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_第1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_第2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_第3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_第4页
10.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1-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的出现等。了解四大发明及其作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各种表现,认识到四大发明的出现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发达经济的表现。难点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关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板书设计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课后小结为什么我国古代会出现如此瞩目的发明呢?有社会的因素,更多的则是科学家和劳动者们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结果。先辈们立足实践,锲而不舍,最终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就是大国工匠精神最好的表现。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学生学习、操作(主体)活动时间分配经济重心南移两宋手工业四大发明经济重心南移(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无论胜负,最终的结果都以议和告终,宋政权被迫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岁币”。一个软弱的政府怎么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呢?两宋的经济状况如何呢?今天就来解决这一疑问。(二)新课1.江南的开发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早期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北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把当时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分为9等,其中1-6等都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时期这里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史记》中对于当时南北方有这样的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其富什之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说明这一时期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南方。但这种状态从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改变了,北方经济不断衰退,南方经济也就是长江中下游经济不断发展,且于两宋时期最终超过了北方。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1)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肯定和自然条件有关。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丰富的水、热资源利于农作物生长。在相同人力和技术条件下,南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但由于春秋战国以来,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人口集中,因此这里也成为经济中心。但随着人口的南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北方人口南迁中国历史上由北方向南方曾出现三次人口大迁徙,如下表所示:从表格内容可知,为了躲避战乱,人口大量迁徙,主要的方向是由北向南,迁徙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南方人口最终超过了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丰富的生产经验、多样的作物种子和不同的风俗文化,这些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比如西晋永嘉之乱,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黄河流域,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加。东晋政府的妥善安置,加上百姓的辛勤劳作,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史料有这样的记载:南方一年的粮食丰收了,则几个郡县的老百姓都不会挨饿了。这说明此时南方的经济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的需要,还有了很大的富裕。这和秦汉时期相比南方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北宋时期,由于北方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最终超过了南方。(3)政府的支持那么,面对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南方的政府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阅读以下材料: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江南)诸州长吏,劝民宜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宋史》从中可以看到统治者的态度,非常重视农业,不但对农民减免租税,还免费发给农民各种谷物种子。《耕织图》是宋朝统治者为了帮助农民熟练地掌握生产技术所画。耕图描述了水稻种植21个步骤,织图描述了纺织行业24个步骤。每个步骤为一幅画,旁边配以五言诗一首,向农户宣传农耕和丝织的基本知识。政府的鼓励政策再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人口迅速增加最多时人口达到上亿;这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详细记载:在742年,中国人口仍然只有5000万,与公元2世纪相同。在其后的三个世纪中,由于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供应稳步增长,人口相应增加。在1100年,人口达到一亿。人口的增加得益于粮食产量的增加。(2)粮食产量增加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较长时间的日照,人们开始种植双季稻和三季稻,同时还引进了抗旱高产的水稻品种——占城稻。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这充分地说明了占城稻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高产、便宜,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的需要。多方面的原因促进粮食产量的提升,这使得南方成为国家的粮仓。很多史书都有这样的记载“苏湖熟,天下足”。这说明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3)手工业有很大发展以下表格反映了两宋时期南北方丝织业情况,它说明了宋代的纺织业从产量上南方超过了北方。