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整本书阅读阅读
经典基础题
(2020•山东淄博•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
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
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碎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
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
虽则没有碎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
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
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
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
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
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
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
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
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
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
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
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
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曾子易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
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
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
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
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对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
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
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
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
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
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
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
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
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02/24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答案】
1.D
2.A
3.B
4.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
更有说服力.
5.(1)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2)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3)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
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
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
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故选Do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故选Ao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B.“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
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故选Bo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这是具体考查引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论
述类文本中,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臼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作
答时先明确材料二论证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分析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材料二的内容,
明确材料二论述的是主要内容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是高于道德
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即“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颜渊问仁”
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作者
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
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添说服力。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耍求结合材料三加以
概括。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三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
的相关内容。
由“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
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
(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由“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
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
04/24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可概括出“差序格局
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由“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
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概括出“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
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2021•广东顺德•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
社会;是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乡绅对于社会的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说《白鹿原》中当遇到饥僮之年时,
白嘉轩、鹿子霖之类的乡绅便承担了赈济饥民的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是出于儒家教育兼济天下的担当意识,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出于乡情的考虑。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
于彼此熟识,另一个例子则将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小说中,当官员田福贤以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的话,将之前参加农会的积极分子笼络回来时,他以一个长辈教训晚辈的身份训斥这些人的无知,然后
释放了他们。他叮嘱这些原本热情高涨积极革命的青年农民,让他们回家种地,好好过日子。这里可以看
出农村革命现状与城市的重大区别: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
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
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小说中的白鹿村为例,
在白鹿村里几乎全部村民都属于白、鹿两姓家族,家族有族长,负责处理族内的各项事物,如果白鹿村是
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族长便承担着家长的职责,在这样的社交圈子内族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威。显而易
见,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
