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人间烟火朱长伟①烟火是立在生命里的一道风景,是飘在岁月里的一种味道,是活在记忆中的一抹乡愁。从呱呱坠地起,熊熊之火,缕缕炊烟,便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而最先让我认识烟火的便是母亲。儿时,或伏背上,或拥怀中,或立一旁,看着母亲擦燃火柴,火光一闪,瞬间升腾起一股刺鼻的硫磺味,母亲迅速点燃手中的柴禾放入灶中。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在烟火熬煮中“咕嘟嘟”吟唱,飘溢出人间幸福的味道。②记忆中,灶屋低矮窄小,靠墙垒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台,上蹲一口大铁锅,锅上扣有一个用玉米苞叶编织的锅盖,左边配有烧火用的风箱,锅头前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禾、炭盆和炭铲等。不大的壁龛内放置着一个小小的煤油灯,灯芯如豆,发出昏暗的光,映照出主人忙碌的身影。黑乎乎的墙壁上张贴着灶王爷像,灶王爷慈眉善目,心存仁爱,护佑着朴实善良的凡俗人家。③在凡尘行走的日子,总是充满烟火气。印象最深的是在春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下饺子时的情景。母亲一只手托举着上面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排列着饺子的盖垫,另一只手则灵巧、麻利地往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只见它们在母亲的“催促”下,一个个奋不顾身地“跳入”热锅里。母亲边下着饺子,边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而来的热气,以防遮挡住视线。当饺子完全下到锅里,一时间便热闹起来了,饺子们在沸腾的大锅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翻滚着、嬉闹着、追逐着。母亲不敢怠慢,迅速抓起笊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然后盖上锅盖,任凭饺子们在锅里再“调皮”上一阵。④母亲手拿笊篱站在锅灶旁认真候着,等饺子在锅里煮三个滚才能熟。姐姐也没闲着,她与母亲密切配合,左手卖力地拉着“咕哒、咕哒”的风箱,右手不时地往火塘里填充着柴禾,努力把炉火烧旺,让鼓煽起的烈火起劲地烘烤着锅底。干柴燃烧得很彻底,也很壮烈。呼呼响的火苗扭着身子,跳着舞蹈,郑重地完成了它在人间的最后一个仪式后,便化为了灰烬和青烟。青烟最需要安抚和疏导,烟道则是其告别人间的最佳路径。它们多数都能顺从乖巧、井然有序地滚滚涌出,排向天空。但也有少部分青烟自由散漫,随机开了“小差”,从灶口“偷偷溜出”,先是顽皮地钻入烧火人的眼鼻里,然后再在灶屋里四散开来,一边“捣乱”,一边乘机和锅里冒出的热气搅和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烟雾弥漫,能见度低,咳嗽流泪,环境“恶劣”,但我们心中有期盼,嘴上便无怨言。⑤每天的炊烟都是在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啼鸣声中醒来,伸伸懒腰,然后从烟囱里袅袅升起,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在母亲蒸、煮、熬、炒的忙碌中演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至深至纯的烟火气里,弥漫着饭菜的甜香,充满着家庭的温馨,满载着心底的快乐。当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⑥回想起那些特殊年份,粮食绝产或减产,家里粮囤羞涩,听着肚子里咕咕叫的“抗议”声,禁不住心慌。偌大的村庄上空死气沉沉,没有多少炊烟能够飘散出来,而仅有的几缕也仿佛含着泪,飘得短而低,显得没有力气,很容易抖搂出一个个不殷实的家庭。大人孩子忍饥挨饿,家里甚至几天都没有烟火气。那时,孩子们心中最期盼的便是母亲生起红彤彤的一炉火,做出香喷喷的一锅饭。⑦后来粮囤鼓起来了,日子也好过些了,但脸上还不能挂着从容,因为人们还要为生火用的柴禾而忙碌。生产队时,麦收季节,仅有的一台脱粒机白加黑日夜不歇,慢腾腾地吐出一堆堆麦穰,在场院里堆积如山。麦穰是烧火做饭离不开的“主打”柴禾,我们用拖拉机把麦穰运到场院外,在生产队长的分配下,把麦穰打捆系好,过磅背走。一个麦收季节下来,每家都能堆成两个左右的麦垛,成为储备的柴禾。秋收更是储备柴禾的最好时节。玉米秸、玉米皮、玉米芯、秸秆茬都是上好的燃料,任你敞开胸怀拥抱。等家家把柴禾规规整整地码放好,那颗坦然过冬春的心才总算安稳下来。⑧每次摊煎饼,母亲都要用到麦穰或玉米皮,它们比较软,容易燃烧。母亲用砖块把鏊子支好,点火续柴,等鏊子烧热了,用黑乎乎的油布在上面擦抹一遍,泛出油光,以防粘连。