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講導論教學目的:本講屬導論性質,目的是幫助同學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並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與瞭解,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一、什麼是“中國近現代史”二、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主題三、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意義與方法一、什麼是近現代史(一)界定:1,“史”字本義出土文獻·史鼎及史尊中的“史”字說文解字中的“史”字“曆”“史”兩字連用是近代才開始出現的。三種歷史:I、過去發生的事件、生活的人物、存在的現象等II、當時人對上述事件、人物、現象等所做的原始記錄(問題:文獻上記錄的都是真實的嗎?沒記錄的就是沒有的嗎?)III、後人根據上述原始記錄對過去發生的事件、生活的人物等所做的研究歷史並未“過去”,它是現實生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亞各國歷史問題之爭2009年12月哥本哈要氣候峰會上的“HistoricDeal”之爭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歐盟國家領導人商討對策最近有關“中國模式”的討論“中國模式”是個“迷”嗎?大學歷史課與中小學歷史課不同中小學數千萬人讀一本書,大學一人讀數百數千乃至數萬本書。中小學讀的是歷史故事和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大學更側重於對歷史背後的規律和相關的理論進行探究。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2,什麼是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是近現代中國的國史,主要記述和探討自1800年以來,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到今天為止從全局上對中華民族命運和國家發展前途有重要影響的重大政治經濟社會活動。(二)“近現代”不僅僅是一個時間觀念,而是有其特定的內容從詞源來看,“近代”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文獻中早已存在,它與“古代”和“昭代”等詞相對應,指的是離說話者所在的“昭代”即當代距離較近,而介乎於古代和當代之間的一段歷史。從晚清開始,該詞被用來翻譯西文的modern等詞。到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該詞漸成為新興的研究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的專門學科的代名詞,即“中國近代史”。“現代”一詞在英文中本與“近代”是同一詞,即modern,但在中文中,它卻常常被用來指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歷史時期,現在也有學者拿它來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古代”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繁衍、融聚、奮鬥、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光榮歷史,雖偶爾也涉及到周邊國家和民族,但範圍始終十分有限,亞洲以外其他地區發生的事件雖對中國也有所影響,但程度有限。“近現代”則與此不同。近現代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與古代極不相同的內涵。近現代史的三大特徵:1,“近現代”是世界性的,是全球化的。“列國”、“戰國”觀念。“一切無不牽及外交”。孫中山題詞毛澤東:在此時代,“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問題”。1919年7月14日,他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曾形象地描述說:“湘江,乃地球上東半球東方的一條江。他的水很清。他的流很長。住在這江上和他鄰近的民族,渾渾噩噩。世界上事情,很少懂得”。“咳!湘江湘江!你真枉存於地球上。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順他的生,逆他的死。”2,人類社會的政治組織形式上也出現了革命性的發展,政治日趨民主化,資產階級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共和國先後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人類社會主潮。3,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戰前,歐美主要國家政治制度不同,有的采君主制,有的用民主制,但對科學技術,沒有一個國家表示抵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蘇聯等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各國在政治經濟上的立場“雖一個站在北極,一個站在南極”,但“對於自然科學及機械工業都是維護的。”世界的一切都可革命,誰都對於自然科學及機械工業尚未聞有革命之聲。左派的,右派的,帝國主義者與反帝國主義者,男的,女的,白種,黃種,老年,幼年,沒有一個肯樹反自然科學和反機械工業的旗幟。所以我們如說中國必須科學化及機械化,並且科學化和機械化,並且科學化和機械化就是近代化,大概沒有人反對的。這種科學機械文化發源於歐洲西部,近代史就是這種文化的發展史,歐西以外的國家都是被這種文化征服了。抵抗這種文化的國家不是被西歐佔領了,化為殖民地了,就是因戰爭失敗而覺悟,而自動地接受這種文化,勝利的抵抗是沒有的,能利用這種文化來生產,來防守國土者就生存,不能者便滅亡。這是近代史中的鐵律,沒有一個民族能違犯的。”(蔣廷黻:《中國近代化的問題》,《蔣廷黻選集》,第四冊,第637-638頁,臺北:文星書店出版社,1965。)近現代的這些特點,是我們研究和探討中國近現代史時不能不時時加以注意的。換言之,我們要想深入瞭解和更好地認識近現代的中國,就必須充分注意中國與世界的關聯與互動,關注此種關聯與互動的潮流與方向。二,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傳統的兩種認識:“革命”與“現代化”中國近現代史作為大學正式開設的課程,最早始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學科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以羅家倫、蔣廷黻為代表的“近(現)代化”派和以李鼎聲、範文瀾、胡繩等人為代表的“反侵略派”。
兩派雖然在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這一點上是大體相同的,但對於整個近代歷史發展的認識框架及對歷史發展動力的認識等卻存在著很大分歧。一般說來,“近(現)代化”派把“近(現)代化”看成近代歷史發展的動力,認為中國只要能夠學習西方,實現近(現)代化,中華民族就能復興。反侵略”派則認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只有徹底從帝國主義的統治和壓迫下解放出來,只有徹底打倒作為帝國主義的工具的中國反動派,中國才能有真正的國家統一、人民民主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參見範文瀾《中國近代史序言》,1946年版)研究近代史,就是為了提醒人民,警惕帝國主義會利用這樣那樣的方法來破壞中國人民的革命,為了指出中國的民族獨立只有依靠無產階級的領導而不可能依靠資產階級的領導來實現”。(胡繩:(《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北京六版序言))這一派要證明的重點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怎樣在中國尋找和製造他們的政治工具,他們從中國統治者與中國人民中遇到了不同的待遇,以及一切政治改良主義者對帝國主義者的幻想曾怎樣地損害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同上,香港初版序言)我們的認識中華民族在近現代面臨著雙重歷史任務,一方面必須革外國帝國主義和勾結外國帝國主義的中國封建主義的命,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另一方面也要學習西方,實現中國的近(現)代化。但是,在這兩重任務中,革命不是為了革命,近(現)代化也不是為了近(現)代化,革命和近(現)代化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最高目標,那就是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國家。換言之,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國家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而革命與近(現)代化則是完成這一主題的兩大重要手段。“建國”的含義建設現代國家,一般簡稱為“建國”(state-building),並不是簡單地指創建一個全新的國家。