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赏析(9篇)沁园春长沙赏析篇一关键词:解读;角度;诗歌一、从自然角度,视听结合,再现诗歌作品中描绘的自然世界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万山红遍的壮丽秋景。万山被林染红,百舸于碧透的江中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潜底……这些景象都是读者在鉴赏作品时很容易“看”到的,但是一幅画面要想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痕迹,仅仅能“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听”,毕竟有声有色的画面才无限接近真正的自然。就像我们欣赏风景,不仅要用眼,还要用耳。那么,从这首词里面我们能够听到什么声音呢?由“寒秋”,听到风声,由“江流”听到水声,由“百舸争流”听到渔家的笑声……这样的一幅江南秋景才能“立”在读者的心中。由此可见,赏析一首诗的自然世界既要学会“观”景,又要学会“听”声。二、从社会角度,知人论世,联想诗歌作品中折射出的社会背景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关心国事苍生的,在他们的诗作中抒发的个人之情往往能折射出时代背景,所以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诗作中闪耀的光芒。那么,如何把握诗歌作品中折射出的社会背景呢?当然是“知人论世”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表现的壮美不仅体现在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上,而且渗透在一段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提醒了读者要想品味这首诗歌的韵味,必须联系同志曾经走过的那段峥嵘岁月,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了解了这些,我们赏析这首诗时,不仅能够看到美丽的山河,而且能够听到时代的潮声。三、从心理角度,以意逆志,体味诗歌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诗言志,歌咏言。读诗无情等于没读,因为诗歌本身就是抒感的艺术。我们只有体味出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才能了解它的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够深入诗人的心理世界进而体味诗人的情感呢?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意逆志”。再以《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为例,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伟大领袖当时不仅“独立寒秋”,而且正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注: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当时所热烈追求的事业),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感慨中并无消极悲观之意,而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试问,古今中外几人能有如此胸襟?四、从哲理角度,体验思考,发现诗歌作品中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沁园春长沙赏析篇二关键词:沁园春抒情《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在1925年秋末,离开自己的故乡韶山,准备到广东去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时候,在途经长沙有一种故人重游的感慨,于是即景生情写下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的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峥嵘岁月,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是到处能展现出景中生情的情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表面看是写出了秋天里四周枫林如火的美景,但是从字里行间更能显示出作者像火一样的革命情怀。红色是革命的象征,红色象征着烈火,象征着光明,“万山红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过渡,也是由这首词的上阕到下阕的过渡句,非常自然的引申出下阕的抒情片断。《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下阕虽然重在抒情,但是也有很多地方蕴含着美丽的景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诗句非常形象、新颖地把不平凡的岁月转化为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学上体现了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副宏伟的画面。《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景为纬线,以情为经线交织而成的画面,给人以美德艺术享受,我们能够从诗人的革命情怀中,吸取奋发有力的信心和力量。在景物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把感情蕴含于景物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景物抒情能够达到景生情,情生景的效果,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彰显出作者伟大的胸怀。这样的写法能使文章含而不露,深切动人。这首诗的景,富有吞吐古今的伟大气魄,写到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水中的小鱼,极力地表现出一种要冲破牢笼的力量。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自己的伟大的救国救民的胸怀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首先是诗人用了色彩的对比,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衬托出两种不同的革命情怀。诗歌的景物描写主要在于讲究意境美,在氛围的营造中抒发情感,为抒情做好铺垫。景物的色彩不但构织出景物的主要的色调,更重要的是透露出诗人的情感基调,暖色调主要衬托的是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冷色调主要衬托的是沉郁、低沉和哀怨的情感氛围。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鲜明的颜色的对比,这两种颜色的鲜明对比把富有生命力的树林和奔涌的江水的气势表现的非常到位,渲染出了诗人的豪迈的情怀,为下文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做好了铺垫。其次是这首词中的动作的鲜明对比。如“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还运用了明比和暗比两种手法,把有激情和革命斗志的“同学少年”与粪土当年的“万户侯”进行鲜明的明比;人民的被压迫和诗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暗含在词中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的字里行间,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如果追寻伟人的足迹,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执着的信念和自信,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就能表现出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历史上曾经有一批热血青年把民族的命运自始至终装在心里。《沁园春·长沙》赏析篇三“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这首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这首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沁园春·长沙》赏析篇四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写景至此,可谓备矣。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沁园春长沙赏析篇五【关键词】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例如,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首词的讲解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用形象来抒情表意,而这些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但是这些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关联,形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带有启示性和想象性的画面,苏轼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而且也点出了诗歌和绘画的彼此联系的,它们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而诗歌的感情在很大程度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了,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的特征。