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作业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与材料所述现象相伴随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 D.藩镇制.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TOC\o"1-5"\h\z.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西方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唐代科举制是作为中国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作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给予肯定是因为它(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考试选拔官员更为公正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制约丞相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8.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TOC\o"1-5"\h\z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9.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10.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 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 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11.以下是唐朝纳税户数和赋税收入表,对表中材料解读正确、全面的是( )年份纳税户数中央赋税收入大历十四年(779年)120万户1200万员(包括盐利)建中元年(780年)310万户1350万贯(不包括盐利)A.由于人口大幅增长,国家赋税收入增加.封建政府腐败,虽人口大幅增长,但中央赋税收入增长有限C地主阶级腐朽,地主官僚任意增加税额D.纳税面扩大,虽税额、税种不增加,但国家收入增加12.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表3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材料四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安史之乱后,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朝廷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在两税法推行过程中,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已不再存在了。——《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两税法改革。1.B分封制存在于先秦时期,而皇权是秦朝才出现的,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分析可知,魏晋时期君主要依靠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维持统治,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人才选拔,担任宰相和高官,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皇权不需要依靠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维持统治,C项错误;藩镇制下节度使权力在地方,与在中央“担任宰相和高官”无关,D项错误。.D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此地关,故选D项。.A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B、C、D三项说法与材料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要求不符。.C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C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B“唐代科举制是作为中国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量材录用表明选拔官员公平公正,故选B项;科举制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是因为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材料的内容是说科举制选官量材录用,强调公平公正,排除A项;科举制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是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材料的内容是科举制选官量材录用,强调公平公正,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是指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材料的内容是科举制选官量材录用,强调公平公正,排除D项。.B材料指出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中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排除D项。.B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可知,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B项正确。.B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D政事堂集中决策跟六部有对口衔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符合“有效”制衡,排除A项;政事堂会议主要涉及中央机构,不是“各级”官吏,排除B项;唐代政事堂制度并没有废除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排除C项。.D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780年”,唐政府于这一年开始推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官僚地主也要纳税,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项正确;纳税户数的增多是因为纳税标准的变化,不能反映人口大幅度增加,A项错误;从表中中央赋税收入可以看出增长明显,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赋税收入,与地主官僚任意增加税额无关,C项错误。.C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每岁荐举孝廉”可得西汉察举制;据材料二“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可得魏晋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相同点,选拔依据结合材料一“孝”和材料二中“德”可得都注重品德;据材料一“由朝廷加以考核”和材料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得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2)积极:据材料三“无官职记录”等可得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据所学科举制的意义可得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消极:据材料四“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可得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3)通过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比较可得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答案:(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14.解析:第(1)问,据材料“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得出土地兼并严重,逃亡农民增多;据材料“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得出租庸调制维持困难;据材料“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得出地方税制混乱,阶级矛盾尖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积极方面强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材料中“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两税法’实际上已不再存在了”反映出改革中遇到极大阻力,因腐败问题而中止。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大量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地方税制混乱;阶级矛盾尖锐。(2)评价:积极:改变了古代征税标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消极:改革触及官僚地主利益导致改革中遇到极大阻力;改革因施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而中止。1.B 2.D 3.A 4.C 5.C 6.B7.B 8.B 9.B 10.D 11.D 12.C(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