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附解析)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有机体的全部基因都遗传自祖先,而非祖先那些未能成功繁衍后代的同

辈,因此所有有机体都倾向于拥有那些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有机体天生便

拥有成为祖先的本事,也就是说,它们善于生存繁衍。这也是为什么有机体倾向

于遗传的那些基因,都有能力构建出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具积极工作、

不停努力成为后代祖先的躯体。这就是鸟儿如此善于飞翔,鱼儿如此善于游动,

猴子如此善于攀爬,病毒如此善于散播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热爱生命、热爱孩子

的原因。因为所有人继承的所有基因,都来自从未中断过的一连串的成功祖先,

毫无例外。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能力成为后代祖先的有机体。

关于上一段落,有一种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方式。有人认为,当祖先

成功繁衍,它们传递给儿孙的基因便由此获得了升级,超越了它们从父母处获得

的基因。它们的成功对基因发挥了某些作用,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后代如此善

于飞翔、遨游、求偶。错了。基因不会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它们只是

得到了继承,除了某些非常罕见的随机错误之外,基因根本不会发生变化。并不

是成功塑造了优秀的基因,而是优秀的基因造就了成功。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

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丝毫的影响。生而具有优秀基因的个体,是最有可

能成长为后代的成功祖先的。因此,优秀的基因更有可能被继承到未来。每一代

都是一道过滤、一个筛子:优秀的基因容易穿过筛子,进入下一代;拙劣的基因

容易留存在早年离世的个体身上,或是那些没有繁殖的个体身上。拙劣的基因也

许会因为运气好,与优秀的基因共存于同一个躯体之内,闯过一两个世代的过滤。

但是,若想成功闯过数千道连续不断的过滤,不能只靠运气。在数千个连续的世

代之后,依然存在的基因大概率是优秀的基因。

《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条河在沿着时间之岸缓

缓流淌。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

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信息经由躯体,对躯体产生影响,但在路过

之时,却不会受到躯体的影响。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

1

融合。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代的时刻到来,某个

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不会融合,而会彼

此独立地进行重组。你体内的某个基因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母亲。同时,这

个基因也来自你4位祖辈中的一位,来自你8位曾祖辈中的一位且只有一位,以

此类推。长期来看,一个繁殖种群的所有基因都是彼此的伙伴。短期来看,基因

存在于个体之内,与共处一体的其他基因获得了暂时的亲密关系。基因只有善于

构建优秀的躯体,令其善于以该物种选择的特定生活方式生息繁衍,才能穿越漫

长的时间长河留存下来。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须善于与同一物种(同一条河)

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必

合作,至少是不必紧密合作,因为它们无须共享同一具躯体。区别某一物种的依

据就是,任一物种的所有成员体内都流淌着同一条基因之河,某一物种的全部基

因要准备好成为彼此的好伙伴。当现有物种分裂成两个不同物种时,新的物种便

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之河会出现分岔。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物种形成

(speciation)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经过短暂的分离,两条河流便会各自独

立,各自流淌,直到逐渐干涸,渗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过有性重

组,不断混合再混合。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在物种分化之

后,两套基因便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再也不会在同一具躯体之内相遇,也无须彼

此合作。

物种为何会产生分化?是什么启动了基因的漫长告别?又是什么促使一条

河流产生分支,形成渐行渐远、永不交汇的支流的?具体原因饱含争议,但无人

质疑的一点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偶然发生的地理分隔。基因之河随着时间不

断流淌,而基因的重组发生在活生生的躯体之中。躯体会占用空间中的某个位置:

