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A师范大学为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6/1A/wKhkGGYM3wqAJcNbAALsKU8GOKw246.jpg)
![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A师范大学为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6/1A/wKhkGGYM3wqAJcNbAALsKU8GOKw2462.jpg)
![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A师范大学为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6/1A/wKhkGGYM3wqAJcNbAALsKU8GOKw2463.jpg)
![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A师范大学为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6/1A/wKhkGGYM3wqAJcNbAALsKU8GOKw2464.jpg)
![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A师范大学为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6/1A/wKhkGGYM3wqAJcNbAALsKU8GOKw24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问题提出(一)培养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实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学科的划分变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完善,社会整体对于升学的目标也逐渐提升,从以往的上大学、上好大学,日益转变为上好大学的好专业。然而由于高考录取机制的限制,势必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而大多数服从调剂的学生最终很可能会被一个自己完全不曾了解、不曾喜爱的专业录取。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是解决现实困境的需要,专业认同也逐渐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而本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科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和专业认同程度成正比关系。因此,专业认同的培养对学生自身成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育学学科性质和专业地位备受质疑在我国,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和专业地位质疑的声音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目前社会对于教育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均不高,许多人不了解、不知道教育学专业,即便知道教育学专业也对其的评价持消极态度。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这样一段话:“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学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学系学生,社会学学系的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钱钟书对各个学科地位的描述,把教育学置于所有学科之后,由此可见他对教育学的态度。(三)本人本科时期感悟本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好好了解所报专业,对于教育学专业认识理解不足,一开始只是以为毕业后可以担任中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师。等到真正步入大学阶段后才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所期望的有很大偏差,于是感到十分迷茫,对于专业课程的兴趣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低下、自我效能感较低,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生活。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才逐渐重获对教育学专业的信心和兴趣,真正投入到教育学专业的学习。了解到本班同学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服从调剂,选择教育学专业并非他们所愿,而是服从调剂后的无奈之举。因此,这类同学大多也缺乏对教育学的专业认同感。微格教学和顶岗实习时期,我们容易对所学专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产生质疑。由于我们实习期必须去中小学担任某科目教师,所以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学科选择和学科训练,我当时选择了政治学科,同班同学多数选择了政治、英语和语文,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地理、历史等。由于我们缺乏学科背景,实习时面临学校岗位不协调、需要调动时,我们就自然而然成了那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石,如本来是选择政治科目训练的同学,被调动去教历史等。临近毕业之际,我们发现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十分残酷,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招聘有严格的专业要求,如语文教师则限制专业为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等,地理教师限制专业为地理科学类、地理学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便丧失了这些就业机会。教育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高校教师则要求研究生、博士及以上学历,教育学本科生仍被排除在外。似乎去私立中学任教是教育学本科生的最大出路,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状况也让我们对所学专业产生不满甚至是质疑。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笔者对于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望能做出相关研究。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第一,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有关专业认同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生和高职教育领域,相对地,本科领域的研究较为缺乏。其中,集中于某一特定学科的专业认同研究则更加稀少。因而,本研究集中于教育学专业本科生这一特定群体,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专业认同的理论研究,拓展专业认同在特定学科领域的视野和方向。第二,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于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的分析和关于提升专业认同策略和建议的研究,这对于教育学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贡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和拓展教育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为教育学专业的相关研究如学业水平、学业倦怠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第三,本文借鉴前人已有的相关理论,修改和完善了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进行了符合心理学特性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对于专业认同的维度划分理论,为五维度理论提供了支持,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二)实践意义第一,有助于全面了解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诸如对专业的了解情况、专业学习的获得感等等,通过现状的调查来进一步分析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第二,有助于帮助广大教育学专业本科生更好地认识教育学专业,加深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增强专业主体意识,激发专业成长责任感,提升专业自信心。第三,有利于高校教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困境和需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大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第四,有助于在研究教育学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教育学专业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利因素,比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规划等方面,从而可以为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的建设献计献策,以促进教育学专业的健康发展。三、文献综述(一)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专业认同”是从国外引进的学术概念,英文原词是“ProfessionalIdentity”,通过阅读了国外大量有关文献后,笔者发现国外的学者们大多将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为一谈,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和外延划分。在许多文献和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职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相提并论,其中占比较重的文献研究了特定职业的职业认同程度,考察了专业性更强和更为普遍的职业群体,如咨询师、律师、医生和教师等,仅有小部分学者探讨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例如,OlgaPierrakos(2009)等人在研究中,探讨了工程学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通过专业认同理论的视角来了解工程学科学生,通过提高专业认同水平以解决工程学科学生人数持续下降的问题,旨在重新努力提高招生人数和扩展工程学的多样性REF_Ref1983\r\h[1]。