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分析概述如下内容: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及核心素养的侧重点。本单元内容是《稳态与调节》模块的开篇章节,具有统领全书的作用。在课标中提到: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本模块教材的知识体系就是基于这条大概念进行设计的。单元内容安排特点。本单元教学要完成两个重要概念的构建:1.1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让学生在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了解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并对稳态调节机制形成初步认识,能够为本模块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单元教学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不少相关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有利于理解细胞生活环境的特点;生活中体检血液生化检测单的了解认识,有利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概念及作用的理解。能力水平:经过高中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在本节采用分析、讨论、推理、探究、构建模型等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从而形成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生活经验:虽然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支撑,但是学生对于内环境成分及关系等抽象的内容,了解较少,理解有难度。因此,教师可对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单元学习目标确立1.通过比较、推测、寻找和求证说出细胞外液的组成。(科学思维)2.能够通过思考、讨论来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绘制三者的关系模式图,理解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通过运用图表对比、分析、归纳,认识细胞外液成分含量的一致性,体会生命起源于海洋,认同生命进化观。(生命观念)单元教学策略一.设置单元情境:二.理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情境中抽提出5个与学生完成比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内环境具有哪些理化性质?2.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结合宇航员回归地球后检查身体,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什么重要的意义?4.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5.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三.确定真实的学习任务:任务1内环境的组成任务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任务3内环境的成分任务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任务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任务6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任务7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任务8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四.设置目标明确的单元活动: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2课时)学习活动一:阅读教材并观察细胞生活的环境以及教师提供丰富的视频、动画,说出内环境的组成。学习活动二:观察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图,用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表达出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学习活动三:课件展示血浆化学组成表,让学生观察,通过问题窜,将相关物质进行分类并找出血浆的主要组成物质,对比分析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异同。学习活动四:阅读课本并观察分析红细胞在不同盐溶液下的形态和功能,并通过分析生活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的三个主要理化性质。学习活动五: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并构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并表达出来,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系统及器官也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学习活动六让学生构建概念图,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精选习题对教学进行评价。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2课时)学习活动一:课件展示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运行是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理解内环境调节机制。提问:内环境调节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学习活动二:实例:高原反应和发烧等。学习活动三:让学生在第一节构建的概念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概念图,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精选习题对教学进行评价。单元教学结构图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型专题复习课1.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有利于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学习。本课时主要进行“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和“细胞外液的成分”两个内容。教材的“问题探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设情境。讨论将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将发生的变化,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这一主题。比较方法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内环境由三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有机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的基础。教材依托三者关系示意图,设计思考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三者关系。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体内外对立统一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人体内环境物质组成,关注人体健康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5.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练习法6.学习活动设计【导入】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分别说出细胞的名称。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的细胞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①通过提问:血液是体液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血浆≠血液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主要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氧和体内产生的废物。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也称为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淋巴液—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和细胞之间不是紧密相连的,其间充斥着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之间直接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探究二: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图示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探究三: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其他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人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人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②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内环境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主要成分(1)血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2、酸碱度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知识贴士:(1)氧气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肺泡。(2)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的线粒体。(3)有关物质通过生物膜的层数的计算。由图可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过了7层和11层生物膜。三、课堂巩固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构成C.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D.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2022·广东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血糖C.肾上腺素D.睾酮四、课堂小结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二、细胞外液的成分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学再设计五、课后反思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第2课时

内环境的稳态课型专题复习课1.教材分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二节。本节课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部分内容。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探究活动并结合体温变化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即了解稳态的含义与实质。教材提供图示,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系统如何协调统一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掌握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描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说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尝试解释生物体内维持pH稳定的机制。核心素养: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生理意义的学习,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调节机制。教学难点:(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5.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练习法6.学习活动设计一、教学目标:二、教学过程:【导入】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问题: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答: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2.问题: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答: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3.问题: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答:①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②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③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缓冲物质①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②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③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实验流程:3.实验步骤试管编号实验过程123456实验材料自来水25

