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深圳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深圳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深圳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深圳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按内容可以划分为风、

雅、颂三类,其名篇《静女》就选自“小雅”。

B.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

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C.词又称长短句,是两宋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整体可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

类。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D.《登高》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

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2、下列句子中,没有出现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蚓无爪牙之利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中“习”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吾从而师之

C.舞幽壑之潜蛟D.吾未见其明也

4、下列加粗词语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木直中绳,敕以为轮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不拘于时

⑦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而耻学于师

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A.①④/②⑦⑧/③/⑤⑨/⑥B.①⑤/②③⑧/⑥/④⑦/⑨

C.①④/②③⑧/⑥/⑤⑦/⑨D.①⑤/②⑦⑧/③/④⑨/⑥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7、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②草枯鹰眼疾疾:敏捷

③假舟楫者假:借助

④是以人多以书假余假:送给

⑤吾师道也师:从师

⑥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⑦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⑧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符合

A.①③⑤⑦B.①③⑥⑦C.②④⑥⑧

D.②④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菜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痢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

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躺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

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

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

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

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

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

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

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

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

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

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

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

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

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

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

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

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

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

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

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

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

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

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

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

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

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

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

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

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

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

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

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辩才禅师渴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这是他最终被客人欺骗

的重要原因。

B.辩才禅师与客人初次相遇时,客人的答话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目的是引起辩才禅

师的兴趣。

C.客人被辩才禅师骂后却并不生气,反而“轻松地笑了”,是因为他得以认定了《兰

亭》确属真迹。

D.结尾处御史欲言又止,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骗取《兰亭》一事心怀愧

疚。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不同,使后文其真实

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

B.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地笑了”,表现了他

对得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

C.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的“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他的悲痛,繁笔和简

笔的运用更显出人物受伤之深。

D.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暗含对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豪

夺行径的冷峻批判。

10、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兰亭记》结尾记载:唐太宗临终下令,将

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本文删去这一结尾,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

果?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日:“子以为何如?"对日:“宜阳必拔也。”君日:

“宜阳城方八里,材土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

之,秦必无功。”对日:“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

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

日:“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

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

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已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

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日:“寡人闻韩侈巧土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

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

陈轸对日:“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I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

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I今诸侯明

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

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日:“公不论兵,必大困。”甘

茂日:“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

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

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

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

/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

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B.三鼓,文中“三鼓之”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都是“击三次鼓”之意。

C.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话。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

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

算。

C.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拿出自己

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D.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

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

(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力

【注】①黄楼:楼阁名。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②戴公:指戴逵。王徽

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

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

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

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

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

题。

16、“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

中”。

五、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用心躁也”,与蚯蚓

的专一形成对比,从反面强调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2)《赤壁赋》中苏子劝客时,用“,”两句,表

达了非己勿贪,对万物不要强求强取的豁达态度。

(3)《静女》中,“,"两句,表达了并不是茅

草本身美,而是因为姑娘送的才美,很好地诠释了“爱屋及乌”的内涵。

(4)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里的“,

"两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化成自己对贤才的无比渴望。

⑸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谢灵运住过的地方一片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

"",而当年拓跋煮行宫外却是"”的场

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收复中原的忧虑。

(7)景因情而异。同样写到秋天里的动物,毛泽东眼中的动物充满生机,

“,”;而杜甫笔下的动物令人心伤,

六、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府,也就是当年包拯审案办公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引人入

胜,上面镌刻着16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朝

留下来的“官箴”,竖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里,时时告诫地方官要克己奉公,

上对得起苍天、皇帝,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因为刻在石头上,所以也叫“戒石铭”。

这16字铭文最初出自谁的手里呢?学者考证应是孟昶。这位后蜀国君认为,吏治

乃是治国根本,在位前期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并将之颁行全国。这段“官

箴”诏书总共有24句话,其中就包括以上四句。

后蜀被北宋灭亡后,一些文献资料也同时被搜罗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在宋代的第

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故而觉得十分可取。

所以,他特意摘出其中这四句话,作为宋朝的“官箴”。从此以后,它成了宋朝的

“戒石铭”。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加粗的两个四字成语在文段中的使用都很得当。

B.首段中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C.首段中的“竖立”一词改换为“树立”也正确。

D.文中“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同义。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以诫勉地方官

B.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是为了诫勉地方官

C.为了诫勉地方官,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由孟昶特意而写

D∙为了诫勉地方官,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

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而

且很受感动。

B.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因

而很受感动。

C.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而且觉

得十分可取。

D.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也觉得

十分可取。

21、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字形、数字规范使

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六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

