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一节:人类学的起源一、西方文献中的人类学资料1、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历史》2、亚里士多得的《政治学》3、德谟克立特注意到社会生活的起源和开展问题。4、斯特拉波的《地理学》5、罗马诗人柳克力细阿在其哲学诗中讨论了人类起源、文化发生等问题。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人类学资料1、甲骨文记载了氐羌、土方、鬼方、人方等。2、《诗经》中的“国风”。3、《山海经》4、司马迁的《史记》5、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6、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7、唐朝樊卓的《蛮书》〔又叫《云南志》〕8、两汉时期范晔的《后汉书》9、陈寿的《三国志》10、班超的《汉书》等。人类学英文为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这个俗语的首次出现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其词源是Anthropos(人)+Logic(研究),即“人的科学”“人的研究”之意。简单说来,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与人有关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科学,包括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结构、心灵反响等的原始状况的研究,但其重点是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换言之人类学便是一部人类自然史,包括史前时代与有史时代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的研究。第三节: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因此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就是人类学研究的两个根本对象。文化应是指,人类在历史开展进程中,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开展,而有意识地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的总和。第四节: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一、人类学的二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physicalanthropology〕或人体学或人种学〔Somatology〕。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或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或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al-culturalAnthropology〕。二、人类学的四分支学科
1.体质人类学〔physicalanthropology〕2.考古人类学或民族考古学或考古学〔archaeology〕3.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culturalanthropologyorethnology〕4.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anthropology〕。1.体质人类学〔physicalanthropology〕体质人类学家有时也叫生物人类学家。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如人类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现代人类种族的体质差异、形成因素等等。于是体质人类学就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一是古人类学〔Paleoanthropology〕二是今人类学〔Neoanthropology〕。2.考古人类学或民族考古学或考古学〔archaeology〕考古学着重于研究古代人类的文化与起源,通过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化石、遗骸、遗迹、遗物的研究来解释人类远古时期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状况。考古学又可分为:历史考古学〔historicalarcheaology〕其对象是那些自己已有历史记载或别人有关于他们的记载的古代人群;史前考古学(prihistoricalarchieaology),那么是那些生活在还没有创造文字书写时代的、完全没有历史记载的古人群。3.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culturalanthropologyorethnology〕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主要研究不同时期人类的文化现象,尤其是一些落后民族的文化更是人类学家的兴趣所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的研究来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支配生活方式的规那么或文化。文化人类学主要分为三种:民族志:专门描述、记录人类社会习俗。民族史学:专门研究某个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跨文化比较学:通过多个民族或文化的比较,来发现文化规律。4.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anthropology〕。语言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各民族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研究来解释人类语言的产生、开展、演变,并且可以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研究来探索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根源。人类学家研究语言大抵采取两种方式,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linguisitics〕或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linguistics〕或描写语言学。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人类学的其他一些分支学科经济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政治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文学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等。第五节: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人类学与民族学在西方,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称为民族学,民族学的英文为〔ethnology〕。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开展、演变进程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更多的集中于落后民族的文化。在中国民族学的研究那么主要集中于研究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民族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这种学科是存在的,但其名称却不一样。有英国的“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美国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以及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al-culturalanthropology〕等等,不一而足。二、人类学与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都属于社会科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两者都是对特定社会的研究,都关注社会的开展,人的开展。如果我们一定要将两者作一区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从研究对象来看,人类学更多关注的是一些后进社会或民族的文化状况,社会经济状况。而社会学关注的是现代都市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而很少对落后或欠兴旺地区的关注;从研究方法上看,人类学一直以来视田野调查、参与观察为自己研究的精髓,它更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研究的自由度和深刻性更强。而社会学的研究,虽然也强调社会调查,但其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寻求的是量化指标,通过对获取的东西进行量化分析,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借助于相关的理论手段寻找解决的方案。三、人类学与历史学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差异主要表达在以下几点:1、历史学是研究某个民族生活的过程的,是较为特殊的研究;人类学是研究全人类的生活的过程的,是较为普遍地研究。2、历史注重时间地点的记载,是较为具体的;人类学只论团体、群体,不问个人,对时间地点没有过分的要求,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研究。3、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有史时代及文明民族,有文字民族的研究;而人类学那么偏重史前时代及野蛮民族、无文字民族。4、在研究方法上,历史学依靠的是文献的记载;而人类学的研究依靠的是实地调查,参与观察,跨文化比较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四、人类学与哲学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的学科,其内容主要关注人们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观念。