而本文中的专业认同,主要是针对大学分科学科体系中的专业概念,探讨的是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因此国外关于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有限,这里不再过多阐述。我国近些年来关于“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增多,尤其是在15年以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显著发展,这也顺应了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的趋势。当前,国内对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维度划分、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和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等,这里根据需要主要对内涵和纬度方面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我国,专业认同内涵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许多研究者对专业认同的定义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一些学者认为专业认同包含在自我认同的范畴之内,侧重于自我对于专业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等等。例如,胡忠华(2007)在关于护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中指出,护理本科生承认自己是护理学生以及将来的护士身份,认可专业的价值,从心底接受这个专业并对这个专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REF_Ref2133\r\h[2]。王顶明(2008)在研究中指出,专业认同就是学生认为自身的性格特点与所学专业相契合,熟悉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在专业学习中有积极地表现,在情感上对本专业产生归属感,并希望未来在本专业领域中能有所建树的一个过程REF_Ref2280\r\h[3]。秦攀博(2009)指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和认识的移入过程REF_Ref2342\r\h[4]。张冰(2012)认为专业认同就是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情感态度,即学生能够接受并认可所学专业,且对本专业做出正面的评价。目前,秦攀博的观点在学界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同REF_Ref2483\r\h[5]。国内还有一些学者将专业认同归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之中,认为学生的专业是特定社会群体,专业认同即学生被纳入这一特定专业的社会群体后产生的情感、外在行为表现以及对该专业群体、该专业本身和专业未来从事职业的真实评价评价等。例如,安芹(2006)研究认为,专业认同表示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情感水平、认同程度,以及从事该专业对应职业的意愿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综合因素REF_Ref2545\r\h[6]。李志(2011)在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中,指出专业认同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投入度、美誉度、喜好度、认知度及匹配度的综合表现REF_Ref2591\r\h[7]。陈秋珠(2019)等学者认为,专业认同是指个体为适应未来专业所要从事的职业角色,逐渐为角色同一化,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与专业一致的价值体系REF_Ref2666\r\h[8]。邢清清(2009)在语言学的专业认同研究中提出,专业认同关注的是专业的社会化过程和其未来发展。更为具体地讲,个体依据与其职业角色有关的社会背景、社会需求等因素,把能够匹配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划分为态度、结构等层次。在态度层面上的认可,与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兴趣及探究相关;结构层面上的认同,则关系到成功职业选择相应的教育水平和个人能力水平REF_Ref2715\r\h[9]。目前,国内关于专业认同维度的研究相对比较完善,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基于对专业认同的内涵界定不同,学者们关于专业认同的维度划分也不尽相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秦攀博关于专业认同维度的划分,他将专业认同分为四个维度,即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其他学者也有各自的观点,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和多维度的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下用表格进行整理。表1-1国内学者对于专业认同的维度划分类型代表学者维度划分内容三维度王顶明、刘永存(2007)REF_Ref2787\r\h[10]认知、情感、持续杨树燕(2013)REF_Ref2839\r\h[11]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倾向因素四维度黄涛(2008)REF_Ref2911\r\h[12]专业目标与计划、学习观、价值感、投入行为王钢(2014)REF_Ref2950\r\h[13]专业意志、效能、期望、价值母远珍(2012)REF_Ref3009\r\h[14]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培养五维度李志(2011)REF_Ref2591\r\h[7]投入度、美誉度、喜好度、认知度、匹配度六维度胡忠华(2007)REF_Ref2133\r\h[2]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专业价值观七维度、八维度等略由于不是主流观点,这里不过多阐述(二)关于教育学专业认同的研究目前,有关特定教育学专业认同的研究数量较少,特别是针对本科层次的研究便数量更少,较为匮乏。因此,为了了解教育学专业认同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为教育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对大教育学类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也进行分类和整理。这些研究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学二级学科。我们发现,针对教育学类专业认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层次,而本科生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此外,针对教育学本科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相似。1.教育学专业认同的维度研究目前尚无权威的测量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工具,学者们通常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探究,而创作问卷的基础便是对专业认同的维度进行划分。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关于教育学专业认同的维度划分大致和前文提到的专业认同的维度划分类似,许多学者将教育学专业认同划分为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六维度等多个维度。2.教育学专业认同的现状研究据整理已有文献得知,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总体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对本专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本专业持有较为积极的情感态度。不同的研究对象在相应的认同水平上略有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在不同的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城乡类别、年级、专业选择方式、学校类型和层次等方面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施远程(2011)对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认同水平较低,并且专业情感维度低于专业认知和意志行为。具体来说,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没有得到提升,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表现不如预期,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缺乏自信和动力REF_Ref3221\r\h[15]。彭艳红(2011)研究表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专业认同方面总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略偏上的位置REF_Ref3289\r\h[16]。周三(2012)对六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学硕士认同水平总体偏上,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学校层次、生源地、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REF_Ref3342\r\h[17]。田丽萍(2014)的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整体的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自主报考与被调剂的硕士研究生之间在专业认同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校层面上,来自“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REF_Ref3420\r\h[18]。纪君柔和王艳(2015)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调查显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该学科的专业认同程度不高REF_Ref3479\r\h[19]。尤瑞琦(2020)对河南六所高校的教育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不足,情感水平一般。专业认同水平在不同年级、城乡类别、学校类型、专业成绩、专业选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REF_Ref3574\r\h[20]。3.