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五校2023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_第1页
上海市五校2023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_第2页
上海市五校2023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_第3页
上海市五校2023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_第4页
上海市五校2023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作答前,考生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学校、姓名、考生号,粘贴考生本人条形码。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草稿纸、

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笔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默写填空。

(1)人生如梦,o(苏轼《》)

(2),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于安史之乱所能够知道的可能就是历史书上那些简单的、冷冰冰的东西,但有

了杜甫,他的诗记录了十几年的漂泊和奔波,在路上所见的人和情景,他的病痛、他的思念、他的忧虑、

他的极其复杂的所有情感。,,,,O

①杜甫打开了我们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

②杜甫的伟大在于现在的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

③他第一次把中国人的人生完整地放进了诗里

④在杜甫之前人的生活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会被写到诗里的

⑤或者说他第一次照亮了中国人的人生。

A.①③②⑤④B.①④②⑤③C.④②①③⑤D.④①⑤②③

3.下面是某大学学生会主席在迎新仪式上的发言片段,以下4处画线中,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学弟学妹们,你们【甲】十年寒窗,苦辣尝尽,身经百考,【乙】过关斩将.来到我们这片沃土。大

学的生活将是【丙】丰富多彩、【丁】不一而足的.希望大家拥有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不虚度青春年华。

A.【甲】B.【乙】C.【丙】D.【丁】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第1页/共20页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剧作家与戏剧性

①一出戏演完了,当你随着人流涌出剧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声:“不错,真有戏!”或者

是:“我都要睡着了,没戏!”“有戏”或“没戏”是观众评价一出戏的常用标准。可是,究竟什么是“戏”

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究竟涉及一些什么问题?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

②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曾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说,“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这个

词的意思有三个:(1)戏剧的材料;(2)能产生感情反应的;(3)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只有

第一、二两个定义才合乎'戏剧性',而第三个则应该是‘剧场性'。同时,第一个定义太抽象,可以不

用。那么‘戏剧性的’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可是,如果我

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剧作家究竟靠什么“产生感情反应”?为了得到

观众的“感情反应”,剧作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剧作家同小说家、抒情诗人都要使读者、观众“产生

感情反应”,他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关于戏剧性的唯一真正确切的定义是:任何能够

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他认为:“任何进一步限制‘戏剧性’一词含

义的企图,都只不过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看法——某些表演形式将不会使观众感到兴趣,而这种看法常常会

被实践所否定。”如果我们正视创作实践存在的复杂情况,就不能不承认阿契尔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假如

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这

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所推翻。

④由此可见,对“戏剧性”一词下的定义大都过于笼统:再进一步限制这个词的含义,又难免失于武

断。我们的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却在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

事,它充满了巧合,出人意料,就会有人说:“这真是戏剧性的!”人们在街头观看一场争吵,有人逐渐

失去了兴味,又会说:“走吧,没戏,了!”甚至人们在读小说、看电影时,如果感到枯燥无味,也会失望

地说:“没戏!”至于在文学评论、电影评论中使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

是不乏其例。

⑤有人说,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这也许是对的。鲁迅在《我

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他在写小说之前,曾经看了不少短篇小说,却没有读过一部“小说作法”

之类的东西。他是反对这类东西的。在戏剧领域中,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自古有之,但这类法规,对剧作

家的创作实践未必有多少用处。法国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在为“严肃戏剧”(即“正剧”)辩护时,曾经

激动地质问那些“规则”的制造者们:“规则在哪个部门的艺术里曾经产生过杰作?”戏剧历史表明,真

正有成就的剧作家都是敢于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

⑥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关戏剧创作特殊规

第2页/共20页

律的基本原则。袁枚曾经说过:“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

唐诗者莫善于宋元”。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不学,就谈不到变;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

⑦艺术的特性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小说家、电影家、戏剧家以及诗人、画家等等,都要竭力使

读者、观众对自己的作品“发生兴趣”、“产生感情反应”。他们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深刻地理解

不同艺术样式的特殊表现手段。所谓“小说味”、“电影味”、“诗味”、“戏剧性”,就是由不同艺术

特有的表现手段形成的。因此,要搞清“戏剧性”一词的具体含义,首先就要弄清:戏剧艺术的特殊表现

手段是什么?