然后母亲从一旁的盆里舀出一勺玉米糊倒在鏊子中间,赶紧用煎饼耙子转着圈均匀地摊满鏊子,轻盈飘逸的动作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更像是在用心描绘着美好生活的蓝图。随着“呲呲啦啦”的声响,热气蒸腾起来,飘浮在母亲的脸上。其间要适时续柴,掌好火候,瞬间煎饼的边沿翘起,一张泛着豆香玉米香的酥脆煎饼便从母亲灵巧的手上揭了下来。母亲要把满满的一盆磨糊变成一摞厚厚的煎饼,非个把小时不可。有时遇上逆风,排烟不畅,灶屋内浓烟滚滚,常传出母亲被烟熏的咳嗽声。其间,母亲不时地扯过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涔涔的脸。此时她不能怨也不能歇,为了全家人一天三顿的干粮,她得坚持着完成。整个过程下来,她常常是累弯了腰、熏疼了眼。⑨母亲每次摊完煎饼,便能攒出一个冒着轻烟的大火堆,余烬闪闪烁烁,热度持续良久。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地瓜埋入火堆中进行焖烤,熟时取出,皮焦瓤甜,香气扑鼻,口味胜于煮地瓜,常吃不厌。⑩家里喂着十几只鸡,它们常常溜达到柴垛旁,时不时地从垛上扒拉下些柴禾来,无聊地啄来啄去,大风一吹,刮满院落。母亲每次摊完剪饼,都把掉下来的碎煎饼渣扔给它们吃。鸡们扑扇着翅膀一窝蜂地围过来抢食,狗也撒开腿窜了过来,吓得鸡们扑棱棱惊叫着飞出去老远,狗则伸出红红的长舌头贪婪地独吞着。小时候看母鸡趴窝下蛋是一件乐事,眼瞅着鸡蛋从鸡屁股里亮晃晃地滚落出来,落在身下软和和的麦穰上,我第一时间抓在手里,热乎乎的。几只鸭子也不闲着,当姐姐从水井里打上水来,担着两只水桶颤颤悠悠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将水倒进水瓮,几只鸭子便一拥而上,争先把头扎进了水桶里。11有一年遇到了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铆足了劲的雨在任性的季节里“叮叮当当”地下个没完,家里的部分院墙禁不住雨淋水泡倒塌了。垛在院子里的柴禾更禁不住缠绵雨水的细浇慢洇,变得湿漉漉的。柴禾点不着,饭怎么做?母亲一时犯了愁,真是巧妇难为无“柴”之炊!冷锅冷灶难见烟火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12每当黄昏时,炊烟便迎着余晖在村庄的上空依次袅袅升起,飘出一股股幸福的味道。这时,母亲便开始在锅台旁忙碌了。我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外边疯玩,常常忘记了吃饭。天一擦黑,大街上便想起了母亲们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1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温馨,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人生不过一蔬一饭、柴米油盐,但在缭绕心间的烟火气里,那才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人间最绵长的滋味。(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8.本文第③段描写母亲“下饺子”的场景很有特色,选择一个角度,对此加以赏析。(3分)9.请分析本文第⑥段和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10.本文题为“人间烟火”,请分析文章在构思上是如何与之相扣的。(4分)11.请结合本文及《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探究文学作品中“饮食”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5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选自《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8.(3分)答案示例一:母亲下饺子的动作刻画很有特色。如使用“托举”,“吹拂”,“抓起”,“推动”等动词(1分),描写了饺子下锅、推动饺子的整个过程(1分),表现了母亲下饺子动作的娴熟、麻利(1分)。答案示例二:对于下锅的饺子的描写很有特色。整个段落运用拟人手法(1分),如饺子“白白胖胖”,“奋不顾身”下锅,在沸水里“翻滚、嬉闹、追逐”,“调皮”(1分)。极具画面感,生动有趣(1分)。评分说明:对场景某一角度的具体分析2分,效果1分。9.(3分)答案示例:第⑥段写的是困难时期,村人们忍饥挨饿,孩子们对于一顿热饭的极度渴望(1分);第11段写的是阴雨时节,柴禾淋湿,无法做饭的煎熬(1分)。与其它段落母亲忙碌做饭的场景形成对比,突显人间烟火气的可贵(1分)。评分说明:内容概括2分,作用分析1分。10.(4分)答案示例:全文以“烟火”为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烟火”在文中被赋予多层内涵。