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单选题

1.无锡留青竹刻是无锡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制作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采伐竹材B.旺火煮青C.晾晒阴干D.留青雕刻

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空气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碳

3.人类需要充足的能源与良好的环境。下列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煤炭B.液化气C.汽油D.氢气

4.蛋黄中含铁丰富。这里的“铁”指的是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

5.下列厨房用品中,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B.面粉C.白糖D.辣椒粉

6.自然界的物质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维生素B.金刚石C.一氧化碳D.碳酸

7.传统金箔工艺可将1g金片敲打成0.5平方米的金箔。该过程中体现了金属的性质是

A.硬度大B.延展性C.导电性D.导热性

8.印尼的卡哇伊真火山喷发,会出现诡异的蓝色火焰,喷发物中可能有大量的

A.硫B.镁C.磷D.铁

9.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是

A.甲醛溶液B.硫酸镀饱和溶液C.浓硝酸D.乙酸铅溶液

10.某同学'‘测定土壤酸碱度”的部分实验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土壤________

颗粒一^〒

A.纸槽加土壤颗粒B.加水溶解

C

蘸取清液测定pH

11.保鲜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化学式为[CH2=CH2]。聚乙烯属于

A.金属材料B.合成材料C.无机非金属材料D.复合材料

12.下列物质中不能为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的是

A.淀粉B.无机盐C.油脂D.蛋白质

13.为纪念门捷列夫的功绩,科学家把元素周期表中101号元素命名为“铝”•笆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258,铝原子的质子数为

A.101B.157C.258D.359

14.为防止钢制船闸门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块。这种金属可

以是

A.银B.铜C.铅D.锌

15.我国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如图为该反应前后

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反应类型分析: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符号分析:甲应用符号“2H”表示

C.宏观分析: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D.微观分析: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4:1

16.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石块产生火

星取火)三种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燧”能增大空气中02含量B.“金燧”使用不受天气条件制约

C.“石燧”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D.引燃时温度均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17.在指定条件下,下列物质转化能实现的是

A.NH4NO3揪师NH3B.FezChH2so4>FeSO4

C.K2MnC>4揪鸣11KMnCMD.S--->SO3

18.如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煤饼烧石成灰”工艺。下列对于该工艺方法的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

试卷第2页,共10页

A.烧石成灰过程属于分解反应

B.也可用贝壳代替石灰石烧制

C.石灰石块越大产品质量越好

D.该工艺热量易散失,反应慢

19.将50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相应温度时溶液的质量

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g

81.9

56.6。①:

50.01------------------------------------------------->

020406080温度

A.60〜8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B.经计算,6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

C.①②③④所对应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②处再加入316.6g水可将浓度降低一半

20.技术人员对葡萄糖、醋酸(CH3coOH)和乳酸(C3H6。3)的混合水溶液进行测定,

发现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该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分数为

A.75%B.50%C.25%D.15%

二、填空题

21.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请选择下列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二氧化碳②硝酸钾③小苏打④碘酒

(1)常用于焙制糕点的是一。

(2)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是o

(3)常用作复合肥料的是。

(4)常用于检验淀粉的是。

22.“化”说五味。

(1)酸:酸脆爽口的醋溜黄瓜深受人们喜爱。食醋中因含有大量的一,所以食醋呈酸性。

(2)甜:食物的甜味主要来自于糖类,糖类物质(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有甜味。

(3)苦:鱼胆胆汁中含有具有苦味且难溶于水的胆汁酸。在沾有胆汁的鱼肉上涂抹白酒可

去除苦味,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选填“溶质”或"溶剂”)的种类有关。

(4)辣:辣椒最适宜在pH6.2〜7.2的土壤中种植,若某地区土壤pH=5.2,想种植辣椒,

可撒降低土壤酸性。

(5)咸: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它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3.水是生命之源,可由多种途径获得水。

L空气制水机能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水分制出饮用水,其工作原理如下:

空气—>①空气过滤装置.一>②冷凝装置一③水净化装置->④紫外线杀菌一>饮用水

⑴①中可阻挡直径(填“大于”或“小于”)滤孔直径的物质。

(2)③中需吸附色素和异味,常用的物质是o

II.蒸储法和膜分离法(如图)是两种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

(3)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的过程中,分子的(选填“空隙”或“种类”)发生了变化。