在大多數情況下,“建國”指的是按照現代國家的標準和要求,在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社會諸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改造或建設一個對外擁有獨立自主權、內部社會秩序良好、經濟文化繁榮發達、人民不僅需要盡其應盡的義務而且還享有各種應該享有的權力,從而能夠安居樂業的國家。從鴉片戰爭起,中國的先進分子們就感到:“有天地開闢以來未有之奇憤,凡有心知血氣莫不沖冠發上指者,則今日之以廣運萬裏、地球中第一大國而受制於小夷也。”(馮桂芬:《校邠廬抗議》(近代文獻叢刊),第48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從那時起,中華民族如何在強國如林的近代世界中“自立於天下”而不為“天下萬國所魚肉”(同上,第51頁)的問題,就日益迫切地擺到了全國人民面前。近代前期統治階級上層的洋務運動以求強求富為中心,對世界潮流認識不清,沒有樹立起真正的近代國家觀念,30年後終歸失敗。甲午以後,仁人志士痛感於“列強之帝國主義如怒潮聚至,武力的掠奪與經濟的壓迫,使中國喪失獨立,陷於半殖民地之地位。滿洲政府既無力以禦外侮,而鉗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厲,適足以側媚列強”,“知非顛覆滿洲,無由改造中國”,乃從革命和立憲兩條思路發起了“建國”的運動。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建國方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派先後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等團體,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建民國,而“革命之目的,非僅僅在於顛覆滿洲而已,乃在於顛覆滿洲以後,得從事於改造中國。依當時之趨向,民族方面,由一民族之專橫宰製過渡於諸民族之平等結合;政治方面,由專制制度,過渡於民權制度;經濟方面,由手工業的生產過渡於資本制度的生產。循是以進,必能使半殖民地的中國,變而為獨立的中國,以屹然於世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1月23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則認為中國不具備實行共和政治的條件,甚至連實行君主立憲政治的條件也不具備,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只有在保持清朝政府統治的大框架下,先以開明專制作預備,然後再逐步過渡到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詳見梁啟超《開明專制論》,載《新民叢報》第四年第一號——第五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一日至三月一日)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之所以高舉革命旗幟,其最高目標亦是要建立一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國家。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更鄭重聲明,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長期奮鬥的目標不是別的,而是“要建立一個新中國”。“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1949年6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再次指出,近代中國人民學習西方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他們“成功地建設了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後來十月革命後改學俄羅斯,也是因為俄國人民成功地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國家:“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複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後春筍,努力學習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時期,學的也是這些東西。這些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所謂新學,包括那時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和中國封建主義的文化即所謂舊學是對立的。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除了舊學派,新學派自己表示懷疑的很少。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那時的外國只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進步的,它們成功地建設了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日本人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人學。”(《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69-147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史達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70頁。)在建設現代國家的過程中,革命與現代化都是建國的重要手段,都不可缺少。二者之間雖在特定時期內所占位置和重要性並不總是完全相等,而是有所輕重,但卻決不是前後相續、完成一件之後再去做另一件,而是同時擺在中國人民面前,兩者互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革命可以為現代化事業開闢道路,而現代化則為革命事業提供物質上的支持,而無論獨立也好,還是現代化也好,都是現代國家所不可缺少的要素,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1944年4月3日,毛澤東在修改任弼時起草的一份檔時,加上了如下文字:“因為中國革命的長期性,一方面為著革命與戰爭事業的物質供給上的需要,一方面為著人民的需要,都必須從事經濟建設的工作,不應該也不可能等候把全部敵人打平後才去進行建設工作。”(同上,第三冊,第125頁。)毛澤東這裏所說的“經濟建設工作”,其中就包括了現代化建設事業在內。
1944年5月2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為陝甘寧邊區工廠廠長及職工代表會議舉行的招待會上發表題為《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的》講話,指出:“現在無論中國和外國都在為了同一的目標而奮鬥,那就是打倒法西斯。我們陝甘寧邊區的工業建設,也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目的一樣,是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需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的。中國落後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工業。日本帝國主義為什麼敢於這樣在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它欺侮我們的落後。因此,消滅這種落後,是我們全民族的任務。老百姓擁護共產黨,是因為我們代表了民族與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建立新式工業,如果我們不能發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在抗日戰爭中,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擊了百分之五十八的日軍、百分之九十的偽軍,這方面我們是有經驗、有成績的。但是,對於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我們還不大懂,可是這一門又是決定一切的,是決定軍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這一切東西的,是決定社會變化的.因此,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應該學習經濟工作,其中許多人應該學習工業技術。我們邊區是一個大學校,其中有一門課叫工業,這次職工代表大會便是一個工業的短期訓練班。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不關心工業,不關心經濟,也不懂得別的什麼有益的工作,對於這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只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反對這種空頭‘革命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各種技術知識。”