首先是真实的烟火:灶台的柴火与蒸汽,烟囱里的炊烟(1分);其次是农村日常生活:下饺子、摊煎饼、烤地瓜等(1分);最后是作者内心的“烟火气”,对于家乡和母亲的幸福回忆(1分)。评分标准:线索1分,三个层次的构思3分。11.(5分)答案示例一:通过对准备餐食或就餐时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如本文描写母亲“扯过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涔涔的脸”的神态,表现母亲操持全家生活的辛苦勤劳;而《红楼梦》中林黛玉落座前的“十分推让”和“也照样漱了口”等动作则表现出初来乍到、投靠亲人的谨小慎微。答案示例二:通过对准备餐食或就餐时的氛围描写表现人物的生活状况,如本文母亲摊煎饼时遇逆风被浓烟呛得咳嗽等细节,写出了平凡人家生活的清苦,也侧面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坚韧。而贾家就餐落座时的规矩和就餐时的“寂然”,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礼制的森严及黛玉所处环境的压抑。评分说明:1.围绕着“饮食”描写作用来分析(1分);有文本引述作为例证,包括本文(1分)及《红楼梦》相关内容(1分)。2.引述之后指出手法,并且评价其效果(1分)。3.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层次清晰,语言准确(1分)。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一户人的村庄(节选)熊莺①这是一座只有一户人家的空村。②华蓥山脉中段、四川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十组,四十四岁的村民傅华强家的一天,很寻常地,开始了。③天地一隅,这空谷,当地人称野鸭子沟。④忙完家禽牲口们的那点活儿,上午九点,差不多是农家人早餐的时间。⑤“吃饭了……吃饭了……”泥墙老屋前的坝子上,华强娘陈加碧的一双手在围裙上摩挲。⑥沟里再无别家,唤人回家,无须再道个姓甚名谁。⑦老太太陈加碧家住沟头,沟腹里,每一处曾经的老屋都锁着门,闭着户。所不同的是,有的家出走时,一双绣花的鞋垫忘在了门外的窗棂上,有的人家,一面塑料的水蓝小镜落在了一扇老木门的门环上。有的衣柜的门还半开着,如人,半张着嘴。⑧再有走得急的老人家,老料(做棺材的木材)不舍得弃,儿女拗不过他们,他们将老料,一张张用木楔子隔着,竖在避雨的檐下。儿女非要带他们去渠县,去大竹、去成都、去广州、福州、北京、上海,多年前就已经打好的上好的棺材,只能放弃,弃在墙边。听天由命。祖祖辈辈留下的这山峦里山岗上,快落幕时分,却又要血脉分离。⑨这个曾经有着二十户、共一百一十多口人、上百亩丰腴土地的小山村,空了。⑩而加碧这样的人,当年却是冲着这一沟田,才嫁上山来的。⑪那年,媒人上门说亲,临巴街上长大的她死活不肯。1963年,才从“三年自然灾害”走过来的她的娘流泪了:“三四月间,他家还有半柜子苕片,饿不到你的!”⑫十八岁的女子,一身朴素衣衫就上山了。这一来,少女已白发。⑬山里没有时间概念,起床,吃饭,睡觉,身体便是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午九点、下午两点,晚上七点,一日三餐,雷打不动。⑭早饭后,华强每天这时要做的事,是放牛。⑮两头大牛,两头小牛犊,他拉着四头牛的绳子在前面走,往这村庄上山必经的那段林阴道上走。那里有一片柏树林,树下草叶葱茏。牛铃声空空响起的这小路,从前是能走摩托车的乡间大路,也是村庄里的人们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⑯十八岁的华强当年,也是从这里下山的。⑰那年,腼腆的华强站在母亲面前,母亲塞给他一百元钱,“走正道。”她跟他说。⑱队里的长辈承包下湖北一处度假村的活儿,挖钓鱼的鱼塘。乡里乡亲的,老老少少一行六人出发了。一行人中,数华强年少。⑲他们之前,老龙村另一个组的村民王旭,已下山去了渠县。王旭家有着整个老龙村少见的茅屋,传说,王旭下山之后一只随身的簸箕于县城繁华的街角一支,便开始买卖。簸箕里摊开时装,是去重庆解放碑进的货。这个传奇人物,至此无归。⑳湖北那年奇冷。㉑大年刚过,这一夜,少年睁着眼。㉒彩条布搭起的塑料工棚下,六个人挤了一地。身下一层稻草。人字形狭窄的工棚里少年看见,白天那鼓着风的塑料布一动不动,使手一碰,他听见了棚外有冰层碎裂垮下来的簌簌声。㉓太冷,少年不敢合眼。㉔多少钱一天的工,没人告诉少年,这是少年第一次出门,“包工头”也是第一次开张。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冬水田里的水抽干,淤泥担上坎,筑成堤。他们在缔造,一座城里人周末娱乐垂钓的休闲世界。㉕度假村方不管吃住,工程结束后,论“质量”结账。㉖华强是第十天后开始哭的。㉗抽水机的水泵坏了,他与工友穿着雨鞋在冰封的秧田挖泥。