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四省联考模拟卷第八模拟(仿2023年教育部四
省联考卷)
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四省联考模拟卷第八模拟
(仿2023年教育部四省联考卷)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人类法律文化三种类型之一的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其典型
特征是:道德伦理教条等同于国家法律,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
职能,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带有家族的温情色彩,法律充满了伦理身
份上的不平等精神。简而言之,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是以家族伦
理道德为基本内容,伦理道德借助于"法"这一形式来体现并加以强
制实施。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明德慎行"、"亲亲
尊尊"、"为国以礼"等诸如此类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
程之始终。
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
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是"法"为
载体,"德"为内容。法要服务于德,如"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
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思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常用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可见,用法可以,但不能动摇或危及封建
社会的亲情等级、伦理道德的统治基础地位。
传统的"德治”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专制统治,将"礼"的
等级差别规范转化为伦理纲常,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便是
典范。法律并以此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礼"
的统治。由此,道德生活成为人性的最高体现。
当然,一定时代的主流的法律核心内容通常由那个时代占统治地
位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中国古代道德化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
的一种反映,其社会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
一直居于重心地位,虽经游牧部落的侵扰但从未衰败。这种稳定、内
向、封闭性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宗法家族的顽强存在,并构成了集权
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其二,宗法家族的社会组织机构。宗法家族是
古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单位,它的社会职能之一是
把个人束缚在家族里。其三,以权势为核心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可
以溯及国家法律起源中战争和实力的作用。其四,农耕宗法性的意识
形态。从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家族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产生了平均和
集权专制的思想,以及宗法道德伦理观念。以上四方面决定了中国传
统道德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并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法系
法律文化的一系列特征。
(节选自刘来双《论中国古代法律之特性一伦理道德性》)
材料二:
儒家思想倡导和谐观,和谐社会的构建依赖对"礼”的遵循和对
礼治的推崇。"礼"作为一种"法",有其内在合目的性与合自然性,
但在惩戒、预警机制的效能方面尚不能发挥法治的作用。如何将礼的
和谐因子与当下法治的人文关怀相融合,这是新时期亟须解决的重要
问题。
法治社会是个"有常"的社会,有固定运作程式与运作范围,有
稳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主流意识形态,民众的心理健康、心态平和,
社会和睦昌盛,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所以,法治是和谐社会的
必须亦是必然。"礼"作为一种"法",从古至今具有规制人们行为
的约束力"旦"礼"又不同于"法",法侧重于外在的衡量与施加力,
礼更多的是关注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性。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中西方法治理念并非
冲突与不可调和,而是有着本质上的协同性。西方法治注重人本、人
心;中国儒家礼治关注道德感和自律意识,注重民本思想,强调君权
行使的合理有度。如《论语•乡党》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日:‘伤
人乎?‘不问马。"展现了孔子对人生命的珍视。《孟子•尽心下》有
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君民关系层面谈及以民为本。
由此可见,二者均极为看重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规律性,
差别在于西方从人权角度界定,而中国儒家则从道德方面予以权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时期礼治的转型应侧重于关注人的内在
道德性意识的培养,回归到先秦儒家和谐观中加以考察,从与己和、
与人和、与天和的不同层次中探寻出"礼"的重要性。新时期的礼治
本质即在于“以德治国",德行的树立不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积极
响应,更要落实到个体自身方面。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个体德性的
挖掘是最为关键和迫切的方面,"礼"的重塑有助于个体德性的恢复
与完善。
自从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伊始,"市场经济就是法治
经济”的思潮便席卷开来。市场经济关注物质性利益的权衡与分配,
这一过程中,法治的参与必不可少,否则,市场便是无序而混乱的。
但这只是其中一方面,物质性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人的物质财富激
增,人的精神层面远远滞后,德性在物质性利益的驱使下正逐步丧失,
人的信仰缺失、法治观念淡薄,这一切反而不利于法治社会、和谐社
会的构建。
如此,对"礼”的挖掘和重塑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新时期礼
治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礼治融入了西方法治的要素。以法治为核心,
以礼治为关键。在注重个体性权益维护的同时,不忘道德戒律的制约;
不触犯法律底线是基本,更需注重对道德底线的维护;以法治、以人
权为信念,更需以道德、以良知为信仰。"善"是人心所向,没有国
界、社会、种族、风俗之分。法治与礼治,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
"善”的理念,这二者不仅不相冲突,反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时
期和谐社会的构建。
(节选自刘田田《"礼"、"法"合一的现代诠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以"德"为核心,其法律充满了伦理身份上
的不平等精神,家族首长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行国家司法职能。
B.相较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中国古代法律缺少自身的独立性,
它依附并服务于"礼",是统治者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的工具。
C.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在古代中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具
有稳定、内向等特征,是形成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的重要因素。
D."法"侧重于外在的衡量与施加力;而"礼”更多的关注人的
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性,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制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道德型的法律文化,其
中"法"为载体,"德"为内容。
B.中国儒家礼治关注道德感和自律意识,这与西方法治不同,但
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而非冲突的。
C.人们若过多关注自身物质利益,可能会带来信仰缺失、法治观
念淡薄,因此,德治是不可缺的。
D.对待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应持扬弃的态度,注重对"礼"的挖
掘和重塑,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古代中国法律文化
的作用的一项是()
A.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
B.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
文志》)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
君书•更法》)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论语•为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水浒传》52回中有以下记载:李逵在柴进的庄园打死了殷天
锡,柴进一面要求李逵快快走人,一面安慰放心不下的李逵:"我自
有誓书铁券护身,你便快走。"柴进之言反映了宋代法律怎样的特征?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评价。(4分)
【答案】1.A2.B3.D
4.①首先提出"如何将礼的和谐因子与当下法治的人文关怀相融
合是新时期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观点;②接着分析法治与礼治
的特点,推导出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协同性的观点;③进而指出如今礼
治的转型的侧重点;④最后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阐明
现今应对"礼"进行挖掘和重塑,使法治与礼治互相补充才能构建和
谐社会的观点。
5.①反映了宋代法律重"礼治",充满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
神这一特征;②作为后周皇族后裔,柴进手握太祖皇帝御赐誓书铁券
这一免死金牌,而李逵作为一介平民,只能杀人偿命;③这种伦理身
份上的不平等属于古代礼治中的糟粕;④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今
天,应予剔除。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家族首长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行国家司法职能"曲解文意。原
文为"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职能"。"一定程度上"与"部分"
的内涵、外延均不同。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但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而非冲突的"曲解文意,应为"但在本
质上它们有着协同性而非冲突"。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强调"礼治""德治",认为德化人心。
A.官职不施与自己的亲人,法网不遗漏自己喜爱的人,上下相安
无事,一切依据法律来办。强调公平执法。不能做材料一的论据。
B.单纯凭借刑法而想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以致伤害自己关系
最亲近的亲属,伤害亲属间的恩爱关系,疏远亲友间的感情。谈法治
的负面作用。不能做材料一的论据。
C.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无需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
利于百姓,就无需遵守旧的礼制。强调法律、礼制应与时俱进。不能
做材料一的论据。
D.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百姓只求不犯罪免受
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
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意。强调"礼治""德治",能做材
料一的论据。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首先分析了儒家"礼”的作用和缺陷,然后提出"如何将
礼的和谐因子与当下法治的人文关怀相融合,这是新时期亟须解决的
重要问题"这一观点;
接着分析法治与礼治的特点,"法治社会是个‘有常’的社会,有
固定运作程式与运作范围……"礼’作为一种‘法’,从古至今具有
规制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进而指出"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肯
定地得出结论:中西方法治理念并非冲突与不可调和,而是有着本质
