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_第1页
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_第2页
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_第3页
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_第4页
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系统及其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首先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其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产业链构建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包括政府政策引导、企业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本文还将对国际汽车工业创新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本文将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评估,并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和企业战略建议,以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旨在全面解析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二、中国汽车工业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庞大的汽车市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导致部分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车型仍依赖进口。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方面仍面临瓶颈。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汽车工业过于依赖传统的燃油车生产,新能源汽车发展尚不平衡。同时,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间竞争激烈,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汽车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型汽车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给汽车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政策和环境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购置税优惠等。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汽车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自身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能力。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也对汽车企业的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汽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未来,中国汽车工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三、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构建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涉及政策引导、企业主体、科研支持、市场驱动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作用。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汽车工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等。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为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企业是创新系统的主体。汽车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企业还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再次,科研机构是创新系统的重要支撑。科研机构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同时,科研机构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市场是创新系统的驱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为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汽车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企业的积极参与、科研机构的强力支撑以及市场的有效驱动下,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四、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汽车工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在创新系统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技术研发能力待提升:尽管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均位居全球前列,但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尤其是发动机、底盘和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汽车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依赖进口和国外技术授权的情况依然普遍。品牌影响力不足:与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相比,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品牌认知度、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仍有待提高,这限制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协同性不强:汽车工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但在中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不强,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昂以及创新能力受限等问题。