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1[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等史实;列举选官制度的史实,说明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课程标准]2(1)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内。(2)后:郡县制-州郡县制(东汉)隋朝-清朝(1905年废除)明代除了公开的监察机构六科和都察院外,厂卫等秘密的特务机构也成为监察网的组成部分。(3)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为什么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标志列举选官制度的史实,说明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1)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三省六部”演变(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1、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为什么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标志▲10个行省+2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地)▲元分五级:省-路-府-州-县(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7、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回答: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8分)※区别唐元两代中书省的不同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6、实质: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科举制是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
元(一省二院)(1)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材料二: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变化—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
原因—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4
材料三: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内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闻政事。――《汉书·刘辅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制度:内外朝制度。
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四: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丞相13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
(3)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归纳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答案:降低丞相出身;实行内外朝制度;频繁换相、多人免职、处死;材料三: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5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太尉御史大夫皇帝丞相外朝中(内)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度※内(中)朝人员构成?职责所在?内外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6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朝制度(1)中央:御史大夫(2)地方:刺史制度①创立者:②概况:③职责:汉武帝全国设13个监察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7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地方)察举制度(1)创立者:(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3)发展演变:(4)评价:汉武帝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德才、孝廉)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按出生门第)当时较完善,但具封闭性(如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且民意无从体现(如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8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地方)察举制度(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2)后:郡县制-州郡县制(东汉)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9阅读下列材料:(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1)从材料来看,唐太宗是如何看待设置丞相一事的?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2)据材料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为此,唐太宗在中央官制上采用了什么制度?三省六部制阅读下列材料:10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政事堂(议政场所)吏户礼兵刑工官吏任免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工程建设户籍、土地、赋税①草拟②审核③执行(1)各省部职责:(2)特点:御史台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11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三省六部制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12
“三省六部”演变
(1)“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2)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三省六部制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等,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
13
为什么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标志
1、君权、相权关系处理:(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2)同时三省六部制又加强了监察、谏议职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2、行政效率提高:
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和六部具体职能的确定,明确了行政分工,形成了一定制约机制,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什么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标志114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选官制度:科举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15实行时间选官制度特点局限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西周至春秋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魏晋南北朝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中正评定授官依据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选官制度的变化实行时间选官制度特点局限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西周至官职被限定在16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实质是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17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选官制度:科举制(1)时间:(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3)发展演变:(4)评价:隋朝-清朝(1905年废除)自上而下的考试//考试的成绩(学识)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18演变
一隋:形成
1、隋文帝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二、唐:完善1、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2、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为定制。
三、北宋:发展1、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2、减少考试科目,以进士科为主。3、采用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4、增加录取名额。5、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专考律令、断案等。演变一隋:形成19四、明清:僵化沿袭科举取士制度。1、目的: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2、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内。3、答题:不许发表个人见解。4、文体形式: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称为八股文。5、影响:束缚读书人思想6、实质: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五、结束:
1905年,清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四、明清:僵化沿袭科举取士制度。20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选官制度:科举制(1)时间:(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3)发展演变:(4)评价:隋朝-清朝(1905年废除)自上而下的考试//考试的成绩(学识)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21积极:(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3)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4)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5)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科举利弊积极:科举利弊22消极:(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消极:2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形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③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4培训课件营运资金管理25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御史台(自学)科举制道-州-县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26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五)加强:宋朝(“一参二府三司”)1、中央行政制度:
(1)设中书门下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简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总体: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行政)
枢密院(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三司(掌财政,长官为三司使)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27宋代中央机构皇帝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二府——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大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三司(掌财政)参知政事(副相)宋代中央机构皇帝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28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五)加强:宋朝(“一参二府三司”)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提点刑狱司通判略路-州-县(1)设中书门下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简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总体: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行政)