人类学也有关于人的思维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原始人的思维的研究与哲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哲学是一门纯思辩性的学科,而人类学那么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其结论和观点既来自于实际的实践活动之中,又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五、人类学与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各种问题的人类学不可能无视人类的语言现象,语言也就成为人类学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局部。人类学研究语言是想通过对人类语言现象的研究来透视人类文化的某些特征,研究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人的思维的关系、研究语言的起源、开展、演变,有其注重对一些有语言无文字民族的研究、对人类的无声语言的研究等等。语言学的研究那么主要关注的是语言本身内在的特点,诸如语音、语法、句子结构、文字等等。六、人类学与考古学考古学的许多研究对于人类学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于远古时期人类文化现象的研究,复原人类古时的社会面貌,研究古人类的体质特征,考古学的研究为人类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人类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既有远古时期人类社会文化的研究,又有现代民族的研究。在研究的方法上,考古学的研究主要依靠古人的遗迹、遗物以及文献的记载,人类学的研究就不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其研究的方法更多样化。七、人类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更注重的是个体行为,而人类学研究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社会或民族的行为特征。文化人类学除了收集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资料以外,更加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八、人类学与经济学经济人类学目前主要有两大派别:形式论学派,试图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阶级社会以前人们的经济活动,认为利润、资本等这类经济学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实证论学派,那么认为部落社会具有一套完全不同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部落社会的经济,无疑是南辕北辙,必须有一套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对其加以研究。这种结合对于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来说都具有意义。一方面,经济人类学借用并丰富了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在经济学中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农村经济等研究范畴与人类学也有了更密切的联系,使经济学和人类学对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第六节: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人类学研究的目的1、复原人类的远古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开展历程2、透视人类文化本质3、消除种族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推动世界各民族的和睦共处4、促进贫困民族的开展5、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二、人类学研究的意义1、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及其生物的、技术的、文化的开展史的知识。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防止误会,增进了解。3、文化人类学所提倡的整体的、比较的和相对的观点,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将自己的生活质量与前工业社会其他人群的生活进行比较提供了最正确视角。4、人类学中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认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中究竟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改变的。5、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第一节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点一、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文化的特点
〔一〕什么是整体观文化人类学家不管在研究什么问题时,都把人类文化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要素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文化研究也就必须作通盘的考虑。只有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中各种制度如何互相配合运作,方能了解整个文化系统。这样一种观点就叫做整体观。〔二〕人类学家坚持整体观的原因首先:这是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各各方面本来就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其次:从学术研究地价值上看,这种整体性的要求能使人类学的研究打破一些封闭的学术藩篱。〔三〕整体观的根本要求
在分析问题时要进行多个侧面的考虑,将一些相关的文化要素纳入到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中,作为参考的对象。在观察文化现象时,要注意它的内在因素以及这些文化的内在因素之间以及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要注意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要考虑和思考这一文化在人类文化开展史上、现代全球文化多样性中的位置,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这一文化。
在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资料的搜集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尤其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更是要注意调查的全面性和仔细度,不能无视调查中所发现的任何一种细小的现象。在研究中要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二、以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去审视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一〕什么是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文化相对论反对把欧洲文明放在文化演进的最高点,而把向澳洲土人这样的文化放在最低点。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上下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能用普通、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评价、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要解释或者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人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作标准,不能戴上本民族文化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文化相对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能够抵消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面,摒弃自我文化中心的偏见,反对种族歧视,保护弱小民族利益。但是,过分强调“相对”,走向极端,也是违反科学原那么的。〔二〕文化相对论的根本要求人类学家在研究那些看上去似乎令人迷惑不解的社会文化现象时,要努力去寻找它自身的逻辑和道理。人们应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鼓励相互理解,因此它首先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要求人们客观、公正地观察、研究,并尽力对所作出地结论是否正确加以验证,因此它又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用文化相对论地观点来观察文化的差异,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用一个开放的头脑和对人类差异的正确评价去探讨其他文化。〔三〕坚持文化相对论的意义文化相对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能够抵消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面,摒弃自我文化中心的偏见,反对种族歧视,保护弱小民族利益。坚持文化相对论原那么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使我们能够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狭隘眼光。相对的观点,还提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之间,应当相互容忍,应当对别人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等,采取一种理解、赞赏的态度。三、比较研究〔一〕为什么要进行比较研究