(4)图中,加压后钠离子、镁离子等不能通过反渗透膜。

①图中微粒属于原子团的是。

②一段时间后装置左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4.国家一级文物“景德镇窑影青观音像"(如图)为常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试卷第4页,共10页

I.瓷像成分

“景德镇窑影青观音像”主要由性质稳定的瓷胎和彩色釉面组成。

(1)瓷胎成分中含有Na2SiO3,其中Si的化合价为。

高温

(2)釉面色彩来源复杂,其中一个反应是CO+Fe2O3=2FeO+X,则X的化学式为

IL瓷像保护

1978年,瓷像在常州市区的宋井内出土时表面附有泥土、沉积膜、氯化钠等,这些物

质对瓷器有伤害,出土后需要及时去除并覆膜保护。

(3)醇洗:用酒精溶液浸泡使泥土松散,便于脱离。酒精化学式为C2H50H,其中氢元素

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4)除膜: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去除沉积膜中的碳酸钙等物质。碳酸钙和稀

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脱盐:文物表面的氯化钠等可用蒸储水多次浸泡除去。多次浸泡后,当最后一次的浸

出液的导电性与—基本相同时,可判断文物表面氯化钠基本除尽。

三、实验题

2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

(1)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相对于长颈漏斗,其优点是。

(2)甲装置中加入二氧化锌的目的是一(选填“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

(3)甲装置中开始收集气体的适宜时机是观察到,若用装置乙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则气体应从(选填"m”或"n”)端通入。

(4)如丙装置所示,将若干片土豆(含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和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

过氧化氢溶液放入注射器,一段时间后搜集的气体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丁中的曲线I,

则曲线2是指改变丙装置中(选填“①”、"②”或“③”)处变量后的变化情况。

(5)现有6%的过氧化氢溶液50g,利用上述反应原理,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

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g)

四、科学探究题

26.某小组以“CO2与NaOH反应”为主题进行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可视化研究。

【知识回顾】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

实验1: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既可以滴加足

量,观察到产生较多气泡;也可以滴加Ca(OH)2溶液,观察到产生____即可说明

CO2能与NaOH反应。

实验2:已知变色硅胶颗粒遇水会变红色。同学们进行下图所示对比实验,说明CO2能

实验3:如图1甲所示,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振荡,容器内二氧

化碳的浓度降低情况如乙所示。CO2与NaOH反应对应的是曲线(选填"a”或"b”)。

加入水做对比实验的原因是O

实验4:如图2中A所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匀速通入CO2,同时用传感器测定溶液的

pH变化,数据采集器记录并绘制图像如B所示。反应后溶液的碱性(选填“增

强”、“不变”或“减弱

甲乙

图1

试卷第6页,共10页

连接数据

【模型建构】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视化可以从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和证明原物质减少

(或消失)两个角度展开,上述与实验1属于同种研究角度的是实验(选填“2”、

“3”或"4”)。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展开,实验1和实验4分别从CO;和(填

写微粒符号)的微观维度展开研究。

五、填空题

27.铜是人类较早冶炼的金属,黄铜矿是分布最广的铜矿物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

I.古法炼铜

如图为古法炼铜流程,以孔雀石和木炭为原料•,经高温煨烧,冷却得到块状金属铜。

雀石:—火炉

球形容器

木炭口

-木炭

选取孔雀石共同装入土封盖并保留炉中炭火

与过量木炭制球形容器细小通气孔充分煨烧

查阅资料:

①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CuO、H2O和

C02o

②铜的熔点1083.4℃,氧气充足时炭火温度可达1200℃左右。

(1)CU2(OH)2CO3受热分解的反应方程式是。

(2)工艺中木炭的主要作用有两个:①;②直接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

(3)球形容器封盖后保留细小通气孔的目的是。

(4)此法冶炼产物是铜块而不是散落在炭粉中的铜颗粒,原因是o

H.现代炼铜

如图为现代工业用黄铜矿火法炼铜的部分流程。

炉气炉气

冰铜t粗铜

(CuS>FeS)忐(含少焉加。)

黄铜矿.熔炼2精炼.精铜

(含CuFeS?)(含铜量约99.7%)