教育学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将影响教育学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归纳为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如杨宏(2009)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在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有多种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理解、选择该专业的动机、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条件以及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等REF_Ref3636\r\h[21]。施远程(2011)指出,教育学专业身份认同影响因素,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有专业了解,专业选择动机,专业期待等;学校层面由导师,课程和科研活动构成;社会层面包括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和社会对专业的认可REF_Ref3221\r\h[15]。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提升策略和建议的研究通常也是从影响教育学专业认同的三个层面出发,即针对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关键维度提出不同的建议。如沈嘉(2007)在其研究中从学生个体、学校环境、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即要加强专业宣传、明确学科地位、学生自我调节、改善学校环境、多开设实践类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REF_Ref3750\r\h[22]。周三(2012)在提高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的研究中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建议学校和导师应该帮助和督促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专业认同感低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和层次水平REF_Ref3342\r\h[17]。尤瑞琦(2020)认为,国家要加强对教育学专业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减少学生盲目选择教育学专业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电视栏目等媒体对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就业前景、培养模式等进行介绍REF_Ref3574\r\h[20]。尽管不同的文献在研究教育学专业认同方面有所侧重,但总体而言,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通常编制问卷进行调查,注重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相对匮乏;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大多数研究都涵盖了专业认同现状的讨论,并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提升专业认同水平的策略和建议;最后,在研究对象方面,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对本科生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些共同点说明了这一领域的一些基本特征。(三)文献述评综上所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关于专业认同、教育学专业认同的诸多方面已有相关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在专业认同维度划分等方面出现了超越基础的四维度,呈现出三维度、五维度等创新和突破;研究对象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逐渐涵盖教育、旅游、管理、医护等各个专业,涉及研究生和本科生等群体。然而,这些研究亦存有若干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在关于专业认同内涵的相关研究方面,学界对于专业认同的概念一直未有统一定论,各位学者对于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虽然基本内核大致相同,但是确切的概念界定一直比较模糊。甚至有一些学者,仍然引用国外的概念,将专业认同等同于职业认同,容易引发误导。而还有一些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于专业认同的概念避而不谈,后续的研究也难以令人信服。其次,就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而言,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硕士研究生,只有极少数文献开始探究高职生,而本科生的研究数量则更加有限;研究领域主要涵盖医学、法学和管理学,而对于教育学专业认同的探究在数量方面相对匮乏。最后,就研究方法而言,已有研究大多采用量化研究,许多学者选择了问卷调查法作为其进行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的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却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进行深度探究。笔者认为,应该多考虑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弥补单一研究方法带来的缺点和不足。四、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数据库上检索相关文献,包括主题为专业认同、大学生专业认同和教育学专业认同方面的内容,然后对大量文献进行广泛的总结、归纳和分析。通过查阅这些相关文献,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相关信息,获取关于专业认同的理论知识,了解前人已有研究中关于教育学专业认同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本研究实际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选择、优化,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A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本科生按照年级分层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教育学专业认同的程度,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数理分析。3.访谈法通过对所选取的有代表性的教育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访谈,将采取半结构化访谈,通过特定的访谈问题,以期探讨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等层面进行归纳,以此获得最为直接的一手资料。第一章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理论概述一、核心概念界定(一)专业认同的概念“专业认同”是从国外引进的学术概念,英文原词是“ProfessionalIdentity”。因为国外学生在教育、文化、制度和法律政策方面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具备更大的自主选择专业的能力,因此在国外,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确实存在一些本质的区别。在中国,许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并没有机会真正地接触到实际工作领域,也没有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他们对于未来的职业方向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或者考虑不够全面。同时,中国的很多专业都有报考限制,学生不能随心所欲地自由选择专业,入学后转专业的机会也比较渺小。因此,在中国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有明确的划分界限,是不同的概念,这里所指的专业认同主要是针对大学分科学科体系中的专业概念。我国学术界目前尚未对专业认同的概念形成统一定论,关于专业认同内涵的总结分析在前文已经有过详实的综述,其中主流观点、认同度较高的观点是以秦攀博为代表的,这里不再展开叙述。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专业认同的定义,并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笔者将专业认同的概念定义为:个体在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本专业产生情感上的接受与认可,表现出积极的专业学习行为,肯定自己专业的学科发展和社会价值,并且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二)教育学专业的概念根据我国2012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现行的专业被划分成12大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04)、文学等。每大门类下设有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又设有若干专业。教育学门类下设有两个一级学科,分别是教育学类(0401)和体育学类,教育学类一级学科下又分设了8个专业,分别是教育学(040101)、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REF_Ref4034\r\h[23]。本研究中的教育学专业是指教育学类一级学科下的教育学专业,编号为040101REF_Ref4034\r\h。二、相关理论基础(一)自我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起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时期的认同概念,后来在许多西方心理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下,自我认同理论产生并日趋完善。一般认为,自我认同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他从“自我同一”的角度对自我认同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自我同一性”就相当于自我认同,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当中,自我发展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关注“自我同一性体验”以及自身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REF_Ref4106\r\h[24]。埃里克森强调,客观的自我存在意识,如“我知道我是谁、我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是什么样的人”,仅仅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是被动的接受自己的客观事实。