人类学家认为任何一种关于人类的理论,都必须建立在不同人群社会文化多元比较的根底上,并且用不同人群中的事实来加以检验。世界各地的人民,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任何一种理论只是根据个别民族的情况或个别文化传统归纳出来的理论,不经过广泛的比较和验证,都是难以成立的。〔如米德的《萨摩亚的青春期》,美国人给婴儿喂奶的案例。〕缺乏比较的观念,只根据自己所在社会的情况推导出来的结论,往往可能是片面的。由于人类学家知道或至少努力试图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所以他们较少会犯那种武断地误以为自己所在社会的人们的行为是处于人类共同本性的东西,结果经常会被证明根本就不是普遍的。〔二〕比较研究的根本类型
1、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
2、跨文化比较研究四、以人为本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人的方方面面来开展的,研究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为我们了解人类及人类社会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为认识人类的由来、特点、本质、开展、差异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化人类学对人的各种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开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开展五、反思批判的特点一是从文化人类学研究自身的开展的特点来看,文化人类学诸多理论的提出和建构都是对以前理论的重新思考和论证,继而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和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二是人类学的研究对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各种现象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对现有的模式提出了众多的不同看法,对各种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提出了很多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人类学研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邃的思考。打破了固有的一些观点,让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六、宽容、理解、包容的人文精神
一方面,人类学研究的包容性不仅表达在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包容上。人类学着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存在,对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都能够以一种非常真诚的心态去面对。人类学的研究起源于对异民族、异文化的关注。要实现对不同文化的民族的认识和研究,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研究者自身对异文化的成见。对异文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其文化的本质。不同文化的极大差异往往使研究者感到困惑和不解。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也成为一道阻碍科学研究的屏障。要想克服这样一种心理障碍,只有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们的实际情况,多考虑一些他们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学的包容性还表达在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特点之上,即对多种学科理论与观点的借鉴和采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了解〕一、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filedwork〕的根本含义:田野调查或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人类学家为了了解一个群体及其文化,必须进入到要研究的群体中,对这一族群及其文化进行调查和研究,以获取第一手资料,来验证假设和构建理论。为了能够全面把握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部文化事实,人类学家必须花上数月、半年,甚至一整年的时间,深入到当地民族的生活之中,学习并使用当地的语言,与他们进行沟通,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尽可能地将自己融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体会和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它的特点是研究者长期与被研究者居住在一起,参与观察当地的生活,研究其社会结构,并致力于了解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它是研究者收集资料和建立理论规那么的主要依据。二、跨文化比较法(cross-culturalComparativemethod)含义:跨文化比较法,也称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或比较文化研究,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籍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那么。三、主位与客位研究法主位〔emic〕与客位〔etic〕这两个词分别来源于语言学的phonemic〔音位〕和phonetic〔语音〕。主位:指被调查者自己对本领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主位研究强调在研究中,要求调查者去习得被调查者所具有的地方性知识和世界观,即研究者不受自身文化的束缚,置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去了解、理解和研究问题。否那么、观察者在一个陌生的文化模式中,只能看到假设干不相关联的因素,而看不到一个整体。他强调能用本地人的观点来努力理解当地人的文化。客位:指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研究是以调查者本身的立场为出发点来理解文化,研究者所使用的观念并不是以当地人的观点。正是由于人类学家总是着眼于观察他者并做异文化的比较,所以才会引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四、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1、含义:大传统(greattradition)指一社会中占优势的文化模式,尤其是指表达为都市文明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创造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小传统〔littletradition〕是指的是乡民社会种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此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于1956年首先创用。他认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是文明社会的两个方面,前者指都市文明,后者指地方性的社区文化。2、优点:这种区分为人类学从事复杂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王铭铭教授认为:对于探讨我国的民间传统的特点等方面是有帮助的。李亦圆教授认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从垂直的立场来看,也就是把中国文化看成由上层的士绅与下层的民间文化所共同构成,而特别从民间文化的,或者说从小传统的观点,去探讨中国文化。3、缺点:反对观点:批评主要集中在雷氏对两种传统的职能的看法上。雷德菲尔德认为,小传统的各种因素往往是由大传统进行再解释的,大传统创造了文化,小传统只是简单地接受而已。但许多人类学家经过实地研究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的界限很难界定;大小传统文化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往往具有相互交叉、重合的内容。五、背景分析法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法〔thestudyofinter-communityrelationship〕。就是一种在大的背景下,分析某一文化现象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理解文化的深刻内涵。田野调查的直接成果就是产生民族志报告,但是文化人类学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和描述自己所研究社区的文化现象,还要在民族志报告中用背景构架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人类学家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的行为时,往往会把该行为与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通过背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化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可以明确特定的文化现象与相应社会背景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人们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些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第三章文化与文化变迁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中国古代的文化定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文”又有假设干层引申义:其一,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绘、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各种说法,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善迁之以。