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向卷_第1页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向卷_第2页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向卷_第3页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向卷_第4页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向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表现形态,网络短视频在网络流量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也为其长远发展埋下隐患。“要流量还是要质量”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网络短视频要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亟待从困境中突围。网络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和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的指标。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通过获取客户、积攒流量等途径快速扩大数字市场空间,并由此催生了流量红利。当流量与金钱挂钩时,流量经济就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整个文化生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改变了网络文艺形态,催生出网络短视频等新的文艺类型,在推动网络短视频呈现出千姿百态样貌的同时,也促使流量经济的观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艺的传播与流行离不开流量的加持,流量大小也因此成为衡量网络文艺作品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形成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这为网络文艺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社会基础。反过来说,网络文艺的快速发展也积蓄了网络流量势能。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88亿,占到了整体网民的87.8%,还有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庞大的网络短视频用户数量蕴藏着巨大的网络流量潜能。网络短视频作为“因网而生”的文艺形态,与网络流量具有天然的黏合性,两者互促共进就能迎来共同的“红利期”。可以说,正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更新迭代,改变了传统文艺形态,催生了网络短视频,“互联网十文化”释放出文艺新动能。而伴随着文字数码化、阅读网络化、观看竖屏化的发展,以及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兴文艺群体的出现,网络综艺、网络视频、网络剧目、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形式异军突起,网络流量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依靠网络流量,无数网络视频作品得以快速传播,网络短视频这个行业实现爆炸式增长。只是,流量经济为网络短视频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能否真正为网络短视频带来创新和进步呢?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行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网络文艺一旦充当市场的奴隶,受困于资本的逻辑,甚至沾满铜臭气,就会造成流量与质量的内在紧张。为了博得眼球、赚取流量,一些网络短视频倾向于走迅捷化、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的路子,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导致流量稀释了质量,赢得了流量,却失去了质量。比如,网络短视频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问题。流量是以单位时间为尺度的。受流量经济的驱使,为了使产品尽快兑现,“慢工出细活”仿佛已经不合时宜,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成为时髦,“短、平、快、粗、浅、烂”的网络短视频产品层出不穷。还有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流量是以点击量为测算值的。为了获得更多打赏,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依靠“卖丑”来收割流量的网络直播曾经屡见不鲜。重颜值轻价值是另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流量是以关注量为基准的。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诸多特征,其中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非常看重颜值,不少网络文艺创作者将作品画面和演员颜值看作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而搁置了作品的思想价值要求。不少网络短视频作品看似外表精美化,实则思想空心化,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落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窠臼,使其成为徒有其表的花瓶。(摘编自陈明琨《网络短视频:醉心流量是陷阱,追求质量是坦途》,《光明日报》)材料二:必须承认的是,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量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竞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子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须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的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摘编自《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短视频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表现形态,在当下面临着高速发展还是长远发展的两难选择。B.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和用户浏览的页面数量,就是网络流量;网络流量能直接催生网络红利。C.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改变了传统网络文艺生态,也促使流量经济产生深刻变化。D.流量大小成为衡量网络文艺作品的重要指标,因此网络文艺的传播与流行离不开流量的加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数字社会,8.88亿的短视频用户数量蕴藏着巨大的网络流量潜能。B.网络短视频作为“因网而生”的文艺形态,只要依靠流量快速传播,就能获利丰厚,创新发展。C.网络文艺一旦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受困于资本的逻辑,就会倾向于功利化,导致流量稀释质量。D.