(《毛澤東文集》第三卷,第146-14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006年第12次印刷。)總之,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國家。學習近代歷史,要始終圍繞著“建國”這一核心問題,從宏觀上把握和認識近代中國由盛轉衰、備曆屈辱、覺醒奮鬥、後來居上、民族復興這樣一個大趨勢。(視頻:胡錦濤在紀念三中全會三十周年大會上論20世紀中國的三次革命)三,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意義與方法中央《05方案》規定:大學設立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的總目的,是幫助大學生“瞭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一)本課程在清華的發展概況20世紀20年代後期羅家倫在清華講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解放後開設中共黨史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設中國革命史90年代初改中國革命史通論(以現代化為座標,擬進一步改為中國近現代史通論)1999年改毛澤東思想概論2005年開始改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二)清華學生需要學習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1,培養目標的要求清華大學的培養目標:三種人興業之將(實業家)治國安邦之才(政治家)學問大師(學者專家)2,國家建設與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工業化初期急需大批單科性專門技術人才,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便需要複合型人才,理工科人才要有相當人文修養,文科人才要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基本瞭解和認識3,時代的要求: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尋求答案;同時,沒有深固的民族本根,立足不牢,極易被全球化浪潮卷走,而學習歷史,特別是近現代的歷史,無疑有助於我們紮牢根基,從容應對此一浪潮。4、個人修養需要學習歷史
公眾人物不懂歷史出笑話
趙薇日本軍旗裝事件:2001年12月,刊登在《時裝》雜誌2001年第9期的趙薇著日本軍旗裙在紐約拍攝的“軍旗裝”照片被媒體曝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爭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聯名致信趙薇,要求趙薇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勇於道歉,並稱要將趙薇和《時裝》雜誌告上法庭。趙薇:我的行為,傷害了很多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經歷過日本侵華戰爭的一些長輩。我通過《娛樂現場》節目向所有的觀眾朋友們表示最誠摯的道歉。“我覺得作為一個算是國家培養出來的青年演員,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大家的支持和鼓勵,或者是關心,才能有今天的成績。我通過這個事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非常能夠影響到自己的形象和別人的感受。我覺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訓,而且我覺得對於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或者是對於很多更加年輕一些的年輕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讓大家深刻地認識到這段歷史。我想從這兒以後我會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好好的去做好一個大家熟悉的一個演員、公眾人物。在德藝方面,能夠有很好的進步。我希望所有的觀眾朋友給我時間跟耐心,我會努力地改正。”公務人員不懂歷史,胡作非為。黃埔軍校遺址變夜總會(三)歷史是國家綜合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西方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從宗教中尋求人生歸宿的傳統不同,中國文化很早就已經覺悟到,人是歷史的動物,人生於歷史之中,長於歷史之中,創造於歷史之中,最後又歸於歷史之中。唯其有史,人才成其為人;唯其有史,人才能夠年積代累,起點一代更比一代高,境界一代更比一代美;唯其有史,立功、立言、立德者,為國家、民族發展做出重大發明創造和貢獻、犧牲者,以及大奸大惡、為害國家、民族者,才得以記錄在案,昭示警醒後人,激勵來者。宋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管子》)“不知來,視諸往”(《春秋繁露》)“述往事,思來者”(《六臣注文選》)一部《春秋》,其“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春秋繁露》)。龔自珍:“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史之外無人倫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鉤沉論二》)“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尊史》)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以來,歐美列強對外侵略擴張,也常常從“歷史”開始,或者把他們欲侵略的那些非歐美國家和民族說成是“停滯的”、“沒有歷史的民族”,或者把他們打入“歷史”的另冊之中,把他們描繪成“野蠻的”、“未開化”或“半開化的”、“傳統的”而“非現代的”民族,以便為自己的侵略行為披上“文明的”、“現代的”的“合法“的外衣,給自己本來極不人道、極不光彩的行為賦予一種“啟蒙”、“解放”的光彩。“中國數千年專制”?孟德斯鳩《法意》:“一言以蔽之:支那者,專制之國也,其治制以恐怖為之精神。”(孟德斯鳩著,嚴複譯:《法意》,上冊,第180頁。)“中國兩千年專制”說盡否中國歷史。黑格爾根本否認東方國家有歷史黑格爾:“中國‘歷史作家’曾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其他亞細亞人民雖然也有遠古的傳說,但是沒有‘真正的歷史’。印度的《四吠陀經》並非歷史。阿拉伯的傳說固然極古,但是沒有關於一個國家和它的發展”。(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第110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名叫Statecraft:StrategiesforaChangingWorld,HarperCollins(NewYork,NY),2002.書中在談到所謂的“中國威脅”的時候說,中國不會構成冷戰時期蘇聯的那種挑戰。因為中國現在還不是一個軍事超級大國,今後也不太可能成為一個軍事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法報文章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領導世界尚不夠格(2月24日《參考消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說:“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基本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歷史作為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僅是知識和學術問題,它是中華民族綜合國力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歷史安全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安全,歷史教育是否成功,關係到中華民族能否真正實現偉大的歷史性的復興。當代青年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擔負著建設國家復興民族的偉大使命,而要完成這一偉大使命,必須學好歷史,尤其是學好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深入瞭解中國歷史發展大勢,瞭解中國基本國情,熟知中華民族是如何一步步從輝煌的古代走到多災多難的近代,並最終覺醒、奮起,走上今天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的。