上的协同性",推导出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协同性的观点;
进而指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时期礼治的转型应侧重于关
注人的内在道德性意识的培养,回归到先秦儒家和谐观中加以考察,
从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和的不同层次中探寻出‘礼’的重要性",指
出如今礼治的转型的侧重点;
最后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阐明"如此,对礼’的
挖掘和重塑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强调现今应对"礼"进行挖掘
和重塑,"法治与礼治,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善’的理念,这二
者不仅不相冲突,反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
提出使法治与礼治互相补充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判断宋朝法律的特征:
誓书铁券,又称丹书铁券,类似于“免死牌",是天子颁发给功
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
勋章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柴进手持誓书铁
券,打死了人也没事,这与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
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
法律来讲),其实质是‘法’为载体,彳惠‘为内容""法律充满了伦理
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相一致,反映了宋代法律重"礼治",充满了
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这一特征;
其次分析在题干所给的事件中有哪些“不平等":
柴进说"我自有誓书铁券护身,你便快走",表明李逵需要为殷
天锡而负责,而柴进因为是后周皇族后裔,手握太祖皇帝御赐誓书铁
券这一免死金牌而可以逃脱惩处,这是因为李逵作为一介平民,只能
杀人偿命;
再对这种法律特征的本质加以分析评判:
材料一介绍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时说,"道德伦理教条等同于国家
法律,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职能,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带有家
族的温情色彩,法律充满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这种伦理身
份上的不平等属于古代礼治中的糟粕;
最后明确自己的看法:
而今天的中国既需要以德治国,更需要依法治国,这样的不平等
必须予以剔除。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
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
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
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
"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
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
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
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
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
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
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
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
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里,明眸皓齿,夏
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
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
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
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
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
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
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
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
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
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
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
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
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
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
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
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
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J11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
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
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
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
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
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
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
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
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
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
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
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
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
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
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
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
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
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
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
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
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
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
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
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
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JIIo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
迅疾朝下游去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
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根发
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
枣一样”。
B.小说合理地使用插叙手法,补充了上一代的情感纠葛。既避免
了单一叙述方法所带来的单调,又使得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C.泪鱼既是村民美好夙愿的寄托,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泪
鱼的捕和放结构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D.《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
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7.关于文末结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极
富画面感地写出吉喜的苍老疲惫。
B."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和开头构成首尾
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
C.阿甲渔村的受孕般的和平氛围,呈现出悲悯人性对人精神上的
疗愈,透露出温情与希望。
D.喜剧性的结尾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播种恩泽也收获了回
报,合乎人情人性,彰显主旨。
8.作者创造的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分)
9.家乡的众多河流以其流动与丰盈给了迟子建创作源泉,成为她
作品中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使其作品流淌着丰饶的生命之歌。
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标题"逝川”的丰富内涵。(6分)
【答案】6.D7.A
8.①悲伤: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
珠"。而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
②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
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
9.①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
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②逝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
悦。人们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
悦悲伤无不被收纳其中。
③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统文化之河,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
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
力。
D."也不设置矛盾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
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
置了矛盾冲突。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错误。吉喜把泪鱼放回
逝川,没有语言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
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可知,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
"珠玉般的泪珠"。而由"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
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
她发髻高里,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
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
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
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吉喜在那个难忘的
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
的妻子"可知,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由此可见,
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的相通之处之一就是悲伤。