氧气氧气木炭、氧气

(5)炉气中含有S02,直接排放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工厂生产过程中常用

(选填“石灰水”或“石灰浆”)吸收炉气。

(6)吹炼过程中,冰铜中的FeS在高温下被氧化成氧化亚铁和S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______

(7)精炼时竖炉内部进气管常设计成环形(如图),该设计的优点是

进气口

(CO)

六、科学探究题

28.“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加水能加热食物。兴趣小组对网购的某食品专用发热包(部

分标签如图所示)进行了探究。

[品名]食品专用发热包

[主要成分]氧化钙、锌粒、碳酸钠

[净含量]50g

[使用方法]抛开塑料袋后加常温水

[注意事项]使用时要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中使用。

I.初步探究

将一包撕开塑料袋后的发热包平放在烧杯底部,加入200mL常温水,插入温度计。观

察到温度计示数逐渐升至92℃,冒出大量白雾,液体底部产生大量气泡。

(1)甲同学认为热量来自于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o

(2)使用方法中要求加常温水而不是热水的目的是。

II.深入探究

探究一:注意事项中为什么要求“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中使用”?

【猜想假设】生成的气体是可燃性气体。

【查阅资料】2Al+2NaOH+2H2O=2NaAlCh+3H2T,反应放热。

【进行实验】按下图中①所示进行实验,发现气体无法被点燃。思考后利用改进后的②

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预期现象。

试卷第8页,共10页

(3)预期现象是指气体燃烧,烧杯内壁o

(4)①所示实验中气体无法点燃的原因是

探究二:如何简单自制发热包?

【实验测定】

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5.0g发热剂放入锥形瓶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称得干燥管1的质量为mi。

③滴加足量的稀硫酸,待锥形瓶中无气泡产生,合理操作,称得干燥管1的质量为m2,

且ni2-mi=0.33go

(5)实验步骤③中划线处的合理操作是。

(6)若需将碳酸钠充分利用,则一包(50克)的发热包中,含有的氧化钙质量至少为

【粗略制作】根据计算结果,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钠粉末、氧化钙粉末(稍过量)、铝粉

混合均匀,倒入无纺布袋中封口,将无纺布袋放入塑料自封袋中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

(7)将某自制发热包加水后,反应中的温度和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一。

A.反应后溶液碱性较强,有腐蚀性,所以废液不能随意丢弃

B.0〜110s内,pH上升的原因仅是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

C.110〜880s内,pH变化的原因是氢氧化钠被铝粉逐渐消耗

D.880s〜1856s内,随着氢氧化钙溶解度逐渐变大,pH上升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采伐竹材改变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旺火煮青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晾晒阴干只是水分蒸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留青雕刻只是改变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Bo

2.A

【详解】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A正确;

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错误;

C、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是由C、。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o

3.D

【详解】A、煤炭为化石燃料,不属于“绿色能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液化气燃烧时除了产生二氧化碳外,也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气体,不属于“绿色能源”,该

选项不符合题意;

C、汽油为化石燃料,不属于“绿色能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属于“绿色能源”,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这里的“铁”指的是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

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o

5.C

【详解】溶液是指--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A、

花生油溶于水形成的是一种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B、面粉溶于水形成的

是一种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C、白糖溶于水形成的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

混合物,属于溶液;D、辣椒粉溶于水形成的是一种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点睛: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浊液是一种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有悬浊液和

答案第1页,共II页

乳浊液之分。

6.A

【分析】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均不属于有机物。

【详解】A、维生素均是由C、H、0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碳单质的一种,其不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由C、。两种元素组成,其不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D、碳酸由C、H、。三种元素组成,其不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将1g金片敲打成0.5平方米的金箔,过程中金的比表面积大大增加,故其体现了

金的延展性,故选B。

8.A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喷发物中可能有大量的硫,故A正确;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喷发物中不可能有大量的镁,故B错误;

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喷发物中不可能有大量的磷,故C错误;

D.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喷发物中不可能有大量的铁,故D错误。

故选:Ao

9.B

【详解】A、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功能;

B、硫酸铉不含重金属离子,不能与蛋白质结合,不能使蛋白质变性,不会使蛋白质失去生

理功能;

C、浓硝酸属于强酸,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功能;

