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_第1页
试论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_第2页
试论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_第3页
试论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_第4页
试论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赵孟頫,元朝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绘画技艺上,更体现在他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上。他的艺术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画家的修养与品德,追求“文以载道”的艺术境界。他的绘画风格独特,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清雅高洁,又不失个人的创新特色。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文章首先将对赵孟頫的生平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的教育背景、艺术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以便读者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包括他的艺术观念、创作理念以及审美追求等,探讨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研究赵孟頫的绘画实践,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品,揭示其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文章还将对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的卓越水平上,更在于他对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发展和创新。他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将总结赵孟頫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价值,以及对现代绘画创作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赵孟頫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和内涵,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二、赵孟頫的生平与文人画风格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元朝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诗人和篆刻家。他的生平丰富多彩,历任元朝的多个职位,包括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但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艺术成就。赵孟頫的文人画风格独特,深受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自己的创新。他的画作往往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题,展现出一种清新、淡雅、超脱的艺术气息。他的山水画以“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构图,画面构图简洁,笔墨精妙,既有北宋的雄浑,又有南宋的秀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人物画上,他注重人物的神态和气韵,以线造型,笔墨简炼,形神兼备。在花鸟画上,他善于以墨色表现花卉的生机和禽鸟的灵动,富有生活气息。赵孟頫的文人画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学识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的书法、绘画、诗歌、篆刻等方面的成就,都是他在长期的文化积累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他的文人画风格,既是他个人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发展。赵孟頫的生平与文人画风格相互辉映,他的艺术成就在元朝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文人画风格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三、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赵孟頫作为元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不仅以其绘画作品在画坛独树一帜,而且其文人画理论也极具深度和影响力。他的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其画作题跋、绘画评论以及书信往来中,为我们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创作理念。赵孟頫强调文人画的“士气”与“逸气”,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技艺的表现,更是文人情怀和精神的传达。他主张画家应该追求“笔墨自娱”的境界,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出文人的高洁情怀和超脱精神。这种理念使得赵孟頫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文人特有的清雅和飘逸。在绘画技法上,赵孟頫提倡“以书入画”,认为书法与绘画在笔墨运用上有着共通之处。他主张画家应该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通过书法的笔法和墨法来丰富绘画的表现力。这种理念使得赵孟頫的绘画作品在构图、用笔、用墨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赵孟頫还强调了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区别。他认为文人画应该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个性特点,而不是仅仅追求形似和技艺的精湛。这种观念使得赵孟頫的绘画作品在风格上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体现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强调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和笔墨技巧的结合,提倡以书入画和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这些观点都为后世的文人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元代的文人画风格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赵孟頫的文人画实践赵孟頫的文人画实践,不仅体现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更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题材,尤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画作以“古意”为核心,追求“士气”,将文人画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山水画方面,赵孟頫的作品展现出一种高远、深邃的气韵。他善于运用披麻皴、解索皴等技法,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形态,同时巧妙地运用墨色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静谧、淡泊的氛围,这正是文人画所追求的境界。在人物画方面,赵孟頫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他的人物画作品以线造型,用笔精细,形神兼备。他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同时,他还注重画面的构图和布局,使得人物形象与背景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花鸟画方面,赵孟頫的作品同样具有鲜明的文人画特色。他善于以墨色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韵,通过笔墨的变化展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他的作品不仅注重形似,更追求神似,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赵孟頫的文人画实践,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艺术理念中。他强调“书画同源”,认为书画艺术应该具有相同的审美标准和精神内涵。他提倡“以书入画”,将书法艺术的精髓融入绘画之中,使得画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他还注重画家的个人修养和品格塑造,认为画家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文人画的精髓。