4.第⑥段画线的词语"食古不化”在文中指的是。

5.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概括了上文对“戏剧性”概念诠释的倾向性。

B.反映了剧作家认识“戏剧性”所遭遇的困难。

C.表明现有对“戏剧性”的诠释都不足以参考。

D.能引发读者对“戏剧性”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6.下列对“戏剧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能产生感情反应的艺术形式都是戏剧性的。

B.戏剧性的处理方式总是唯一而不能替换的。

C.懂得戏剧性是剧作家创作实践的理论前提。

D.戏剧性由戏剧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所形成。

7.第⑥段提出“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的观点,并引用袁枚的话加以证

明。请具体分析这里的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8.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艺术展

[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

(1)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

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

(2)当时,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要举行一个现代艺术展,展出的都是些破椅子、旧设备什么的。别佳

干脆送去一堆垃圾。这堆破烂送到垃圾场去要远多了,所以别佳就直接把它卸到展览会上了。

(3)“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个男人看到后跑过来大喊。

(4)“那这些都是什么?”别佳指着周围其他东西问。

第3页/共20页

(5)“都是展品啊!“那个男人说。

(6)“那我这些也是展品!”别佳回答得理直气壮。

(7)别佳那天披头散发,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俨然一个艺术家。

(8)“那你这些艺术品叫什么?”那个男人又问。

(9)“智者的呐喊。”别佳略加思索后答道。

(10)“您贵姓?”那个男人一听,客气多了。

(11)“瑟罗夫•戈兰斯基。”别佳觉得机会来了,虚张声势地说。

(12)“欢迎您明天参加展览会的开幕式,瑟罗夫•戈兰斯基先生。”那个男人的态度更加谦恭了。

(13)第二天,别佳来到展会时,看见自己的那堆垃圾还堆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多了一个牌子,上面

写着“智者的呐喊”。

(14)展厅里参观的人熙熙攘攘。人们停在别佳这堆展品前,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

频点头。

(15)别佳潇洒地站在自己的那堆破烂旁,接受着各种媒体的采访。

(16)“在您的生活中,艺术创作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个记者问道。

(17)“艺术创作是我的一切。”别佳回答得干净利落。

(18)一家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推了过来,灯光刺眼。

(19)“您能对我们的电视观众说点什么吗?”一个记者把麦克风送到别佳的鼻子底下问。

(20)“我想说,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源泉,也就是人民!”别佳侃侃而谈。

(21)有一个眉目不清的阿姨拿着录音机也挤了过来。

(22)“请问,您对当今社会性观念的变化有何看法?”阿姨问。

(23)“无可厚非。”别佳的回答从容镇定。

(24)当天晚上,别佳就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酒会。酒会上,别佳开怀畅饮,左拥右抱,出尽了风头。

(25)别佳那张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有关这次展览的新闻报道中。

就在我们还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干活的时候,人家别佳都成了名人了!

(26)两天后,别佳开着车来了。我们还在垃圾运输车上蹲着呢,这个家伙已经开上吉普了!他还声

称马上就要带着那堆垃圾去柏林参加双年展了。

(27)我们问他车是从哪儿弄来的,他说是别人赘助的。“赘助车”上还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时,

那三个女孩儿嬉笑着喊道:“戈兰斯基,快回来吧,我们想你啦!”

(28)别佳的出现引起了轰动。这个家伙从前身无分文,可现在身边却是美女香车!

(29)第二天,我们这帮人也把垃圾拉到展览会上去了。

(30)萨沙拉去的是旧家具,有散架的五斗橱、掉漆的书柜和断腿的破沙发。萨沙给他的展品起了个

第4页/共20页

名字“过去的辉煌”。根卡送去的是两张残破不堪的油画,起了个名字叫“火星来信”。尤拉走的是政治

路线,运去的是一组废弃的暖气片、一段蜡烛和一盒火柴,取名为“冬季部长会议”。总之,这次送去的

展品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31)我们的展品使那些神经脆弱的艺术家们大为恐慌,可他们又有什么实力敢跟我们这些清扫垃圾

的人作对呢!展览大厅都快被我们的展品撑爆了,而且还有展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来。大家都很

着急,谁不怕错过这次好机会呢?结果,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混乱。连市长也戴上鸭舌帽前来参观、考证了。

可哪个专家能弄清楚哪些是垃圾、哪些是造型艺术、哪些是破烂、哪些是抽象组合呢?