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今天,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仅必须而且重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某款应用软件通过电子杂志、趣味游戏两种形式为游客介绍所到之处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B.微信上一些制作精良的公众号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每天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国学知识,让读者在日积月累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C.网络短视频提升了西安在海外的知名度,使这座十三朝古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自然随之输出。D.“云游敦煌”小程序于春节期间推出《敦煌岁时节令》数字创意互动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与敦煌壁画、文献巧妙结合。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对于如何实现网络短视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l(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螃蟹高亚平读《梦溪笔谈》,见有如下记载:“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其实,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只是沈括不察而已。关中在秦岭的北麓,秦岭峪口众多,河出峪中,蟹出河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以我的家乡长安王莽乡稻地江村而论,小时候,我就曾在村外的小峪河里捉过螃蟹。惜乎家乡人不解食蟹,吃螃蟹者,率多为我们一帮小毛孩。我过去在乡间听到过一个谜语:“小子胖又胖,背个大草筐,剪子有两把,筷子有四双。”说的就是螃蟹。小时候,每年的盛夏时节,我都要和左邻右舍的孩子到小峪河里去捉螃蟹。轻轻搬开水中的石头,如下面有螃蟹,它们就会惊慌地四散逃走,不用急,猛然一伸手,螃蟹就会被紧紧抓住,动弹不得,然后把它们丢进洋铁桶里。起初,捉住的螃蟹少,桶中仅有沙沙声,随着螃蟹增多,除了沙沙声,还会发出螃蟹噀沫的吱吱声。也就一顿饭的工夫吧,小洋铁桶已是满满当当。盖好桶盖,在河中的深潭里再游一会儿水,我们便提着桶回家了。晚上,这些螃蟹就成了我们的盘中餐。也许是我们那一带螃蟹小的缘故,家乡人吃螃蟹并不讲究吃蟹黄、蟹膏什么的,实际上仅有一种吃法,就是将螃蟹去盖、脐,去嘴部组织,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净,上锅油炸。炸出的螃蟹黄亮亮的,油汪汪的,吃起来嘎巴嘎巴,酥脆香。大人们是很少吃这种东西的,他们只是在我们大嚼时,有时禁不住眼馋,吃上一只两只的。在乡间,捉螃蟹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借光法,这须等到黑夜。螃蟹趋光,晚间,打上火把,或者饮亮手电筒,沿河游走,螃蟹见光,会悄然爬过来。用火光或手电光照定了,螃蟹就会一动不动地伏E水底,用手一捞,它就进了鱼篓。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曾不止一次在夜间捉过螃蟹,是极有趣的儿。读古书,得知古代苏杭一带曾出现“蟹厄”,那几乎是和蝗灾一样可怕的事儿。蟹灾过后,大批秧被损害殆尽。这也就是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所讲,古人食蟹,是缘于憎恶。我们的家乡,也许是地北地的缘故吧,还未曾听说遭受过蟹灾。螃蟹的品类很多,据《蟹谱》和《蟹略》所言,少说都在十多种。而名字就更杂了,竟多达一二十个,什么“彭越”“长卿”“郭索”“无肠公子”等,最有名者,莫过于“郭索”和“无肠公子”。“郭索”者,一言多足貌,二言爬行貌,三言爬行时发出“郭索郭索”的声响。宋人高似孙和明人王立道还写过同名异趣的《郭索传》,那实在是两篇妙文,从中亦可看出古人之情趣。至于“无肠公子”,那是古人究物不细,对螃蟹的一种误读。其实,螃蟹是有肠子的,其肠常带黑色,从心脏下面一直通到肚脐眼,不过细而直,不易被察觉罢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叫法让人觉得亲切、有趣。螃蟹也为历代文人画士所爱。诗人黄庭坚不但嗜蟹,还写下了许多咏蟹的诗歌。与他同时代的高似孙,一生不仅写就了《蟹略》郭索传《松江蟹合赋》,还写了十余首咏蟹诗,可谓一往情深矣。画家就更不用说了,古今多有画蟹名手。齐白石所绘之螃蟹让人爱不释手。其题画诗亦妙:“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老年画法没来由,别有西风笔底秋。沧海扬尘洞庭涸,看君行到几时休。”观其画,品其诗,别有一番情致。至于螃蟹性躁,用心不一,这一点颜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让人浩叹。文本二:在中国文化中,节气不仅与春播秋收有关,也与食物对应。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古人留下了很多秋冬食蟹的文献记录,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里就摆开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螃蟹宴。大观园里的螃蟹宴,用的是哪里的螃蟹?曹公写红楼,时间说的是“末世”,地点荣国府宁国府俱在都中,至于“都中”是北京、金陵抑或长安,语焉不详。但从螃蟹宴这一回看来,地点当是江南-吃的是薛家伙计家田里捉来的大螃蟹,而非北方推崇的白洋淀胜芳蟹;吃法是竹笼清蒸,也非北方推崇的白煮。如此吃法,也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当在明末清初。与如今普遍的江南螃蟹最出名的观念不同,螃蟹最早是北方住肴。汉朝时以青州蟹为贵,且是海蟹,需剁碎加酱料煮食,以掩腥气;唐代前期,沧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渍,是为贡品;到宋朝,随着南宋定都临安,螃蟹著名产地也从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遍及江南,皇家贵族更是把各种螃蟹吃法带到了南方,尤以糟醉、糖渍为重。到了明清,吃法也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曹公未写怎么剔蟹,不知可是用的“蟹八件”。“蟹八件”,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以金、银、铜打制,小巧玲珑。据说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半个小时,敲打挖剔,慢工细活,叮叮当当,声如奏乐,是为“文吃”。相比之下,徒手吃蟹,吃的是一个快意本色,是为“武吃”。看来曹公笔下的大观园里,都是如他一般独爱武吃的“真吃货”。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用《梦溪笔谈》“关中无螃蟹”的记载,意在引出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欲抑先扬。B.本文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行文线索,组织材料、布局谋篇收放自如,旁征博引,读来颇亲切有趣。C.本文托物言志,通过讲述童年趣事和与螃蟹有关的轶事掌故,使用篇末点题的手法,讽刺时下浮躁之风。D.“是极有趣的事儿”“亲切、有趣”“为历代文人画士所爱”,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螃蟹的喜爱。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A.文本一中,作者提到小时候捉螃蟹,听到关于螃蟹的谜语,意在反驳沈括“关中无螃蟹”的观点。B.捉螃蟹可以在白天捉,也可以在夜间捉,极为有趣。苏杭一带吃蟹缘于蟹灾,这一点和关中不同。C.螃蟹性躁,用心不一,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荀子也曾感叹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虽历朝历代螃蟹的吃法不同,但螃蟹最早是北方佳肴,水煮的方法比南方清蒸更加美味,返璞归真。8.