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能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歌的典型性就体现在景与情的关系上。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呈现着多样的关系。一、在结构安排上,景与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画面的构成上来讲,主要分四幅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四幅图分别蕴含了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关系,第一幅图,描述了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的情景,主要的景则是波涛滚滚的湘江水,这恰好引爆了诗人自己如波涛一样翻滚的革命热情和顶天立地、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则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很好的情势,所以第一幅画面突出的景与情的关系是诗人因为眼前的景物而引发了积郁在内心的激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这幅画面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景在前,情在后。这首词的上阙在描绘写完独立寒秋图后就开始尽情描绘湘江秋景图,上阙的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属于直抒胸臆的句子,在结构安排上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则是先是景后是情,借景抒情,写景为抒情做铺垫,使激昂的感情的抒发不至于很突兀。这首词的上阙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安排上的关系则有两种,即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从整首词上来说,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景,下阌主要是回忆叙事,而且这些回忆和叙事主要是通过两幅画面展现主来的,即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这两幅画面,对与中国古典诗歌经常采用的结构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明志,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但是在这首词中在结尾最需用激昂的斗志和高亢的感情作结时,却选用了一幅画面,即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中流击水的画面作为诗歌的结尾,来收束全词,真可谓是气韵横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幅画面从这首词的结构安排的角度上讲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这种景与情的关系其实在古典诗歌中式很常见的。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最后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幅苍凉萧索的画面作结,来抒发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所以这首词从上阙和整体的构思上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先情后景。二、在内容选择上,景与情的关系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深入挖掘这句话的含义,可得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即都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情,表达胸中之志,一定会选择最能传达感情的景物,诗人选泽的景和要抒发的情在内容选择上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篇都在抒发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进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整体的词风是高亢激昂的、雄阔壮美,而为了配合这种感情的抒发,诗人选取和词风一致的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和中流击水四幅画面来表现,尤其是湘江秋景这一幅画面,可以说壮景和豪情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总之整首词,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雄浑开阔壮美的艺术境界,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毛泽东笔下秋的魅力,这首词在内容选择上,景和情存在着正好对应的关系即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沁园春长沙赏析篇六关键词: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戎马倥偬和领导革命、建设的一生中,以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冷眼向洋看世界”,撰写了大量名垂千古的宏篇巨著。同时,古为今用,独辟蹊境,名志言情,以如椽之笔,或在马背上自鸣意得,吟成了多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恢宏诗篇。这些诗词读来朗朗上口,品来引人思索无尽,成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在毛泽东写于不同年代的近百首诗词之中,我独爱他老人家早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本文谨以当代的目光,扫向阴云密布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旧中国,赏析这首词不朽的艺术魅力,品味其“激扬文字”的深刻内涵,追寻毛泽东为实现革命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英勇气概,探索这首词对指导我们工作、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激励我们书写出无愧于“恰同学少年”的历史。1从历史背景的视角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长沙作为毛泽东的故乡,和他领导革命事业的始端策源地,早期曾数度往返出入,抓住统治阶级的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他日后创立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理论和伟大战略,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并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他对长沙凝结着十分亲切甚至难以割舍的政治情感和生活情感。毛泽东的这首词极富浪漫色彩,既有文人雅韵,又大气磅礴。开宗明义,向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入了寒秋之季,湘江之畔,名胜之所。吟诵起来尤如就在他的身边,倾听历史钟鼓,领略他胸中自有百万之众的雄才大略,报效革命事业的壮怀,对革命前景和美好未来的憧憬,即刻进入这首词别据一格的意境,跟随伟人同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壮怀激烈。毛泽东集领袖、战略家、大诗人于一身,无时无处不在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领袖才华,召唤着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和献身。因此,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入手,才能领悟这首词的艺术魅力;随同毛泽东这首词跳动的脉搏走入风云突变,大浪淘沙的年代,才能深入这首词的意境之中,探寻它深刻的内涵。2从写景寓意的层面赏析作品的艺术魅力作者在用大量的文字描绘奇观的景致,令人陶醉其中,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之际,嘎然而止,笔锋随之一转,以犹如“天问”般的感叹,迸发出积于胸中一吐为快的呐喊:“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至此,写景的寓意骤然却又必然地展示给我们,以致使我们恍然大悟。作者在写景之后发出的感叹,看似针对目光中的自然界,实则拓展到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直指旧中国的社会制度,以及这个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苦难,发出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命运主宰是谁的疑问。这种疑问还更深地蕴藏着明确的喻意,以引伸出下片的“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展示了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不为虚名所迷惑,立志为推翻这个万恶的制度,建立一个崭新社会,迎接挑战的英勇气概。《沁园春·长沙》上下两片相互照应,上片写景为主,以景寓情;下片抒情为主,情寓景中。