(四)課程大綱、教材、參考書1,大綱第一講導論第二講大變局第三講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四講辛亥革命和帝制的終結第五講民國初年的政治與文化第六講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第七講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第八講中國共產黨開闢革命新道路第九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上)第十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下)第十一講解放與建國第十二講向社會主義過渡第十三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的成就與失誤第十四講與西方世界關係新局面的開啟第十五講改革開放教學大綱.doc(2)教材與主要教參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修訂版)主要參考書:《中國近現代史述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五)、一些具體學習要求實事求是,真學真信真用;整體把握、通解通識,避免割裂;學為開創,非為“戲說”,非為復古,更非為“復仇”;增智慧,煉眼力,長見識,練膽氣。教師努力因材施教,同學凸顯主體,積極參預,開展研究性學習。問、講、辯、賽、演(表演、演示),多形式“親吻”歷史,力爭每個同學都有較大收穫遵守紀律、不曠課、不遲到;有事應憑假條請假;課堂上不做與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成績:平時50%(包括平時出勤、課堂參與、一篇作業,3000字以上),期末考試5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問題集.doc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閱讀書目.doc2010年3月8日雪後科學館教學目的:通過本講的學習,使學生對鴉片戰爭以來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及文化滲透有一個總體認識。一、西方的崛起與中國的衰落二、中西衝突與被迫開放三、中國遭遇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中國是一大轉折時代,經歷了“由盛轉衰、備曆屈辱、瀕臨亡國、覺醒奮起、革命獨立、民族復興、後來居上”的過程。中外關係經歷了“主動封閉、被動開放、被動封閉、主動開放”過程。邊緣化、殖民化、貧困化、革命化一,西方的崛起與中國的衰落
近代以前的中國與西方
(一)近代以前的中国与西方中國:歷史悠久,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中始終處於有利地位,對世界科學文化和經濟貿易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西方:黑暗的中世紀,宗教與世俗政權並立,教會在社會生活各方面佔據重要地位,沒有統一的政權和社會秩序,戰亂不斷,經濟文化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於痛苦之中。(二)15世紀以後的西方與中國1,西方:地理探險、小國崛起、殖民帝國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宗教改革,政教分離政治革命(民族國家、議會民主、文官制度、公共輿論空間、普及教育)發明創造,空前增多工業革命,提供動力,生產力提高,市場擴大,全球經濟體系政、教、商三位一體,對外擴張建立國際組織,確立外交遊戲規則(右圖為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崙)五百年後西方人的沉痛反思(《從黎明到衰敗:從1500年到現在的西方精神生活史》封面及作者)天朝復興MP4.avi2,中國無兵的文化(無國防軍)禮法的社會經濟繼續有所發展,直到1800年左右,中國製造業的產值仍相當於歐洲所有國家的總和對於科技發明與技術專家不重視,科舉考試中也沒有科技的地位對外採取退守之勢,迫不得已時則採取傳統的“以夷制夷”的策略對國際組織及新的外交遊戲規則不夠瞭解和重視外患引發內亂,從此走上大衰退之路左圖為郎世寧(1688-1766)繪《春郊閱駿圖》,騎馬者為乾隆皇帝科舉考試清軍士兵縴夫(三)19世紀國際體系的形成、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大國”先後崛起,中心不斷轉移,歐洲均勢與對外擴張,非歐洲國家先後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全球化與世界統一市場的形成:中世紀前世界多元多中心→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歐洲稱霸世界→英國獨霸→一戰前後諸強並起,二戰以後形成兩極世界→20世紀末兩極格局解體,多元格局開始萌芽影響近代中國的三大世界體系維也納體系(1815):歐洲國家百年均勢與對外擴張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19-)雅爾塔體系(1945-1989)新體系?二,中西衝突與被迫開放(一)五次侵華戰爭,中國被打入世界體系
鴉片戰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中法戰爭(1883-1885)甲午戰爭(1894-1895)八國聯軍戰爭(1900)(右圖為八國聯軍戰爭時西方的宣傳畫向中國開戰)(二)中國在對外戰爭中失敗的原因鴉片戰爭中,清朝參戰軍隊多達10餘萬人,犧牲總督以下高級官員十數名,士兵數千人,而涉洋遠來的英軍,前後共僅15000餘人,犧牲僅百餘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雖多達近30000人,但除了在大沽口一役中曾經遭受重創、英軍有500餘死傷外,其他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和傷亡,相反,到是清朝軍隊幾乎在每一次戰鬥中都有重大傷亡。一主一客,一多一少,一正義一侵略,為什麼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清朝軍隊,結果卻慘敗於區區遠道涉海而來的侵略軍之手,致使中國主權領土大受損失?其原因究竟是什麼?1,“器”不如人林則徐說:“彼之大炮,遠及十裏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轉展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覿面接仗。似此相距十裏八裏,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故所謀往往相左。”戰爭發生時在福建任汀漳龍道、駐漳州的徐繼佘:“二百年全盛之國威,乃為七萬裏外之逆夷所困,致使文武將帥接踵死綏,而曾不能挫逆夷之毫末。興言及此,令人髮指眥裂,泣下沾衣”,“自念一介寒微,曾受知遇,當此危難之際,正當捐糜圖報。逆夷叵測,事無了期,與此土為安危,與此城為存亡,以八字自堅:‘竭力盡心,聽天由命’,如上而已。”(右圖為《瀛環志略》作者徐繼佘)通州張家灣之戰.mpg2,理不如人李鴻章:“自有洋務以來,疊次辦結之案,無非委曲將就。”“洋人論勢不論理,彼以兵勢相壓,我第欲以筆舌勝之,此必不可得之數也。”(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一冊,第103頁。)楊外長談公理與外交.avi3,“法”不如人(制度)中國從秦開始進入“一統”之世,其法以及體現此法的制度從頭到尾都是為了防止競爭的,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無兵的文化”和“無兵的社會”(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國家承平之日,這固是幸事,社會上下有序,文質彬彬,安靜和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各享其樂。但不幸的是,一旦外敵入侵,這樣一種文化,這樣一種社會,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動員起足夠的力量,有效抗擊侵略者。4,知不如人(知彼知己不如人)外報:“中國官府全不知外國之政事,又不詢問考求,故至今中國仍不知西洋,猶如我等至今未知利未亞洲(今譯非洲——編者)。”(魏源:《海國圖志》第81卷“夷情備采,《澳門月報》論中國”。)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庚午,朝廷命欽差大臣奕經,向被俘的英軍軍官詢問英吉利國“距離內地的水程,以及來華途中共經幾國”?“喀什米爾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陸可通?該國與英吉利有無往來?此次何以相從來浙?其來浙之孟加拉、大小呂宋、雙英(鷹)國夷系帶兵頭目私相號召,抑由該國國王招之使來?是否被其裹脅,抑或許以重利?該女王年甫廿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46卷。)同年四月甲申又諭臺灣總兵達洪阿及道臺姚瑩查詢英吉利國“周圍幾許”?英吉利“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屬者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與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此次遣來偽官,除撲鼎喳系國王所授,此外各偽職是否授自國王?抑即由帶兵之人派調?”