文本二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文本一以“螃蟹”为题,有哪些作用?文本二也以“螃蟹”为题是否合适?请分别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未,李愬【注】命马步都虞候史是等留镇文城,命李祜、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恕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糒,整羁靮,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想,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锂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洄曲,愬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愬降。愬遣李进诚攻牙城,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铺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注】李愬:字元直,中唐名将李晟之子。富谋略,普骑射。元和十一年(816),任唐随邓节度使,率兵讨伐淮西吴元济叛乱。他抚养士卒,优待降将,于次年冬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B.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C.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D.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人居元济外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军,职官名,监督军务的官吏。唐代常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B.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火为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可代指战争。C.四鼓,击四通鼓。古代作战击鼓进军,以助士气,故有“一鼓作气”之说。D.京师,国家的首都、都城。这一意义也可用京城、京国、国都等词来表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愬率军出发时,做了严密的军事部署。既命人留守文城,又将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有冲锋在前的部队,也有殿后保护的部队。B.占领张柴村后,李愬才告诉众将此行的目的。众将听后都大惊失色,自料此去必死无疑,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无人敢违抗将令。C.官军很久未到蔡州城下,因此蔡州防备不严。李愬抵达蔡州城下时,竟无一人知晓。李祐等人在城墙上掘坎,率领勇士顺利登上城头。D.吴元济负隅顽抗,指望部将董重质率领精兵援救。然而董重质单人匹马,归降了李愬。吴元济眼看牙城即将不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2)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14.李愬作为将领,具有哪些优良品质?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访村老陆游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题,用夸张手法写村老长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B.颔联叙所见之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D.全诗语言平易,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16.“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拥有坚定的信仰,宁死也不会做出丑态的两句是“,”。(2)李白在《蜀道难》中写水流湍急,飞奔而下,撞击着巨石,使其在水中翻滚,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的两句是“,”。(3)“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曲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它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全民阅读的兴趣;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会与大众阅读,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炙手可热曲高和寡形同陌路惨淡经营B.街谈巷议高山流水形同陌路惨淡经营C.炙手可热高山流水渐行渐远苦心经营D.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渐行渐远苦心经营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C.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D.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B.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成为进一步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C.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研究发现,人们所受的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经历压力,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归有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英]穆勒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选篇理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更迭时代,网络短视频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但在流量经济观念的影响下,短视频面临“要流量还是要质量”的发展困境,亟待突围。材料一分析了网络短视频存在的重快轻慢、重形式轻内容、重颜值轻价值等问题,提出重视短视频的思想价值、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材料二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的问题。选文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在当下面临着高速发展还是长远发展的两难选择”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要流量还是要质量'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B项,对“网络流量”的定义不准确,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网络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催生网络红利也不符合原文意思,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并由此催生了流量红利”,“此”指“通过获取客户、积攒流量等途径快速扩大数字市场空间”,并非“直接”。D项,因果颠倒,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网络文艺的传播与流行离不开流量的加持,流量大小也因此成为衡量网络文艺作品的重要指标”。