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4/2/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化实质与城市化规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论●中国城市化的轨迹及特征●中国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问题: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城市化实质与城市化规律重点问题:4/2/2024区域经济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4/2/2024区域经济学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实质城市化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实质4/2/202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城市化的测度(一)城市的测度根据测度城市考虑指标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确定的标准分为如下几类。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城市化的测度4/2/2024区域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城市化的测度通常用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系数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的的静态指标,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动态指标。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公式为: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2城市化速度用公式表示即: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式中:p1为报告期的城市化水平;p0为基期的城市化水平;n为间隔年数。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城市化的测度4/2/2024区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3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成长力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选择如下10个指标形成一个判断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总人口、地方财政支出、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商业从业人员数、工业产品销售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宅竣工面积、储蓄余额、电话普及率等。然后计算各城市在某一时期的增长率,以全国平均增长率为标准换算为增长指数,10个增长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就是城市的增长力系数。计算公式如下:S=110/10i=1/(xiyi)式中:S为城市成长力系数;xi为城市第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yi为全国第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xiyi为城市第i项指标的增长指数。当S>1时,为强增长;当S≤1时,为弱增长。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3城市成长力系数4/2/2024区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4城市化地区及其他几个相关概念(1)城市化地区。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从而划分城乡界限而设定的指标。(2)大都市统计区。大都市统计区是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该核心区具有高度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连接社区的组合。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4城市化地区及其他几个相关概念4/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一)城市设置标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市镇设置标准不断变化。1955年6月,国务院根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市、镇设置的标准,1986年4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大大降低了设市的标准,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同时对撤县设市条件也作了相应的规定。1993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4/2/202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建制镇的设置标准1955年6月,国务院规定:县级政府领导的行政单位,集聚人口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置镇的建制。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联合下达的《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中规定:“工商业和手工业相当集中,聚居人口在3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者聚居人口在2500人以上不足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地方,可以设置镇的建制。1984年,在《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中,从两个方面下调了建制镇的设置标准:一是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制。二是将具体标准修改为“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二)建制镇的设置标准4/2/202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三)关于城乡标准的划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统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在2000年试行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后,此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按老标准统计的城市化水平应当调整。而目前尚未做出调整,既低估了以前的城市化水平,资料不衔接,不好使用。第二,全国是按照这一标准每年进行城乡人口统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在逢0和5的年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城乡人口统计,但地市以下一般没有这类统计,这给研究区域城市化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者在需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资料时,往往以非农业人口比重为基础进行估算。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三)关于城乡标准的划分4/2/20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4/2/2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两个作用力当中,城市的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国家,一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建立起来,城市化也就走上了稳定的发展轨道。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4/2/2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什么样的工业化才能够必然地带来城市化?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4/2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降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1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提高。第一,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要求时,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随着企业的集聚而集聚在城镇。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非农产业的效率高于农业,因而城镇居民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第三,完善城市耐用消费品使用条件,是城市化拉动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路径。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4/2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城镇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扩张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政府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调控并给予资金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投资于基础设施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第三节城市化规律一、城市化规律(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规律被中外发展史所证明。(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形运动轨迹。(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三节城市化规律一、城市化规律4/2/2024区域经济学区第三节城市化规律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低,增长缓慢。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是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由此引致的劳动力第一次转移浪潮正是推动城镇人口增长系数跨过0.5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基本动力。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三节城市化规律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4/2/2024区域经济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意味着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乡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工业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提高,以至于随之而来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的规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化过程正在不断深化,第三产业获得大规模发展,由此引致的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浪潮正是将城镇人口增长系数提升超过1的基本动力。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意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城市人口比重≥50%,表明城镇人口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一半以上的居民得以生活在城市,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工业化相联系,这一时期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产业。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持续的推进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也开始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城市化速度会低于城市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但高于成熟的城市社会。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经成为现实。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第三节城市化规律三、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及其变动态势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前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城镇人口增长系数都小于0.5,城镇人口增长缓慢,远远低于乡村人口的增长。第二阶段,1979—1994年,中国由前城市化阶段向城市化初期过渡的阶段。1979年是中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城乡人口增长格局互换的分界点。第三阶段,1995年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三节城市化规律三、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及其变动态势4/2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52年,中国GDP为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5%,人均GDP仅119元,城镇人口比重12%,是一个几乎具备了一切落后特征的农业国家和农村社会。以此为基础,新政权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过程,城市化也随之起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中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前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1978年以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4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年以前的城市化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950—1957年短暂的健康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比重由1950年的11.2%提高到1957年的15.4%;(2)1958—1960年的过渡城市化时期,三年间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到19.8%;(3)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阶段,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为17.9%,低于1960年的水平。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是:第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第二,与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一整套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年以前的城市化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36.2%,每年平均提高0.83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这一时期,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1978—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5%,而1980—1993年世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6%。但是,从总体上看,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比1997年46%的世界平均水平低9.8个百分点,也仍然低于38.4%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年以后,随着中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中国城乡结构转换的经济分析(一)中国正在实现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人口比重由12%提高到36.2%。城乡人口结构的转换主要发生在1978年以来的20年中。(二)城乡结构转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3/2024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与城乡结构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中国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