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

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

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

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

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

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

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

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

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

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性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

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

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

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

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

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

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

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

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

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

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

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

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

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

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

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

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

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

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

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

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

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

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

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

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

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

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

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

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

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

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

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

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

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

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

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

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

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2.材料一: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

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

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

难。这些扰动因素不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无法完全避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

存与可持续发展。

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

上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有关韧性城市(又译作“弹性城

市”)的学术研究便应运而生。通常认为,韧性城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做好应对、吸

收、化解重大突发性风险的准备;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效维

持城市系统基本运转;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韧性藏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

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

市生活的影响。

比如,为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的“水弹性”,我国部分城市自2014年开始进入“海

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加市区水景和绿

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

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实

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更高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

险的思路。

(取材于孙浩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建设韧性城市除了强化城市系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自我调适能力,

还应注重从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增强学习能力,研制新的应对策略,提升变消极因素

为积极机遇的转化能力。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了美国,灾后重建工作组为

受灾地区的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69项建议,其中包括升级改造电网、重新规划燃料供

应链、加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防洪建筑标准等诸多方面。韧性城市建设,在提高城市

安全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3年,洛克菲洛基金会启动了“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不过,由于每座城

市在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方面差异显著,这就决定了很难为韧性城市的建

设建立统一的发展模板。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从工程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

经济韧性等维度制定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

在日本,地震频发的神户市将逃生避险功能纳入街道和公园的工程建设,将水、电

供应系统从大型中央化改为小型社区化,用以分散风险从而强化社区的工程韧性;还通

过引入年轻人群、举行防灾演习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会韧性。

而位处中国西部干燥多风地区的银川市,则通过湖泊湿地保护、小微公园打造、城市绿

化廊道建设,以及在城市周围大面积种植耐旱沙生植物用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极大

提升了城市自身的生态韧性。

(取材于梁宏飞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联合国减灾署于2012年发布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其中

包括维护、更新并向公众公开与提升抗灾能力相关的数据。比如某公园举办大型游园活

动,主办单位可向城市数据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整合公交地铁到站

刷卡人数、公园电子门票刷卡人数、公园周边汽车停靠数量等大数据并进行云计算,然

后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活动中心区域及周边区域人流动态轨迹和游客数量变化,为

个人安全出行以及主办单位预判风险、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参考。建立城市信息交互

机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过载、环境污染、疾病传

播、经济结构局部失衡等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美国卡尔索普建模软件公司开发的一款“城市足迹”数据分析软件为例,输入

“预测洪水风险”并确定研究区域,数据平台会迅速显示该区域的土地使用现状、人口

数量、就业和住房面积等信息。然后单击运行风险和韧性分析的图标,系统就会自动生

成该区域处于洪水风险的地块面积、住宅单元、易受灾人群及其就业岗位等数据。基于

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构建规划模型、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能够为优化韧性

城市规划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2016年联合国公布的《新城市议程》提出,城市发展的愿景是“可以在韧性和永

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定居、生产,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繁荣”。伴随着科技进

步,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

务融合,提高韧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可以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

有活力。

(取材于周利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亚理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建设应从以往的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

B.灾后韧性城市建设应当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

C.地震频发城市应注重提升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

D.干旱多风沙的城市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生态韧性。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应整合大数据实时发布人流轨迹和人流量,保障活动安全进行。

B.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可为城市应对多种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C.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优化韧性城市规划方案。

D.韧性城市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也符合联合国发布的城市发展愿景。

3.围绕“韧性城市建设”,以上三则材料中的例子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有什么侧重?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体系统与文体族群

谷曙光

一国之文学错综复杂,尤其中国,每个朝代皆非单一文体,而是多种文体共同存在、

共同发展。从历时性角度来说,一个朝代的文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也是一

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各种文体在系统中共存与协调发展,犹如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其

中的文体之间亦具有相资相生、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系。因此,从单一视角研

究文体,可能是片面的、狭隘的,如果立足于“文体——系统——族群”,以多元角度

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文体运动的真实格局。

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应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体之“变”。文体的变化无时

不在,无处不在。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永远处于运动状态,并且不是平面运动,而是立

体运动。新与旧、高与低、主与次,五方杂处,碰撞震荡。在文体系统中,主流文体、

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关系微妙复杂。相对而言,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影响

边缘文体、后起文体是主要趋势,是常态;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虽能反作用于主流文

体、较早文体,却无法实现同等的影响力。其实,多个文体间有时还有复杂的叠加效应

和共振影响。譬如,在宋以后,一般而言,是循着“文T诗-►词T曲”的方向施加影响

力的。文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可影响曲;反之,词却不宜影响诗、文,曲更

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既有较模糊的总体事理,又有单一文体的规则要求。中国古

代文体的演变发展,亦有总有分,很大程度上印证、契合了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的

学说。文体系统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状态,诸文体新旧杂陈,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总

