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南省常德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
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
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
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
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对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
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
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
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向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
分自由地发挥全部的精神素质。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
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创新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本身就遵循着“寻美”的规律。艺术鉴
赏的过程也是欣赏者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二次加工和创造。可见,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力活动,
审美活动中开放、多元的个性化体验,为主体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意实践的条件。美育在激发
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
美育不仅仅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更是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新理念的教
育。通过美育促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创新
发展,是新时代美育的新使命。美育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
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
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美育对于创新的作用,为重新审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奠
定了新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
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
(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9日)
材料二:
“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
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
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
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
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同时又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是主观的,是个性
的,是非确定的……就这些意义来说,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
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
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观
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
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
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
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
幸福便无从谈起。
第二个,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
“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
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
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
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
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
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
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
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
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
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
(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年2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
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
B.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探求美的实践中,要以
“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
C.仅仅盯着考分去看美育的成效是不可取的,美育重在“做”,强调亲身体验,它不带功利
性,不是为现行考试准备的课程。
D.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并在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锻炼人感觉的敏锐性、感受
力以及由此激发出朴素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彰显人的主体性并肯定其个性化,是马克思美育观的应有之义,这与通识艺术教育要“成
人之美”的观点相似,都包含了创造力培养的内容。
B.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
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
C.要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有必要让新时代美育工作与科教兴国、人
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
D.人工智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力'’的根本是创造力,而美育能增养人的创造力,激发主
体的创造欲望并增强创造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潜能。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美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A.通过“强师影像美育活动”记录支教故事,大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艺术修养。
B.“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师生舞蹈水平。
C.在父母督促下,姚成五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4小时,14岁的他已通过钢琴十级。
D.复兴中学坚持用“双减”带动“双增”,学生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4.席勒说:“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全面和谐。''请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该
如何认识美育在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
实于原著的。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
。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
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我希
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致变
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
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
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
待,一样要求。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像,使他的想像生动活泼,广泛开阔,并产
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同
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
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
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蠹国殃民”
,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对佛学不能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鲁
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
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
语、词汇来自佛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
徒的著作。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
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理论
文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采取嚼烂了喂的办法,使人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惰性,
只知就现成、图省力,这不是好办法。因为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
我们要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这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有关系的。提高精神文明就要
善于独立思考,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
(摘自王元化《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
材料二:
古代文学历经二三千年,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作品,有丰厚的积淀,它的影响是覆盖性、
弥漫性的,甚至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很自然化成了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与思维方式
。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地提炼,已经形成有非常稳定、不言而喻
的“核心部分”,在民族的记忆和语言中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建构,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
畏和依恋。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个“大传统”,相对而言,现代文学还只是个“小传统这个新
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短,太过“亲近”了,反而缺少像面对古代传统那样的敬畏与信奉。即
使事实上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并且发挥着切实的规范性影响,
我们也可能习焉不察,不见得像对待古典传统那样的尊奉与重视。但现代文学传统也有不同
于古代文学传统的地方,那就是仍然处在蓬勃的“生长期”,它的根须更丰茂地伸展到当代生
活中,和当代有紧密的血肉联系,却又可能更多地受到现实的左右。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
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最明显的,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的确定,这
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最重要方面。现代文学语言适度的欧化加上民间语言资源的
吸收,逐步形成了更加适合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与规范。毫无疑问,我们现
今所享用的汉语文学语言变革的成果,构成了现代文学传统中重要而又稳定的部分。此外,
现代所创造的许多作品,它的文学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乃至风格、技巧,许多也已
经转化为当代普通社会生活的内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某种“共名”。再者,
现代文学所形成的新的观念与评判方式,包括对于文学现象的各种“命名”,如"现实主义”“
反映”“主题”“思想性”“典型”“教育意义”等等,虽然有的由于频繁使用而变型僵硬,但也有的
己经派生出新的含义而成为普适性的概念,至今被批评家乃至普通人所沿用,甚至在中学语
文教学的课堂上,也不乏使用这些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似乎总不太在意这些"常识性''的东
西,甚至无视这些常常在身边起作用的东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新的传统。真是“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者,最好都能想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命运和前景,以及我
们是否有必要对这个“新传统”做些普及和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专业更多地介入当代社会“
