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语文-名校地市诗歌鉴赏好题选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名校地市诗歌鉴赏好题选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名校地市诗歌鉴赏好题选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名校地市诗歌鉴赏好题选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名校地市诗歌鉴赏好题选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一名校地市诗歌鉴赏好题选编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4吉林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

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

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

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

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

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

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

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

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

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亶亶,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

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

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材料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不听其

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

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冕父卒,即迎母人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

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节选自《元史•王冕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

久之A母思B还故里C冕买白牛D驾E母车F自被古冠G服H随车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

B.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

C.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

D.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

不正确。

B.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

观点契合。

C.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

边读边记。

D.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

收作弟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14.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ACF11.B12.C

13.(1)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

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2)(君子)自身不随意行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学习);不随便发言,

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14.①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②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③

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时间一长,他的母亲很想念家乡,于是王冕买白牛来驾车带母亲回去,他

自己穿着古冠服跟在车后。“久之”为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其后A处断开;

“母思还故里”中,“母”是主语,“思还”是谓语,“故里”是宾语,句子结

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

“冕买白牛驾母车”中,“冕”是主语,“买白牛驾母车”是连动短语作谓语,

中间不能断开,整句话结构完整紧凑,其后F处断开。故选AC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

B.错误。华美的花纹;文采。句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文采和质

朴兼备,配合得当。

C.正确。句意: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

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D.正确。听凭,听任;听闻。句意: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边读边记”错。由原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可知,

是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不是“边读

边记"。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犹”,好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懿”,美好的。

(2)“苟”,随意;“必”,一定;“博闻”,广泛听取意见。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亶亶,没而

后已”可知,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

②由原文“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可知,树立远

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

③由原文''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

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专注于学习,不在意

周围环境的恶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

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

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

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

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

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

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

神祇祖先。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

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

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

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

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

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栗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

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

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

一定栗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

一定栗广泛听取。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

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

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

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

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

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材料二: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土更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

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

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

迷,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

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

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

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

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王冕的父亲去世

后,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时间一长,他的母亲很想念家乡,于是王冕买

白牛来驾车带母亲回去,他自己穿着古冠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竞相围在道路

旁笑他,王冕也笑。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4届广西北海市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芟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日:“祭我必以芟。”及祥②,宗老将荐芟,

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日:“夫子属之。“子木日:“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

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

誉。其祭典有之日: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

短豆、脯酶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

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日:“祭我必以芟。”及祥,宗老将荐菱,屈

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日:“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

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芟,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

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

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

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

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

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日:是必有大不

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

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芟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

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黄。曾子曰:“君子

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

曾子顾礼之末易妥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菱论》)

[注]①芟: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

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

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

父没A而不能读父之书B母没C而不能执母之器D皆人E子之情自然也F岂待G

父母之命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同“嘱”,指嘱咐,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

两者用法相同。

B.羞,指美味佳肴,与《行路难》”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羞”词义相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正卿,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上卿兼执政

卿于一身,权力仅次于国君。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祭祀父亲的时候,屈建没有使用菱角,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法

典。

B.在柳宗元看来,屈建没有使用菱角去祭祀父亲一事,是不符合孝道的要求

的。

C.苏轼认为,曾子、孟僖子、齐桓公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

己。

D.苏轼认为,比起违背父亲的遗命,让父亲留下浅陋名声是屈建更不忍心做

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4.苏轼用以批驳柳宗元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0.BDF11.B12.C

13.(1)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

(2)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

14.①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之所以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

是因为不能因为父亲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

②君子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

③曾子的名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

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

“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和“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两句句式结构相同,属于并

列关系,两句句内不能断开,其后断开,故选BD;“皆人子之情自然也”中“……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之后断开,选F。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唤来家臣嘱咐。/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B.错误。第一个“羞”是“进献”之意;《行路难》中的“羞”,通“箧”,美

味的食品。句意: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C.正确。D.正确。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齐桓公”错误。原文“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可知,文中提到管仲重病,

提醒齐桓公怎么做,表现的是管仲的“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礼”,礼法;“末”,细枝末节,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绝”,抛弃。

(2)“以”,用;“细人”,小人;“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

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可知,

依据之一是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之所以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

用,是因为不能因为父亲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

由材料二“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

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

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可知,依据之一是君子都重视道

义,不偏爱自己。

由材料二“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

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簧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可知,

曾子的名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

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

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

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

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

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

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

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材料二: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

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

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

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

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

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

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

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

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

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

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

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

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

简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

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

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

人之常情的做法。

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

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

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

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

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

亲极大的浅陋吗!

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

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

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就是很愚钝呀。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日:“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

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

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

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

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

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日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

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

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

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日:“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

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

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

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

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日:“有此,

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日:“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

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

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

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

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

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

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

臣于王者。

【答案】BDG(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

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

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

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

不啬、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

“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

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

中的“所以”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

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

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

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

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

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

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

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

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

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

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故选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答案】(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

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

己与小人为伍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

受敌人侵犯。(每处1分)

(2)“下”,谦恭地对待;“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

为伍。(每处1分)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

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答案】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

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

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

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

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

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

上位者不卑不亢。

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

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

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

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

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