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不足: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工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国内创新环境也需进一步优化,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国际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是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仍面临着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协同性、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国际竞争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产业链协同以及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五、国内外汽车工业创新系统比较与借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与国外汽车工业创新系统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外汽车工业创新系统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其研发投入大,技术积累深厚。而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则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核心技术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国外汽车工业创新系统已经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紧密,创新资源丰富。而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仍有待加强,合作机制和模式尚需完善。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汽车工业创新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外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汽车工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汽车工业创新发展,但在政策执行和效果方面仍有待提升。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为汽车工业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外汽车工业创新系统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而中国汽车工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需加强,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研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汽车工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在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外汽车工业创新系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发展,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并借鉴国外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六、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优化路径面对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与挑战,优化创新系统显得尤为关键。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的优化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核心技术是汽车工业的根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设计、电池技术等。中国汽车工业应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依赖。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通过合作研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研发效率和效果。培育创新人才:加大对汽车工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渠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汽车工业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汽车工业创新发展。深化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应深化与国际汽车工业界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汽车工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份额。通过上述优化路径的实施,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将得以完善和提升,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七、结论与展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体系。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也在推动着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创新,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水平;在产品创新方面,需要关注消费者需求变化,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创新方面,需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管理创新方面,需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将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创新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高品质的需求;三是市场创新将更加注重全球化和品牌化,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管理创新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面对诸多挑战。