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四校高三年级上册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31/05/wKhkGGYLLYSAMQEuAAKNIWQh6Q4072.jpg)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四校高三年级上册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31/05/wKhkGGYLLYSAMQEuAAKNIWQh6Q40722.jpg)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四校高三年级上册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31/05/wKhkGGYLLYSAMQEuAAKNIWQh6Q40723.jpg)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四校高三年级上册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31/05/wKhkGGYLLYSAMQEuAAKNIWQh6Q40724.jpg)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四校高三年级上册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31/05/wKhkGGYLLYSAMQEuAAKNIWQh6Q407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次考试采用特殊编排
考号,请考生正确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
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
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
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
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
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
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
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
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
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
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
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
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
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
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
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
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
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
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嬉变,发展至今,
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
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
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
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
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
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
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
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
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
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
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
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
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
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
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
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
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
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实
录事迹、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
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
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D.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
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
老又鲜活。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
笔法有关。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
响的原因。
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
修辞方面。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三子者出,曾皙后。一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一一《左传•隐公四年》
C.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一《烛之武退秦师》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一一《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两个角度,
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请你根据材料,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有何好处。(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
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
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
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
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
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
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
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
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
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
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
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
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
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
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
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
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
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
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
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
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
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
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
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
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
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
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
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喇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
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
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
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兵对集合颇有意见,班长之所以没有理睬,一是怕争执起来会影响新兵,二是他理
解老兵的想法。
B.没有准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先是紧张,继而困惑,面对士兵,又觉得“没法儿交
代”,感到自责。
C.“那是什么劲头”表现了班长首次收到慰问电报时激动的心情,而'’现在的兵……”
则表明班长的失望。
D.读完十八封电报,班长仍然没有从失落中完全走出来,结尾一句“解散吧一一”则表
明心绪已有转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开头“喉结上下滑动”“咽口唾沫”等描写使人
物形象更显真实生动。
B.小说以对话的形式推进叙述进程,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错落有致,使小说叙
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C.小说补叙了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将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侧面反映了国
家海防建设的艰辛历程。
D.“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此处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
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8,得知慰问电报从此改发白砂岛,班长心情复杂,请结合划线句子进行分析。(4分)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日:“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
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
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嗖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
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
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
善败于是乎兴①。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彘之
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日:“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材料二: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③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
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
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
得其极。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
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
【注】①兴:体现。②宣王:厉王之子。③卑:衰微。④享:献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3分)
