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清朝乾隆五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全世界的32%,而此时的欧洲仅占22%,一个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比欧洲十一个主要国家还高出10%。这一年是1785年,美国已经诞生,但是,清朝仍然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当时,世界上只有十个人口大于五十万的城市,而亚洲就有八个这样的城市,除了日本的江户、印度的马德拉斯,剩下的都在中国,它们分别是:南京、北京、苏州、扬州、广州、杭州。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康熙驾崩的时候,全国人口已经破1亿。乾隆二十年,全国人口为两亿,等到乾隆驾崩,人口总数已经到了三亿。道光帝时期更加明显,清朝人口涨到了四点一亿,约为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因此,在清朝,中国就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
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品种没有增加,性能没有改变,生产技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耕文明辉煌工业文明滞后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日益僵化、腐朽,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基层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一步规范;明清政府注重加强民族间的往来,平定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天朝上国观念浓厚,逐渐落后与世界潮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44--1840--1912年)【阶段特征】经济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土地耕种面积扩展,高产作物引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赋税制度进一步变革,人头税逐步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手工业专业化发展;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思想文化:呈现承古萌新特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出现,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色彩,理学仍占主流地位;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京剧产生并发展,文艺领域呈现世俗化平民化倾向,并体现反封建色彩;“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理清明清君主专制强化下中央机构的演变。历史解释明初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君权与相权矛盾基本解决;清初延续明代制度,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史料实证运用古代史料、后世研究评论材料,史料实证明清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明清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家国情怀明清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从中体会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考纲要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必备知识】明朝的建立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元末农民起义◎明朝统一形势图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胡惟庸的越轨行为可归结为三方面:独断专行、私拆朝廷奏疏、收受贿赂。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泉水的味道像酒),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大家认为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胡惟庸一.明朝的政治建制:【中央官制 】①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②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③宰相胡惟庸挑战皇权。
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藏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1.废除宰相,强化六部
(1)背景: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①诛其人: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②废其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③永不立: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明朝中央集权示意图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2)措施:①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当皇帝年幼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导致君权旁落,容易造成宦官专权。③缺少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造成了过分集权于皇帝,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④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影响政务处理的效率。
皇帝直接统治六部具体行政机构,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朱元璋精力充沛、断事果决。据吴晗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批阅奏折208件,处理事情424件。可能是历史上最忙的皇帝。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一是干预朝政,宦官通过代批奏章来干预朝政。二是任免官员,宦官得势时,内阁首辅及六部尚书,他们都可以任意进退。三是监军统兵,通过直接担任军事指挥官来控制军权,四是操纵厂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衙门等特务机关是明代所独有的。
(3)影响:①奠基: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协助理政,很少参与决策。
②确立: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随侍皇帝,参与机密。③发展:明宣宗给予阁臣票拟权。
代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④顶峰——明神宗时阁权压倒部权。
“部权尽归内阁”,权力空前膨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编、检、讲读之官,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2.明朝内阁制度(1)建立过程:
(2)运作方式:
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宣宗时期鼓励太监学习,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皇帝的朱批◎内阁的运作过程①职能:
②特点:(3)职能与特点: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A.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内阁没有行政权,不能正式统率六部;
C.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D.票拟权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实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014·全国卷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B内阁与宰相的比较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
宰相内阁地位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地位巩固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决策大权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权,一级决策者,有属官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影响可以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1)宦官专权:①司礼监:掌握批红权力,牵制内阁。②实质:非法定机构,无实权,代表皇权,强化皇权。(2)特务统治:①厂卫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②影响:凌驾于司法之上,强化监察控制。3.明朝中央机构异化:
锦衣卫是一个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军事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凌驾于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之上。它所设的监狱,称为“诏狱”,意即皇帝特批的监狱。朱元璋的后继者,又创立东厂、西厂,由太监掌管,听命于皇帝。厂卫横行,构成特务政治的一大特点。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2014·全国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2.(2017·
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BA【地方行政制度】
1.废行省,设三司:(1)职能:a.承宣布政使司(藩司):分管地方民政和财政;b.都指挥使司(都司):分管地方军政;c.提刑按察使司(臬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2)特点:(3)评价:“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4)发展:至明代中后期,朝廷派出总督、巡抚到到地方节制三司。(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分封诸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把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藩。那些被封建的藩王,不仅有地盘,而且有军队,权力相当大。燕王、晋王、宁王等率兵驻守北方边疆,防止刚刚被逐出中原的蒙古卷土重来;周王、齐王等驻守于内地各省,监督封疆大吏。为了保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可以“清君侧”。他的本意是想倚重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殊不知事与愿违。——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军事制度】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互不统属。
