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fu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2、数(cù):密。3、罟(gǔ):网。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6、彘(zhì):猪。7、悌(tì):敬爱兄长。8、莩(piǎo):饿死的人。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五、课文串讲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于国家(总算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移:迁移。粟:小米,指谷类。亦:也是。其:代河东。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考察。政:政治无如:比不上。加:更。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如。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以……喻:用……来比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鼓:名作动。之:助词,无义。兵:武器。刃:刀锋,借代。兵刃:同义复词。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或:有的凭(自己)耻笑。而:表修饰。百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跑了百步。而后:然后。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不:那只不过没有(跑)。直:只是,不过。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之民)也。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无:同毋,不要。之;取独。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谷:粮食。数罟:细网。入洿池:进入池塘。胜:尽。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以:按。时:时令。10、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撼也。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表承接。11、王道之始也。之始:这就是……开端。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5─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5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撼”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三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动词,种植。之:助词,无义。衣:穿。帛:丝织品。豚:小猪。彘:猪。1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畜:畜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时机。其:代鸡、豚、狗、彘。夺:耽误。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时:农时。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谨慎。庠序:古代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讲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颁同斑。颁白:头发花白。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老百姓。王:名作动,称王。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涂:同途,道路。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1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则:表转折。岁:年成。1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什么不同。于:与。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斯: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三部分(5~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1、以意逆志法: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有时甚至可以猜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如本文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可以根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3、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七、作业第三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⑵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过程与方法:⑴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⑵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1、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2、孟子和他的散文:PowerPoint投影: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二、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三、教师范读课文,疏通课文词句(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课文词句要点备注: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梁惠王──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必修2《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王好战,请以战喻。请:敬辞,请允许我……(必修2《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有的人……,有的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尽。(必修2《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数罟:数,cù,密,与“疏”相对;罟,gǔ,从网,古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四、重点词句积累与梳理板书:PowerPoint投影:积累与梳理:1、词语:五十步笑百步养生丧死无憾2、活用:鼓之(名—动),衣帛(名—动),不王者(名—动),树之以桑(名—动)3、虚词:之、于、其、是、斯4、固定结构: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5、句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均介词结构后置);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五、问题探究(课文内容分析):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3、“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4、要想“王道之成”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5、有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板书(PowerPoint投影):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何也?邻国之政不用心→民不加少孟子: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道之始:不违农时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以时入林王道之成:树之以桑无失其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勿夺其时谨庠序教结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六、课文背诵指导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⑴结构严谨。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个有机的整体。⑵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⑶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2、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颠倒“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可以吗?明确:不可,因为“也”表示轻快感情(《醉翁亭记》中20多个“也”字写“乐”),“矣”表感叹、畅快升级,“焉”字一般用于满足式的感叹畅快,有总结强调的作用。这样用,反映了孟子谈话内容的层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3、问:为什么在“以战喻”和“王道之阻”语段不用或少用语气词?明确:“以战喻”是叙述,描绘形象,而语气词长于感情的抒发;“王道之阻”是对梁惠王的指责,照应开头。对梁惠王的指责,孟子运用了对比、类比、整句,更显气势,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语流。4、问: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明确:⑴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⑵排比、对比、类比、整句的运用。5、PowerPoint投影课文要点。6、全班齐读课文,多媒体音频朗读,学生跟读、尝试背诵。八、布置作业课文词句练习。(另印,略)《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二、以读促悟1、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2、梁惠王的形象分析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3、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4、诵读指导: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三、明王道,解仁政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2、小组探究: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区别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而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明确:保民——富民——教民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PPT介绍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4、自由朗读5—7段,想象孟子谈及王道主张时的神态及语气明确:自信、期待的神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速应适当加快,情绪应饱满、自信)四、联系现实,学以致用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请大家联系现实,看看孟子的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孟子启示我们……)结语: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忧黎民的长者,一位浩气长存的智者。虽然孟子的主张在当时被忽略被遗忘,虽然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孟子当初的理想,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直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在我们手中、在你们手中实现。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语录体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我以读为线设计了此次教学。课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通过读的方式串联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篇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2.导入新课(1)学生复述课文。(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介绍作者、作品。4.文章梳理问答。(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四、总结、扩展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二、整体感知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出题讨论式讨论题:(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2.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3)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4)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倒装句: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四、总结、扩展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发(1)百发百中(发射)(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兵(1)非我也,兵也(兵器)(2)穷兵黩武(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草木皆兵(兵士)胜(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五【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第一层:⑴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⑵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⑶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第二层:⑴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⑵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第三层:⑴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⑵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⑶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第四层:⑴“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⑵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第五层:⑴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⑵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⑶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⑷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第一层: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第二层: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第三层: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⑴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⑵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第五层: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3、结句是否有省略?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六、内容点拨(见“基本设想”第二段)。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同学互查);2、预习新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篇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2、能力目标: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正确的理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4、尽信《书》,不如无《书》。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四、熟读课文。1、听朗读录音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同学生齐读。五、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一)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二)疑难实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三)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2、例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2)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3)省略句。①何也——省主语“此”。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六、布置作业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孟子和梁惠王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中心问题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了,可为什么人口劳力却没有增多?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回答?从两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问题。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三、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2、水到渠成,小结段落层次,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议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四、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2、怎样才能做到王道?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小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①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②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5、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五、归纳文章主旨。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六、总结本文的特点。《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①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七【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2、数(cù):密。3、罟(gǔ):网。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6、彘(zhì):猪。7、悌(tì):敬爱兄长。8、莩(piǎo):饿死的人。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五、课文串讲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于国家(总算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移:迁移。粟:小米,指谷类。亦:也是。其:代河东。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考察。政:政治无如:比不上。加:更。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如。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以……喻:用……来比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鼓:名作动。之:助词,无义。兵:武器。刃:刀锋,借代。兵刃:同义复词。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或:有的凭(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
-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金砖联盟高一(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安保人员短期聘用协议
- 房产开发贷款协议案例
- 2024年海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普通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仿写(闯关训练)(解析版)-2025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 写字楼租约格式
- 核反应堆基本概念
- 高边坡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
- 风电场月度运行分析模板(共28页)
- 起搏的基本概念
- 明挖隧道施工方案
- 消防部队水源手册范本
-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中国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研究
- 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 七年级英语上培优扶差记录表
- 二级减速器箱体盖工艺卡片
- 互联网高速专线电路开通测试报告[宝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