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_第1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_第2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_第3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_第4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观点、理论和学说2.各种政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合乎逻辑的历史联系3.各种政治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具体联系各种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在西方政治思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柏拉图的治国思想)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2)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3)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4)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柏拉图把哲学家当国王的政体视为唯一正确的、正义的政体,并以此为标准,认为凡是违背这一形式的则为非正义政体。柏拉图把执政者的心灵和品质作为区分政体的标准。认为贤人政体是正义的政体,因为统治者的心灵和品质合于智慧与美德。而作为非不义政体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的统治者,他们的心灵和品质均有悖于智慧和美德。非正义政体依次按照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逐步堕落。唯有贤人政体则为最稳定的理想政体。柏拉图的政体思想反映了他对贵族政治的向往之情。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道德是政治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政治学是专门的知识。他认为,治理国家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国家必须由懂得政治的人来治理。他明确反对民主政体,同时也坚决反对僭主政治和富豪专政,主张建立像斯巴达那样的贵族政体。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极善的,也不是极恶的,而是介乎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的,都需要教育或引导,同时又都有可能被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国家产生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国家产生的过程: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城邦的本质: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城邦的目的: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2.划分政体的标准: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又有变态政体三种,它们是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政体。3.政体三要素: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各个要素的组织如不同,也会导致政体的不同。只有当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时,相应的政体才是良好的。4.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分。中产阶级占居城邦公民大多数,可以调和贫富两极的对方,稳定战邦的政治。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实质是想建立以中等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以挽救城邦制度的危机。5.政体变革思想: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的变革做了分析。他认为变革有两种;一是以较好的新法代替旧法。二是政体的变革。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思想1.必须实行法治。法治有两重意义:一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法律应根据政体来制定;二是普遍的守法。认为为政的重要规律之一,就是订立法律后,使执政者和下属官员不能假借公职谋求私利,又使各部分成员各得其所,都受到法律的保护。2.主张公民轮番为政。认为公民具有平等的地位,应该由大家参与政治。他们必须按照规定的时期或其它轮流的程序交替执政,间时安排好执政者轮流退休,使他们征退休之后和其他同等公民处于同等的地位。3.城邦的建立要选择优良的地理位置。城邦建立时应考虑到城邦的内外联系,城邦内部的各种设施的安排以及军事防卫等各种因素。4.城邦的人口和疆域应大小适应。认为城邦不一定非要人口众多,这样安排易于维持普遍良好的秩序,而且城邦也有能力供养,达到自给自足。土地疆域要大小适度,一是有利于全体居民的生活;二是便于军事防卫。西欧中世纪时期(希腊化时期)三大思想流派伊壁鸠鲁学派原子偏离运动——社会政治观的哲学基础倡导个人幸福与快乐追求社会安全与灵魂安宁国家产生于契约犬儒学派1.提倡回归自然,对名利、国家政治、婚姻家庭采取虚无的态度。2.美德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我克制就是善,不能自我克制就是恶。3.在认识论方面,承认个别,不承认一般。(三)斯多葛学派1.自然法思想——最大贡献: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贯穿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2.人的精神自由思想:理性的人是自由的,自由是对待外部环境和自身情欲的一种“心态”。3.人人平等思想:人与上帝具有同样的理性,受同一个自然法支配,所有的人都是神流溢出来的一部分,是神的儿女,相互间都是平等的。将平等原则用于奴隶、外邦人身上,强调人类一体。中世纪时期政治思想特点1.神学政治理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神学政治理论是基督教神学在政治上的表现。