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乡土中国里乡村社会的秩序有着近乎执拗和顽强的生命力。小说中,当以黑娃为首的农会为了破除封
建势力而将祠堂门前的刻有乡约的石碑砸烂后,族长白嘉轩带领众人重新将砸烂的石碑拼凑起来,并希冀
以此来警示后人。石碑上的乡约体现了儒家纯朴的社会理念,它为白鹿村的村民树立了一个类似于道德模
范的典型,并要求村民们恪守乡约上的条文。乡村社会的秩序依赖于类似于白嘉轩这样的乡绅来维持,这
些乡村中的土绅阶层保持了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祠堂也是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象征,村民的婚丧嫁娶与
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小说中,族长白嘉轩拒绝黑娃领回来的媳妇小嫉进祠堂祭拜,也就意味着拒绝小
娥进入白鹿村的群体之中,祠堂以其在道德影响力方面的权威性掌控着白鹿村的秩序。而对于乡村社会秩
序最具影响力的人无疑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朱先生,朱先生被整个白鹿原的村民看作是圣人。在辛亥革
命的时候,他孤身一人,慷慨赴义,以一人之力劝退数十万清军,使得白鹿原的村民免遭涂炭。他为村民
排忧解难,树立了一个人格的楷模,独具君子风范。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无时
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个白鹿原的村民,然而当无所不知的朱先生说他也不知道军统是做什么的从而闹出了人
生中最大的一个笑话的时候,朱先生便瞬间从神坛上跌落而下,这也预示着儒家精神和其所代表的旧有的
社会秩序也轰然倒塌。
(摘编自魏楠《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礼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
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
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
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
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
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因为相对封闭,乡民彼此间也较为熟悉。
B.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一旦受到冲击,农民就会失去约束,乡村社会的秩序也会完全崩塌。
C.白鹿村祠堂门前石碑上的乡约体现了儒家纯朴的社会理念,也是广大乡民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低依。
D.礼与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同时,维持礼与法的行为规范的力量也是一致的。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嘉轩、鹿子霖之类的乡绅遇到饥僮年,承担了赈济饥民的社会责任,这证明了乡绅对于社会的运转
起着重要的作用。
B.白鹿村村民的婚丧嫁娶等活动大都与家族祠堂相关,是否能进入祠堂,是村民个人身份是否得到家族
认可的一个标志。
C.朱先生对于白鹿原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以他的人格魅力、君子风范、精神气质影响
着白鹿原的村民。
06/24
D.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这说明“礼”是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强
调服礼的主动性。
8.在农村生活中,当出现矛盾纠纷时,村民常常找宗族的长辈来解决。请你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找出村
民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
6.A
7.D
8.(1)宗族的长辈承担着家长的职责,拥有一定的的话语权威;(2)乡村社会的秩序有着近乎执拗和顽
强的生命力,乡村中的宗族的长辈保持了乡村稳定的社会结构;(3)宗族的长辈身上累积了维持礼的传统
经验,农村生活中,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农民就会失去约束,乡村社会的秩序也会完全崩塌”中“完全崩塌”说法错误,原文为“……一旦失
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C.“也是广大乡民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皈依”错误,文中只说“乡约体现了儒家纯朴的社会理念,它为白鹿
村的村民树立了一个类似于道德模范的典型,并要求村民们恪守乡约上的条文”,强调乡约的权威性,没
有提“也是广大乡民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版依”,选项无中生有。
D.“维持礼与法的行为规范的力量也是一致的”错误,原文有“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
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二者规范力量不一致。
故选Ao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D.“这说明,礼’是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强调服礼的主动性”理解错误。原文有“只是主动地服
于成规”“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题干和原文矛盾。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族长便承担着家长
的职责,在这样的社交圈子内族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威”可知,宗族的长辈就像过去的族长一样,“承担
着家长的职责,拥有一定的的话语权威”;
由材料-“乡土中国里乡村社会的秩序有着近乎执拗和顽强的生命力……乡村中的士绅阶层保持了这种
稳定的社会结构”可知,宗族的长辈使乡土中国里乡村社会的秩序“保持了乡村稳定的社会结构”;
山材料二“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
乡村,“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可知,“宗族的长辈身上累积了
维持礼的传统经验,农村生活中,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
(2021•浙江杭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
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
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
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
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材料二:
宴饮活动的座次关系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礼仪关系的缩影。
《红楼梦》中的宴饮种类繁多,下面列举分析。
《红楼梦》里有大量迎客宴饮的描写。按礼俗,规模较大的宴会要按辈分、等级来分餐,然而贾母为
迎接林黛玉的家宴非大型正宴,且贾母性喜与小辈儿孙同乐,因此迎春、探春、惜春等得以同席。黛玉虽
然年幼,又是王夫人的晚辈,但其内宾身份涉及到“礼制”,因此黛玉座次仅次于贾母。另外,如果家有
数代夫妻,遇到重要节庆,或有内宾,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
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仍以前者为主要座次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迎客宴都重视座次关系和宴饮场所,
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游乐宴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
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有时甚至丫环也可
入座,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同辈间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受节日喜庆气氛的
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
由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地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所延续。
(选编自虞菲、李向峰《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
材料三:
08/24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
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
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
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
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
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
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
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说明贾母为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到来而举办
的宴饮并不全是按辈分、等级来分餐。