未来,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努力,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参考资料: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一汽总装线上盛装下线,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开始起步,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滔滔不息的源头。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打开国门,从寻找合资到最后民族自主品牌的逐渐成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诞生、成长到成熟螺旋式的发展历程。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从此中国开始出现汽车。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汽车——存放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的座驾,被人冠以“中国第一车”的美名。这是袁世凯1902年从香港购买赠给慈禧的厚礼。其时,慈禧经历了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之乱,偕同光绪皇帝微服逃窜至西安避乱,直至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才回到北京。此次,慈禧对袁世凯护驾有功甚为欣赏,晋升他为直吏总督。袁世凯更是感恩戴德,为取悦慈禧,就进贡了这辆时髦的名牌洋车。该车是德国本茨公司1898年的产品,设有4个座位,发动机在前排底座下方,通过链条驱动后轮。汽车的造型还算气派,但谈不上豪华,采用开式车身,6根垂直的杆子支起一个精美的顶棚,车头还挂着两盏精美的黄铜煤油灯,更为出色的是钢板弹簧悬架和4只充满气体的轮胎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尽管袁世凯为这件供品费尽心思,但慈禧并不喜欢这件供品,黑色的车身在西方人眼里威严庄重,但比不上她心目中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金黄色,汽车座位的式样和侧面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当时在中国已逐渐盛行的黄包车,汽车后面的座位较高。慈禧穿着3寸高底的旗鞋实在无法爬上去,侍从好不容易才把他抬上去,在宫廷内到处是高大的门槛使汽车无法行驶,而在宫廷外这辆车也远不如前呼后拥的十六抬大轿显得威风凛凛。更令“老佛爷”不能容忍的是驾驶员竟然大模大样的坐在她前面,感到有失体面,于是她下令驾驶员孙长富跪着给她开车……这辆车虽然是文物,但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1903年以后,上海已陆续出现了从事汽车或零部件销售、汽车出租的洋行。1929年汽车进口量已达8781辆,世界各国汽车蜂拥而入,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却没有一辆国产汽车,不少有知之士都想制造中国的汽车,可是限于当时的情况,都没能实现。孙中山先生1912年在江阴视察江防工作时,曾作了“关于道路与自动车建设”的专题报告,阐明了修筑公路、开办长途客货汽车运输对货物流畅、便利交通、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在孙中山先生1920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一书中讲到:“……最初用小规模,而后用大规模,以供四万万人需要。所造之车当用于各种用途,为农用车、商用车、旅行用车、运输用车等。一切车以大规模制造,实可较今更廉,欲用者皆可得之。”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要化兵为工,在辽宁迫击炮厂成立了民用工业制造处,后改称为辽宁民生工厂,试制汽车。中国人当时还没有生产汽车的经验,于是聘请了美国人为总工程师。1929年3月,民生工厂引进了一辆美国“瑞雷号”汽车进行装配实验,并以该车为样板,于1931年试制成功了一辆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它开辟了中国人试制汽车的先河。可惜第二辆汽车还没制造出来,“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继“民生牌”汽车以后,20世纪30年代国产汽车试制工作在国内许多地方进行,但均以失败告终。旧中国的造车梦毁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毁于帝国主义的硝烟战火。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新中国的汽车工业,与共和国共命运,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曾经是“只有卡车没有轿车”、“只有公车没有私车”、“只有计划没有市场”的汽车工业,终于形成了一个种类比较齐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产品水平日益提高的汽车工业体系。回顾中国汽车工业50年来走过的路程,一步一个脚印,处处印证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历史阶段。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打下了第一根桩,从而拉开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筹建工作的帷幕。国产第一辆汽车于1956年7月13日驶下总装配生产线。这是由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载货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圆了中国人自己生产国产汽车之梦。一汽是我国第一个汽车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点选择以中型载货车、军用车以及其它改装车(如民用救护车、消防车等)为主的发展战略,因此使得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从开始就形成了“缺重少轻”的特点。1957年5月,一汽开始仿照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轿车;1958年先后试制成功CA71型“东风牌”小轿车和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同年9月,又一辆国产“凤凰牌”轿车在上海诞生。“红旗牌”高级轿车被列为国家礼宾用车,并用作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庆典检阅车。“凤凰牌”小轿车参加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活动。1958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国家实行企业下放,各省市纷纷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热潮”,形成了一批汽车制造厂、汽车制配厂和改装车厂,汽车制造厂由当初(1953年)的1家发展为16家(1960年),维修改装车厂由16家发展为28家。