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肉相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认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定义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与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义,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三、一些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泰勒: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拉尔夫.林顿: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局部生活方式——整个文化还包括诸如洗碗、开汽车等世俗行为,而且,对文化研究来说,这些世俗行为与那些在生活中被认为高妙雅致的事物相比,并没有高低之分。文化是特定社会成员们共有的、传承的知识、态度和习惯行为类型的总和。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墨菲:文化意指由社会产生并世代相传的传统的全体,亦即指标准、价值及人类行为的准那么,它包括每个社会制定的世界秩序并使之可理解的独特模式。拉德克力夫布朗: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是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根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格尔茨: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借助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开展他们有关生活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大致看来,在人类学的用法中,文化可以有如下三种含义:1、文化作为一种演化论的定义,指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类史几百年来人类特征的演进过程。2、文化作为一种描述性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群所积累的思想、传统、风俗、习惯、技艺和工艺成果的总和,因而也指某一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东西。3、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及标准及其所表达的社会行为的总和。四、其他社会科学文献对文化的定义前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将文化概念作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作为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开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迈尔百科辞典》〔1971〕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并认为文化概念常指精神文化。它说,文化即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开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英国:《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赞同将文化概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文化就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鼓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表达”。法国:《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发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标准和习惯”.文化所以为文化,综合起来,以下四点是明确的。〔1〕超自然性。〔2〕超个人性。〔3〕区别与评价的依据。〔4〕文化现象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人们活动的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活动方式本身。第二节、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一、文化的内涵罗素曾有过一句经典的名言,他说:“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敌人,其一是自然〔nature〕其二是他人〔otherpeoples〕其三是自我〔ego〕克服自然:创造了“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或“技术文化”。克服他人:创造了社群文化或制度文化,依此来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那就是各种伦理道德、社会标准、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典章法律、禁忌规定等等。克服自我:创造了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expressivculture〕,所谓的自我敌人指的是人类克服自身在感情、心理、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二、文化的层次二层次说:文化的结构,就广义的文化来说,传统的观点认为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显在文化与潜在文化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硬文化与软文化三层次说.指的是文化包括:第一种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一种分法: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四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习惯文化、思想与价值文化智能文化、物质文化、标准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六层次说:将文化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第三节、文化的根本要素1、生活常识和技术知识。2、世界观与信仰。3、行为标准。4、价值观念。5、集体意会第四节、文化的特点一、克娄伯对文化特点的阐述:1.文化是敞开的,不是封闭的,是承上启下的,不是突然创造出来的。2.对外来文化,只要效用大而且有可以接受的条件,就会很快传播。3.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可划分层次。4.文化特征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相对应的。5.文化具有超生物或超有机体的性质,同时也是超个人的。6.文化是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的。二、普遍认同的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共有的。即文化是一群人所共有的集体表象和准那么。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并不是遗传得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根底的。4、文化没有上下之分。5、文化是有适应性的。6.文化的地域性和超地域性7.文化的时代性与超时代性。8.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9.文化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第五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结构人类学家那么更多地是从文化的结构入手,从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和观察社会文化。文化特质〔culturetrait〕,也称文化要素〔cultureelement〕,指的是一种文化组成分子中可界说的最小单位,如一个茶杯、一个符号等等。文化丛(culturecomplex),指的是一组在功能上相互整合了文化特质,也称文化集丛。如茶集丛,即有关茶的文化集丛,以茶为中心,包括采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活动及所使用的工具、活动的规那么等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总合起来,称为茶集丛。文化模式〔culturepattern〕,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之间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系统的文化结构。文化圈〔culturecircle〕这一概念,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指的是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文化丛的众多文化群体所构成的区域。文化区〔culturearea〕它虽然也是一个文化的地理空间概念,但与文化圈已大为不同。威斯勒认为,许多文化特质的聚合构成文化丛,他们具有地区特征,形成文化类型和特定的文化区域。一个文化区域有自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素质的人口和特殊的形成和开展过程,因而形成地域性的特殊文化。文化层〔culturestratum〕,指的是一种文化内的历史上的层面,或指一种文化在一个文化区域或文化开展序列中所占居的历史位置。它从文化开展的历史过程中,从不同阶段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得出文化的不同层次。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层。文化类型〔culturetype〕指的是在文化分类中,一种经过选择并互相起作用的各种特征或各族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有人认为它是不同人种或种族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在长期历史上形成的不同文化体系的生活、行为、行为方式的形态特征;也有人认为它指的是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依据其历史与文明的根源、它的主要文化特征、它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分类,构成文化的根本形态,因此也称为文化形态。