国是实施医疗价格管制的主要国家之一。在美国,一些州政府通过制定医疗保险支付上限、限制医疗服务价格等手段,试图控制医疗成本。这些措施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一些医生可能会因为价格管制而减少必要的医疗服务,或者将患者推向价格更高的私立医疗机构。这些行为不仅未能有效防止过度医疗,反而可能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价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控制医疗成本,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过度医疗的现象。在实践中,价格管制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如服务质量下降、医生行为改变等。政府在制定价格管制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过度医疗不仅仅是一个价格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医疗体系、医生行为、患者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要解决过度医疗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价格管制这一单一手段,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可以通过改革医疗体系、提高医生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患者教育等措施,来共同应对过度医疗的问题。六、解决过度医疗的对策与建议针对过度医疗这一严峻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应对。以下,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解决过度医疗问题提供思路与方向。加强医疗伦理教育和行业自律是关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坚守医疗伦理,明确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患者的健康,而非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加强医疗伦理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在面对经济利益和患者利益时,能够坚守医德,避免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完善医疗监管体系是必要手段。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医疗监管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对于存在过度医疗行为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依法进行严厉惩处,以儆效尤。同时,应加强对医疗行为的审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过度医疗行为。推进医疗信息化和透明化也是重要举措。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医疗行为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有助于发现过度医疗行为并及时进行干预。同时,通过公开医疗信息和费用,增强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促使患者更加理性地选择医疗服务,减少过度医疗的发生。再者,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同样重要。应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医疗监督,对过度医疗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媒体应加强对医疗领域的报道和舆论监督,对过度医疗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解决过度医疗问题的良好氛围。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管制机制也是解决过度医疗问题的关键。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应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和调控,防止价格过高导致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有望有效解决过度医疗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七、结论通过对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本文得出了几点重要的结论。价格管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尤其在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患者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价格管制并非万能之策,其副作用亦不容忽视。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便是可能导致过度医疗现象的出现。在价格管制的背景下,医疗机构和医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经济激励,而倾向于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以弥补因价格限制而减少的收入。这种过度医疗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还可能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价格管制与医疗服务质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保医疗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应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充分考虑医疗服务的成本、质量、供需关系等因素,避免价格过低或过高导致的市场失灵。应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评估,建立严格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应该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医疗知识普及,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过度医疗现象。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医疗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参考资料:在经济学中,利率管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指的是政府对利率水平的直接干预,以控制资金成本和调节经济活动。