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共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成为继一汽之后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发展汽车品种,相应建立了专业化生产模式的总成和零部件配套厂。各地方发挥自己的力量,在修理厂和配件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建所形成的这些地方汽车制造企业,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汽车产品的构成,使中国汽车不但有了中型车,而且有了轻型车和重型车,还有各种改装车,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要,为今后发展大批量、多品种生产协作配套体系打下了初步基础。另一方面,这些地方汽车制造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片面追求自成体系,从而造成整个行业投资严重分散和浪费,布局混乱,重复生产的“小而全”畸形发展格局,为以后汽车工业发展留下了隐患。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国家和省市支持下,力求探索汽车工业管理的改革,国家决定试办汽车工业托拉斯,实施了促进汽车工业发展的多项举措,60年代中期工业托拉斯停办。与此同时,汽车改装业起步,重点发展了一批军用改装车。民用消防车、救护车、自卸车和牵引车相继问世,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城市、长途和团体这三大类客车。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主要格局是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及一批小型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国产汽车17万辆(其中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1964年,国家确定在三线建设以生产越野汽车为主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是我国汽车工业第二个生产基地,与一汽不同,二汽是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创建起来的工厂(由国内自行设计、自己提供装备),采取了“包建”(专业对口老厂包建新厂、小厂包建大厂)和“聚宝”(国内的先进成果移植到二汽)的方法,同时在湖北省内外安排新建、扩建26个重点协作配套厂。一个崭新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在湖北省十堰市兴建和投产,当时主要生产中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二汽拥有约2万台设备,100多条自动生产线,只有1%的关键设备是引进的。二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检验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和相关工业的水平,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和与陕汽生产配套的陕西汽车齿轮厂,分别在重庆市大足县和陕西省宝鸡市(现已迁西安)兴建和投产,主要生产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6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大打矿山之仗”的决策,矿用自卸车成为其重点装备,上海32吨试制成功投产之后,天津15吨、常州15吨、北京20吨、一汽60吨(后转本溪)和甘肃白银42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也相继试制成功投产,缓解了冶金行业采矿生产装备需要。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重型载货汽车的需求,济南汽车制造厂扩建“黄河牌”8吨重型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安徽淝河、南阳、丹东、黑龙江和湖南等地方汽车也投入同类车型生产。邢台长征牌12吨重型载货汽车(源于北京新都厂迁建)、上海15吨重型载货汽车投产问世。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济汽5个老厂分别承担了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二汽、川汽、陕汽和陕齿)的建设任务,其自身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重复生产。据粗略统计,解放牌车型20多家,北京130车型20多家,跃进车型近20家,北京越野车近10家。改装零产件品种增多,厂家增加到2100家。这一时期,由于当时全国汽车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再次将企业下放给地方,因此造成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二次热潮,1976年,全国汽车生产厂家增加到53家,专用改装厂增加到166家,但每个厂平均产量不足千辆,大多数在低水平上重复。从1964年起,上海汽车厂批量生产了上海牌(原凤凰牌)轿车,逐渐形成5000辆的年产水平,同时,上海一批零部件厂和附配件厂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相继成长。汽车工业经过这一阶段的摸索成长,1980年生产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48倍;1966~1980年生产中类汽车累计9万辆;汽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发展,生产厂点近200家;1980年大中轻型客车生产34万辆,其中长途客车6000多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日本和中国作为两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大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两者在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将分别概述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并探讨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借鉴日本汽车工业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实力。自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崛起的过程。在技术方面,日本汽车企业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引进欧美先进技术,不断消化、吸收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汽车制造体系。