它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和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宣传上帝创造一切、高于一切,一切政治权力都来自上帝的授予的观点。基督教会在政治、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神学政治理论的统治地位。2.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是政治理论的中心内容。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及其力量的相互消长贯穿于整个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僧侣们以《圣经》为依据,为教权的统治地位提供论证。拥护王权的思想家则提出君权神授论,为王权的统治地位提供论证。两种理论的斗争贯穿于西欧封建社会,成为政治理论的中心内容。3.神学异端是反对教会统治的基本形式。神学异端之所以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基本形式,是因为基督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当时的哲学、政治学、法学等都被合并到神学中,成为神学的科目,一切政治思想都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都以神学异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托马斯·阿奎那神学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在坚持督教信仰的前提下,极力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基础。托马斯·阿奎那关于教会与国家关系的观点:阿奎那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是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理性源于上帝的理性,国家是上帝的创造物。在他看来,国家与教会的目的和地位不同。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在国家起源问题上,阿奎那认为“人天然是个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因此,人在本性上注定要过集体的和社会的生活。但是人又是自私的,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维护共同的利益,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和公共的管理机构,即国家的法律和国家政权机关。国家产生于人的本性的要求和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阿奎那认为国家本质是:那些服从同样法纪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阿奎那认为国家的目的是谋取社会共同的幸福,而幸福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原则生活,由此,国家的目的既是实现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保护私有财产权也是国家的目的。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他把主权者看作是一个公共人格。霍布斯所说的“人格”不过是公共权力的抽象体现。实际上,他是将公共权力看作国家的本质。霍布斯用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问题,他的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否定了君权神授肯定了君权人授,指明了国家建立和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平安各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他的契约论却是相当保守的,得出了君主主权的结论,这与他用契约论、自然法解释国家起源和本质是矛盾的。(二)霍布斯的主权与政体理论霍布斯认为,主权是决断和处理国家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灵魂”。主权应包括下列内容:立法权;与其他民族的宣战言和权;对一切参议人员、大臣、地方长官和宫女的预选权;颁赐荣衔爵禄之权和施行各种惩罚之权;掌握和运用国家全部武装力量之权,对一切意见和学说、书籍的审查权和最后裁决权。总之,凡与公共和平及安全有关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权力,均属主权的范围。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主权者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主权是不可分割、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种权力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项重大权力的分割和转让都会导致全部权力的丧失。霍布斯反对分权。霍布斯依据主权者的不同,把国家区分为三种政体:君主政体,主权者为一个人;平民政体或民主政体,由公民全体掌握主权,贵族政体由一部分人掌握主权。霍布斯把君主政体看作是三种政体中最优秀的国家形式。(三)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霍布斯认为,政治自由即“在法津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人们有自由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臣民的政治自由是以遵守法律为前提的,自由与守法是相容的。臣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相容的,因为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臣民按照“自由意志”自愿交给他的。臣民自我保存的自由,是主权者不能剥夺的。霍布斯坚决反对臣民反抗主权者。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实际上是主张君主有绝对的权力,臣民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任何反抗暴政的权利。这种观点反映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害怕人民犯上作乱的心理,也反映了他们与封建势力调和妥协的保守性。(四)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必须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竞争活动及财产不受侵犯。