文学生活”,也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摘编自温儒敏《重视现代文学“新传统”对当代“文学生活”的介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拍成电影后存在缺陷,遭
到了部分人的诋毁。
B.优秀文学作品像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缘于文艺工作者没有能及时
创作出文学启蒙书。
C.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著作丰富,积淀丰厚,影响巨大,其核心部分非常稳定,
因此被称为“大传统
D.现代文学时间距离短,尽管与当代生活紧密关联,但人们往往可能习焉不察,忽视其中一
些“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的普及与转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说明佛学也有值得吸收的成分。
C.无论是高级读物还是启蒙的通俗读物,都要能够诱发读者的想像,激起读者的思想。
D.文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国古代文学甚至培养出了民族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赏月,忆起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某大学科研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解读唐诗宋词。
C.每逢六月高考,众多考点悬挂励志对联激励考生。
D.人们称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而又自欺欺人的人为阿Q。
4.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5.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如何做
好文学普及工作?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
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
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
②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
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
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
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
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
③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
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
④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
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
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
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
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
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
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
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
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
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
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
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
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
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
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广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
加丰满是一条路。”
⑤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
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
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
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
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L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
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
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
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
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
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
【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
材料二:
①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
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
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
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
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
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
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②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
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
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
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
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
【(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
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完全不同。
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
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
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
3.以下文学形象,最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狂人特点'’的是()
A.《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
B.《雷雨》中的繁漪
C.《窦娥冤》中的窦娥
D.《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IOO字。
5.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
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
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
是该家族始祖吴越王钱缪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I。
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I,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
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缪临终前对
子孙的嘱托。钱缪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恒民,"莫爱财无厌征
收,毋图安乐逸豫,毋待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
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三是广德
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它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
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
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
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
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
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她婢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埃山钱氏宗谱》
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
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
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
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
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
鸣鼓而攻”。
我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精湛
的器物文化、艺术创作技能依靠家庭的代代相传,学术研究及其思想理论成果在家族后代子
孙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班彪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史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
书法大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都是文学大家。钱氏世家亦然,其家学传承的成功是家族
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
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
”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
(摘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
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和家庭层
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
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什么样的家风才算好家风?如果说IOO个家庭有100个家风,那么也可以说100个好家
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好家风就是要“积善”并且要谨防“积
不善”,这是判断好家风的标准。
好家风由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很多要素构成。向上向善的家庭
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良好美德与行为,向上向善的家庭会主动拒绝不良行
为。有人认为家风是自家的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但家风也要有家国情
怀,要把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
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因此,好家风还要处理好"虚"与"实"、"小家"与"大家
"这两对关系,这才是好家风的模样。
行为是家风的外部呈现,当我们描述某个家庭的家风时,常常会说一些具体行为,如”
他们家爱运动,一家人经常去跑步""他们家很友善,见面总是主动打招呼””他们家挺懒,家
门口从不打扫"……这些呈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风。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家
风的外显是行为,价值观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固定为习惯并传承下来,最终成为家风。
建设良好家风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要先构建好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要重视沟通,还
要形成好的学习氛围,更要重视规则和习惯。
(摘自孙宏艳《好家风要”有模有样"》)
1.下列对吴越钱氏人才辈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祖吴越王钱缪通过三篇家训总结了各大族的家教经验,并以此作为子孙行为的指南。
B.吴越钱氏将民本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家训,形成优良的家德文化,进而影响代代后人。
C.吴越钱氏注重家风的培育,以优良家风来约束、激励子弟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D.吴越钱氏特别注重家学传承,优良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家风”,都认为优良的家风于家于国有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关注到了“好家风”既要“积善”,又要谨防“积不善”。
C.同为说明“家风”,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材料二运用比喻的方法。
D.同为论证“家风”之重要性,材料一以引证为主,材料二以正反对比为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乡土中国》论述家庭:“,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B.曹雪芹《红楼梦》:”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C.傅雷《傅雷家书》:“在家中维持有条理的常规,使一切井有条。”
D.巴金《家》:"家隔开夜的恐惧,没有隔开夜。家隔开雨的寒冷,没有隔开雨。"