(32)最后,展览会只好关门大吉。展厅大门上还贴出一则告示:“此处禁止堆放垃圾,违者罚款100()

卢布。”

9.第(1)段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叙事,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10.第(14)段划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11.小说的标题若改成“垃圾展”,与原题相比如何?

12.小说中“别佳”这一人物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①

黄庭坚(北宋)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

善吹笛。援笔作乐府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

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醵醒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④平生,江南江北,

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金荷:金

质莲花杯。③醺醵(Mnglti):酒名。④老子:老夫,作者自指。

13.文本划线处填入的正确一项是()

A.诗词B.散曲C.豪放词D.长短句。

14.能表现作者处逆境不屈的句子是()

A.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B.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C.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第5页/共20页

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15.上阕中词人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疏广①散金

【东汉】班固

疏广既归乡里,日令家芳②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々所,趣卖以

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日;“子孙人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地③,今日饮食费且

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日:“吾岂老性不念子孙哉?顾自有

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俱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

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

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④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选自《汉书•疏广传》)

【注释】①疏广:汉宣帝太子太傅。②共:同“供”。③基;基础。④乡党:乡亲,邻里。

16.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日令家共县设酒食()②吾岂老俘不念子孙哉()

③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④但教子孙急惰耳()

17.翻译文中画线句。

①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②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18.上文有两个“几”:①“尚有几所”中的“几",解释为,②“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

基趾”中的“几",解释为。

19.对文中划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B.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C.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D.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20.疏广对遗产的看法有何现实意义?

(五)(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龙秋记

第6页/共20页

[元]李孝光

①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

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

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给笏①,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崎,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

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说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

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日;“壮哉!吾行

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②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

庵外石石工②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社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士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

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

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掌,争欲取之,□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

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

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③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五峰集》

【注释】①益的: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②征;桥。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故B.其C.因D.以

22,下对第①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用“从者心掉”侧面表现大龙湫水势浩大

B.以“西北立石”反复烘托大龙湫雄奇之美

C.庵中如暴雨至,突出诺诅那庵离瀑布很近

D.先生赞美之言,更加突出瀑布的奇伟壮美

23.分析第②段划波浪线处场面描写的作用。

24.对比赏析第①②段画线两处瀑布描写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

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第7页/共20页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

字。

第8页/共20页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1.【答案】①.一尊还酹江月②.念奴娇•赤壁怀古③.越陌度阡④.千岩万转路不定

⑤.迷花倚石忽己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尊、酎、倚、暝。

2.【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句语境,得知杜甫的诗歌有记录和见证一个人的多种情感,而这些在此之前是没有被诗人关注到的,

与此形成对比得出首句④,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杜甫诗作的意义价值,②中“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

开始的”是杜甫打开的“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所以①在②后,③和⑤语意连贯是要放在一起

的,⑤中“或者说”表明之前还有内容,所以③在前⑤在后。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①③⑤。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此处是对刚刚入学的大学生的发言,用“十年寒窗”来形容大学新生

曾经经历的学习过程,使用恰当。

B.过关斩将:比喻竞赛中战胜对手,进入下一轮比赛,也比喻在前进中克服困难。此处用来形容学生在高

考中战胜竞争对手进入大学的结果,使用正确。

C.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此处用来形容大学生活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用正确。

D.不一而足: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文章前面并没有列举同类事物,所以不能用“不一而足”。

故选D。

【答案】4.一味学习前人的戏剧创作经验,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5.C6.D

7.袁枚指出商汤周武王的执政与宋元的词曲创作,都是在充分学习过去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变革的,这就表

明学习才能变,变才能不被过去的成果所局限,从而证明了剧作家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特性的观点。