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指的是文化各因素相互联系在一起后整体上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所发挥的效能。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模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或濡化的功能;对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标准、意见和思想整合、统一行为的功能;对整个社会而言,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一〕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二〕文化的导向功能〔三〕文化的负面功能文化的负面功能是在两种情形下发生的:一种是文化滞后,一种是负文化。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往往存在着许多亚文化,有些亚文化可能是负文化,如犯罪团伙等。这些负文化所发挥的功能,对于整个文化系统来说,是非整合的。第六节文化的变迁一、什么是文化变迁〔culturechange〕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开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以及行为准那么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马林诺夫斯基给文化变迁下的定义就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它的组织、信仰和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发生迅速改变的过程”.二、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北魏孝文帝改革)三、文化变迁的表现(一)创新(innovation)创新,指的是在文化的质的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发现和创造两者。发现(discovery),在文化人类学上指的是由观察原已存在但先前末被注意到的事实,使这些事实为文化之用,从而使文化有所增益;创造(invention),指的是人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创选出一种可为社会共享的新做法、新观念、新制度或新事物。发现和创造都是导致文化变迁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二)传播(diffusion)文化传播指的是一个文化创造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素乃至文化的结构、体系向本文化之外的地域扩散或转移,引起其他文化的互动、采借(browing)及整合的过程。1.传播的模式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社会中不同群体之所以会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的文化,除少局部是在相同环境下的独立创造之外,大多数是传播的结果.因此传播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传播可分为直接传播、媒介接触和刺激传播三种模式”:(1)直接接触,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文化创造,先被自己周边的民族和社会所接受,然后再一站站地传播到远力。如造纸术是于公元105年出我国的蔡伦创造.公元264年传播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51年传到撤马尔罕,793年传到巴格达,900年传到埃及、约1100年传到摩格哥,1189年传到法国1276年传到意大利,1391年传到德国.1494年传到英同。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开展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2)媒介传播,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是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二者作媒介,使某种文化因素得以交往。一般情形下,商人、士兵、使者、旅行家都是较常见的文化媒介。如始于公元11世纪的欧洲十字军东侵,圣殿骑士团和呈·约翰骑士团都在这样两个方面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把基督教文化带到非洲北部;把阿拉伯文化带回欧洲。在近代,普及世界各地的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容无视的作用:(3)刺激传播(stimulusdiffusion),也称观念传播(ideadiffusion),指的是届于另一文化的某个文化特质的知识或观念刺激了本地的某一对应物的产生。这种传播在人类学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名叫塞阔雅(sequoya)的印第安人在与欧洲人接触以后,汲取了英语字母的知识,并加以一些改动和增添一些新符号,创造了印第安人切罗基(cherokee)音节书写体系。刺激物来自欧洲人,而最终的结果那么是切罗基人特有的文字。我国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受汉字的文化影响或启发,也曾创制过一些表达本族语词的方块文字。(三)进化进化(evolution),是由社会内部开展而引起的变迁,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开展到高级,让会组织由简单开展到复杂的过程。文化的进化自然地引起社会或文化的变迁,变迁的过程就是进化的过程。(四)涵化涵化(acculturation),指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经过久长的时间,两者相互采借、适应,彼此都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英国人类学家喜欢把涵化称为“文化接触”(culturecontact)。依据促成两种文化发生变化的条件来划分,涵化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文化因素的自由“借入”和改变,这是文化不同的民族在不以军事征服或政治统治对方酌情况下,持续相互交流所产生的现象,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可能在所谓混合的过程中与现存文化结合起来;第二种类型是强制变化,这是一民族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对另一民族建立统治时所产生的现象。强制的文化变化,也像混合一样,包括选择和改变过程,不过这种过程更加多样,其结果也会更加复杂。依据各社会的境况,涵化大致会遇到三种反响:接受、适应和拒斥。接受(acceptance),是一个社会把外来文化的某一种成分、某一局部或全部予以接纳。接受可以由统治集团或征服者强迫造成,这种接受称为“逆涵化”(negativeacculturation);也可由社会成员自愿或自发地接受,这种接受称为“顺涵化”(positiveacculturation);也有人把军事征服和殖民统治所发生的涵化称为“同化”(assimilation),以示与涵化有所区别。适应(adaption),指的是处心积虑地把接受过来的外来文化成分与本社会的传统文化协调起来。适应的结果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文化同化(culturalassimilation),这是单方面的调适.即一个文化受他文化的影响后逐渐失去原文化的特点,成为他文化的一局部。同化往往发生在两个文化开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形之中,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所同化。自然同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现象,但利用暴力、特权等强制手段迫使他人放弃自己的文化那么是强制同化,应遭到唾弃。第二种可能是文化融合(culturalfusion),这是双方的调适,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在接触交流过程中发生协调和融合现象,产生出与原先各自文化不同的新特质或第三种文化,这种状况一般在原来两个文化系统处在同一个地域之内,水平也大致相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第三种是本社会传统文化的解体成文化萎缩(deculturation)和丧失,这指的是在涵化过程中,因强势文化的影响或在双向的调适过程中创立新的事物等,导致弱势文化中原有文化特质、观念和文化创造力等因素的丧失。如北美洲北极地区局部爱斯基摩人由于履带式雪地汽车的传人而导致狗拉雪橇的消失;我国蒙古族地区由于摩托车的普及而导致骑马文化的衰微等。古老的狩猎技术、神秘的巫术和某些特别的宗教仪式、一些民间医术和偏方的失传等等也属于这一类。拒斥(rejection),指的是反涵化运动。造成反涵化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两个相接触的民族,有一个民族居于支配另一个民族的地位。有时文化变迁的规模太大.速度太快,大多数社会成员无法接受,也会引起对抗或振兴运动。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伊朗巴列维(1919年—1980年)国王引进欧美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推行了一项全国开展方案——“白色革命”’结果因速度太快.遭到国内传统势力的强力抗拒,20世纪70年代末导致了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复辟,自己不得不流亡国外,最后客死他乡。(五)文化的恢复与重新解释〔reinterpretation〕随着被涵化民族的觉醒,他们希望找回已丧失的固有文化,恢复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如通过残存的老人的追忆来恢复久己木再举行的仪式或节庆,重新穿上民族服装,教育后代学习本族语言等等。这在人类学中也被称为“文化复兴运动”,在教科书中作为典型例子的有“外乡主义运动”、“鬼舞运动”等。文化的重新解释,指的是接受的一方对新引近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在形式、功能和意义上的改变,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人类学著作中常引述霍贝尔(E.A.Hoebel)所举的印第安人的太阳舞为例太阳舞是19世纪以前美洲平原印第安人各部落为协同一致共同猎牛而举行的一种仪式,以象征生命的太阳为中心。后来流传甚广,其核心在各地一样,但在传播过程中,形式、功能和意义都不断地根据各自的需要而变化。在阿拉帕霍人中,太阳舞被抽取军事色彩,成为治病的仪式;而在好战的克劳人中,那么利用太阳舞加强其队伍对抗敌人的战斗力量;肖肖尼人用以祈求部落安宁;切延内人用作庆祝世界的复活的仪式。