十八岁的少年第一次知道,冷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尊严和意志,锐痛,他大哭。㉘那样的泥水里,后来的狂风暴雨里,他一站数月。㉙作别工地回家时,少年家里的稻谷已黄了,玉米挂了一房梁,坡下地里种下的萝卜冒着片片新色。那日他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一共二百多元一分不少地递给母亲,母亲加碧不看那钱,儿子瘦得皮包骨,她一双手,不住地在儿子长满虱子的头上疾风似乱拨。㉚中午的菜可口,土豆炒肉丝,胡萝卜炒肉片。菜是地里的,肉,是逢场时华强去山下买回冻冰箱里的。㉛村庄像一沟天然牧场,山里人华强家顺应天时地利,一年多前已不再养猪。他家开始喂羊。每天午饭后牧羊是华强的事,午后山上的露水才干,羊不宜吃带露水的草。㉜那日,不知怎么一群驴友出现在了他家门前。驴友自重庆来。站在华强家的院坝,来人大呼小叫,华强家斑驳土墙露出的发黄蔑条,每一间昏暗小屋撑起的老式蚊帐,门前一张破烂的矮凳,一节引水的竹枝,一应田地里的农具,鸡舍羊圈,就连他家采来备用的常见药材,都让那些城里人惊喜交集。㉝他们去问华强,鸡能卖吗?地里的菜可售吗?大米拜托能不能邮寄?最好的空气、最好的食物、最好的水,没有考勤,没有上下班,没有竞争,没有领导管你,你们一天怎么过的?㉞那个午后,华强站在一处的山弯里往远处眺,咩——咩——咩,他唤着他的羊。㉟野鸭子沟山下的不远处新建的“风景区”内,坚硬的崖壁,有一山大大小小的洞穴,景区因这一山洞穴而斥资打造。那是上千年前,《尚书》里曾经记载过的一彪人。㊱这一彪人,他们手持竹枝,吟竹枝词,踏木牙,跳自己部族的舞蹈。当年助武王伐纣时,他们“歌舞以凌”。那时,千人唱,万人和,整个山林为之震动。㊲何年何月,这一彪人,神秘消失,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也无从知晓。他们当年一路迁徙至此,会不会,也因了这一片丰饶而富足的土地?㊳景区,因追溯他们而建。㊴那些人,史书上称“賨人”。8.第⑦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9.删去第⑨段画线句中的逗号,表达效果是否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10.请分析第⑲-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1.如果你是一位驴友,在作者的公众号里读到这篇文章,文章引发了你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请选择两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留言。(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8.细节描写,选取最普通、寻常的物件,绣花鞋垫、水蓝镜子、半开的门,让读者联想到当年村民的生活气息,离开时的匆忙,以及离开后村庄的荒凉。使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人去楼空的凄凉具体可感。(3分)鉴赏角度1分:细节描写;【学生写出了具体物体,具体意象亦可、描写入微】内容1分:离开时的匆忙,以及离开后村庄的荒凉艺术效果1分:人去楼空的凄凉具体可感。9.保留逗号表达效果更好。逗号将句子分成两个分句,前一分句写清户数、人数、亩数,一连串的数据充分体现小山村曾经的热闹与富足,后一分句只用空了两字作结,简洁有力,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乡村前后变化巨大,出人意料。(3分)逗号前内容的概述1分:小山村曾经的热闹与富足;强调“空白”作用。1分逗号分割前后产生的效果:强烈对比1分(内容上);简洁有力(长短形式上)1分;10.插叙,十八岁华强下山打工作为插叙,将乡村生活与打工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交代了华强一家留在乡村的原因,自然引出华强回到家乡后的生活情景。插叙部分也写出了山里人为了生存进入农民工队伍所忍受的极差的生活条件和失去尊严的痛苦,更为丰富地表现出华强的内心世界。(4分)插叙1分内容1分:华强痛苦的打工生活。与前后文的关系1分:引出华强回到家乡后的宁静的生活或和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对比与全文关键要素(情节、主旨、人物)联系1分:交代了华强一家留在乡村的原因;或者引发读者对于城乡生活的思考;或者更为丰富地表现出华强的内心世界。11.示例:华强一家的质朴,生活的宁静祥和、景区呈现的古老文明都让我看到了乡村与城市的繁忙焦虑工业化互补的文化价值。也看到乡村人的离乡失根的无奈,乡村的文化价值在未来社会不应消失,也不能仅以变为景区的形式保留,而是应该以真实、生动的生活样貌出现。(5分)两点,一点3分,两点5分。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由文章主旨引发。如果脱离主旨,只谈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一点最多给一分。