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 散文的思路结构【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与检测(全国通用)_第1页
考点12 散文的思路结构【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与检测(全国通用)_第2页
考点12 散文的思路结构【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与检测(全国通用)_第3页
考点12 散文的思路结构【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与检测(全国通用)_第4页
考点12 散文的思路结构【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与检测(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2散文的结构思路

膜揪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

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

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

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我

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

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

,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

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

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长得低的槐花就顺手折下;长得高的就用奶奶扎好

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

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橹下,放进竹筛子里,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

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

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儿。麻利地备

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

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

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绑钩子的竹竿越来越长,但是可

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低的槐树枝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槐树枝都

被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

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

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我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

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

找到一棵槐花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

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

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

o奶奶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来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斩不断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

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粗布衣服、蓝色裤子、

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容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儿

歌)……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槐花做,但总觉得缺些什

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摺了些

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

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

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落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

再难见到。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橹

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说:“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如同当年

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

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用词新颖生动,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

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

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一句中,“会不会”一词,流露

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作者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

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

答案:D

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品味用词精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概括文章思想内

容。A项,整篇文章以“槐花”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

故乡和奶奶深深的思念。A项正确。B项,“勾引”一般含贬义,作者用“勾引着我的味

蕾”“勾引着我的思绪”来表达香甜的槐花对“我”的诱惑力,更能表现出故乡槐花香甜

的特点和“我”儿时记忆的深刻。贬义褒用,新颖生动。B项正确。C项,根据前文“梦

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以及''物件都在,可蒸槐花

的人却今生再难见到”可知,“我”最爱的奶奶已经故去,故乡已物是人非。“会不会”

后面描绘了“我”小时候与奶奶及其他家人收集槐花的温馨美好的情景,因此“会不会”

流露出对重温旧时光的强烈渴盼。C项正确。D项,“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分析

错误,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怀念亲人、追怀过去的文章,表达的是时光流逝,缅怀故土

与亲人的感情,选项将文章主题界定为“乡土文化消逝”属于刻意拔高。D项错误。故答

案为D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岀,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

中心。

答案:A

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A项,文章开头写了作者眼见渭河河道边的槐花,与

文章的标题“老屋后的槐花树”照应。“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

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之后就展开对童年生活的回

忆,写老屋后的槐花树及与奶奶等亲人的故事,可见是引起下文的作用。“总领全文”理

解有误,A项错误。B项,第五段写“我”回到家时“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奶奶为

了让我吃上槐花麦饭“满村子转悠”,最后找到村西头还在开花的槐花树,这段情节看似

脱离了“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线索,实则依然围绕着主旨,表现了奶奶的慈爱和“我”

对奶奶的怀念。“我”给奶奶洗头发、擦身子、剪指甲等表明随着“我”长大,“我”和

奶奶离多聚少,作者借此含蓄地表达了祖孙情深。B项正确。C项,作者详细地追忆了奶

奶的动作、服饰、语言,通过特写镜头,将奶奶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出来,表明这些画面深

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牵挂。“清泪两行”体现了“

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浓。C项正确。D项,文章开头、结尾写现实,中间追忆童年往事,

并写梦境中的欢乐及梦醒后的感伤,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D项正确。故答案为

A项。

3.(4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案:①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且与首段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浑融完整;②内容上,

写如今的“我”在经历了世事后内心的波澜,更好地表达了缅怀故乡亲人这•主题;③手

法上,以“我”含泪嚼槐花的动作描写收束全文,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每点1

分,答出三点得4分)

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要根据其在全文的位置具体分析。本题考查的

是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点题,是否与文中的某些段落照应;从内

容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突出、升华了主题;从手法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回味悠长,是

否以景结情;等等。依次分析可知,结尾再次写到“槐花”,点题并与开头相呼应,结构

严谨;“我”和泪轻嚼槐花,强烈而真孥地表达了怀念故乡和亲人的主题;“如同当年的

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言已尽而意无穷,令文章余味悠长。

4.(6分)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答案:①“形散”体现在本文写树、写入、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1

分)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动,结构自由;(1

分)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1

分)②“神聚”体现在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1

分)以“槐花”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联起来。(2分)

