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答案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归教材重难点0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0■教材方位・击

1、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的外交。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备考时结合三大制度的基本内涵分析。从历史演

变和大国关系角度命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政策及成就:新中国成立初

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复习备考时,应注意联系当时的世

界形势,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表现;联系时事,分析中国处理外交关系

中体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原则;结合时政热点,把握国际关系中的中美关系。

2、“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

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本考点属于高考高频

考点,

3、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教育与国家战略的调整角度命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成就:为了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灵活调整。

重难点背诵归纳

一、新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

民族独立运动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美苏两大阵营

国际以美苏为首两大阵营阵营形成对峙

对峙

美敌视封锁以美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背景

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国民党政权推翻

条件

政治准备七届二中全会基本方针政策

国内民心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得到人民的拥护

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建国事宜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

革命意义

历史民的历史

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

社会意义

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

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共和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3)

共和国面临严峻的问题解决的举措效果影响

追歼残敌,人民

军事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

解放战争后期基本解放大陆,遗留台湾问题

残余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作战

匪患严重和境内潜伏

土匪

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剿匪镇反基本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特务

势力大肆进行破坏

土地改革,变封

中国亿万农民被束缚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束缚中彻底解

建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制度,生活放;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

为农民土地所

穷苦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有制

经济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稳定,结束

困难

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

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稳定物价,统一

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实现了国家

财政困难财经

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2年底,国民

经济全面恢复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

国际地位;凝聚了民族凝聚力;锻造

国防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给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了全国

抗美援朝

危机国家带来安全危害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其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

程碑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

美资掀起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义阵营外交孤立不承“一边倒”等

孤立不致于国际孤立地位

认中国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56)

两大阵营以美苏为首两大阵营阵营形成对峙

国际

背景美国孤立以美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国内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急需巩固,经济上贫弱,百废待兴

健独立自内涵: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新

一边倒

国主和平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50外交内涵: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

年代另起炉灶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

中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期)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

打扫干净屋子

外交与西方国家建交。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

再请客

成就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特点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讨论国际问题

参加日结果未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内瓦会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显示了刚刚登

议影响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

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①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

提出

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

和平共

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处五项

运用万隆会议

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成熟(包容性、开放性)

影响逐渐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特点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参加亚

成果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推动达成协议方向

非万隆

进一步开展亚非友好合作,推动第二次建交高潮;独

会议影响

立自主和平外交进展

四、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3—1956)

社会主义原则(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和人民民主原

社会政治上

则(人民当家作主)

主义

经济上经济上公有制为主

国民经济恢

到1952年代,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背景

工业落后中国是个落后农业国,工业水平低

巩固国防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过渡时期总1953—五计划;内容:一化三改;特点: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

经济

路线系同时

时间: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方式:农业合作化方式;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

造本质:(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占绝对优势

意义:生产资料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

53—57优先发展重工业(飞机、汽车等)

实施一五计本质:发展生产力

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和不平衡状况;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政权有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

一届全国人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

意义

代中国进一步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思想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五、全T回建设社会主义(1956——1976)

核心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前进

线索

核心

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问题和阶级斗争问题

问题

社会主义革

19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命完成

背景

精神面貌高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极其高涨

主要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落

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

成功

中共八大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探索

评价: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为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之

后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对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产生重要影响

(正确的经验)

正确处理人主要内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民内部矛盾评价: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开展整风

主要思想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逐渐扩大化)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实际突

出经济建设速度)

58年总路线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

普遍愿望(积极性高涨);②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强

调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助长"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内容:①超高速发展经济的战略,提出赶英超美;②向重工业(其

中主要是钢铁工业)倾斜的产业政策,粮食解决吃饭间题,钢铁解

决生产资料问题;③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

“大跃进”特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办农业,工农业高指

标、高速度、浮夸风(经济建设速度快)

评价: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下降;生态环境

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不利于经济发展

含义:人民公社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同时

失误又是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

探索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原因:①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

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②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

认为人民公社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人民公社化

特点:①所有制:“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②分配

(58—83)

方式: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

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③政社合一,分级管理;④组织军事化、行

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评价:①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脱离了我

国的国情;②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平均主义泛滥,挫伤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下降

原因: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

1959〜1961

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

经济困难

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

建设经验不足;自然灾害等因素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略客

评价观经济规律;经济比例失调:损伤劳动者积极性:59-61年经济

严重困难

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内容:①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

八字方针调

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②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③充实新

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核心:

调整

多方面政策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

政策调整进行重要调整

调整1962年七千人大会,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

七千人大会

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

提出: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内容: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

术。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经济稳步增62—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

长平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

文革原因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

辟;②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根本原因)

阶级①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

斗争两次经济调出现复苏局面。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

为纲整全面整顿的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实质评价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特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

经验

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别国模式;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