D、乙酸铅溶液中含有重金属铅离子,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功能;

答案:B»

10.C

【详解】A、取用土壤颗粒,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

错误;

B、加水溶解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玻璃棒蘸取清液,将玻璃棒伸入试管中蘸取待测液即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测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答案第2页,共11页

故选c。

11.B

【详解】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保鲜膜属于塑料,此选项符合题意;

C、常见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水泥、玻璃等无机材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复合材料是人们运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玻璃钢、钢筋混凝土、碳纤维等,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B

【详解】A、淀粉属于糖类,其在人体中可以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是人体中主要的供能物

质,不符合题意;

B、无机盐中在人体中主要起到维持人体渗透压稳定的作用,属于无机物,不能为人体供能,

符合题意;

C、油脂可分解氧化为小分子无机物,能为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不符合题意;

D、蛋白质也可分解氧化为小分子无机物,能为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A

【详解】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科学家把元素周期

表中101号元素命名为“笆”,所以用1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101,故选A。

14.D

【详解】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金属活动性Zn>Fe>Pb>Cu>Ag,而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

铁更活泼的金属块,故其可以是锌,故选D。

15.D

【分析】通过微观示意图得,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方

一定条件

程式为CO?+4H22H2O+CH4。

【详解】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

反应,水、甲烷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甲是氢气,其属于双原子分子,化学式为Hz,2H表示2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

C、丙是水,由H、O两种元素组成,乙是二氧化碳,由C、O两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答案第3页,共II页

一定条件

D、由化学方程式CC)2+4H2=^^=2Hq+CH4知,反应的甲(氢气)和乙(二氧化碳)

分子个数比为4:1,符合题意;

故选D。

16.D

【详解】A、钻木取火是指摩擦生热,使木柴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而不是增大了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B、“金燧”需要天阳光,则受天气条件制约,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石燧”是指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而不是为燃烧提供可燃物,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引燃时可燃物的温度均达到着火点以上,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D。

17.A

【详解】A、硝酸钱和氢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硝酸钠、氨气和水,转化能实现;

B、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不能一步反应生成硫酸亚铁,转化不能实现;

C、高镒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锦酸钾、二氧化锌和氧气,铳酸钾不能转化为高镒酸钾,转

化不能实现;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转化不能实现;

答案:A。

18.C

【详解】A、烧石成灰过程中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

于分解反应,选项正确;

B、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能代替石灰石烧制,选项正确;

C、石灰石块越大,接触面积越小,反应不充分,产品质量差,选项错误;

D、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该工艺热量易散失,反应慢,选项正确。

故选C。

19.D

【详解】A、将50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60〜80℃时,可能是因为50g溶

质已将全部溶解,不能说明物质的溶解度保持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不确定60℃时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则不能确定该温度时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不

正确;

答案第4页,共11页

C、由于①②③对应的溶液中均含有未溶解的固体,则一定为饱和溶液,但不能确定④是否

饱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②处溶质质量分数为竺霖丝x100%r24.0%,而②处再加入316.6g水时,50g固体

50。

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QiuvX100%X12.0%,则浓度降低一半,

50g+50g+316.6g

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0.A

【详解】葡萄糖(C6Hl2。6)、醋酸(CH3coOH)和乳酸(C3H6。3)、水(H2O)中氢、氧原

子个数比均为2:1,则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X2):16=1:8,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80%,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10%-80%=10%,又由于葡萄糖

(C6Hl2。6)、醋酸(CH3coOH)和乳酸(C3H6。3)中,碳、氢原子个数比均为1:2,质量

比为12:(1x2)=6:1,则这些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x,=¥%,则溶剂水中氢

66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10%-竽=学,则溶剂水的质量分数为

66

警%/」?47*100%1=75%,故选A。

611x2+16)

21.⑴③

⑵①

⑶②

(4)④

【详解】(1)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受热可以分解为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可用于焙制糕点,

故选:③。

(2)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故选:①。

(3)含有氮磷钾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为复合肥,故常用作复合肥料的是硝酸钾,故

选:②。

(4)淀粉遇碘变蓝,故常用于检验淀粉的是碘酒,故选:④。

22.⑴乙酸

(2)不一定

⑶溶剂

答案第5页,共11页

(4)熟石灰

(5)离子

【详解】(1)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即乙酸,其化学式为CH3co0H;

