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二(含解析)_第1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二(含解析)_第2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二(含解析)_第3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二(含解析)_第4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中国史综合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

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2.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

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3.《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

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4.《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

事,非条所问,即不省。“由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

A.考察吏治B.奖惩官吏

C.监察民众D.决断冤狱

5.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6.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遣重兵沿运河向东进攻河南,力图席卷江淮;睢阳太守许远与

张巡率唐军扼运河要冲,死守睢阳十个月,被韩愈誉为“守一城,捍天下”。“睢阳之战”

A.加速了政治重心南移B.体现了江淮地位重要

C.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D.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

7.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

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

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8.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

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

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9.清代州县行政繁多琐细,“竭官吏之聪明才力以求之,而未必尽举”。结果,州县官举亳

毛之事无一得以自专”“除积弊则以为生事,裁横征则以为损官”“力事振作则以为专擅“。这

表明清代州县官员

A.重视兴利除弊,勤于政务B.遭到中央制约,行政事务模糊

C.施政权力受限,难有作为D.缺乏行政自主,要求革新政务

10.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

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

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

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A.最惠国待遇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D.关税自主权

II.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

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I日物。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1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

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

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

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

13.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

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

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维护其在华使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14.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的册封令上写道:“光复华夏,肇始武昌,……所有辛亥首

义立功人员,勋业伟大……照《约法》第廿七条特颁荣施,以昭勋烈。黎元洪着册封武义亲

王”。结果,黎元洪坚辞不受,并请辞一切官职,愿回原籍休养。黎元洪此举的主要原因是

A.忌惮袁世凯阴险狡诈多变B.不敢独居武昌首义之功

C.深知民主共和乃大势所趋D.担心约法不具法律效力

15.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

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维护政局稳定B.进行革命动员

C.建立统一战线D.培育国家认同

16.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

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

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

17.(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

钓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教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同胞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数

国自教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反对妥协退让政策B.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C.提出统一战线主张D.举起民族主义大旗

18.毛泽东在其著作中写道“人民是什么?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

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

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

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B.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胜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

润时,国家税收占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

这一措施表明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20.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

舆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

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D.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21.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195052451+6.0

第2年200004532-21.8

第3年170004561-65.8

第4年143505044-81.8

A.调整城镇人口总量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优先发展农村经济D.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22.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

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

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23.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

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万通创业主要得益

A.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B.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4.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

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

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25.2017年6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

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

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荀子强调“隆礼”、“重法”,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

者也”,不过他的“礼''并非完全沿袭孔子,他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

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他也

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而是立足现实,追求“以近知远”。他还对统治者

进行告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时,复古主义盛行,有人宣称今不如古:“上世

乏人质朴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难治王充则认为后代总是超过前代,比如汉代社会比周代

发达。王充研究“礼治”,发现“礼治”与历史治乱、与人民生活有关联,他说:“仓禀实,知

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他甚至主张“去信存食”,认为只有让

人民吃饱肚子,政府才能树立信用。

——据《荀子》、《论衡》等

材料二梁启超一生著述甚勤,对中国古典历史的研究颇深,对西方历史哲学也有涉猎。他

著有《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学术文章,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史学,他批评史学家将历史写成

“帝王将相的家谱”和“墓志铭”,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体而不知有群体”。但

他又认为历史由英雄人物推动,“人群进化,阶级相娉,譬如流水,前波后波,相续不断,

故进步无止境”•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者,英雄舞台也……分英雄几无历史”。他还指出“世

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在流亡海外期间,他创办《新民丛报》,提出著名

的“新民”一说,"新民''本是儒典《大学》中的重要概念,梁启超借用时更强调对社会、个体

的革新之义。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等

材料三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

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

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

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

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

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

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

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

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粱启超的社会历史观相比荀子、王充所呈现的新

特点,并说明粱启超的社会历史主张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

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

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

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一摘编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

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

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

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

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

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所角度分析》

(1)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初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并谈谈你对二战后初期中

外关系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章节主要内容

第1章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

第2〜6章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

展状况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

第7〜9章

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表3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DBCCDBADCC

题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