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17焚风效应教师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17焚风效应教师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17焚风效应教师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17焚风效应教师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17焚风效应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焚风效应(本卷共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形剖面示意及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及焚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A.西坡春季 B.西坡夏季 C.东坡秋季 D.东坡冬季2.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其主要原因是(

)A.白天水汽含量高 B.冬季风夜晚更强C.山风与焚风叠加 D.谷风增强风势【答案】1.C

2.C【解析】1.太行山西侧为高原,冬半年来自大陆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气流越过太行山,在东坡(背风坡)下沉增温,湿度减小;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西麓焚风较弱,夏半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较湿润;西侧海拔高差较小,下沉增温幅度小,AB错误。由图可知,太行山焚风季节分布图焚风出现较多的日数在10月11月,C正确,D错误。故答案选C。2.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C正确。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D错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A错误。夜晚由于陆地降温更快,造成在水平方向上温差减小,冬季风减弱,B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2023·江西景德镇·一模)山火蔓延往往受风向、风力的影响。当山火所在地风力较小时,消防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在着火点附近“点倒火”,“倒火”的蔓延方向会和山火蔓延方向相反,从而达到快速灭火的目的,下图为“点倒火”灭火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点倒火”的位置应该在(

)A.着火点上风向 B.着火点下风向C.着火点上部 D.着火点下部4.“点倒火”的灭火方式是通过(

)A.降低温度灭火 B.减少可燃物灭火C.消耗氧气灭火 D.引发降水灭火5.“点倒火”的地理原理类似于(

)A.热岛效应 B.狭管效应C.焚风效应 D.雨岛效应【答案】3.B

4.B

5.A【解析】3.“点倒火”是一种灭火方式,当大火蔓延时,在着火点的下风向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让人工火向上风向燃烧,当两火相遇,可燃物燃烧殆尽,火灾熄灭,所以“点倒火”的位置应该在着火点下风向,B正确;“点倒火”在着火点上风向、着火点上部、着火点下部的说法都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4.“点倒火”是一种灭火方式,当大火蔓延时,在着火点的下风向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让人工火向上风向燃烧,当两火相遇,可燃物燃烧殆尽,火灾熄灭,所以“点倒火”的灭火方式是通过减少可燃物灭火,B正确;“点倒火”并不是通过降低温度灭火,也不是消耗氧气灭火,更不是引发降水灭火,ACD错误。故选B。5.“点倒火”的灭火方式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静风气象条件下,风力小,水平气流流向火场,适时点倒火,倒火与山火相向蔓延,两火相遇时,燃料和氧气消耗殆尽,山火熄灭,选项中热岛效应也是热力环流原理形成的,A正确;狭管效应是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与“点倒火”的原理不同,B错误;焚风效应是指由于空气在作下沉运动时,因为海拔不断降低气温不断升高,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与“点倒火”的原理也不同,C错误;雨岛效应是城市上空有较多灰尘,凝结核较多,易形成雨滴,与“点倒火”的原理也不同,D错误。故选A。【点睛】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如图甲地区每年冬季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形成了丰富的降雪。不过,神奇的是这一地区到了春季,只要温暖的风一吹来,厚达10厘米以上积雪会在一天内快速融化,当地人把这种温暖的气流称为“吃雪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与“吃雪者”有关的盛行风及带来的效应说法正确的是(

)A.东南季风大湖效 B.极地东风温室效应C.东北信风热岛效应 D.盛行西风焚风效应7.甲地区主要的自然带及农业活动是(

)A.温带荒漠带、乳畜业 B.温带草原带、放牧业C.亚寒带针叶林带、种植业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种植业【答案】6.D

7.B【解析】6.题中文字信息显示,“吃雪者”出现在冬季、是一种气流、温度较高,图中信息表明,甲地区位于山脉东坡,并且位于中纬西风带,综合两种信息分析,可以判断出“吃雪者”就是西风向东越过山脉下沉增温后的气流,所以是盛行西风焚风效应,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7.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甲地区位于山脉东坡,并且位于中纬西风带,所以降水相对较少,由于甲地区地处温带地区,并且降水相对较少,所以当地自然带以温带草原带为主,主要的农业活动为放牧业,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焚风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在高压区,空气下沉也可产生焚风。(2022·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地区,其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下面左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8.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及焚风多发的季节是(