8.文章先由日常现象引出讨论对象,即戏剧性和剧作家(或引出论题:剧作家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戏剧性):

第9页/共20页

然后借助美英戏剧理论家的观点分析戏剧性的定义;进而指出“戏剧性”定义困难和概念在日常被广泛

使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剧作家不必先搞清“戏剧性”再去创作;接着补充指出剧作家研究戏剧规律

也是必要的;最后提出理解不同艺术的特性尤其戏剧艺术的特殊性对搞清“戏剧性”含义的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⑥段结尾说“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结合上文“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可知,这里面的“变”

指的是学习前人的优秀经验,加以变通和创新:“不变”则是指盲目继承,不知变通,不能创新。本文谈

的是戏剧创作的问题,因此可知“食古不化”指是学习前人的戏剧经验拘泥于传统,不知变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C.“都不足以参考”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四段只是说“过于笼统”“难免失于武断”。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都是戏剧性的”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可知“'戏剧性的'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

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是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的观点,而作者说“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

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显然不同意这一观点。

B.“戏剧性的处理方式总是唯一而不能替换”不当,原文是说“假如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

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这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

所推翻”,可见选项说法没有依据。

C.“懂得戏剧性是剧作家创作实践的理论前提”不合文意,原文说“有人说,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

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这也许是对的”,并且说“这类法规,对剧作家的创作实践未必有多少

用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⑥段引用了袁枚“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

元”两句话,第一句说的是汤武学习了尧舜的做法成就一番帝业,第二句说的是宋元词典的创作是因为学

了唐诗才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说无论是政界还是文化都要有学习前人的态度,从而也就证明了

“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

第10页/共20页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可分为六层。

第①段为第一层,由观众看戏的常见反应写起,引出论题”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

第②段到第③段是文章的第二层,“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首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

说……”“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列举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和英国的威

廉•阿契尔的观点,分析戏剧性的定义;

第④段到“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是不乏其例”是第三层,指出“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

第⑤段是第四层,说的是“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

第⑥段是第五层,“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关戏剧创作

特殊规律的基本原则”指出剧作家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

第⑦是第六层,指出“艺术的特性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最后总结出“要搞清‘戏剧性’一词的具

体含义,首先就要弄清:戏剧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是什么?”。

【答案】9•①以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对话形式叙述别佳将垃圾运到现代艺术展上去展览的故事,显得亲切

自然,真实生动:②两种人称的使用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的基调。

10.第(14)段划线句运用“停”“仰起”“眯着”“紧抿着”“点头”等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人们欣

赏《智者的呐喊》一一别佳的垃圾时的动作神态,讽刺了人们对艺术的不懂装懂,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所

谓的现代艺术展让人觉得荒谬可笑。

11.①原题《现代艺术展》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又指垃圾展,形成了幽默讽刺的效果,也奠定了文

章的幽默讽刺的基调;若改成“垃圾展”,就写实了,失去了一语双关的效果,幽默讽刺的意味也将大大

减弱;②原题《现代艺术展》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题目中所谓的“现代艺术展”,最终以一场闹剧结束,

其实质都是一堆垃圾的展览,强烈批判了所谓的艺术家的虚假无知,也嘲讽了整个社会艺术脱离生活现实

的现状:若改成“垃圾展”,对以上主题的批判就会削弱。

12.主人公别佳本是个清扫垃圾的工人,但在现代艺术展上,他侃侃而谈,用自己名为“智者的呐喊”的

一堆垃圾,勇敢大胆地挑战权威,调侃和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的虚伪荒谬。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叙事人称的能力。

小说第(1)段以“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

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叙述别佳将垃圾运到现代艺术展上去展览的故事。第一人称与第二人

第11页/共20页

称叙事,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

开篇使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两种人称叙事,也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的基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第(14)段划线句运用“停”“仰起”“眯着”“紧抿着”“点头”等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人们欣赏