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
A.②③④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⑦D.①③⑤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
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B.列士,文中指天子的属官,地位低于大夫,有时亦作“烈士”,此处与《龟虽寿》“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意义不同。
C.谏,文中指臣子用言语规劝君主改正错误,一般指直言规劝,如“谏太宗十思疏”中
的“谏”;其实,“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也含有“直言规劝”的意思。
D.骤,文中是“多次”的意思、,与“暴风骤雨”的“骤”“骤然”的“骤”的含义均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
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引出邵公苦谏的缘由。
B.为了谏厉王弭谤,邵公给为政者展现了一幅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景象。从公卿列士
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而后经天子斟酌,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C.文章结尾部分“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愤怒、反抗、暴动,作者全都略去,只
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七个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深的思考。
D.本文以记事为重点,邵公所谏之言,句句精警,前后都是比喻。深刻的历史教训,昭
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4分)
(2)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4分)
14.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王流于彘”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哪些道理或启发?请结合材
料加以概括。(3分)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槿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
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
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槿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16.诗的颔联与《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
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
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绿茶的制造,采用高温杀青,A,来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了绿叶
清汤的品质特征;黑茶的制造,则是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经过渥堆过程,缓慢进行自动
氧化,形成色泽黑褐、汤色黄褐的品质特征;乌龙茶的制造,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
形成色青褐、汤金黄、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制造,经过发酵过程,使多酚类化合
物充分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因此,多酚类化合物在不同制法基础上的不同氧化
程度,是B的物质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种茶类主要是从制造方法的演变而发展
起来的。
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点,③但不论是制
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④而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
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中,⑥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
此,必须研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⑨使技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
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
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一般情况下,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秋
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桃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板的价
钱和一碗黄烟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
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
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
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
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
的?(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
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4分)
22.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2分)
(1)一般情况下,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一书中提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指出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
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苏轼在《思治论》一文指出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
最远大的目标”。
以上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
语文答案及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故而,‘春秋笔法’特
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误,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
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
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
选项强加因果。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
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而长期延
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
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
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
绝对化。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三子者出,曾皙后”,客观陈述事
实,不含褒贬。B项“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含对“以下
犯上”的批判。C项“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D项“沛公军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
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
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
【评分建议】
(一)论证思路可以从行文思路和论证手法两个角度进行赋分。
1.行文思路1分: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写出体现行文脉络顺序的词语“先……”"然后……”等并简要概括层次内容1分。
2.论证手法1分:写出论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的严密性1分。
3.其他答案若合理亦可赋分。
(二)论证语言可以从举例和效果两个角度进行赋分。
1.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严密性2分。
2.也可以从关联词的角度分析,如“不仅……,还能……”“但同时又要……”"或是……,或是……”
加强表达的严密性,2分。
3.若以上两个角度均有回答最多不超过2分。
其他答案若合理亦可赋分。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1页共8页
5.①“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1分),能使表达简练而含蓄(1分)。
②''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1分),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1分)。
③“春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1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思
维方式和话语模式(1分)。
④“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1分),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也有贡献(1分)。
【评分建议】以上答案共有8个得分小点,答出其中6小点可以给满分。
6.C【解析】C选项"‘现在的兵……'则表明班长的失望”理解有误,对比自己的经历,班长对“现在
的兵”有看法,是觉得他们缺少自己当初的“劲头”,但这不是“失望”,从原文后面“那帮老兵倒
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一句可以看出。
7.B【解析】“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分析有误。小说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但并不都是让小
说叙事节奏加快。中间写班长接收电报,到最后确认电报发给白砂岛,如“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
等,还是没有。”“是机器有问题?……”“依然没有“怎么回事?怎么回事?”“电报没来?”这
些段落,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采用延宕的手法,没有加快叙事节奏,反而使情节叙述变缓
变慢。
8.①班长对没有收到慰问电报感到失落,妒忌收到电报的白砂岛守岛士兵。
②同时为白砂岛有了驻守士兵,为祖国的海防越来越强大感到欣慰自豪。
【评分建议】每点2分。第①点对应“失去”和“妒忌”,答出“对没有收到慰问电报感到失落”1分
(答“为所守的小岛不再是最前沿感到怅然若失”也可),答出“妒忌收到电报的白砂岛守岛士兵”1分;
第②点对应“得到”和“骄傲答出“为白砂岛有了驻守士兵而欣慰自豪”1分,答出“为祖国的海防
越来越强大感到欣慰自豪”1分。
9.①潮声是海岛生活的重要意象,为小说营造了典型环境,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②潮声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暗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③潮声伴随着守岛战士的深情回忆,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
【评分细则】每点2分。第①点从环境的角度作答,答出“重要意象”或“重要景象”1分,答出“为小
说营造了典型环境”或“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1分。第②点从情节的角度作答,答出“与海岛战士收
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1分,答出“暗示情节的发展变化”1分。第③点从人物、主题的
角度作答,答出“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或“赞美战士们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精神”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
10.C
11.c【解析】“讽”是“委婉规劝”的意思。
12.D【解析】“以记事为重点”错,应为以“记言”为重点。可以结合文章出处《国语》思考。也可以
结合本选项“邵公所谏之言,句句精警”部分,进行推断。
13.(1)人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百姓的嘴)呢?
【评分建议】“虑之于心”,状语后置,1分;“壅”,堵塞,1分;句意2分,落到“宣之于口”“成而行
之”(“宣之于口”译为“说出口”“在口头谈论”之类均可;“成而行之”译为“可以就推行”之类,若