北宋政府赋税收入的绢帛已超过盛唐的三倍。宋代手工业的另一个佳品是瓷器。南宋时期形成了著名的瓷都——景德镇,这里出产的青白瓷驰名海外。(4)商业繁荣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很多农民开始大量种植商品性农产品,出现了如茶农、菜农、果农、蔗农等。同时两宋打破了唐朝以来的市坊制度,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名画《清明商河图》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图中不仅是店铺沿街而开,还出现了只有晚间才发挥作用的灯箱。南宋时,杭州成为最大的商业城市。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也极为发达,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之称,南方形成了著名的三大港口,广州、泉州、明州。所得税收用宋朝皇帝自己的话说就是“动辄百万计”。(三)小结两宋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南方经济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这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南方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正所谓:国家经济,仰给江南。二、宋朝手工业的繁盛(一)导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门类很多,有百工的说法,涉及金、木、石、竹、漆等各个行业。比如采矿业、冶炼业、铸钱业、制盐业、制茶业、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等等。到了宋代,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呈现出兴盛的态势,以下就丛丝织业和制瓷业两方面初步了解。(二)新课1.高超的丝织技术(1)“丝国”的由来丝是是天然纤维中最长的一种,一根丝可达到1000米。丝织品柔软、光滑,深受大家喜爱。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人把我国丝绸看作无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知道丝是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呢。那么我国丝织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关于养蚕缫丝的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和神话,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是伏羲氏发现了养蚕缫丝的秘密,一个是皇帝的元妃嫘祖教老百姓养蚕缫丝。(2)探秘《蚕织图》上一讲我们提到宋代楼璹的《耕织图》,这是政府为了帮助老百姓掌握种植技术和丝织技术所画的。《蚕织图》是其织图的宋代摹本,一共有24个画面,描述了从养蚕到织帛的整个过程。第13幅,题目为燲茧。蚕吐丝做茧的时候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下旬,大概5、6月份,江南已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为了促进蚕加快吐丝,缩短做茧时间,同时保证蚕茧的干爽,就用火盆人工加温,但又不能过于干燥,所以放水盆调节湿度。高脚灯台,则表明这一时期是成茧的关键时期需要日夜精心管理。这种加温技术,在一些地区至今仍在使用。第16幅画“盐茧瓮藏”则描述了保存蚕茧的科学方法。对于这一画面,楼璹有这样解释:盘中水晶盐,井上梧桐叶。陶器固封泥,窖茧过旬浃。意思是把蚕茧放在陶罐里,撒上盐,然后敷上梧桐叶,用泥封住罐口。这一蓄茧技术,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用盐杀茧,易缴而丝韧。”这样可使蚕丝明亮柔韧。称重的意义在于要保证蚕茧和盐的比例合适,一般是10斤蚕茧加入2两盐。后边的8幅主要描绘了纺织过程,包括纺织工具和技术,其中绝大部分后世虽有改进,但其原理是没有改变的。比如第22幅挽花中的提花机,各个部件至今都能标出名称。据史学家考证,这幅图应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提花机图,反映了宋代时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工艺完善,设备先进,说明我国丝织技术至此已经基本定型,元明清三代并没有大变化。(3)精细的行业分工宋代时丝织业的发展还表现为行业的分工。农村妇女养蚕缫丝,然后把蚕丝出卖给专门的“织帛之家”,同时行业内部的也出现了分工,如挽综工、提花工、织工、染工、纺绎工等。这些又大大推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宋代丝织业规模巨大,尤其是官营丝织业,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1083年仅成都锦院就有117间场房,154台织机,共用工人449人,每年用丝115000两,染料211000斤,生产锦1500匹。)同时民间的丝绸生产也空前发达,这两句诗“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竹窗轧轧,寒丝手拨,春风一夜,百花尽发。”就是民间纺织业繁荣的真实写照。(4)不断创新的丝织品种宋代丝织业的发达还表现为丝织品种不断创新。中国古代丝织品种主要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其中锦和缂丝在宋代最为突出。宋锦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两种经纱、三种颜色用三种斜纹方法织成,图案多采用小朵花、规矩纹,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生风格,生动活泼。宋锦除用作服饰外,还作为书画的专用材料,深受书画家欢迎。缂丝,又名刻丝,宋代时发展成为著名的丝织艺术品。缂丝是用许多特制的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色彩的轮廓边界,一小块一小块盘织出来的,一般有16道工序。日本人把它叫作“缀锦”。这种织法能织出无比精细的花纹,但相当费时。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一整天的工作,只能织出2厘米的长度,大件的作品,往往要几年才能织成。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北宋的缂丝织物“紫天鹿”,纹理细腻,颜色鲜艳。南宋时,著名的艺人专门仿织画家的书画,织出的成品和原作一模一样。2.“瓷的时代”(1)四大名窑宋代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制瓷业最为杰出。名窑遍布大江南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似雪、似银、造型生动。汝窑的青瓷似玉、类冰,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官窑的粉青胎薄釉厚、端庄大方、哥窑的开片、景德镇窑的影青。钧窑的窑变,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有的天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以上四大名窑为北宋的著名官窑,所产瓷器主要供应官府和宫廷。(2)哥窑的传说兴起于龙泉的哥窑瓷器釉色表面形成自然的裂纹,被称作开片或冰裂纹。这是瓷器冷却过程中,釉面收缩不均匀的结果。这种纹路似裂不裂,大小不一,绝无一模一样,整件瓷器光彩照人,古扑高雅。关于哥窑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浙江龙泉有姓章的哥俩儿,哥哥章生一要用人工的方法烧出“窑变”瓷器。为了揭开窑变之谜,他离群索居,不娶妻室,经过苦心钻研,终于烧出了一窑布满了鱼鳞一般的裂纹,似破不破、妙不可言的窑变瓷器!他的弟弟则从颜色入手,用梅树的叶子调成浆,给瓷坯上釉,结果烧出了青莹滋润、似玉如镜的青瓷。哥两儿轰动朝野,他们的瓷窑列为官窑,被皇帝分别命名为哥窑和弟窑。