(同上,第47卷)魏源:“以通市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向,莫悉其離合”!(魏源:《海國圖志》百卷本,第2卷“籌海篇”。)5,助不如人(缺少國際同情):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統治階級尚沒有外交觀念。即使當時最有見識的睜眼看世界的個別官員和士大夫,充其量也不過是在歷朝歷代處理邊疆問題的“以夷制夷”策略的大框架上,討論如何應付新的、來自西洋的“夷狄”。平時既不注意聯絡邦交,一旦發生戰爭,不僅沒有任何國家同情自己,更談不上出手相援,相反,列強紛紛抓住機會,落井下石,竟相向中國勒索權益。中英之間的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先是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繼而撲上來分享戰果。1840年6月,美國一家雜誌發表題為《英國與中國》的評論,認為中英之間的衝突“既有趣又重要”(bothinterestingandimportant),是一個對美國讀者來說“充滿興趣的(fullofinterest)”話題。無論英方獲勝,還是中方獲勝,都會對美國有利。文章又指出:“若干世紀以來,中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向人類封閉起來,其內部結構,其實際大小,其人口數量,其貿易狀況,其制度的性質,其機械改進,其社會與國內經濟,其員警,其道德戒律,其宗教,除極少一點點由並不稱職的人士獲准短期逗留於其沿海地區期間所窺見的之外,幾乎一無所知。”“因此,如果上天有眼,註定要打破這種嚴重的封閉狀況的話,也許必須由外國軍隊來打破。”
(EnglandandChina,inTheUnitedStatesDemocraticReview,Vol.7,Issue30(June1840),pp.516-517.)1844年7月3日,美國援引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屬條約的所謂“先例”,與清朝政府簽訂《望廈條約》,不僅爭取到了英國人所爭取到的大多數在華特權和利益,而且還有所增加和擴大。關稅方面,《南京條約》規定要“秉公議定”(“HisMajestytheEmperorofChinaagreetoestablish…afairandregularTariffofExportandImportCustomsandDues,whichTariffshallbepubliclynotifiedandpromulgatedforgeneralinformation”),而《望廈條約》則明確提出稅則的變更由美國領事“議允”,從而正式取得關稅協定權。治外法權方面,《五口通商章程》只規定在英人與各國人發生詞訟糾紛時,英人由英國領事審理,而在《望廈條約》中,不僅規定中美民人詞訟時美國人不受中國法律的制裁,而且規定美國人與他國人之間的詞訟也罷由美國領事審理。此外,《望廈條約》還規定美國軍艦可以到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這就為外國軍艦踐踏中國的領水權、干涉中國內政和壓迫中國,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規定可以在口岸建立教堂、醫院,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侵略開闢了方便之門。正因為如此,美國公使顧盛在條約簽訂後表示:“美國及其它國家,必須感謝英國,因為它訂了《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但現在,英國和其他國家,也必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個門戶打開得更寬闊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一方面向中國表示願意擔任調停,一方面又不失時機地派軍艦跟隨英、法行動,向中國施加壓力,簽訂中美《天津條約》,從中國攫取大量特權。在此期間,俄國表現更為惡劣。它乘中國內外交困、無力他顧之機,於1858年5月,逼簽《璦琿條約》,使俄國不戰而奪得黑龍江以北原屬於中國的60萬平方公里領土。對此,1858年10月,恩格斯就評論指出:“(俄國)正好就在這個時候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此後,俄使普提雅和伊格納季耶夫一方面積極向英、法提供有關中國的軍事情報,為英、法侵略中國出謀劃策,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表示願意擔任調停,同時以此為條件,脅迫清朝政府進一步將更多領土、主權出讓給俄國。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時,伊格納季耶夫先以調停者的身份逼迫中國同英國、法國分別簽定《北京條約》後,又迫使中國於1860年11月14日同俄國簽定《北京續增條約》,即中俄《北京條約》,不僅承認《璦琿條約》的相關條款有效,而且進一步割占中國烏蘇裏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俄國還以此取得了進一步割占中國西部大片領土的“依據”以及在中國內地設立領事館和通商等特權。俄羅斯遠東俄羅斯遠東海參崴火車站火車站對面列寧像街景中國是否事事不如人?當然不是。實際上,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當時的綜合國力顯然並不比英國差,即使在製造業方面,中英兩國之間在當時並未拉開太大距離,而英軍當時的軍事裝備技術也還遠未達到不可戰勝的地步。尤其不應該忘記的是,中國當時有4億多人口,人力資源遠比英國豐厚,又有主場作戰之利,迴旋機動餘地較大,後勤補給方便、充分。如果清朝當局戰略戰術指導思想明確,力量調動充分,任何入侵者在中國都將寸步難行,更遑論取勝。可悲的是,當時除林則徐等少數疆吏外,統治階層作為一個整體來說,並未進行任何戰爭動員,以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到反侵略戰爭中來,亦無前後一貫的戰略戰術指導思想,最高統治者道光和鹹豐皇帝父子相承,左右依違,戰和不定,輕重不分,造成全局上的被動,儘管前線將士英勇抗擊入侵之敵,但卻始終無法擺脫戰略上的被動,終於造成戰爭的失敗。相反,倒是英國人非常重視“反動員”工作,盡可能離間清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漢族群眾的關係,以孤立、打擊清朝統治者。(三)中西衝突的根源?中西之間的“教科書問題”近代西方“野蠻”的“文明”“文明的衝突”?“帝國的衝突”?“市場的衝突”?還是其他衝突?“中國人自以為高人一等,狂妄自大,缺少寬容,不樂交流,自私自利,與世界人民脫離開來。文明的力量在世界風靡一時,他們卻對之加以抵制。基督教勢不可擋,傳播世界各地,照亮了世界上凡有人居住的旮旮旯旯,但是他們卻似乎不為所動。因此,如果上天有眼,註定要打破這種嚴重的封閉狀況的話,也許必須由外國軍隊來打破。”
(EnglandandChina,inTheUnitedStatesDemocraticReview,Vol.7,Issue30(June1840),pp.516-517.)1841年12月,美國前總統JohnQuincyAdams在麻省歷史學會(MassachusettsHistoricalSociety)發表演講,提出如下問題:Thejusticeofthecausebetweenthetwoparties---whichhastherighteouscause?其答案是:“Ianswer,Britainhastherighteouscause.Theopiumquestionisnotthecauseofthewar,butthearrogantandinsupportablepretensionsofChinathatshewillholdcommercialintercoursewiththerestofmankind,notupontermsofequalreciprocity,butupontheinsultinganddegradingtermsoftherelationbetweenLordandvassal.”(DavidA.Wells:Thetruthaboutthe“opiumwar”,inNorthAmericanReview,162:6,June1896)三,數千年未有之巨變對外關係與國際地位的變化(左下圖為1793年英人繪英使覲見乾隆呈遞國書圖,右上圖為義和團時期西人給向中國開戰圖)李鴻章說:“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東北,闖入中國邊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載,亙古之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裏之遙,胥聚於中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士大夫囿有章句之學,而昧於數千年來一大變局,狃於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創巨而痛深,後千百年之何以安內而制外。”從英國歸來的王韜認為:“居今日而論中州大勢,固四千年來未有之創局也。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海外諸國至中華而貢獻者,來斯受之而已,未嘗遠至其地也。以故天下有事,其危常系西北而不重東南.自與泰西諸國通商立約以來,盡舟航之利,曆環瀛之遠,視萬裏有如咫尺,經滄波有同衽席,國無遠近,皆得與我為鄰。”他感歎:“嗚呼!世變至此極矣!中國三千年以來所守之典章法度,至此而幾將播蕩澌滅,可不懼哉!”陳天華:《猛回頭》(1903年):“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法蘭西,占廣州,窺伺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這中國,那一點,我還有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陳天華集》第28頁)陳天華《警世鐘》(1903年):“噯呀!噯呀!來了!來了!甚麼來了?洋人來了!洋人來了!不好了!不好了!大家都不好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貴的,賤的,富的,貧的,做官的,讀書的,做買賣的,做手藝的,各項人等,從今以後,都是那洋人畜圈裏的牛羊,鍋子裏的魚肉,由他要殺就殺,要煮就煮,不能走動半分。