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专题十一:多元分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1页
大二轮:专题十一:多元分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2页
大二轮:专题十一:多元分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3页
大二轮:专题十一:多元分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4页
大二轮:专题十一:多元分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元分散大二轮:通史讲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目录壹政治方面贰叁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概述: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奴隶制帝国的产生。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中古时期的世界阶段特征: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壹政治方面一、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阶级和奴隶制的出现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②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形成。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考点】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文明时代伴随着阶级、国家和文字的出现,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呈现出起源多元、发展多样的格局。自公元前6世纪起,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促使一些地区性帝国先后崛起。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奴隶制帝国的产生。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①政治:古代东方地域特征为大河文明,经济上体现为农耕经济发达,政治上多实行中央集权;古代希腊罗马的地域特征为海洋文明,经济上体现为海外贸易发达,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律制度化。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②经济:农牧业、商业的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大河流域的古代人类以农耕生活为主,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是海外贸易相对发达。③文化:古代文明区在文字、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考点】世界文明古国多元发展的特点1.古代西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经历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的兴衰更替,演绎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这种更替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与发展,促使了两河流域从分散走向统一。古代两河流域创造了以楔形文字、神话史诗和《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明成果。2.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法老作为神权的象征,王权神圣,权威至上。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的核心,古埃及人执着于来世信仰,对死后生活关心,每一个埃及人都设法在生前并尽早开始建造装饰坟墓,期待来世美好生活。古代埃及创造了以象形文字和太阳历为代表的文明成果。3.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印度是宗教国家,从印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宗教对他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的产生与传播成为古代印度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4.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理性主义盛行,商业经济发达。古代希腊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其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精神财富。【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演变的特点(1)经历了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从原始社会部落民主制继承发展而来的。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制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经历了民主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由血缘世袭到以财产、地域为主,由财产等级限制到逐步取消,由贵族共和到公民广泛参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3)民主制度的形式不断创新:抽签选举、差额选举制,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的尝试。(4)少数人的民主:以城邦制为基础,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只属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则不享有民主权利。【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的特征与政治的制度保障(1)特征①主权在民: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全体公民皆可参与的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②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为政,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④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⑤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⑥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雅典公民广泛参与陪审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等。(2)制度保障①从机制上看: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机构有力地保障了民主的实施。②从公民权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③从方式上看: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来保证辩论的实施;创立了“陶片放逐法”。④从物质上看:通过发放公职津贴等方法鼓励公民参政。二、古代世界的大帝国1、波斯帝国550BC-330BC(1)崛起时间:公元前6世纪。(2)征服扩张: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3)帝国统治: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波斯人担任要职。(4)走向衰亡: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二、古代世界的大帝国2、亚历山大帝国338BC-323BC(1)崛起时间:公元前4世纪晚期。(2)帝国建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成功灭亡了波斯帝国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3)政治统治: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继续实施君权神授,君主专制。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巴比伦作为首都,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依多瑙河和黑海.二、古代世界的大帝国3、罗马帝国:27年BC-395年-476年-1453年(1)起源: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2)征服扩张:首先征服意大利,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3)政治统治:奴隶制迅速发展。元首制(屋大维)-君主制284年(戴里克先)(4)确立国教: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到392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包括信义宗、长老宗、圣公宗、浸礼宗、公理宗、卫斯理宗等。(5)帝国灭亡: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案】各派共同信奉的教义有“三位一体论”、“原罪论”、“因信称义”、“罪得赦免”等,但强调点各有所侧重,此外还有些各自特有的教义。在圣礼方面,基督新教只有两种,而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有七件。在教会建制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天主教是教皇制,东正教是牧首制;基督教的体制较复杂多样,有长老制、公理制、主教制等,在实施主教制的一些教派中,其主教的权限远不如天主教和东正教大。【考点】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1.古代帝国的主要代表(1)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2)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94年-前1595年):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3)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国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4)波斯帝国:(550BC-330BC),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考点】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1.古代帝国的主要代表(5)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占领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6)孔雀帝国: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影响到东南亚和中国。(7)罗马帝国:27BC-476-1453,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2.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奴隶制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展,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考点】中世纪(TheMiddleAges),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术语“黑暗时代”“黑暗时期”一般指中世纪早期。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被称为采邑制-封君封臣制,从而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考点】中世纪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特征:1、以土地分封为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比较高统治者是国王,下边是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处在社会比较底层的是农奴和别的劳动人民。2、以封建主为核心的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是当时比较关键的财富。3、致使王权削弱,争夺土地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专动荡不安,因此整个欧洲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十分缓慢。4、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是欧洲比较大的封建土地全部者。教会还长期垄断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对人民开展精神统治,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三、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的等级制度(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2)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3)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4)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三、西欧封建社会2.