北美灰松鼠如果有机会遇到英国灰松鼠,也许有能力与之交配繁衍,但它们相遇

的可能性很小。北美灰松鼠的基因之河已经与相隔4800公里大洋之外的英国灰

松鼠形成了分化。事实上,虽然在假设的条件下,两队基因仍然有能力在恰当的

时机成为好伙伴,但事实上它们已经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已经告别了,虽然这次

告别目前来看并非无可挽回。再经过数千年的分离,两条河流就可能过于疏远,

就算两种松鼠相遇,它们也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这里所说的疏远,并非指空间

上的疏远,而是指彼此相容能力上的疏远。这类事件,几乎可以肯定与灰松鼠和

2

红松鼠的分离有一定的关联。后者之间无法实现异种交配。在欧洲的某些地方,

灰松鼠和红松鼠的活动范围有重合,虽然它们会相遇,很可能有时还会因为抢夺

坚果而彼此敌对,但它们已经无法交配,更无法产下拥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们

的基因之河彼此太过疏远,也就是说,它们的基因不再适合在同一具躯体之中彼

此合作。许多世代之前,灰松鼠的祖先和红松鼠的祖先是同一个个体。但后来,

它们在地理上产生了分隔,也许是隔了一条巨大的山脊,也许是一条宽阔的河流,

最终则演变成了大西洋,而它们的基因组合也愈加不同。地理上的分隔致使往日

的好伙伴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对者。水火不容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此时的道别便

是永远。两条河流分离开来,命中注定渐行渐远。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人类祖先

和大象祖先在久远的过去互道的永别上,发生在鸵鸟祖先和蝎子祖先的永别上。

基因之河是一条DNA之河,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基因之河》)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机体倾向于从祖先身上继承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基因后来也

不会得到提升。

B.有机体个体基因有优劣之分,拙劣的基因很难有与优秀的基因被后代

继承的同等概率。

C.“这个基因也来自你四位祖辈中的一位”中的“这个基因”是指来自

父亲或母亲的基因。

D.作者认为,北美和英国灰松鼠的基因不能成为好伙伴主要是因为它们

的基因不会再融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②段的内容看,当事物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时,有些人习惯性地

依据结果进行推断,从而产生一些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B.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任何的影响,这是

由于基因本身除随机错误之外,根本不会发生变化。

C.分岔后的基因之河不会污染其他河流,主要是因为物种的基因在分化

后彼此相容的能力已经疏远,再不会在同一个躯体内相遇。

3

D.从物种的分化过程可以看出,偶然发生的空间分隔可能会引发基因重

组,基因重组后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A.除了染色体外,细胞质里也有遗传物质,这些是母系遗传的,即一个

人几乎所有的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来源于其母亲,这些遗传性状母系更能代表,

B.所有的白蚊身上都具备在某些环境下将自身转化为无生育能力的工蚊

的基因,以及在另一些环境条件下令自身拥有繁殖能力的基因。

C.在缔造一个小小的生命之际,他的身上会获得父亲和母亲双方各自的

遗传物质。比如有的女孩会遗传父亲的性格,但容貌会更像母亲。

D.基因之河不会受到其流经的一连串躯体在生命中获得的经历和成就的

影响,也不会受到表面来看极其强大的潜在污染源的影响。

4.选文第4段提到灰松鼠和红松鼠这一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中“基因之河”这一比喻,体现了基因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

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宅

陈村

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死去已很久了。

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①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

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字。

②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

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

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

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也

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

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4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

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

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

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

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

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

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

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脾气,便由我去了。

③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

宅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

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的青石板上的青苔,

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

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

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

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

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

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

是出去的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

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

亮。他能一只手就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

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

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

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

过好几回。

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

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

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

5

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

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

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

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加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

的词,哭出了调子。后来我想,幸亏破败了,否则就要划作地主成分,日子就很

难过了。安知非福啊。

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

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这

石库门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

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叹气。

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

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

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

阿三以后没有来过。

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

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

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

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

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

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④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

To

老宅啊。

1987年3月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像这样的古建筑是很难留存下来的,这是“我”

随着年龄增长懂得的常识。

B.童年的“我”比较淘气,经常跑到竹林里去踩笋,母亲为此编造了竹

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

6

c.“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既表现了“我”回忆往事时的

心理,又体现了老宅生活的丰富。

D.“竹林”“张妈”“阿三”等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见证了“我”的

童年,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记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女儿送来报纸就出门去了,从中可以看出父女关系的淡漠,