由"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
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
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
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可知,泪鱼得到渔妇的安
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由"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
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
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可知,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
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由此可见,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的
相通之处之二就是安然。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的能力。
由"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
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
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组,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
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
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
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
喜""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
妻子""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
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可知,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
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
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由"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
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
们""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
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
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
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
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可知,逝
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悦。人们
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悦悲伤无
不被收纳其中。
由"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
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
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绢,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
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
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
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
喜""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
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
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
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可知,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
统文化之河,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
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
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
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
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据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
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
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
讲。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
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
日:"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
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
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
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文本二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
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
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
仰花,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
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
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
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文本三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
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
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
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
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之B学C者D无E问F乎G识H与I不J识K而L读M其
N文。则P其Q人R可S知
答案:DKO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解析:句意为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
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
"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
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
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
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昌黎不是谥号。韩愈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启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
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
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
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
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答案A
解析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
的意思是"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Q)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答案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
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
(2)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答案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
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
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文本一和文本二、三两文的
不同。(3分)
答案①文本一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以学生身份极尽
哀痛,丙文高度赞美,认为功成名就。
②文本二、三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
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让他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
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
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
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乡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从此名重
于世。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觉担
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
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
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
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
命陈烈为国子监
直讲。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他
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才安照旧
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
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
他的功劳?”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
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
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
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
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
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
文本二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
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
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
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J11,看不到他运动,但
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知晓。现在先生逝世
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
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
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有十六年。听说先
生逝世的消息才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
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
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
您安息吧!