赵孟頫的文人画实践是他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创新,将文人画的精髓发扬光大,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五、赵孟頫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他的理论观点不仅指导了他的创作实践,他的绘画实践也反过来丰富和验证了他的理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使得赵孟頫的文人画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主张“以书入画”,强调绘画的书写性和文化内涵。他在理论上阐述了绘画与书法的密切关系,认为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都可以应用到绘画中,从而提升绘画的艺术品质。这种理论观点在他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画作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充满了书法的韵味和节奏感,显示了他将书法融入绘画的高超技艺。赵孟頫的文人画实践也反映了他对文人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他的画作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但无论是何种题材,他都能以一种超脱、淡泊的心态去表现,体现了他对文人画“写胸中逸气”的追求。他的画作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正是他文人画理论的最好实践。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他的理论为他的实践提供了指导,而他的实践又反过来丰富了他的理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得赵孟頫的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赵孟頫文人画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和影响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画坛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的卓越上,更在于他对于文人画传统的坚守与发扬。赵孟頫的文人画作品以其高雅的艺术品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后世画家的广泛赞誉和模仿。他的绘画风格,既有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又融入了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解,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这种艺术风貌不仅体现了文人画的精髓,也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他强调画家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提倡“以书入画”的理念,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使画面更具文人气息和书卷气。这种理论主张,不仅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内涵,也为中国画坛树立了新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方向。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画坛,更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被后世的画家广泛借鉴和传承,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文人画理论也为后世的绘画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画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和理论贡献,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也为中国画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七、结论赵孟頫,作为元代的文化巨擘,其文人画理论与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中,更在于他对文人画理论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通过对其作品和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赵孟頫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强调“书画同源”,他认为书法与绘画在技巧和意境上都有着共通之处。这种理论不仅打破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界限,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其画作中的书法元素与绘画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赵孟頫还提倡“以书入画”,即通过书法的笔法和章法来丰富绘画的表现力。这种实践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赵孟頫的画作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画的发展。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未来的探索和启示。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对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资料:本文将探讨中国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及其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并展望文人画未来的发展走向。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画家。他在书画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倡导“书画同源”理论,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密切。他的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书法与绘画的认识,更为文人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主要基于他对书法和绘画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书法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有异,但在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表达,都是“写意”的艺术。这种写意的表达方式,既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绘画创作中。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对后世文人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使文人们更加重视书法技巧的修炼。在文人画创作中,题跋和钤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便要求文人具备较高的书法水平。赵孟頫的书法为文人画创作提供了范本,使文人们开始模仿和学习他的书法风格。赵孟頫的绘画作品强调写意和神韵,这种追求也在文人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文人画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笔墨的运用和心灵的表达。在总结了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与文人画创作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展望文人画未来的发展走向。文人画将继续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追求写意的表达方式。文人画将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营造。文人们在创作中将会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生、社会和自然等主题,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深刻性。文人画将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虽然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为文人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后世文人在传承的基础上将会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使文人们更加重视书法和绘画之间的,追求写意的表达方式和作品的意境。展望未来,文人画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赵孟頫(1254年10月22日-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赵孟頫于宋理宗宝祐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10月22日)生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其十世祖是太祖的第四子秦王赵德芳。