五军都督府:【考试制度】(1)概况:考试内容:一是从四书五经原文摘句命题,敷衍成文;二是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发挥,阐明经义,代圣人立言。试卷文体: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股用对偶排)。(2)影响:
①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及文化的发展。②科举由选拔人才的制度变成了束缚读书人思想的工具。
1.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图二.明朝的对外关系:①积极方面: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损耗重大,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军事冲突:(1)戚继光抗倭斗争:背景:①元末时期日本武士利用中国政局动荡侵扰中国;②明初的海禁造成沿海的居民生活困难,走私猖獗,加剧了沿海的形势。措施:明廷派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2)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获得了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后来,荷兰和西班牙相继侵占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一)明清易代:
1.明朝的灭亡
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三.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①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②建立大清: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③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清朝初期,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集体决策,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2)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皇权得到了扩大。(3)雍正年间,为用兵西北,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常设机构。1.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在宫内设置的,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颁布诏书,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政令。
2.军机处:(1)军机处的设立及职能:(2)军机处特点:(3)军机处的影响:①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①机构简单,有官无吏;②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③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④办事效率高、速度快——皇帝有谕,军机处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⑤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保密性强——军机处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⑥始终不是正式衙门。
①特点:②作用:
清初官制,多因明法,通政司受内外本章,有敷奏封驳之权。……胤禛以通政司职权太重,扼中外庶政之要,主之者不得其人,或与政府因缘为奸,乃别设奏事处,命内外诸臣,有机密事,改用折奏,直达御前。——萧一山:《清代通史·上卷》
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3.推行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迅速、机密。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①设立:②影响:秘密立储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将秘密立储制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4.秘密立储制度:秘密立储的制度,摆脱了“嫡长”观念的束缚,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由皇帝全权决定皇位继承人,是皇权强化的表现。雍正即位后,宣布秘密立储决定。
1.(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2.(2013·江苏高考·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DB
1.督抚制: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三)清朝的地方行政:清朝25个省级地方行政区划。其中18个省以汉地为主;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伊犁、乌里雅苏台;2个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到乾隆中叶,全国15巡抚,直隶、四川、甘肃三省无巡抚,由总督兼任巡抚事。全国8总督,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无总督,由巡抚兼总督职责。
①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事务。②改土归流A.原因: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B.概括: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间基本完成。C.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边疆开发,融合民族关系。2.清朝边疆政策: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1)对蒙古(鞑靼、瓦剌):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1)治理台湾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③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2)反击沙俄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平定三藩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4)共治西藏①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②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⑤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①有利于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②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④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⑤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北接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诸岛西北至巴勒喀什池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清朝前期,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能力提升】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②以强化君权为核心,专制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1.特点2.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②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二.明清时期对地方社会基层的控制
1.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2.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3.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核心突破】(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史实必背)(一)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2.设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5.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6.地方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共青团活动介绍
- 太阳能发电效益测算
- 总结者挑剔者控场者记录者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常见的角
- 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单元作业试题大全附答案
- 需要性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 《生理学感觉系统》课件
- 《入井安全须知》课件
- 一提供安全感
- f放射治疗总体概况
- 公司培训介绍
- 2024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解读(全)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高清版)JTG 5142-2019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 物流运输项目 投标方案(适用烟草、煤炭、化肥、橡胶等运输项目)(技术方案)
- 电力企业合规培训课件
- 领导干部任前谈话记录表
- GB/T 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
-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精选文档】
- 新版pep小学英语四上单词默写
- 期中考试班会PPT
- 送货单EXCEL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