文本三
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去世以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
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
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
巧妙、灿烂、美好。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
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
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后
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
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
隐居,这样的英灵,绝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5~16题。
生查子•烟雨晚晴天
【五代】魏承班
烟雨晚晴天,零落花无语。难话此时心,梁燕双来去。
琴韵对薰风,有恨和情抚。肠断断弦频,泪滴黄金缕。
15.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首句以“烟雨晚晴天"起笔,状写景物,傍晚时分,天气
转晴。
B.词的下片写主人公抚琴遣恨,那无言的愁恨就被熏香的风一一
飘散。
C.诗人在词中用"断弦频”的琴声来刻画柔肠寸断的心绪,虚意
实写。
D.全词以女子抚琴时"泪滴”的描绘作结,深化愁苦之情,幽怨
全出。
16.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崇尚”立象以尽意",语婉而情深。请从
"象"与"意"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选用"落花"、"梁燕"之
妙。(6分)
15.B
【解析】"那无言的愁恨就被熏香的风一一飘散"鉴赏有误,根
据后文来看,女子虽抚琴遣恨,而无言的愁恨却并未能排遣。
16.①零落无语的落花,喻指零落而知心话难诉的主人公,一语双
关,景情合写,委婉传达出身世零落的凄凉之悲;(3分)②双飞双去
的梁燕,与独自无处可话独自抚琴的主人公形成对比,乐景反衬悲情,
深化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恨。(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
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
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
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这富有美感的意象传达诗情,
如""。
【答案】①.座中泣下谁最多②.江州司马青衫湿③.故不积
腔步④.无以至千里⑤.涉江采芙蓉⑥.兰泽多芳草(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座""州""衫""至""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元散曲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关汉卿确实是一个①的人物。他
在元初顺应了下层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理和生活要求,散曲之波在世俗
生活中扬起,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宕到了清初。
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与异族歧视者和统治者持不合作的态度,这无疑
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由于关汉卿是元散曲作家中一位集大成的人
物,其文化成就带有②的性质。当诗歌在唐诗、宋词③时,他在曲家
中发扬蹈厉,使元散曲这种艺术形式成熟起来,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
诗词曲的发展。至明清交替之时,散曲虽成为强弩之末,但其形成的
艺术光斑④,关曲中适时而动的哲学观念符合历史的潮流,对中国文
化的多样化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
上,我们拿许多元代、明代作家散曲作品与现存关氏作品加以对比,
就会发现,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案]①举足轻重②兼容并包③盛极而衰④若隐若现
[解析]①空,指"关汉卿"的地位重要,故应填"举足轻重"或
意思相近的成语。②空,是说文化成就带有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
容纳进去的性质,故应填"兼容并包”或意思相近的成语。③空,指
诗歌发展到唐诗、宋词,繁荣达到了顶点,转为衰落,故应填"盛极
而衰”或意思相近的成语。④空,指散曲虽成为强弩之末,但其形成
的艺术光斑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故应填"若隐若现"或意思
相近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
力量,使之延续到了清初。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结合前文
可知,横线上的主语为"他",故应将"散曲之波"放在"在世俗生
活中扬起”之后;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语文下册 27第27课《海的女儿》知识点(部编版)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I轴
- 《灰灰先生》教学反思
- 福建师范大学《城市数字化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药数理统计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中医药大学《食品原料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资产评估实务(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政教处德育工作计划
- 操作系统 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进程线程调度
- 我读书我快乐演讲稿格式范文(3篇)
- 集装化与集合包装超炫资料课件
- 人员落水应急演练专项方案
- 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中生物竞赛试题(解析版)
- 《价格法概述》课件
- 中医活动文案策划方案
- 初中物理电学全能突破秘籍
-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与应用研究
- 一 《展示国家工程 了解工匠贡献》(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研究生英语》(第二版)练习答案及译文
- 第5课+认识情绪+管理情绪【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焊接知识培训总结与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