)A.东坡夏季 B.东坡冬季 C.西坡夏季 D.西坡冬季9.太行山东麓焚风效应在一日内较强的时段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夜间,焚风与谷风叠加 B.白天,焚风与山风叠加C.夜间,焚风与山风叠加 D.白天,焚风与谷风叠加10.太行山春季焚风对当地农业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①气温升高,小麦返青提前

②热量增加,熟制改变

③平原积雪消融,缓解春旱④蒸发增强,加剧干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8.B

9.C

10.D【解析】8.太行山西侧为高原,冬季来自内陆的冷气团(西北风)强劲且干燥,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气流越过太行山,在东侧(背风坡)下沉增温,且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B正确;太行山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D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太行山夏季焚风效应较弱,A、C错误。故选B。9.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为谷风,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焚风效应会使热量增加,使得小麦返青期提前,但对熟制影响不大,①正确、②错误;华北平原地区冬季地表积雪少,缓解春旱作用小,③错误;焚风增温会使蒸发增强,加剧干旱,也易引发森林火灾,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焚风是由于空气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在高压区,空气下沉也可产生焚风。(2022·江西·上饶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太行山脉东坡焚风效应显著,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下图为太行山东坡焚风出现日数的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导致太行山东坡焚风出现日数产生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植被 C.季风 D.光照12.太行山东坡焚风效应日变化规律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上午强、下午弱—太阳辐射强度 B.上午弱、下午强—太阳辐射强度C.白昼强、夜晚弱—局地环流 D.白昼弱、夜晚强—局地环流【答案】11.C

12.D【解析】11.据图可知,太行山东坡焚风出现日数在夏季较少,冬春季节较多,是由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太行山东坡为迎风坡,东南风与焚风风向相反,对焚风产生了抑制和抵消,焚风日数较少;冬春季节,受西北季风影响,风向与焚风风向相同,西北季风加强了焚风,出现焚风日数较多,C正确。地形不会发生季节变化,A错误。植被、光照对焚风影响较小,BD错误。故选C。12.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为谷风,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夜间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焚风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在高压区,空气下沉也可产生焚风。(2022·江苏·涟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期中)非洲壮美景色稀树草原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海南岛西部也有类似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据学者研究,海南岛的热带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雨季和旱季明显,旱季尤为干旱。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下图为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旱季最可能盛行(

)A.偏北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东风14.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包括(

)①狭管效应②雨影效应③焚风效应④干岛效应⑤“喀斯特”效应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答案】13.D

14.D【解析】13.从图中可以看到,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侧;从材料可知,海南岛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控制,旱季尤为干旱;海南岛旱季属于东北季风,以偏东风为主,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14.海南岛旱季属于东北季风,以偏东风为主,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雨影效应显著,②正确;西部为山地背风坡,受下沉气流影响,形成明显的焚风效应,加重了西部的干燥程度,③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到海南岛西部为第四级沉积层,该沉积层易发生渗透,其地表储水能力极差,类似于喀斯特地貌效应,⑤正确。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或颈束效应,是指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海南岛西部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水资源少,与狭管效应和干岛效应并无关系,①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⑤正确,故选D。【点睛】冬春季节,极地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锋,给海南岛东部带来了难得的旱季降水。但不幸的是,这波降水没能翻越琼中山地,因此所形成的“雨影区”让琼西的旱季更加干旱。而夏季同样难逃干旱的命运,届时盛行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又分别被长山山脉和琼中山地阻隔,使琼西地区再次形成“雨影区”,夏季降水明显少于海南岛其他地区。长达六个月的旱季也是漫长的风季,春季的“焚风”是暖而干热的。此外,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极易渗透,形成的“喀斯特”效应使本就不多的降水更加难以保持。(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自然带垂直地带性分布显著,但在局部河谷地带,由于受某些自然因素影响,植被分布出现了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下图示意澜沧江(26.9°N)两岸植被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澜沧江河谷植被非地带性分布的原因是(