《智者的呐喊》——别佳的垃圾时的动作神态。

人们“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看似非常欣赏这幅现代艺术展品,觉得自己就是

现代艺术的内行,殊不知这竟然是一堆无用的垃圾,作者用人们这一连串是动作讽刺了人们对艺术的虚假

无知,也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让人觉得荒谬可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原题《现代艺术展》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又指垃圾展。所谓的“现代艺术展”被冠以高大

上的名称,实际上就是一堆垃圾的展览。所以,小说命名为《现代艺术展》,既形成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也奠定了文章幽默讽刺的基调。若改成“垃圾展”,没有了现代艺术展这一层意思,太过写实,一堆垃圾

的展览就缺乏幽默讽刺的意味;

(2)小说题目为《现代艺术展》,所用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现代艺术展”而展开,以现代艺术展为纽带,

写一个想偷懒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将垃圾送入现代艺术展览会,却意外地将垃圾命名为“智者的呐喊”参加

展览,接受观众的欣赏称赞,导致最终全城人都将垃圾破烂送进展览馆,垃圾与艺术无法分辨,以一场闹

剧告终,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强烈讽刺所谓的艺术家的虚假无知,也讽刺了整个社会

艺术脱离生活现实的现状。若把标题改为《垃圾展》,对主题的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会大大削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对主题作用的能力。

“披头散发“醉醺醺“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是别佳的外貌,“理直气壮“虚张声势”“干净利

落”“侃侃而谈”“开怀畅饮“左拥右抱”是别佳的动作神态,这些词语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一个俨然艺术

家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形象。主人公别佳本是个清扫垃圾的工人,但在现代艺术展上,别佳面对质疑他侃侃

而谈从容不迫,把一堆破烂垃圾取名叫“智者的呐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度气质宛如一个艺术家,受到

所有人的追捧与崇拜。别佳与举办方的一本正经,显得既专业又机智的语言,勇敢大胆地挑战权威,调侃

了现代艺术展严重脱离生活现实的现象,深刻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的虚伪荒谬。

【答案】13.D14.D

15.词人先写雨后彩虹,秋气爽朗,山色清新,营造了秋高气爽的氛围,为接下来月光明爽做了铺垫。随

第12页/共20页

后用桂树的树影稀疏,衬托出月光皎洁,清辉明澈,也以“桂”暗示了时间是金秋季节。随之想象嫦娥驾

驭玉车在长天巡游,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亮的白、圆、亮等美丽的特点。最后正面描写照耀美酒的月光,

写月色在杯中的反光,美景与醇酒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旷达高洁的心境,为后文抒发贬谪后并不颓废,

反而豁达开朗的心胸做了铺垫。上阕描写皎洁美丽静谧的月色,以时间为顺序一一从白天到深夜,有近景

——俯视酒中月色,也有远景一一仰视空中月色,意境开阔爽朗,格调豪放洒脱。既有托物言志的寄托,

也有借景抒情的含蓄。月色成为作者高尚人格、豁达情怀、爽快心情的象征。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以及诗文的文化常识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

选出“文本划线处填入的正确一项”,然后分析语境,根据语境进行选择。

从题干和诗歌的标题来看,这是一首词,“念奴娇”是词牌,而一开始的“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

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文不加

点”是序文,交代写作本词的背景,“援笔作……”意思是“执笔写作”,即写作本词,而词又叫长短句。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从题干的选择要求来看,本题要求选出“能表现

作者处逆境不屈的句子”,然后分析词的内容,找出能展现词人“处逆境却不屈”的句子。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痍亮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痍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

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ABC三项无法体现词人的这一特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使用的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上阕中词

人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然后到上阕中找出描写月色的内容,分析手法和效果。从词中来看,此时的月亮

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

然美景的娱悦心情。前三句"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并没有直接提到月色,而是为月色的出

场提供了背景和氛围;接着写“桂影扶疏”,用桂树的树影稀疏,衬托出月光皎洁,同时用“谁便道,今

夕清辉不足”的反问展示清辉的明澈;“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则是由月色而想到嫦娥驾驭

玉车在万里青天巡游,这是使用想象的技巧,并把月亮喻为“一轮玉”,“轮”展现月亮的圆,而“玉石”