析:本题考查分析散文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通过审题可知,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

聚”,据此可知应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形散”,就是要分析本

文的外部形态,可从选材、行文脉络、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本文元素复杂,围绕槐花树

,记叙了“我”与奶奶、父亲等人的生活往事,人、事、物兼有;将现实、梦境和回忆交

织在一起,表达物是人非的感伤;文中还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神聚”就是线索清

晰、主旨集中。这篇文章以“槐花”为线索,将所有看似散乱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选材

、组织架构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均是为表达怀念故乡亲人这一主题服务的,因而可以说

是“形散神聚”。从这两方面总结,分条作答即可。

真题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

“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

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

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

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圏高大厚实的

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

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

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

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

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

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

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

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

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

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

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

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

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夫起一

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

房……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

是老墻。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

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

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

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

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

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

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

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

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

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鱗次

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

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

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黄笋、茄子、青

椒、豆腐、毛豆、肉糜、葵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

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

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

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

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充

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分析】

1.审题干。题干中“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已明确方向一一考查行文思路

2.审文本。

空间。第1自然段“临安车站下车,经过……沿着……来到……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

第2自然段“进入城门……”

第3自然段“街面上……临安饭店……”

第4自然段“临安饭店后面……就是龙井菜市场”

第5自然段“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大门前……天井”

时间。第1自然段“明洪武二十年建城”“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

第3自然段“……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

【答题】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城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

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城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卜,日常生活中来描

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X北工作的L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

我二十年,是为她岀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

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

❷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

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

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

,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

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

,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

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

”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O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

,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

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

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

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

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

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

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

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练,一种

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0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

的热情,随着XX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

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

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

,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

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

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

,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

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

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

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

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

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骡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

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

买衣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

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

我们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

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

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O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

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

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

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

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

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

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①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1.(2023新编,6分)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案:文章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交代了友人在抗FI救亡的历史背景下,奔赴不同地点求学

、工作、流亡、抗战等经历,展现了一代青年心系家国的可贵品质和博大胸襟。(3

分)五年前,“我们”离开家乡到北平,两年后到南京;友人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离开

南京再次到北平求学;北平失守后,友人被困,后来到黄河边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

一个春天的下午,“我”与友人在小旅店重逢,卖衣服帮他筹钱:之后友人到长沙学习运

用“武器”,现在再次回到北方奋斗。(3分)

析:本题考查梳理行文思路。题干说要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梳理行文思路,事件往往

有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可借此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第一、二段是写友人二次北征

时的来信。第三至五段是叙述“我”回忆曾经与友人一起去北平、南京的经历,和“我”

从信中看到的友人再回到北平的生活。第六段开头“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表明前边的回

忆以及友人去北平,是为了求学,而后主要讲述友人在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第七至

九段主要讲述友人想去长沙,“我”帮他筹钱。第十至十二段写友人在长沙学习运用“武

器”,再到北方奋斗,以及“我”对他的祝福。梳理全文,划分层次过后,可以看出年青

的好友怀抱着一腔报国热情,辗转流离,有着在不同地方学习、救亡、流亡、工作等经历

,这个结论可作为总领句写在答案开头;而后将这些事件按照时空顺序进行排列,概括出

各个时期的事件即可。

2.(2023新编,6

分)“我”在行文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O

案:首先,文章开头写友人去抗战救亡,而我没有同行,表露岀“我”对友人的钦佩、想

念之情及愧疚之心。(2

分)接着,回忆战争表现出“我”对友人的担忧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2

分)最后,“我”不再伤感,祝福友人。“我”勉励自己在艰难的日子坚韧不拔,展现为

国家奋斗的爱国之情。(2分)

析: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以“我”的视角来描写人物、评判人物,是本文的•大特色

。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梳理文中讲述的事件,抓住议论、抒情句等,把握“我”的情感态