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放松利率管制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探讨放松利率管制、过度负债以及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放松利率管制意味着减少政府对利率形成的直接干预,让市场机制在决定利率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深化,提高资金的有效配置。放松利率管制还可以鼓励家庭和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过度负债是指债务水平过高,超过了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这可能会导致违约风险增加,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债务的期限结构是指债务的到期日和利率支付的安排。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对应不同的风险和回报。在放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市场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债务期限结构。如果利率下降,长期债务的成本会上升,这可能会促使借款人选择更多的短期债务,以降低成本。反之,如果利率上升,长期债务的成本会下降,可能会使借款人选择更多的长期债务。如果借款人已经处于过度负债的状态,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在利率上升时,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会加重,可能会导致违约风险增加。而在利率下降时,虽然债务成本降低,但可能会导致借款人过度依赖短期债务,从而增加未来的还款压力。放松利率管制、过度负债以及债务期限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在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应加强对债务期限结构的监管和管理,以降低过度负债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监管,以确保其稳健运营。鼓励家庭和企业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和消费,避免过度依赖短期债务,降低过度负债的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合理安排债务期限结构,以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要求,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风险和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利率变动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影响。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放松利率管制带来的挑战,保障金融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或者说,在治疗过程中,不恰当、不规范甚至不道德,脱离病人病情实际而进行的检查、治疗等医疗行为。简单说,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医疗不是诊治病情所需,起码不是诊治病情完全所需。过度医疗是与道德相违背的,是法律以及相关制度所被禁止的。过度医疗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过度护理。过度医疗的定义虽然很明确,但在现实中却又是非常难以界定的。因为,临床医学非常复杂,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也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不同。就拿感冒来说,做CT那就是过度医疗,但如果做常规的血液检查那就不一定了,很多病症相似,医生需要数据来确诊,有时医生采取全面检查的手段,其中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需的、哪些是多余的,都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的,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在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度医疗的认识也不同。一般来说,对过度医疗判定的基本准则是:对病人的诊疗总体上是趋好还是伤害。在治疗中,要看医生的目的何在,治疗是否产生预防作用,是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否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另外有两个附加条件是:病人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能承受,治疗中是否能体现病人的权利。(1)使用的诊疗手段超出了疾病诊疗的根本需求,不符合疾病规律和特点;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原因,如:医疗过于市场化发展、以药养医、医务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药品回扣、开单提成;法律法规制度的原因,如:医疗事故鉴定法规定了医生在鉴定过程的举证倒置制度,可能导致医生对病人的过度检查;据介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00名全科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在医疗过程中有增加各种化验检查、院内院外会诊,多为病人开具药物等自卫性或者称之为“防御性”的项目。而医生自卫性医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避免吃官司”。价格管制是西方国家的政府为了防止生活费用不断上涨而对商品和劳务价格实行的管理。价格管制一般在战时采用,在和平时期当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时、有些国家也会对价格实施管制。如美国就曾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冻结物价90天,以制止通货膨胀。同年11月冻结期满后,美国政府又企图将物价的增长控制在每年5%以内。价格管制期间,商品和劳务价格管制的额度一般固定在指定时期(通常是紧接在宣布管制日之前的时期)的最高价格水平上。除特殊必要外,劳务和商品价格一般不得高于规定的价格进行交易,否则就视为违法,受到法律制裁。在实践中,价格管制能否可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垄断厂商必须能够盈利,否则它将拒绝生产。二是管制成本必须低于社会福利(净损失的消除)。对于价格管制,最困难的事情是确定最优管制价格。如果价格定得过低,垄断者将削减产量。同时,由于价格已经下降,需求量将上升,结果存货会发生枯竭,出现短缺。现实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政府能够限制价格,但垄断者仍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因而导致人们的不满。再者,某些价格管制可能在短期内是有效的和成功的,但在长期内不一定有效和成功。对价格管制的拥护是人们容易理解的,尽管它们并没能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并且伤害了其他人。价格管制坚持保护了那些在价格上涨时生活尤其艰难的人。