mL自来水25

mL缓冲溶液25

mL缓冲溶液25

mL兔血浆25

mL人血浆25

mL材料pH7.07.07.07.07.47.4加0.1mol/L的盐酸√√√加0.1mol/LNaOH√√√加入30滴酸或碱后的pH明显降低明显升高7.07.07.47.4说明加酸或加碱时,每加一滴,轻轻摇动试管。每加5滴测一次pH,直到加入30滴为止4.实验结果(如图)5.实验结论: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二、内环境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这4个系统直接参加稳态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3个系统间接参加稳态的调节。2、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外因)以及人体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内因),会使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发生。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一: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探究二: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有什么现象?探究三: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后果?病症名称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疾病引起的症状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高原反应体内缺氧,血氧过低头痛、乏力、心跳加快感冒发烧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严重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疲倦、周身不适、恶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会使机体中毒稳态概念的发展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类似内环境稳态的特性。(1)分子水平: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例如:①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如果这个稳态被破坏,正常细胞就可能会变成癌细胞。②正常人体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如果他们的分泌紊乱,人体血糖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2)细胞水平: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3)器官水平: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4)群体水平: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稳态等。在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三、课堂巩固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共同维持的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2、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D.细胞不仅仅依赖于内环境,还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2017·全国Ⅰ卷)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四、课堂小结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四、稳态概念的发展教学再设计五、课后反思第二章《神经调节》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分析概述如下内容: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及核心素养的侧重点。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机制保持稳态。1.3神经系统能够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1.3.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第二节)1.3.2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第三节第1课时)1.3.3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第三节第2课时)1.3.4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第四节)1.3.5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第一节)1.3.6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第五节)单元内容安排特点。

本单元为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模块,第二单元,包括5节,分别为《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由原来的1节拓展成为1章5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充实。

本单元教材结合生活经验、图文资料等各种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认识生命世界,养成综合、开放、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本模块前四章是一个整体。第3章第3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其中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都有涉及到,故本单元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资源如下:文本资源:《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人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排尿反射的过程》、《脊髓的结构》、《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膜电位产生的机理》、《人脑的组成》、《大脑皮质功能区》等;图片资源: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自主神经的分类及作用图,脑的结构及大脑皮层分区图等;视频资源:《反射弧动画》单元教学学情分析单元学习目标确立1.生命观念:神经系统是人体及动物体的生命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系统,神经系统中各级中枢分工合作与分级调节,体现了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信息交流是神经调节的基础,体现了信息观。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细胞的结构、反射弧的组成等的学习,深化结构与功能观。2.科学思维:通过生活实际,归纳、比较得出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特点;通过分析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和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归纳出二者的异同,并总结出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作用特点;以科学家的实验为背景,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形成基于生物学事实或证据探讨生物学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对蛙心灌流实验进行分析,区别实验中的假说与预期。3.科学探究:以科学家的实验为背景,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充分认识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基于科学探究的实验证据的基础上的。能运用分级调节原理分析相关疾病的原因。分析蛙心灌流实验,明确假说与预期是探究的基本环节。4.社会责任:通过毒品可卡因作用机制的学习,学会评估多种生活方案,认同并采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等。基于对学习和记忆规律的认识,能够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能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健康的享受美好生活。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课堂观察量以小组自评,师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单元目标和内容,具体评价内容见下表:任务表现水平四水平三水平二水平一小组成员能够按照给定的要求和任务主动参与、团结协作进行学习任务,能够准确、科学、规范展示学习成果,达成知识目标,并能够进行有价值的补充或质疑,活动中能够具有创新性,提出新问题或新发现等。小组成员能够按照给定的要求和任务主动参与、团结协作进行学习任务,能够准确、科学、规范展示学习成果,达成知识目标,并能够进行有价值的补充或质疑。小组成员能够按照给定的要求和任务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示学习成果。上述各项均无法达成。生命观念水平四水平三水平二水平一能从结构与功能观、系统观、信息观的角度,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能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能说出神经调节的过程。上述标准均不能达成。科学思维水平四水平三水平二水平一能养成了基于生物学事实或证据分析、归纳、概括,探讨生物学规律的科学思维以及区分实验中的假说与预期;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展开探讨。能基于生物学事实或证据分析、归纳、概括,探讨生物学规律的科学思维以及区分实验中的假说与预期。能基于生物学事实或证据分析、归纳、概括,探讨出部分生物学规律的科学思维以及区分实验中的假说与预期。。上述标准均不能达成。科学探究水平四水平三水平二水平一能够基于神经调节过程的理解,探究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与神经调节有关的问题;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基于神经调节过程的理解,探究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与神经调节有关的问题;具有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基于神经调节过程的理解,探究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与神经调节有关的问题。上述标准均不能达成。社会责任水平四水平三水平二水平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关注社会、关注健康、远离毒品的意识,并能够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等。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关注社会、关注健康、远离毒品的意识,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能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单元作业水平四水平三水平二水平一