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

了一个‘中国奇迹‘。"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

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

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有的青年人把影视明星、网红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觉醒年代》播出

后,更多的青年人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爱国者作为自己的偶像。这引发了人们

对“追星”的思考。

作为时代青年,你对“追星”现象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

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静女》就选自,小

雅'错。《静女》选自《诗经•邺风》。故选A。

2、答案:B

解析:A.生:通“性”,天性。句意: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B.没有通假字。

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C.受:通“授”,教授。句意:老师,是依靠他来

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D.缪:同“缭”,盘绕、围绕。句意:山环水复,

相互盘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故选B。

3、答案:C

解析:例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句意:教他

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A.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句意:借

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B.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我跟随

他以他为师向他学习。C.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箫声使深谷中的

蛟龙听了起舞。D.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句意:我没看出那种人高明的地

方。故选C。

4、答案:

答案:D

解析:A.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

必定有老师。B.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多数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

C.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句意: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

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D.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古今义相同。句意:尾声

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故选D。

5、答案:D

解析:①判断句,语气词"也''表判断。句意: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②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

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③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

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④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

“之”,正常表述为“木直中绳,敕(之)以(之)为轮”。句意:木材笔直,合乎墨线的衡

量,但是用煤的工艺可以把(它)制成车轮。⑤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

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⑥被动句,介词“于”表被

动,。句意:不被时俗拘束。⑦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于斗牛之间徘徊”。句

意: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⑧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⑨省略句,“爱”前省略主语“人们正常表述为“(人)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句意:(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综上,①⑤是判断

句,②⑦⑧是状语后置句,③是定语后置句,④⑨是省略句,⑥被动句。故选D。

6、答案:B

解析:A.“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而”,均为连词,表修饰。C.“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对于。

D.“其”,副词,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

作用,可翻译为“难道”。故选B。

7、答案:B

解析:①疾:劲疾。解释正确。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②疾:目光敏锐。解释不正

确。句意:青草枯黄使得老鹰目光更为锐利。③假:借助。解释正确。句意:借助船

只的人。④假:借。解释不正确。句意: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⑤师:学习。

解释不正确。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⑥师:以……为师。解释正确。句意:我

应该跟从他,以他为师。⑦如:往。解释正确。句意: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

荡。⑧如:如同、像。解释不正确。句意:就如同凭空乘风。⑤⑧解释错误。故选

Bo

8、答案:D

解析:D.“欲言又止”理解错误。依据后文“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

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

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可知,不是御史欲言又止,话没说完,而是“禅师没有听完他的

话而昏倒”;“心怀愧疚”也于文无据。故选D。

9、答案:B

解析:B.“稳操胜券的心理”分桥错误。依据后文内容可知,客人“轻蔑地笑了”是

他故弄玄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段。故选B。

10、答案:①主旨更集中明确。本文侧重批判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暗夺的阴险;原

作结尾则是突出皇帝对《兰亭》的喜爱,与本文的批判主题无关。

②情节更加合乎逻辑,前后贯穿。本文皇帝是以暗线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场,删去原

作中的结尾,情节更加合理。

③人物形象更突出。删去原作结尾,以辩才禅师昏倒收束,与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欢

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剧性。

解析:首先,“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主要展现的是皇帝

对《兰亭》真迹的热爱,与木文主题不符,这一情节在改编时被作者删去,这样能够

使情节更加集中,主旨更加突出;木文写辩才禅师再三拒绝皇帝的要求,回到寺院

后,皇帝派御史骗取《兰亭》,在两相对比中,更加突出了皇帝的巧取豪夺,批判统

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暗夺的阴险,加强了小说对历史的批判主题:其次,从情节上

看,小说着重在明暗线交织中,展现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

的诱惑”始终不肯献出《兰亭》,后来御史假扮姓萧的出现,骗取了《兰亭》;这故

事中皇帝没有出场,而是利用御史采取欺骗的手段得到《兰亭》,因此结尾也不必让

皇帝“正面”出场,这样情节集中,不旁逸,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再次,从人物形

象上看,前文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坚决不献出《兰亭》,而《兰亭》最后被骗

走,小说结尾“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

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可以

看出辩才禅师对《兰亭》的无比珍爱,这个悲剧结尾与前文他与姓萧的相谈甚欢形成

对比,“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也

把辩才禅师的单纯与皇帝的阴险巧取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最

后,从读者角度看,小说最后以辩才禅师晕倒作为结束,也使小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11、答案:A