为了履行这些职责,主权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主权的完整,不得放弃和让渡主权。2.必须对臣民进行经常性的教育。3.必须制定公正的法律,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4.应该正确施行赏罚。5.必须甄选良好的参议人员。注意驾驭军队和军队的统帅。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对封建贵族骄横暴虐,要求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利益的政治改革,以满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的愿望。洛克的政治思想(分权理论)洛克的分权思想:洛克在总结革命经验并吸取前人混合政体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其分权思想,从而初步奠定了近现代西方国家组织形式的理论基础。洛克的分权制衡思想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制度斗争的产物。它的分权思想虽然不系统,但却第一次为资产阶级用民主形式组织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行分权是法治的重要保证,可以克服君主专制和个人大权独揽的种种弊病。在公民社会即资产阶级民主制社会中,国家权力应当划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证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不是专断的、随心所欲的、为所欲为的权力。立法机关是临时使机关。执行权是负责执行已被立法机关制定的继续生效的那些法律的权力。执行权从属于立法权,执行机关应受立法机关的统属并对立法机关负责。执行机关必须是常设机关。对外权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结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士和社会进行各种事务的权力。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然有区别,但是根难把它们分开,并同时由不同的人掌握。洛克进一步指出,制定法律的人不能同时拥有执行法律的权力。洛克主张在英国,立法权应交由议会掌握,执行权和对外权则让君主掌握。君主必须服从议会,不得僭权。在政府解体的时候,人们可以运用革命的手段来建立新政府。当人民要求改变政府时,如果统治者妄图蛮横地用战争的强力来镇压人民,人民便可以用强力对付强力,消灭统治者。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和法院有司法权,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为什么要分权:孟德斯鸠针对将政府权力划分为这三种权力的必要性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他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者一会制定的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立法权不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而为一的话,将会对于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的话,法官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的,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死人犯罪或诉讼权,则一切便都全完了。”如何制衡:他不仅强调要将政府权力划分为这三大权力,而且还必须使分开之后的三种权力彼此之间相互牵制,达到权力的平衡,即分权制衡。也就是“以权力约束权力”。这种以“权力约束权力”的思想在他对于政府机构的设计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立法权分为两个部分,即贵族院和平民院,前者是世袭的,后者则由选举产生。两个院的来源不同将会对国务的看法产生不同。这两个部门都可以独立立法,又可以相互行使否决权,两个院在立法的过程中都会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行使自己的权力,达到了一种相互制约的权力。其次,行政机关虽然是立法权的执行机关,但是仍然可以对立法权进行限制,因为它不但可以对立法权行使否决权,而且可以决定立法机关的开会和休会的时间。这就实现了行政权对于立法权的制约了。第三个就是从立法机关来说,它可以对行政机关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且有权对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弹劾。最后,司法权则对于立法权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享有违宪监督权。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的比较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的比较:首先,很容易发现,洛克的分权理论的三种权力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中有一个权力明显的不相同。那就是洛克的对外权和孟德斯鸠的司法权,其实从本质来看,这两种权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执行权的一种。洛克的对外权是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而得来的,它是为了处理契约以外的事务而制定的。而孟德斯鸠的司法权的任务还是完全属于国家内部管理事务的权力,它是为了制约其他另外两种权力而制定的。所以这两种权力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再者,在洛克的分权理论中,立法权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而行政权和对外权都是依赖于它的,必须在立法权的授权之下才可以执行自己的事务。但是在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中,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则是相互平等的。洛克的立法权占据主导的思想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从制度设计上对它的权力进行限制,所以很容易造成立法者制定有利于自己法律,而得不到很好的限制的情况,所以对于权力的限制不彻底。反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立法权和其他另外两种权力是平等的,三种权力在同一地位上,即使其中任何一个权力出现问题,其他两个权力都会对它进行限制,纠正错误。