度。首先,文章开头便流露出「‘我”对友人的感情。通过“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

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

说”可以看出

“我”对友人的敬佩、想念,还有因为自己没能同友人一道北上抗战救亡而感到愧疚。其

次,回忆随着战争的深入,友人朝不保夕、居无定所,“我”十分担忧友人,且对侵略者

的行径十分痛恨。之后“我”与友人再次相见,“我”忍受内心的羞愧典卖衣物,帮助友

人筹措费用,那时依旧怀着悲伤且沉重的心情。最后,友人二次北征,“我”对友人不再

是担心、忧虑,“我”为友人欢喜、祝福,并勉励自己,在艰难的日子坚韧不拔,为国家

、自由而奋斗,这展现出“我”的爱国之情。综上,规范用语,条分缕析地按照题干要求

作答即可。

3.(2021天津,4分)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

案:①直接交代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突出朋友为国出力的毅然决然和必死的

决心。②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叙述和回忆。③莫定文章感情基调,为倾诉友情和抒发报

国情怀作铺垫。(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内容上,通过“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

”“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

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

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突出朋友为国出力的毅然决然和必死的决心。结构上,文章一上

来就引述朋友的信,让读者产生好奇,这是谁来的信?写信之人和作者是什么关系?故而

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同时朋友来信自然地让“我”回忆起与他有关的事情,引起下文

“我”的叙述和回忆。情感上,来信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写出了朋友对祖国深沉的爱,为

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为下文倾诉友情和抒发报国情怀作了铺垫。

提升绳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晓华

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外微雨初歇,我们的梅州之行正式开始。

踏上梅州的土地,客家话便不绝于耳了,女孩子们说起来曲折婉转,男人们则带着浓

重的喉音。虽然注意地听了半天,一句也没能听懂,但总算是学会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字“

保”,客家人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这个字连字库里都没有,是单人旁加一个“悬崖”的

“崖”的下半部分。在客家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巨大的“健”字,占满了一面墙

,可见这个字在客家文化里的分量,用讲解员的话来说,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

创造了这个字,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

机之中,需要不停地奋斗。的确,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他们曾

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

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到闽、粤、赣交界之地,由于不断迁移,每到一处都如同过客

,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成了这个

族群的代称。

一个以“客”为称的族群注定是会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的,所以他们抱团取暖

的心情才特别迫切。这种感觉在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围屋时越来越强烈。我们首先看到的

是大埔的蓝氏泰安楼,这个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依然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它

的外墙像城墙一样的高大威武,有十几米高,近一米厚,大大小小的石块嵌在墙里,给人

坚硬、稳固、凛然不可侵犯之感。大门和窗都很小,与房屋的整体很不相称,与采光和通

风相比,客家人一定是认为防御更为重要。走进大门,里面别有洞天,中间是方形的二堂

二横的祖祠,外环是一个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气势巍然。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期待的林氏花萼楼的参观临时取消了,我只能在图片和书籍中一

睹它的面目。花萼楼比我们看到的泰安楼还要早建一百多年,与泰安楼前方后圆的造型不

同,它是标准的圆形土楼,而且是三个大圆,内环是一层的平房,二环是两层楼,三环是

三层楼,这与我想象中的客家人的守城建筑相吻合,越中心,越低矮,越安全;越外围,

越高拔,越抵御。据说它的门楼上还有蓄水池,有孔眼导出,那是为了防御火攻的装置,

外墙开的是窄竖的长窗,平时通风,战时则可以作为枪孔,可见客家人为了族群的安全真

是煞费苦心。

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

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它的建筑艺术更是

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梅州的南口镇,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别致而完整的围屋一

“南华又庐”。

我没有去细数它有多少间屋子,在里面转得真有点晕,从堂屋到花园,再从花园到走

廊,从楼下到楼上,一间一间的屋,一个一个的天井,楼和楼之间还有天桥相连,它们既

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再加上点缀其间的小花园和树木盆景,真

是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围屋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戏台,是当年看戏打牌

的地方,现在或许已作别用,但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热闹场面,八个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

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号人吧,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

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

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

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

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

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

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

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

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曾经在

外族进犯时被迫南迁的客家人饱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风调雨顺,那种危机感也许不那

么强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客家传统和精神恐怕已经深入骨髓

,他们会不停地奋斗的。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建造庞

大的族群聚居的围屋,还是那些振聋发顺的名字,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有删改)