而更为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对自己客观事实的满意程度和认可程度,例如“我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感到满意、我清楚我自己在做的事情有价值”等等。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本科生正处于需要确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年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就是将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与本专业相结合,通过反复的检验而为未来的职业乃至人生做准备的过程。如果可以与这一过程相契合,那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学生接纳了所学专业,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二)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最初起源于欧洲的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杰夫。他认为个体被纳入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后会产生积极情感、外在行为表现以及对该群体的高度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是个体与社会的互相认同。在塔杰夫理论的基础上,约翰·特纳提出了自我归类论。他认为,个体的自我发展与社会中的特定事物相互关联,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去评价某一个体或多个个体的表现。在社会中,个体不仅要形成自我认同,还要意识到其他个体的存在,并获得他们的社会认可REF_Ref4217\r\h[25]。人们常说,校园也是一个微型社会,大学生所选“专业”也是一种归属的类别,因此,同一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被看作是一类社会群体,专业认同也就是一种社会认同的过程。在所学专业的学生群体中,个体通过学习、交往等活动来获取对自我的认知,唤醒自我意识,改变自我行为,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专业认同感。(三)态度形成理论在心理学的理论中,认同属于态度领域,是态度形成的其中一个阶段。当前学界较为认可的是弗里德曼的态度理论,他认为态度主要有三个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它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价值判定,包含信念、看法、知识等,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二是情感成分,它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感觉,如肯定或否定、尊重或歧视等,情感是态度的中心;三是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个体在面对态度对象时采取的反应,带有计划性质REF_Ref4383\r\h[26]。而专业认同作为态度的一种,其成分同样包含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是本研究的一个理论出发点。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一、调查设计(一)调查目的1.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A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本科生按照年级分层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教育学专业认同现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数理分析,例如在不同年级、专业选择方式等变量上进行差异分析。2.结合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的相关内容,对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个案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教育学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3.针对A师范大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提出提升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对策和建议。(二)调查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A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一到大四的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这里所指的专业为具体名称是“教育学”的专业,前文已有相关阐释。(三)问卷的编制本研究在尤瑞琦《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A师范大学的具体状况进行了略微的修改,编制成了《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部分,包括了被调查者的年级、性别、城乡类型、专业成绩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部分,针对的是教育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调查,共包括36道题目,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培养评价和专业发展评价五个基本维度。第三部分为辅助后续访谈进行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从预设的几个方面如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社会认知与评价等角度展开。二、调查实施(一)问卷预测与信效度检验在进行正式的调查前,笔者进行了一次预调查,简单随机抽取了四十个小样本。预调查的结果显示,信效度良好。之后,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最终问卷,信效度检验如下。1.信度问卷信度通常采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α)进行检验,一般来说Cronbachα的值大于或等于0.7才能说明问卷真实有效,并且数值越大,问卷的信度越好。表2-1问卷信度检验维度名称alpha系数题目数量总问卷0.89336专业认知0.9165专业情感0.9467专业行为0.8698专业培养评价0.92211专业发展评价0.8735本研究在正式使用问卷前,采用统计工具SPSS25.0对其信度进行了检验。从结果表中可以看出,问卷的总体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893,表明其信度良好且大于0.7。此外,分别对五个维度进行单独的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培养评价和专业发展评价各维度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也均远大于0.7,因此可认为问卷在各维度上的信度均良好。2.效度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是问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指标。基于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本研究主要检验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内容效度,笔者参考了已有的权威问卷,并进行适当细微调整,形成了本调查问卷。随后,笔者邀请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以及研究生学长学姐审核和指导,并根据他们的建议进行了相关的修改,最终形成了具有良好内容效度的问卷。在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KMO值越接近1,表明该问卷越适合因子分析。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中的显著性值,当P值小于0.05时,代表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即达到显著水平。表2-2专业认同总分的KMO与Bartlett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86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4487.841自由度630显著性.000表2-3专业认知的KMO与Bartlett表1信度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874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579.115自由度10显著性.000表2-4专业情感的KMO与Bartlett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943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1020.113自由度21显著性.000表2-5专业行为的KMO与Bartlett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82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638.601自由度28显著性.000表2-6专业培养评价的KMO与Bartlett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91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1137.959自由度55显著性.000表2-7专业发展评价的KMO与Bartlett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812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438.122自由度10显著性.000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本问卷的总体KMO值为0.867,明显高于最低标准0.6,可证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显著值为0.000,小于0.05,也说明此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各维度内部的KMO值均高于0.8,部分维度甚至高于0.9,进一步证明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而各维度内部的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显著值也均小于0.05,表示此问卷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问卷主要面向的是A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学生,笔者采用网上发放问卷与现实填写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大一和大二年级,笔者借助于老师和班干部的帮助,在该班级上课课前和团日活动等人员较为集中的环节进行问卷发放,并提供一些小礼品作为感谢,回收率良好。