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材料一第5段提出“流量经济为网络短视频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能否真正为网络短视频带来创新和进步呢”,随后在第6段说“网络文艺一旦充当市场的奴隶,受困于资本的逻辑,甚至沾满铜臭气,就会造成流量与质量的内在紧张”,可见网络短视频“创新发展”并非流量经济为其带来的必然结果,选项“只要……就能……”的表述绝对。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探讨网络短视频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上起到的作用,表达“短视频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输出的手段与方式”的观点。A项,关注的是应用软件对受众的创新表现形式。B项,介绍的是公众号在文化传播中起的作用。D项,关注的是数字创意互动项目。C项,“网络短视频”“海外的知名度”“历史文化底蕴”“输出”这些关键词都紧扣材料二的观点。4.首先指出网络短视频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面临“要流量还是要质量”的两难选择(1分),进而分析网络短视频行业是如何依靠网络流量实现爆发式行业增长的(1分),最后指出部分网络短视频赢得了流量却失去了质量的现状,并列举网络短视频存在的重快轻慢、重形式轻内容、重颜值轻价值等问题。(2分)【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议论文的特点在于严谨的说理逻辑性,分析其行文脉络要注意文章内容的组织顺序,一般可以用“首先一进而一最后”这样的模式组织答案。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加入文章的观点、内容、结论。5.①不要刻意追求流量,而要重视质量。精细打磨产品,重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价值,这样的网络短视频才能有创新和发展。②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内容优秀的网络短视频,可以实现流量与质量兼得。(每点3分)【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答题应扣住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内容,谈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避免材料一所指出的问题,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不要刻意追求流量,而要重视质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阐释。接着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和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据此整合答案即可。【选篇理由】文本-《螃蟹》具有散文文体“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围绕“螃蟹”布局谋篇,组织文章,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到关于“螃蟹”的文献记载、诗文书画、轶闻趣事,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文本二从“文献记录”的角度写“食蟹”的方法。两篇文章都是写螃蟹,同中有异,都有着浓郁的文化色彩、生活趣味,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值得考生品读鉴赏。6.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欲抑先扬”错误,《螃蟹》开篇先引用《梦溪笔谈》“关中无螃蟹”的说法,然后说“其实,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应是“欲扬先抑”。B项,“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行文线索”错误,《螃蟹》的题目即线索,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布局谋篇都是围绕“螃蟹”来完成的。C项,“本文托物言志”错误;篇末写“至于螃蟹性躁,用心不一,这一点颇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让人浩叹”,也并非“点题"。文章主题就是“物”,即“螃蟹”,并非在“志”,篇末提到“与人相类”,只是散文“形散”的体现,而非“神”的传达。故选D。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水煮的方法比南方清蒸更加美味,返璞归真"错,文本二原文说的是“到了明清,吃法也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这里并没有在南北方的吃法间进行比较。8.①语言典雅,具有文言色彩。比如“俱在都中”“语焉不详”“是为贡品”等。②多用四字句,简洁有力,节奏鲜明,气势贯通。如“敲打挖剔,慢工细活,叮叮当当,声如奏乐,是为“文吃'”。③句式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自由灵动。(每点2分,任答两点【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可以从语言风格、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在语言风格上,文本二表现为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四字句和文言词汇。在句式特点上,作为一篇典型的散文,以散句为主,但间以整句,达到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的效果。9.(1)作用:①内容上,点明了文本一的写作对象,概括了主要内容。作者记叙了和村里的孩子一起捉螃蟹、吃螃蟹的童年经历,穿插着《梦溪笔谈》等关于螃蟹的记载、轶事、人物、诗画;②结构上,文本一中“螃蟹”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主突出。(每点2分)(2)文本二以“螃蟹”为题不合适。该文本是围绕“《红楼梦》里的螃蟹宴”来写古人如何食蟹,写作角度明确具体,以“螃蟹”为题太宽泛,文题照应不周。(2分)【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两方面入手。文本一开篇引用《梦溪笔谈》中的相关记载,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螃蟹,然后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到文献记载中关于“螃蟹”的诗文书画、轶闻趣事,可见以螃蟹为题起到了概括文本内容的作用;文本始终围绕着螃蟹在写,可见螃蟹是全文的线索。与文本一不同,文本二则主要是围绕“《红楼梦》里的螃蟹宴”来写古人如何食蟹,写作对象和内容更具体,以“螃蟹”为题不太妥帖。【选篇理由】本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元济是中国历史上奇袭的著名战例,故事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充分显示了李愬高超的军事才能。学习本文,有助于考生领略人物风采,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宜用排除法。“熟”是“寐”的状语,“熟寐”即熟睡,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如故”是“击柝”的后置状语,不能单独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击四通鼓"错误,应为“四更”。当时既“惊之(鹅鸭)以混军声”,自然不可能击鼓惊动敌人。汉魏以来,分一夜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四鼓即四更。【课文链接】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五鼓”即五更。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烽火”均代指战火或战争。