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學與人生概述開設這門課的原因校園暴力事件
自殺事件
馬加爵事件2004年2月23日,雲南省昆明市雲南大學6幢317號宿舍發現4具男性屍體,經查死者是該校生命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的4名學生,唐學禮、楊開紅、邵瑞傑和龔博。雲南省公安廳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後的現場勘查和調查訪問後認定,4人的同學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對比鮮明的兩張照片2004年3月15日被抓拒絕律師免費的無罪辯護。2004年6月17日被執行死刑馬加爵事件2004年6月27日,是雲南大學發畢業證明的日子,生命科學00級的同學都領到兩證(畢業證、學業證),就業率96%,120多位同學和用人單位簽了合同,7位同學選擇了考研,繼續深造。7月一過,他們將奔赴用人單位報到,或者到考中的大學,都要離開校園,同學們三五成群,在操場上、在草地上唱著離別的歌。只有馬家爵、唐學禮、楊開紅、邵瑞傑、龔博永遠留在這裏。馬加爵事件遺書——影音資料馬加爵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會採用這種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自殺事件2005年4月23日下午4時,一名北大中文系大二女生自北大理科2號樓9層跳下,經搶救無效,身亡。6月4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一名韓國留學生自該校公寓樓7層跳下身亡。當天下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系一名大二女生自學生公寓4層跳下。……2005年北京15名大學生先後自殺自殺事件2009年11月26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學2009級法學系研究生楊元元被發現在宿舍衛生間內用毛巾上吊自殺,半個月後,網路上出現帖子直指海事大學刻意隱瞞楊元元死亡真相,指海事大學強行攆走住在女兒宿舍裏的楊元元母親導致楊元元精神崩潰。儘管校方強調,帖子內容和事實嚴重不符,但圍繞著楊元元到底為何自殺,是個人太脆弱還是學校太冷漠或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在社會上掀起了巨大的爭議。是誰逼死了自強不息的楊元元?視頻哪些問題造成了這種後果?如何處理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言聽計從?我的人生誰做主?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嗎?應該放棄外省小地方的公務員機會嗎?面對困境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哪些問題造成了這種後果?挫折感,焦慮感,封閉傾向,成為無數個像楊元元一樣的“蟻族”標籤。
——南方週末的一句評論有數據表明,自殺已成為我國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歲的年輕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有28.7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世界預防自殺日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共同確定的全球第一個“預防自殺日”。歷年“預防自殺日”的主題是:2003年——自殺一個都太多;2004年——拯救生命,重建希望;2005年——預防自殺是每一個人的事情;2006年——理解激發新希望;2007年——終生預防自殺;2008年——全球化思維、全國性計畫、地方化行動;2009年——社會文化因素與預防自殺。對中國教育的反思教育:讀書、考試、高分、升學率、名牌學校?成績好是否一定能力高?《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表明,從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中的全國各省高考狀元(1800個)沒有一個在政界、商界和學術界有所突出。也即,這些“傑出人才”一走入社會就全軍覆沒。這不能不令人深思。對中國教育的反思有知識沒有文化,有觀念沒有素質?古語雲:“知書達禮”,我們許多人的悲劇往往是“知書”而不達“禮”。教育的本質應該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我們不應僅僅關注成才(如何謀生),更應關注成人(如何做人)。對中國教育的反思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學會認知-learningtoknow學會做事-learningtodo學會合作-learningto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tobe生命教育的現狀2008年8月13日,雲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召開實施“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存)工作視頻會議,對雲南省教育系統實施“三生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動員和部署:2008年秋季學期在部分縣(市、區)和高校、省屬中專學校開展“三生教育”試點,從2009年秋季起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實施“三生教育”。三生教育網1989年段德智教授在武漢大學開設了“死亡哲學”選修課,報名的有700多人,而武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下300人。結果他上課時教室擠得像菜市場。80年代末,學術界還少有人在哲學層面上注意到生和死,他是中國死亡哲學研究領域的拓荒者之一。鄭曉江教授自1994年於南昌大學開設“生死哲學”課,2005年鄭曉江教授調到江西師範大學工作以來,聯合其他四位教師,開出了“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的全校公選課,受到學生的好評。2005年山東大學醫學院醫學倫理研究所的王雲嶺老師開設了“生死教育與死亡文化”,具體內容包含:生死教育、生命、死亡、瀕死體驗、死亡與宗教、死亡與審美、自殺及其預防、臨終關懷、安樂死、抗癌、永生文化、人生重大事件之應對。此課程採取理論探討和影視資料相結合的形式,自開課以來,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
哲學與人生關注的主要問題
健全的人格
愛護身體應對挫折和不幸人際關係
愛情觀
關於幸福
關於死亡
……健全的人格面對相同的大學生活,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覺得枯燥乏味,有的人覺得生趣盎然。人格是人的內在生命,是使我們心靈滿足的直接源泉。外在的生存環境只對我們產生一種間接影響,至於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們以什麼方式來看待。——叔本華愛護身體
身體是生存的載體,是實現個人理想的支柱,可以說一個身體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對同樣的外界環境和事件,在健康時和患病時的看法截然不同。身體不僅僅屬於我自己,也是父母的希望所在。將生命和母親節聯繫在一起,自己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讓學生認識到孕育的辛苦、生產的痛苦、母親的偉大和生命的來之不易。應對挫折和不幸一、生理上的不幸斷臂鋼琴師--劉偉—2010中國達人秀冠軍高曉松說:“匪夷所思,我們用手彈鋼琴都要練很多年,何況你用腳。”而伊能靜早已熱淚盈眶:“你讓我看到了達人中的達人,真正的達人是用生命展示他的才華!”面對這樣的讚譽,劉偉只是淡淡地說:“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著,沒有人規定鋼琴一定要用手彈。”斷臂鋼琴師--劉偉—2011感動中國人物評委會對他的頒獎詞是:“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歎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應對挫折和不幸二、家庭和事業的坎坷以孔子為例: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雖勵精圖治但仕途挫折,為了實現政治抱負常常顛沛流離,即便如此坎坷,依然成就了至聖先師的歷史地位。人際關係如何處理同學關係?如何處理與家人的關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的仲介紹了很多人際交往的技巧,通俗易懂。《人性的弱點》——(美)卡耐基第一篇與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第一章批評——最得不償失的交往行為
第二章開啟與人交往的秘密通道
