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
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
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
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
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
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
《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
“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
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臬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
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
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
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
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
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
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芸、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激、
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
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
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
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
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
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
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
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
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
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
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英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
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
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
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
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
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
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
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
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
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
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
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
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
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
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
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
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
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
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
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
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
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
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
教化、治疗的功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错。原文是“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对于“文”“质”的观点,不是评价《诗经》
的;B."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错。原文是“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
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
生”,可见并不是“温柔敦厚”过时,而是有了新的发展;C.“需要发展诗教”错,原文说
“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
环境错,原文说“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
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还需要"不同于"重点”。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
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
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
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
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因之”强加因果。原文是
“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
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可见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中有“从起源上说,诗教就
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
道德教化功能二A.是诗教方式特点,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属于诗教的范畴;B.是阐
迷.“诗”的形成来源,不属于诗教范畴;C.是对百姓的教化功能,属于诗教的范畴;D.是对
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的教化功能,属于诗教的范畴。故选B。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答案】中国诗教传统是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以诗教实施
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为内容,以“温柔敦厚”、“思无
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为诗教原则,以春秋战国以降的儒者为传播
主体的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下定义要求能够体现被
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并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中国诗教传统”的信息在材
料一第三段。结合“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
《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此句可
以作为定义的主干句;结合”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
以及诗教性质等”可概括出定义的内容结合“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
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可概括出“中国诗教传统”的实施者;结合“'温柔敦
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
的诗教原则”可概括出“中国诗教传统”的诗教原则;整合以上信息,调整顺序,增删词语
以使表达流畅,最后得出定义为:中国诗教传统是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
想为原则,以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为内容,以
“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为诗教原则,以春秋战国
以降的儒者为传播主体的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文章先提出诗教的概念,指出其出处、核心和意义;接着从诗教观的来源,诗教
传统的定义及其内容、原则等,诗教的本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诗教最终沉淀为中
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首先提出“诗教”的概念、出处、
核心和意义,"'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
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
向";接着阐述“诗教”观来源于孔子,”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
治、伦理的建构”;然后阐述“诗教”传统的形成,”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
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
‘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接着论述“诗教传统”的定义及其内容、原则等,“所谓诗
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
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
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
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接着论述诗教的本质就
是政教,“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
质就是政教”“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最后论述宋代以后诗
教传统的变化,“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
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最后总结“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
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
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
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
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
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
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
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
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
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
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
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蜉,也就无法长时
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
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
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号,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
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
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
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
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
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
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
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
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
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
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
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
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
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
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
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答案】AE
【解析】A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E项,本文的语言风格是较为华美的。
7、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2)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答案】(1)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
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
(2)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
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8、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答案】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
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
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答案】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
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的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
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
写的具体对象;
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目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
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
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薪坎钱馨之声,与向之噌咳者相应,如乐
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嘈咙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霰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
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也。
(节选自《石钟山记》)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
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指予日:此北钟山也,
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日“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
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
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瀛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
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
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般。乃上阁之小轩,
聆之,诚噌咙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
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
老人寺僧日,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已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
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
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
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
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
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潮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
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激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
光
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激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
光
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海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
光
【答案】D
【解析】“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远涵天碧/近漾岚光”均为对称结构,排除A、B、
C。“朝宗”此处是动词,注入,句中作谓语,“于海”是“朝宗”的补语,之间不能断开,
也能排除A。
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又叫“编钟”,多为青铜制,古代汉族传统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B.无射,六律之一。阴阳各六律合称“十二律”,后人把它与十二天干相对应,表示月份。
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表示达到的状态。
D.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
者之称。
【答案】B.
【解析】“十二天干相对应”说法错误,应是十二地支。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
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
B.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栖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
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
C.在游南北石钟山时,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并且南北石钟山左右石壁、临
江景色都一样美,且风水搏之,皆能有声。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
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答案】C.