枢密院(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三司(掌财政,长官为三司使)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29北宋消除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杯酒释兵权,解除节度使的兵权,收回节度使的军政财权,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2、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牵制,三年一易。3、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4、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北宋消除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杯酒释兵权,解除节度使30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五)加强:宋朝(六)发展:元朝1、中央行政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一省二院”皇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最高行政;直辖腹里军事宗教及西藏等※区别唐元两代中书省的不同行省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31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六)发展:元朝1、中央行政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一省二院”行省制(1)原因:(2)设立:(3)职责:(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5)影响:▲10个行省+2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地)▲元分五级:省-路-府-州-县元朝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六)发展:元朝132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33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六)发展:元朝1、中央行政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一省二院”行省制(1)原因:(2)设立:(3)职责:(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5)影响:▲10个行省+2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地)▲元分五级:省-路-府-州-县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权力受中央节制(表现?)中央监察(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和省官互迁元朝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六)发展:元朝134行省与中央的关系(1)民政事务报中书省。(2)军政事务报枢密院。(3)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1.行省要受中央节制。2.定期觐见、述职。3.监察机构进行监督。4.省官互迁。(御史台)行省与中央的关系(1)民政事务报中书省。1.行省要受中央节制35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六)发展:元朝1、中央行政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一省二院”行省制(1)原因:(2)设立:(3)职责:(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5)影响:▲10个行省+2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地)▲元分五级:省-路-府-州-县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权力受中央节制(表现?)中央监察(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和省官互迁元朝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①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②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为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六)发展:元朝1365、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1)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2)据材料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枢密院(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10个行省+2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地)▲元分五级:省-路-府-州-县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等,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2)行省制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规律:答案:变化—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2)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监察官地位越低,权责越重,越来越服从于皇权对地方官员和中央高官进行监督。1)从材料来看,唐太宗是如何看待设置丞相一事的?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秦汉为二级制;(4)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朝代地方行政机构秦朝郡、县二级制
汉初郡、县二级制
汉中后期州、郡、县三级制
唐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州、县三级制元省、路、府、州、县明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清省、道、府、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5、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朝代地方37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发展变化的特征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②不同历史时代,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其行政区划的地位较高,设置也比较密集;反之,则地位较低,设置也比较稀疏。③尽管我国每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单位都在变化,但变化最大,最为频繁的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秦为郡;汉为郡与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其辖区范围、行政职责和官员的设置都有差异。④历时两千余年,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发展变化的特征38
⑤愈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发展趋势,如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魏晋南北朝则降为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时期则降为四级行政区划单位。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秦汉为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为三级和四级混合制,以四级为主;清代为三级制。可见,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
39材料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回答: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8分)(1)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设置机构,加强监察;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了控制。材料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4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影响分封制(1)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3)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周王统治、形成“天下共主”局面的作用,但所封诸侯相对的独立,又成为导致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祸根郡县制(1)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2)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世袭(3)郡县长官只领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1)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影响分封
特点影响郡国并行制(1)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内实行郡县制,郡国并存(2)西周分封制度的再现(1)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经过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名存实亡行省制(1)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管各地的管理机构(2)行省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制(1)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行省制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影响郡国并行制(1)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内实行郡县制,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1)演变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地方:(州)刺史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1)演变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43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2)同时三省六部制又加强了监察、谏议职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5、影响:束缚读书人思想(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4、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6、实质:文化专制主义政策。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枢密院(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秦汉魏晋南北朝:察举制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秦汉为二级制;(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元朝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2、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内。※区别唐元两代中书省的不同1、杯酒释兵权,解除节度使的兵权,收回节度使的军政财权,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3、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汉魏晋南北朝:察举制(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1)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为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用铁路用地合同范本
- 2025年淮安b2考货运资格证要多久
- 别墅电梯销售合同范本
- 上海退休人员返聘合同范本
- 买卖产品合作合同范本
- 转化单位规则
- 加盟产品经销合同范本
- 化肥试验合同范本
- 北京合伙创业合同范本
- 个人合作股合同范本
- 2023-2024苏教版小学数学5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 批评他人发言稿(通用12篇)
- DCF-现金流贴现模型-Excel模版(dcf-估值模型)
- 上海实验学校幼升小测试题资料
- 一年级美术课后服务教案-1
- 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
- RB/T 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 GB/T 8162-2018结构用无缝钢管
- 《傲慢与偏见》读书汇报
- 上海专科层次自主招生考试习题集④(含答案)
- 房屋信息查询情况表((2022年-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