第三章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的方法第二篇博得他人喜歡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你的好意,才能激發別人的好感
第二章如何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第三章没有不能避免的麻烦,只要你……
第四章让人们喜欢上你的谈吐
第五章如何使人感到兴趣
第六章如何很快地博取別人的好感……編輯推薦不論你是什麼人,只要翻開本書,你都會驚喜地發現,這是一本使你思想更加成熟、舉止更加穩重的好書。我們相信,它將是一本影響你一生的書。這本書適合長時間的品味,以至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及逾越的品格。沒有什麼勵志書是可以讓你一下子就有脫胎換骨的改變的,最好的是多讀好書,多實踐,並最終形成優秀的行事習慣吧!愛情觀愛情是什麼?如何鑒別真愛?《周國平人文講演錄》中有專門的一講談愛情。一位學生的來信——關於愛情的苦惱一位學生的來信——關於愛情的苦惱大一時候談了半年戀愛,異地戀,當時我真的用盡了心思,單純的以為找到了另一半,可以用我擁有的所有東西去交換愛情,把戀愛看的太重,可以放棄成績,放棄友情。相比之下,她對我忽冷忽熱,最終不了了之。而一直後悔的是,大一的成績不好,並且中國的學生把成績看的太重,成績和保研密切相關,我相當於把保研之路埋葬了......現在我們分手了,我一個多月沒再聯繫她,想起她,我真的覺得那段所謂的戀情醜陋無比,令人生厭。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關於幸福
何為幸福?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曾將人類需要為三類:第一類是自然而必須的需要。朋友、自由、思想、食物、避風雨處、衣服。第二類是自然卻不是必須的要求,如某些感官的滿足。主要有廣宅、私人浴室、宴飲、僕役、魚肉。第三類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需要。例如對奢侈、揮霍、炫耀以及光彩的渴望。主要是名望和權勢。這種需要像無底的深淵一樣,是很難滿足的。對不必要的欲望不要臣服,對自然的欲望要追求,這就是所謂快樂幸福的秘訣。關於幸福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復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莫裏教授對各種欲望的無止境的追求,也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弊病。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是我們的精神生活卻呈現沙漠化的趨勢。孤獨、抑鬱、憤怒、無聊、無歸屬感、唯我獨尊等文化弊病正侵蝕我們青少年的心靈。關於死亡
死亡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各種文化傳統對死亡的解釋;正確對待死亡的態度;瞭解預防自殺的注意事項等。正是因為人是有死的,所以人應該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應該更好籌畫自己的人生。
蘇格拉底的教誨——人生是什麼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蘋果樹林。要求大家從樹林的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挑選一個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不許走回頭路,不許選擇兩次。在穿過蘋果林的過程中,學生們認真細緻地挑選自己認為最好的果實。等大家來到了樹林的另一端,蘇格拉底已經在那裏等候了。他笑著問學生:“你們都挑到了自己最滿意的果子嗎?”一個學生請求說:“老師,讓我在選擇一次吧?我剛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蘋果,但我還想找一個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果林盡頭時,才發現第一次看到的那個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個學生緊接著說:“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個我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可是,後來我又發現了更好的。所以,我有點後悔。”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請求,再給一次選擇的機會。蘇格拉底笑了,堅定地搖了搖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次無法重複的選擇。”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我去死,你們去活,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我們越近似上帝需要的越少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一個錯沒有人因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麼都不知道本講主要內容一、生平大事1、生平簡介2、最有智慧的人3、被人誣告,為己辯護4、獄中討論二、主要貢獻1、對話的方式2、美德即知識3、治國4、教育1、生平簡介
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出生在希波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裏克利的盛世,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雲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繁榮富足背後也隱藏著危機,雅典人開始變得驕傲自滿、奢侈淫逸、見利忘義、道德敗壞。伯裏克利死後,雅典由於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化,變成無政府主義了。這樣,雅典經過一段時期的繁榮之後,逐漸走向衰落,最後竟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吃了敗仗。中年以後的蘇格拉底目睹了雅典的衰落過程。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為了培養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蘇格拉底具有樸實的語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體和神聖的思想。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談闊論,到處向人們提出一些問題,例如,什麼是虔誠?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美德?什麼是勇氣?什麼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麼?你有什麼知識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關於統治你學會了什麼?你是不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你怎樣征服自己的無知?等等。這樣提問題的目的,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青少年時代,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2、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可以說是無所不學,並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學習各種知識,他先後研究過當時勢力最大的兩派哲學,就是自然學派和辯士學派。自然學派自然學派所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他們觀察自然界,想要找出一切現象的根源。泰利斯:“宇宙的起源是水。”泰利斯經常觀察天象,常常掉進水井裏。其後有人主張宇宙的起源是火,有人主張是氣,也有人主張是一種不限定的東西,甚至有人乾脆說宇宙是由水、火、土、氣四種元素構成的。蘇格拉底也有過類似的感受,他起初探討天上的雲、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卻發現這些東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為自然界的事物永遠都沒有定論。他最後說了一句話:“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居民。辯士學派這一派的人專門用辯論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思想。學派除了自己與人辮論外,也教導他人辯論的技巧。