能够按照各板块训练建议时间完成基础巩固、综合运用和探究提升中的相关内容,且正确率在85%以上。

能够按照各板块训练建议时间完成基础巩固、综合运用和探究提升中的相关内容,且正确率在70%以上。

能够按照各板块训练建议时间完成基础巩固、综合运用和探究提升中的相关内容,且正确率在60%以上。

上述标准均不能达成。单元教学策略一.设置单元情境: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田径女子10000米世界冠军夏雨雨这个学习情境将本单元知识进行贯穿,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中。(视频)二.理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情境中抽提出5个与学生完成比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在赛场上,学生靠眼耳等感觉器官及时获得来自同伴、教练、观众等的信息后,进行处理,并迅速做出反应这一过程,是什么在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2.某学生在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动作的过程,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3.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定的,在枪响后0.1秒内起跑被视为抢跑这一规则制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4.某学生经过训练可以做到,在比赛时听到枪响再跑,以及克服自身生理困难如憋尿,他是如何做到的,这说明了什么?5.某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依靠什么结构,学习并记忆动作要领、与其他队员和教练用语言进行沟通以及保持良好情绪等?三.确定真实的学习任务:任务1说明神经系统有哪些基本结构任务2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任务3理解并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任务4理解并阐明兴奋在突触处是怎样传递的任务5理解并阐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任务6举例说明人脑的高级功能四.设置目标明确的单元活动:课时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任务1说明神经系统有哪些基本结构情境:世界冠军夏雨雨在赛场上,靠眼耳等感觉器官及时获得来自同伴、教练、观众等的信息后,进行处理,并迅速做出反应这一过程,是什么在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活动11图文分析,说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结合教材第17页图21,认识神经系统的组成。(2)小组讨论: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发,分析临床病例出现的原因。评价:神经系统包括哪些基本结构?活动12思考讨论,内脏运动神经的作用特点(1)结合教材第18页思考与讨论以及教材第19页图22,总结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作用特点(2)小组讨论、判断,巩固自主神经系统的知识评价: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有什么特点?活动13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评价:神经元的结构与其功能有什么关系?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是什么?课时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任务2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情境:世界冠军夏雨雨在赛场上可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其中在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动作的过程,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活动21观看反射过程的动画及示意图,分析反射弧的基本结构;评价: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2.反射完成的大致过程及条件如何?活动22图文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并联系实际举例说明;(1)思考实例中哪些是非条件反射哪些是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2)介绍巴甫洛夫经典实验:以狗的唾液分泌与铃声关系为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应用(如养宠物的学生怎样让宠物在固定的地点大小便等)(3)举一反三:结合生活实例:辨别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4)设疑:条件反射的建立是永久的吗?条件反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消退?评价: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机制对于我们的学习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呢?活动23列表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评价:生物完成条件反射,具有什么适应意义?课时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任务3理解并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情境:播放世界冠军夏雨雨起跑瞬间,思考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定的,在枪响后0.1秒内起跑被视为抢跑这一规则制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活动31结合教材第32页生物科学史话,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机理(1)结合科学史资料,认识生物电的发现(2)结合科学史资料,分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机理(3)观看兴奋产生视频并绘制曲线,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机理评价: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如何测量?离子基础是什么?课时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任务4理解并阐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活动41通过课本第31页思维训练中蛙心灌流实验,初步探究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形式和区别实验中的假说与预期。评价: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什么?活动42设置问题串、图文分析,理解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1、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为什么会引起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2、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什么特点?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是什么方式,是否耗能?3、突触后膜兴奋时的电位表现如何,电位表现的离子基础是什么?4、突触后膜只能兴奋吗?5、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命运如何?评价: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及原因是?活动43讨论如何增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的兴奋;评价: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活动44播放吸毒入狱的数名艺人视频,思考讨论滥用兴奋剂与吸食毒品的危害。评价:可卡因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兴奋剂和毒品还有其他危害吗?