禁止高利贷(对借出去的钱款收取极高的利息)是为了保护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借贷的人;面包的价格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穷得只能以面包为生的人;房租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在房屋供不应求时租房的人,否则房东就会“坐地起价”。虽然价格管制常常被使用,虽然表面上对价格管制的呼吁是有逻辑可言的,但除非在短暂的紧急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价格管制。原因是价格管制扭曲了资源的分配。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的话说,经济学家可能知道的不多,但他们确实知道如何制造过剩和短缺。用来防止价格高出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天花板,会造成短缺。而用来防止价格低于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地板,会造成过剩。假设对于汽车轮胎的供给和需求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平衡,政府却在这时设定了比现有价格更低的价格天花板。轮胎的供给量将会减少,但是轮胎的需求量却会上升。结果供不应求,货架被抢购一空。尽管一些消费者足够幸运能够以低价买到轮胎,但其他的很多人将被迫买不到轮胎。因为价格管制阻止价格体系分配供给,必然要有其他的分配机制来代替。排队,这一在东欧计划经济下常见的情形,是一种可能。当美国在1973年到1979年间设置汽油价格上限时,商人以“先到先得”的理念销售汽油,这让司机们略微尝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的滋味:他们不得不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汽油。汽油的真实价格,包括人们为汽油付出的货币以及他们花费在排队上的时间,往往比价格管制以前的价格还要高。比如,在1979年某个时候,政府把汽油价格固定在每加仑1美元。如果市场价格是2美元,一个买了10加仑汽油的司机表面上省下了2美元,但如果这个司机必须花费半小时用来排队,而她的时间每小时价值8美元,她真正花费的就是10美元汽油费加4美元时间成本,最终汽油的价格变成了每加仑4美元。一些汽油是商人留给朋友、老顾客、政界相关的人,还有愿意暗中多付些钱的人的。逃避管制的激励一直存在,逃避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没有止尽的。具体方式有赖于物品活服务的特点,产业的组织形式,政府的行政力度等等。一种最简单逃避价格管制的方式就是降低产品质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汉堡里面夹肥肉,糖果比原来小了并且使用劣等原料,房东减少了他们对出租的房子的维护。政府能够通过发布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来打击这些降低质量的行为(规定汉堡里必须夹有足量的瘦肉,出租的房屋至少每年要粉刷一次等等),辅以监督和行政手段。但是这也意味着管理价格体系的政府官僚机构要更加庞大,更有侵犯性,花销也要更大。有时更加狡猾的方式也会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捆绑销售。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能以官方价格购得小麦面粉,消费者常被要求购买超过他们需要的黑麦或者土豆面粉。被迫的提高消费是另一种狡猾的方式。设想一个制造商,在一条生产线上大规模生产质量较次,价格也较低的产品,并且缓慢地涨价;在另一条生产线上小规模地生产质量较高,价格也价高的产品,涨价幅度也大。当政府引进了价格天花板使两条生产线都处于短缺状态时,这个制造商就会终止那条低价生产线,迫使消费者“提高消费标准”,购买高价格的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这个原因,政府做出过很多努力来迫使服装制造商继续低价格生产线的生产。可是就在在尼克松总统施加控制下的七十年代早期,钢铁制造商宣称取消了中等钢板的生产,诱导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的钢板。不仅生产者有提高价格的激励,一些买者也有支付高价的激励。结果可能是买者暗地里向卖者支付一笔钱(比如给有租金控制的房屋的监管人一笔贿赂)或者市场将演变成一个完全的黑市,商品的买卖都在暗中进行。黑市的价格不止比官方价格高,也比自由市场价格更高,因为买者通常对商品有着急切的需要,而且一旦交易被发现,买卖双方都会面临惩罚。排队、逃税、黑市交易的显著代价促使政府强制执行一些分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发放购物券,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固定数量的受控商品。比如说,每个汽车司机得到允许他购买一套新轮胎的购物券。政府配给解决了一些由价格管制造成的短缺。由于发放的购物券必须和产量相当,生产者不能再轻易地把他们的产品转移到黑市了;发货人接受贿赂以及要求捆绑销售的激励也小了;因为只能购买很少量的商品,消费者也不再有出高价的激励。但政府配给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政府要承担这样的艰难职责:调整配给使之适应波动的供求变化,满足私人消费者的要求。一些情形中,给每个消费者分配同样多的商品是可行的(城市被围困期间的面包分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更多时候,消费者的需求并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政府配给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些司机开车较多,需要买很多汽油,另一些却开得少。一种解决办法依据每个消费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配给。内科医生和推销员会得到额外的汽油配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委员会(communityboards)就有权向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发放额外的配给。但是这个计划中,偏袒和腐败的危险,尤其在爱国主义精神削弱的时候,是很明显的。一种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允许购物券自由交易。这给那些出售多余购物券的消费者带来了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买入购物券的消费者的福利。但白市(官方市场)不能鼓励生产者增加产出,要结束这种情况只有取消价格管制。看到价格管制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价格管制还会被实行,为什么有时价格管制甚至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答案是(在某种程度上),大众通常不能看到价格管制与它们所产生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生产商取消低价格生产线通常被理解成是对穷苦大众的冷漠无情而不会被理解成是价格管制的结果。但价格管制确实总能惠及一部分消费者,他们会强烈要求公众的同情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游说政府实行价格管制。最低工资会造成不熟练工人的失业,但它确实提高了仍然保有工作的贫困工人的收入;租金控制使年轻人找到出租的房屋变得更难了,但它确实为那些在价格管制颁布时已经租到房子的人们控制了房租。