同时,日本汽车工业在车身材料、制造工艺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日本汽车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们不仅重视产品品质和可靠性,还致力于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例如,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销大国。与日本汽车工业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品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市场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国内汽车销量和产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也暴露出市场集中度高、自主品牌发展不足等问题。在技术方面,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核心零部件和整体制造工艺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国内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对薄弱,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在品牌方面,虽然国内汽车市场存在众多本土品牌,但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品牌数量有限。部分国内品牌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度。面对挑战和机遇,中国汽车工业可以借鉴日本汽车工业的成功经验,以加快转型升级和提高综合实力。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产汽车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提升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促进本土品牌的快速发展。加强品牌联合与合作,提高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合作等方式,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投入,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汽车人才,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借鉴日本汽车工业的成功经验,中国汽车工业需要从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只有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汽车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已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将就中国汽车工业产品创新战略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产销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汽车工业在自主创新、品牌影响力、产业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产品创新方面,面临着核心技术和品牌塑造的挑战。中国汽车工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应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提升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汽车工业应抓住机遇,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提高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中国汽车工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入国际汽车组织等方式,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政府应加大对汽车工业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动汽车产品创新的关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同时,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中国汽车工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政策环境、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等。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国汽车工业应密切全球市场变化,了解消费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产品创新战略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策略。通过自主研发、品牌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100多年前,随着世界第一辆汽车的诞生,许多国家相继研制生产出了自己的汽车。而在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要建立中国汽车工业的是孙中山,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道:“自动车乃为近代所发明,乃急速行动所必要”,中华民国时期有建立汽车工业的构想和行动,终因日本的侵华战争而遭破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尚无汽车制造业,只有一些基础薄弱的汽车维修和汽车配件制造小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和扩展汽车维修和配件制造业,并开始筹划建立汽车工业。1929年张学良投资80万大洋在沈阳迫击炮厂内筹办的名生工厂制造汽车,同时他让李宜春从美国购买了“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进行拆解和研究,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时花了2年的时间,终于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载重8T汽车。一年中装出10辆。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由于九一八事变没有能批量生产1936年官僚资本为首,集资600万元筹建了汽车工业公司与德国奔驰汽车厂技术合作。在株洲设立总厂。上海成立了分厂先行组装柴油货车和大客车,称为中圆牌,标识为外圈一个圆,当中一个“中”字,1937年“八一三”沪战爆发,被迫停止。同年1936年,资源委员会开始筹建中央机器厂,第五分厂即为汽车厂。1939年在昆明建厂,购买了美国斯图尔特汽车厂,并在美国设计,试制成资源牌货车4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随后落入日军之手。