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海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中国历史悠久,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古人类距今约()
A.170万年B.70万年
C.20万年D.3万年
2.人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化石,1929年考古新发现,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的青年学者是()
A.达尔文B.裴文中
C.胡适D.蔡元培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②中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③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人已经使用铁农具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A.红山人B.元谋人
C.河姆渡人D.半坡居民
5.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①尧②禹③炎帝④黄帝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6.相传在黄帝时期,创造文字的是()
A.嫖祖B.隶首
C.伶伦D.仓颉
7.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开创了什么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D.察举制
8.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拓展疆土,战争不断B.外族入侵
C.水患不断D.暴政引起民愤,失去民心
9.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被誉为“天下第一
行书”的是()
A.《女史箴图》B,《兰亭集序》
C.《洛神赋图》D,《张猛龙碑》
10.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兼容并包为
核心的丝路精神。在汉朝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西域的有()
①丝绸、漆器②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③良种马、香料④葡萄、石榴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11.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铸造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
的青铜器是()
A.青铜面具B.司母戊鼎
C.四羊方尊D.利器
12.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的原因是()
A.兴修水利B.磨制工具的出现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D.火的使用
13.战国时期发生了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长平之战③牧野之战④桂陵之战,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4.经历了汶川八级大地震仍不垮,人们不禁为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请问该水利工
程是()
A.灵渠B.郑国渠
C.都江堰D.大运河
15.他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他是()
A.孔子B.庄子
C.老子D.孟子
16.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
大地促进作用。”上述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A.背景B.内容
C.时间D.作用
17.以下事件中,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班超长期经营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D.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材料分析题(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36分)
18.提取图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公230年■公元君
221•♦・畀丁木
■,现用**为*、JMT
*用■傕―《,«
4T方内松,•*文……
图一图二图
阅读图一图二,回答问题
(1)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结合所学回答秦开创的地方行政基本模
式?(2分)
(2)皇帝之下,具有监察事务职能的官职是什么?(2分)
(3)图二中包含了秦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写出一条即可,1分)并回答这项措施对国家的发展
有什么重要意义?(1分)
阅读图三,回答问题
(4)有人这样评价图三人物,中国文化统一完成于他。请问他确立了哪一学说的“独尊”地位?(2
分)
(5)图三在位时,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结合所学,请从经济和军事两方面回答巩固大一
统的措施有哪些?(2分)
(6)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人民的共同政治理念和
奋斗目标。结合所学,回答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2分)
19.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统一之后的一次
大分裂,而分裂中又有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请按顺序写出图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两个政权名称?(2分)
(2)请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朝代?(2分)
(3)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请回答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2分)
材料二: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之一,阅读后回答问题
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
拓跋元步六孤陆
(4)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2分)
(5)按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
明了什么?(2分)
材料三:下图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胡床椅子方凳
(6)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20.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
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材料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
突出成就。请认真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后汉书》记载“元兴元年奏
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
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
(1)改进造纸工艺的发明家是谁?(2分)
(2)材料中的元兴元年是什么朝代?(1分)
(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2分)
(4)上图中人物被誉为什么?(2分)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请问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成就是
什么?(1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
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5)北朝《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请回答
其作者是谁?(1分)《齐民要术》这本书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什么精神?(1分)
(6)祖冲之,南北朝著名科学家,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山”。请问他领
先世界近千年的成就是什么?(1分)
(7)结合所学,回答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1分)
七年历史答案
一、1—5ABCDD6—10DBDBA11—15BCACC16—17DC
二、18.⑴郡县制(2分)
⑵御史大夫(2分)
⑶车同轨(或书同文X答出一方面内容即可。1分)有利于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统一的
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写出一点即可1分。)
⑷儒家学说(2分)
⑸经济:盐铁专卖。军事:北击匈奴。(学生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分)
⑹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学生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分)
19.⑴魏(曹魏)前秦(2分)
⑵西晋(2分)
⑶建康(南京)(2分)
⑷削弱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1分)促进民族交融。(1分)(学生的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河北省永年县一中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教育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
- 教育技术中的专利申请与风险规避
- 2025届江西省丰城二中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探索教育游戏化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
- 教育技术项目的投资规划与风险控制
-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中2025年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医疗培训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的效果评估
- 技术如何塑造现代办公模式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课件)
- 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25台州市椒江区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 中学生零食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 国开本科《管理英语4》机考总题库及答案
- 软装行业竞品分析报告
- 公司收购公司协议书
- 基于移动端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 T∕CACM 024-2017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穴位埋线减肥
- GB 45189-2025氰化物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全册课前预习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