第13页/共20页

则是展现月的亮;“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醯醵”中“寒光”则是直接描写月色,月光照在装着美酒的杯子

上,二者融为一体;上片中,词人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

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喘醵”,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

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

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

典翻新,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

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

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6.①.备办②.糊涂(3).享受④.只能

17.①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所喜爱相信的兄弟老人说。

②我既然没有办法来教化子孙,也不想助长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

18.①.多少②.稍微19.B

20.启示人们,遗产要适度,过多则会令子孙怠惰、捐弃志向、甚至助长过错。应该让子孙自食其力,过

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具:备办。句意:天天让家里摆设酒食。

②悖,糊涂•句意:难道我是老糊涂了不顾念子孙吗?

③飨,通“享”,享受。句意:更何况这些金钱,是圣上恩赐我用来养老的啊,所以我希望与乡党宗族共

享圣上的恩赐。

④但,只能。句意:它只能教子孙怠惰罢了。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居岁余”,过了一年多;“窃”,私下;“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广所爱信之

昆弟老人”。

②“亡以”,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益”,助长、增加;“生怨”,招致怨恨。

第14页/共20页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①疑问代词。用以询问数目多少。句意:多次询问自己家里的余金还有多少。

②副词,稍微。句意:子孙希望趁疏广在时稍微建立一点产业的基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更何况这些金钱,是圣上恩赐我用来养老的啊,所以我希望与乡党宗族共享圣上的恩赐。

“……者,•也”是判断句式,“者”“也”后都要断句,排除AD;

“乡党宗族”均为“与”的宾语,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句,应用“顿号”,排除C。

故选Bo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依据“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可见,遗产要适度,应该让子孙自食其

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依据“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

众人之怨也”可概括为,遗产过多会令子孙怠惰、捐弃志向、甚至助长过错。

参考译文:

疏广回归乡里后,天天让家里摆设酒食,邀请族人老朋友及宾客,一起娱乐。多次询问自己家里的余

金还有多少,催家人去卖东西来供给酒肴。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所喜爱相信的兄弟老人说:

“子孙希望趁疏广在时稍微建立一点产业的基础,如今每天这样饮食,耗费将尽。希望您能够到疏广老人

家里去,劝说他买田治宅。”老人就在闲暇时间给疏广讲了这些话,疏广说:“难道我是老糊涂了不顾念

子孙吗?只是家里本有旧田老宅,让子孙勤于耕作,应该能够供其衣食,与普通人相同。如今又增加了这

么多嬴余的钱财,它只能教子孙怠惰罢了。贤能而多有钱财,那么就会捐弃其志向;如果愚蠢而又多有钱

财,那么就更助长了他们的过错。况且富人,是众人所怨恨的啊;我既然没有办法来教化子孙,也不想助

长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更何况这些金钱,是圣上恩赐我用来养老的啊,所以我希望与乡党宗族共享圣

上的恩赐,来尽我的余日,不也可以吗!”于是族人(为他的话)心悦诚服。

【答案】21.C22.C

23.以“鱼闻声远去”的自在悠闲,烘托作者悠闲闲适的心情。

24.第一处运用比喻、夸张,从听觉角度突出丰水期雄奇喧腾的气势:

第二处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突出枯水期大龙湫的婀娜秀丽。

第15页/共20页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故:所以,表因果关系。

B.其:代词,他,他们;副词,大概,还是,难道。

C.因:连词,表顺承,于是;表因果,因为。此外还有介词,从、凭借等。

D.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拿,凭借。

语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擎,争欲取之,口大呼笑”意思是,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

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于是大声呼叫笑闹。所填词语是一个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只有“因”符合。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突出诺诅那庵离瀑布很近”说法错误,此处写庵中如暴雨至,是为了突出大龙湫瀑布水势大。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场面描写一般都具有烘托(或者说衬托、渲染)的作用,一般以所描绘场面的特点来烘托(或者衬托、渲

染)当时的氛围,或者作者的心情。

第②段写作者在大龙湫瀑布游玩,看到景色十分优美,意境美好。作者在欣赏着美景,陶醉于其间时,看

到瀑布的水潭里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意思是说在这样幽

静而美丽环境中,水潭里的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

避世的隐士那样。这是以“鱼闻声远去”的自在悠闲,烘托作者悠闲闲适的心情。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第二处“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比较赏析两处瀑布描写,