從希臘一直到羅馬時代,辯論技巧都是有心從政的人重要的條件,尤其在議院中,擁有好的口才更是不可或缺的。辯士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就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另一位辯士學者高爾吉亞(Gorgias)的說法更為偏激,他作出了以下的結論:第一,天下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第二,即使有東西存在,也不能被我認識;第三,即使我認識了,也不能告訴別人。依次推論,還可以加上一句:第四,即使我告訴別人,別人也聽不懂。這樣一路下來,等於是否定了任何溝通的可能性,也否定了教育。在實際溝通中確實存在資訊的失真與偏差,要和別人溝通、建立共識,確實困難重重。而辯士學派即因此而主張沒有絕對真理。辯士學派的目的是要打破許多固定的觀念,使得一切都變成了相對主義,而相對主義最後恐怕就會淪為懷疑主義,也就是懷疑所有的一切。蘇格拉底對自然哲學和辯士學派這兩種極端立場都抱著批評的態度。他知道人生是在具體的實際生活中度過的,因此若是只研究自然,就會忽略了人生;然而,探索人生時,卻找不到真理。那麼應該怎麼辦?這就是蘇格拉底必須面對的問題。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人是能動的而非被動的,應本著自己的良心和理智去活動,把追求善和美德作為人生在世的目的。2、最有智慧的人蘇有一個學生很調皮,特地前往戴爾菲神殿求簽,請示神明誰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結果答案是蘇格拉底。這個學生欣喜若狂,跑去告訴蘇。蘇不以為然,他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最聰明的人,就帶了一群學生去訪問當時社會上著名的權威人士。首先訪問了政治家。——人生的幸福為何?接著,訪問了詩人。——他們的作品的意義。最後蘇訪問了科技專家。——什麼是真理?蘇於是作了一個總結:神認為他最有智慧,是因為他比別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無知的”,別人連自己無知都不知道。“自知其無知”的命題,集中反映了蘇氏哲學思想的核心。首先要堅持一種謙虛誠實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命題不是讓我們安於無知。知道自己無知是一種進步,但是安於無知就是墮落了。有些人按照“無知者無畏”的方式,不懂裝懂,將那些自己知識視野之外的東西,全部用一種野蠻的方式進行處理,並認為這種手段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結果,愚昧代替了科學,專斷扼殺了探索,新知的萌芽就在這些陰影的籠罩下枯萎了。3、被人誣告,為己辯護政治界、詩人、科技專家在當時社會上最有權威,都因為與蘇的一番談話而感到尷尬和憤怒。他們認為本來雅典的年輕人相當謙虛,但是經過蘇的教導以後,變的很驕傲,認為這些權威人士根本什麼都不懂。於是,他們找人控告蘇“腐化雅典青年”和“對神不敬”。蘇格拉底上了法庭之後,一個人面對五百零一人組成的法官團。當時蘇格拉底已經七十歲,法官中大多數都是他的晚輩。在這種情形下,他原本應該很容易獲得同情而被判無罪的,但是蘇格拉底特立獨行,坦然面對審判,沒有請人替他辯護,而由自己為自己辯護。“你們都希望我從此不要再和任何人談話,但是我不能這樣做,因為我要聽的是神的命令,而不是人的命令!我負有神的使命,我活著就是為了要實現神所託付的使命。因此,如果你們讓我活著,我見到任何人還是要問:“朋友,你是雅典公民。雅典是最偉大的城市,以智慧和強盛馳名遠近。可是你只顧在多賺財富和博取名聲與榮耀方面用心,對於內心的修養和真理,以及怎樣使靈魂更趨完善等問題,卻置之不理,難道你不感到羞愧嗎?”蘇格拉底本來是要為自己辯護的,但是他所說的話卻讓法官團深感反感,因此最後以兩百八十一票對兩百二十票,被判有罪。法官團問蘇格拉底想接受什麼懲罰,結果他回答:“對我最大的懲罰,就是把我供養在國家英雄館,不讓我在街上與人談話!”法官團聽到這種回答會有什麼反應?他們一怒之下以更大的比數(相差八十票)判了蘇格拉底死刑。因此,蘇格拉底的一生最後以死刑作為終結。4、獄中討論蘇在獄中等死的時候,恰逢雅典的“聖船”儀式開始,在一個月內不准殺人。他有很多機會逃獄,他的朋友和學生願意幫助他。他拒絕了,他說:“我身為雅典公民,一定遵守法律。法律以不義的方式判我有罪,但我不能因此而反抗法律!”、“我一生都致力於城邦的法律維護,如果我現在選擇違背法律的方式逃亡,豈不是對自己一生的嘲弄嗎?”聖船儀式蘇格拉底被收監,等待執行死刑的日子,照說這日子最多幾天。這時有了個意外,在宣判的第二天,正巧是去提洛島的朝聖團的艦隊出發的日子,朝聖團是為了祭祀雅典民族英雄賽蘇斯殺死人身牛頭怪物,從而免除了向它進貢七男七女的可怕習俗。按規定,朝聖團未從提洛島歸來之前,不得處決犯人,蘇格拉底也因此多活了三十天。我身為雅典公民,一定遵守法律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們一致制定的協議,應該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協力,使城邦強大無比,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法律的價值遠遠高於個人的生命。一個城邦的理想狀態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這既是蘇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後慷慨以身殉法的內在動力。
蘇格拉底之死的啟示當少數人的天才思想一時還不能為社會多數人接受時,多數人的決議很可能變成如亞裏士多德所說的多數人的暴政。一個缺少或沒有專家的政府,一個缺乏應有的政治素質和專門知識的公民隊伍,怎麼能夠勝任城邦的治理任務?代議制儘管“民主”得不那麼“純粹”,卻能夠有效地保全民主政治的某些真實內容。不能用人數的多寡來決定純屬思想和學術領域的問題朋友和學生來獄中探望,想到他就要死了,非常傷心。蘇安慰他們:“你們認為死亡很可怕嗎?”別人請教:“什麼是死亡?你為什麼不怕死?”蘇對答:“死亡只有兩種情況:第一,死亡就好像是無夢的安眠,而這是求之不得的!第二,死亡是前往一個過去的人所去的世界,所以我死後去到這個世界,可以同很多賢哲見面,這很好啊!”“像我這把年紀的人,因無可避免的死期而苦惱悲戚,那就不像話了。”身體的死亡是讓靈魂得到痊癒(自由)。蘇格拉底臨終前,安慰朋友們:你們所埋葬的只是我的軀體,今後你們當一如往昔,按照你們認為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蘇格拉底把杯子舉到胸口,平靜地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將死,你們活下來,是誰的選擇好,只有天知道。說畢,一口喝幹了毒酒。蘇格拉底的主要貢獻1、對話的方式2、美德即知識3、關於治國4、關於教育1、對話的方式——助產術美德在心中有根基,同時也注意教育,通過對話啟發知識。蘇格拉底認為要探討真理,應該由兩個人進行對話。兩個人有各自的立場,一方代表正方、一方代表反方,談到最後變成“合”。“合”代表各自吸取了對方的優點。這種對話就像是辨證的方式,不斷向上提升。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一般被總結為四個環節:反譏、歸納、誘導和定義。“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助產術示例美諾:美德究竟是從教誨獲得,還是從實踐中獲得?蘇格拉底:對不起,我連你所謂“美德”究竟是什麼,都不知道,怎能回答“如何”獲得美德問題呢?你能回答“美德”是什麼嗎?美: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男人的美德是管理國家,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務,……不管男女老少、奴隸還是自由人,都各有不同的美德。蘇:我問的是“美德”是什麼,你回答的卻是各種不同的美德。美:美德是支配人類的力量。蘇:你說美德是“支配力量”,你不加上“正義的和並非正義的”嗎?美:是的,應加上。因為正義是美德。蘇:你說是“美德”,還是“一種美德”?美。是的,除了正義以外,還有勇敢、節制、智慧、豪爽之類美德。蘇:但我們還沒有找到貫穿在這一切美德中的共同美德啊!美:我贊成詩人的說法:美德是對高貴事物的想望和獲得這種事物的能力。……通過啟迪思考,獲得抽象的理性的知識。現實思考在一項國際競賽中,中國上海學生數學素養、閱讀素養、科學素養等三項測試均排名第一。但是,在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中,中國孩子的想像力排名卻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把真理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思索、去發現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相當活躍的。與孔子的比較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又問仁。子曰:愛人。再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孔子通過對話,告訴學生具體怎麼做和做什麼,使學生找到或明白亂世求治的策略方法,其思維模式是從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體,重在從一般的理念中演繹與推理出具體實在的行為。