大三年级正在校外不同地区进行顶岗实习,笔者借助辅导员老师的帮助,采用网上问卷星填写的方式,并利用问卷星的红包奖励功能进行辅助,回收率较好。大四年级已经日常没有集中的课程安排,笔者通过深入宿舍内部、借助个人微信关系等方式,现实填写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星回收相结合,并提供相关小礼品作为感谢,回收率良好。在本次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75份问卷,其中173份被回收。在这些回收的问卷中,有170份被确定为有效问卷。因此,有效回收率为97.14%。利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体情况如下表。表2-8样本分布情况类别频数百分比%性别男3319.41女13780.59年级大一4928.82大二4425.88大三4928.82大四2816.47城乡类型农村9757.06城镇7342.94专业成绩81-100分11165.2961-80分4124.1260分及以下1810.59志愿选择方式自身兴趣4023.53社会需求2514.71家人建议3420不了解下偶然选择5834.12调剂137.65(三)访谈的实施与整理问卷法适用于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可以获得较大样本的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探讨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还需要对主体进行深层次的访谈,以期为研究提供丰富性的事实材料,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1.访谈对象的选取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深入分析各维度的得分情况,以及结合问卷第三部分的影响因素研究,最终选取了4个具有典型性和深入研究意义的个案,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追踪研究。由于个案是根据调查结果所选取,可能不能代表整体样本数据,为了弥补这一缺点,使访谈数据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又抽取了4位同学在性别、年级等方面来和个案进行补充,从而使访谈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具体访谈者信息如下表。表2-9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编号性别年级1男大一2女大一3男大二4女大二5男大三6女大三7男大四8女大四2.访谈提纲的设计本人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预访谈结果和A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特点,采用了尤瑞琦《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访谈提纲》并做了适当修改形成最终访谈提纲,该提纲主要分为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层次,还有额外的个人专业成绩和志趣等信息类题目。表2-10访谈提纲题项分布一级指标(层次)二级指标题项学生层面专业选择T1专业理解T2专业期待T3个性特征T4学校层面师生关系T5同伴效应T6师资水平T7课程设置T8学科地位T9社会层面社会认知T10社会评价T11就业前景T123.访谈的实施和资料整理在进行访谈时,笔者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会首先与被访谈者取得联系、进行商讨,在征得同意后,和被访谈者进行沟通、预约好访谈时间,根据被访谈者的意愿,选择采用线上钉钉视频电话或者线下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后续访谈。对于线上访谈,笔者利用钉钉自带的录制功能进行记录,后续反复观看整理;对于线下访谈,笔者携带好具有录音功能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录音记录好访谈内容,后期进行总结整理,并利用讯飞科技APP进行文字转换。三、调查结果分析(一)总体现状描述本研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问卷进行积分。通过计算各维度的总均分,获得当前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的量化结果,得分越高,代表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越高。通过对问卷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生整体专业认同水平的平均得分为3.507,高于理论平均中间值3,由此可以推测出这一群体目前专业认同水平较好,但是还与理想状态有所差距。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专业认同水平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A师范大学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应继续努力提升教育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表2-11专业认同总体情况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培养评价专业发展评价总体专业认同水平平均值3.5463.5353.3353.8823.5733.507标准差0.9361.0070.8090.7030.9180.477项目数57811536另外,五个专业认同维度的平均得分如下:专业认知得分为3.546,专业情感得分为3.535,专业行为得分为3.335,专业培养评价得分为3.882,专业发展评价得分为3.573。排序后可以得知,专业培养评价的平均得分最高为3.882,这说明A师范大学教育学的本科生对本校的课程设置、师资水平、专业培养模式等较为满意,对学校本专业的专业培养持有积极态度。专业行为维度以平均分3.335分得分最低,而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感则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教育学本科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也持有较为积极的情感,但是在实际的日常学习中却表现不佳,为了探索其中的原因,对专业行为维度进行进一步的频数分析。表2-12专业行为得分情况代码题目平均得分众数标准差CI我经常阅读和教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3.0721.102C2我参与过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课题3.1341.248C3我会及时并认真完成专业课程作业3.6141.116C4我积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实习活动3.5641.037C5我重视教育学专业的学习3.6141.084C6我会为专业学习制定长期目标和专业性目标3.3441.156C7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我会积极思考3.5441.004C8我经常去听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2.8431.205由图可以看出,C8的平均得分远远低于专业行为维度的其他各题,其次C1和C2平均得分分别为3.07和3.13,也远远低于专业行为维度的总体平均得分,由此可以推断出C8、C1和C2三题是导致专业行为维度总体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后续的访谈,了解到C8“我经常去听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该题目得分较低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努力以外,学校在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开设方面也十分有限,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广阔的学习平台。而C1“我经常阅读和教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该题目,则反映出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平时没有养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的习惯。而C2“我参与过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该题目得分众数为4分,平均得分3.13较低,反应出有一部分同学参与过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这已经是十分可喜的状态,因为本科生期间相对来说进行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的机会总体还是比较少的,有该种经历的学生还是少数群体。综上,A师范大学在今后的教育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着重鼓励学生阅读本专业相关著作,多组织开展教育学主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会等。(二)各维度内部现状描述为了进一步更加细致的了解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现对问卷内部各维度试题进行编码,剔除测谎题之后,专业认知维度包含试题A1到A5、专业情感维度包含试题B1到B7、专业行为维度包含试题C1到C8、专业培养评价维度包含试题D1到D11、专业发展评价维度包含试题E1到E5。接下来,对各维度内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1.专业认知维度专业认知维度共包含5道相关题目,得分情况如下。表2-13专业认知维度内部得分情况题号题目内容平均分标准差A1我了解教育学专业在本校的地位3.501.073A2我了解教育学专业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3.611.022A3我了解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就业情况3.651.074A4我了解外界(包括家人、朋友)对教育学专业的评价3.471.116A5总体上我了解教育学3.511.121除了A4题目平均得分在3.47之外,其他的各题目平均得分均高于3.5,反应出A师范大学本科生在专业认知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较高。其中,A3题项的平均得分最高为3.65,处于中上等水平,这说明大部分本科生对于教育学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情况有所了解,而且他们也较为看重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这也十分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较为在意专业是否利于就业的现状。综合来看,专业认知维度的各题目平均得分情况均处于3.45到3.65的区间之内,说明教育学本科生对于专业的了解较为全面,对于学科地位、专业培养要求、专业就业情况、外界对于专业的评价等都有较高程度的了解。2.专业情感维度专业情感维度共包含7道试题,由表可知,各题目的得分差异较为明显。