庄园与农奴制度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1)庄园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2)农奴制度①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二者均为领主的佃农,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自耕自收,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土地权利受法庭保护。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考点】欧洲中世纪庄园与古代中国田庄的区别(1)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较中国短。(2)从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3)从庄园私有权程度上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而中国古代的田庄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4)从地租形态上看,虽然都存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及货币地租三种形态,但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5)从庄园内的政治权力上看,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而中国古代田庄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6)从对国家整体的影响上来看,西欧庄园经济使得西欧摆脱了强大帝国组织的渗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多样性;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则没能摆脱帝国的渗透,具有保守、消极的特点。四、中古西欧后期的变化: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集中,走上中央集权(1)过程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出现等级君主制国家。等级君主制国家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国王)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2)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中古西欧后期的变化:王权、城市与教会2.城市自治(1)背景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②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是13世纪城市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四、中古西欧后期的变化:王权、城市与教会3.教会专权(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教阶制度。教皇基本实现了对教会的集权统治。(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考点】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分封为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封君封臣制度下,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2)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农奴制度是当时庄园经济赖以存在的主要剥削制度。(3)王权削弱。自治城市的逐渐发展,市民阶层和工商业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封建等级制度暂时加强了王权,但封建主世袭领地、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致使王权削弱,争夺土地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整个欧洲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十分缓慢。(4)基督教会的双重控制。在西欧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会还长期垄断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考点】中古西欧社会特点(1)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世俗王权、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2)封建领主制。封君封臣和封土的体制,封土制和封君封臣制相辅相成,以封土为纽带,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3)庄园经济: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4)城市自治,市民阶层崛起: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是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5)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并存: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精神与生活;贵族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考点】中古时期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对比(1)时间上: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封建社会开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约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结束。(2)形成背景上: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则是古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人入侵和基督教影响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3)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欧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4)经济上: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地主与农民是两大对立阶级;西欧封建社会则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显著特征,领主与农奴之间矛盾尖锐。(5)城市发展上: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起源早,类型多,无自治权,其发展受封建制度的压制;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有着相当的自治权和独立性。(6)思想文化上: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长期垄断文化教育。五、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1)由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2)强盛: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3)查士丁尼统治①对外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一度强大,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②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五、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4)衰落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②表现: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5)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五、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2.俄罗斯(1)基辅罗斯: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2)莫斯科公国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③结果: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六、阿拉伯帝国632-1258,旭烈兀西征灭之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步扩大。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阿拉伯雏形国家诞生。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1)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六、阿拉伯帝国632-1258,旭烈兀西征灭之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2)鼎盛①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穆罕默德的继任者②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③文化灿烂: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数字3.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七、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18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1)征服小亚细亚: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原为西突厥的一支。(2)向欧洲进军: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2.强盛的奥斯曼帝国(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七、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182.强盛的奥斯曼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3)奥斯曼帝国的统治①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八、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1)笈多帝国320-540,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案】印度简史: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文明-“月亮之国”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帝国之后,侵入印度西北部。公元前4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7年),阿育王统一印度,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初,大夏希腊人、塞人(赫梯)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群雄割据。【案】印度简史: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约320年—约540年),定都吠舍离(今巴塞尔城),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公元700年前后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白匈奴)促成了帝国的解体。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1206~1526年,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后代巴布尔入侵,建立莫卧儿帝国。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九、东亚(1)日本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考点】日本大化改新646(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5)生活习俗: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倾向。【考点】幕府统治的形成三元素(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化改新后的土地国有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独立生产成为可能,743年政府颁布的“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庄园制的形成:随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发展起来,贵族、豪门、寺院等势力大量购买、兼并土地,8世纪末建立庄园,庄园制发展起来。(3)武士集团形成:随着大庄园制的发展,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九、东亚(2)朝鲜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后牺牲。十、古代非洲文明1.古代非洲班图人(1)贡献: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2)活动区域:班图人原是西非居民,后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推动了非洲文明的进步2.古代非洲文明区域(1)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①出现: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②发展: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2)东非①代表: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有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十、古代非洲文明2.