其五世祖为宋孝宗赵昚的父亲、秀安僖王赵子偁、四世祖为崇王赵伯圭,因孝宗赐赵伯圭宅第于湖州,故而他的后代子孙成为湖州人。赵孟頫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父亲赵与訔,亦皆仕于南宋,官衔颇高。嫡母李氏,生母丘氏。祖父早死无子,由祖母收他为后。赵孟頫为赵与訔第七子。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生母督学。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一度蛰居在家。丘氏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读书,如何超乎常人?”他因而愈加努力,拜老儒敖继公研习经义,学业日进,声名卓著。吏部尚书夹谷之奇举荐赵孟頫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他辞不赴任。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世祖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让他位坐尚书左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刚刚设立尚书省,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世祖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讨制定刑法。众人认为凡贪赃满至元宝钞二百贯者,都应论死罪。赵孟頫则认为处罚太重,因为钞法创立后的几十年内,已大幅度贬值,用贬值的宝钞来决定人的生死,不足采取。有人见他年少,又是来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国情,指责他反对以宝钞来定罪,是想阻碍宝钞的流行。赵孟頫也理直气壮地反驳,指出:“刑法是关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须分别轻重。我奉诏参与商议,不敢不言。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那人被说得哑口无言。世祖打算重用赵孟頫,但遭到了一些人的阻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世祖授赵孟頫为兵部郎中。兵部总管全国驿站,当时来往使臣的饮食费用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当地官府无力供给,只有强取于民,百姓不胜骚扰,请中书省以增加钞币来解决。但当时至元钞不能通行,朝廷派尚书刘宣与赵孟頫一同至江南查办行省丞相贯彻执行钞法不力之罪,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均遭鞭打,然而赵孟頫却不打一人。回京后,丞相桑哥对他的这种宽容大加谴责。当时,大臣王虎臣揭发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事实,朝廷命王虎臣去查处。叶李坚持奏请不可派王虎臣,世祖不听。赵孟頫进言说:“赵全违法确实应该问罪,但王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强买民田,纵令下属臣僚奸诈营利。赵全曾多次与他争斗,王虎臣怀恨在心。如今派王虎臣去,他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赵全不法事实,人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世祖这才明白过来,改派他人去处理。世祖知道赵孟頫家境素来清贫,曾赐他钞五十锭。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赵孟頫升任集贤直学士。同年,发生地震,北京尤其剧烈,死伤数十万人,世祖为之忧心如焚。世祖亲驻龙虎台,派集贤大学士阿剌浑撒里回京,召集集贤、翰林两院官会议,询问此次天灾发生的原因及消灾的办法。但这些官员畏惧桑哥的权势,不敢说实话,只是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的话,以修人事、应天变来回答,不敢触及时政。在此前,桑哥遣忻都及王济清理全国钱粮,大加搜括,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还有数千万,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有自杀的情况。逃入山林的人,官府发兵追捕,无人敢来劝阻。赵孟頫与阿剌浑撒里非常友好,劝他去奏请世祖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这样就可能消弭天灾。阿剌浑撒里按照赵孟頫的意见向世祖奏禀,并得到世祖的允许。诏书已经草拟完,桑哥大怒,说这不是皇帝的旨意。赵孟頫挺身而出,对桑哥说:“百姓死亡已尽,那些未征上来的钱粮到哪里去征?若不及时免除,以后若有人将此未征之数千万钱粮作为损失而归咎于尚书省,这岂不深深连累了丞相?”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赋税,百姓因而得救。世祖曾向赵孟頫询问叶李与留梦炎的优劣(二人均为降元的宋臣)。赵孟頫说:“留梦炎是臣父亲的挚友,为人庄重厚道,很自信,多谋能断,有大臣之才。叶李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办。”世祖说:“你是认为留梦炎比叶李要贤吗?留梦炎在宋朝为状元,位至丞相,而在贾似道欺上误国之时,却对贾似道阿谀顺从。叶李当时虽为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显然贤于留梦炎。你因为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挚友,不敢非议,可赋诗以规劝他。”赵孟頫便赋诗一首,其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的话,世祖看后大加赞赏。赵孟頫退朝后对奉御彻里说:“陛下在谈论贾似道误国时,责备留梦炎当时不敢指责。如今,桑哥的罪恶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责,将来如何能推卸责任?但我毕竟不是陛下亲信之臣,说话陛下必不听从。侍臣中读书知理、慷慨有气节而又为陛下所亲信的人中,没有能超过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这样!”彻里果然向世祖揭发桑哥的罪恶。世祖大怒,命卫士将他掌嘴,彻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问,彻里还是斥责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继指责桑哥,世祖便将桑哥按罪诛杀,并废除尚书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统统罢官。世祖有意让赵孟頫参与中书省政事,赵孟頫坚持不肯。他认为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外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地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役,因不胜艰苦而逃走。他的父亲诬告是同服劳役的人将掀儿杀害。赵孟頫怀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决。一个月后,掀儿自己回归盐场。郡中人都称赞赵孟頫料事如神。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赵孟頫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赵孟頫还京,这才无事。其后,赵孟頫被改授为汾州知州,还未成行,朝廷又令他书写金字《藏经》。大德三年(1299年)八月,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二年(1309年),在杭州十年官江浙儒学提举任期已满,赵孟頫被改授为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尚未赴任,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元仁宗)遣使所召。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召赵孟頫回京师,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在拟定殿名的问题上,与其他人意见不合,告假还乡。仁宗在东宫时,就闻知赵孟頫之名,等到他即位后,便召其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十月,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仁宗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将赵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轼,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老庄之学,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有不乐意者想离间仁宗与赵孟頫的亲密关系,仁宗不加理会。既而又有人上书,认为赵孟頫不能参与编修国史。仁宗说:“赵子昂(赵孟頫)是世祖皇帝选拔的重臣,朕特加优待,让他在馆阁从事著述,传之后世,你们还罗嗦些什么?”并赐赵孟頫钞五百锭,叮嘱侍臣:“中书总说国用不足,这笔赏金他们必不肯付与,可从普庆寺库存中支给。”赵孟頫曾数月不至宫中,仁宗向左右侍从询问,都说赵孟頫年老畏寒,仁宗于是令御府赐他貂鼠皮裘。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因管夫人病发,赵孟頫得旨还家,于二十五日离开大都。五月,管夫人逝于临清舟中,赵孟頫父子护柩还吴兴。同年冬,仁宗又遣使催他回朝,最终因病未能成行。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遣使到赵孟頫家中,命他书写《孝经》。至治二年(1322年)春,英宗遣使趋吴兴问候赵孟頫,并赐礼物。六月十五日(即辛巳日,7月29日),赵孟頫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九岁。