5.(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客家人第一人称“彼”

的读音、字形和寓意,引出了对客家人迁移历史、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的阐说。

B.文章重点介绍客家建筑,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气势巍然,令人

叹为观止,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

C.描写客家围屋时,作者在各个建筑中都重点提到了围楼出色的防御功能,围楼的

防御功能与客家先民的遭遇及客家文化的由来密切相关。

D.文章第六段是对“南华又庐”的叙述和描写,既写了它当下的安静状态,又写了

它曾经的热闹与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客家文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

答案:B

析: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A项,文章第二段先介绍客家人的称谓中第一

人称是“保”,又进一步介绍其寓意“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创造了这个字,人

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机之中,需要不停

地奋斗”,揭示了客家人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接着说明这种精神意识的由来“的确,

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他们曾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引出对客家

人迁移历史的介绍。A项正确。B项,根据原文第三段描写的大埔的蓝氏泰安楼,及第五

段“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可

知,“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中“一律”的表

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C项,原文在描写“蓝氏泰安楼”“花萼楼”“南华又庐”时都

提到了其防御功能,也穿插说明了客家文化中“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这与其先

民的遭遇及文化由来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D项是对第六段内容的概括总结,第六

段描写“南华又庐”的堂屋、花园、走廊、天桥、盆景、戏台这些景物,可以想象当年的

热闹与繁华。”八个大家庭”“欢声笑语”等词,表明当时的和谐生活。结尾一句“如今

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用对比的方式和反问语气写出当下的安

静状态。末段最后一句“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都

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直接抒发自己对这一族群文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D项正确。故答

案为B项。

6.(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清晨的鸟叫、微雨等景象,为梅州之行营造静谧悠远的氛围,最后

一段描写参观结束时宁静、安详的黄昏景象,首尾呼应。

B.文章第五段说明了客家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客家文化的发展渊源和

精神实质,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客家人的生存状况喻为“悬崖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

D.文章描写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时,做到了虚实照应,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扩充了

文章的内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高度和深度。

答案:C

析: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A项,文章第一段“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

外微雨初歇”一句交代了梅州之行的天气状况及环境,营造了静谧的氛围;结尾段写“走

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前后两段都

写出了环境的宁静与安详,首尾呼应。A项正确。B项,第五段第一句从整体上介绍了客

家建筑的文化内涵,即客家建筑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深化了主

题;在结构上,这一段上承对“蓝氏泰安楼”“花萼楼”的介绍,下启对“南华又庐”的

介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正确。C项,“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错误,“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运用的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象征手法,赋予“

悬崖”象征意义,即“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C项错误。D项,文章第六段“尤其让

人感到诧异的是围屋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戏台,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想象当年的热闹

场面,八个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号人吧,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

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历史生活与现实建筑结构照应

,彰显眼前建筑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联系起来,令文章的

思想高度更上一层。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

7.(4分)作者在文中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①在结构上,作为线索,串联全文;(1

分)②在内容上,强调了客家人的危机意识,表现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

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1分)表达作者对客家人这种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1

分)③手法上,“站在悬崖边上”象征着客家人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他们的群体性危机感

。(1分)

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段及线索的作用。“站在悬崖边上”象征客家人的生存境遇,体

现了他们的群体性危机感。文中四次出现“悬崖”,三次出现“危机”,四次出现“安全

”,出现频次之多,可见作者用意之深。最直接最明显的意图是用“站在悬崖边上”作为

串联全文的线索,标题中明确说出这个族群站在悬崖边上,第二段解读客家人第一人称用

语时多次提到其象征意义,第七段结尾带着深厚的感情说“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

群”。“悬崖”的寓意或明或暗地贯串全文。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揭示了

全文的主旨: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无论在语言传承还是建筑构造上,客家人都有很强

的危机感和安全意识。同时,反复刻画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表现

了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这一主题。作者运用这

种写法,表达了对客家人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8.(6

分)文章叙写了走岀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人,他们重新回到客家聚集地后的表现是怎样