在不斷的層層詰問中體現出來的邏輯與思辨的光輝,是蘇格拉底啟發方法的魅力所在;基於情感和德性的對道德實踐的指引,則是孔子啟發方法成功的基礎。2、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人們只有擺脫物欲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在蘇格拉底這裏,知和行是統一的。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瞭解什麼是德行,必然會實踐德行。一個人如果真正瞭解什麼是惡,會惟恐避之不及,又怎麼可能去做?換言之,一個人如果認知了真正的善惡,就會自然且必然地行善避惡。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不是簡單的“瞭解”、“知道”,而是深刻的“領悟”、“感知”、“體悟”與“洞悉”,是“實踐智慧”。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錯的,卻仍然去做?舉例來說,如果詢問銀行搶劫犯是否知道搶銀行是錯的,相信他們的回答都是“知道”。那麼,既然知道搶銀行是錯的,為什麼還這麼做?這是因為他們認為“搶銀行會對自己有利”。所謂“有利”,就是對自己有好處。但是先不談違法的問題,試問:錢財對自己真的有利嗎?或者是有利有弊?或者長期看來可能有害?或者對人生整體而言是害多利少的?這些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瞭解“搶銀行是錯的”。說得更明白一些,一個人在做壞事時,他認為自己知道這是壞事,事實上他並不是真的知道,只是自以為知道。再例如醫生該不該收紅包問題。誠實守信問題。與孔子的比較(一)蘇格拉底認為只有理性知識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終極因素,將知識置於情感之上,主張道德實踐之“理”僅僅存在於理性知識之中,情感必須遵循和服從這種理性之“理”蘇格拉底從受恩當報的正義原則推導出父子之間的血緣親情贊同有智慧的兒子可以拘禁他們的患有瘋癲病、因而較無知的雙親孔子認為只有血緣親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終極因素,將情感置於知識之上,主張道德實踐之“理”僅僅存在於血親情感之中,知識必須遵循和服從這種情理之“理”。“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與孔子的比較(二)蘇格拉底把知識與美德等同起來。孔子明確區分了知善和行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和蘇格拉底都強調道德的可教性。同處亂世,都將倫理道德教育作為救世濟民的最高精神3、治國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幹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籤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認為社會分工是國家的基礎農民、牧人、各類工匠、商人等,他們構成生產者等級;“護國者”或軍人等級的職責是武裝保衛城邦,並充當統治者的輔助者;哲學家其職責是執掌國家權力、管理國家。只有統治者樂於進行統治,護衛者樂於進行輔助,生產者樂於生產時,國家才是正義的討論:人生的志向與選擇(現代社會三類組織:經濟人、自願人、公益人)4、教育正義國家的維持關鍵在於護衛者階層(包括統治者和輔助者)保持正義。要使護衛者階層保持正義,依賴於兩大制度的保障:教育制度和公有制度它們分別從精神上和物質上為護衛者階層保持正義上了兩道保險。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後,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僅擁有美德還不夠,還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成功在於堅持。柏拉圖的堅持。教育人只是盡義務,不收取分文學費
對於遺傳條件優越而輕視學習的人,蘇格拉底告訴他們,越是稟賦好的人越要受教育。這好比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果在小時候加以訓練,就會成為最有力、最驍勇的千里馬;否則,將始終是難以駕馭的駑馬。對於那些以財富自誇、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願、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就教導他們:幸福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知識,在於對人類做出貢獻。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事例研討霍英東對兒子霍震霆的教育李嘉誠對李澤钜和李澤鍇的教育李雙江之子李天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同之處為紛亂的社會政治探求濟世良方教育對象的選擇同樣是“有教無類”以培養治國之才為教育目的以德育為主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的自評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神把他賜給雅典的目的,是要用這只牛虻來刺激這個國家,因為雅典好像一匹駿馬,但由於肥大懶惰變得遲鈍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緊緊地叮著它,隨時隨地責備它、勸說它,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而煥發出精神。蘇格拉底把批評雅典看作神給他的神聖使命,這種使命感和由此而來的思考探索,便成為他生活與哲學實踐的宗旨。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會使許多人十分惱怒,要踩死這只牛虻,但神給自己的使命不可違,故冒死不辭。“雅典人啊,我敬愛你們,可是我要服從神過於服從你們。你們專注於儘量積聚錢財、獵取榮譽,而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靈的最高修養,你們不覺慚愧嗎?”“我巡遊各處,只是勸告你們:德性不出於錢財,錢財以及其他一切公共與私人的利益卻出於德性。”
伊壁鳩魯(西元前341~前270年),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
在中世紀,伊壁鳩魯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靈魂不死的同義語。主要內容一、生平二、哲學觀三、倫理學:快樂主義四、論生死五、社會觀六、人生觀七、總結與反思一、生平出生於靠近小亞細亞西岸、四季常青的薩摩斯島。父母是移民到薩摩斯的雅典公民。14歲開始學習哲學,曾就學於柏拉圖學派和德謨克利特學派。曾在雅典接受軍事訓練2年。西元前
306年到雅典,在他自己買的一所花園裏辦學,由此伊壁鳩魯學派也稱花園學派。伊壁鳩魯的學校裏有男有女,還有奴隸,以充滿友誼而著稱。伊壁鳩魯身處希臘剛淪亡於馬其頓的亂世,社會動盪不安,人們普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脫離痛苦的外界生活轉向隱匿的內心生活,在心靈裏尋求安寧和幸福,成為當時的一種很有影響的社會思潮。哲學家的任務主要是向每個人提供如何治理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原則和忠告。伊壁鳩魯繼承、修正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哲學,建立起一個思想上統一的完整體系。據說他寫了300部書,題材無所不包:《論情愛》、《論音樂》、《論公平交易》、《論人生》(共4卷),以及《論自然》(共37卷)。幾個世紀以來由於一連串的災難,幾乎全部散失,他的哲學思想只能根據倖存的斷篇殘帙,加上後來的伊壁鳩魯信徒的證言重新建立起來。(返回)二、哲學觀哲學乃是一種追求幸福生活的實踐體系;它只需要常識而不需要邏輯或數學或任何柏拉圖所擬定的精細的訓練。感覺是唯一自明的東西,不需證明其正當性。社會無非是一個個的原子式的個體組成。他不能在這樣的社會中尋找到生存的意義。他將一切都還原到生命個體,用生命存在的快樂來衡量一切。(返回)三、倫理學:快樂主義人是以個人快樂為準則的生物,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德性與快樂生活自然相聯,快樂生活與德性不可分離。若不謹慎、光榮和公正地生活,便不能快樂地生活;若不快樂地生活,便不能謹慎、光榮和公正地生活。當身體處於平衡狀態的時候,就沒有痛苦;所以我們應該要求平衡,要求安寧的快樂而不要求激烈的歡樂。伊壁鳩魯雖然把快樂與幸福相等同,但卻堅決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與人們的欲望相聯系,人們的快樂也就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如生活中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這類欲望的滿足就能產生根本上的快樂;第二類欲望是自然的,但卻並不是必要的,如對性欲的需要,或者奢侈的宴飲,這類欲望的滿足同樣體現為快樂,但卻不能增加新的快樂;第三類欲望是既不屬於自然的也不屬於必要的欲望,如虛榮心、權力欲、佔有欲的滿足,同樣可以給人帶來快樂。