表2-14专业情感维度内部得分情况题号题目内容平均分标准差B1我对教育学专业感兴趣3.551.125B2我对教育学专业产生了积极的感情3.561.060B3我对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3.481.132B4我乐意向周围的朋友谈到教育学专业3.591.112B5我对本校教育学专业的总体情况感到满意3.671.048B6总体上我喜欢教育学专业3.641.091B7如果现在有一个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我还会选择教育学专业3.251.402其中,B5题项的平均得分最高为3.67,而B6题项次之为3.64,这说明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生对于所学专业产生了较为积极的情感,他们对专业的总体情况感到满意,总体上也喜欢所学专业。但是,题项B7“如果现在有一个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我还会选择教育学专业”的得分最低,仅为3.25分,这是一个令人较为疑惑的现象,既然大部分本科生对教育学专业有积极的情感倾向,为何面对重新选择专业时却会产生犹豫呢?为了进一步解答疑虑,充分了解背后的原因,现对B7题项进行频数统计与分析,情况如下表。表2-15B7题项频数分布得分选项频率百分比%累计百分比%13118.218.222011.830.033118.248.245130.078.253721.8100.0总计170100.0从以上频数分析可知,如果再给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生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仍然会再次选择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占51.8%,而不会选择或者不知道会不会选择的学生占48.2%,这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会坚定不移的再次选择教育学专业,而另一部分则有所动摇和犹豫。而有18.2%的学生,将近五分之一的比例,则明确表示不会再选择教育学专业,这个状况也不禁令人担忧。由此可知,专业情感对于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有限,较为积极的专业情感也会有较为消极的专业选择,这其中不免和专业的就业情况、外界对专业的评价和认可程度等有关。3.专业行为维度在教育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情况分析中,已经对专业行为维度进行过部分分析和总结,本部分仅进行补充,已经分析过的部分不再进行赘述。表2-16专业行为维度内部得分情况代码题目平均得分众数标准差CI我经常阅读和教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3.0721.102C2我参与过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课题3.1341.248C3我会及时并认真完成专业课程作业3.6141.116C4我积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实习活动3.5641.037C5我重视教育学专业的学习3.6141.084C6我会为专业学习制定长期目标和专业性目标3.3441.156C7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我会积极思考3.5441.004C8我经常去听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2.8431.205由表可知,C3、C4、C5、C7三个题项的平均得分最高,均超过了3.5分,达到了中等较高水平。由此可见,教育学本科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课期间会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课下也会认真完成相关作业,较为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由C1、C2、和C6的得分情况可知,教育学本科生还没有养成阅读专业书籍、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习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更为重要的是还不能为专业学习制定长期目标和专业性目标,笔者认为这是最需要进行相关指导的方面。4.专业培养评价维度专业培养评价维度共包含11道试题,是本问卷试题最多的部分,由下表可知,该维度的各题目得分较高,均大于3.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2-17专业培养评价维度内部得分情况题号题目内容平均分标准差D1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良好4.000.910D2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3.881.016D3本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能满足我的研究兴趣和个人发展3.710.970D4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我能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有全面的了解3.730.947D5本专业课的教师配置合理4.040.849D6本专业课的教师授课水平高4.160.826D7本专业课的考核要求严格3.990.897D8我所在学校关于教育学专业的资料和图书能满足我的需求3.910.858D9我所在学校积极设立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课题3.791.026D10我所在学校积极组织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3.840.969D11我所在学校积极举办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3.661.015其中D1题项平均得分4.00,是十分可喜的情况,表明A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生普遍认为班级的学习氛围良好,班级同学都积极地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中。D2、D3、D4三个题项的平均得分均大于3.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教育学本科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满意,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课程的目标也逐步得到实现。D5和D6题项平均得分均大于4.0分,这表明教育学本科生对本专业的教师配置和师资水平持有很高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教师的配置十分合理,并且教师的授课水平很高。而D9和D11两个题项和同维度的其他题项相比得分较低,则又恰恰印证了总体现状中的分析和描述,A师范大学关于教育学本科生可以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和课题数量较少、教育学相关的学术汇报和知识讲座的开设也较为匮乏。5.专业发展评价维度专业发展评价维度共包含5道试题,由下表可以看出内部差异较大,平均得分略低。表2-18专业发展评价维度内部得分情况题号题目内容平均分标准差E1我认为所学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用3.880.956E2我参与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学专业的关系密切3.381.130E3我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与教育学专业一致3.521.121E4我对教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有信心3.361.290E5教育学专业对实现我的人生目标有帮助3.731.119该维度试题主要涉及到了“专业价值”和“专业就业前景”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专业价值”相关的题项得分明显高于“专业就业前景”相关题项,这表明大部分教育学本科生认为本专业具有一定的价值,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用性,对人生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教育学的就业前景,大多数学生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他们很少有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未来也不清楚或不愿意从事和教育学相关的职业,对就业前景信心很低。结合后续访谈者的经历,教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确实不甚光明,许多中小学教师岗位都有专业限制,而教育学专业被排除在外,而专业对口的高校教育学讲师,其学历门槛又至少是博士起步,所以许多教育学本科生十分迷茫,到底教育学本科毕业后应该从事何种工作呢,是不是考研升学才是唯一合理路径呢?(三)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本部分主要探讨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在不同性别、年级、城乡类型、专业成绩和专业选择方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涉及到统计学中的两种方法,即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1.专业认同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对于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由于性别为变量、仅有两个类别,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利用SPSS.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表2-19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性别N平均值标准差Ftsig双侧专业认知男333.7270.97570.0021.2420.216女1373.5020.9242专业情感男333.8700.90523.0002.1510.033女1373.4551.0164专业行为男333.1211.010413.684-1.7020.163女1373.3870.7484专业培养评价男334.0940.59112.4871.9380.054女1373.8310.7206专业发展评价男333.6421.13334.6920.4830.684女1373.5560.8629总分男333.6200.45840.0071.5250.129女1373.4790.4795由表可知,在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平均得分男性和女性相差不大,而总体平均得分即专业认同整体水平男性略微优于女性。而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在专业情感维度上男性和女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相较于女生、男生对教育学专业有更加积极的感情,男生在专业情感维度的平均得分3.8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男女生在专业认同总得分以及剩余的其他四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2.