唉!這是我們大家的死日到了!”(第52頁)(下圖為德國明信片:《來自膠州的問候》。請注意:中國人都戴著腳鐐)秋瑾歌<歎中國>歎我中國不及西國好,歎古時興盛今蕭條!豈是蒼蒼不鑒我,故而把這毒霧塞空宵?我同胞賦性本完美,為何難把白人超?只因囚在這黑暗牢獄裏,把這神聖遺裔盡磨銷。(《秋瑾全集》,第347-348頁)毛澤東:“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直到現在的抗日戰爭,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二章第一節《百年來的革命運動》)(二)社會性質的變化毛澤東:“自從一八四O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後,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三節《現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右圖為英人武裝走私鴉片圖)毛澤東:“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近年有人主張要重新評價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認為西方殖民主義勢力衝擊了中國封建的“超穩定系統”,不但有利於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文化向世界體系擴張,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等東方國家的歷史進程,成為東方民族趕上現代文明的唯一良機,有的甚至說:“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西方殖民主義者不但不應該被批判,而且應受到表揚,因為他們給中國人民“啟”了“蒙”,帶來了“近代文明”。事實究竟如何?中外國民生產總值比較表中外國民生產總值比較年份中國日本歐洲美國俄國印度世界注1820219221881334111715單位:10億美元189020639630216991711560191324269997520229201266719332891371181606237227330419523061971724167751322758921750年中歐印國民總產值占世界份額(據貝羅克《1750-1980國際工業化水準》)1820年中國與歐美俄日印等國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例1900年中、印、歐、美
國民總產值占世界的份額近代中、印、歐、美GDP發展趨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六大特點:“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基礎——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二,民族資本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對於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三,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制。在淪陷區,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治。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並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在淪陷區,則一切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佔。五,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六,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特別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進攻,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三節《現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三)主要矛盾的變化“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當然還有別的矛盾,例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同上)(四)歷史任務的變化政治上,“既然現階段上中國革命的敵人主要地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那麼,現階段上中國革命的任務是什麼呢?毫無疑義,主要地就是打擊這兩個敵人,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中國革命的兩大任務,是互相關聯的。如果不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就不能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因為帝國主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因為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而農民則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如果不幫助農民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就不能組成中國革命的強大的隊伍而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二章第三節《中國革命的任務》)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現代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一,農民的暴力革命與理想追求兩次農民革命高潮:太平天國(1851-1864)、義和團運動(1899-1900)近年來有關近代農民革命研究和宣傳中的幾種錯誤觀點:“邪教”說、“反現代化”說、“封建化不可避免”說、“反傳統文化”說等太平天國(1851—1864)(一),西方的侵略造成中國經濟社會危機,民不聊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直接而重大影響,大量賠款使更多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本來法定一千錢換一兩銀,但鴉片戰後,各地銀錢比例已經高達1比2000至1比2300左右,由於農民交稅最終要折算為銀兩,因此,與乾隆、道光時期相比,農民常常需要以三年之糧完一年之糧。在此情況下,“牢固的中華帝國遭受了社會危機,稅金不能入庫,國家瀕於破產,大批居民赤貧如洗,這些居民開始憤懣,進行反抗。”(馬克思、恩格斯:《國際述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264頁。)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商路改變。戰爭之前,廣州是對外貿易的唯一口岸,進出口貨物經兩條道路運達廣州或從廣州運入內地:一條是廣州經大庚嶺沿贛江北上至江西九江,一條是自廣州經南風嶺到湖南湘潭。兩條商路之上,從事運輸、護商、旅店、商販等業及依附為生者不下百萬。商業中心移至上海後,廣東、湖南、江西百萬人失業。福建五夷山盛產茶葉,戰前此地所產茶葉由陸路運至廣州出口,五口通商後,改由福州或廈門出口,原靠挑茶為生者亦大批失業。東南沿海原從事運輸的商船等亦受到排擠,大部分破產歇業。戰後洋貨進口增加,也對中國的手工業等產生相當影響。再加以1846-1851年間水旱蝗災頻發,西南及長江流域等數千萬人受災,饑民遍地,餓殍載道。(二)洪秀全欲在地上建立“天國”洪秀全(1814-1864)出生於廣東花縣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在本村學生中成績最優異。從1828年後,他多次到廣州考秀才,都落第而歸,心情極為憤懣不平。1837年,他經受不了考試失敗的打擊,一病不起。1843年,洪秀全最後一次參加考試,結果仍是名落孫山,遂決定從此不再參加科考,而準備自己“開科取士”。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拜上帝”一詞可能出自洪秀全在廣州時得到的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勸世良言》中的“拜上帝之公會”之句。此時的洪秀全未必已經有起義的決心,他更多的興趣可能還是在宗教方面,希望以此解脫因科舉考試失敗而產生的不快。1847年初,他到廣州,隨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JacoxRoberts,1802-1871)學習,I不久就秀全一怒之下,與羅孝全脫離關係。但直到此時的洪秀全似仍未有任何發動起義的正式計畫。(據曾經於1853年在上海見過李秀成等人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MatthewT.Yates宣稱,他在上海時曾聽他們說起過,天地會原來並無起義的計畫,後來起義是官府逼迫所致,不得不反。拜上帝會的發展很快,勢力不斷壯大,到1847年底已有2000餘名會眾。