B.”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是因为如果家有数代夫妻,有内宾时,下代正妻则
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
C.有钱人家和贫苦人家以自身为中心划出的圈子范围截然不同,是因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
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D.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街坊”。“街坊”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
是一个范围,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10.根据材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妃省亲宴中有这样的叙述“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这是因为
元妃虽贵为王妃,但因是贾府的内宾,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B.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王熙凤在自己堂屋接待刘姥姥和板儿,说明是
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C.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丫鬟也人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
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D.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宝玉被邀
为同席,则表达了长辈对小辈的宠爱。
H,《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
李纨王熙凤
薛姨妈贾母
OOOO
史湘云OOOO刘姥姥
薛宝钗OOO
)0O王夫人
啜
林黛玉
OO0
。O
O
。O
惜
探
宝
玉
春
春
12.费孝通《乡土中国》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
缩。试分析第三题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内涵。
【答案】
9.C
10.A
11.①这是一次游乐宴,整体是围坐式的。
②鸳鸯虽是一个丫鬟,但做令官,所以居中。
③座次按主客区分:贾母为主,薛姨妈是客;刘姥姥为客人,王夫人陪客。
④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迎春、探春、惜春为本家,故分开入库。⑤迎春、探春、惜春虽
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
⑥李纨、凤姐作为孙媳妇辈并无座位,只能位列纱橱之后,随时待命并管着众丫鬟。
12.①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
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
②“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贾府鼎盛时宴饮可以包容得下很多异
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贾府落败时则树倒湖掰散。
【分析】
10/24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果倒置。原文为“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
化而大小”。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A.“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错误。原文是“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
系”,应是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
故选
Ao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次游乐宴的布局,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所以鸳鸯虽是一个丫鬟,但做
令官,所以居中。
主客座次有别。座次按主客区分:贾母是主人,薛姨妈和刘姥姥为客人,故坐在贾母的两边。王夫人陪客,
和刘姥姥并列坐。
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迎春、探春、惜春为本家,故分开入座。外姓宾客坐在本家姑娘的
上手位置。
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宝玉为男孩子,坐在姐妹之后。
李纨、凤姐作为孙媳妇辈,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故并无座位,只能位列纱橱之后,随时待命
并管着众丫鬟。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
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
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辈,故坐在面南背北的中心位置;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自然比刘姥姥尊贵,故她坐
在贾母旁边次尊位;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外姓宾客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迎春、探
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
这是贾府鼎盛时宴饮的布局,可以包容得下林、薛、史很多异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范围比较大;“差序格
局”具有伸缩能力,贾府落败时则树倒湖舜散,薛姨妈和宝钗搬出荣国府,刘姥姥也没再来聚过。
优化提升题
(2021•江苏盐城•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着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
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
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在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察
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
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都受到影响。
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对于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
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
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
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
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
常有。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
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
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环事,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
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
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
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
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
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
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
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材料二:
费氏笔下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比较缺乏变化,所谓“乡土特色”使得整个
社会趋于静止;第二是只见“社会”不见“国家”,以及相应地,只有“礼俗”没有“法律”。这种社会
12/24
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清时代的社会并不相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随着人
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土地交易和土地的流转极为频繁,
这使得整个社会内部充满动荡与不安。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面,便是诉讼频仍和地方行政不堪重负。比
如据一位日本学者保守估算,乾隆年间,普通州县一年可能收到15000至20000份状词:在一个有大约23000
户人家的州县,每年作为新的原告或被告参与诉讼的在千人以上。当然,这种估算即便属实,也并不意味
着清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无别,或者,清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法治时代。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明清社会