真正达到了“以权力约束权力”的目的。最后,在洛克的分权理论中,他只强调了权力的分立,而对于权力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平衡和制约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就容易造成议会专横,导致分权的目的无法实现,从而最终使执行机关沦为议会专制的牺牲品。而孟德斯鸠则在这方面获得了创新,那就是权力不仅进行了分立,而且其中又加入了孟德斯鸠对于权力制约和平衡的考虑。这是孟德斯鸠相对于洛克的分权理论的最大的进步。这个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的设计使权力机关本身有了一定的纠错的能力。那就是在立法权出现偏差的时候,其他的两个权力可以及时的进行纠正,让立法尽量代表多数人的利益。同样的在行政权或司法权出现失误的时候,其他的两项权力也会相应的做出实质性的补救。但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也有其弊端,那就是因为三个权力机关相互制衡,很容易造成三个机关之间相互扯皮,导致政府效率的低下。从美国现在的政治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其中的弊端。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无法抹杀它对于政治发展的巨大影响。卢梭的政治思想(人民主权学说)1.人民主权的涵义:以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统称为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2.人民主权的性质:(1)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国家的灵魂和集体的生命,主权只能由人民来掌握。(2)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是一个整体,一旦被分割,公意便不存在,主权也失去了。(3)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主权本质上由公意构成,而意志是决不可以代表的,主权也不能被代表。(4)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也不可能按受任何权力的支配和约束。3.主权与政府的区别: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体;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是一种行动力量;政府的权力由主权派生,政府是主权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要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蜕化。4.意义:人民主权思想中提出的关于政府来自人民的委托,应该服从人民,政府成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等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体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卢梭的平等理论地位:平等理论是卢梭自然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指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揭露了封建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卢梭平等理论对人类不平等本质的透视,旨在加深对不平等本质的认识内容:(1)人们在财产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杰斐逊的天赋人权理论及其时代意义杰弗逊的天赋人权思想内容:1.人权天赋,不可剥夺。人是生而平等的,一切人都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的权利。为了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人们通过契约而成立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委托。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利,而只是使这些权利由于得到政府的保护而更加安全。2.人民革命的权利。若政府损害了人民的权利,实行暴政,人民有权改变成废除这一政府。人民不仅有权革命推翻暴政,而且可以通过人民革命防止政府腐化。人民永远保持这种精神,能对统治者起到控告作用,防止政府蜕化变质。3.废除奴隶制度。奴隶制是对人的最神圣的权利的侮辱,必须解放奴隶,使奴隶获得自由。杰弗逊的天赋人权思想意义:杰弗逊的天赋人权思想批判了君权神授论,否定了英国殖民主义在北美的统治权。他依据人民主权原则称赞人民起义,热情支持法国人民的革命行动,主张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他的人权思想尽管很激进,表现出对人民斗争的同情,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希望借助人民的力量,推动政府的民主化,反对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利益。所以,杰弗逊对人民革命的支持仍是以不从根本上动摇资产阶级统治为前提的。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汉密尔顿的分权和制衡思想1.特点:把霍布斯的专制理论和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相结合,提出政府权力的分立和互相牵制、平衡,通过加强议会中富有者和出身高贵的人的力量,通过加强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的力量,而削弱民主势力。2.内容。(1)立法权要由议会行使,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由“富人和出自名门的人”组成参议院,由参议院钳制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众议院,以限制和削弱民主势力的影响,维护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统治。(2)行政权力应当强而有力,掌握在行政首脑——总统手中。行政首脑只能是一人,因为只有集权于一人利于明智审慎,才是以取信于人民,保障统一和人民的权益。一人行事优越且易被监督。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是保证行政权力强而有力的四种因素。内阁对总统负责,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任期不受限制。总统对议会制定的法案的否决权,是行政权力对议会权力的牵制,是防止立法权侵害行政权的屏障。