(3)瓷都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这里的烧瓷始于五代。到了宋代,昌南镇高超的制瓷技艺受到皇室青睐,宋真宗下旨将这里的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作瓷器底款,在瓷器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字。久而久之,便有了“天下咸称景德镇”之说。南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躲避战乱,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陶工,为景德镇赢得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能工巧匠之精华"的美誉,使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的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人们形容青白瓷很容易想到玉,它既有玉的优雅之美,又有瓷的艺术特征。瓷器表面的浅浮雕,施以透明清幽的影青釉时,如玉的效果达到极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就是指用青白瓷制成的瓷枕。可见青白瓷自烧制之初就是仿玉器而做的。(三)小结宋代值得一提的手工业成就还有很多,但每一类工艺的成就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专研,同学们今后都要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感受业精于勤的道理和精神。三、四大发明(一)导入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诠释和弘扬了大国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有之,今天就从大国工匠精神的角度回顾和反思四大发明。(二)新课1.造纸术(1)世界上最早的纸在纸未发明之前,我国的书写工具主要为竹木简,笨重,不方便,据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奏折需要两个人抬进宫去,汉武帝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但纸的发明改变这种状况。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这比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约要170年左右。但当时的纸张质量较差,不能用于书写。直到蔡伦造出质地优良的“蔡候纸”之后,纸真正用于书写。(2)蔡伦改进造纸术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15岁入宫为太监,曾主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由于职务上的关系,蔡伦得以观察、接触生产实践。每有空闲,他就亲自到作坊进行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促进了冶铁、机械制造等方面工艺发展。这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在这个过程中,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这是比较丰富易得原料,大幅度提高纸的产量。但树皮中所含的果胶、蛋白质很高,因此脱胶、制浆难度大。蔡伦等人尝试用草木灰取代水石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其实造纸技术环节复杂,绝非一人之功,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3)造纸术的发展到了宋代,造纸术又有了新的进步。主要表现为造纸的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国;纸张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安徽宣城的“宣纸”、浙江嘉兴的‘田拳纸’和成都的‘蜀笺’等。纸张原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也有重大的进步。宋朝开始以竹造纸,比西方早约1000年。制作技术上,造纸作坊普遍利用一种被称水碓的设备,以水为动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纸的用途也更为广泛,北宋苏易简所著《文房四谱》中有《纸谱》卷,书中记载了宋人以纸张造衣服的方式,并说山中居民“常以纸为衣”。2.印刷术(1)雕版印刷印刷术开始于隋唐的雕版印刷。这是中国最早的印刷形式,有2000余年的历史,凝聚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其工艺流程,从写样上板、刻版到刷印、装订等共有20余道工序。事实上,雕版印刷技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从雕版的选材到最后成书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发展才逐渐成熟。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概括了雕版印刷发展的漫长过程。就拿雕版的选材来说,要选择是纹理细密、质地均匀、加工容易的木材最好。为了使印版不变形,还要想办法进行干燥处理,最初就是存放多年,使木材干透。后来开始采用水浸和蒸煮的方法来处理木材。水浸的时间大约一个月,凉干后再用,蒸煮则要在水中煮3-4个小时,凉干后再用。木板干燥后,还有进行两面刨光、刨平,再用植物油涂拭板面,最后进行打磨,使之光滑平整。这些都严格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史料记载:公元971年宋太祖命宦官张从信前往益州开雕《大藏经》,一直到公元983年宋太宗时期才完成,历时12年,雕经板十三万块。因此雕版印刷多用于印刷使用量比较大佛经、史书、纸币和广告等。(2)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印刷术在北宋时期的另外一个巨大的发展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这一伟大的发明者就是毕升。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为布衣,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据推测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沈括《记活字印刷术》详细记录的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从此,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活字版印刷的时代。3.指南针(1)沈括和指南针指南针在宋代的大发展是开始利用地磁感应来制作指南针。将薄铁片剪裁成鱼形,以炭火、烧红。然后取出铁片,让鱼尾对准子位,浮在水盆之中,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铁片便会被磁化,成为指南针。北宋科学家沈括对指南针的改良和研究有很大贡献。他发现磁针并个是指向正南正北,而是“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磁偏角的现象。另外,他又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四种安置磁针的方法:将磁针平放在指甲上;将磁针平放在瓷碗的口沿上;漂浮式指南针;缕悬式指南。沈括指出第一、二种方法的稳定性较差,并不实用。所以当时较多使用漂浮式和缕悬式指南针,它们后来分别演变成“水罗盘”和“旱罗盘”。(2)指南针的应用我国不仅发明了指南针,也将他最好应用于航海。北宋著作《萍洲可谈》记载:“舟师(水手)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世界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水罗盘已经是标配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