课时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任务5理解并阐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情境:世界冠军夏雨雨经过训练可以做到,在比赛时听到枪响再跑,以及克服自身生理困难如憋尿,他是如何做到的,这说明了什么?活动51:构建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概念图活动52通过教材第34页思考与讨论: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评价:绘制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示意图。活动53通过教材第35页思考与讨论: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评价:写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课时6人脑的高级功能任务6举例说明人脑的高级功能情境:世界冠军夏雨雨在训练的过程中,依靠什么结构,学习并记忆动作要领、与其他队员和教练用语言进行沟通以及保持良好情绪等?活动61通过教材第37页思考与讨论: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特点1.人脑感知和言语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的检测意义?2.结合看、听、说单词,说明语言加工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3.思考与讨论: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特点4.思考: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什么特点活动62课堂讨论:学习和记忆规律对生活的启示1.记忆的分类和过程、生物学基础?2.请你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建议和理论依据?3.为保留美好记忆,远离阿尔茨海默病,正常老年人可以怎样做呢?活动63阅读教材第39页情绪版块的最后两段,思考和讨论:1.抑郁与抑郁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抑郁如何缓解?3.抑郁症的表现及危害是什么?教师邀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关于抑郁症的资料。(课前收集好)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激烈情绪,分析情绪对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的影响,邀请学生分享情绪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单元教学结构图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第1课时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课型专题复习课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动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之所以能够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对环境的变化和体内外的刺激作出反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主要是因为它们受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系统的调节更快速,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有着自身调节的特点,但也有着与体液调节等共同的调节特点,如反馈调节、分级调节等,因此,本章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是为后续内容教学打基础。本节教材是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结构层次编排的。如同一台机器,我们要了解它的组成,通常是先将它拆分成比较大的组件,然后再对组件做进一步的拆分。本节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然后再介绍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教材安排了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说出神经系统细胞的组成。(3)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核心素养:(1)了解神经调节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树立生命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关注人体健康。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5.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6.学习活动设计【导入】通过问题探讨,学生讨论。世界冠军夏雨雨在赛场上,靠眼耳等感觉器官及时获得来自同伴、教练、观众等的信息后,进行处理,并迅速做出反应这一过程,是什么在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剧烈运动时,各个系统和活动总是密切配合的,使人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组成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2、脑3、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4、外周神经系统(1)脑神经: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2)脊神经: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3)外周神经系统按功能还可以分为感觉神经(传入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出神经)。感觉神经与感受器相连,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集成、分析和处理,再由运动神经将指令信号传递到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从而对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传出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①躯体运动神经受到意识的支配。②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他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因此称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他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P18的问题?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他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而由惊恐所引起的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他们的活动不受到意识支配,称作自主神经系统。5、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瞳孔扩张收缩心脏心跳加快心跳减慢支气管扩张收缩胃肠蠕动减弱加强消化腺分泌抑制促进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专门传递信号的特化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含有多种细胞器)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分支多,轴突一般较长。神经末梢:轴突末端形成的许多细小的分支。神经纤维:轴突和长的树突及其外包裹的髓鞘。神经:多条神经纤维汇集成束,外面在包裹一层膜构成。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有些神经元还有内分泌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主要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而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等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三、课堂巩固真题体验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2.下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是神经元的细胞体B.图中②③④是突起,它们共同组成神经纤维C.该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D.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冲动,但不能传导冲动3、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数量是神经元的10~50倍B.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C.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四、课堂小结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再设计五、课后反思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第2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型专题复习课1.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生命活动的协调有序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并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的结构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学习神经系统以何种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则显得顺理成章。本节的内容体系为:反射——反射类型——反射弧——意义。这是一节比较典型的概念教学的课型,所以,一定要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通过大量的事实性现象,分析归纳出概念,并将概念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去分析解决问题。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核心素养:(1)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建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基于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准确判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教学难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5.