(老师们讲评时可以强调对话性质,但基于留言的形式多样,本次对此不赋分)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卡哇掌的冬牧场刘梅花①大雪路过人间。雪落在马牙雪山,落在卡哇掌,落在乌鞘岭。②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只愿意呆在圈窝里,咀嚼黄草。青稞草,麦草,披碱草,青燕麦,各种杂七杂八的干草。而老牦牛性子野,才不想回到圈窝。白牦牛,黑牦牛,花牦牛,一个比一个凶悍,顶着风雪找草吃。③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掌山顶往下撤,一路狂奔到山脚,找个避风的地方蹴着。老牦牛不回圈窝,天大地大,浪逛着,逍遥着。饿了,几蹄子刨开被雪埋住的马莲草。枯黄的马莲草柔韧,草窠蓬松,大雪里也能找到。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它不想让人类喂草,只想在大自然里撒开蹄子狂奔。④天大地大,老牦牛活得透彻。它们在山谷里生长,像风一样自由奔跑,喜欢冒险,喜欢体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谢绝任何束缚,就算温暖的圈窝,也别想召唤它,这些唐突的家伙就喜欢顶着一头大雪闲逛。⑤牧人只操心懦弱的羊群,不用管老牦牛。老牦牛是一种昵称,不是岁数大的牦牛,是说牦牛皮实,老练,所向披靡。说起来羊的毛也不是薄薄一层,但是羊怕冷,动不动会冻死。它们害怕荒凉寂寞,害怕狼,不肯去很远的地方觅食。牧民们早在秋天就开始晒干草,给羊群储藏深冬的口粮。木头架子上搭着半干的青草,一捆一捆,斜斜披垂着,渐渐变枯。如果把干草一根一根接起来,估计能爬到月亮上去。⑥草籽多极了,秋天的牧草比人还要忙。所有的野草都晃动草梢子,等待风,等待路过的小兽。漫山遍野,一场巨大的草籽迁徙正在拔剑出鞘。菟丝子伸出带刺的触手,把草籽粘在胡跑的野兔子身上。羊群路过一大片披碱草,草籽抓紧羊毛,离开草甸。老牦牛撒开蹄子狂奔,蓼莪草籽们齐齐呼喊,快一点,缠住牛蹄腕里的毛,看看外面的世界。赶在一场大雪到来之前,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⑦海拔三千多米的毛藏深山,曾经是西夏人养马的地方,朋友是牧人,正在冬窝子照看他的牛羊。旷野里没有人,他是个独孤的思考者。天地很静,雪白草枯,他坐在石头屋子里抽烟读书。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有一个地窖,储存着苹果白菜和土豆。在毛藏山深处度过一辈子,陪伴草木牛羊,清风明月,他比谁都单纯自然。深山给人包容,给人豁达,让人忘却贪婪。⑧寒风呼号,老牧人戴着棉帽,屋子里生了火,煮一壶砖茶。羊在窗外叫,老牦牛在卡哇掌山脚下奔跑,牧羊犬披着一身雪打外边回来,世界多么澄澈干净。牧场的日子淳朴真诚,带有古典哲学的意味。⑨如果你觉得山野空旷寂静,啥也没有,那简直就是错觉。各种动物都在挖空心思捕食。草窠后面可能躲着狐狸,岩石后面可能躲着野狼,石洞里免不了藏着黑鹰。老树上一群乌鸦窃贼,像拿自己的东西一样,大咧咧把啄木鸟深藏的坚果偷光。一群灰雀子揪头拔毛打架,用爪子按住彼此的脑袋,狠啄。而深深的土层里,藏着冬眠的蛇,旱獭,瞎老鼠。数不清的嗜睡者打鼾,沉沉入梦,多大风雪都惊不醒。⑩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冰冻的岩石发出断裂声,大河里冰块膨胀破碎,树木冻折,露出白生生的茬口。老鸹鬼叫,野狐狸奔窜,狼嚎叫,牧羊犬几声尖利地吠声。山猫一忽儿吱吱叫,一忽儿不见踪影。深山藏着各种未知,也藏着各种怜悯。⑪这样的深夜,大群的马鹿从森林里钻出来,悄悄跑到牧人的冬窝子,找草吃。马鹿和牧人是老熟人,根本不怕他,大模大样吃他牧场里的草,用无辜的眼神瞅他。如果牧人耍滑,做个麦草人吓唬马鹿,也不行。马鹿认得牧人的衣裳,嘴巴伸进衣裳底下,把干草吃掉。⑫天一亮,马鹿撤回森林。一群狼埋伏在半途,偷袭马鹿。然而马鹿相当厉害,战斗力比老牦牛都强大。狼只有扑到马鹿身边,才能下口撕咬。马鹿深谙此理,弹跳极高,蹄子像匕首,哪一匹倒霉的狼躲闪不及,被马鹿挖一蹄子,非死即伤。狼和马鹿都不恋战,速战速决,大多数时候,狼溃败,马鹿胜。⑬雪豹也会拦截马鹿,然而你想不到的是,马鹿跑得和雪豹一样快,但它跳得比雪豹高,飞似的逃走。沮丧的狼和雪豹只好合伙打劫狍鹿。狍鹿个小体弱,打不过大兽,只好被吃掉。⑭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一群牦牛走进山洞避风雪,哞哞叫着。千年时空,在深山野林里,也不过是几声牛叫——老牦牛的吼叫是和天地说话,山谷听得懂。⑮若是没有老牦牛,牧场算不得真正的牧场。若是没有飞禽和野兽,山谷就没有灵魂。所有的草木和动物,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山谷才成为山谷,才成为有尊严的地方。(有删节)8.第③⑥两段在刻画“老牦牛”“草籽”方面有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9.