古代非洲文明区域(2)东非②原因: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③兴盛: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3)西非①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②桑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而逐渐衰落。(4)南非①建立: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②鼎盛:14—15世纪,进入鼎盛,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其统治之下。十一、古代美洲文明1.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其他大陆没有2.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1)玛雅文明15世纪中期衰落①政治统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②农业和手工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玛雅人培育的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③建筑及艺术:城市建筑精美,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④自然科学: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比欧洲早800余年【重点探究】神秘的美洲玛雅文明1.玛雅文明的成就玛雅文明是世界重要的古文明之一。玛雅人拥有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准、独特的表意文字,在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有极高成就。2.玛雅文明中落的原因玛雅文明为何突然衰落,至今还没有确实的定论。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玛雅文明湮灭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感染疾病、气候变化、农民起义等。3.玛雅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番茄、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十一、古代美洲文明2.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2)阿兹特克文明: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5世纪时,通过武力征服周边其他的印第安人部落,建立“阿兹特克帝国”,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①政治统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②经济基础: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③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和运输。(3)印加文明①兴起: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②统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地方分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十三、法律教化1.渊源——罗马法(1)前450年,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表法》。(2)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撰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2.发展——日耳曼法中古时期,日耳曼王国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3.普通法系12世纪前后,普通法在英国逐渐形成。1215年,英国通过《大宪章》,开始限制王权。英美等国的法律构成了普通法系,别称“英美法系”。【案】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异同1.不同点:(1)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2)诉讼程序不同。前者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后者以原告、被告及其代理人与辩护人重心,具有抗辩式的特点,还存在陪审团制度。(3)法律适用不同。分别习惯用演绎形式、归纳形式。(4)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分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为普通法和平衡法。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5)法律编篡不同。大陆法系倾向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倾向于单行法。2.相同点:(1)本质都是建立在近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上的法律体系。(2)法律指导思想都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学说的深刻影响。(3)法律背景以资产阶级商品经济、资产阶级民族统一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础。(4)传统罗马法、教会法、日耳曼法,不同的只是谁为主体的问题。【考点】罗马法的特征(1)地位: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2)形式:罗马法体现出不断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3)内容: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了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领域。(4)作用:罗马法是维系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5)局限性:维护少数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考点】罗马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罗马法时代,是奴隶制社会,不存在人人平等。但是对于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主张平等原则。该原则发展成后来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法人制度:罗马法没有法人名词,但是设立了法人制度,把法人分为社团和财团,并对法人的权利义务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3)一夫一妻制度:虽然与现代一父一妻制的内涵不同,但是至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名词,成为后人战斗的武器。(4)物权法定制度:罗马法强调物权的范围和种类都由法律规定。所有权为自然权,为核心权利。后来该原则发展成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5)继承制度:实行遗嘱至上原则;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考点】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1)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2)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欧洲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3)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以及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4)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辞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考点】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制观念的差异1.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民刑不分、以刑为主,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完全以官方为主导;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中华法系。2.罗马法律: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私法发达、公法相较不发达,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十四、官员选拔中古时期:“恩赐官爵制”(1)中古前期: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2)中古后期:①背景: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13-15世纪),需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国王挑选身边的人来处理这些事务②方式:国王和权贵常常凭个人喜好随意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③中古官员任用特点封闭性、等级性、时代性、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私人化十五、基层治理1.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2)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掌握城市政权,进行城市治理。(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贰一、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就: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洲的玉米和南瓜等。在这些地区,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①社会分工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②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③艺术和科学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④早期城市形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二、食物生产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二、食物生产4.爱琴海,古希腊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5.美洲,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发明了“浮动园地”。三、农业工具的变化1.人类的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2.早期石器是打制石器,如石斧、石刀;后期出现磨制石器,如石铲、石犁等,还有钻孔技术。3.约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不过青铜农具数量较少。4.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5.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广泛使用。南北朝时期,使用灌钢法制作农具。6.古代畜牧业的工具设施有:圈厩、弓箭、渔网、马槽等。7.灌溉工具的发明(1)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2)我国在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改进。唐朝出现了筒车。四、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工业时代前,各国普遍采用。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确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2.农业庄园式劳作,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世纪欧洲长期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3.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考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1)不同点:①西欧庄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并需缴纳“什一税”;中国古代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形式(代役租)向地主交租。②庄园农民依附于领主;古代中国农民依附于国家,人身相对自由。③西欧庄园是领主式经济,对农民享有行政、经济和司法权;中国古代是地主式经济,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权,没有其他权利。④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主要受领主的压迫和剥削;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不仅受地主的剥削,还要受国家的压迫和剥削。(1)相同点: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都要缴纳地租;都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五、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商业贸易发展2.古代世界的商业(1)古埃及,市场交换普遍。对外贸易由国家控制,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如雅典就是贸易中心。