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1--20各数的认识》︳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认识,能熟练读写这些数,并理解其含义。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11--20各数的现象,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内容1.11--20各数的读写。2.11--20各数的含义。3.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11--20各数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读写和含义。2.教学难点: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11--20各数的现象。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让学生复习0--10各数的读写,为学习11--20各数打下基础。(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11--20各数。2.讲授新课(1)11--20各数的读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学习11--20各数的读写。要求学生跟读,并模仿书写。(2)11--20各数的含义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如:11可以表示为101,12可以表示为102,以此类推。3.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用11--20各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如:我有12个铅笔,桌子上有13本书等。(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组的成果。4.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1--20各数的读写和含义。(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11--20各数进行描述。五、作业布置1.抄写11--20各数,并读给家长听。2.用11--20各数描述家里的物品数量,与家长分享。六、板书设计11--20各数的认识11:十加一12:十加二13:十加三14:十加四15:十加五16:十加六17:十加七18:十加八19:十加九20:二十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字卡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读写和含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这个重点细节,以下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1.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家庭成员的数量、水果的种类和数量等。通过观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扮演小小调查员,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并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用11--20各数进行描述,如:“我家里有4个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1岁、25岁、35岁和40岁。”(3)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11--20各数的运用。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11--20各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题目,让他们在掌握11--20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数学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3)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锻炼。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1)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以便在教学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关注到学生的数学学习。(2)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3)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如与孩子一起完成课后作业、参加学校的数学活动等。这样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在掌握11--20各数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1.活动设计: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教室或家里寻找11到20个物品,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物品的数量。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字的认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2.语言表达训练: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准确、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他们的观察。例如,学生可以说:“我看到了15本书,其中有5本是故事书,10本是科普书。”这样的表达不仅描述了物品的数量,还涉及了分类的概念。3.交流与分享: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让他们在小组或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从同伴的描述中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4.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在学生进行描述时,教师应仔细倾听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对于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应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1.差异化教学: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和任务。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直观教具和具体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2.个性化指导: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时间,或者设计一些补充练习,帮助他们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以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3.鼓励自主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索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和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4.同伴互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还能够促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1.家长沟通:教师应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挑战。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在家中支持孩子的数学学习。2.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家庭作业,如一起完成数学游戏或实践活动。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能够增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参与感,还能够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3.家长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教育资源,如数学网站、应用程序或图书,帮助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4.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首大学《分布式与并行计算》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考试试卷九
- 吉林艺术学院《数字交互艺术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供销合同范本超市
-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画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虚拟现实引擎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年大棚蔬菜苗售卖合同范本
- 签字离婚后续签协议书范文模板
- 202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行政执法类卷)及答案解析
- 2022 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县级卷)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课件
- 维修设备工具清单
- 《大数据金融》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临床医学职业生涯规划
- 《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新政策、规定和要求》培训课件2024
- (2024年)《工伤保险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 GB/T 43824-202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 企业人才测评在线测评题库及答案
- 《苹果公司发展史》课件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