我們追求和選擇的快樂只能是對“自然和必要的”欲望的滿足,而那種雖然是自然但卻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種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們節制與拋棄。要領:不能把快樂僅僅歸於感性的肉體快樂,而是把它區分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認為前者是適度的、健康的,後者是過度的、令人厭惡的。感性快樂是基礎,但精神的快樂高於感性的快樂。這種快樂就是“肉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亦即“不動心”的至善狀態。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肉體的快樂大部分是強加於我們的,而精神的快樂則可以被我們所支配。注意:他雖然強調心靈快樂高於身體快樂,但在不影響健康的條件下,並不排斥身體快樂;伊壁鳩魯甚至說:“胃的快樂是一切善的起始和根源,智慧和文雅也與之相關。”如果把口腹之樂、性愛之歡、悅耳之娛、見窈窕倩影而柔情蕩漾,一概擯棄,那我將無法設想善為何物。“必須再次強調的是,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礙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的前提下才能被認作快樂。”討論:用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來關照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花開堪折直須折”。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發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李白)“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杜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君子三戒”(返回)四、論生死伊壁鳩魯認為,必須終結希臘古典時期以來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為代表所主張的靈魂與身體關係的二元論,用靈魂與身體關係是一元的,即靈體合一,來重新闡釋靈魂。剔除有關靈魂的一切神秘主義以及命運必然性的束縛,從種種恐懼與煩擾中解脫出來,實現靈魂寧靜無擾,回歸幸福生活。他如是界說靈魂:(1)靈魂是十分精細的物質。(2)靈魂不能獨立於身體存在。(3)靈魂不是無形物。他斥責對神的崇拜和迷信,蔑視命運,強調事在人為。死亡與人生不相干,人應當通過哲學認識自然和人生,用理性規劃自己的生活。賢者對待生死應該處之泰然,不但快樂地活著,而且活得光明正大,這就需要明智、知足,克己節制、修習磨練和廣泛交友,這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討論:與其他哲學家死亡觀的對比蘇格拉底:身體的死亡是讓靈魂得到痊癒斯賓諾莎: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導而生活的人,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而不是死的默念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朝聞道,夕死可矣”莊子齊生死:相對主義生死觀海德格爾的死亡觀
(返回)五、社會觀
快樂主義的原則應用於社會,產生出要求正義、社會合作和友誼的道德準則。(一)伊壁鳩魯論正義正義不是絕對的,而是人們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協議,規定一個人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所傷害。正義的用處在於擺脫傷害和恐懼,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只有依靠正義才能達到完全的快樂。討論:古希臘以來“正義”觀念的轉換在古希臘人觀念裏,正義來自於神,譬如法律是神為人類創立的規則。伊壁鳩魯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正義的基礎。是人為自身而訂立的契約。在馬克思看來,正義是人在現實社會規範下所追求的某種價值,其根本目的在於實現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義作為人的價值追求,只能在人類的自由與解放中獲得真實的價值判斷。(二)伊壁鳩魯“合作”理論的後世影響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伊壁鳩魯是近代社會契約論的直接先驅。是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分工理論的淵源。(三)關於友誼伊壁鳩魯特別注重友誼,因為友誼給人安全感,是長久快樂的可靠保障。快樂不是個人孤獨的感受,而是被友誼集體化了的社會情操。在確保終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結識朋友。亞裏士多德認為友誼有三種:快樂之友誼、裨益之友誼、德行之友誼。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俞伯牙與鐘子期、賈島與韓愈、“元白”之誼、範仲淹與王質(返回)六、人生觀通過人生的修煉而獲得美德,即以德性的指導去追求快樂。“審慎”是人們獲得快樂的一種方法。如果人們一味地追求放蕩的快樂和肉體之樂,沉湎於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就會使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當中,失掉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幸福。伊壁鳩魯還反對人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而損害他人的快樂。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思想充滿了節制、淡泊的品格,它使人們達到一種身心平衡怡然自得的“不動心”的人生理想境界。伊壁鳩魯沒有華屋美舍,飲食也非常簡單。伊壁鳩魯喝水而不喝酒,一頓飯有麵包、蔬菜和一把橄欖就滿足了。如果我們只有錢而沒有朋友、自由以及經過剖析的生活,就決不可能真正快樂。而如果我們有了這樣,只缺財富,就決不會不快樂。(返回)七、總結與反思伊壁鳩魯的快樂論並不像通常被誤解的那樣,是低級庸俗的享樂主義。相反,伊壁鳩魯的快樂論表達的是一種有節制的、淡泊的幸福觀,它既沒有過分強調感官享樂的重要性,也沒有誇大理性能力在把握、追求快樂過程中的作用。伊壁鳩魯把自由和快樂的權利完全交給了個人,快樂由人自由選擇、決定。焦慮是現代社會欲望的產物,現代社會個人普遍渴望成功,但是卻受制與個人的才能、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現實客觀情形。主體目前的狀況和渴望的地位之間的差距加大了主體的焦慮,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可以指導主體解決焦慮的狀況,從而擁有一個寧靜的靈魂。幸福並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這只是你心靈的感覺。所以,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著說: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連心也不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仍舊可以對宇宙大聲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畢淑敏)
同學們,像哲學家那樣,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吧,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裏經常看看太陽,心就會不知不覺地暖洋洋而亮光光。主要內容生平社會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他人評價生平簡介盧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大約10歲,他父親因為與人發生了一場糾紛,於是離開了日內瓦,從此盧梭失去了家庭的照管。