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错误。原文为“然畏愬”,应为畏惧李愬军纪严明。“严酷”指残酷、严厉,这与注释中李愬的正面形象极为不符。13.(1)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译出大意给1分;“所之”“但”“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译出大意给1分;“抚”“遣”“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关键点拨】(1)所之:所去的地方,目的地。但:只,只管。东:向东。(2)抚:安抚。遣:派遣。谕:告诉,晓谕。14.①行动谨慎。②足智多谋。③随机应变。(每点1分)【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李愬的优良品质,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反映出来的。从他率军出发时的部署和占领张柴村后的安排来看,他虑事周全,行动谨慎;从他利用恶劣天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看,他智谋过人,善于料事;从他下令惊扰鹅鸭以掩盖军队行动之声,安抚董重质家人、写信劝降董重质来看,他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付事态变化。【参考译文】辛未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史旻等人留守文城,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名冲锋陷阵的勇士担任前锋,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他的后面压阵。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军队走了六十里,夜晚,抵达张柴村,将守卫的士兵和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士兵全部杀掉,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愬)下令士兵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马络头和缰绳,留下五百名义成军将士镇守此地,以切断从朗山来的敌人救兵。(李愬)命令丁士良率领五百人砍断洄曲及其余各道桥梁,又连夜领兵出门。众将询问军队要去哪里,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众将都大惊失色。当时正刮大风,下大雪,旌旗被风撕裂,路上随处可以见到冻死的人和马。天色阴沉漆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朝廷军队未曾走过的,人人都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畏惧李愬,没有谁敢违抗命令。半夜,雪下得更大,军队已经行走了七十里,抵达蔡州城下。靠近城边有个养着鹅鸭的水池,李愬下令惊扰鹅鸭,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自从吴少诚抗朝廷的命令以来,官军已有三十余年没到过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人没有严密防守。壬申四更时分,李愬到达城下,(城内)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把城墙掘出梯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随上城。守门士兵正在熟唾,都被杀死,只留下敲梆巡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大开城门放军队进城。到了里城,也像(外城)一样,城中无人知晓。鸡叫时,雪巳停,李愬进据吴元济外宅。有人禀告吴元济说:“官军到了。”吴元济还在躺着休息,笑着说:“被俘的囚犯偷盗罢了,天亮后将他们全都杀掉。”又有人禀告说:“城池已经被攻陷了!”吴元济说:“这一定是洄曲的士兵找我索要御寒的衣服。”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探听,听到李愬的军队传达号令的声音:“常侍传话。”响应的有近万人。吴元济这才开始害怕,说:“这是什么常侍,能到这里来!”于是率领侍卫登上牙城(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抵抗。当时董重质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守卫洄曲,李愬说:“吴元济所盼望的,无非董重质的救援而已。”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董重质于是单人匹马来向李愬投降。李愬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烧毁了牙城的南门。百姓争着背柴草帮助官军,城上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傍晚时分,门已毁坏,吴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押送到京城。当天,申州、光州和各镇(援助淮西的)士兵二万余人相继前来投降。【选篇理由】陆游一生坚持抗金,然而仕途不顺,始终难酬壮志。晚年回到故乡后,多与农夫野老交往,从中体会到纯朴真挚的人情。这首诗描述“村老”生活,极其温馨,令人羡慕。学习本诗,可了解古代农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5.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夸张手法"错误。首联写村老在深夜仍可以与诗人交谈,表现出他的精神很好,侧面反映出他的身体好,所以写村老之强健是实写。16.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每点2分)【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村老"生活的可羡之处,体现在前三联之中:自身身体强健,精神矍铄,无疾病之苦;家人团聚,无远别之痛;儿辈勤于劳作,各尽其职;家境尚可,乐于助人,邻里和睦。这些,都是令作者感到羡慕的地方。17.(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示例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示例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示例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关键点拨】易错字:(1)溘;(2)豗,砯,壑。18.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炙手可热”意为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街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语境形容的是“话题”,宜用“街谈巷议”,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二空:“高和寡”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结合上文“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可知,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书,宜用“曲高和寡”,据此排除B项。故选D。形同陌路:指彼此像是不相识的人一样。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渐行渐远:渐渐离开,越来越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惨淡经营: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又指苦心规划或开拓某项事业。苦心经营:指费尽心思地筹划、安排。19.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