的运行趋势是新陈代谢,但各文体又有自身的小规律,而其间的震荡、平衡、嬷替、倾

覆,实难一言而尽。

文体系统的复杂性,远超一般想象,这也加剧了研究的困难。系统内的各层次都存

在复杂的现象和机制,层次与层次之间亦错综交织,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在这种情况

下,研究一个朝代的文体系统、文体关系,就需要顾识大局、辨别主次、理清头绪。

在研究古代文体系统的同时,还可引入“族群”的概念。在古代的文体系统中,是

否存在若干族群呢?答案是肯定的。诗歌、散文、骈文、小说、戏曲等是古代文体系统

中较突出的几大族群,其中散文是最大的族群,它疆域最广、成员最多、势力最大。

散文是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较好的族群。在中国古代,散文始

终是诸文体的基础。离开了散文,许多文体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先秦、两汉是散文的

天下,六朝至唐虽骈文称盛,但骈文的周围,始终笼罩着散文的巨大“阴影”。降及宋

代,散文再度成为文体系统中的核心。宋以后,散文依然是中心,小说、戏曲的文体基

础依然是散文。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诗歌和骈文族群,虽然在总体上不如散文族群的势

力大、影响深,但在某一朝代,却也曾独领风骚,如唐朝的诗歌,都是当时居于中心地

位的文体族群。

(选自2016年0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哪一个国家,无论这个国家在哪个时期,它的文学都是复杂的,表现在文学体

裁上则是多种文体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B.在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文体的变化是这个系统中突出的特征,且这种变化是不受

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它是永恒的一种存在。

C.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新陈代谢的时期,但相当复杂,常中有变,变中有

常,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主张相契合。

D.相对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几个较大的族群而言,散文族群成员多、势力大,是生态

环境、发展态势明显具有优势的族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从单一视角研究文体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各文体之间具有相资相生、

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系。

B.文体系统中有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之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

力有时会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

C.我们在研究文体系统、文体关系时之所以要辨别主次、理清头绪,是因为文体系统

内的各层次之间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

D.从文体发展的漫长历史的时段看,总会有一种文体族群独领风骚,如我们所说的“汉

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即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的运动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立足于“文体一一系统一一族群”对其进行观

察考量,才有可能接近文体运动的真实格局。

B.无论什么时期,文体系统中的多个文体之间会有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如文

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可影响曲。

C.研究古代文体系统时,若引入“族群”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弄清文体系统中各

层次之间错综交织的复杂的现象和机制。

D.散文是许多文体存在的根基,无论是骈文,还是小说、戏曲,都受到了散文的巨大

影响,哪怕散文不是当时文体系统中的核心。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答木庵英粹中35

(金)段成己②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敝庐①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北渡之后。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②段成

己:金正大七年(1230)词赋进士,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用

他,遭到拒绝。③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借此向好友表明自己身处兵戈不息的乱世,选择避居的人生

态度。

B.诗人以“残花”“转蓬”自比,“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

逐流之态。

C.颈联中“歌长野”与“立短桥”两个画面,一有声一无言,动静结合,令诗人形象

立体可感。

D.尾联中诗人觉得“敝庐”“犹在眼”,而“路途”却很遥远,这一对比展现了其复

杂心情。

2.有人评价段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请结合本诗对此简要分

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此年六月,作者因与宰相赵鼎议事不和,引疾辞

官,过着闲散生活。张正字,名噪,绍兴五年,经陈与义荐举任秘书省正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自己闲居的境况,蕴含有伤老之情、门可罗雀之意,格调低沉。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闲居,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的忧愁相同。

C.颈联写景,写诗人所见寺塔孤立、风生鸦飞之景,一静一动,互相映衬。

D.颈联语调悲凉,与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的沉郁风格相似。

2.“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按要求填空。

(1)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2),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

(3)《登金陵凤凰台》中,“,"两句用陆

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

7.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请从《呐

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

写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

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

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

9.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的这段话启发人们如何体验和感知世界。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答案

1、1.D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

勇、顽强抗争的精神”错误,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

疫文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

B项,“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

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如何深化“抗疫文艺”

书写?笔者认为应……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

提升艺术表现水平”。不是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是深化“抗疫文艺”书写。

C项,“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太过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

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

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本题B项,”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

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错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

的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D项,”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表

述错误,以偏概全。

故选Do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

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

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

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

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2、1.B

2.A

3.①材料一,从解决困扰城市雨洪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角度,侧重说明应当从韧性城

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突发风险的思路。②材料二,从不同国家的城市韧性规划和建

设的角度,侧重指出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③材

料三,从大数据在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角度,侧重表明信息技

术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

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概念的等内

涵和外延,尤其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

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

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应当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错,原文“韧性城市建设,在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从工程

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等维度制定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可知应制定

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并未提及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

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

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A项,“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应整合大数据”错,原文“主办单位可向城市数据管理部门

提出申请,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整合公交地铁到站刷卡人数、公园电子门票刷卡人数、