目前印第安保存地跳太阳舞,目的在于消除长期以来被分化的影响,加强印第安民族的凝聚力。〔六〕革命与改进社会文化变迁最剧烈的表现形式是革命,它指的是国家本质上的改变政府功能、经济生产和分配原那么、社会阶级关系,特别是政府的控制权等都与过去不同。四、文化变迁的种类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意识变迁,另一类是有意识变迁。〔一〕无意识变迁文化的无意识变迁,指的是变迁的过程是不自觉进行的,发动和参与这一变迁过程的人往往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并不知道自己所采取或实施的应变措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变迁也称为自然变迁。它强调的是变迁的主体的不自觉性和无方案性。例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从未想到他的这个发现竞会导致日后这个大陆的旧文明的消灭和新文明的诞生。(二)有意识变迁有意识的文化变迁,指的是发动者和参与者按照事先制定的设想和方案来改变某些不适应社会需要了的文化要素的状况和过程。有意识变迁可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1.主动变迁。有时也称有方案变迁,它是变迁主体自觉、自愿、主动发起的。我国历史上的“变法”、“维新”、改革和革命,就是有意识的文化变迁范畴。现代社会的许多改革也属于这一类,如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改革旧有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等等,也都是有方案有意识的变迁。2.指导性变迁。指的是某一文化的某些人有方案地帮助或促使另一文化的人们发生社会或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里,目前所从事的开展工程研究,大多是这种指导性变迁的方案或产物。3.强制性变迁。主要指的是用强迫手段迫使他文化发生变迁。它常常发生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过程。当一个民族征服另一民族后,为了适应其直接统治,用强力迫使被征服民族改变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它因此常伴随着政治的压迫和经济的剥削。这种变迁的推动者是有意识的或自愿去做的,使用的手段是高压式甚而是暴力的。第四章种族、民族与族群世界上也有不少人类学家并不认可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他们认为文化的提法是抽象的,只有在具体的人类群体中,文化才是真实的,才是可被感知的,才具有实在性。因此,让会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具体的人类群体。在人类的群体分类中,种族、民族、族群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概念。第一节种族一、种族的概念人类的种族(race),简称人种,政治学家、军事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文学家等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把说共同语言的假设干群体称为一个种族,如“雅利安人”;有的把具有同样体形、发包之类的遗传特征的群体,任意地划分为一个种族,如诺狄克人(即“北欧人”,它同时具有某种政治意义)。有的把那些祖先不都相同的宗教群体,如犹太人,也称为种族。这些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种族概念。人类在功物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灵长目——人科——人属中的一个种,称为“智人”。由于遗传、环境的限制和隔绝以及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原因,“智人”下又可按体质特征差异分为苦干亚类或次群,称为种族。因此,科学上关于人种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学上的体质特征。二、种族的类型、特征和产生的原因著名的进化论代表人物英国学者赫胥黎(T.H.HUXley,1825年—1895牛)曾根据人类的发型、头型、肤色、发色、眼仅等可见的外表持征,于1870年把全人类划分为:蒙古人种(MongoloRace)、欧罗巴人种(EuropausRace)、尼格罗人(negroRace)、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inRace)四大人种。简称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红种人。因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有许多近似或相同的特征。后人有将“红种人”并人“黑种人”之中,将世界上的人种简单划分为三个: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这种分法比较方便,但是并不科学〕现代科学意义上划分的人种类型主要有:欧洲与西亚的高加索人种;爪哇、婆罗洲和澳大利亚的澳洲人种;东亚和北美的蒙古人种;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次大陆人种;北非和撒哈拉的开普人种;南非的刚果人种(开普人种和刚果人种可合称为尼格罗人种);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现将其特征概述如下:1.高加索人种欧洲人种,皮肤白哲,发色浅,一局部为金发碧眼。北欧人比南欧人高。爱尔兰西部、威尔士北部、苏格兰高地,o血型者较多;在西欧,A血型多于B血型。西亚民族由于与欧洲久有交往,也有欧洲人那样的身材和毛发。北非有一局部人属高加索人种。2.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主要卑格米人、尼格罗人和布须曼人三大局部。卑格米人约有25万人,其男性平均身高约1.5米,体重约32公斤;其妇女更矮更轻。尼格罗人的皮肤色深,头发弯曲,身上少毛,四肢较长;A2血型和Rh阴性血型较为常见。布须曼人约有53.澳洲和大洋洲人种澳洲土人身高约米,发直或呈波浪型。巴布亚人皮肤呈棕色,平均身高约1.5米。大洋洲人主要指太平洋几个群岛(如美拉尼西亚群岛)4.东亚人种北方蒙古人种包括中国人在内,有20多亿,黑色直发,黄色皮肤,鼻子较平。南方蒙古人种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居民。东南亚人肤色较中国人黑,鼻宽。B血型的人比A血型多。5.印度次大陆人种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国居民,身体待征是深眼窝、棕色头发。6.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他们的体征像亚洲的蒙古人种,门齿、头发和亚洲人一样。在墨西哥、中南美的纯印第安人中,只有O型血。种族形成的原因:〔1〕自然选择与适应是人类种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2〕食物结构是种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要素。除了上述两大因素外,古代人类种族的形成其他因素,如性的选择和在实际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别强化和要求等文化因素,也会对种族的外在体质特征产生影响。三、种族主义及其表现种族主义(racism)的理论,指的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上的体质特征同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和道德开展能力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种族差异决定了各人类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开展不同的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戈比诺在其《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一书中认为;种族优劣是社会兴衰、文化上下的决定因素。此书被称为种族主义的“圣经”。种族主义思想的危害性极大,它为少数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垄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希特勒和德国法西斯把种族主义变成官方的政策和思想,使之为攫取别国领土、消灭他国居民、迫害本国人民效劳。他们宣称日耳曼种族理应统治世界,犹太人和黑人居于种族结构的最下层,应受奴役和宰剖。又如: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南非.种族主义被官方用来作为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和种族灭绝的政策根底。当然,现在的南非,尤其是黑人领袖曼德拉当政以后的南非,早已推翻和彻底废除了种族主义政策,各种族、各民族致力于和解、团结,开展民主和经济,已被国际社会视力种族和解最为成功的典范国家。种族隔离(racialsegregation),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欧洲人和非欧洲人等种族集团强制实行的别离,也称为种族别离。种族灭绝(genocide),指的是某些统治阶级或种族集团,为了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的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的行为。种族歧视(racialdiscrimination),指的是一些统治者根据种族和民族特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其他种族的根本权利和自由的现象。第二节民族与我国的民族概况一、民族的概念和内涵〔一〕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二〕我国现今所用的“民族”一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多义性,它可以对译于英文中的ethnos、ethnicgroup、nation、people、minority等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的术语概念,其范畴十分宽泛。有学者对其加以总结后认为它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5个层面:1.在特定的场合与条件下,专指现存少数民族,相当于英文的此minority。如“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聚居区”、“民族杂散居区”等等,都是专指少数民族的概念表述。2.在特定的文献中,“民族”一词也能用于指称像“中华民族”(Chinesenation)这样的对象范畴。常常得到某种政治上确实认的层面。如“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等就是指的这一层面的概念。