译为“成功推行”则不给分)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2页共8页
(2)百姓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大王您如果也这样做的话,那么归附王室的人就少了。
【评分建议】“专”,独占,1分;“而”,如果,假如,1分;句意2分,落到“犹谓之盗”,“其归鲜矣”
(“犹谓之盗”译出“被称为”“被说是”才给分;“其归鲜矣”译出“归附”“依附”之意才给分)
14.①统治者要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如果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
②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推行善政;切不可滥施暴政。
③统治者不能贪求物欲,而应让百官、百姓等也获利,方可得人心。
【评分建议】每条1分,从正面或反面作答均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邵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
来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指责者。卫巫将指责者告诉厉王,厉王就将其杀死。国人没有人敢再说话,在
路上遇见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厉王大喜,告诉邵公说:“我能够止息指责了,国人终于不敢说
话了。”邵公说:“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重。大河因壅塞而溃决,
一定会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之畅流,管理百姓的人要引
导人民,让他们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官吏奉献讽谏诗歌,乐师向天子进献乐
曲,史官献书,少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青光眼的乐师也参与诵读,各类工匠进谏,平民托
人将意见带给天子,左右侍卫大臣进陈规谏,天子的同宗大臣弥补督察,瞽史以天道史事教诲,师傅老
臣修饬政令,而后天子对各种意见进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于与情理相违背。人民有口,
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富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土地有原、隰、衍、沃,衣食才从此产生。人民
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体现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推行,认为坏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
衣食财用大大增多。人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百姓的嘴)
呢?如果硬是堵住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没有人敢说话。三年后
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彘之乱发生期间,厉王儿子宣王藏在邵公家中,国人将邵公家包围起来。邵
公说:“以前我多次规劝国王,国王不听从,所以才有今天的灾难。”
材料二:
周厉王喜欢荣夷公,芮良夫说:“周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荣夷公爱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大难。利是
由万物中产生出来的,是由天地所生成,假如要独占它,所带来的怨恨会很多。天地万物,人人都要取
用,怎么可以独占呢?触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备大难,荣公用这些来引导您,您能长治久安吗?治理天下
的人,应该疏通财利分配给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现在大王您却要效法独
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百姓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大王您如果也这样做的话,那么归附王室的
人就少了。荣公若被重用,周王室必定败亡。”不久,荣夷公担任卿士,诸侯不再献贡,厉王被放逐到了
彘地。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曲解诗意,理解错误。
颈联“汉女输槿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槿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
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
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3页共8页
16.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
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
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评分建议】每点3分,共6分。每点分析1分,特点2分(第一点:“雄奇”“壮阔”“幽深”等,答到
其中两种;第二点:“清新”“幽静”“闲适”等,答到其中两种)。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
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
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评分建议】
1.第一题“是故”加不加都可以;
2.第二题“初为《霓裳》后《六幺》”必须加上书名号,否则扣分;
3.第三题其他答案: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若诗句写到“北斗”“牛郎织女
星”“天狼星”则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
18.A:迅速破坏酶的活性B:形成各种茶类品质特征
【评分建议】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且切合文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补写语句的能力。
A处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根据上文“绿茶的制造”与下文“黑茶的制造”等,前后应该是对
应关系,再联系下文”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等,结合A的下文“制止
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应补写“破坏酶的活性”与“迅速”两个内容要素。
B处考查学生对上文的概括提炼,依据上文对“绿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各种茶类不同制
法及相应结果的介绍,应补写“各种茶类”“品质特征”两个内容要素。
19.①可修改为:从鲜叶通过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
④可修改为:而这些联系是以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
⑩可修改为:从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评分细则】将序号选对并把改后句子准确、完整写出,或准确指出需修改之处并做修改的,一处给2分,
共6分。能选出病句但未能修改正确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①句考查语序不当,结合上下文,介词“从”应置于“鲜叶”前。第二处,④句考查搭配
不当,涉及词语组合;”通过……为基础的”介词使用不当,应为“以……为基础的"。第三处,⑩句考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4页共8页
查不合逻辑,涉及逻辑判断;上下文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为“从而”,而不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因而”有误。
20.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2分)
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2分)
【评分建议】第①点从修辞角度,能够指出运用比喻修辞(或点明喻体,即“把菌子比作鸡油”)可得1
分,分析表达效果(突出颜色鲜嫩可爱)可得1分。(若将“有一块银元那样大”理解成比喻,除点明喻
体外,需分析出是该处是强调菌子形状上的圆整与银元有相似性,方可得分。)若只是空泛讨论比喻效果,
未能结合文本,或只是在摘抄题干(“读来生动形象”),该点不得分。第②点侧重语言角度,能够指出使
用口语可得1分,分析表达效果(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亲切活泼/灵动有趣/强化圆整这一与银元相似的效
果)可得1分。只是在摘抄题干(“读来生动形象”),该点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的角度看,“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
鲜嫩可爱。从语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1.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2分)
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
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2分)
【评分建议】同的角度,能点出叠用在内容(兼具问号带来的疑问和感叹号带来的惊叹两种语气)和形
式(情感强烈)方面的作用各1分。异的角度需要结合文本分析出具体的表达效果,能正确分析出侧重疑
问/惊叹或突出强调的不同内容均可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
表达更强烈,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第
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的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
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达了质疑和嫌弃之情。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
吃?!”可知,第②处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达
了惊叹和喜爱之情。
22.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1分);
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1分)
【评分建议】能够从语境出发,对两个词语进行辨析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
调共性特征。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就是“一样大小”,
强调相同,差不多。
2024届高三级11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5页共8页
【作文解析】
一、题目解析
材料分两段。第一段引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并作出解释:“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
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第二段引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观点,并作出
解释:“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引导语指出两个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观点之间的联系,分
析这两个观点对我们处理事情的启发。
“异”是指《老子》的观点侧重“做法”,强调的是处理难题、实现目标的方法一一从容易的地方入
手、从小处入手;苏轼的观点侧重“目标”,强调的是要不畏困难,目标远大。“同”在于两个观点存在
相似之处,是可以统一、融合的,《老子》中的“图难”“为大”,苏轼说的“犯难”“图远”等内容在强
调追求远大理想、攻克困难的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两个观点的关系理解为“做法与目标”或者
“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易处入手,才能攻克困难,实现远大理想。
此外,“异”也可以理解为两者存在“矛盾关系”。两者的观点都蕴含“处事”的方法,而且是相反
的做法,《老子》的观点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产品购销合同范本
- 舞台剧联合投资协议书范本
- 旅店出租合同范本
- 体育赛事赞助合同范本
- 宠物医院合作合同范本
- 知识版权保护企业创新力的保障与驱动
- 现代教育与绿色旅游的结合与创新
- 网络服务期限协议书(2篇)
- 入伙及增资协议书范本
- 公司总经理聘用合同范本
- 年度得到 · 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4-2025)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2025年日历表(A4版含农历可编辑)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提高护士对抢救药品知晓率PDCA案例精编版
- 八字万能速查表(有图)
- 清华大学MBA课程——运筹学
- 架桥机安全教育培训试卷及答案(共3页)
- 湿法冶金浸出净化和沉积PPT课件
- 通信杆路工程施工
- 初中物理光学经典题(共2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