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练习法6.学习活动设计【导入】情境:世界冠军夏雨雨在赛场上可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其中在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动作的过程,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刺激,神经经信息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信息,你将迅速的将手缩回。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形成的条件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2.要有适宜的刺激在反射活动中,感受器受到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P23下面问题?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还有相应的肌肉或腺体。(如膝跳反射)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其他部位传导吗?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种类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无需训练,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学习训练,后天性反射。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过程狗吃食物分泌唾液,非条件反射。食物:非条件刺激只给铃声不喂食,狗不分泌唾液。铃声:无关刺激先给铃声立即给狗喂食,铃声食物同时出现,重复若干次只给铃声,狗分泌唾液。铃声是食物(非条件刺激)的信号。铃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2、条件3、消退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意义1、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2、条件反射使机体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负责环境变化的能力。三、课堂巩固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也属于反射C.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至少有两个D.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2、反射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之分。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也属于反射C.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至少有两个D.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四、课堂小结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再设计五、课后反思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第3.4课时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型专题复习课1.教材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人教统编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要求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产生的机制,理解神经冲动产生的离子基础,传导形式及特点,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本节内容是理解机体稳态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历年高考中也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查。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内容抽象,教学的重难点是神经冲动产生的离子基础及传导过程和特点,学生难以将离子运输和电位变化联系到一起,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而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呈现研究的结果,学生难以理解形成原因,所以将本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缩腿反射”导入,呈现课后“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电流表偏转”实验,对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设问,启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并用引用教材课后的生物科学史话贯穿本节课,查阅大学教材对本节内容进行充实,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逐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处理,学生可以从源头理解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机制。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课程设置了模型构建活动,在演示和讲解中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核心素养:(1)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2)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3)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兴奋的产生,兴奋的传导教学难点:静息和动作膜电位的产生的原因、钠钾泵的作用5.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练习法6.学习活动设计【导入】通过问题探讨,学生讨论。问题: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问题: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运动员从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完成一系列反射活动。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呢?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实验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K+外流形成的。(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Na+内流形成的。(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内负外正。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总结: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类型:①轴突树突型②轴突细胞体型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以及突触后膜组成。3、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4、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某些化学物质对突触的影响有些能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有些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有些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兴奋剂和毒品也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2、兴奋剂(1)概念: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2)作用: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3)要求: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运动比赛禁止使用兴奋剂。3、可卡因既是兴奋剂,也是毒品。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可卡因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故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P30下面问题?服用可卡因为何会使人上瘾?可卡因药效失去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4、毒品(1)概念: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①施行时间:2008年。②内容:a.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b.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c.参与制毒、贩毒或引诱他人吸毒,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推断假说与预期有研究者提出一个问题:“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呢?”为回答此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两个蛙的心脏(A和B,保持活性)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二、课堂巩固1、神经纤维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是()2、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的是()A.①→④ B.②→③C.③→②D.④→①3、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4、如图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切断②处,刺激③处,④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兴奋传递方向是④→③→①→②→⑤C.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③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四、课堂小结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再设计五、课后反思2.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第5课时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型复习课1.教材分析