教训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六、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1956——1976)

原因行业成就意义

社会主义制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

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

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

激发了人民工业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在国

及多领域等领域

建设社会主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义热情;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改善了工业布局

全党、全国

人民坚持自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

科技国

力更生,艰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极大增强了国防;提高了综合国力

苦奋斗,战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胜各种困难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

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

农业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

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

教育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

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

医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反映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

精神高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前

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

面貌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时代精神(劳模精神等);涌现

内涵;激励着中华民族复兴

出一大批时代代表性人物

中国外交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

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剧增,大多数是发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极大地改

外交展中国家。②1971年,中国恢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

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交活动的舞台

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

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

总评意义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好题演练/

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

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

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2.(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T911

年是英国,19117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

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3.(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

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4.(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

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

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5.(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

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

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B.调整工业结构C.应对朝鲜战争D.恢复国民经济

6.(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

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

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7.(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I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

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

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8.(2023•河南•统考二模)1961—1963年,原先从农村招收的2500万职工被精简下放到农

村,由此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人口逆向流动。同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减少4.8

万家,相当于1960年全部企业数的44.8%。这表明党和政府()

A.意在结束人民公社运动B.开始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试图纠正“左”倾错误D.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9.(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

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

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10.(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

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

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11.(2023•山东青岛•统考一模)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外

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

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

表明中国()

A.积极支持非洲的反对殖民主义B.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与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D.奉行“不结盟”原则和精神

12.(2023・河南•统考模拟预测)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06%,

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到195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上述成就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失衡B.有忽视农业的左倾倾向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D.经济发展过于冒进

13.(2023•黑龙江•校联考二模)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1949年11月,中

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关于开展新伟画工作的指示》,从

而发起一场新年画运动。其中图5是1950年邓溺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保卫和平》(又名《和平签名》)

A.表明作者拥护农村土地改革B.描绘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

C.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D.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底蕴和伦理道德

14.(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亲身参与土改后放弃了和平土

改的幻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

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加强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5.(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转移。一种

是整体转移,如中国版本图书馆第二书库由甘肃兰州迁往湖北丹江口;还有一种是转移部分

书刊,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图书馆分批将一些珍贵图书和报刊迁往安徽、重庆等地。这一转移

()

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

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16.(2023•辽宁抚顺・统考一模)1964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的很多企业出现了人员调动、

技术援助或整体搬迁的现象,如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迁往宁夏中卫县,

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为厂址进行生产;抚顺铝厂的纯硅车间和人员,迁到贵州都匀,建设

成贵州纯硅厂,为机械工业提供纯硅原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说明了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B.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C.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D.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7.(2023•黑龙江•校联考一模)1958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建设的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

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等。这批建筑体量巨大,但从

筹建到竣工仅用时十个多月,建筑风格采用了西方古典主义或苏联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

传统建筑元素。这批建筑的建设()

A.说明中国已突破西方的外交封锁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成就D.表明国民经济恢复已基本完成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

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

来建设新中国,体现了团结建国的精神,B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排除A

项;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排除C项;三

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407911年,英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英国此时

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是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19117927年,日本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有

利时机;19277949年,美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的有利时

机,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同时日本对华侵略,美国对国民党予以援助;1949T960年,

苏联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美列强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与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同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进行援助。

因此,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为近代以来不同时

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未体现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仅凭

各国对华贷款变化,无法得出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

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

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

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美

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该诗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此时还不能在联合国

行使否决权,排除B项;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是在两极格

局结束后,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详解】题干材料发生的时间为1951年,题干忠“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

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和"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其中鼓励民主人士了

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可以体现民主人士积极

参政议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的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

政树立典型,D项正确,开始普选人大代表的时间为1953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

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

排除B项;1949年

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

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

的23家重要工矿企业至安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

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C项正确;23家工厂从东

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异,排除A项;东北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

结构无关,排除B项;将东北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

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

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

的主人,不是群众运动的成效,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

是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52年-1960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量增加,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多,

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需要

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D项正确;科研经费的增加和苏联的援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

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

选D项。

8.【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61—1963年,原先从农村招收的2500万职工被精简下放到农村,由

此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人口逆向流动”并所学知识可知,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材料中1961—1963年人口的逆向流动反映了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

后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这是纠正“左”倾错误的体现,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结

束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A项;冲破苏联模式束缚始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B项;正

确分析主要矛盾是1956年的中共八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有助于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D项正确;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1-1952年时我国

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195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逐步

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题干强调的是国家在农村的生产互助合作政策,而不是统购统

销政策,排除B项;三大改造后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审查国民党政府签订的的各项条约和协

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即另起炉灶的方针,有利于取消帝国主义

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材料否定的是国民党的外交,与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无关,排

除B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等敌对政策,排除C项;结伴不结盟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