用词造句极为精湛,既有浪漫色彩,更有理性思考。全词静动相得益彰,尤如波涛滚滚上下贯通;又恰似急慢相应,时有闲庭信步之感,又如万马奔腾催人奋进之急,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历史、哲学的功底,又有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其艺术魅力非单纯艺术家所能比拟和企及。3从纵横间的比较中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我认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其诸多诗词中的一枚奇葩,其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以及所映衬的作者的高尚品格,即使与历史上著名诗人相比,也独具特色。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灿若星辰的伟大诗人和不朽的诗作。若将毛泽东放置中国诗坛,在灿烂的群星中他可堪称北斗。他的诗作,或可以谓之前无古人,瞻望当今诗坛又可谓后无来者。毛泽东的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把古为今用的信条发挥到了极致的境界,以他独到的思维和敏锐的目光,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波澜壮阔一生的独特经历和举世瞩目的创举,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诗人都无法与之并驾齐驱,相提并论。任何一部不朽的诗作与他的诗词相比都难掩其绌。无论是爱国诗人屈原和其《离骚》;还是以“诗仙”冠名的浪漫主义杰出代表李白及其《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以豪放著称于世的苏轼及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再以愤世忌俗“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语)的辛弃疾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或以现实主义重量级诗人杜甫及代表作“三吏、三别”;又以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现实主义题材的诗作,毛泽东的诗词都予以极大的超越。历数上述诸多的诗人及著名的诗作,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当然并不止此一词作),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毛泽东的诗词与其相比最大的不同:第一、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尤其对古诗词有特殊的强烈的爱好。在日理万机之余,几乎全部沉浸在对古典文学包括诗词的欣赏和研究之中,古典诗词成为他审美情趣的中心或重要方面。在对古诗词研究和自己创作诗词过程中熟悉和掌控了诗词的规律,并将其运用自如。第二、毛泽东即是杰出的诗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领袖。基于后者他不能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欣赏过去时代的作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首先去检验它们对人民的态度,以及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古为今用,创作自己的诗词。第三、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历史每一时期的优秀诗词文化,结合革命实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诗词风格,勃勃生机、奋进搏击、自强不息的思想情感和冼练的语言。纵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所反映出精神境界,以及其它诗词所映衬的品格,都是那样的昂扬向上,即使面对挑战和失败,也毫不气馁的意志,以及“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胆略,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古人和其诗词给予了极大地超越。4结论毛泽东是一部厚重的“书”,我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予以拜读,才刚刚翻开了一页。毛泽东诗词是这部厚重“书”的组成部分,至今才刚刚开始浏览。这部厚重的“书”需要我用毕生的精力认真研读,或可略知一二。即使如此,我也将受益终生。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的时代已相去久远。但读起这首词并细细品味,认真思索,它对我们的思想、意志、理念、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要从《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的人,用无畏的精神为祖国,为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2].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3].斯诺比(美).毛泽东自传[M].青岛:青岛出版社,2024年2月沁园春长沙赏析篇七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自主学习的探索,感觉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很大的促进,比老师预设的课堂效果好的多,而且更有利于课堂的生成。首先是学生自定学习目标。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的确定,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尽量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确定一篇诗文的学习目标,并努力达成这个目标。如在学习鲁人版必修五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时,先是让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情。然后请一位同学评价,包括对字音、节奏、声调等方面的评价。根据情况,也可再请一位同学诵读,然后再次评价。这样经过二至三遍课堂诵读以后,就可以启发学生们说“你们认为这篇诗歌,我们要学习什么”。这就是学习目标的自主确定。当然,在一开始,学生可能有一点摸不着头脑,但是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在一开始也可设定一些内容,让学生选择,渐渐地学生就能大致把握了。比如在高一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尝试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无从下手,我就引导说,“你们读了三遍了,觉到这首词哪里写的好啊?”于是,学生有说“感情”的,有说“语言”的,有说“景物描写”的,我趁机引导说,这些就可作为我们学习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啊,简单系统了一下,于是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就确定为“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抒情主人公豪迈感情,赏析景物描写”了。当然,学生说的不全面甚至有所偏离时,教师不要着急,可以当时引导;也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导;甚至也可只取其一,不必求全,我认为一篇诗文若能抓住一点,深入进去,便是极大的收获。比如,在跟2024级学生讲《沁园春。长沙》时,有的学生就确定为“体会作者豪迈激昂的感情”,我就抓住了这一点,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找到了直抒胸臆的那几旬,然后再读,又在写景部分找到了“豪迈之情”,而豪迈之情的表现主要是通过一些动词、。形容词体现的,这样,三个目标也同样实现了。这样坚持下来,在高二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同学们就能很好地确定诗词的学习目标,进而自己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理解诗词了。其次是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确定完学习目标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就是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先是自己诵读理解,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各组展示后达成共识,进而达成目标。这一环节是整个课堂的主体环节,要求老师必须高度把握文章,能够顺势引导。比如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同学们分析景物描写特色时,能分析出景物的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等,但景物描写中蕴含的那种勃勃生机、昂扬奋进的感情,学生不大注意。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写秋景的诗词,像《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进行比较体会,学习就可得出自己正确的理解了。再次是学生自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学生在分析讨论完诗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学习过程。比如“你怎么看出这首词的感情是豪迈激昂的”。