有评论称:“刘梅花的散文善于对世间细微的事物张开敏锐的毛孔,传达丰富的内蕴。”请结合这一评论,立足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10.“大雪”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11.小明阅读完《人应该有所敬畏》一文后,为班级阅读平台拟出“敬畏”专题,并准备选用本文。对此,你是否同意,请拟写一条留言表达你的观点。【答案】8.两段均把刻画对象放诸特定环境中刻画,如以“大风卷雪”凸显老牦牛的野性。以大雪之前的紧迫环境凸显草籽们争先恐后地迁徙特征;均以拟人方式,赋予对象人格,如刻画老牦牛向往大自然的心理。刻画草籽们等待以及希望小动物带自己迁徙的心理等;均以典型的动作描写刻画对象,如老牦牛的“撤”“狂奔”“蹴”“浪逛”“逍遥”“刨”“撒”张扬了个性;如草籽们的“伸出”“粘”“抓紧”“缠等”展示了生机盎然状态。9.深山中藏着生物们不可知的命运、它们将遭遇严寒饥饿等严酷的考验,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同时,对于人们而言,习以为常的大自然背后包含着诸如冬牧场的自然规律、动物的自然习性、单纯自然的生活、淳朴真诚品质等未知。而作者敏锐地感知到这些;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万物作者充满怜悯,同时深切地感知在生物之间、甚至深山与生物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怜悯。由此,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规律的喟叹,对严酷环境中的生物们的悲悯之情。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10.“大雪”贯穿全文,构成了冬牧场的特定环境,由此串联起山野里的一切生物;“大雪”之下更能凸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如老牦牛的野性与自由、草籽迁徙的智慧、牧人的孤独单纯、各种小动物的值得怜悯、雪夜经历生死挑战的马鹿的机智灵活等;“大雪”之下展示出的冬牧场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过程,展示出的万物自然自在的状态,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沉思考。11.本文通过对在恶劣大自然中生物们生存状态的刻画,突出对自由、自然、野性生活的认可与礼赞;通过对牧人孤独之下单纯自然生活的刻画,突出大自然对人的美好塑造;通过对西夏人的联想,突出大自然规律的永恒。这一系列内容都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认识到自我在大自然面前的有限性,展示了深处现代文明中的个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所以,我认为合适。【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刻画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所有的野草都晃动草梢子,等待风,等待路过的小兽。漫山遍野,一场巨大的草籽迁徙正在拔剑出鞘”,两段均把刻画对象放诸特定环境中刻画。“天大地大,浪逛着,逍遥着”“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浪逛”“逍遥”“愁”等词赋予了老牦牛人的情态;“菟丝子伸出带刺的触手,把草籽粘在胡跑的野兔子身上。羊群路过一大片披碱草,草籽抓紧羊毛,离开草甸。老牦牛撒开蹄子狂奔,蓼莪草籽们齐齐呼喊,快一点,缠住牛蹄腕里的毛,看看外面的世界”,“伸出带刺的触手”“草籽抓紧羊毛”“齐齐呼喊”同样赋予了草籽人的情态。由此可见,两段均以拟人方式,赋予对象人格。“撤”“狂奔”“蹴”“浪逛”“逍遥”“刨”“撒”等动词的使用凸显了老牦牛张扬不羁的个性,而“伸出”“粘”“抓紧”“缠”“呼喊”等词更是写出了草籽的生机。可见两段均以典型的动作描写刻画对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理解“未知”“悲悯”的含义。“未知”包含两层含义:1.“冰冻的岩石发出断裂声,大河里冰块膨胀破碎,树木冻折,露出白生生的茬口。老鸹鬼叫,野狐狸奔窜,狼嚎叫,牧羊犬几声尖利地吠声。山猫一忽儿吱吱叫,一忽儿不见踪影”,这是遭遇严寒饥饿等严酷考验后的深山中藏着生物们的命运是未知的;2.结合全文可知,“未知”还指多数人对大自然的不了解,即习以为常的大自然背后包含着诸如冬牧场的自然规律、动物的自然习性、单纯自然的生活、淳朴真诚品质等未知。“怜悯”同样包含两层意思:1.