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表现:①自信满满,意气风发。(1分)②行为自由随性,有现代感。(1

分)③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1

分)作者意图:作者在文章快要结束时,选择把新时代背景下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

年轻人作为重点描写对象,意在表现客家人的传承意识。(1

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改变,地域如何变化,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不

会改变,并且会永远传承下去。(2分)

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问需要分析第七段的内容。

适当摘取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并整合概括,比如将原文中“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

信满满的年轻人”整合为“自信满满,意气风发”;将回乡后的穿着打扮和时量的摆拍姿

势等整合为“行为自山随性,有现代感”:将他们重修住宅、特别注重安全的做法整合为

“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七

段已是全文结尾部分,作者在叙写了语言传承、建筑风格来表现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

精神后,想通过客家的年轻人来表现这种意识和精神的传承问题。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

写到了走出村落、走出国门、又重新回到客家聚集地的客家年轻人。这样写可以深化主题

,更立体地展示客家人的精神文化及其历史传承。

培1蟒7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3题。(15分)

月夜

刘泽民

①夜,有它幽深的意境,有它奇妙的情趣。它是一幅朦胧的水墨丹青画,是一支醉人的

天籁合成的歌儿。

②我曾在姑姑家领略过晚春月夜的美妙。姑姑家的故居在红门寺山南的山洼里,周围

一圈怪石林立的山,南北一条白亮亮的溪。她的故居坐落在小溪的东畔,高高的土墙围着三

间正房,两间厢房,两间敞篷,独成一个孤零零的院落。晚上,人们吃罢饭,习惯性地陆陆续

续地走出来,聚到溪畔的柳丛边。月牙儿已经停在柳梢上,笑吟吟地撒下淡淡的光,地上、

山上都铺着银白,霜似的。山脚虽有牛乳似的浮动着的雾,但山形还看得清,鸡冠山的鸡冠,

马鞍山的马鞍,都活灵活现。

③山高,月近。

④表爷爷坐在平滑的青石板上,狠狠地吸一口烟,右手把长旱烟袋舒出去,左手捋一捋

小胡子,望一望月下神秘的山,又讲起那古老的抻不断头的故事:“咱们的红门寺遍地都是

金银,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幸海蛮子来憋一回,啥也没憋去。临走时说,多咱有姓

白的白胡子老头赶着白牛耕地,宝就岀世了。”

⑤我望望表爷爷,他就长白胡子,只是不姓白,他们家的牛又是青的,心里就很遗憾。再

看周围比肩而立的山,感到有点神秘,似乎要动,似乎有什么东西要出现,细看,又都静静的,

溪水照样哗哗地流。微风吹来,送来野花的清香。

⑥幽深的春夜,播种着希望的未来。

⑦在姥姥家,我又领略过仲夏月夜的妙趣。姥姥家在大青山的褶皱里,有一沟很馋人的

果子树。杏、桃、李、梨,应有尽有。到仲夏,杏儿先红满枝头,接着李儿、桃儿也争着卖

弄风骚。山里野物多,果子一熟,就得有人看。我就曾威威武武又甜甜蜜蜜地看过一回。满

月的光顺树叶的缝隙筛下来,在地上筛下些斑驳的影儿。树上,迎着月光的一面,明明亮亮,

闪烁着露珠;背着月光的一面,暗暗的绿,阴森森的绿。

⑧蝴蛾,曜堀髭无休无止地叫;青蛙,咕呱咕呱地鸣。前后山倒宁静,绿色的轮廓笼上白

亮亮的光。沟里偶有几声响动,花狸棒子又行动了,弄得山更幽深。

⑨美妙的夏夜孕育着成熟。

⑩我的故乡的那一弯晓月更深深地勾在我记忆的深处。落实生产责任制,我家也分得

几亩地。春种、夏锄,我很少沾手。在三春不赶一秋忙的时候,再也不能当甩手自在王了,

也要干点活儿。那一天,金鸡明亮开嗓,报了一声晓,我就急忙起床,摸把镰刀,走上山。弓

似的月儿挂在西天,光不算亮,但也照出树木、庄稼的轮廓。

⑪我踩着月光,走到地边,甩开镰刀就割起来。一亩多谷子,不一会就放倒了,棋子似的

摆在地里。我直起腰,看看那一排棋子,满心喜悦。虽然脊背已是热汗涔涔,腰腿也有些酸

痛,但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惬意。

⑫金鸡又一声声地唱,如弓的月儿更淡淡地白……

⑬金秋的晓月儿勾出了丰收的喜悦。

⑭最令人难忘的是元宵月夜和中秋月夜。

⑮元宵月夜是狂欢的月夜。大山造就了山民们乐天派的性格。在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