有的说是读出来的;可以接着问“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某个句子;可以再追问“句子里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学生可能会答出上片中的“争、竞、击、翔”等,于是老师可以顺势引导说抓住这些关键词就能大致把握这首词的情感了,那么这些词就是这首词的关键词,所以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时,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抓关键词”。这就是课堂的生成。老师没必要干巴巴地告诉学生怎样去学,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去体会。这样,让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学习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生自悟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有教师归纳的效果好得多,而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更会无时无刻地汲取知识,从而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学生自选课堂练习。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班级学生中基础不同的现象,课堂练习可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选,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的兴趣。比如《沁园春。长沙》的其中一个练习是“你选择你喜欢的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背下来感受一下伟人的豪气”。当时设计这个题时是考虑到学生知识面层次不同,所以没做硬性要求,而是给学生留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没想到这个题目竟成了最受欢迎的题目,其实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学生对自主学习的需求。沁园春长沙赏析篇八1.认真完成“预习案”部分的内容,所有题目都要书面完成,要求书写规范、整洁。2.对“探究案”部分内容必须深入思考,谈出自己的理解,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意象、语言特点,初步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提高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学习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预习案】1.(1)词的知识词,又称?摇?摇?摇。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摇?摇”。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摇?摇(58字以内)、?摇?摇(59到90字)、?摇?摇(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词的流派可以分为?摇?摇?摇派和?摇?摇?摇派。“沁园春”是?摇?摇名,“长沙”是?摇?摇。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2)背景知识这首词作于?摇?摇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2.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沁园春()百舸()怅寥廓()峥嵘()方遒()浪遏()飞舟3.通读全词,有感情地朗读,(力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4.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5.上阕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探究案】1.鉴赏本文的语言: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并加以分析。(1)万山红遍(2)鹰击长空(3)鱼翔浅底(4)层林尽染2.诗歌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探究:(1)词的上阕有哪些意象?共同构织了怎样的一幅湘江秋景图?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人们评论本词说上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你是怎样理解的?(2)下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什么含义?3.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检测案】1.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由谁掌握的问题。2.对《沁园春·长沙》中的有关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义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错误的一项()。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设问和拟人。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5.背诵默写全词。6.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采桑子·重阳》毛泽东1929.10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本词依长短来看,属(?摇?摇?摇),从片数多少来看,是(?摇?摇?摇)。(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摇?摇?摇)、地点(?摇?摇?摇),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来写,所见之景(?摇?摇?摇)、所嗅之气(?摇?摇?摇),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摇?摇?摇)精神。(3)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摇?摇?摇)。(4)“寥廓”一词在《沁园春·长沙》指(?摇?摇?摇),在此处应指(?摇?摇?摇)。(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素材积累】7.准确理解并尝试引用毛泽东经典语句。(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2)不打无准备之仗。(3)不到长城非好汉。(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5)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6)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7)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8)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9)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0)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1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3)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4)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沁园春长沙赏析篇九关键词:诗词赏析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24)01-0225-01文章诗词,作为艺术之一种,自以尽善尽美为佳。善在内容,贵在立意。美于形式,巧在构思。伟人毛泽东,作为空前绝后的政治家,其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已早为人们所熟知,作为艺术家的毛泽东,其诗词宏章脍炙人口,构思既巧,立意乃大,其艺术造诣之深,上追屈原、李白。《沁园春·长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与中外文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后期包装特效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291教育学期末试题答案
- 安全生产月事故案例分析
- 西华大学《技术与应用双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My family幼儿园家庭成员介绍手抄报
- 《光辐射与发光源》课件
- 《大数据解决方案》课件
- 小学生学业成绩等级制度-小学学业等级
- 过程审核VDA6.3检查表
- 常压矩形容器设计计算软件
- 交流变换为直流的稳定电源设计方案
- PR6C系列数控液压板料折弯机 使用说明书
- 装配工艺通用要求
- 钢结构工程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 物业管理业主意见征询表
- 8D培训课件 (ppt 43页)
- 劳动力计划表
-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义务教育阶段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