(2)淀粉属于糖类,其不具有甜味,故填不一定;

(3)胆汁酸难溶于水,在沾有胆汁的鱼肉上涂抹白酒可去除苦味,即胆汁酸易溶于乙醇,

其中乙醇、水均属于溶剂;

(4)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其可以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得土壤酸性减弱、pH增

大;

(5)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填离子。

23.(1)大于

(2)活性炭

(3)空隙

(4)硫酸根离子/SO:增大

【详解】(1)①的原理是过滤,过滤是拦截大于滤孔直径的物质,而让直径小于滤孔的物质

通过;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其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达到净水

的目的;

(3)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其水分

子间隙发生变化,分子种类不变;

(4)①一个硫酸根离子由一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单位负电荷,

符号为SOj,故硫酸根离子属于原子团;

②膜分离法中装置右侧一段时间后出现淡水,即左侧海水中的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

(溶质不能通过膜),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

24.(1)+4

(2)CO2

(3)3:8

(4)CaCO,+2HC1=CaCl2+H2O+CO,T

答案第6页,共11页

(5)蒸储水

【详解】(1)瓷胎成分中含有Na2SiO3,设其中Si的化合价为x,,其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

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1)x2+x+(-2)x3=0,

x=M,Si的化合价为+4价;

(2)反应前碳原子是1个,反应后应该是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氧原子是4个,

反应后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铁原子都是2个,X的化学式为

C02;

(3)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6:16=3:8;

(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2HC1=CaCl2+H2O+CO2T;

(5)多次浸泡后,当最后一次的浸出液的导电性与蒸储水基本相同时,可判断文物表面氯

化钠基本除尽。

25.(1)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滴加的速率

(2)加快

(3)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m

⑷①

(5)50g6%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50gx6%=3g,设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氧气的

质量为X。

MnOo

2H2O22H?0+0,T

6832

3gx

68=3g

32-T

XH1.41g

答: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L41g。

【详解】(1)由图可知,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相对于长颈漏斗,其优点是能

控制液体滴加的速率;故填: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滴加的速率;

(2)二氧化镒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则甲装置中加入二

答案第7页,共11页

氧化镒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故填:加快:

(3)甲装置中开始排出的是装置中的空气,则收集气体的适宜时机是观察到导管口有连续

均匀气泡冒出时;若用装置乙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应从m端

通入;故填: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m;

(4)如丙装置所示,将若干片土豆(含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和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过

氧化氢溶液放入注射器,一段时间后搜集的气体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丁中的曲线1,由图

丁可知,曲线2最终得到的气体体积比曲线I少,而温度和土豆片只影响反应速率,不改变

最终生成物的量,则曲线2是指改变丙装置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后的变化情况;故选:①;

(5)见答案。

26.CO2+2NaOH-Na2CO,+H2O稀盐酸白色沉淀试管①②中变色硅

胶不变色,试管③中变色硅胶变红色b氢氧化钠溶液中本身含水,二氧化碳能溶

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导致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减弱20H-

【详解】知识回顾: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实验探究:实验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滴加足量稀盐酸,碳酸钠和

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较多气泡;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发生了反应;

实验2:变色硅胶颗粒遇水会变红色,试管①中变色硅胶不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固体中不含

水,试管②中变色硅胶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中不含水,试管③中变色硅胶变红,说明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实验3: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振荡,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

成碳酸,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均能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少,且氢氧化钠

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水强,故C02与NaOH反应对应的是曲线b;

加入水做对比实验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中本身含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也能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实验4: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故碱性减弱;

模型建构:实验1是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即证明有新物质

生成,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实验2是通过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答案第8页,共11页

反应生成了水,即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实验3是通

过二氧化碳减少,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实验4是通过反应过程中pH值

不断减小,即氢氧化钠减少,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与实验1属于同种

研究角度的是实验2;

实验4PH制不断减少,说明氢氧根离子在减少,即是从0H的微观维度展开研究。

.、A不

27.(1)CU2(0H),CO3=2CUO+H2O+CO,T

(2)作燃料

(3)可防止容器内因气体增多、压强增大而炸裂;

(4)煨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