(3)司法权独立。法院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预。法官实行终身制是保证司法稳定性和公正不阿的最好措施,行为正当是法官任职的基本条件。法院有权宣布议会制定的法律违背宪法币不能生效,有解释法律的权力,这就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总统通过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可以间接影响法院审判,从而扩大了行政权力。(4)牵制与平衡。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牵制了议会权力,参议院钳制了众议院。议会有对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的弹劾权,这既使立法机关约束了行政机关,成为立法机关防止行政机关侵权的重要制约手段。这样,就达到了政府各部门权力的平衡,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3.性质。代表了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利益,反映了他们的要求,这集中表现在:加强议会中富有者和出身名门的人的力量,赋予参议院以弹劾权,加强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削弱立法权力,从而削弱民主势力。4.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于美国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思想曾起过一定的遏制作用。康德的政治思想(国际联盟思想以及永久和平思想)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1.意义:关于永久和平的思想是康德政治哲学体系的最后—环。面对民族国家兴起后的国际冲突战争,他特别强调实现国际和解,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重要性。他把实现永久和平看作最高的政治和道德的善,是政治的最高目标。表现了康德对人类前途的真切关心。其中包含着的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在当时就曾引起思想界的热烈反应。这一思想至今仍未失去光辉。2.实现永久和平目标的因素:(1)人们对战争危险的恐惧。(2)每个公民道德意识的成熟。3.永久和平的计划:(1)六个预备条款,即和平的前提:A和平条约的签订不应包括有引起战争的隐蔽的可能的;B不得用继承、交换、买卖或让与等手段侵吞一个独立国家;C逐渐地完全废止常备军;D不得将国债用于国家对外事务;E不得强行干预他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F不得在与别国交战时采用会使未来和平条件下建立相互信任成为不可能的敌对行为。(2)三个正式条款,即和平的必要条件:A每个国家都应该是共和政体;B国际法以各自由国家的联盟为基础;C世界公民法应保证每个来到其他国土上的陌生人受到尊重。康德相信,自然的力量,天意加上人的主观努力,会使永久和平实现,至少是接近于实现。康德的国际联盟思想康德认为,要真正的实现永久和平,只能是各个自由国家平等携手建立起国际联盟。康德认为: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应以各个国家的共和制为前提。康德所说的共和体制就是代议制政权形式,首先是就共和制本身具有的出自权利概念的起源的纯粹性而言,康德提供了三条理由:其一、共和体制符合社会成员作为人的自由原则。其二、共和体制确立了所有人作为臣民对唯一共同立法的依赖。其三、共和制体现了社会成员作为国家公民的平等法则。其次,从国家合法的对外关系的维度上,共和体制是唯一能导向永久和平前景的体制。理由非常简单:共和制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避免战争的发生,尤其是特别有效地防止非正义的战争。康德强调: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是国际权利的基础。首先,他不赞成世界帝国,因为他相信国际政治中现存的多元结构是符合理性的。同时,康德认为邦联这一形式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国家间的冲突。他相信由各国组成“和平联盟”并签订永远结束战争的“和平盟约”是唯一的出路。康德之所以对自己的构想有信心,是因为他已经在此之前给出了前提,那就是共和制。康德认为各国应该在共和体制基础上来结成联盟,而也只有实行共和制的国家,才存在全民性的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个体野心和战争冲突的抑制。至于如何形成这样的联盟,依靠的仍是渐进方式。康德告诉人们,联盟的出现首先源于一种观念,即这一联盟并不是要获得什么国家权力,而仅仅是要维护和保障一个国家自己本身的以及同时还有其他加盟国家的自由,却不因此之故需要它们屈服于公开的法律及其强制之下。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明确指出市民社会不同于政治国家,是一中间地带。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伴随着西欧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与国家相分离的社会组织状态,是每个人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是政治国家生活之外的所有经济和社会过程。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介乎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一个分化了的特殊性的伦理范畴,在市民社会中,各个成员都有其利益特殊性,但是具有各自特殊性的市民社会成员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的。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他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首次进行的辨别厘定,使其明确成为两个含义不同的范畴。黑格尔沿用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并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当然,黑格尔在冲破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市民社会即国家的观念,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进行区分的同时,仍然把属于政治国家的机构包括在市民社会之中。但不可否认,是黑格尔把“市民社会”概念从被“政治国家”淹没的状态中剥离出来,完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由重合到分离的过程,从而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概念构架。