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九月十日,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至顺三年(1332年),赵孟頫被追赠为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他兼擅各种绘画,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赵孟頫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赵孟頫提倡“古意”,试图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世俗贬低界画的看法,赵孟頫也有独到见解,认为其他画科,有时尚可杜撰瞒人,而界画却更须具备功力法度。有记载说,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也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而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代宗师,赵孟頫影响了友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的画艺,他的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他与儿子赵雍、孙子赵麟都创作了《人马图》,称《三世人马图》,传为佳话。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其篆、籀、分、隶、楷、草诸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据明人宋濂记述,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俗”。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赵孟頫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因而在书法上获得较大的成就。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他手书佛、道的书法,有许多散于名山。赵孟頫的诗赋及文章,清邃高古,读来往往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间的诗人之中,赵孟頫与戴表元等人一起,力扫南宋卑弱习气。赵孟頫精通音乐,对律吕之学有精深研究,颇得古人不传之妙,著有《琴原》《乐原》各一篇。赵孟頫精于古器物、书法、名画的鉴定,有关年代、作者、真伪,望而知之,百不失一。兼工篆刻,以“圆珠文”著称。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使后世知我朝有斗家,大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杨载: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欧阳玄:公治尚书,有书注于礼乐,度数甚明,知音律,……为文清约典要,诸体诗造次天成,不为奇崛,格律高古不可及,尺牍能以数语曲畅事情,鉴定古器物名书画,望而知之,百不失一,精篆隶小楷行草书,惟其意所欲为,皆能伯仲古人,画入逸品高者诣神,四方贵游及方外士,远而天竺、日本诸外国,咸知宝藏公翰墨为贵,故世知之浅者,好称公书画识者,论公则其该洽之学,经济之才,与夫妙解绝艺,自当并附古人,人多有之,何至相掩也。徐达左:当是时,以诗文名世者,若赵松雪(赵孟頫)、虞道园、范德机(范梈)、杨仲弘(杨载)诸君子,以英伟之姿,凌跨一代,谐鸣于馆阁之上,而流风余韵,播诸丘壑之间。陶宗仪:性通敏持重,未尝妄言笑。书一目辄成诵,诗赋、文辞清邃高古。善鉴定古器物、名画。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悉造其微。尤善书,为国朝第一,篆法石鼓诅楚,隶法梁、钟,草法羲、献。或得其片文遗帖,亦夸以为荣。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经济之才也。孙承恩:前代王孙,异时翰学。粹质令仪,高吟大作。绘事拟圣,墨妙入神。文采风流,照映后人。项穆:若夫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纪昀等:孟頫以宋朝皇族,改节事元,故不谐於物论。观其《和姚子敬韵诗》,有“同学故人今已稀,重嗟出处寸心违”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於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周星莲:赵集贤云:“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能名家。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临池管见》)朱和羹:子昂得《黄庭》、《乐毅》法居多。邢子愿谓右军以后惟赵吴兴得正衣钵,唐、宋人皆不及也。(《临池心解》)康有为: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斗草,妍妙可观念更新,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之不兴也。(《广艺舟双楫》)马宗霍: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赵孟頫是高僧中峰明本的弟子。赵孟頫生前的最后一封信是给中峰明本的《疮痍帖》,写于去世前半个月。赵孟頫信仰佛教、皈依中峰明本之后,把写经当作积累功德之资,为后人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赵孟頫对佛法的信仰,对他虚淡谦和的书画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鹊华秋色图》《水村图》《江山萧寺图》等画。元朝时,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无法符合主人的想法。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酒过半巡,主人拿出纸笔,请求赵孟頫替他写春联。赵孟頫拿起笔即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后,非常高兴,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送给赵孟頫。赵孟頫原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后来程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命赵孟頫接替他任职。赵孟頫就任后,先去拜谒程钜夫,然后再进入翰林院视事,此事被当时的士大夫传为佳话。赵孟頫的二子赵雍、赵奕并以书画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妇父子都善书,这也是奇事啊!”赵孟頫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衎、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赵孟頫的传世文集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另著有《谈录》一卷。故宫出版社出版有《赵孟頫书画全集(全十卷)》,是“目前收录赵孟頫作品最全的图书”。赵孟頫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东衡里“阳林堂”别业东南侧。此墓穴为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合葬墓。赵孟頫墓穴距地下约5米,长3米,宽6米,墓为石棺双室墓,墓前有石马一匹,石朝官二尊。1915年加土修理,立墓碑。1992年发现地下墓穴,8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德清县人民政府修复墓地。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对墓周边又进行了绿化,墓前石人石马重新安放,泥沙地也铺成了大理石。赵孟頫故居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所前街月河桥西侧孙衙河头(甘棠桥南)。1994年被湖州市政府以“赵孟頫故居”之名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03年更名为“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保护性改建,至2011年上半年完成,2012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赵孟頫艺术馆位于浙江省湖州市莲花庄路的中国湖笔博物馆内,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建筑外观歇山顶,飞檐翘角,亭廊楼院皆为仿古式建筑。主体部分设赵孟頫纪念厅、赵孟頫仪式厅,珍藏赵孟頫及其艺术同道等历代书画传世作品37件,书迹刻石38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水星上的一个直径167公里的陨石坑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为“赵孟頫陨石坑”。2012年及2014年,湖州博物馆举办了两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2018年3月,“松雪问茶”赵孟頫与茶文化2018书画展在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名茶展示厅开幕。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探讨赵孟頫的交游与创作,分析他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在赵孟頫的生活中,交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交往的人多为当时的名士,包括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赵孟頫通过与这些名士的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