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必下《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阿Q形象。

2.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括归纳阿Q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双重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

——鲁迅《阿Q正传序》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2.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3.文章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对人民进行封建教育,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广大农民在辛亥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4.解题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为什么叫阿Q?

鲁迅说:“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任务一、把握阿Q形象

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阿Q个人档案”表。

姓名阿Q籍贯不详

年龄30左右婚姻状况未婚

身份雇农工作打短工

家庭成员无住址未庄土谷祠

爱好喝酒、押牌宝外貌特征头有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2.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阿Q的哪些信息?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

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3.梳理课文中与阿Q有关的重要事件。

第一部分——优胜记略:阿Q地位处境、鄙薄城里人、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

第二部分——续优胜记略:赵太爷的巴掌、王胡的碰墙、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癞疮疤事件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

赌博事件

赵太爷事件

王胡事件比捉虱子,被打

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小尼姑事件欺负小尼姑

4.阿Q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小组探讨阿Q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以上面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阿Q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

敏感禁忌——“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求安慰,寻求解脱。这体现了他的“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

总结:

闲人事件——敏感禁忌、欺软怕硬、懦弱卑怯、自欺欺人

王胡事件——自尊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

假洋鬼子事件——愚昧狭隘、奴性十足、圆滑世故、自欺欺人

小尼姑事件——蛮横霸道、猥琐无赖、欺负弱小

阿Q是一个可怜、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阿Q是一个可怜、可恨、可叹、可惜的人。

可怜:未能意识到自身的愚昧,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受到同处底层的民众的欺辱;

可恨:不去反思所受欺辱的根源,反而欺辱更其弱小之人,如小尼姑等,并以来此取悦众人,获得所谓的“存在感";

可叹:阿Q的命运实则是整个底层人民命运的缩影。在那样的社会里,阿Q的结局是偶然,更是必然;

可惜:阿Q处于社会最底层,本有机会成为最具反抗可能之人,最终却湮灭于社会,沉寂于世情。

刘勇、邹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鲁迅专章的执笔者是北师大教师王富仁,王富仁采用系统论方法来解释阿Q性格内涵:“他(阿Q)有上等人的蛮横,也有下等人的卑怯;他有道学家的正经相,也有流氓无赖的流氓相;他是一个极端的保守派,反对革命,同时也是一个激进分子,拥护造反;他主张中庸和平,讲‘君子动口不动手’,同时又是一个惹是生非、抢先向王胡、小D使用武力的武力主义者。”

概括阿Q形象: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任务二、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1.概括阿Q的主要心理:精神胜利

通过赌博事件中阿Q钱没了后反应看其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

2.阿Q精神胜利三法——自贱,自虐,忘却。

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做“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收到地主豪绅们欺侮时,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着深切的同情,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的不争主要体现在被打了不反抗,采取“精神胜利”来寻求安慰等。

3.阿Q真的没有反抗吗?面对现实中的挑衅和欺凌,阿Q是怎样处理的?

有反抗,但是反抗不彻底!他在语言上反抗,甚至在行动上反抗。但当他失败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抗争,而是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欺骗自己,把现实中的“失败"巧妙地转变为“胜利”,从而得到满足,继续安于现状。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

第一招:语言反驳

第二招:行动冲突

第三招:精神胜利

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4.根据以上总结,请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面对别人的欺辱,他通过“精神胜利法"取得了胜利。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给它下一个定义。(提示:从做法、目的、本质、危害等角度思考。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作家毕飞宇有这样一个说法:“我们都知道,阿Q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性格特征,或者说特异功能,那就是‘精神胜利法’。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老实说,鲁迅的伟大是他完成了‘精神胜利法’的命名。"

从大家刚刚对阿Q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这不是阿Q一个造成的,而是他身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等级森严的封建地主统治和中国国力衰微、外国势力入侵。所以阿Q并不是特指那个时代的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底层老百姓的一个缩影。

鲁迅先生通过塑造阿Q这样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让大家去发现,周围还有这么多的阿Q。他希望可以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去拯救、改造阿Q、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和过度,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思考。

5.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归纳如下: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探究鲁迅创作的动机:(补充资料)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自序》

鲁迅创作动机归纳如下:

1、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2、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任务三、现实意义

1.阿Q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在受欺侮后快速消解气愤与委屈的“法宝”——“精神胜利法"。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请小组合作探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在阿Q生活的未庄,民主与共和观念尚未得到宣扬,封建主义依然如一座沉重的大山重重地压在了百姓们的身上,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与伤疤。“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正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与屈辱,失去反抗的意识与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与顺民。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