与后文写女儿对“我”、对老宅的厌烦形成呼应。

B.句子②连用四个短句,将“我”对老宅的回忆与现实相交织,表现了

“我”从惊疑到确认再到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C.句子③中的“意思”一词意蕴丰富,表面上是写充满乐趣的老宅往事,

实际上也隐含着对老宅变为废墟的伤感。

D.句子④耐人寻味,是“我”不再反驳女儿的观点后,借“酒”来表达

自己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8.文中“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一段写得饶有趣味。请结合文本分析

这样写的妙处。

9.选文围绕“老宅”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日:“吾闻布衣之士

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

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

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

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

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

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

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

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

7

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

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

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

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

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日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

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

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鹫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鹫霸王者,

亦轻其士。纵夫子士禄爵,吾庸敢鹫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

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

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的答案标号涂黑。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

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

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

两者用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门,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

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

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

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

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

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

(2)纵夫子瞥禄爵,吾庸敢瞥霸王乎?

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夸。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

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

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

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

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9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

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

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描写了诗人辛勤劳作、

躬耕田园的情景。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运用反问和比喻手法对秦统治者

搜刮民膏、挥霍无度的做法进行了抨击。

(3)唐宋诗词中常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麦子、稻谷成熟后,重重的穗子把它们的“腰”都压弯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什么成熟的种子挂在母体上,不会掉下

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那就是:种子一旦掉下来,你就找不

到它们了,因为掉下来的种子“会跑路”!

A,其中一种最会跑路的是不实野燕麦。不实野燕麦是小麦和大麦地里的常

见野草,适应能力极强,除了南极洲,其他哪个大洲它都能混。不实野燕麦的种

子从母体脱落掉到地面后,就会展现出与生俱来的功夫个鲤鱼打挺,再一

个凌波微步,就跑出好远了。难怪不实野燕麦也叫“动麦”。

不实野燕麦跑路依靠的是“呆毛”一一长芒。不过,它并不是有意识地运动,

它跑路的动力并非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空气。具体过程是这样的:①不实野燕麦

的小穗可以在成熟前易如反掌地脱落,②掉到地面上。③它的两根长芒具有不对

称的吸水,④其中一边可以吸水膨胀,⑤而另一边可以一直保持干燥。⑥白天热

量和湿气积聚在长芒表面,⑦晚上再变凉变干。在不断地润湿和脱水的过程中,

这种不对称吸水的长芒会让种子一直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旋转。这样一来,B,直

到在合适的地方生根发芽。

10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

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加点的“惊掉下巴、功夫”,与“惊讶、能力”相比,表达效果上

各有什么不同?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刹海周围几乎没有什么行人。除了远远的,随着微风传来的,电车的铃声,

他听不到任何的响声。“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

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水边上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

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海”的秋意,

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瑞宣好像

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他想由七七抗战起一直想到钱孟石

的死亡,以便决定此后的行动。可是,他的心思不能集中。在他刚要想起一件事,

或拿定一个主意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你想那

个干吗?反正你永远不敢去抵抗敌人,永远不敢决定什么!他有许多事实上的困

难,足以使他为自己辩护。但是心中那个小人儿不给他辩护的机会。那个小人儿

似乎已给他判了案:“不敢用血肉相拼的,只能臭死在地上!”极快地,他从地

上拔起腿来,沿着“海”岸疾走。

21.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

B.“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

C.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

D.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H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什么”,说说二者表意上

的不同。

(1)因为什么成熟的种子挂在母体上,不会掉下来?

11

(2)“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

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可以探究广阔而神奇的世界,可以让人变得理性,可以使人类幸福……

科学的价值无处不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一一

习近平

材料二:8月1日,河北隆尧县霸王营村村干部在接到泄洪通知后,将大部

分村民转移,留下了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抗洪抢险队伍。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

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村干部带领和号召队伍连夜用一袋袋水泥,

搭设脚手架,墩成了一道长长的拦水墙,保住了村庄,保住了村民的财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D3.C4.①通过举例说明基因在物种分化后就不会再合作的观点;

②事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让观点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5.①基因

具有继承性。基因充满着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样,在世

代间过滤继承。②基因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

之中,同一条河流的同一物种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

他物种的基因之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不会再融合”说法错误,文中说“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