)A.山顶有冰川,水分条件好 B.山高谷深,焚风效应显著,谷底干旱C.受西南季风影响,热量充足 D.河谷地带,晚上上升流明显,夜雨多16.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A.冰雪带灌丛草甸带 B.荒漠带苔原带C.冰雪带针阔混交林带 D.灌木林带冰雪带【答案】15.B

16.A【解析】15.根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澜沧江位于26.9°N,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平地带的自然带应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在局部河谷地带,形成了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出现了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该现象形成原因是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焚风效应显著,谷底干旱,植被缺水,不能生长高大乔木,只能生长低矮的小叶灌丛,B正确;山顶冰川分布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所致,是山地垂直地带性,A错误;受西南季风影响,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应出现的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而非干旱小叶灌丛,因此河谷地带的植被分布与热量因素无关,C错误;河谷地带,晚上上升气流明显,夜雨多,降水充足,不应呈现干旱景观,且河谷地带的自然带分布与局部热力环流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地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是由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于由所在基带向极地的变化,因此在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之上,②自然带应是灌丛草甸带,在之上的①应是位于山顶,海拔高,气温低,而出现冰雪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垂直分异规律相关知识点:①阳坡、阴坡的判读:北回归线以北,山南为阳;北回归线以南,山北为阳;②纬度相同的山脉,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③海拔相同的山脉,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④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⑤山顶与山麓相对高度大则自然带谱复杂,小则简单;⑥同一山脉,水分条件好的坡自然带谱复杂,反之则简单;⑦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阳坡植被分布上限高)(2022·河北·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焚风多发,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有时焚风可持续多日,形成一个自然暖带。下图中甲图为石家庄多年月平均焚风发生频次统计图,乙图为1月某次焚风发生时太行山东西两侧气温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乙中关于石家庄和太原温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1月份石家庄的温度都比太原高B.1月份石家庄的平均温度约为4.5℃左右C.图中气温曲线的变化主要是焚风作用造成的D.此时,太原和石家庄的温差大约为6℃18.石家庄7、8月焚风出现频次最低,主要原因是(

)A.蒙古高压强大 B.盛行东南季风 C.降水的概率大 D.夏季普遍高温19.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其原因是(

)A.白天水汽含量高 B.冬季风夜晚更强 C.夜晚地面温度低 D.山风和焚风叠加【答案】17.D

18.B

19.D【解析】17.乙图为1月某次焚风发生时太行山东西两侧气温曲线图。由图可知,1月份焚风发生时石家庄的温度比太原低,A错误;本次焚风发生时石家庄的平均温度约为4.5℃左右,并不是1月份的均温,B错误;图中气温曲线的变化主要是地形作用造成的,焚风是结果表现,C错误;此时,太原约为-3°C,石家庄约3°C,温差大约为6℃,D正确。故选D。18.冬季蒙古高压强大,容易形成焚风效应,A项错误;7、8月份盛行东南季风时,石家庄位于迎风坡,不易出现焚风,焚风频次降低,B正确;降水概率大小与焚风效应无关,C错误;7、8月为河北的夏季,普遍温度较高,温差不大,与焚风的形成无关,D错误。故选B。19.白天水汽含量高,与焚风强弱无关,A错误;冬季风强弱与昼夜无关,B错误;焚风与地面温度无关,C错误。太行山东坡有山谷风存在,白天气流沿谷坡上升,夜晚沿谷坡下沉,这种谷风、山风会影响冬季焚风强度,白天风向相反、夜间山风与焚风叠加,所以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所以D正确。故选D。【点睛】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当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这种现象就是“南风热岛”。下图为地处山东丘陵北麓城市济南某日发生典型“南风热岛”的温度曲线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20.济南发生“南风热岛”现象最典型的季节是(

)A.早春 B.夏季 C.初秋 D.冬季21.关于济南发生“南风热岛”成因正确的是(

)①受局部气压影响,南风势力较强②南部山地形成的焚风效应加强③城市南北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④水汽充足,往往形成较强的降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20.A