年代,山民们缺衣少穿,就是不缺少欢乐;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时候,更是其乐无穷。元宵

节,倘若万里无云,山民们的心就和月儿一样亮。太阳刚一落山,他们就把早已扎好的英

藜、西瓜、金鸡、玉兔等千奇百怪的灯高悬在大门口,活生生地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

旺的景儿。接着山村便活跃了。有人把从各家各户拣选来的灯点着,沿着街道边走边撒,撒

上山山岭岭,撒出飞腾的火龙。秧歌必办。事前有准备的,化上妆,穿上长袍短褂,扮成角色;

无准备的,不化妆,披上门帘子、被单子,跟在后面疯似的扭。狮子、旱船、小车子会、小

跑驴不可少。不管有没有人看,都疯似的斗,疯似的闹……

⑯中秋的月夜,既是喜庆丰收的月夜,又是亲人团聚的月夜。中秋节是忙节,无论怎样

忙,山民们照样赶集上店、淘米压面,在丢盔卸甲的繁忙中把节过得有鼻子有眼。不知从何

时起,亲人团聚是这个节的灵魂,所以,身在异乡的人,哪怕离家千里万里,总是赶回家过

节。那一年,接到去科尔沁草原参加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通知,一看日期,正好赶上中

秋节,心里就怏怏不乐。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中秋节是在坤都过的。我第一次见识了

牧区的宴会,领略了牧民的风情。席面上,上了全羊之后,就有师生轮番唱歌,轮番敬酒,宴

会的气氛骤然活跃起来,出现载歌载舞的场面。科尔泌草原醇香的白酒和蒙古族兄弟的真

挚感情使我们陶然地醉了。那晚,在皓月朗照下,人们轻歌曼舞,闹疯了草原的夜。回想起

来,蒙古族兄弟姐妹团聚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至今还盈盈地汪在我的心间。

⑰白天,人们可以去干轰轰烈烈的事业,去创辉辉煌煌的业绩;晚上,似乎与其光亮一样,

总有点黯然失色,但也不尽然,因为夜间有夜间的美妙。倘若在月夜,更会其妙无穷,妙出许

多文人墨客的千古名篇。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比喻句描摹夜的意境与情趣特点,“天籁”一词,流露喜爱之意,总领全文内

容,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第⑧段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山中月夜的宁静,用蛾蛾、青蛙的鸣叫和花狸棒子的响动,来衬

托山中月夜的幽深、静谧。

C.文章善用叠词写人、绘景、状物、议论,如“威威武武”“明明亮亮”“涔涔”“辉辉

煌煌”等,表意具体、细腻,增强了韵律感。

D.文章结尾用议论点题,将“白天”与“黑夜”对照着写,突出月夜的美妙,再次抒发喜爱

之情,呼应开头,使得首尾圆合。

★2.文章为什么要花费颇多笔墨叙写在草原上度过中秋节的事?请简要分析。(6分)

★3.简要分析本文“形散而神聚”的谋篇布局的艺术。(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城子的生命力

沈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

城子古村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山不大,却有灵性。那些山,有着国画的轮廓,起伏有致,韵味

十足,是典型的滇南地区个性独特的山,不以个体雄奇显胜,却以连绵起伏、凹凸有致构成

别样风景。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一户

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上几道青石板铺就的石梯或

者松木板搭就的木梯,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格局,真可

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道。你还别说,这城

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

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汉

族居民逐渐迁入。明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为

“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春笋般

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繁盛至

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

出这个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

光的影子。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以神奇的感觉。碗口粗的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