4.《礼记・大学之道》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请结合材料对这句话的含义加以分析。
(4分)
5.作为家庭中的晚辈,你可以为建设良好家风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湖南省郴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需要着眼于“稳根基、固根本、增动能、强核心”
四个重要方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
等大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14亿多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
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逐步转变,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要多措并举。要提升粮食产能,实施新一轮千亿
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我国转型农业强国夯实粮食根基。要深入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
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建立健全各项粮
食安全保障机制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严格粮食安
全保障考核机制。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
面对人数众多的乡村人口,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实践中不以割裂农村和农民为
代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就成为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多重维度施策。从全国发展的整体性来说,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要同步推进,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
城乡二元结构。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来说,坚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农业
农村特色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补足乡村振兴
短板,做好“土特产”文章。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来说,要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
备的全面提升。
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村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有效手段,建设农
业强国的技术路线就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让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
全球农业强国发展路径来看,科技支撑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尤为重要,农业科技含量体现着农
业强国的“硬实力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
生产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深化农村改革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软实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需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农
户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要协调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发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全局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
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供给,实现我国粮食产量高位攀升,人均粮食产量持续
稳定在450公斤以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积极补足农业短板,大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摘编自《把握"几个方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方向既定,接下来就是落实,真刀真枪干起
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亿万农民的真切期盼,等不得,也慢不得。面对任务繁琐、线头庞
杂的工作局面,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厘清主线,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
方入手,把既定部署一项一项往前推进,确保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确保农业强
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守底线”与“促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要以稳住
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为工作目标,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防止
规模性返贫,要用好监测机制,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任务要求,全方位谋划农业农村发
展前景,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
乡村治理效能,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双轮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结合实
际创新手段。在严格落实文件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
科学分析研判形势,结合乡村实际,因时因地制宜,着力增强系统把握三农工作、有效破解
两难多难问题、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能力,与时俱进改进提升工作方法,以工作本领的
强化提升不断打开三农工作新局面。
(摘编自《农民日报社论:农强国强重在落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给出全面推进我国乡村振兴的策略,坚持产业振兴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
点。
B.材料二要求我们在面对工作局面时,要抓重点,明主线,稳步推进,确保工作落实到
位。
C.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分别采用层进式和并列式,从多角度来详细阐述观点,科学严谨。
D.两则材料在论证观点上,思路清晰,采用引用、道理、比喻等论证手法,语言通俗易
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农业强国,要解决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满足
人民群众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根本性的大问题。
B.建设农业强国,既要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硬实力,也要深化农村改革,提升软实力,这
才能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C.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
方入手,推进既定部署,就能确保乡村振兴不断进步。
D.建设农业强国,要善抓重点,厘清主线,守底线促发展,结合实际创新手段,能为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今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
点包括三方面,即抓监测帮扶落实、抓发展动力培育和抓帮扶政策完善。
B.江西黎川县发展油画产业,使这个大山环绕的革命老区成为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
油画产值超6亿元的文化产业基地。
C.重庆高新区西永街道劳动村村民陈安贵家的房前屋后栽满了花草,屋内的厨房干净整
洁,院落的一角摆放着垃圾分类存放桶。
D.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非法占用农用地刑事案件5900余起,其中非法占用黑
土耕地案件12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495人,涉案耕地4571公顷。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话题相同,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4分)
5.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农业强国”,依据上述材料,请你为国家这一战略目标
的实现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2023年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I.(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
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
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
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
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
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
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
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
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
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
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
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
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
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
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材料二:
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
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他
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
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张履祥说“王道本乎
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乡”的积累构成国家,小“乡”是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乡之
事即等同于天下、国家之事,张履祥在乡间推行礼治就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礼治的可能
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
来维持。”张履祥认为,“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
键,他在乡间提出各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案,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
天下乱象纷呈,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间教化不行,礼仪之事不复存在。乱世之际,
许多世家大族选择避地自保,黄宗羲在《海市赋》中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岁月里的避地行为与
心情:“二十年兮,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念迁播之未定兮。”避地迁徙是人们在社会动荡时
期无奈的选择,是士人不得不去想的一些自救方案。张履祥结合家乡情况,提出一个地方自
保的方策,即“保聚”之法。
保聚之法的具体内容为:“严保甲,每十户为一甲,甲有长,十甲为一保,保有长。
有约副一人,皆以众推。十保为乡,乡有约正,有约副二人,十乡为聚,聚有都约正,有约
副四人,皆以众推。凡一户有事,一甲举之;一甲有事,一保举之;一保有事,一乡举之;
一乡有事,一聚举之。“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
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张履祥提出的“保聚”制度同官府主张和实施的
“保甲”制度非常接近。保聚的目的是“家与家相保,人与人相聚也……宗族邻里如故,皆保
聚之力”。保聚之法实际上是以保甲制为基础,在甲、保、乡的基础上更好地汇聚地方社会
力量以随时应对变乱,在被兵火摧残后能维系乡间基本的生活。
“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
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
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
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事实上,在
基层社会行保聚之法也是复兴古礼的一种方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
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
(摘编自李燕《张履祥乡村礼治社会的构建》)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
长之类职务的。
B.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
的重要推手。
C.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
治,维持乡村秩序。
D.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
少有些无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