(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如丝绸之路西起汉朝长安,东达欧洲罗马。(4)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物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六、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中国商代时,用贝作为货币。后来,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2)前8一前7世纪,小亚西亚出现金属铸币。(3)货币出现前,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货币出现后,逐渐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财富象征。(4)商业的功能:互补余缺——逐利增财。2.信贷世界信贷(1)前22一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2)前16一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如要有证人,履行担保,受到法律保护。(3)前4世纪,古希腊开始兴起货币经营业,出现了汇票的雏形。(4)15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5)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出现新业务,先后成为国际信贷的中心。六、货币、信贷、商业契约3.契约(1)约前3000年,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2)前26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3)中国,商周时期产生契约;汉代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1)金融创新的历程①公元前18世纪,在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出了债权债务等金融活动。②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了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③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④17世纪初,汇票、股票等产生。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成立股份制公司,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金融体制支柱。⑥2002年,欧元启动,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⑦虚拟货币如信用卡和互联网金融在当今流行。(2)金融创新的影响①积极:推动了经济发展尤其是商业贸易的繁荣。②局限:金融衍生品使金融危机的风险不断上升。七、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1.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2.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3.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用于人们的定居、繁衍、防卫和进行集体活动。集镇的出现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开始聚集,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2.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3.北魏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如六镇;隋唐五代也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置镇。4.北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集镇,如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5.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如盛泽镇。6.7世纪,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七、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城市的产生1.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2.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3.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分为宫殿、手工业者和商业区、居民区。4.中国商代,城市已形成规模。神庙、宗庙和宫殿位于城市的中心。5.周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代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6.约前800年,古希腊人已经建设了雅典等城市。城市布局中已具有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7.古罗马城市集中于内陆,以罗马为中心。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8.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七、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世界各地的民居1.各地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2.两河流域,人们用砖头建造房屋,栋梁使用木材。民居有前庭、前室、主室构成。3.古埃及,大多数建筑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会留些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4.古代中国,巢居和穴居是最早的两大类型。(1)巢居多在南方,后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多在北方,后发展为地上建筑。(2)从汉代起,民居的设计遵循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民居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3)明代,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有窑洞、四合院、干栏式楼居、福建土楼等。七、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世界各地的民居5.古希腊罗马,建成列柱庭院,中庭是民居的核心。(1)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2)3世纪,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后来的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6.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八、交通运输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1.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步行交通进一步发展,并发明了轮车。2.古代的人工道路(1)罗马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条条大路通罗马”。(2)秦朝修筑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新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3)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连贯欧亚大陆的大通道。(4)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唐长安的城市道路影响远及日本。(5)元代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八、交通运输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3.人工运河的开凿(1)春秋时期,吴国在扬州附近开凿了邗沟。(2)秦始皇下令开通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中原和岭南的交通捷径。(3)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4)元朝完成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5)17世纪,法国米迪运河开通,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目前仍在通航。(6)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叁文化方面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农耕文明的扩展(1)条件:农耕文明区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农耕世界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制度与文化。(2)概况①埃及文明的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阻隔,所以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②西亚文明的扩展: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一、古代文明的扩展2.海洋文明的扩展(希腊文明)(1)条件: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2)方式:移民。公元前八到前六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大规模的殖民运动,传统上称这一时期为“殖民时代”(3)范围: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4)影响: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二、古代西亚文化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这种文字。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3.建筑和艺术有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的王宫,波斯王宫等。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编撰《汉谟拉比法典》作用: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各种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5.科技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亚。三、古代埃及文化1.文字使用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前4世纪末,使用到4世纪。它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2.文学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3.建筑艺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卡尔纳克神庙。4.科技(1)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基础。(2)医学发达,防腐技术高超,“木乃伊”的制作。波斯帝国宫廷中有埃及医生。四、阿拉伯文化1.背景:(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经征服从西班牙到印度北部的地区。(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2.文学“悬诗”盛行,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影响:在中国广为流传;对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有影响。3.科学(1)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天文学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3)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被作为医学的教科书。(4)传播古印度的数字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五、古代希腊文化1.概况: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区域;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2.哲学(1)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三大哲人”,他们创立了古代的系统哲学。(2)柏拉图,发展了几何学,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3)亚历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再到人自身。(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5)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五、古代希腊文化2.文学(1)《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2)戏剧,是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代表作是《鸟》。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3.雕塑和建筑艺术米隆的《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4.史学(1)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被称为“史学之父”。