“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说明作者能够敏锐地感知自然,而他对自然、对生物们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万物的怜悯;2.结合后文“这样的深夜,大群的马鹿从森林里钻出来,悄悄跑到牧人的冬窝子,找草吃。马鹿和牧人是老熟人,根本不怕他,大模大样吃他牧场里的草,用无辜的眼神瞅他”“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老牦牛的吼叫是和天地说话,山谷听得懂”可知,生物之间、甚至深山与生物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怜悯。此外从表达效果上,“深山藏着各种未知,也藏着各种怜悯”,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大雪路过人间。雪落在马牙雪山,落在卡哇掌,落在乌鞘岭”“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只愿意呆在圈窝里,咀嚼黄草”“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掌山顶往下撤……”“赶在一场大雪到来之前,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天地很静,雪白草枯,他坐在石头屋子里抽烟读书。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深深的土层里,藏着冬眠的蛇,旱獭,瞎老鼠。数不清的嗜睡者打鼾,沉沉入梦,多大风雪都惊不醒”“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大雪”贯穿全文,构成了冬牧场的特定环境,由此串联起山野里的一切生物。“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掌山顶往下撤……饿了,几蹄子刨开被雪埋住的马莲草。枯黄的马莲草柔韧,草窠蓬松,大雪里也能找到。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有一个地窖,储存着苹果白菜和土豆。在毛藏山深处度过一辈子,陪伴草木牛羊,清风明月,他比谁都单纯自然”“天一亮,马鹿撤回森林。一群狼埋伏在半途,偷袭马鹿。然而马鹿相当厉害,战斗力比老牦牛都强大”,通过大雪,作者写出了老牦牛的野性与自由、草籽迁徙的智慧、牧人的孤独单纯、各种小动物的值得怜悯、雪夜经历生死挑战的马鹿的机智灵活等,可见,“大雪”之下更能凸显描写对象的特征。“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雪来,雪去,“大雪”之下展示出的冬牧场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过程,也展示出的万物自然自在的状态,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沉思考。【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主题,并对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首先考生应明确观点——同意。然后从文中找到本文中体现人应该敬畏自然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比如本文以“雪”贯穿全文,写出了大自然的“严寒”,以及在“严寒”“饥饿”的环境中,万物经历生死挑战的顽强。可见人应该敬畏自然。比如“旷野里没有人,他是个独孤的思考者……他比谁都单纯自然”“寒风呼号,老牧人戴着棉帽,屋子里生了火,煮一壶砖茶……牧场的日子淳朴真诚,带有古典哲学的意味”,通过对牧人孤独之下单纯自然生活的刻画,突出大自然对人的美好塑造。可见人应该敬畏自然。比如“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通过对西夏人的联想,突出大自然规律的永恒。可见人应该敬畏自然。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③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④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⑤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⑥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⑦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⑧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⑨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复苏了。