同時,拜上帝會與當地豪族紳士之間的磨擦也不斷增加。時洪秀全去廣州未歸,當地地主武裝於1848年11月逮捕了在拜上帝會中地位僅次於洪秀全的重要領導人馮雲山等,送到桂平縣監獄中關押。當地的團練不斷派兵攻擊拜上帝會,雙方武裝衝突不斷發生。此時,天地會在廣西起義,廣西全省處於失控狀態。於是,洪秀全等於1850年2月正式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下令會眾“團營”,秘密準備發動起義。1851年1月11日(農曆十二月初十日),是洪秀全的生日,拜上帝會在金田打敗前來圍剿的清軍,斬副將伊克坦布,正式宣佈起義。次年二月中旬,洪秀全在武宣東鄉宣佈即天王位,正式建號“太平天國”,立軍師,設百官,蓄發易服,號召四方。光有遠景目標,而沒有現實的實惠,仍難以吸引更多的下層民眾參加到其起義隊伍中來。為此,洪秀全極力說明“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道理(《原道覺世訓》,中國史學會主編,王重民等編:《太平天國》,第一冊,第92頁。),並在起義之後不久,即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其中規定:“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醜田,好醜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務使天下共用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凡男婦,每一人自十六歲以尚受田,多逾十五歲以下一半。如十六歲以尚分尚尚田一畝,則十五歲以下減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歲以尚分下下田三畝,則十五歲以下減其半分下下田一畝五分。……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勻,人人飽暖矣。”(中國史學會主編,王重民等編:《太平天國》,第一冊,第321-322頁。)《天朝田畝制度》中有關平均分配土土的規定,雖限於當時的條件,還不能立即實行,但這畢竟從心理上極大滿足了起義群眾對平均土地的強烈要求,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同時,它所規定的“聖庫制度”也從物質分配上保證每個參加起義的人都能夠享受到基本平等的生活待遇,使他們可以全力投入革命而無物質上的後顧之憂。這對於長期掙扎在赤貧乃至死亡線上的廣大農民群眾來說,不啻是一個“天堂”般的世界。也正因為如此,太平軍所到之外,廣大貧民踴躍加入,太平軍隊伍從起義之初的數千人,到兩湖地區時就已擴大到數十萬人。(三),一系列嚴重失誤導致失敗
1,定都天京,分兵西征、北伐,犯下戰略性錯誤2,天京之變,導致內部分裂3,洪秀全錯誤總結教訓,最終導致局勢不可挽回
洪仁玕《資政新篇》1859年春,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從香港來到天京。洪秀全把他封為幹王,總理朝政。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的經驗,提出一個統籌全局的施政綱領——《資政新篇》,在“以風風之,以法法之,以刑刑之”三大原則下,提出權歸於一、嚴禁朋黨、改良風俗、建立法制等一系列措施。他認為,“中地素以驕奢之習為寶,或詩書美豔,金玉精奇,非一無可取,第是寶之下者也。夫所謂上寶者,以天父上帝、天兄基督、聖神爺之風(今譯聖父、聖子、聖靈——編者)三位一體為寶。……中寶者以有用之物為寶,如火船、火車、鐘錶、電火表、寒暑表、風雨表、日晷表、千裏鏡、量天尺、連環槍、天球、地球等物,皆有奪造化之巧,足以廣聞見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婦兒掩飾之文,永古可行者也。”他建議學習歐美強國之“善法”,積極與西洋各國平等通商貿易,學習西方技藝,興鐵路、輪舟之利,開發礦山以興寶藏,興辦郵亭以通書信,興辦銀行,推行保險,獎勵發明創造,設立學館、醫院、跛盲聾啞院、鰥寡孤獨院等,以教育、救助病殘老幼等。這些措施與後來洋務派所提出的綱領相比,顯然更全面地反映了近代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要求,與《天朝田畝制度》一起,構成太平天國的基本綱領,代表了太平天國理論探索的最高水準。洪仁玕將這一綱領呈報洪秀全後,洪秀全做了詳細批註,同意其中的絕大多數主張。《資政新篇》並非太平天國的當務之急,換言之,它是一個革命成功後進行經濟社會建設的綱領,而不是一個指導革命戰爭的綱領,在當時太平天國的環境下,是根本沒有條件付諸實踐的,對於從戰略全局上扭轉太平天國的危險局面,並無多少幫助。洪仁玕初到天國即無功封王,自然引起眾將領不滿,洪秀全不得不先後將一批年輕善戰的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提拔為王。他們在太平天國後期與清軍和清朝政府借來“助剿”的洋兵洋將爭奪江、浙、皖、贛等省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太平天國得以繼續維持五六年之久,不過他們亦無力從戰略上根本挽救太平天國的危局。李秀成曾經建議洪秀全轉守為攻,放棄天京和蘇浙地區,轉向中原地區,集中太平軍兵力攻打北方。洪秀全拒絕了這一建議,決定死守天京,從而失去了扭轉局勢的最後機會。1864年初,太平天國週邊蘇、皖、浙根據地已幾乎盡失,天京城週邊防禦工事亦已被破壞殆盡,城裏太平軍只有萬餘人,糧食已經吃完,派出洪仁玕到常州、湖州等地催調太平軍回援天京,將士均以天京無糧,無法應命。李秀成建議洪秀全“讓城別走”,洪秀全大怒,嚴加斥責。李秀成再次上奏,說明不讓城別走,天京將“合城性命定不能保”,洪秀全益怒:“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穌聖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王,何懼之有?不用爾奏,政事不用爾理。爾欲外去,欲在京,任由於爾。朕鐵統江山,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何懼曾妖者乎?爾怕死,便是會死。政事不與爾相干!”(李秀成:《李秀成自述》,中國史學會主編,王重民等編:《太平天國》,第二冊,第827頁。)天京陷落圖局部1864年四月,洪秀全病逝,長子洪天貴福繼天王位。守衛天京的太平軍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殊死戰鬥一個半月餘。最後,湘軍轟倒城牆,蜂湧而入,天京陷落。洪天貴福突圍至安徽廣德,與洪仁玕匯合,在皖、浙邊界堅持戰鬥,不久失敗,叔、侄二人均遇害。李秀成等突圍後,在天京週邊一山中被湘軍俘獲,不久亦遇害。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至此宣告失敗,其餘部數十萬此後逐漸與撚軍等匯合,繼續堅持鬥爭。(四),評價太平天國革命前後持續14年,縱橫十餘省,最後由於戰略指導思想、內部人事衝突等原因,未能完成其本來極有可能完成的歷史使命。儘管如此,太平天國革命仍在近代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它系統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不僅試圖從土地所有制方面根本解決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的土地問題和社會保障等問題,而且還進一步提出與外國平等交往通商,學習西方強國,引進和發展近代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新型生產力,建立近代強國的主張。這些進步主張雖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不能立即付諸實踐,但它的提出,無疑代表了近代社會發展的方向,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持續而重要的影響。歷史證明,後起的康有為、孫中山等在其變法或革命實踐活動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太平天國革命思想的影響。其次,太平天國革命基本破壞了清王朝的統治體系。在此之前,清朝的正規軍為八旗和綠營,在鴉片戰爭中即已表現出十足的腐敗無能,根本無法完成反抗外國侵略、保衛祖國的任務。太平軍興後,八旗和綠營更是不堪一擊。在廣西象州戰役中,七名太平軍戰士進攻清軍綠營威遠營,竟出現千名綠營兵棄營潰奔的場面,清軍統將烏蘭泰上奏鹹豐皇帝時,不得不承認“千兵不敵七賊,實出情理之外”,自請治罪。太平軍所到之外,幾乎如入無人之境,清政府派出鎮壓的將帥常常被太平軍鎮壓。直到曾國藩等人為代表的主要由在籍官員和地方鄉紳為主體組織起來的地方武裝“團練”的興起,才逐漸改變了這一局面。但從此以後,清朝的軍事大權漸轉入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僚所掌握的由地方團練武裝演變而來的湘軍及從中分化出來的淮軍等手中,人事權、財政權等亦漸落入地方封疆大吏手中,清朝政府想退回到此前的中央大權獨攬的局面,已經不太可能,一旦它想冒險這樣做時,它的壽命也就到頭了。最後,太平天國在與西方列強的交往中,不卑不亢,堅持民族平等,拒絕列強的威脅利誘,同時,當列強試圖阻止太平軍前進,或直接組織“常勝軍”、“常捷軍”、“洋槍隊”等,幫助清軍進攻太平軍時,太平軍對之進行決定反擊,屢敗清軍的洋兵洋將,卻屢屢被太平軍戰敗,大長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志氣,鼓舞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鬥志和決心,也粉碎了西方列強迅速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企圖。