解析:句意: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

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

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前”应是动词,与后面的''驱"联

系更紧密,如放在“张罔”的后面,“前”就变成了名词,语意则发生变化,故应在

“前”之前断开,除BC。“伪”是“举罔而进之”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D.故

选A。

12、答案:C

解析:C.“周公旦,……三王之一”说法错误。周公不是三王之一,三王是指夏禹、

商汤、周武王。故选C。

13、答案:D

解析:D.“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说法错误,原文“对曰:君谓景翠日:公爵为执

圭,官为柱国,……”,“对日”的人是赵累,从“君谓景翠曰"可知不是赵累直接

劝说景翠,而是给周君的建议。故选D。

14、答案:(1)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

避免宜阳的危亡。

(2)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

的力量来使我窘迫。

解析:(1)“巧士”,聪明能干的人;“习”,熟悉;“殆",大概。(2)

“拔”,攻下;“挫”,阻挠;“穷”,使窘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样?”赵

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

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军率

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

“秦将甘茂,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攻打宜阳如果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

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阳,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国站住脚。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

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攻不下宜阳,秦王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

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

'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

升了;但如果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秦兵援助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

你再出兵,秦国担心你趁他疲惫时进攻他,就一定会拿出宝物贿赂你,公仲认为(慕:

思,估计)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一定会拿出所有宝物送给你。'”秦军攻陷

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害怕,赶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贵重

的宝物。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而感激东周。

材料二:

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

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

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

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韩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

阳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

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

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

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

明才智,在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

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

材料三:

甘茂攻打宜阳,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

说:“您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

而能当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

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这就使我

没有立功之日了。请让我明天再击鼓进军,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

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

克。

15、答案:A

解析:A.“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错误,“岁将穷”指年底、岁暮。

首联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静的图画,这与“悲伤无奈”无关。故选A。

16、答案:(1)本联写登楼所见,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共同构

成一幅岁暮雪景图。

(2)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喜爱之情和盎然的诗兴,暗含了思念友人以及与友人共享美

景的感情。

解析:颈联“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两句意思是行进在小道上好像在画中行走,

我正在吟咏,鸟雀一瞥即掠过。两句既有景又含情。结合诗题中“雪后黄楼”和“岁

将穷”可知,诗人写年底雪后登黄楼所见之景,通过“人行”“鸟度”等词句,作者

将小道上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和登楼观景的自己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

幅美丽的岁暮雪景图。“行图画里”指雪后景色优美,宛在画中,表达了诗人对岁暮

雪景的喜爱;“醉吟中”指诗人由眼前美景而诗意盎然,结合题目中“寄负山居士”

可知,诗人极其思念友人,并希望能与友人共享美景。“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两句诗可谓“情景交融”。

17、答案:

答案:①.蟹六跪而二螯②.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③.苟非吾之所有④.虽一毫而莫取

⑤.匪女之为美⑥.美人之贻⑦.青青子衿⑧.悠悠我心⑨.谢公宿处今尚在⑩.深水荡漾

清猿啼⑪烽火扬州路⑫一片神鸦社鼓⑬鹰击长空⑭鱼翔浅底⑥风急天高猿啸哀⑯

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解析: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螯”“鳍”“匪”“贻”“衿”“泳”“烽”。

18、答案:B

解析:B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及标点符号A项,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

景、作品等)。此处是说大石头非常醒目,不合语境,应改为“引人注目”。克己奉

公:严格要求自己,奉行公事。使用正确。C项,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

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此处是说实物,所以不能

改为“树立”。D项,文中的“学者”使用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而“古

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使用古义,指求学的人。二者不同义。B项,引文的句子

是完整的,独立使用,所以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19、答案:D

解析:D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由前面“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和后面“并将之颁行全

国”可知,此处的句子也应该以“孟昶”为主语,这样才能前后文一致,排除C项。由

后文“并将之颁行全国”可知,前面应是说“写诏书”;由选项本身来看,“为了诫

勉地方官”是写诏书的用意,与上文“下大力气整顿吏治”更衔接,所以放在前面,

排除A、B两项。

20、答案:D

解析:辨析并修改病句本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在……时,很受……”成分残

缺,缺少主语,可以把“在”移到“宋太宗”的后面。第二处,”……很受感动,故

而觉得十分可取”逻辑关系不当,“受感动”和“觉得可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可

以把“故而”改为“也”,表明宋太宗赞同孟昶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