【解析】“皆能有声”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可
知,他在游览北钟山时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听到发出钟鼓的鸣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眩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答案】(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它,自以为得到了它的事实。
(2)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
没有这样的声音。
14、在郦道元、李渤、苏轼、章潢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讨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答案】①要有敢于挑战前人的质疑精神。②要有目见耳闻的求实精神。
【参考译文】
材料二:
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
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
和寺中僧人宏^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
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
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
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
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
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
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
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
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
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
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
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已巳,石头裂开倒
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地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
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
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
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
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的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
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
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
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
陈亮①
风雨满莘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闹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②方悲庾信③愁。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力主抗金。②宋玉,楚国诗人,曾事楚顷襄王,为
楚国士大夫。③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祖籍南方,后半生居于北方,饱尝分裂时代特
有的人生辛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开篇两句,既点明时令,也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奠定全词基调。
B.词人对比往昔欢聚的情景和如今独对烟波的处境,不由得潸然泪下。
C.下片紧承上片的烟波,写到浪卷涛翻,舟中的人心魂不定,情寓其中。
D.词人将秋景之悲凉与心境之苦楚融为一体,自然贴切,读来令人动容。
【答案】C
【解析】"舟中的人"理解错误。"天际目归舟”,意思是诗人远望一叶扁舟,用此来形容自
己的心魂不定。
16.从全词看,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怀人之悲。上片通过不知“当日抹尘何处去”以及面对烟波流泪等内容,写出
主人公对故人的怀念。
②家国之恨。全词最后一句写宋玉的“悲”和庾信的“愁”,包含了怀念故国、力图早日恢
复故国山河的复杂情感。(每点3分)
【解析】题目涉及到了作品主题的深层挖掘,这要充分考虑注释的相关信息,除了要分析抒
发个人生活方面的情感之外,还要将其忧心国事的情怀考虑进去。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根据语境填写空白处
(1)《陈情表》中,","两句表现了李密在外没有
关系比较近的亲族,在内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认为,正确判断事物需要深入实际调查,文中用比喻形容考察途中
所见巨石的阴森恐怖之状的两句是",
【答案】(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舟遥遥以轻阚风飘飘而吹衣
(3)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三、语言文字的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
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
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
得,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挥洒自
如,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
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
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
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
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
篇内容显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
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
“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云流水相得益彰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答案】B
【解析】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
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书法的成语,“行云流水”恰当。第二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
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
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处是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
用“浑然天成”更恰当。第三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
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此处是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特点,用“悠然自得”
更恰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C.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答案】B
【解析】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
才表因果,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再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
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先言"端整沉着”,
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A。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
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
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
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
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D
【解析】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和介词“在“,应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
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上文,“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
直接表现,排除B。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是一段赏析《陈情表》的文字,它在语法、用词等方面有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
修改。(6分)
①文笔简捷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陈情表》的最大特色。②诸如用“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③迫不及待用“奔驰”形容,用“狼
狈”形容进退两难,④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⑤通过这些
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思想感情,⑥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⑦这些富有生命力
的语言,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答案】①“简捷”应改为“简洁”;③“迫不及待用‘奔驰'形容”应改为“用‘奔驰'
形容迫不及待”;⑤在“通过”前面加上“文章”或“作者”;@“提高”应改为“增强”。
【解析】题干指明了“语法”“用词”等切入角度。"简洁""简捷"二者侧重点不同。前者
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常用来形容说话、行文等。后者指直截了当,简便快捷。常
用来形容动作、过程等。文中应用"简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加薪补充合同范本
- 中医项目服务合同范本
- 2024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保健酒业销售有限公司招聘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高效的锅炉鼓、引风机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 2025年工业气体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机械进场报告范文
- 2025年重组抗原诊断试剂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机房维修报告范文
- 2025年液位传感器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2024湖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卡大全(50套直接打印版)
- 一年级下册写字表练字帖
- 2024PowerTitan系列运维指导储能系统运维指导
- 2024年成都温江兴蓉西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申请劳动仲裁申请书8篇
- 2024年互联网行业人才发展趋势报告-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405
- 成品出货检验培训课件
- 审计报告中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书面声明
- 5人小品《聚宝盆银行》台词
- SJG 148-2024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