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素养解读历史理解_第1页
16素养解读历史理解_第2页
16素养解读历史理解_第3页
16素养解读历史理解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专题16素养解读——历史理解素养内涵1.内涵理解(1)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语境的含义。理解历史叙述就是对历史的描述、记录(是什么?)进行理解;理解历史语境指的是理解在历史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等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2)依靠可靠史料认识具体史事并形成合理想象。能够依靠可靠的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认识具体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合理的历史想象或历史判断。(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理解不同的史料对历史的描述或记录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大小不等的差异。(4)能够建构自己的实事求是的历史叙述。能够根据提供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建构自己对历史事件尽量实事求是的历史描述或记录。(5)体现尊重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能够运用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来理解历史现象。2.水平划分(1)能理解历史事件的含义,并概括其要点。能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含义(属性、概念),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背景、过程、影响)概括其要点。(2)解读历史文本,能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能够通过解读历史文本史料,用特定的时空观念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历史事件的实际境况。(3)能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间的差异并探究其原因。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导致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因、外因,主观、客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等)。(4)能自己叙述出对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并将其用于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够自己叙述对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的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内、国际,对当时、对后世,等等);并能够用同类方法来分析其他历史事件或现实问题的历史意义。题型特点1.历史理解类的试题常用的设问词(1)选择题:由此可知、据此可知,最有可能是,其体现的是,强调的是,等等。(2)非选择题:“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概述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上述材料属于什么史料,价值如何”“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观念(或理念)”“概述这一事件的主要历史意义”“谈谈你对……的理解”等。2.历史理解类的试题突出复原历史语境一是复原历史事物的语境,侧重原因的理解:如时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公共空间及私人领域等;二是复原有关文本的语境,侧重价值的理解:如属于什么史料、价值如何等;三是复原史家主体的语境,侧重意义的理解:如历史观、国家观、人生观、宗教及哲学理念等。真题专练(2022·山东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李超的“新生”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她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答案:(一)社会关注的原因:作答角度:(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1.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处于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的角度进行作答;2.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进行作答;3.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进行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次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二)新生的出路: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层次3:能从三人观点的论述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家长族长的专制”“女子教育问题”“1919年12月”“许多妇女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