影响会发生融合”,应该是“不会再合作”,即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

12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说法错误,条件过于绝对,还需

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分离这一条件。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第④段的观点是“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

合”。

A.谈的是母系遗传;

B.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D.支持的是第③段的观点。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关于灰松鼠和红松鼠的内容是,“但无人质疑的一点是,其中最重要的因

素是偶然发生的地理分隔……北美灰松鼠如果有机会遇到英国灰松鼠,也许有能

力与之交配繁衍,但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很小。北美灰松鼠的基因之河已经与相隔

4800公里大洋之外的英国灰松鼠形成了分化……就算两种松鼠相遇,它们也不

再有能力交换基因……在欧洲的某些地方,灰松鼠和红松鼠的活动范围有重

合……但它们已经无法交配,更无法产下拥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们的基因之河

彼此太过疏远……地理上的分隔致使往日的好伙伴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对者。水

火不容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此时的道别便是永远。两条河流分离开来,命中注定

渐行渐远”,可见写灰松鼠和红松鼠是举例论证,通过举例说明基因在物种分化

后就不会再合作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所用的事实论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灰松鼠和红松鼠的基

因由于地理分隔导致它们再也无法交配,从而说明了两种基因分化后再也不会合

作,让观点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基因具有继承性。由“《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

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

13

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

代的时刻到来,某个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可知,基因充满着

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样,在世代间过滤继承。

②基因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由“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须善于与同一物种

(同一条河)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

种的基因不必合作,至少是不必紧密合作,因为它们无须共享同一具躯体”''随

着时间的推移,基因之河会出现分岔。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物种形成(speciation)

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经过短暂的分离,两条河流便会各自独立,各自流淌,

直到逐渐干涸,渗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过有性重组,不断混合再

混合。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可知,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

不同的河流之中,同一条河流的同一物种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

污染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之河。

6.B7.A8.①写出了童年时“我”对墙外世界的想象与幻想,充满童真

童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强调了“墙”在“我”童年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表现了“我”对老宅

的怀念。9.①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我”在老宅生活了十年,老宅承载了

“我”太多的童年记忆。

②对老宅兴衰的感叹: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有过兴盛与衰败。

③对人事代谢的伤感:老宅中的人聚聚散散,父亲、母亲、张妈、阿三,都

慢慢地淡出了“我”的生活。

④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对于老宅的兴衰变迁,“我”与女儿有很大的分

歧,父女之间存在代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母亲为此编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说法错误,原文“但母亲不许

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笋”可知,“有蛇咬人”并不是母亲刻意编造

的,母亲是真的担心“我”被蛇咬。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14

A.“从中可以看出父女关系的淡漠,与后文写女儿对‘我'、对老宅的厌烦

形成呼应”于文无据,“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一句只是一处客观描写,选

项过度解读。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原文“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

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张着

口袋等着”中对墙后面的想象,“一只蟋蟀”“一个桃”“专贩小孩的人”等奇

思妙想充满童真童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原文“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

“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从这些饶有情趣的想象和行为动作中,读者可以感

受到“墙”在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即童趣生活的一部分,从一系

列描述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老宅的怀念。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所表达情感的能力。

原文''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我在老宅住到十岁”“鲁迅写过

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可知,童年生活过的老宅勾起的回忆是童

年最美好的记忆。

原文“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

时代”“想起老宅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

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可知,对老宅兴

衰的感叹: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有过兴盛与衰败。

原文“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要是反一个身,

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阿

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加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

“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

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

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可知,对

人事代谢的伤感:老宅中的人聚聚散散,父亲、母亲、张妈、阿三,都慢慢地淡

出了“我”的生活。

15

原文“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

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我

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

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

朵皮牵到我娘跟前”“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

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

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可知,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两代人对老

宅的认识和感情分歧很大,对于老宅的兴衰变迁,父亲比女儿更留恋老宅,父女

之间存在代沟。

10.CDG11.D12.C13.(1)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

(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14.①材料一

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

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

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

“忘民不可谓仁义”主谓宾结构完整,“义”后断开,选C;