1950年3月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开展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前期准备工作。随后,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列入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重点项目。当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历时3年建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后,1956年7月14日,一汽总装线上开出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载货汽车,这批12辆,代号为CA10型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解放”这个由毛泽东主席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也开启了装备中国汽车的历史航程,也开创了中国汽车的“解放时代”。CA10源自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吉斯150型,装载4吨,最高时速65千米,装6缸水冷5.5升汽油机。最大功率71千瓦。该车坚固耐用,自重偏大、功率、车速及加速性偏低,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对燃料、原材料、外协配套件需求不很高,比较适合当时中国的道路条件和石油、钢铁等相关工业基础薄弱及社会配套供给能力欠缺的实际状况。1958年4月,中国历史上第一辆国产轿车在一汽诞生,取名“东风”,来自当时毛泽东主席对世界形势有个著名论断:“东风压倒西风”。国产CA-71东风牌小轿车在机修车间试制成功,正式下线。生产编号为CA-71,CA为生产厂家中国一汽的代码,7为轿车的编码,1就表示第一辆。虽然在设计最初以仿造方针为主,但样车还是保留了很多民族风格。该车为流线型车身,上部银灰色,下部紫红色,6座,装有冷热风车灯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宫灯,发动机罩前上方有一个小金龙装饰,发动机最大功率达70马力,最高车速可达128公里,耗油量为百公里9-10升。东风牌轿车实际意义上仅生产了一辆,现存一汽轿车博物馆内。1958年8月试制出第一辆两排座5.65升红旗牌CA72高级轿车,从1959至1964年,红旗牌小轿车总共生产了206辆,被频繁使用在国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中。乘坐红旗车成为当年外国政府首脑访华的三个最高礼遇之一。CA72采用宽大的折扇形进气口、宫灯式尾灯、司南形轮罩,这些中国符号成为红旗的标志性特征。其他中国式装饰包括:方向盘中央及后尾标以纯金打造的向日葵造型,仪表板使用的福建大漆“赤宝砂”涂装,坐椅及门护板选用的杭州“都锦生”云纹织锦,顶棚使用的丝织面料等,发动机是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V型8缸液冷发动机。1966年,CA-72替代车型CA-770正式投产,CA-72退出历史舞台。1964年9月试制出CA770三排座高级红旗轿车。该车造型庄重气派,富民族风韵,发动机最大功率达154千瓦。1966年国庆节前,CA770送抵北京,替换国家领导人乘坐的进口车,并成为外国国家元首访华的接待用车。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先后有一些省市的汽车修理厂、配件厂制造汽车,造出各类汽车200余种,后经结构性调整,形成了南京、上海、济南和北京4个较有实力的汽车生产基地。南京汽车厂(以下简称南汽):生产跃进牌2.5吨轻型货车。1958年南汽仿造苏制嘎斯51载货车,定名跃进牌2.5吨货车。当时受工艺条件限制,采用铁木帆布混合简易驾驶室,同年还试制了仿苏嘎斯63全轮驱动跃进牌1.5吨越野车。1966年全面完成。后又向10000辆规模发展。上海汽车厂(简称上汽):生产5种汽车。①58-I三轮1吨载货车。1957年上海组织几方面力量设计三轮1吨载货车,参照日本大发SDF-8三轮车并做多项改进,1958年由上海汽车制造厂投产。②上海牌2吨轻型货车。上汽开发1.5吨四轮车,后推进到2吨车,1970年投产。③上海牌中级轿车。1958年9月上汽试制出凤凰牌轿车,翌年9月又参照奔驰220S试制出样车,1965年通过鉴定投产,改名上海牌。该车排量2.2升,最高时速130千米,是中级轿车,成为公务和外事接待用车,1975年上汽建成5000辆生产能力。④交通牌4吨中型载货车。1958年5月上海重型汽车厂试制4吨车,经改进、试生产、鉴定,1965年投产,1971年建成3000辆生产能力。⑤交通牌15吨重型自卸车。1969年上海重汽试制15吨自卸车,1975年形成1500辆生产能力。济南汽车制造厂(简称济汽):生产黄河牌8吨重型货车。1959年济汽参照捷克斯柯达706RT设计8吨车,经试验改进、制造工装,1963年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该车装上柴12升额定功率103千瓦柴油机,装载量大、省油、受用户欢迎,是中国首台重型车产品。为发展配套车用柴油机,长春汽车研究所和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合作设计试制6120柴油机,排量9.5升,额定功率118千瓦,经5年研制,1965年通过鉴定投产。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发展吉普车、轻型车和重型车。①北京吉普。1958年春,北京汽车制造厂和清华大学合作,参照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甲壳虫小轿车设计,试制井冈山牌轿车,后又利用苏制伏尔加轿车图纸,试制东方红牌中级轿车。1961年发展吉普车,1966年定型,车名北京牌212吉普车。该车四轮驱动,装2.4升最大功率55千瓦汽油机,最高时速95千米,上级批准北汽按年产吉普车4400辆,东方红轿车600辆建设生产能力。1970年前后,北京吉普不仅军用,还成为适合城乡使用的公务车。②2吨轻型货车。1965年北京市交通局组织开发2吨轻型车,1968年投入试生产。该车平头,装最大功率55千瓦汽油机,最高时速85千米,定名北京牌130。后成为一机部汽车局1975年向全国轻型车厂推荐生产的车型。1973年北京旅行车制造厂利用该车底盘设计生产15座轻客,车名北京牌630。③12吨重型车。1965年北京新都暖气机械厂试制仿捷克太脱拉T111型10吨车,1972年共生产28辆,当年该厂迁邢台市,厂名长征汽车制造厂,建设年产汽车300辆,配件1000万产值生产能力。后来改型生产太脱拉T138型12吨车,该车装V8额定功率132千瓦风冷柴油机,最高时速71千米,三轴独立悬架全轮驱动,适合沙漠、林区、高寒地区使用。哈尔滨林业机械厂也组织生产过此车型。此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创立阶段,建起了像一汽这样的现代化汽车企业,汽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奠定基础。1966年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从1964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筹划发展军用越野车产品,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二汽、川汽、陕汽3个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9万辆。111960和1962年中央政府曾4次提出建设二汽,均未果。1964年又提出建设二汽,并列入“三五”建设计划。1965年确定二汽生产1~8吨载货车和1~5吨越野车系列。从长春汽研所、南汽和一汽抽调人员,先开发系列中的中间一档3.5吨载货车和2吨越野车。