1.特征:(1)在市民社会里,普遍性还只是抽象的普遍性、形式的普遍性或“共同性”。市民社会中种种性质的普遍物就是自发地支配个人经济活动的经济规律,人们出于相需相求和通过劳动分工而结成的经济联系之网,普遍的和有财产权以及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公共权力,以私人福利为基础的公共福利等。(2)社会结合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和最终目的,社会整体和它的公共权力以保护特殊性即私有财产权、私人福利和个人的主观自由为职责。(3)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人与社会整体只有外在的联系,或“相对的统一”,而没有真正内在的统一。2.地位:黑格尔充分肯定市民社会的历史地位,认为它是比古代社会更高级的社会给合形式。但市民社会不会理想化、永恒化,它仅仅是一个中介的环节,它必将被更高级的阶段即国家所取代。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民主的善与恶)(一)、“两种民主概念”: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托克维尔往往把民主等同于平等来使用。民主在托克维尔那里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即社会情况层面的民主和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简言之即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政治民主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民主,其核心含义在于人民对政治的参与和对统治的分享。托克维尔理解的政治民主与民主政府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对统治的分享。所谓政治民主,其实就相当于权力(利)的均等化;社会民主就相当于社会生活各种方面的均等化。用现代学术术语来说,所谓身分平等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占有状况的均等化以及人们占有各种资源的难度系数的趋同。正因为托克维尔往往从社会状况去理解民主,他才会使用“民主的专制”这样看似自相矛盾的词,才会同时提到“被一个专制君主统治的民主国家”和“共和制的民主国家”,因为民主的社会状况可以与不同的政治制度相结合。(二)、“两种民主概念”: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在托克维尔那里,除了现代民主制与封建贵族制之间的明显的对比之外,还存在另一种隐微然而同样重要的对比,即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之间的对比。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古代的民主是作为少数人的特权的民主,现代的民主是作为所有人或绝多数人享有的普遍权利的民主。二,古代的民主更多的是直接民主,现代的民主更多的是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三,古代的民主依赖于公民的美德,而现代的民主依赖于公民的开明,即对私人利益的正确理解。公共精神被描述为古代的民主制的核心特征之一,而在现代民主制下公共精神遭到了个人主义的侵蚀。四,现代的民主制之下的人民比古代的民主制下的人民受教育程度更高,拥有更多的知识。五,古代的民主不理解个人自由的原则,而现代的民主则实现了与个人自由的嫁接。六,古代的民主中公民互相熟悉,而现代的民主中公民相互成了陌生人。而民主质量和公民之间的熟悉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七,古代人批评民主社会意见纷争、莫衷一是而且变动不居,人民群众总是多变而易受蛊惑,人们在次要的问题上意见变化很大,但某些原则的固定性很强。(三)、对平等的预设与追求平等的激情托克维尔视身分平等为民主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托克维尔认为,身分平等是美国社会的根本大事,正在改变非它所产生的一切,因此把它视为对美国的整个考察的集中点,人们在各个方面都日益走向平等。托克维尔认为“显示民主时代的特点的占有支配地位的独特事实,是身分平等”;“在民主时代鼓励人们前进的主要激情,是对这种平等的热爱”实际上,在托克维尔那里,除了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民主(平等),还有第三个层面的民主(平等),即精神层面的民主(平等)或者说追求民主(平等)的激情。托克维尔把追求平等的激情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追求平等的豪壮而合法的激情,鼓舞人们同意大家都强大和受到尊敬,这种激情希望小人物能与大人物平起平坐;第二种是对于平等的变态爱好,使弱者想办法把强者拉下到他们的水平,使人们宁愿在束缚中平等,而不愿在自由中不平等。简言之,一种是提升人的追求平等的激情,一种是使人堕落的追求平等的激情。托克维尔事实上揭示了民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机制:“民主人”(现代人)的基本“心态”即追求“各种条件的平等”的强烈欲望(激情)与民主社会的制度与承诺之间构成了持续张力。在民主社会中,出身和财产的特权取消了,各种职业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一言以蔽之,来自法律与民情方面的对人的发展的不正义的限制没有了。民主社会与民主人的特征:一方面,托克维尔借英国勾勒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英国,自17世纪以来,封建制度已基本废除,各个阶级互相渗透,贵族阶级已经消失,贵族政治已经开放,财富成为一种势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赋税人人平等,出版自由,辩论公开。17世纪的英国已经完全是一个现代国家,。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开放化等原因,无论是就水平流动还是垂直流动而言,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都较古代社会为大。现代社会是一个欲望社会而且是一个欲望多样化、欲望不断翻新的社会。民主国家的居民在某种意义上是欲望的奴隶,有太多的欲望,甚至每天有新的欲望。法律和舆论并没有给他们以硬性限制民主时代的人目的太多,什么都想去尝试,容易安于一知半解,而且永远显得迫不及待。托克维尔描述了现代国家兴起的过程:国家兴起的表现之一就是服从对象的变化:即从对个人的服从到对法律的服从。另一方面,托克维尔勾勒了民主人即现代人的基本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民主的弊病上。现代人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