专业认同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对于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由于年级为变量、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类别,因此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事后比较的方式,利用SPSS.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表2-20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年级人数均值标准差F值sig专业认知大一493.52240.78623.6500.014大二443.45911.0623大三493.86120.9076大四283.17140.8840专业情感大一493.75510.700514.2060.000大二443.62661.0526大三493.81050.8976大四282.52550.9898专业行为大一493.33930.74210.8020.494大二443.19320.9844大三493.45410.8565大四283.34380.4648专业培养评价大一494.06680.42872.9780.033大二443.86780.8621大三493.88500.8410大四283.57800.4142专业发展评价大一493.80000.54164.7980.003大二443.65911.0185大三493.58371.0566大四283.02140.8368专业认同总分大一493.63100.385510.2820.000大二443.48830.4281大三493.62880.4562大四283.10440.5263由表可知,除了专业行为的P值为0.494大于0.05以外,其余各个维度以及专业认同总分的P值均小于0.05,因此可以得知不同年级的教育学本科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培养评价、专业发展评价和专业认同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2-21方差齐性检验莱文统计自由度1自由度2显著性专业认知3.87331660.010专业情感3.66231660.014专业行为5.80631660.001专业培养评价4.60131660.004专业发展评价6.11831660.001专业认同总分2.27331660.082进一步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可以发现专业认知P值为0.010,专业情感P值为0.014,专业行为P值为0.001,专业培养评价P值为0.004,专业发展评价P值为0.001,以上维度P值均小于0.05,证明方差齐性检验不通过,即方差不齐。而专业认同总分P值为0.082大于0.05,符合方差同质性假设,证明方差齐性检验通过。而由上文可知,教育学本科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培养评价、专业发展评价和专业认同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培养评价和专业发展评价四个维度的事后比较方式适用塔姆黑尼法,专业认同总分的事后比较方式适合采用LSD法。具体的统计结果如下表。表2-22塔姆黑尼法多重事后比较因变量(I)年级(J)年级平均值差值(I-J)标准误差显著性专业认知大一大二.06336.195601.000大三-.33878.17153.270大四.35102.20129.422大二大一-.06336.195601.000大三-.40213.20605.285大四.28766.23142.772大三大一.33878.17153.270大二.40213.20605.285大四.68980*.21146.011大四大一-.35102.20129.422大二-.28766.23142.772大三-.68980*.21146.011专业情感大一大二.12848.18760.984大三-.05539.162651.000大四1.22959*.21214.000大二大一-.12848.18760.984大三-.18387.20401.937大四1.10111*.24529.000大三大一.05539.162651.000大二.18387.20401.937大四1.28499*.22678.000大四大一-1.22959*.21214.000大二-1.10111*.24529.000大三-1.28499*.22678.000专业培养评价大一大二.19902.14367.675大三.18182.13485.700大四.48887*.09939.000大二大一-.19902.14367.675大三-.01720.176991.000大四.28985.15172.312大三大一-.18182.13485.700大二.01720.176991.000大四.30705.14339.195大四大一-.48887*.09939.000大二-.28985.15172.312大三-.30705.14339.195专业发展评价大一大二.14091.17194.960大三.21633.16962.750大四.77857*.17606.000大二大一-.14091.17194.960大三.07542.215311.000大四.63766*.22042.031大三大一-.21633.16962.750大二-.07542.215311.000大四.56224.21862.072大四大一-.77857*.17606.000大二-.63766*.22042.031大三-.56224.21862.072表2-23LSD法多重事后比较因变量(I)年级(J)年级平均值差值(I-J)标准误差显著性专业认同总分大一大二0.142670.09187.122大三0.002210.08936.980大四.52664*0.10479.000大二大一-0.142670.09187.122大三-0.140460.09187.128大四.38397*0.10693.000大三大一-0.002210.08936.980大二0.140460.09187.128大四.52444*0.10479.000大四大一-.52664*0.10479.000大二-.38397*0.10693.000大三-.52444*0.10479.000图1专业认知在年级上的趋势图2专业情感在年级上的趋势图3专业行为在年级上的趋势图4专业培养评价在年级上的趋势图5专业发展评价在年级上的趋势图6专业认同总体情况在年级上的趋势由表可知,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的教育学本科生在专业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前者在该维度平均得分最高,而后者平均得分最低。在专业情感方面,大一、大二和大三各年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他们各自和大四年级均差异显著,由折线图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专业情感均处于一个中等偏上水平,而大四年级的专业情感则处于低水平阶段。在专业培养评价维度,大一和大四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折线图可知大一年级的专业培养评价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二和大三,并且大二和大三年级在该维度平均得分十分接近,而大四年级的平均得分最低。在专业发展评价这一维度,大一和大二年级分别与大四年级之间差异显著(P<0.05),然而在其余各年级之间则并没有显著的差异。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专业发展评价在各年级的平均得分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大一年级得分最高,大四年级得分最低,整体趋势呈阶梯状下降。在专业认同总得分情况上,大一到大三各年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只有大四和其他年级之间有明显差异,这也基本符合前几个维度的数据分析,由折线图可以发现大一和大三年级的专业认同总分最高,大二年级稍逊之,但差异不大,大四年级专业认同总得分最低,呈断崖式下降。总体来说,在四个年级中大四年级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培养评价、专业发展评价四个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得分方面均表现不佳,这表明该年级的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而在专业情感维度上,大四年级和其他各年级又存在显著差异,究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四年级临近毕业发现就业前景堪忧,即将离开校园踏上新的社会征途从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包括所学专业呈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悲观的状态。在专业培养评价维度,大四和大一年级存在显著差异,究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对所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等还不甚了解,存在一个比较盲目的状态,而大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本专业的了解已经较为深入,对于专业的培养方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专业发展评价维度,各年级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大四年级的得分最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状况,随着对教育学专业的逐渐了解、学习生活的逐渐深入,教育学本科生对专业发展的评价反而越来越低,越来越悲观,越来越看不到专业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十分值得引起各高校重视的情况。3.专业认同在不同城乡类型上的差异分析对于不同城乡类型上的差异分析,由于城乡类型仅有农村和城镇两个类别,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利用SPSS.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表2-24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在不同城乡类型上的差异性别N平均值标准差Ftsig双侧专业认知农村973.5460.89891.3830.0080.994城镇733.5450.9890专业情感农村973.4791.0262.263-0.8450.399城镇733.6110.9823专业行为农村973.3670.75843.4140.5930.554城镇733.2930.8763专业培养评价农村973.9110.63953.9930.5930.554城镇733.8440.7834专业发展评价农村973.6310.86094.2730.9300.354城镇733.4960.9906总分农村973.5190.4826.0370.3800.704城镇733.4910.4731由表可知,各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在不同城乡类型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这也说明城乡类型对于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小,对于后文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城乡类型可能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专业情感这一方面,城镇学生的平均得分稍高于农村学生,前者为3.611分,后者为3.479分。