生平簡介盧梭被託付給一位牧師有兩年之久,在牧師的家裏,他開始學習拉丁文,這大概是他僅有的在別人指導下的正規學習。以後又在一個雕刻匠家裏作了兩年學徒。學徒的生活在當時是一種最苦的生活。盧梭受過欺侮,還挨過打。他用一般兒童所使用的方法來自衛,他撒謊、偷竊。有一天,他終於逃跑了。開始了13年的流浪生活。經歷了了各種職業,遭受了種種痛苦。他曾經依靠一位年輕的婦女華倫夫人過生活,後來成為他的情夫。生平簡介1740(28歲)年,在里昂做了兒童教師。結識了青年作家狄德羅(盧梭最親密的友人,同為小資產者,流浪文人),並被介紹到巴黎各種沙龍裏。巴黎是當時的文化首都,只有沙龍才能使人成名。作為出身平民的知識份子,如果各沙龍不把他捧上文壇,是不會有任何成名希望的。盧梭開始是以音樂家和劇作家而知名的。生平簡介當盧梭和一些顯貴人物有了接觸之後,開始敵視他們了。貴族們和大資產階級過著豪華的生活。對於使少數人富有,無數人貧困和全體人民不幸的那種社會,盧梭要揭露其中的一切虛偽。此時,他同一個完全不識字的旅館女僕德萊思·勒瓦瑟爾同居,先後生育了5個孩子,並把他們送到育嬰堂。為什麼會拋棄自己的孩子?生平簡介盧梭曾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們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生平簡介1749年,在看望囚禁的狄德羅的路上,他看到了第戎科學院的徵文題目:科學和藝術的進步起了敗壞風俗的作用,還是起了改善風俗的作用?1750年發表了第一部重要著作《論科學與藝術》。這篇論文獲得第戎科學院的獎金,並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論科學與藝術》盧梭肯定科學和藝術的進步起了敗壞風俗的作用,他的觀點與一般哲學家的觀點相悖。盧梭觀察到社會是建築在不等的基礎上,文化(注:科學和藝術)是為腐朽的貴族階級服務,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是建立在人民的貧困上面的。盧梭第一個以激昂的聲調,指出了一些人的豪華的另一面就是另一些人的貧困。盧梭的批判不只是反對封建社會,而是反對建築在財產不平等基礎上的一切社會。《論科學與藝術》此文究竟是誰的傑作?有人攻擊盧梭,認為盧梭把論文計畫告訴了狄德羅,他的論文計畫原來主張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實際上起了改善風俗的作用。由於狄德羅熱愛奇說異論,感覺盧梭的論點過於平凡,勸他應當標新立異、一鳴驚人,盧梭後來在他的論文裏將狄德羅的議論加以發揮。
狄德羅回應了這種攻擊。盧梭對此文的評價:在所有出於我筆下的寫作裏,這是論證最薄弱,文筆最不協調的作品。生平簡介1752年,盧梭的歌劇“鄉村蔔者”上演,隨後又上演了喜劇“納爾西斯”。他拒絕了國王為獎賞“鄉村蔔者”的成功演出而頒發給他的一筆年金。1755年第戎科學院徵文題目:“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什麼?人類的不平等是否為自然法所認可?”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就是應這篇徵文而寫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在未開化的自然狀態中,本來是平等的;可是當人們力求生活完善化,爭取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時,人類則既在進步,又在退步,因為文明向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進一步。到了專制暴君統治下,不平等就發展到極端,到達頂點;這個頂點同時將成為轉向新的平等的原因和起點。1761年和1762年,先後發表了三部重要的著作。《新哀洛依絲》針對貴族的腐化墮落,提出一種合乎資產階級的家庭道德;針對色情和荒淫,提出了一種更健康的情感生活。《社會契約論》是一部關於政治法的論著。《愛彌兒》兒童教育的專著,其中包含了《一個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當時學校大部分都在耶穌會教師們的手裏,直到1762年他們被驅逐。他認為,應該發展兒童的個性,尊重自然給予兒童的善良的稟賦,使他遠離一切成見;兒童應培養成一個能夠獨立判斷的人。首先應該教育那些教育者。他否認出於這一教會或那一教會的一切神聖啟示、教儀和信條。主張實行實物教育,盡可能地用直接觀察來代替書本知識。被迫逃亡《愛彌兒》的出版(主要是《一個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引起了當局對盧梭的迫害。高等法院檢查了那部書,併發出通緝令。同時巴黎大主教反對該書,新教徒對他也沒有更好的態度。盧梭開始逃亡。曾受到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不久不歡而散,後又回到法國,過著流浪的生活。生平簡介1770年被當局赦免。直到1778年去世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1794年,法國大革命五年後,遺骸遷葬於巴黎先賢祠。主要內容生平社會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他人評價社會政治思想1、原始的社會——自然狀態2、家庭是政治社會的雛形3、國家4、社會契約自然狀態所謂的自然狀態指沒有人際關係、語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類最初狀態。在此條件下,人的全部欲望是肉體需要,沒有理性,沒有“你的”、“我的”的觀念。自然狀態的人具有自我保存和憐憫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自然狀態野蠻人的身體是求生的唯一工具。他唯一的注意事項就是自身的保存,他的視覺、聽覺和嗅覺非常精細敏銳。自然界遵循的是優勝劣汰。上帝也瘋狂自然狀態自然狀態既賦予人自由,也包含了喪失自由的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如年齡、健康、體力以及智慧或心靈的性質的不同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個人充分發揮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識、名譽、分配等方面產生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最後達到自然狀態的終點——私有制的產生。私有制首先產生於對土地權的要求。自然狀態社會不平等伴隨著文明的進程而加深。政治上或文明狀態的不平等與自然狀態的不平等相比,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兩極分化。兩種不平等社會政治思想1、原始的社會——自然狀態2、家庭是政治社會的雛形3、國家4、社會契約家庭是政治社會的模型1父親與兒子人的本性:保持他自己的生存,自行判斷他維持自己生存的適當方法,以便成為他自己的主人。家庭是政治社會的模型2“父母官”的稱謂反映了一種什麼文化?統治者與人民——牧羊人與羊群昏君、暴君和明君清官、貪官家庭是政治社會的模型3我們一切工作人員,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在我們的人民共和國裏,人民不是官的子民,而是國家的主人;官員不是人民的“父母”,而是人民的公僕。
——毛澤東社會政治思想1、原始的社會——自然狀態2、家庭是政治社會的雛形3、國家4、社會契約國家
私有制的產生人類不平等發展的三個階段:(1)窮人和富人的差異(2)契約和法律以力量為後盾,相應的權利機構產生,官職的設立確立了強者和弱者的區別(3)“暴君統治逐漸抬起它醜惡的頭”,專制統治的出現,呈現出主人和奴隸的狀態國家臣民除了主人的意志之外再沒有別的法律,主人除了自己的熱情以外也再沒有別的規則,因此,善的觀念和正義的原理又重新消失了;這裏,一切都恢復到最強者的唯一法律上來,從而也回復到一個新的自然狀態上來,但這種自然狀態和我們曾由之開始的那種自然狀態有所不同,因為一個是純粹的自然狀態,另一個則是過度腐敗的結果。國家專制暴君只有當他是最強者的時候才是主人,一旦人們能夠把他驅逐,他就不能抱怨暴力。以絞殺或廢除暴君為結局的那種暴動,較之暴君昨天用以處置其臣民的生命、財產的那些行為,同樣是合法的行為。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此時暴君不能怨恨他人的不公正,而只有怨恨自己的不謹慎或不幸。
可能的出路專制被暴力推翻之後,如何在社會中達到新的平等?如何擺脫不平等的桎梏?可能有三條出路:一是回到自然狀態二是通過暴力革命廢除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三是用社會契約來保障社會平等可能的出路前兩條路行不通,第三條路可行,社會的全體成員在平等的條件下的自由選擇。社會契約的核心是權利的轉讓。在轉讓什麼、轉讓給誰等關鍵問題上,盧梭的回答與他的前輩都不同。霍布斯要求把除了生命權以外的全部權利都轉讓給代理人,洛克要求只把財產仲裁權轉讓給代理人,盧梭的要求則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利轉讓給一切人。社會政治思想1、原始的社會——自然狀態2、家庭是政治社會的雛形3、國家4、社會契約社會契約社會契約論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能以社會的全力保護每個成員的生命財產,同時每個成員一方面與全體相結合,一方面仍然可以只服從他自己並仍然和從前一樣自由。社會契約社會契約可簡述如下:我們每個人都把自身和一切權力交給公共,受公益之最高的指揮,我們對於每個成員都作為全體之不可分的部分看待。社會契約為免於空泛的儀式,隱含著這麼一個條款:任何人如不遵守公共的意志,得由全體迫其遵守之。立法權欲定出最適合於國民的法律,須有明察人們的一切情欲而不為任何情感所支配的上智。治人者不應兼立法,立法者不應兼治人。羅馬十大行政官從未只憑他們自己的權威而制定法律。他們對人民說:“我們所提議的,未經你們的同意,不能成為法律。”因此起草法律的人沒有亦不應當有立法權;而人民縱使自願,亦不能剝奪其不可轉移的立法權,因為依照原來的根本契約,只有公共的意志能約束個人,一個個別的意志是否合於公共的意志,應以人民的自由投票決定。立法權一個國家最好的組織,應該有一定的限度。如彼此熟悉,瞭解自己的元首,同一個種源,有共同的信仰和風俗等。問題:國家的規模是否僅適合小規模的熟人社會?面對幅員遼闊的陌生人社會,如何實現公民的立法權?生死權社會契約的目的在於保護訂約的當事者。凡欲依靠他人的生命以保全自己的人,在必要時,亦須犧牲自己的生命以保全他人。服兵役的義務。《集結號》——馮小剛生死權犯罪之人受死刑的道理也可依同樣的看法:我們因為不願意被人殺害,所以同意自己一旦做了兇手也受死刑,在訂這種契約時,我們只是想確保我們的生命,而不是想處分我們的生命,任何訂約的人都不預料自己當受死刑。生死權凡侵犯社會權利的罪人,便成為國家的叛逆者;違犯國家的法律,便不再是國家的一份子,而且是在向國家開戰。在這種情形裏,保護國家與保護個人,兩者不能相容,必需犧牲其一。審問及判決證明他破壞了社會契約,因而不再是國家的成員了。社會政治思想1、原始的社會——自然狀態2、家庭是政治社會的雛形3、國家4、社會契約主要內容生平社會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他人評價教育思想一、個人道德