同時,太平軍的英勇鬥爭,也有利地支援、配合了亞太地區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平等自由權利的正義鬥爭。二,統治階級的自強與自救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政府陸續採取一系列措施,以應對當時的危局。這些措施有的是根據與歐美列強所簽訂的條約不能不完成的“義務”,有的是中央主持對外交涉的官員和在地方主持軍事的地方封疆大吏在切身經過了痛苦體驗之後而主動提出的補救措施。這場運動涉及內政、外交、軍事、經濟、教育等諸多層面,前後延續達30餘年,時人稱為“同治中興”、“同光新政”、“自強新政”,後世史家則常稱之為“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等。(一)制度移植1,外交機關初步實現與國際接軌《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正式取得了在北京設立使館、派使駐紮的權利,交涉日繁,事關重大,勢不能不設立一個更為正式的專門機構來主持辦理其事。1861年1月13日,經奕訢等奏請,鹹豐皇帝正式批准在京師設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派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管理。2,設立海關總署,又根據《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有關條文的規定,請英國人“幫辦稅務”。1861年,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NelsonLay,1832-1898)出任首任總稅務司,1864年,英國人赫德(RobertHart)繼任總稅務司,直至1908年退休。在他們的主持下,中國海關建成了一個幾乎完全由外國人組成的機關,以英文為辦公語言,完全採用西式的管理方式。從技術的角度看,較之舊的稅關工作效率確有明顯提高,關員亦較清廉,確有“現代”氣象,但是,近代獨立國家的海關是一把重要鎖鑰,關乎國家經濟財政命脈,而這恰恰是近代中國海關所不具備的,表面上很“現代化”的海關,卻從根本上失去了一個現代化的海關最重要最本質的作用。赫德及其聘請的來自法、德、俄、美等國的稅務司和高級職員,都極力為各自的國家從中國謀求利益,起著他們國家在中國的外交官、軍人、商人、傳教士等所不能起的重要作用。3,向各國派駐使節。《清史稿》:“同治中,志剛、孫家穀之出,是為中國遣專使之始。光緒建元,郭嵩燾、陳蘭彬諸人分使英、美,是為中國遣駐使之始。其時以使俄者兼德、奧,使英者兼法、義、比,使美者兼日斯巴尼亞、秘魯,而日本無附近之國,則特置使。甲午以後,增置漸多,迄於宣統,俄、英、法、德、和、比、義、奧、日本皆特置使,日斯巴尼亞則改以法使兼,秘魯、墨西哥、古巴則以美使兼。韓國置使旋廢。有約之國,惟葡萄牙、瑞典、那威、丹馬諸國無駐使,有事則以就近駐使任之。國際交涉,大至和戰之重,細至節文之末,為使者罔弗與聞,關國家休戚者固至重也。”(二)技術引進鹹豐九年,僧格林沁在大沽打敗英、法兩國艦隊時,“得其所遺炸炮炸彈,苦心研究,督令火器營弁兵依樣仿製”,不過,由於是“無師之學,僅能得大概,而不克究其精微”。恭親王奕訢等在與英、法等國簽訂完條約、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也曾有意識地向這些國家的有關人員詢問是否願意向中國出售武器、是否願意向中國士兵教授技藝。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總理衙門奕訢等上奏,認為“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自洋人搆釁以來,至今數十年矣。迨鹹豐年間內患外侮,一時並起,豈盡武臣之不善治兵哉?抑有制勝之兵,而無制勝之器,故不能所向無敵耳?外洋如英、法諸國,說者皆知其惟恃此船堅炮利,以橫行海外,而船之何以堅與炮之何以利,則置焉弗講。即有留心此事者,因洋人秘此技巧,不肯輕以授人,遂無從窺其門徑”。現在應從京城火器營等挑選數十名弁兵,“派往江蘇學習,可期事半功倍。且有洋人指授,必能精益求精。現在浙江正在用兵,托名學制以剿賊,亦可不露痕跡,此誠不可失之機會也。若於平賊之後,始籌學制,則洋匠雖貪重值而肯來,洋官必疑而阻撓,此又勢所必至者。是宜乘南省軍威大振,洋人樂於見長之時,將外洋各種器械火器實力講求,以期盡窺其中之秘,有事可以禦侮,無事可以示威。”(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第264-265頁。)這裏的“練兵”與“制器”,概括出了前期洋務運動最核心的兩大重點。兩江總督曾國藩出於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提出購買外洋船炮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認為“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誇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於所罕見”,中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有,在中華則見貫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且“購成之後,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曾國藩:《複陳購買外洋船炮折》,李瀚章編:《曾文正公全集》,“奏議”第14卷,第10-11頁。)鹹豐十一年(1861年),曾在安慶設立火藥局、子彈局,又設內軍械所,“全用漢人,未雇洋匠”,聘請華衡芳、徐壽等擔任工程師,製造槍炮彈藥,廣儲軍實,並於同治元年(1862)成功試造“火輪船”一艘,雖“行駛遲鈍,不甚得法”,但曾國藩在觀看了演試之後,還是“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孫毓棠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第250頁)李鴻章是洋務運動前期的主要實踐家。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致書曾國藩,歷數自己到上海後看到英、法軍隊狀況時的感受:“鴻章嘗往英、法提督兵船,見其大炮之精純,子藥之細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其陸軍雖非所長,而每攻城劫營,各項軍火皆中土所無,即浮橋、雲梯、炮臺,別具精工妙用,亦未曾見。……深以中國軍器遠遜外洋為恥,日戒諭將士虛心忍辱,學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駐上海久而不能資取洋人長技,咎悔多矣。”(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第252頁)李鴻章一邊命令將士學習英、法軍隊,按西式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又千方百計購買洋槍洋炮洋彈藥,當然,付出的代價是極高的,“買一顆從英國炮船上偷來的很普通的12鎊炮彈要費30兩銀子,買一萬粒最壞的銅帽也要19兩銀子”(1863年馬格裏(SirHallidayMacartney)手書劄記,轉引自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第253頁),長此以往,是很難維持的,規模也難以擴大。因此,他“念購器甚難,得其用而昧其體,終屬挾持無具,因就軍需節省項下,籌辦機器,選雇洋匠,仿造前膛兵槍、開花銅炮之屬”。(光緒元年十月十九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屋里尖尖角课件
- 西京学院《影视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数据采集与预处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 西京学院《机器学习》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二物理举一反三系列1.4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含答案))
- 爆米花课件背景
- Module 4单元备课(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西昌学院《土地评价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然气净化高级单选题复习试题有答案
-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航空器系统与动力装置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23年)
- 2023年副主任医师(副高)-中医骨伤科学(副高)考试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
- 《红星照耀中国》PPT只是分享
- 引水隧洞专项施工方案
- 初中英语-Unit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污水处理站安全培训课件
-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课件
- 大型幕墙施工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 六年级写自己典型事例300字范文(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