并不缺乏变化,当时的基层社会也不是不见“国家”,在那里,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
维系。
(节选自梁志平《从“礼治”,到“法治”?》,有删改)
材料三:
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
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
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
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
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
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
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
在国家精英的努力下,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地方实现了“无讼”或少讼,然而宋代以后“好讼”的记载
同样常见。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通过明断案件来实现“无讼”的思潮,一些官吏在诉
讼实践中放宽了对诉讼的限制,导致诉讼规模的急剧膨胀。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诉讼制度宽严变化,在
一些历史时期有条件地允许民众越诉,然而一旦放宽对越诉的限制,就会造成越诉规模激增,扰乱正常的
司法秩序。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使民间调处所依靠的关系网络
受到冲击,如果民间组织不能有效应对冲击,将使民间调处对民众的约束力老化,民众可能越过民间组织
而直接向官府提起诉讼。概而言之,虽然历史上抑讼力度不断调整,存在强弱变化,但国家精英自始至终
对诉讼持负面评价,制度设计和诉讼实践也是以抑讼为主流,因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抑讼”为主要特
征。
(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礼治前提是知礼,乡土社会常以教化为手段向人们传输恪守礼俗的观念。
B.乡土社会的理想是人人自动遵守规矩,如果有人因自私的动机偷偷打破规矩,这种人被认为是败类。
C.清朝社会动荡变化,诉讼增多,以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
D.传统社会中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法律手段,并且诉讼在很多人心中是不符合道德教化的。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以礼修身,以礼律己,知礼守礼,将“礼”视作日常生活的规则。
B.乡土社会负责调解纠纷的常常是一乡的权威,他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在乡里担任职务。
C.国家精英通过实行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合理进行诉讼。
D.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诉讼的评价发生变化,使诉讼制度宽严不一,诉讼数量随之发生变化。
15.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A.《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的任务。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
C.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
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16.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7.材料一、三都谈及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13.C
14.A
15.D
16.首先,指出费氏笔下乡土社会的两个特点:静止、没有国家法律;然后,指出明清社会与乡土社会的
不同,并举学者研究的例子对此加以证明;最后,强调明清的基层社会靠礼治和法治共同维系。
17.材料一侧重说明乡土社会“无讼”现象的根源是崇尚礼治,并指出其解决纠纷的办法是调解、教化。
材料三侧重阐述“无讼”理想的实施路径是抑讼,并指出抑讼力度变化对诉讼的影响。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错,由原文“也并不意味着清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无别,或者,
清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法治时代”可知。
故选Co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受教育程度高”错,由原文“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
14/24
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可知,“读书知礼”是“我”的特征,不具有普遍性。
C.“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合理进行诉讼”错,原文“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
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说的是抑制诉讼。
D.“统治者对诉讼的评价发生变化”错,由原文“国家精英自始至终对诉讼持负面评价”可知。
故选A0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蒙馆开设讼学”“教授生徒”目的是教人们如何去诉讼来解决纠纷,而不是通过抑讼来达到“无讼”。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一段。第一句“费氏笔下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第二是……”首先指
出乡上社会的两个特点:静止、没有国家法律。
第二句亮明观点“这种社会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清时代的社会并不相同”,第三、四句针对此观点进行
分析;第五句“比如据一位日本学者保守估算……”举学者研究的例子加以证明。
第六句对学者的估算进一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明清社会并不缺乏变化,当时的基层社会也不是不见
‘国家',在那里,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即:明清的基层社会靠礼治和法治
共同维系。
17.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以足球比赛为喻,得出“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这一结论,说明乡土社会“无讼”现象的根源是崇尚礼治;第三段“在
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指出其解决纠纷的办法是
调解、教化。
材料三共有两段,其中第一段“‘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
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侧重阐述“无讼”理想的实施路径是抑讼;第二段从“非制度化抑讼
途径方面”“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角度指出抑讼力度变化对诉讼的影响。
二、名着阅读
18.(2021•天津河东•高一期末)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请在句子最后的括号里面上“或"X”。
(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着述的一部研究乡村社会特点的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性的作品,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
(2)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
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3)费孝通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特点定义为乡士性。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
【答案】××√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着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1)“文学性”错,《乡土中国》属于学术着作,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不具备文学性。
(2)“全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面貌”错,这部作品是研究乡土中国的,应当是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
会”的全貌,而不是中国社会的面貌。
(3)正确。
19.(2021∙天津河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
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
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以上节选的这段文字出自《乡土中国》的哪一章《》(写出名称),结合中国农村“熟人社会”“注
重经验”等特点,分析、阐释初中课文《台阶》中父亲为什么坚持要用一生的努力去修建高台阶的新屋?