⑩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⑪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⑫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⑬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⑭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⑮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8.第⑦段中画线句比喻新奇,请加以赏析。9.分析小说设置“老黑”“白鲢”“渔人”等形象的作用。10.小说首尾两段都提到了鱼在“行走”,试分析小说这样构思的巧妙之处。11.阅读本文的第①段划线句和《变形记》(节选)第1自然段,探究两篇小说中“异化”的异同。当格里高尔·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部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原来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选自《变形记》)【答案】8.划线句连用三个比喻,用“水”来比喻天空、用“鱼”来比喻鸟儿、用“树叶”来比喻渔船。这些比喻基于红鲤的视角和生活经验,新奇巧妙。从高处到远处,写出了唯美诗意的画面:如水般的宽阔而明净的天空中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远处的渔船小如树叶,失去了对“鱼”的生存压迫感。让读者感受到了刚刚逃出黑鱼洞的红鲤重见天日时刹那间的自由喜悦之感。9.“白鲢”是红鲤的伙伴,给予其温暖和救助,“老黑”是红鲤鱼类中的敌人,“渔人”是比“老黑”更可怕的存在。红鲤逃离老黑遇到白鲢,白鲢被渔人捕获,三者在张弛之间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红鲤可以从老黑手里逃生,却被人类逼得行走在岸上,唯一的温暖依恋白鲢也被人类捕获,可见人类破坏鱼类生存空间的残暴。三者最终促使了红鲤下决心到陆地上行走,从困境中挣脱。10.倒叙式的开头提及一条红鲤“鱼”在岸上行走这一颠覆违背常理的行为,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激发人们对原因的探寻,凸显了离经叛道、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红鲤形象;结尾处再次提及一群“鱼”在岸上行走,揭示鱼类生存空间遭到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表现了在绝境中开拓和创新的红鲤行动引发了广泛的响应。首尾两段重复,构思上形成呼应,意味深重,既是对现代文明中人类无节制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挤压的批判,也是对红鲤精神的赞美,更给予人们以思考和启示:处于困境时我们当如何面对。11.相同点:都是受到生存环境的催逼下的变形:红鲤受到人类捕捞威胁“鱼”的特征“尾巴”退化,逃到岸上,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在生活的压力下变成了背负硬壳、长着许多细腿脚的巨大甲壳虫。不同点:本文中红鲤的异化是由“鱼”到“人”,以“鱼”的视角批判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由“人”而“虫”,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困境。红鲤的异化是绝境中的拼搏,寻找出路,是积极的姿态,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困境中的被动接受,预示着小说的悲剧结果,异化为“虫”也终将死去的命运。【8题详解】题考查学生体会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这是一处描写性语句,三个“望见了”强化刚刚逃出黑鱼洞的红鲤所见,而“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则描写红鲤真切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情。“水一样的天空”把“天空”比作“水”,形容天空的宽阔而明净;“鱼一样的鸟儿”把“鸟儿”比作“鱼”,形容鸟儿的自由自在;“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把“渔船”比作“树叶”,形容远处渔船在水面飘浮的自由。这里连用三个比喻,呈现了红鲤逃出黑鱼洞重获自由时的感受。“天空”“鸟儿”“渔船”视角变化由高到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