人的本性
理性和欲望
行為選擇與道德責任二、社會道德
良心、幸福和有意義的人生三、自愛和同情一、個人道德人的一切是教育的結果。三種教育: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人的嬰兒狀態就是一種自然狀態。在這個年齡階段,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教導如何做人。一、個人道德人性中有兩種基本的東西:一是欲望,一是理性。欲望使人固守自然,受感官的奴役,受情欲的支配;理性則使人進入怡然沉思的領域,追求真理,熱愛正義和德性。對於嬰兒的欲望,我們要區分哪些是自然的需要?哪些是胡亂的和無理的想法?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一、個人道德欲望和能力的關係。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和想像力是無限的。他認為人的真正幸福在於減少超過其能力的欲望,在於使能力與欲望兩者之間達到充分的平衡。欲望是人的行為的動力,但只有理性才能給人以知識,教導人以善惡,若無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發展。道德是由理性和情感共同建立起來的。一、個人道德人的行為選擇與道德責任。在兒童階段,他的行為不承擔道德責任。但是就一個情感和理智都具備的成年人而言,其行為選擇卻不能與道德責任分離。比如一個做父親的人,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對社會有培養合群人的義務,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凡是能償付這三種債務而不償付的人,就是有罪的。”二、社會道德盧梭推崇良心,把它看作是衡量善惡的尺度。“良心是靈魂的聲音……良心從來沒有欺騙過我們,它是人類真正的嚮導……憑良心行動,就等於是服從自然,就用不著害怕迷失方向。”良心是在人們靈魂深處生來就有的一種正義原則。在盧梭看來,由於人生來就有同情心,所以人生來就有道德感。由於人的善惡判斷標準是其心中固有的,所以人生來就有良心。二、社會道德對良心的補充說明並不是人人都有良心。例如,帝王、富人、貴族是沒有良心的,他們心狠、冷漠,沒有同情心和憐憫心。只有窮人才能體會窮人的痛苦。人的社會地位和道德實踐,決定著人的良心。判斷善惡僅有良心還不夠,還必須遵從他人的意見和社會的輿論,特別要傾聽理性的聲音。良心和理性結合才能正確地指導和決定人的行為。二、社會道德幸福是人生最終的唯一的目的。他認為幸福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要條件構成的。對幸福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不過,幸福也有其最低界限,即免於痛苦。誰遭受的痛苦少,誰就是最幸福的。盧梭發現,一般人太過於從表面現象去判斷幸福了,以為肉體的滿足、感官的享受就是幸福。二、社會道德有沒有真正的快樂呢?盧梭認為自足就是這樣的快樂。從表面看來,似乎一個人玩樂的次數和花樣越多就越能增加他的快樂,而平淡單調的生活將使人感到厭倦,其實恰恰相反,因為真正甜蜜的快樂就是心靈的快樂。宣導知足常樂,滿足人的正當欲求。從整個社會來說,全體人民的最大幸福就是平等和自由。平等是實現自由的條件,因此,最高的、最終的幸福就是自由。二、社會道德在盧梭看來,有意義的人生的根本內容是勞動,勞動是社會的人不可免除的責任。如果一個人依靠父親的財產生活,自己不勞動,就是對社會欠了債。他指出,用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來解除另一個人對社會的債務,是不公正。因為每個人的債都是自己欠下的,只能由自己來償還。“任何一個公民,無論是貧或是富,是強或是弱,只要他不幹活,就是一個流氓。”三、自愛和同情自愛是一種生理要求,自愛始終是自然的、原始的、內在的、先於其他欲望的欲望,是一切其他欲望的本原。自愛的最基本的表現是關心和保存自己的生命。隨著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人會把愛的情感擴大。這是通過愛情、友誼、同情來實現的。首先愛自己親近的人,然後再擴展到其他人。三、自愛和同情盧梭肯定自愛的合理性,同時他也強調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他把道德原則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最高的層次,即要求人們應當為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獻身;一個是最低的層次,即要求人們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如何區分自愛和自私?主要內容生平社會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他人評價休謨的評價他在整個一生中只是有所感覺,在這方面他的敏感性達到了我從未見過任何先例的高度;然而這種敏感性給予他的,還是一種痛苦甚於快樂的尖銳的感覺。他好像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在這種情況下被趕出去和猛烈的狂風暴雨進行搏鬥。這話是關於他的性格有幾成和真相一致的最善意的概括。選自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後世評價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內容一、康德生平二、什麼是啟蒙?描述伊曼紐爾·康德生平的歷史是一個極端困難的差事,因為他既沒有生活也沒有歷史。他住在德國東北邊境的一個老城柯尼斯堡城外的一條小巷裏,過著跟機械一樣規律的、幾乎抽象的單身生活……起床、喝咖啡、寫作、授課、吃飯、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時刻,而鄰居也都知道,穿著灰袍的伊曼紐爾·康德手上拿著西班牙的拐杖走出家門時,時間准是下午三點半整……在這條菩提樹道上他總是來回走八遍,不管季節如何,不管天色是否多雲或多雲預示了即將下雨,可以看到他的僕人,老蘭珀腋下掖著雨傘憂心忡忡地跟在他的後面,一個命中註定的畫面。
——海因裏希·海涅《德意志宗教及哲學》
康德----家庭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的首府科尼斯堡。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敬虔派(虔信派)教徒。敬虔派認為,基督徒生活的關鍵點是敬虔和順服,至於教義,敬虔派不加強調,但在神學上也不和正統派較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必須在讀經禱告中和神建立親密的關係,過一種嚴格的遵守律法的道德生活,活出基督的樣子。。康德----家庭康德的母親有高於18世紀一般女性的教育程度,她的文字素養很好。9次懷孕(僅有五個孩子倖存,康德的姐姐、康德、康德的弟2妹)與照顧家庭的沉重負擔,最後讓她油盡燈枯,年僅40歲。康德失去母親時僅有13歲,對他而言是個天大的打擊。中學教育1732年至1740年,腓特烈中學教育——一切活動受到嚴格的控制。學校的課程很緊張,週一到週六都上課,周日必須上教堂。正式上課前老師會念一段“簡短而有啟發性的禱詞”,午餐和放學之前各唱一段聖歌,每一門課的主要目的都是把學生引向“上帝及其榮耀”,教師則必須時時謹記自己是在“全在的上帝”的監督下上課。當時的教育並不鼓勵批判性和獨立思考。在這所學校康德養成了嚴肅、自製、勤勞、不喝酒不打架的品格。中學教育康德經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敬虔派教育。家裏和學校的生活截然不同。在家裏,他體會到了父母的敬虔給他帶來的溫暖、安全、可靠。在學校裏,敬虔派教育嚴格要求的反省、監督、自製等則給他留下了恐懼、害怕、奴役的記憶。上大學之後離開教會越來越遠,以至於不參加教會活動,臨死前拒絕牧師的安慰祝福等等。中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大學生涯(1740-1755)從一般市民到大學生的轉變,不容小覷,地位較接近貴族。做家教1746年,康德的父親去世。他的生活徹底改觀。1748年8月初,他離開哥尼斯堡。6年的家庭教師。對於一個窮學生而言,在成為牧師、教師或公務員前的過渡階段,當家庭教師可說是唯一的選擇。大學生涯1754年8月,康德又回到了哥尼斯堡,開始準備他的畢業論文。1755年4月,康德在哲學系交出了他的碩士畢業論文,隨後取得了執教的資格。從教生涯康德從一開始便是頗受歡迎的講師,他的講堂永遠都是座無虛席。為了賺取足夠的生活費,康德必須上很多課。當時的大學哲學系正教授薪資微薄,副教授和編外講師則完全沒有薪資。他的講課特點不在於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他喜歡學生提問,每個人都必須時時集中精神,否則隨時可能跟不上。從教生涯關於婚姻——康德認為婚姻是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始終沒有踏進去。曾有一位寡婦和一個姑娘讓他動心。據說他曾經自嘲說,在他需要女人的時候,他養不起;在他養得起的時候,他已經不需要了。