1968年8月总参装备部对车型提出重大修改意见,1969年3月一机部通知二汽产品纲领调整为10万辆,其中:2.5吨越野车2.5万辆,5吨载货车5.5万辆,3.5吨越野车2万辆。此后开始新一轮二汽产品开发。2.5吨越野车开发历经8年,道路试验累计达40余万千米,1975年6月投产,正式定名东风牌,装5.4升最大功率99千瓦汽油机,最高时速75千米。5吨载货车是2.5吨越野车的系列车型,与之同期开发,1976年定型,又经改进和质量攻关。1978年3月正式生产,车名东风140,最高时速85千米,1979年生产1万辆,之后产量节节上升。二汽第3个产品3.5吨越野车东风245,请英国李卡多工程公司做发动机咨询、评估,重点提高3.5吨车发动机功率、扭矩、使用寿命并降低油耗。此项技术咨询,使二汽发动机突破了技术关键,得以大批量稳定生产,1981年获准定型。该车装5.9升汽油机最大功率121千瓦,最高时速75千米。上述汽车品种构成了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汽车产品家族的主体,也是改装各类客车、军用民用专用车的底盘来源,并成为中国汽车配套零部件和维修配件生产的目标车型。1964年国防科委正式提出重型越野车性能、用途等技术要求,中汽公司研究决定引进法国贝利埃公司的能满足中国军方要求的GCH越野车和国内需要发展的T25矿用自卸车、GLM型12吨载货车和TCO牵引车4个重型车产品,安排在四川省大足县新建四川汽车制造厂生产。经样车试制试验,针对中国使用要求的红岩CQ261重型7吨越野车1971年投入批量生产。该车装14.8升柴油机,额定功率147千瓦,最高时速62千米。川汽建设纲领年产1050辆重型车,1966年开工,1967年具备试生产条件。同期还建设了发动机、传动系等配套零部件厂。陕汽产品5吨越野车延安250由北汽包建。1968年设计开始,经四轮研发,1974年底批准定型。该车装12升柴油机,额定功率147千瓦,最高时速70千米。1969年9月陕汽在陕西岐山县开工建设,纲领年产越野车1000辆、柴油机1500台,同时兴建了一批配套零部件专业厂,1978年通过验收,陕汽投产。矿用自卸车是露天矿开采、水电建设用非公路用车,车体重、大、都是两轴,一直依赖进口。1969年上海研制32吨矿用自卸车,1975年投产,成为中国第1个矿用自卸车产品。1970年天津开始研制15吨矿用自卸车,7年间累计生产307辆后停产。1971年北京开发20吨矿用自卸车,1976年投产。同年一汽开发60吨矿用自卸车,1978年此项目转给1975年开始研制60吨车的本溪重型机械厂。本重厂经多轮开发,1985年辽宁68吨矿用自卸车投产。1970年甘肃白银有色金属公司试制成功42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是中国矿用自卸车技术的一项突破。从二汽建设到改革开放1980年代初,是我国汽车工业成长阶段。与一汽靠苏联援建不同,二汽是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的大型汽车制造厂。通过自主能力,我国形成了以“卡车为主”的汽车产业布局。1980年,生产汽车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1980年代初,确立了实现汽车老产品换型,产品换型几乎涵盖了前述汽车产品,重点在投产时间长、产量大、生产厂点多的解放、跃进、黄河、北京130等几种车型。结束产品“三十年”一贯制的生产格局;改变汽车产品缺重少轻、少乘用车、少专用车、轿车几近空白和技术落后的产品结构调整方针,产品结构调整包括:在载货汽车生产中提高轻型、重型车比重;在客车生产中加大轻型、大型车比重;增加了微货、微客新品种;大力发展轿车;开发多种专用汽车,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1982年中国共生产汽车16.9万辆,4吨解放和5吨东风两个中型载货车占总产量的56%,轿车年产量仅5180辆。此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重大历史性变革。1982年的一次全国统一,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汽公司)成立,这是在有了几个汽车生产点后实行大一统的表现。公司按地域下设长春、北京、南京、重庆等4个分公司和武汉、济南2个汽车制造总厂。各分公司由主机厂牵头,把周边的汽车配件厂、零件厂组织在一个分公司内,供应主机厂生产配套和社会维修配件,形成一个统一体。“文革”使汽车工业公司这种管理模式夭折,但是围绕1个产品形成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成为各地方、各部门效法的模式。中汽公司布点一汽发展小解放系列车型。一汽用引进关键技术自行研制的办法开发成功1吨、2吨轻型货车和11座轻型客车系列小解放轻型车,1992年批量投产。到1999年一汽依市场需要开发出第二代柴油小解放,以及3吨系列轻型货车与客车。东风汽车公司也开发出3吨柴油小东风,1991年投产,到1999年小东风已扩展系列车型1.5~3吨货车和皮卡。1996年由生产农用四轮车转向生产轻型0.75~3吨系列载货车的北汽福田,1998年轻型货车产量夺全国之冠,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2008年中国轻型货车产量在全部载货车的比重提升到51.5%,加上当年微型载货车,合计,全部小型货车产量比重上升到67.3%,已接近西方国家约占70%的通例。汽车行业十分重视发展重型汽车。1978年前后,曾筹划建设一个大规模重型汽车制造厂——三汽,后因资金不足而作罢,改为引进奥地利1978年投产的斯太尔91系列,总重16~40吨重型车及配套WD615系列柴油机,额定功率147~265千瓦,由济汽、川汽、陕汽3个重型车厂同时生产。中汽公司布点东风公司上重型车,东风引进日产柴底盘和驾驶室技术、康明斯B系列柴油机,开发两轴8吨车,1990年大批量投产,以后又扩展到三轴及四轴车系列。一汽也不失时机地开发出长头、平头柴油车,8~16吨系列两轴车、三轴车。引进的重型车有包头北方奔驰、重庆铁马(参照奔驰)、东风日产柴、中国重汽合资的沃尔沃、庆铃的五十铃、安徽江淮的现代格尔发,还有利用国内资源的北汽福田、江苏春兰等,2008年达到53.6万辆,在全部载货车产量中的比重高达23.6%。这一比例数和重型车产量均居世界各国之冠。较出名的品牌有跃进的依维柯、沈阳金杯海狮、东南得利卡、江铃全顺、一汽四川丰田的考斯特以及江淮和跃进的轻客底盘。2004年中国轻型客车的生产比重为32.4%,加上微型客车产量,2004年中国小型客车在客车总产量中的比重达93.6%。大型客车是各种汽车中产量及其所占比重最小的车种。改革开放以来,长途客运、旅游事业和大城市公交兴旺,中国还出现了独特的卧铺长途客车。2008年全国生产大型客车42401辆,在全部客车产量中的比重为3.23%。1996年相应的上述数字是3641辆和1.66%。1978年开始,日本节油型小巧、实用、价廉的轻四轮客车、厢式车(俗称面包车)及单、双排座货车进入中国。80年代初国内开始试制日本产品技术的微型商用车,先从微型载货车入手,后逐步扩大到微型厢式载货车,再到厢式客车,经引进技术及建设,合肥、吉林、柳州、南昌等地方厂家和哈飞、长安等军转民企业仿制开发产品并形成生产能力。到1991年已经形成了吉林、天津、柳州、哈飞、长安、昌河等主要生产厂点。1992年,微型客车进入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租车领域(俗称“面的”)。微客厢式车亦客亦货、遮风蔽雨,白天可进城,深受个体经营户欢迎,也用做售后服务车和各类公务专用车。1994年生产微客99848辆,微货95762辆,形成了天津、长安、柳微、哈飞、昌河等5大骨干厂。到2008年,微客产量已达106.07万辆,在中国汽车总产量中占11.35%,生产微货35.85万辆,客货车合计,在中国汽车总产量中占15.2%。形成了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哈飞、东风、昌河等5大主导企业,5家微型客货车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88.4%。