公园周边汽车停靠数量等大数据并进行云计算”,可知是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整合大数

据,并非大型活动主办单位,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Ao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

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

题,此题要求回答“围绕'韧性城市建设',以上三则材料中的例子从不同角度出发,

各有什么侧重”,材料一“为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的'水弹性',我国部分城市自2014

年开始进入‘海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

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海绵城市建设仅

仅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更高层面的韧性城市

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可概括出“从解决困扰城市雨洪内涝建

设海绵城市的角度,侧重说明应当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突发风险的思

路”;材料二”由于每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方面差异显著,这就

决定了很难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发展模板。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从工程韧

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等维度制定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可概括出“从不

同国家的城市韧性规划和建设的角度,侧重指出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

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材料三“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

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过载、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经济结构局部失衡等风险提供

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危机

应对和应急管理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和数

据处理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高韧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

智能化,可以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活力”可概括出“从大数据在灾害防治、

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角度,侧重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

持”。

【点睛】

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

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

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

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1.C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

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

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

高等。

C项,“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主张相契合”说法错误,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主

张相契合的是有总有分,而不是新陈代谢的变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

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

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

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判断有误。应为“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文

中有”却无法实现同等的影响力”的信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

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

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

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无论什么时期”错误,这里扩大了时间范围。原文有“多个文体间有时还有复

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的信息,因此时态应是“有时”,而不是“任何时候”。

故选B。

【点睛】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

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

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1.B

2.①本诗抒发了陶潜那样的旷达之情。这在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中都有表现。如颔联以

“残花”“转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

颈联选取歌于长野,独立短桥的两幅画面,刻画了诗人如陶潜那样悠然恬淡的隐士形象。

②指本诗抒发了诗人如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写诗人面对天下战乱日久,倍

感寂寥的落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尾联写诗人欲归隐“敝庐”,又终是不

甘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

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

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

理解。

B项,“‘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逐流之态”理解错误,

“从”是“随,放任”的意思,“任”是“任凭”的意思,诗人写残花放任雨打,转蓬

任凭风吹,实际上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

怀。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结

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鉴赏。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段

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学生需要自行结合课堂所学,进行知识

关联。

“陶潜之达”,指淡泊名利,退隐田园,坦然面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如颔联以“残

花”“转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颈联

写歌于长野,独立短桥的隐士形象,这些都能体现。

“杜甫之忧”则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注释中提及的“金末”“元世祖北渡”“避

居”可知,诗人生活在金末元初,首联,写诗人面对天下战乱日久,倍感寂寥的落寞之

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尾联写诗人欲归隐“敝庐”,又终是不甘的复杂心情,

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

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

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

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

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5、1.B

2.①形成情感上的转折:前六句写诗人闲居的孤寂与无聊,在面对孤塔乱鸦、借

酒浇愁之际,忽然收到张正字的信,因而欣喜感动。②形成全诗的高潮,前六句层层蓄

势,最后一句另辟新境,转变诗的沉郁格调,构思精巧。③照应诗题,首尾圆合。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

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

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

B项,“表达的忧愁相同”错误。此句指只觉得喝酒才有味,对“机事”(多指政事)

已心灰意冷;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忧”是时不我待与渴望贤才而不得之

“忧”。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然后回顾诗歌尾联在诗中通常的作用有哪些,再分析本诗尾联写了什么内容,

与诗歌主旨以及上文有何关系。“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意思是“此时此刻张正

字的书信送到了郊外诗人的手中”,结合诗歌注释来看,诗人“因与宰相赵鼎议事不和,

引疾辞官”,再结合诗歌前面三联来看,闲居中的诗人可谓是门庭冷落、闲居无聊,借

助喝酒来打发时间,且此时又到岁末,闲居的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寺塔孤立、风生鸦飞的

景象,由此可知,接到张正字书信之前的诗人是孤寂无聊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接到好友

的来信,内心应是欣喜感动的,由此可知,诗歌尾联在情感上与上文形成转折;且诗歌

首联说“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在点明自己闲居江州养老的境况之时,又有对世

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慨叹之情,开头是“人迹稀”,结尾是“书札到郊扉”,首尾圆合,

且与诗歌标题”得张正字诗”形成呼应,并形成全诗的高潮。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

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

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

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

用。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纵豆蔻词工姜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

人愁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和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考查情境默写和

直接默写两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

用和赏析。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

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授”“蔻”“夔”“蔽”等字,默写时

要写准确。

文学常识题需要学生识记、积累,根据朝代、流派等有条理地学习。《扬州慢》是课本

上的诗歌,作者姜夔,难度较小,需要学生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7、《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

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

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

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

人过河却不收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

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

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

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

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

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

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

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

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

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

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

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

如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

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

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显出的精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

出恰当的评价。

8、《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

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

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

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

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

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

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

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

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

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

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

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

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

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

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

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

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

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

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

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

王熙凤到贾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