当公众警觉到通货膨胀将要失控时,政府就会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在多种商品上都实施价格管制)。在20世纪,战争通常是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的原因。那时,价格控制产生的积极的心里影响,至少在短期,可以说远远超过短缺、官僚主义、黑市、配给造成的损失。通货膨胀率的飙升会造成疯狂抢购、罢工以及人们对那些被认为是受益于通货膨胀的少数族裔的仇恨,等等。价格管制将缓解这些威胁,尤其在爱国之情使人们都愿意遵守管制时。一旦战争结束了,这些好处也就不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很多也并不是由于抢购,而是由于带有通货膨胀倾向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造成的。从战时价格管制抑制了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上涨的层面上讲,价格管制只是把预期的日期推后了,把速率不变的通货膨胀变成了先慢后块的通货膨胀。而且,在战时价格管制之下,表面上的物价指数稳定只是一种幻象。价格管制会带来的一切问题——排队、逃避管制、黑市、政府配给,向消费者提高了商品的真实价格,而且这些影响在计算价格指数时只被部分地考虑到。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被隐藏的通货膨胀就会显现出来。比如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测量出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12月,物价指数飞涨了18个百分点,为二十世纪年涨幅最大。用物价总水平管制来控制通货膨胀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分是因为有些商品的价格会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有时会有意识地允许一些商品不受价格管制。只管制一些商品(比如钢铁、小麦、石油)价格的原因是这些商品至关重要,控制住它们的价格就能控制整体物价水平。但需求倾向于从被管制的部门转移到未被管制的部门,结果就是未被管制的部门物价上涨比先前更快。资源分配会根据物价改变,对于未被管制部门的供给将会增加,当然代价是提供给被管制的部门的供给减少。因为原来的被管制部门包括很多重要的原料生产企业,这些原料产出的减少,会带来令人十分焦躁的局面。如果价格管制持续的时间很长,原本只想控制某些物品价格的政府会把它演变为全面的价格管制。这正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困扰着物价总水平管制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是要一个简单的,看起来又很公平的计划呢,还是要一个有足够弹性来维持表面上的效率的计划呢?简单,要求保持大多数物价不变;但效率,要求频繁的调整。而且相关价格的调整,使官方的管制要服从于没完没了的游说和关于不公平的抱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这种矛盾就尖锐地凸显了出来。一开始,相关价格频繁地调整,这是经济学家们的建议,他们相信为了避免潜在的短缺和某些市场的扭曲,这是必须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投诉声称这项计划是不公平的,它并没能阻止通货膨胀,并且导致了1943年罗斯福总统著名的“坚守防线(hold-the-line)”指令,冻结了大多数物价。不论它作为经济政策有怎样的缺陷,这项指令本身是容易理解也是容易向公众推广的。在和平时期施行价格管制很有可能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变得容易些。在很长时间的通货膨胀后,如果引进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减缓通货膨胀,很多物品的价格还会以较高的速率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尤其是工资还会持续上涨,因为劳动合同是长期的或者工人并不能立刻感知到政策的变化。这样就又反过来提高了失业率,减少了产量。用禁止工资上涨超过新的需求和价格的办法,价格管制可以减少通货紧缩的代价。从这个观点出发,约束性的货币政策,是治疗通货膨胀的主药,而价格和工资管制则是麻醉药用以缓解疼痛。虽然这在逻辑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结果通常并非如此。在公众的眼中,价格管制免除了政府货币部门(在美国是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要负的责任。结果是,联邦政府要避免经济不景气的压力导致持续的甚至加速的货币过度供给。止痛药被误当成主药了。相似的情形曾经发生在1971年的美国,尼克松总统施行管制的时期。尽管管制被赋予了正当理由,它们是为了“赢得时间”好让更加重要的抑制通胀的措施得以施行。但货币政策依旧是扩张性的,甚至比之前更甚。对于价格管制的研究给我们好好上了关于自由市场的一课。仔细研究那些管制阻碍了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案例,我们会更加珍惜价格机制一贯的优雅和效率。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有效率的短期价格管制,对经济史公正的解读完美地说明了那些情况是如此至少。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社会分配效率的提高。根据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性,在成本劣加性范围内,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比多家企业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在这些行业,就通常由政府特许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经营。但由于处于垄断地位,在缺乏外部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垄断企业作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就可能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把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从而扭曲社会分配结构,降低消费者福利水平。对企业价格进行管制,以保证消费者福利水平,就成为政府进行价格管制的重要目的。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实质上是在这种不存在竞争或只存在较弱竞争的产业领域,建立一种类似于竞争性和机制的企业经营体制,既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又刺激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最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需求具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这就需要自然垄断产业的企业不断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保证满足不断增大的社会需求,而面对这些产业生产的内在特征,政府在制定自然垄断产业管制价格时,就要保证有利于使企业具有一定的自我积累能力,能够不断进行大规模投资,不断提高产业供给能力。使企业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