21.A【解析】20.由材料可知,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下,这个南风主要是夏季风,所以济南在早春时可以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A正确;材料中该地气温变化不符合济南夏季气温特点,B错误;初秋时,强大的亚洲高压开始盛行,所以济南主要是偏北风影响,是冬季风,C错误;济南属于华北,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C,不符合该地气温变化,D错误,所以选A。21.由于济南在山东丘陵的北麓,所以受局地山谷风的影响,南风势力会增强,①正确;南风经过爬升,在济南一侧形成焚风效应,②正确;城市位于山麓北侧,南北之间纬度的差异,会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③正确;济南位于背风一侧,所以水汽下沉,不易凝结,降水较少,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南风热岛,顾名思义就是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周边大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在白天该地区与周边地区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但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这种现象就是南风热岛。南风热岛的出现与整个大气环流和局地小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北方部分城市也存在着一定的风力热岛现象,比如北京,由于北部存在较高的燕山山脉,使得冷空气翻越燕山影响北京的时候出现下沉增温,加上城市环流的因素形成北风热岛;石家庄西部有太行山脉,冷空气翻越太行山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热岛,称之为西风热岛等等。(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读沿38°N纬线附近我国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2.1月平均气温石家庄与盐山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岛效应 B.焚风效应 C.距海远近 D.季风强弱23.图示石家庄的气温特点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提高复种指数②节约能源能耗③蔬菜提前上市④减少火灾发生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22.B

23.D【解析】22.从图中看,石家庄位于太行山山麓地带,受焚风效应影响,温度高于盐山,B正确;热岛效应是城市比郊区温度高,A错;两地距海远近和季风强度差别不大,CD错。故选B。23.从图中看,石家庄气温较高,冬季供暖时长较短,可节约能源能耗,蔬菜生长旺盛,提前上市,②③正确;复种指数与积温有关,图示气温特点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①错;图示石家庄气温是受梵风影响,焚风为干热风,会增加火灾风险,④错。②③正确,故选D。【点睛】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2022·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征,对大兴安岭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读“沿43°30'N大兴安岭上1月份海平面气温(将当地平均气温按温度直减率订正到海平面,以消除海拔高度的影响,从而突出展现焚风效应)与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若1月份当地气温直减率为0.5℃/100米,则图示海拔最高处1月当地实际气温约为(

)A.-24.5℃ B.-17.5℃ C.-11.5℃ D.-28.5℃25.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出现几率及其强度有着时间变化,对其推测正确的是(

)A.冬春季节焚风少于夏秋 B.焚风强弱没有年际变化C.每日午后焚风强度较大 D.白天焚风出现少于夜晚【答案】24.A

25.D【解析】24.读图可知,海拔最高处约1300米,其对应海平面气温为-18℃,则考虑气温直减率应降低0.5℃×13=6.5℃,则其实际气温约为-24.5℃,A正确。故选A。25.由题干可知,焚风是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因此,冬春季节未必少于夏秋季节,且有年际变化。故A、B错误。夜间大兴安岭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下山风(西北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故C错误。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出现几率较小、强度较弱。D对。故选D。【点睛】焚风效应:潮湿空气越过高山,在山坡背面形成的一种干燥高温的阵风。在迎风坡成云致雨,背风坡形成干热风。(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往往以陈风形式出现。人们最早发现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同一时间意大利米兰大雨如注,而瑞士卢塞恩却呈现出“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推测阿尔卑斯山山麓焚风效应较强的坡向及影响因素(

)A.南坡

海陆位置 B.北坡

海陆位置C.南坡

大气环流 D.北坡

大气环流27.阿尔卑斯山山麓焚风效应夜晚强于白天的主要原因(

)A.白天,背风坡坡面增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抑制焚风B.夜间,背风坡坡面降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加强焚风C.白天,背风坡坡面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抑制焚风D.夜间,背风坡坡面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焚风【答案】26.D

27.D

【分析】26.影响阿尔卑斯山的是盛行西风,属于南坡地处迎风坡,北坡地处背风坡,北坡是大气环流影响下的背风坡形成的焚风效应,D正确,ABC错误,故选D。27.夜间,山坡相比山谷,坡面降温速度快,气温低,吹山顶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焚风,D正确、B错误。白天山地坡地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AC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焚风效应的有关知识。焚风在世界很多山区都能见到,但以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美洲的落基山脉、黑海与里海之间的大高加索山脉最为有名。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山前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不同。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8.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他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是(

)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C.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D.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29.气流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垂直递减,④处气温比①处大致高(