(2)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考点】古代希腊先哲思想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1)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2)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他对知识和自由的探索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3)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六、古罗马文化1.法侓(1)成就:约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制定,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2)评价: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公民法的基础。2.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三大代表。维吉尔写有史诗《伊尼特》。3.史学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4.建筑有万神殿、大竞技场(圆形剧场)等。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来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七、中古西欧文化1.背景:(1)481年,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3)756年,国王丕平把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教皇国”建立。(4)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2.特点: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的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3.影响:(1)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如宗教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基础。八、拜占庭、俄罗斯文化1.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2.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为两派:天主教和东正教(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3.特点:继承吸收,融汇贯通。(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4.表现:(1)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时编撰《罗马民法大全》,使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2)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及其“穹窿顶”。5.三个年代:9世纪,古罗斯国家建立。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后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6.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皈依基督教,进入基督教文化圈。7.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案】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拜占庭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九、古代印度文化1.范围:包括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2.背景:约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一系列国家。3.思想:(1)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2)前6世纪,佛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佛教的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它的“诸法无常”冲击了婆罗门教生来高贵的信条,这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的教义不但在刹帝利和吠舍两大种姓中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而且得到了最低层种姓首陀罗的支持,所以群众基础较为广泛。)(3)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4.文学①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②《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5.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佛教艺术。如阿旃陀石窟。6.数学发明“阿拉伯数字”和十进位计算法。7.传播(1)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2)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如缅甸的吴哥窟。十、古代朝鲜1.背景:约前五世纪,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676年,朝鲜半岛初步实现统一。2.科技和文艺(1)634年修建了瞻星台;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2)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音乐歌舞出名。3.中朝联系(1)佛教、道教和儒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2)汉字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十、古代日本文化(1)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神道逐渐发展。12世纪后,武士道逐渐形成。(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3)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4)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假名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十一、美洲印第安文化1.印第安人培育出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2.三种代表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3.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自然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4.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表现:创造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出20进位法。5.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1)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2)印加人建造太阳庙,能使用麻醉剂,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6.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十二、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2.前2世纪初,印欧人等游牧部落陆续进入印度、巴尔干半岛、西欧和北欧地区。(1)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后来推进到恒河流域,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吠陀”与《摩诃婆罗多》都记载了雅利安人的故事。(2)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后来分别发展为赫梯人和波斯人。(3)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化为后世的希腊人。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随之出现。(4)最西边的的印欧人占领了西欧北部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十二、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3.影响:(1)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前2世纪后期,在作战中广泛使用马拉战车。(2)发明了骑兵。亚述帝国时期,骑兵已经成为重要兵种。(3)约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锻造武器。冶铁技术广泛传播。(4)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形成。【案】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波斯人使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希腊人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雅利安人创造了印度文明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后(1)中国北方的匈奴不断向西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于55年建立贵霜帝国,并统一印度北部。贵霜帝国与汉朝、罗马、安息并称为当时“四大强国”。(1)欧洲的日耳曼人不断南迁。3世纪后,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身份移居罗马帝国。【案】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1)摧毁了腐朽的罗马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日耳曼人大规模入侵之后,与帝国内部的反抗者构成了内外夹击之势,从而才彻底终结了腐朽的奴隶主政权。如果说,奴隶制危机和奴隶、隶农起义是摧毁罗马奴隶制帝国,完成根本变革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日耳曼人入侵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2)改变了西欧的土地占有形式,贵族大地产制的发展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政权也不完备,但它们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制所必需的因素。(3)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基本形成十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2.第二轮迁徙3—6世纪(1)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还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304年,匈奴族首领刘渊称王,建立汉国,史称前赵。(2)在欧洲,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攻占罗马城,在西班牙和高卢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418年建立)。(3)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进入西罗马境内并建立国家。481年,法兰克人的首领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了英吉利王国。(4)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十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3.影响:(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地图,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a.中国和印度基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b.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相互结合,形成欧洲新文化。特点: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c.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d.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案】世界性民族大迁徙的作用(1)改变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历史格局,从宏观上讲是两大世界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2)民族大迁徙是造成亚欧大陆文明国家历史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后的东方诸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因民族大迁徙的出现而起决定性影响。(3)民族大迁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两大世界的形成造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作用,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4)大迁徙在某种程度上,短时期内会对被迁入地区带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等不利影响。十四、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传出:(1)丝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