盧梭的影響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時間幾乎從未有過變化,就像機器那麼準確。每天下午3點半,康德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當他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爾》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看完它,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盧梭的影響1762年盧梭的《愛彌兒》出版。針對原罪,盧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性乃善,求助於每個人的捫心自問。人人都能體會到自己的善性,因為沒有人不想求善。路德宗神學認為,人的本性已壞,其善性蕩然無存。依靠自己不可能擺脫敗壞本性,擺脫敗壞本性的唯一方法是需要外在的力量,即上帝的恩典。盧梭的影響“我渴望知識,不斷地要前進,有所發明才快樂。曾經有一個時期,我相信這就是使人生命有其尊嚴。我輕視無知的大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意想的優越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認為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所有人恢復其為人的共有的權利,否則我就還遠不如尋常勞動者那樣有用”
(轉引自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康德晚年生活的房間中只有一幅畫,那就是掛在書桌前的盧梭畫像。四十歲的康德我們在二十歲的時候,大致可以運用理性,但是就“深思熟慮”而言,則到了四十歲才會成熟。這種說法大概是順著孔子所說的“四十而不惑”而來的。康德沒有明確提到孔子,但是康德接受教育時德國思想界正在流行“中國熱”。年齡是衡量一個人成熟的唯一標誌嗎?成熟的標誌應該是什麼?四十歲的康德1764年8月大學有一個詩學教授的空缺,徵詢他的意見時,他回答意願不高,但他對即將出缺的邏輯與形而上學的教席頗有興趣。後來,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為了改善他十分困窘的生活,他在1765年11月申請了宮廷圖書館(每週只有兩次開放時間,每次三小時)的館員職位。1766年2月獲聘,年薪是62塔勒。獲得夢寐以求的教職1770年3月31日,學校宣佈聘任他擔任邏輯與形而上學的正教授。康德46歲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教席。薪資是160塔勒。教授的薪水對他而言已經很優厚了,於是在1772年辭掉了圖書館的工作。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道德形而上學基礎1784(60歲)年《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寫成,次年出版。其核心概念是“善的意志”(或善良意志),善的意志為唯一無條件的善。在康德看來,人作為理性的存在者,人能夠為自己立法,並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一個人(上帝、國王、牧師)能夠為我訂立法則,或者把道德加諸我身上。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道德形而上學基礎提出了三個不同的範式:第一,永遠只依據使你的意志能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去行為。第二,在你的行為實踐中,你應始終將你自身或他人的人格視為目的,絕不僅僅視為手段。第三,每個理性的存在者透過他所有意志的準則而成為普遍法則的訂立者。康德發表了“什麼是啟蒙?”1784年12月,康德發表了“什麼是啟蒙?”這篇文章是回答柏林的策爾納(一位啟蒙思想家)的問題:牧師和官員對人們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應該如何看待外在指引和個人自主的關係?策爾納提出了“什麼是啟蒙”的問題,“這個與‘什麼是真理’同等重要的問題,必須在我們開始啟蒙以前確切地回答!然而至今我還沒有在任何地方看到答案。”病痛纏身60歲以後的康德已經病痛纏身,雖然都不算嚴重,但全部加在一起,卻足以讓生活成為負擔,教學也日益困難。他的一只眼睛視力有些減退,同時有消化不良的困難。儘管如此,康德在公共場合行禮如儀。穿著一直很優雅。病痛纏身當時康德已經是哥尼斯堡最有名望的人之一,每個到訪這個城市的人都想見他。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科恩科學院和義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與教會和王室的摩擦
腓特烈威廉二世不是腓特烈大帝,沒有很強的品格,對於智囊多是言聽計從。他認為宗教和道德相輔相成,因此盡一切努力強化宗教信仰,他一方面捍衛宗教的正確,一方面又過著貪得無厭的生活。領導力的不足也反映在他的宗教政策上,在宗教狂熱者的影響下,企圖剷除理性主義的惡根。與教會和王室的摩擦
1794年沃爾納受命於國王致函康德:國王陛下長久以來很不高興地看到您的哲學如何遭到濫用,而醜化且貶抑聖經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例如您的《僅論理性界限內的宗教》及其他論文……我們要求您以良心面對您的義務,期待您自己用心規避最嚴酷的後果,從此以後不復再犯……若您繼續違抗,將有很不愉快的措施降臨。與教會和王室的摩擦
年近七十的康德決定讓步。10月12日回函中,對兩個申斥重點回應:(一)濫用了自己的哲學以貶抑宗教並“反抗”國王的“旨意”;(二)將來不再撰寫類似的文字。最後寫到:為了掃除一切的疑慮,我認為最確切的辦法,便是以國王陛下忠誠子民的身份鄭重宣佈,從此不再講授與宗教有關的課程。無論是自然宗教或是天啟宗教。與教會和王室的摩擦
1797年11月10日,腓特烈威廉三世即位。新國王的新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高校博士研究生教师职务聘任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子商务代理销售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空压机行业市场推广与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储煤场煤炭储备与智能物流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土地贷款反担保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殊环境搬迁及环保措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跨境担保居间交易合同细则2篇
- 展会国际物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代驾服务租赁合同范本(含车辆使用限制条款)2篇
- 二零二五版快递驾驶员职业发展规划与聘用合同3篇
- 2025年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招聘交通辅警1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公共政策分析 课件 第8章政策评估;第9章政策监控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压轴60题40大考点)
- 企业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度管理评审报告
- 暨南大学《微观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药销售合规培训
- DB51-T 5038-2018 四川省地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GB/T 12723-202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