3.在单一民族或根本民族单位内部,常常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支系或民族分支,以及较小的族体单位,对他们也可用“民族”一词来表述。如汉族的形成是以华夏族为根底吸收了楚族、东夷族、自越族、南紫族和北狄族等族或族系中的一局部融合面成的,这华夏族、楚族等也可称为民族。4.某些人数不多的人类集团,或者尚未在政治上得到确认,但又具有某种独立性与文化独特性的族体单位也可称之为“民族”。如,“其他民族”。5.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民族”一词,那么可包括民族共向体的一切历史类型及其处于过渡状态中的各种族体形态:从史前时代到当代尚存的原始民族,各种前资本主义形态的民族类型,以及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近现代民族;同时,它还概括了氏族、部落、部族以及各种具有过渡性的民族共同体的发育形态,甚至还可以涵盖多重分类中的各种民族类型。三、我国备民族社会经济开展的不平衡及我国民族政策1.滇西北山区的独龙族、怒族、保僳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海南岛五指山地区的局部黎族等,均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私有制和阶级分化部不明显的原始公社未期阶段。2.居住在川、滇交界处大小凉山的彝族(其他地区的彝族已进入封建社会)还保持着奴隶制度。他们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还没从农业中别离出来,更没商业,自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3.藏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他们多数经营农业,少局部经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少量的开展。4.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朝鲜族、白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30多个民族和蒙古族、彝族、黎族的大局部以及藏族的一小局部,社会经济形态与汉族大体相同,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开展阶段:其中回族、满族、壮族、维吾尔族、布依族、朝鲜族等20多个民族中,已保有不同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和因素。第三节族群一、族群的概念族群是个外来概念或外来词的中译,英文为ethnicgroup.族群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比照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向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关于这个定义,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人们的体征常常被当做是区分族籍的标志,但族籍诉求的并不是人们在生物学事实上的世系,而是文化上认定的社会世系。2.文化常常被当做是族群的区分标志,但是人们只是挑选那些能够反映其世系或族源的文化特征来作为族群区分你志,对于那些不能反映其族源共同文化的特征往往视而不见。而且,为了标明族界,人们常常是在复活或创造据信是白己祖先曾有的传统文化。3.族群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比照过程中构建的一种关系,族群范畴会跟随与它交往互功和参照比照的对象的变换而伸缩。人们可以自己的世系、起源追溯得很远,也可以很近。4.作为一种自认为成被认为具有共同世系、起源从而也具有共同文化的人群范畴,族群的存在和绵延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无须以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二、弗雷德里.巴特“文化说”对族群的理解按照弗雷德里克.巴特的概括,这种理论根本上把族群当成了具有以下根本特征的人们共同体:1.在生物学上,它根本上是能够自足、自我绵延的。2.它具有共同的根本文化价值观念,在文化形式的外在统一性亡也是可以认辨的。3.它构成了一个交流和互动场。4.在构成一个可以与其他同类范畴相区别的范畴时有一种自己认定的或被别人认定的成员资格标推。按照上述所列的四个特征,一个族群几乎可以同时认同于:一个种族(按特征1;一种文化(按特征2);一种语言(按特征3);一个社会(按特征3);一个排斥和歧视“他者”的单位(按特征4)。“文化说”最为强调的是第2项特征,即“共同的文化”,从而在这种理论小,更为常见的做法是把族群当做一种社会文化的承载和区分单位。三、在我国那些群体可以成为“族群”个民族可以称为族群2.各民族的分支。如汉族的分支客家人、纳西族的摩梭人等。第五章语言、符号与文化第一节记号、信号与符号记号、信号与符号,是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根底,也是文化传播和开展的主要手段。一、记号、信号、符号的联系与区别记号(sign),指的是任何能传达信息的东西,包括具象的物体、颜色、声音、气味与运动等。一般而言,他们与表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彼此相互对应的关系。事物存在,那么记号就存在,事物消失那么记号就消失。因此记号具有即时性、单一性和即物性的特点。如蜜蜂以舞姿传通蜜源的信息,萤火虫以闪光发出求爱的信息,猫科动物用自己的尿液来划定边界,蚂蚁临终时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以便让其向伴将其尸体拾走等,这其中的舞姿、闪光、尿液和气味就是一种记号。信号(signal),也称为征兆,原意指的是一种“未经预谋和加工、未经授意”的记号。如云是雨的征兆,烟是火的征兆等,它所反映的是因果关系的一对一的表示对象。符号(symbol),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信息的感性袒露和外在表征。符号作为一种观念中的东西,它的存在不受事物的存在所限制,因为它只是代表被表示物(被表示对象)而不是代替被表示物。如:我们不必在看猴子耍把戏时才谈论猴子,也不会只关注和谈论身边现时即景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符号表达感情、描述感受、传达思想、回忆历史、展望未来、憧憬幸福、陈述痛苦等等,二、符号的特性1.任意性。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每个符号都有“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这就叫做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意义),在符号学中称为“能指”和“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它们间的联系和结合并不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而是完全出于符号制造者的主观规定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约定。因此,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形式来表达,而相同的符号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符号意义。2.约定性。虽然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但符号一经创造完成,其形式和意义一经本社会群体成员的认同和约定,就会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具有某种约制性和固定性。本社会成员都应(会)遵守,不得(会)随意改变。符号,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示意义的标记,一旦置于社会领域.个人本仅无权改变它,就是社会群众或政治集团也不能轻易改变现存的符号。即使要变,也只能是在社会开展过程中慢慢进行量变,最后才进行质变。3.组合性。符号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开放的系统。就语言符号来说,虽然字或字母的数量、句型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只要传播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和句型,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那么组合成无限量的具体词语和句子。4.传授性。人类识别符号、理解符号和运用符号来表达意义的本领都非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传授性的特点使使用者既掌握了某符号系统的组合规那么,又掌握了该符号系统的文化密码和语义内幕。5.跨越性。符号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自由地传播信息。人们借助于符号可以描述所作所为,可以叙说所思所想,可以状绘所见所闻。人们利用符号不但可以将信息传至全球,还可遗留子孙后代,使人类的文化虽历万劫而不灭。三、符号的功能1.指代功能。人类创造符号,首先是用来指代事物的。这种功能确定讯息和它所指对象的各种关系,为指代对象建立真实、客观的信息。“沙发”、“椅子”、“凳子”不仅指代的是可见可摸的客观事物,而且能使人们在同类事物中将其一一区分开来,从而防止在符号与事物之间产生混淆的现象。2.表义功能。符号学认为,事物的表现形态一般都是某种“符号”。人的认识活动就是认识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而符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表义”。与指代功能不同,表义功能是通过符号表示和传达信息传播者自己的感受、情绪、见解和客观事物的形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信息。3.自律功能。人类运用符号指代事物、表达意义、传播信息,同时,符号对人亦有标准、控制、约束的作用:当一些人以“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来要求别人信守诺言时,这“白纸黑字”对要求者自身亦有约束作用;4.显示功能。符号的使用和传播,一般而言能反映或显示一个人政治地位的上下、经济条件的好坏、工作关系中的主从秩序和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还可反映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的变迁等等。如我国封建时代,同样表达“我”的意思,皇帝对人说话时用“寡人”或“联”;大臣对皇帝说话时用“臣下“;对尊长时称“卑职”,对属下和百姓那么称“本官”;而普通百姓见官时那么多称自己为“草民某某”或“贱民某某”;佣人和奴婢那么财主子自称“奴才”等等,不一而足。5.认识功能。