1983年生产上海牌轿车的上汽开始组装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1.8L桑塔纳轿车,1985年组建中德合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产量和国产化率逐年提高,成为中国公务用车的主导车型,1996年产量达20万辆。1984年元月北京汽车厂和后并入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美国汽车公司,合资建北京吉普汽车公司,生产2.5升切诺基吉普车,后称四驱SUV。1985年广州汽车厂和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合资建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生产标致轿车、MPV和皮卡,后其车型市场竞争乏力,1998年合营终止。1986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大发公司1.0升夏利微型轿车,此车很快成为出租车的主力车型,产量上扬,1998年逾10万辆,发展了1.3升系列车型及若干改进型。1987~1989年,中央政府逐步明确,大力发展轿车工业,建设“三大”(上海、一汽、东风)和“三小”(天津、北京、广州)6个轿车生产厂。1992年中央政府又确定“两微”(奥拓、云雀),加上一汽红旗共9个轿车厂,还有西安秦川、湘潭江南和吉林江北3个奥拓车组装厂,这种格局一直到1997年。1991年一汽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一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1.6升捷达轿车。1992年东风公司和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建神龙汽车公司,生产富康1.4升和1.6升轿车。捷达和富康是作为私家车的主力车型而选定的。1988年长安机器厂引进日本铃木汽车公司0.8升奥拓微型轿车,1992年贵州航空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富士重工业公司0.6升斯巴鲁微型轿车,国产车名云雀。至此“三大”、“三小”、“两微”已成定局。通过技术引进和建设改造,提高了产量和国际合作,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增强,在生产上加强了对货车轿车重型车的生产,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生产,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1992年中国汽车厂数达124个,我国汽车生产量达106万辆,汽车厂数为历史上最高值。改装车厂的数量发展和整车厂同步,1993年达到552家。1994年开始汽车厂数量呈微弱减少趋势。改变了过去靠增加汽车厂点来提高汽车产量和发展汽车品种的旧局面。1997年和1998年是中国轿车转折的时期。1997年6月上汽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3升系列别克轿车,以后又有了一款1.6升赛欧轿车。1998年5月广州汽车工业公司和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合资建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生产雅阁系列轿车。之后,合资步伐加大,相继有中韩合资悦达起亚汽车公司,生产1.4升普莱特轿车;中意合资南亚汽车公司,生产菲亚特公司的小型轿车;中日合资天津丰田汽车公司,生产1.3升威驰轿车;中美合资长安福特汽车公司,生产1.6升嘉年华轿车。此阶段,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汽车工业顺应国家改革开放大势,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通过开放合作,轿车工业开始起步,汽车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加快了中国汽车工业融入全球化的步伐。2002年8月,一汽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达成合作生产轿车协议;9月东风和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合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全系列日产轿车;10月建立中韩合资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生产索纳塔和依兰特系列轿车。2002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预示着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期,当年中国轿车产销达109.28万辆和112.65万辆。2003年3月中德合资华晨宝马汽车公司成立,生产宝马3系、5系轿车。至此,全球“6+3”汽车集团全部进入中国争相用不同级别、档次的新品角逐中国轿车市场(见汽车发展史)。这期间国内企业海南汽车厂引进生产日本马自达轿车和MPV;安徽奇瑞汽车公司部分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生产奇瑞中级轿车和QQ微型轿车;哈飞投产路宝和赛马轿车;昌河投产爱迪尔微型轿车;沈阳华晨金杯汽车公司投产中华牌2.0L轿车;大陆与台湾合资的东南(福建)汽车公司投产1.6升菱帅轿车。民营轿车企业浙江吉利集团先后开发投产了吉利、豪情、美日微型轿车、1.3升优利欧、美人豹和1.5升华普等多款轿车,成为民营轿车企业之先驱。比亚迪汽车公司生产1.1升福莱尔轿车,吉林通田汽车公司生产0.8升通田阁萝微型轿车。三大股力量共推中国轿车振兴。历经60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面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形成具备生产多种轿车、载货车、客车和专用汽车,汽油与柴油车用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相关工业、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汽车金融及保险等完整汽车产业体系,为汽车工业大发展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汽车出口仅为5万辆,2005年达到3万辆,首次超过进口量,2010年达到了7万辆。汽车零部件出口额2000年为35亿美元,2010年达到了41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8%。至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2000万辆,连续第五年蝉联全球第一,产销量同比增速均回升至15%以上。从2006年开始,我国汽车产品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彻底扭转了持续几十年的逆差状态。国内很多企业开始在海外投资建厂,主动参与国际兼并重组(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等。在整车制造的带动下,基本形成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零部件生产和配套体系,为汽车工业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