在专业行为这一方面,城镇学生的平均得分略低于农村学生,分别为3.293分和3.367分。而根据专业认同总得分情况(3.519>3.491),可以看出整体专业认同水平农村学生略优于城镇学生。4.专业认同在不同专业成绩上的差异分析对于不同专业成绩上的差异分析,由于专业成绩为变量,这里将专业成绩分成了三个层次,专业成绩平均分在81到100分为优秀,专业成绩平均分在61-80分为良好,专业成绩平均分在60分以下为不合格。由于专业成绩分为了三个类别,因此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事后比较的方式,利用SPSS.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表2-25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在不同专业成绩上的差异专业成绩人数平均值标准差F值sig专业认知优秀1113.52430.85960.6240.537良好413.50241.0660不及格183.27781.0887专业情感优秀1113.47100.95980.7920.455良好413.60981.0628不及格183.26191.1678专业行为优秀1113.40200.68601.3120.272良好413.25610.9585不及格183.10421.0983专业培养评价优秀1113.90420.57440.6170.541良好413.78270.8598不及格183.37471.0045专业发展评价优秀1113.53690.84814.1190.018良好413.42441.0791不及格183.13330.7731专业认同总分优秀1113.50790.48950.9500.389良好413.44760.4850不及格183.23360.3686由表可知,不同专业成绩的教育学本科生在专业发展评价这一维度上的P值为0.018,该数字小于0.05,由此可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培养评价和专业认同总分这五个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同专业成绩的学生在专业发展评价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究其根本,有可能是因为专业成绩更好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效能感高,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认为自己在就业等方面拥有更高的优势,因此也相应地将个人的前途发展和专业的前途发展结合起来,呈现出比较乐观积极的态度。表2-26方差齐性检验莱文统计自由度1自由度2显著性专业认知3.3242167.038专业情感.9562167.387专业行为11.8282167.000专业培养评价5.4752167.005专业发展评价5.7592167.004专业认同总分1.1442167.321进一步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可以发现专业发展评价的P值为0.004,小于0.05,证明方差齐性检验不通过,即方差不齐,因此事后比较方式适用塔姆黑尼法。具体的统计结果如下表。表2-27塔姆黑尼法多重事后比较因变量(I)成绩(J)成绩平均值差值(I-J)标准错误显著性专业发展评价优秀良好.11255.18676.908不及格-.59640*.19920.019良好优秀-.11255.18676.908不及格-.70894*.24820.019不及格优秀.59640*.19920.019良好.70894*.24820.019由表可知,专业成绩优秀与良好P值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成绩优秀和不及格、专业成绩良好和不及格的P值均小于0.05,因此可以知道专业成绩优秀和不及格、专业成绩良好和不及格间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像上文提到的,专业成绩优秀、良好的学生学习效能感更高,而专业成绩不及格的同学学习效能感偏低,同时他们也可能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专业的发展评价结合起来了。进一步统计可以看到,专业认同水平和专业成绩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专业成绩较高的学生其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在各个维度的水平也较高。5.专业认同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上的差异分析对于不同专业选择方式上的差异分析,由于专业选择方式为变量,这里将专业选择方式分为了五种,分别是自身兴趣、社会需求、家人建议、不了解下偶然选择和调剂。由于专业选择方式分为了五个类别,因此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事后比较的方式,利用SPSS.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表2-28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上的差异专业选择方式人数平均值标准差F值sig专业认知自身兴趣403.78000.76574.5810.002社会需求253.86401.0579家人建议343.53531.0015不了解下偶然选择583.44480.7389调剂132.69231.2665专业情感自身兴趣403.74290.812111.6560.000社会需求254.29710.4861家人建议343.71850.8803不了解下偶然选择582.94331.0263调剂133.59341.1749专业行为自身兴趣403.44690.61101.6390.167社会需求253.01501.2392家人建议343.23160.9067不了解下偶然选择583.45260.5545调剂133.35580.9324专业培养评价自身兴趣403.89090.74861.1490.336社会需求254.06180.9384家人建议343.92250.6251不了解下偶然选择583.74290.6088调剂134.02800.6023专业发展评价自身兴趣403.76500.73155.5570.000社会需求253.84001.0630家人建议343.90590.7389不了解下偶然选择583.25520.8492调剂133.01541.2422专业认同总分自身兴趣403.62970.43544.8000.001社会需求253.71350.3920家人建议343.57390.4147不了解下偶然选择583.32300.4923调剂133.37420.5724由表可知,除了专业行为和专业培养评价的P值分别为0.167、0.336,大于0.05以外,其他各维度以及专业认同总分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不同专业选择方式的教育学本科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发展评价和专业认同总分这四个方面有明显差异,而在专业行为和专业培养评价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具体存在什么样的差异,需要进行事后比较。表2-29方差齐性检验莱文统计自由度1自由度2显著性专业认知4.16041650.003专业情感7.36341650.000专业行为16.83941650.000专业培养评价0.44441650.777专业发展评价2.61141650.037专业认同总分1.10841650.355进一步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可以发现专业认知的P值为0.003,,专业情感的P值为0.000,专业发展评价的P值为0.037,均小于0.05,证明方差齐性检验不通过,即方差不齐,因此事后比较方式适用塔姆黑尼法。而专业认同总分的P值为0.355,大于0.05,符合方差同质性假设,证明方差齐性检验通过,因此事后比较方式适用LSD法。表2-30塔姆黑尼法多重事后比较因变量(I)专业选择原因(J)专业选择原因平均值差值(I-J)标准差显著性专业认知自身兴趣社会需求-0.084000.243761.000家人建议0.244710.210130.943不了解下偶然选择0.335170.155150.290调剂1.087690.371550.099社会需求自身兴趣0.084000.243761.000家人建议0.328710.272510.930不了解下偶然选择0.419170.232760.568调剂1.171690.410070.091家人建议自身兴趣-0.244710.210130.943社会需求-0.328710.272510.930不了解下偶然选择0.090470.197261.000调剂0.842990.391010.368不了解下偶然选择自身兴趣-0.335170.155150.290社会需求-0.419170.232760.568家人建议-0.090470.197261.000调剂0.752520.364430.451调剂自身兴趣-1.087690.371550.099社会需求-1.171690.410070.091家人建议-0.842990.391010.368不了解下偶然选择-0.752520.364430.451专业情感自身兴趣社会需求-.55429*0.161060.010家人建议0.024370.198191.000不了解下偶然选择.79951*0.186140.000调剂0.149450.350251.000社会需求自身兴趣.55429*0.161060.010家人建议.57866*0.179560.021不了解下偶然选择1.35379*0.166160.000调剂0.703740.340050.445家人建议自身兴趣-0.024370.198191.000社会需求-.57866*0.179560.021不了解下偶然选择.77514*0.202360.003调剂0.125080.359131.000不了解下偶然选择自身兴趣-.799501*0.186140.000社会需求-1.35379*0.166160.000家人建议-.77514*0.202360.003调剂-0.650060.352630.582调剂自身兴趣-0.149450.350251.000社会需求-0.703740.340050.445家人建议-0.125080.359131.000不了解下偶然选择0.650060.352630.582专业发展评价自身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听课评课记录)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4-3实数(1)》
-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听评课记录
-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听评课记录12.2证明1
-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听课评课记录2
- 2022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二课时网上交友新时空听课评课记录
- 创业糕点店创业计划书
- 专利技术许可证合同范本
- 厂房出租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范本
- 高额质押典当合同范本
- 分享二手房中介公司的薪酬奖励制度
- 安徽省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GB 4793-202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项目人员管理方案
-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 挖掘机售后保养及维修服务协议(2024版)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名著阅读
- 公司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涂碳箔行业现状调查与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派对用品行业供需规模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