这是指符号接受者通过对符号的解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间接认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精力、时间部非常有限,不可能事事经历,个人的大局部知识还是要依靠符号来学习和传递。符号的认识功能在于通过它来稳固和贮存人类的认识成果,变个人的知识为集体的知识、民族的知识、人类的知识,并一代一代地往下传,不断积累、扬弃和开展。6.交流功能。符号的交流功能在于通过符号的使用来确立、维持和中断传播,或用于检验传播是否通畅,或用于吸引交谈者的注意力。符号是社会存在和开展的必要条件。又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您好”、“再见”、“我喜欢您”这类的应酬客套话,虽然没有多少信息,但却是人际交往中的永久话题,具有很强的交流功能和实际效益。”当然,符号的这些功能,不是以一种平均的等量齐观的状态分布在传播的过程和类型中的,而是以不同的比例和主从关系分散在不向的讯息和传播活动之中。有时是这一种功能占主导地位,有时是另一种功能占主导地位。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功能部是正向的、积极的,也有反向的、消极的功能等等。第二节语言与民族一、语言是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标志人类学之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因为它是构成民族的第一特征。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一般来说,一种语言是与操该语言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代表着民族。在英语中,这种联系是直接的、明显的,如English——英语、英国人;French——法语、法国人;Japanese——日语、日本人;German——德语、德国人。只有极少数是例外,如Chinese——汉语、中国人。由此可见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其次,语言也是族群的重要分界。在我国,汉族操汉语,黎族操黎语,壮族操壮语,维吾尔族操维吾尔语,这些都说明语言也是族群的重要标志。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民族、族群的研究民族、族群与语言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有的情况下要判定某种话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还是方言,主要的依据不是语言的特征,而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特点。例如,我国境内的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差异很小,根本上可以互相通话。但以民族或族群的特点来讲,它们分属不同的民族,故定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又如彝族诸方言之间的差异比上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要大,但属于一个民族使用,故定为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所以,研究语言离不开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知识。三、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学家们根据语言的亲缘关系把世界上众多的语言语系进行了分类,其深层的含义是它考虑到了不同的语言(集团)的人们共同体的历史交往与文化交流。这样,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南岛语系、柯伊散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尼罗一撒哈拉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班图语系等十二大语系。语系之下又分为语族、语支、方言、土语等。我国56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五大语系中的10多个语族,其中京语、朝鲜语的话系尚未确定。汉藏语系:一、汉语二、藏缅语族:1.藏语支:藏语、嘉戎语、门巴语2.景颇语支;景颇语3.彝语支:彝语、哈尼语、纳西语、傈僳语、拉枯语、基诺语4.缅语支:载瓦语、阿昌语语支未定:白语、羌语、普米语、珞巴语、独龙语、土家语、怒语三、苗瑶语族:1.苗语支:苗语、布努语2.瑶语支:瑶语、勉语语支未定:畲语四、壮侗语族:1.壮傣语支:壮语、布依语、傣话2.侗水语支:侗语、水语、毛南语、仫佬语、拉珈语3黎语支:黎语语族未定:仡〔ge〕佬语阿尔泰语系一、蒙古语族:蒙古语、达斡尔语、东部裕固族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二、突厥语族:1.西匈奴语支: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撒拉语、乌孜别克语2东匈奴语支:柯尔克孜语、西部裕固语、图瓦语三、满—通古斯语族;1.满语支;满语、锡伯语、赫哲语2.通古斯语支: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语言、阿眉斯语、排湾语、布嫩语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佤语、德昂语、布朗语印欧语系一、斯拉夫语族:俄罗斯语二、伊朗语族:塔吉克语语系未定京语、朝鲜语四、民族语言学和语言民族学〔一〕民族语言学是从民族、族群与语言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诸民族、族群的语言。国内有学者提出民族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民族的形成看民族语言的形成;2.从民族的分化和统一看语言的分化和统一;3.从民族的社会特点看语言的特点;4.从民族特点看双语现象的形成和开展。(二)语言民族学语言民族学是通过语言研究民族或族群诸方面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语言民族学的研究可以注意以下内容:1.通过语言研究一个民族过去的状况。例如:古代雅利安民族的文化,因其语言中无农耕的字样,故知其没有农业;又由“daughter”(女儿)一词证明其有畜牛饮乳的习俗,因为这个词的原意是“榨乳者”。2.通过双语现象研究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双语现象是诸民族及其语言长期影响、融合或分化的结果,因此研究双语现象可以了解民族之间的关系。3.通过语言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从语言中看出许多文化的内容,要了解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必须研究该民族或族群的语。语言、思维与文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美国的爱德华·萨丕尔(EdwadSapir,1884年—1939年)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1897年—1941年),其中最为著名的观点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1.真实世界是在该族人的语言标准的根底上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的。萨丕尔认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人们主要是通过语言去理解世界的。他说:“人们不仅仅生活在事物的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生活在社会活动的世界之中——像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该社会用来作为交际工具的那种具体语言的影下。……实际上,真实世界是在该族人的语言标准的根底上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的。2.沃尔夫认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范围,故操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引申了萨丕尔学说中的思想萌芽,将语言之于文化的作用推向极端。他说:“我们迄今所具有的关于思维的最好说明,是由语言的研究提供的。语言的研究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所意识不到的那些不可抗拒的形式规律所支配的……人的思维本身总是在一种语言中,在英语、梵语或汉语中。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庞大的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安徽省租赁房屋租赁合同解除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多功能会议场地租赁服务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版废渣运输合同环保评估与整改方案3篇
- 二零二五版公积金贷款个人公积金提取借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屋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检测维修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集成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机床设备采购与客户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抖音广告创意策划与投放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新型环保建材生产与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合同3篇
- 常用静脉药物溶媒的选择
-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武汉科技大学
- 2024年预制混凝土制品购销协议3篇
- 2024-2030年中国高端私人会所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经营管理分析报告
- GA/T 1003-2024银行自助服务亭技术规范
- 《消防设备操作使用》培训
- 新交际英语(2024)一年级上册Unit 1~6全册教案
- 2024年度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与孵化合同
- 2024年电动汽车充电消费者研究报告-2024-11-新能源
- 湖北省黄冈高级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徐汇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