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觉醒”_第1页
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觉醒”_第2页
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觉醒”_第3页
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觉醒”_第4页
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觉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觉醒”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探讨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战略觉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安全格局。我们将分析科索沃战争和乌克兰危机这两个案例,以说明北约东扩和俄罗斯战略觉醒的背景和影响。我们将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帮助国际社会应对类似的安全挑战。在冷战结束后,北约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其成员数量不断增加,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这使得北约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也加剧了欧洲内部的分裂和安全风险。北约的扩张并没有得到所有国家的欢迎和支持。一些国家认为,北约的扩大可能会威胁到它们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这些国家对北约持谨慎态度或反对立场。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经历着自身的战略觉醒。随着苏联解体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俄罗斯开始重新评估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俄罗斯政府意识到,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俄罗斯开始加强军队建设和技术研发,并积极寻求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和交流。这种变化对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双方难以开展有效的对话和合作;另一方面,双方的竞争也促使各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和影响国际局势的稳定和发展。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战略觉醒是国际关系和全球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同时,各国也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精神,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二、北约东扩的背景和影响北约东扩是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欧洲东部和欧亚大陆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活动。自冷战以来,北约一直是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军事联盟,其目标是保卫欧洲的安全和利益。随着苏联解体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北约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东方,试图在欧亚大陆建立更广泛的军事合作和安全体系。北约东扩的背景是复杂的,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欧洲国家希望加强与美国和北约的军事联系,以确保自身安全。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也希望通过北约来维护其在欧洲的霸权和影响力。一些北约成员国还希望通过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等方式来扩大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北约东扩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局势。随着北约在欧亚大陆的军事活动不断加强,俄罗斯等东方国家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北约东扩也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西方化”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与西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北约东扩还对全球和平与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北约在欧亚大陆的军事存在和活动不断扩大,一些地区性冲突和热点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隐患。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北约东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风险隐患。这些事件不仅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局势,也对全球和平与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这些事件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北约东扩的危害性和风险隐患,进而引发了对国际关系“西方化”趋势的反思和对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新思考。三、俄罗斯的“战略觉醒”在科索沃战争和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深刻认识到自身安全环境的严峻性和北约东扩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俄罗斯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觉醒”计划。俄罗斯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安全联盟。通过与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加强联合演习和情报共享,俄罗斯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俄罗斯还积极介入中东地区的事务,加强与伊朗、叙利亚等国的合作,试图构建一个对俄友好的地区格局。俄罗斯在经济上也开始寻求独立自主。尽管俄罗斯经济仍然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但俄罗斯政府已经开始推动多元化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俄罗斯还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俄罗斯在外交上也表现出更加强硬的立场。俄罗斯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为维护自身利益发声。同时,俄罗斯也加大了对媒体和网络的控制力度,以防止信息传播对其造成不利影响。俄罗斯的“战略觉醒”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抗或敌对行为,而是一种旨在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战略调整。俄罗斯仍然需要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俄罗斯需要在保持自身利益和尊严的前提下,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平衡和妥协。四、乌克兰危机的案例分析乌克兰危机是近年来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大挑战之一。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将西方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当北约持续东扩,甚至将部队部署在俄罗斯边境附近时,俄罗斯感到自身的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一方面,乌克兰作为俄罗斯的重要邻国,其政治和安全局势直接关系到俄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利用乌克兰来制衡俄罗斯的影响力。当乌克兰发生政变并请求西方援助时,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危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识到自身在欧亚大陆的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俄罗斯也开始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合作,试图构建一种多极化的国际秩序,以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和挑战。乌克兰危机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使得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波动和资源争夺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还促使各国重新思考自身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乌克兰危机是北约东扩和俄罗斯“战略觉醒”之间的一次重要碰撞。它不仅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和安全格局,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冲突都是复杂的,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和关切。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需要保持理性和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求和平解决方案。五、结论与展望从科索沃战争到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觉醒”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北约东扩是引发地区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北约不断向东扩展其势力范围,其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加剧。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领土争端上,更涉及到双方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安全。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各国应充分考虑到自身和他国的利益和安全关切,避免采取可能引发地区冲突的行动。俄罗斯在应对北约东扩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战略觉醒”。一方面,俄罗斯积极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压力。这种“战略觉醒”对于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应该看到,过于强调自身实力和地位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采取更加进攻性的立场和政策。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各国也应注重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认识到北约东扩和俄罗斯“战略觉醒”之间的关系仍然非常复杂且难以预测。无论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必须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才能避免更多的冲突和损失发生。同时各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参考资料:自科索沃战争以来,俄罗斯的“战略觉醒”一直备受。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再度紧张,这一局势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反思。我们需要认识到北约东扩是导致俄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北约作为美国领导的军事组织,其不断东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欧洲的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因此俄罗斯对北约的不断扩张十分敏感和警惕。