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
B.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
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
C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
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D.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
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
(3)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
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C.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
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
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
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
(4)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
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
体系”的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
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见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
湖南省常德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
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
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
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
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对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
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
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
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向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
分自由地发挥全部的精神素质。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
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创新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本身就遵循着“寻美”的规律。艺术鉴
赏的过程也是欣赏者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二次加工和创造。可见,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力活动,
审美活动中开放、多元的个性化体验,为主体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意实践的条件。美育在激发
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
美育不仅仅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更是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新理念的教
育。通过美育促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创新
发展,是新时代美育的新使命。美育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
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
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美育对于创新的作用,为重新审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奠
定了新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
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
(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9日)
材料二:
“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
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
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
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
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同时又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是主观的,是个性
的,是非确定的……就这些意义来说,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
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
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观
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
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
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
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
幸福便无从谈起。
第二个,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
“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
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
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
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
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
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
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
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
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
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
(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年2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
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
B.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探求美的实践中,要以
“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
C.仅仅盯着考分去看美育的成效是不可取的,美育重在“做”,强调亲身体验,它不带功利
性,不是为现行考试准备的课程。
D.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并在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锻炼人感觉的敏锐性、感受
力以及由此激发出朴素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彰显人的主体性并肯定其个性化,是马克思美育观的应有之义,这与通识艺术教育要“成
人之美”的观点相似,都包含了创造力培养的内容。
B.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
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
C.要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有必要让新时代美育工作与科教兴国、人
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
D.人工智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力”的根本是创造力,而美育能增养人的创造力,激发主
体的创造欲望并增强创造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潜能。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美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A.通过“强师影像美育活动”记录支教故事,大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艺术修养。
B.“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师生舞蹈水平。
C.在父母督促下,姚成五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4小时,14岁的他已通过钢琴十级。
D.复兴中学坚持用“双减”带动“双增”,学生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4.席勒说:“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全面和谐。”请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该
如何认识美育在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LD2.B3.C
4.①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②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
感性教育。③美育的思维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
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
5.①美育是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通过美育人的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②
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③新时代美育工作要
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
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错。材料二第三段“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
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
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据此看出“感受力
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并非"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
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
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错。说法绝对化了,材料二最后一段“如何培养
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
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材料一第五段“美育渗透在工
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
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据此看出,
原文是说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美育,会促进创造力的培养,但并未说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
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学习钢琴通过钢琴十级考试,是训练后达到的等级水平,并不能体现美育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
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
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可以看出。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席勒的话意思是审美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理性思维力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镜室操作规程与安全制度
- 东莞税务咨询合同模板
- 土地被占用合同模板
- 委托代售合同模板
- 木材买卖简易合同模板
- 权益性投资合同模板
- 劳务公司打扫卫生合同模板
- 放养水牛售卖合同模板
- 2024年区域配送协议
- 2024年委托代理权合同
- GB/T 17892-2024优质小麦
- 南京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数学试卷二(有答案)
- 江苏省镇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无答案)
- 2023-2024学年全国初一下生物人教版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法院招聘18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至2030年中国自动车配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虚拟专用网络(VPN)行业市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检验检测机构内审员检查表
- 2024中煤电力限公司面向中煤集团内部招聘15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复习课件
- 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