【答案】选自《多土本色》这一章。“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父亲用一生的努力去修建高
台阶的根本原因,他想靠双手建起新屋、砌起台阶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对修建高台阶的执着,来源于
他对“高台阶代表高地位”这条经验的深信不疑,来源于父亲要在乡里乡亲面前证明自己的要强,要维护
自己的面子。在这个不流动的熟人社会,好强的父亲渴望被人看得起,渴望通过建筑高台阶来提高自己的
地位。在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经验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着相关章节的识记以及运用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台阶》相关情节: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
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
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J'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
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然后结合《乡土本色》中费孝通所论述的中国农村“熟人社会”“注重经验”等特点,分析、阐释父亲那
16/24
样做的原因及理由。父亲骨子里笃信“高台阶代表高地位”,这是他根据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认知感悟。父
亲要强,以致于死要面子活受罪,与其说是想在"熟人"一一乡亲四邻亲朋好友间扬眉吐气,不如说是虚荣
心作怪。但这就是乡土本色,生于斯长于斯,同理心便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道理显然而普遍,这
就是乡土社会所给予父亲的秉性,处事原则待事标准,既朴实可爱,又可悲可叹。
20.(2021•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着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
点的学术着作,下面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乡下人与城里人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易产生乡下人“愚”的误解。
B.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但是语言可以作为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与西方社会界限模糊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很清晰。
D.中国没有平等爱人的宗教文化,只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有等级差序的爱。
E.人靠一套象征体系来存储记忆,因为人凭借记忆积累的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生活有益。而对集体而言,
共同的记忆就是文化。
【答案】B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着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但是语言可以作为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错误,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
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团体的界限很清晰”错误,与西方社会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序格局”下,团体
的界限并不清晰。
故选BC0
(2021•重庆南开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后边的题目。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
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说尽一个诗
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
兼善主义。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
是同僚与文字友。
(选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2L根据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内容,在下列表格中补充出对应的概念。
西方社会中国社会
朱光潜个人主义兼善主义
费孝通个人主义
22.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对中国社会中夫妇关系的论述和朱光潜非常接近,请写出费孝通论述中国
社会中夫妇关系的两个主要观点。
【答案】
21.自我主义
22.①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夫妇是配轴。②人们在同性之间寻找感情的安慰,夫妇之间感情淡漠。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着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根据‘‘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
国到天下……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
自我主义”可提取出关键词:自我主义。
22.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着中重要观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
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着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
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可得出①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夫妇是配轴。
“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书香门第,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
是日常可见的现象……而有说有笑的情景,只是出现在同性别同年龄的社群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
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可得出②人们在同性之间寻找感情的安慰,夫妇之间感情淡漠。
23.(2021・福建莆田•高一期末)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富有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这就可以理解贾府鼎盛时大观园可
以包容下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以及宝琴、岫烟等远亲,而贾家一败,这些人便“树倒猫物散”。
B.“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而且是在心理上的。”
宝玉虽然跟着姐姐妹妹们搬到大观园,和她们往来频繁,但仍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正体现他“男女有别”
的观念。
C.“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
人情来维持的。”探春为了开源,出租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给嬷嬷们,靠与嬷嬷们之间的人情才能实现。
D.“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一一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林黛玉有不足之症,
难以担当传宗接代的大任,因而在宝玉的婚事上,贾府长辈必然选择让宝钗走上花轿。
18/24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着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正体现他'男女有别’的观念”错误,大观园里的生活是相对自由平等的,贾宝玉没有男女有别的
意识,平等对待姐姐妹妹们,甚至视女子高于男子。
故选B。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江苏•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
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
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因此,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我们可以说乡土社
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
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标的为人工智能应用研发
- 2024年度农产品购销合同及其质量标准
- 空调压缩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真空电子管无线电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技术转让合同:新能源专利技术转让协议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标的保险范围与保险金额确定
- 运载工具用座椅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羽毛球球拍线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大蒜进出口贸易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研发项目与期限
- 2024水样采集与保存方法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二元思辨类作文思辨关系高阶思维
-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解读
- HSK标准教程5下-课件-L7
- 设备故障报修维修记录单
- 集会游行示威申请登记表
- 关于整治我校周边环境的请示报告5篇
- 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学课程设计
- 2021年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总结范文
- 大型火力发电厂创优工程达标创优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