俄罗斯对于西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过去,俄罗斯对于西方一直是相对合作的态度,尽可能避免与西方发生直接冲突。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崛起以及美欧国家的背信弃义,俄罗斯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因此采取了强硬姿态来维护自身利益。我们应该看到俄乌冲突背后所反映出的地缘政治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因素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位于欧洲的地缘枢纽地带,双方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争端,更是欧洲内部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俄乌冲突既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也是现实利益的交锋,未来世界和平发展之路道阻且长,各国唯有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才能彻底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阵营对抗,开辟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中方历来重视发展中美关系,愿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对此,不能动辄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对方、在战略判断上犯下根本性错误,那样只会损人害己、搞乱世界;而应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多做换位思考、相互适应。最重要的是,要始终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化解和管控矛盾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推进,欧洲的政治与经济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欧盟的东扩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也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的欧洲观及其应对策略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对于俄罗斯而言,欧洲是其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沙俄时代起,俄罗斯就与欧洲紧密相连,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政治层面,俄罗斯都与欧洲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俄罗斯的欧洲观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政治认同。欧盟的东扩使得俄罗斯的欧洲观面临了新的挑战。随着东欧国家的加入,欧盟的边界不断向东推进,直接与俄罗斯的西部边境接壤。这一变化不仅使得俄罗斯在欧洲的影响力受到挑战,也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如何应对欧盟的东扩,成为了俄罗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在应对欧盟东扩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二是强化自身的国家实力和地区影响力。在与欧盟的合作方面,俄罗斯积极参与欧盟的各项事务,努力融入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同时,俄罗斯也加强与其他东欧国家的联系,以平衡欧盟的影响力。在强化自身实力方面,俄罗斯加大了对西部边境地区的投入,提升了军事防御能力。俄罗斯还积极推动与中亚、高加索等地区的合作,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这些举措旨在确保俄罗斯在欧洲的安全和利益。欧盟的东扩对俄罗斯的欧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挑战,俄罗斯通过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以及强化自身实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未来,随着欧洲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俄罗斯的欧洲观及其应对策略也将继续演变。科索沃战争(KosovoWar),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在东欧的原有势力圈。1980年,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米洛舍维奇命令部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迅速解体。阿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联邦独立;10月15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11月20日,北马其顿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5月,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易卜拉欣·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1995年,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领导人在停止波黑内战协议上签字。1996年,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1997年以后,科索沃地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种力量加速重组,多极化得到新的发展,但美国的“一超”地位尚未受到动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战略失衡加大,干涉与反干涉的矛盾更加突出。世界军事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发达国家从中获取的军事优势已成为其推行强权政治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推行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全面扩张战略,与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统一的巴尔干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形成了尖锐的战略冲突。随着南联盟内部科索沃独立问题的出现,西方国家借机大举介入,导致双方矛盾全面激化。南联盟坚持反对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同时反对北约支持该地区阿族分裂势力独立和干涉南联盟内政,但遭到北约的拒绝。1998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北约19个成员国中的13国直接参与战争,其余6国以提供后勤工作支援前线。战争起始共投入各式飞机496架和15艘战舰(包括1艘航空母舰)。战争过程中,北约曾三次增兵,至战争结束前夕,共有1153架飞机和47艘战舰(含3艘航空母舰)部署战区各地。南联盟总兵力5万人。陆军10万人,编成3个集团军,装备各型坦克1270余辆,装甲车893辆,各型火炮1500余门。海军1万人,装备各型舰艇81艘。空军和防空军5万人,装备作战飞机238架,武装直升机52架,防空导弹发射装置100余部,自行地空导弹130枚,肩射防空导弹约800枚,高炮1850门。1998年,美国和北约就在计划对南联盟发动空袭,但没有美国的帮助,北约也难以达到目的。1998年6月和7月,科索沃解放军逐渐占据优势,于是南斯拉夫政府军开始发动反攻并持续到9月。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多番调解,但冲突还是在不断升级。1999年1月8日,科索沃阿族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对南斯拉夫军队运输车队发动突然袭击并绑架了8名南军指战员。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就此问题与“科索沃解放军”进行了谈判。1999年1月12日,“科索沃解放军”同意无条件释放8名南斯拉夫士兵。1999年1月15日,塞尔维亚警察部队在拉察克和佩特罗沃两个村庄搜捕杀害警察的凶手时与阿族武装分子发生激烈冲突,至少有15名阿族武装分子被打死,1名欧安组织观察员受伤。1999年1月16日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成员称,他们在科索沃南部拉察克村附近山谷中发现45具阿族平民尸体。此事立即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应。对此,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17日发表声明,指责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散布谎言”。1999年1月29日,由英、法、美、意、德、俄六国组成的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外长在伦敦发表声明,要求科索沃冲突各方于2月6日在法国开始举行谈判,并在7天内达成“允许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的协议”。1999年2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强烈敦促南联盟科索沃冲突各方“积极、真诚和无条件地”参加和平谈判,为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创造条件。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克里斯托弗·罗伯特·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但是双方都不接受方案中所提的要求,阿尔巴尼亚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1999年2月14日,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决定把谈判达成协议的日期限定在2月20日中午12点。1999年2月20日,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决定将谈判期限再延长3天,即谈判双方必须在巴黎时间23日15时之前达成和平协议。1999年2月23日,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宣布,参加朗布依埃科索沃和谈的南联盟塞阿两族代表已就科索沃实质性自治问题达成一致,有关履行该协议的会议将于3月15日开始在法国举行。1999年2月26日,南联盟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统一民主运动副主席希塞尼发表声明说,在法国朗布依埃参加科索沃和谈的阿族代表团两天前决定组成“科索沃临时政府”,并任命“科索沃解放军”发言人亚库普·克拉斯尼奇为“临时政府总理”。1999年3月15日复会,阿尔巴尼亚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1999年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1999年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贝尔格莱德时间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用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悍然轰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新华通讯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1999年春,北约计划对南联盟发动40多次空袭行动。出于政治考虑,美国不愿发动地面攻击。1999年6月,北约组织授权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批准对南斯拉夫实施空袭以迫使南总统米洛舍维奇就范。1999年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斯特普·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1999年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1999年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盟军行动”的空袭正式结束。1999年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联盟轰炸。“盟军行动”的空袭正式结束。科索沃战争以塞尔维亚人的失败而告终。北约19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总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