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神经调节》中第四节内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的基础和基本方式,知道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对神经系统有深入了解,知道神经系统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让学生从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两方面认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将前面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与本节内容结合起来,增进学生对神经系统认识。因此本节内容需要回顾前面学过的相关内容,同时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为后续学习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打下基础,形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概念。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1)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2)简述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核心素养:(1)通过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基于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学习,能够运用分级调节原理来分析相关疾病的原因。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特点和意义教学难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特点和意义5.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练习法6.学习活动设计【导入】通过问题探讨,学生讨论。问题:1.为什么眼前有东西飞来时,眼睛会不受控制地眨一下?当物体在你的眼前突然出现时,你迅速眨眼,这是一个由脊髓参与的眨眼反射,不需要位于大脑中的中枢参加就能够完成,这是眨眼反射。问题:2.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炼成长时间不眨眼呢?这说明了什么?战士可以练就长时间不眨眼,这是因为大脑也可以参与这个反射活动。通过训练,然后成为机体的条件反射。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的结构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大脑皮层。人的大脑有着丰富的沟回(沟即为凹陷部分,回为隆起部分),这使得大脑在有限体积的颅腔内,可以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P34下面问题?(1)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他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3)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2、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2)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3)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成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有意识地依靠大脑排尿中枢控制排尿;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不能有意识地依靠大脑排尿中枢控制排尿,只能依靠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控制排尿。有些患者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大脑的控制排尿的中枢受到了损伤。3、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1、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1)低级中枢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2)高级中枢的调控: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2、其他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1)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血管舒缩等。但脊髓对这些反射活动的调节是初级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也不能受意识控制。(2)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等,一旦受到损伤,各种生理活动即失调,严重时呼吸或心跳会停止。(3)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也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二、课堂巩固1、人体各部位的感觉和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2、一位运动员不幸摔伤,腰部脊髓受损严重,导致下肢丧失运动功能,由此可知脊髓的功能之一是()A.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反应B.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C.能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D.是人体的低级反射中枢3、3、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基本是倒置的B.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C.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引起上肢运动D.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正立的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也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5、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B.上课憋尿是高级中枢的调控行为C.打针时大脑对脊髓产生抑制D.婴儿尿床是由于膀胱发育不完善四、课堂小结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再设计五、课后反思2.5人脑的高级功能(第6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简述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分别负责听、说、读、写。2、学习与记忆和情绪等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核心素养:1.通过对语言活动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基于对学习和记忆规律的认识,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学习效率。3.基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的学习,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感染他人,积极健康地享受生活。二、教学过程:【导入】通过问题探讨,学生讨论。问题:1.上述资料可以说明人的大脑有哪些区别于脊髓的高级功能?问题:2.人的大脑有哪些区别于动物大脑的高级功能?人的大脑有感知外部世界(各种感觉行成的场所)、控制机体的反射、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一、语言功能(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3)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言语区。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P38下面问题?大多数人的逻辑思维主要由大脑的左半球负责,这些特定的区域叫言语区。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学习与记忆(1)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如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2)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3)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三、情绪(1)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疾病、死亡等情况时,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则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2)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被称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二、课堂巩固1、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B.大脑皮层S区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D.大脑皮层H区2、(多选)下列属于人脑特有高级功能的例子是()A.读书B.写字C.说话 D.听声3、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4、抑郁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产生重度消极情绪而得不到缓解而形成的。被称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5羟色胺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B.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ATP水解来阻止回收5羟色胺C.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少D.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四、课堂小结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再设计五、课后反思第三章《体液调节》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分析概述如下内容:1.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及核心素养的侧重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应对复杂变化环境的重要保障。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三章“体液调节”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建构重要概念“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类型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实现机体稳态”,明确体液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重要地位,指向系统观、调节与稳态观等生命观念的达成。2.单元内容安排特点。