首先了解其含意。第一处意思是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第二处意思是才看见瀑布

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赏析写景的句子,要看其使用了什么修辞或者调动了哪些感官,

再来回答效果怎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处把声音比作万人击鼓的声音,从听觉角度突出了丰

水期雄奇喧腾的气势;第二处写的是枯水期,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从视觉角度突出枯水期大龙

湫的婀娜秀丽。

参考译文:

第16页/共20页

大龙秋记

[元]李孝光

①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

大风从西北刮起,见到太阳从云缝缓缓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

大的声响从山谷中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

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

树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

往里走。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

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

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说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

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

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

没有见过像这样的瀑布。”

②从此以后,我常常每年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

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正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

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

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

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

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

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

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于是大声呼叫笑闹。西南

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声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

人而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然后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苍

苍茫茫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③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25.【答案】例文:

走过,才明白

定了早点儿去同里古镇,清晨我便起了个大早。

许是太早了,这个城市还没完全清醒过来,路边的小吃店都没开门。正在左顾右盼寻找时,一缕清香

飘来,抬头望去,雾气腾腾中,一个不起眼的招牌映入眼帘,原来是一家粥店。

第17页/共20页

出门在外,总希望在有限的时光中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多尝试一种,便多了一分对当地传统的理解。

这家小店也是奇怪,除了粥,包子、小菜什么的都没有。唉,将就着吃点吧。我便跟老板要了一碗粥。这

老板看上去六十多岁,穿着袍子,光头,下巴留一撮长胡子,在这个还少有行人的早晨,给人种穿越的感

觉。

不多时,粥上来了。我一看,就那么一小碗,估计五碗也吃不饱,一问价钱,十块。老板看我惊讶的

表情,微笑着说:“我这粥有些贵,你要慢慢喝,才能品出它的味。”带着满腹狐疑,我仔细端详了一下

眼前这碗粥。色相倒是让人赏心悦目,主色为红白两色,红色是红豆,白色是糯米,上面撒了一些金黄的

桂花。我搅拌了一下,尝了一口。刹那之间,红豆的甜香,糯米的清香,加上桂花香,在口里交织缠绵,

一股热流直通到胃里,整个身心被这种感觉镇住了。我一勺一勺慢慢地喝,感受着绵糯、甜香的口感。

此时店里还没有其他人,老板便坐到门口的桌边,架起老花镜,打开收音机听苏州评弹。这曲子和这

粥真是很配,小店里充满了古老的气息。因为粥的分量不多,喝得再慢也很快就喝完了。这时我才打量起

这家小店,墙壁上挂了很多牌子,其中一块写着“这件甜蜜的事,他坚持了一辈子”。原来多家媒体都曾

给店老板颁发证书。我向老板询问,他告诉我说,他是糖粥的第六代传人,语气充满自豪。每天早上他都

四点多起床熬粥,一天只熬一大锅,要整整熬上三个小时,期间人不能离锅,要不停搅拌,否则一粘锅,

糊味出来,一锅粥就全毁了。等到七点开门营业,每天可以卖到三百碗左右。锅卖完就不做了,要吃的话

就得等明天早上来。

熬三小时,卖三百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丝变白,直至脱落。别人听着,只觉是弹指之间,对

于店老板来说,却是一辈子的坚持。守着这个小小的粥店,给相识的或是路过的人带去温暖和甜香,也许

正是他这一生所要完成的使命吧。用心把一件小小的事坚持做一辈子,不正是人生的大圆满吗?

这时,陆续有人来买粥。我站到老板旁边,看他娴熟地用勺子舀起白粥,再舀超红粥,叠放在一起,

真如红云盖白雪。撒上桂花后,他从一个小小的紫砂茶壶里倒进一滴蜂蜜。我问他这是什么蜜,他说是桂

花蜜,从自家树上采集好桂花,然后泡在瓶子里,要等上五年才能酿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