)A.3℃ B.9℃ C.12℃ D.7.5℃30.下列地理现象与焚风效应无关的是(

)A.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 B.吐鲁番盆地夏季高温C.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D.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热带荒漠【答案】28.C

29.D

30.D【分析】28.由于山地迎风坡多降水而释放热量,导致在迎风坡气温垂直递减率要小于背风坡;仔细观察不难发现,①到②、②到③、③到④三段直线倾斜程度只有②到③最小,说明这一段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最小,其原因是因为水汽凝结的过程中要释放出热量;C正确。故选C。29.从右图中仔细观察,从海拔3000米的③处(山顶)气流下沉到海拔1000米时的气温增加值为15°C,说明气流从到③到④气温的垂直增加率为7.5°C/1000米,由此可以推出④处气温=15+7.5=22.5°C;④处气温比①处大致高7.5℃。D正确,故选D。30.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为西南季风的焚风效应,出现干热河谷景观;吐鲁番盆地夏季由地势低,气流越过山地下沉增温明显,而出现的焚风效应,夏季出现我国最高气温;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沙尘暴是中纬西风越过西部高大山地后产生的焚风效应有关,使中部平原增温,变得干燥,在大风天气下容易引起沙尘暴现象;ABC都与焚风效应有关,不符合题意;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的热带荒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沿岸寒流的减湿作用而形成的。与焚风效应无关。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点睛】焚风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在高压区,空气下沉也可产生焚风。二、非选择题3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大行山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气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示意某月份太行山东坡暖脊。(1)指出太行山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2)推测图示太行山暖脊可能出现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太行山暖脊的形成原因。(4)研究发现,夜间焚风强度明显高于白天,对此作出合理解释。【答案】(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2)冬季;华北平原气温低于0°C。(3)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团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4)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分析】本题以某月份太行山东坡暖脊图为材料,涉及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大气运动、焚风效应、暖脊原理与成因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哪里高哪里低,整体走向等分析。根据上图可知,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而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太行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其暖脊走向大致与太行山平行,等温线向北凸出,大致延南北狭长分布。(2)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均气温高于20°C,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低于0°C,图中华北平原等温线低于0°C,故应为冬季。(3)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说明暖脊气温较高,根据气温分布可知,该月是冬季,太行山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冷气团)先到达太行山西部,一部分受山脉阻挡,在山脉西部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沿着山脉爬升到达山顶,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然后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形成“焚风”,下沉气流,给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增温,所以太行山东侧气温明显高于西部,形成暖脊。(4)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主要跟山风、谷风有关系。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无遮挡保护,热量快速散失,辐射冷却较快,坡地气温低气压高,山谷气温高气压低,气流沿山坡下沉至山谷,形成山风,此时山风风向与焚风风向一致,双风同向,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受太阳辐射照射,获得太阳辐射多,坡地增温快,坡地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从山谷沿山坡上升,此时谷风风向与焚风风向相反,双风相异,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所以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32.(2021·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三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地区,其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下图a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图b为太行山东麓焚风的季节分布图。(1)推断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向并分析原因。(2)研究表明太行山东坡焚风效应夜晚强于白天试说明原因。(3)说明太行山早春焚风对当地农业的有利影响。【答案】(1)东侧焚风较强。原因:太行山西侧为高原,冬季来自大陆内部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气流越过太行山,在太行山东侧(背风坡)下沉增温,温度升高;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2)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3)早春焚风可以使气温升高,热量增加;积雪融化,土壤解冻,有利于冬小麦返青;有利于春播提前。【分析】本题以太行山焚风为背景,考查焚风效应的强弱分布、日变化及原因、焚风对农业的影响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焚风产生的原因是气流越过高山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气流越干燥,下沉的高度越高,越容易出现焚风。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太行山东麓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太行山西侧为黄土高原,东侧为华北平原,东侧海拔高差大,冬季来自大陆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在越过太行山时在太行山东侧下沉增温,且增温幅度大,使得东侧焚风较强,西侧较弱。(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太行山东坡焚风多出现在夜间至次日上午,在9时左右出现的频率最高,到午后14:00左右消失。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会形成谷风,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3)太行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有积雪,早春焚风可以使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土壤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