“稳态与调节”是生物体的重要功能,也是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涉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植物激素等内容,是建构“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这一核心概念的重要载体。其中,“体液调节”的内容既与其他内容相联系,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进行整体的设计与教学。本单元主要从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体液调节的特点、体液调节的机制,以及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这几方面来构建概念框架。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在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与其功能间建立对应关系;如何理解体液调节的机制(反馈调节与分级调节);如何通过实例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建构机体“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核心概念。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一个环节。是在学完第二章占主导地位的神经调节之后对体液调节的重要内容激素调节进行分析。激素调节是人体调节的重要机制,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单元教育价值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分析说明人体通过激素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2.基于激素的发现史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逐步发展科学思维;3.对激素的生理功能的探索,尝试进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4.能够运用激素调节的实例及原理,评估平常的生活方式,采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向他人主动宣传,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单元课标要求1.3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类型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实现机体稳态1.3.1说出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多种腺体,它们分泌的各类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1.3.2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1.3.3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1.3.4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单元教学目标阐明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5、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阐述稳态的调节机制。6、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安排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第1课时激素的发现与研究讲授、分析、归纳课件、板书第2课时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讲授、分析、归纳课件、板书第3课时习题课讲授、比较、归纳板书、课件第4课时血糖平衡调节讲授、归纳板书第5课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讲授、讨论、探究课件、板书第6课时习题与总结讲授、比较、归纳板书第7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讲授、讨论、归纳课件、板书第8课时体温调节与无机盐平衡调节讲授、讨论、归纳课件、板书第四章《免疫调节》单元教学设计【所需课时数】课时【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围绕重要概念①人能在充满微生物的环境中生存而不发生感染性疾病,全凭我们有一套十分有效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清除“非己”成分,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细胞和异常细胞,保持内环境稳态。这些功能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重要功能之一。②免疫功能建立在对抗原信号的识别和响应上,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实现免疫调节的结构基础。③免疫系统的成分和/或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相应的疾病:如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本章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带领学生认识免疫系统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及稳态是如何实现的。从系统的角度看,系统的组成是基础,所以教材首先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然后是免疫系统的功能,最后是免疫系统的变化。这是整章内容顺序的大致考虑。概括地说,为内环境的稳定做贡献就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其中,免疫的防卫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防卫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教材第2节以特异性免疫启动的过程为例来讲述。如果免疫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稳态就会破坏,这就是免疫失调,是第了节的内容,涉及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等。第4节是关于免疫学的应用,这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内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很多,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案例,建构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的重要概念。本章章首页由一段关手卡介苗的文字情境描述、一张巨噬细胞正在吞噬结核分枝杆菌的照片及一首小诗组成。卡介苗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是减毒的活疫苗,所以在注射后会引发身体局部反应,形成卡疤。卡介苗和卡疤几乎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他们末必了解。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描述之后提出了4个小问题,这几个问题直指本章的重要内容。其中,“接种卡介苗之后,我们体内发生了什么反应”问的是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这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规定新生儿要接种卡介苗”体现了社会责任,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国家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也希望学生学完本章内容,在以后遇到类似关于疫苗的问题时,能够理性地分析,作出明智的决定。文字描述中的“新生儿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这里是指什么条件?为什么要满足条件才能注射呢?“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儿或儿童需尽快接种卡介苗”,为什么做这样的限定?这都蕴含着科学知识,也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材。【教学设计思路】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免疫接种入手,出示国家06岁计划免疫接种表,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问“疫苗为什么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我们听说打疫苗会产生抗体,抗体是什么?它如何发挥免疫作用?”“为什么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传染病?有些疫苗为什么要打多次?”这些围绕疫苗的问题指向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归纳学生提问,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疫苗防御作用的机理是什么?特异性免疫的针对性(特异性)和免疫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本节课讲解特异性免疫的一种——体液免疫。利用巴斯德鸡霍乱的实验观察和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提示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讲解抗体的本质及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图示抗体在全身各处分布,拥有许多种类抗体的人体,就像穿上了一个无形的“铠甲”,病原体可以从各个方向入侵身体,抗体也被“严密部署”在身体各处,这里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引导学生观察体液免疫过程图解,对学生看不懂的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突出免疫细胞对信号的响应。如: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和淋巴因子两个信号的刺激才会进入细胞周期增殖并分化;吞噬细胞对抗原信号的识别、吞噬处理;T淋巴细胞只能识别呈递在吞噬细胞表面、被MHC挟持的抗原肽段。把体液免疫与前面学习的神经体液调节相比,比较它们的共性,都是对刺激的应答过程,都充满了对信号的识别和响应,均为维持机体的稳态。说明B细胞的增殖分化发生在淋巴结。用二次免疫抗体数量曲线,说明疫苗接种的意义。评价围绕下列问题展开:①“为什么成人的抵抗力比小孩强,这种强的抵抗力是如何形成的?”②“老人说,小孩子每病一次就会硬实一点,这话有科学依据吗?”③“与非特异性免疫相比,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特异性免疫的针对性和免疫记忆有什么意义?”讲解时要说明,特异性免疫虽然具有针对性和免疫记忆,增强了动物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但是特异性免疫启动慢,非特异性免疫启动快。在感染开始时,非特异性免疫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分析】1.需求分析本单元4节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主要有以下价值。(1)生命观念:通过对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免疫系统受损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等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通过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2)科学思维:比较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构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