“仁义者”作主语,独立断开,起到强调的作用,选D;

“不失人臣之礼”和“不败君臣之位”都以“仁义者”为主语,结构相同,

之间断开,选G。

故选CDG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礼”和“水”都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

对待他们。/并不善于游泳。

16

D.“用瓮做门”说法错误,应为“用瓮做窗户”。句意:他朝见过的住在穷

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

的贫穷人家子弟。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原文信息是“使

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

可见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下”,以礼相待;“匹夫之士”,普通的读书人;“忧”,为……

忧虑;“不行”,不愿出来做官。

(2)“纵”,纵使;“瞥”,看轻;“庸”,怎么、难道、岂。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

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

君臣关系,不懂仁义;

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

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

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

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

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

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

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

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

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

17

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

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

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

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

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作臣;臣子的

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

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

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

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

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

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

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

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

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

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

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

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

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

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

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

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

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

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

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

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

15.B16.①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

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②陆诗的

18

“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

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说法错误,“梦回故乡”是因为离家太久。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几年来客居京华,生活艰难;终于

春风及第,要乘舟远行。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

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家静终于苦尽甘来,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

极进取精神的赞美。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得像一层薄纱,

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

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

“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

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17.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拙”“锚”“铢”“塞”“衰”。

18.A处:许多种子都会跑路B处:种子就可以越跑越远19.①处将“易

如反掌”修改为“轻而易举”;③处在“吸水”后加上“能力”。20.①“惊

掉下巴”运用了夸张手法,更加口语化,比“惊讶”表达的程度更深,更富有表

现力。②''功夫"运用了比拟手法,与后文中的“鲤鱼打挺”“凌波微步”相呼

应,比“能力”更形象。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其中一种最会跑路的是不实野燕麦”可知,这里围绕种子跑路

来说的,并且“其中一种”,说明不止一种种子会跑路,所以可填''许多种子都

会跑路”。

19

B处:根据前面“不过,它并不是有意识地运动,它跑路的动力并非来自自

身,而是来自空气”可知,这是在说不实野燕麦种子跑路的原因,所以本处可填

“种子就可以越跑越远”。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易如反掌地脱落”搭配不当,“易如反掌”一般作谓语•,定语,而这里

面修饰“脱落”,做的是状语,可将将“易如反掌”修改为“轻而易举”;

③“具有不对称的吸水”成分残缺,可在“吸水”后加上“能力”。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惊掉下巴”就是惊讶的意思,但是本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惊讶程度

之深。同时“惊掉下巴”属于口语,而‘'惊讶”属于书面语,口语的运用使得表

达更具表现力。

“功夫”,一般指代身怀武术技能。而这里面是说不实野燕麦的种子具有的

技能,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且,从和前后文的关系上看,“功夫”和后文

的“鲤鱼打挺”“凌波微步”相呼应,比“能力”更形象。

21.A22.(1)中的“什么”表示疑问;(2)中的“什么”表示列举。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将“白鹭”比作“雕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虽然有“好

像”,但并不是比喻。

故选Ao

2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1)本处的“什么”是对成熟的种子挂在母体上,不会掉下来原因的提问,

所以“什么”表示疑问。

(2)本处的“什么”是对“海”中具有的事物进行列举,所以“什么”表

示列举。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20

材料先列举了科学的作用,最后总结科学的价值无处不在。从材料来看,“科

学”是中心话题,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强调科学的作用和价值。

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来看,确实离不开科学。比如I,宇宙飞船带我们离

开地球,来到太空之上,我们知道地球之外有更为广阔的世界,让我们对外面的

世界多了更多的期许。科学需要的是严谨,不是模棱两可,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

待,理性对待生活或世界的一切。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科

学,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比如飞机、动车、汽车,让我们免去了车马劳顿;科学

让我们与千里之外的亲人视频通话,近在咫尺;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

当然也更为幸福。总之,科学的作用非常大,我们离不开科学。

当然,科学也有其反面,因为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在写作时可以适

当点一下,但不要作为重点来写。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类社会离不开科学。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