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150个常见文言实词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150个常见文言实词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150个常见文言实词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150个常见文言实词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150个常见文言实词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150个常见文言实词练习题汇编

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o卷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向使三国各零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3.□成归,闻妻言,如卷冰雪。(《促织》)

4.o秦王复击轲,彼八创。(《荆轲刺秦王》)

5.o妆成每茗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6.»此之谓失其有心。(《鱼我所欲也》)

7.。有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8.o敢竭剪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9.o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庠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o君子声无能焉,不通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11.。前太守臣逵挈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1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3.□自京师毒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1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

1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簟!(《鸿门宴》)

17.□单于使卫律召武受簟。(《苏武传》)

18.□且燕赵处秦革灭争尽之际。(《六国论》)

19.o卿今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20.0今言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1.。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22.□某亦守法,与公甚相信。(《记王忠肃公翱事》)

23.o秦贪,耳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4.。力拔山兮气尽世。(《项羽之死》)

25.o而皆背晋以用梁。(《五代史伶官传序》)

26.o裘马建世家焉。(《促织》)

27.o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勺。(《过秦论》)

28.□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29.o肉食者谋之,又何回焉?(《曹刿论战》)

30.□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31.。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32.□臣具以表闻,辞不移职。(《陈情表》)

33.o成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3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姜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35.o敢拜子之与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左传・昭公二年》)

36.。纤纤擢港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37.o河曲智叟4以应。(《愚公移山》)

38.□吾令人挈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39.o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当。(《谏太宗十思疏》)

40.。彳朝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41.o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4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停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43.o丰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4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45.o潭中鱼可百件头。(《小石潭记》)

46.□飘飘乎如递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7.。国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48.□又多豪有,共为不轨。(《张衡传》)

49.o渗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50.□援疑糜理。(《送东阳马生序》)

51.o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心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52.。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账也。(《论积贮疏》)

53.o季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54.□磐石方且厚,可以千千年。(《孔雀东南飞》)

55.o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二、单选题

56.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类:事物。

B.可检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怜:喜爱。

C.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衰,墓墓!(《钗头凤》)莫:不。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乃:竟然。

57.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内:中间。

B.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渔父四首》)期:限度。

C.顷襄王怒而注之。(《屈原列传》)迁:放逐。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奇:罕见的。

58.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与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穷:生活困难,贫穷。

B.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去:距离。

C.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如:符合。

D.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孟子•万章下》)去。退后

59.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少:稍微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胜:美好

C.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识:记住

D.工欲等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善:善于

6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使:使者。于是上乃使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B.数:技艺,方术。今夫弈之为数,小寥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

上》)

C.率:全都,一概。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D.是:表判断。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星依。(《祭十二郎文》)

三、课内外关联选择

6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2022甲卷)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

仪日:“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日:“王其为臣约车并

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日:“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

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日:“不毂得

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毂不烦一

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

也?”陈轸对口:“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日:“何也?”对目:“夫

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

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

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

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

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日:“伐秦,非计也。王

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

张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凝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取曲沃”与“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中的“取”字含义不同。

B.“其后秦欲伐齐”与“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中的“其”字含义不

同。

C.“子为寡人虑之”与“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中的“为”字含义相

同。

D.”张仪南见楚王”与“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中的“南”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群臣闻见者毕贺”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的“者”字含义不同。

B.“诸士大夫皆贺”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字含义不同。

C.“而患必至也”与“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D.“何也”意思是为什么呢,“何”与《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何”字含

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

同。

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

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

同。

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

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壤”含

义不同。

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

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

同。

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弭口无言”与“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谏厉王弭谤》)两句中的“弭”字

含义相同。

B.“以待吾事”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

同。

C.“张仪反”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

同。

D.“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

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

相同。

B.“乃出见使者”与“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见”字

含义不同。

C.“楚兵大败于杜陵”与“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左传》)两句中

的“大败”含义不同。

D.“夫秦所以重王者”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两句中的“夫”字含

义不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齐、楚之交善”中的“之”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不译,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B.“不毅得商于之田”中的“不毅”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与《老子》“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毅”中的“不毂”含义相同。

C.“秦所以重王者”与“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重”的含义

不同。

D.“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两句中“先”的含

义不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

之术。

B.”子为寡人虑之”中的“虑”为“考虑”之意,与《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中的''虑”含义相同。

C.“今齐王之罪甚厚”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韩非子•五蠹》)两句中的“罪”

字含义相同。

D.”而大国与之欢”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两句中的

“欢”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若此”中的“若”是假设连词,翻译为“如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若”含义不同。

B.“则是北弱齐”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列子•汤问》)两句

中的“弱”字含义相同。

C.“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与“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两

句中的“私”字含义不同。

D.“子独不贺”与“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两句中的“独”字含义不

同。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必受欺于张仪”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的“于”字含

义不同。

B.”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

不同。

C.“乃出见使者曰"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

同。

D.“广从六里”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两句中的

“从”字含义不同。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欲兴师伐秦”与“遥襟俯畅,逸兴遗飞”(《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兴”字含义不

同。

B.“伐秦,非计也”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两句中的

“计”字含义不同。

C.“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与“秦无亡矢遗镶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

字含义相同。

D.“遂举兵伐秦”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

含义相同。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秦与齐合”与“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B.“遂举兵伐秦”与“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无衣》)两句中的

“兵”字含义相同。

C.”计失于陈轸”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失”字

含义不同。

D.“过听于张仪”与“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两句

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6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2022乙卷)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

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哉乎河

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目:“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

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

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日:

“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目:“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日:“臣闻爱其人者,兼

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

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目:“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

日:“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

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

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

叹目:“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

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

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

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目:“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

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

役。(《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乘呼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两句中的''浮"字

含义相同。

B.“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与“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中

流”含义相同。

C.“吴起对曰”与“肯与邻翁相对饮”(《客至》)两句中的“对”字含义不同。

D.“在德不在险”与“其险也如此”(《蜀道难》)两句中的“险”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谓吴起曰"与“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B.“夏桀之居”与“居则日,不吾知也”(《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德义不修”与“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

同,

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

“固”字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之养之”与“最难将息”(《声声慢》)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

B.“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两句中的

“逮”字含义不同。

C.“守国之本也”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D.“是夺民时也”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君不信德”与“若入的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B.“咸刈厥敌”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字含义相同。

C.“臣闻爱其人者”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

含义相同。

D.“武王克殷”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

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

义相同。

B.“在予一人”与“举以予人”(《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不同。

C.“咸刈厥敌”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两句中的“厥”含义相同。

D.“臣闻之”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仁是亲”与“是心足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无罪者活之”与“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C.“景公游于寿宫”与“秦时与臣游”(《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游”字含义相同。

D.“百姓有过”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罪者活之”中的“活”是“使……活下来”的意思,与“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中的“活”字含义不同。

B.“田其田”中的第一个“田”为动词,与“莲叶何田田”(《江南》)中的“田”

字含义不同。

C.“睹长年负薪”中的“负”是“背”的意思,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

人之于国也》)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D.“乐贤而哀不肖”中的“不肖”是名词“无才德之人”,与“臣等不肖,请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不肖”含义不同。

150个常见文言实词检测1208(下)

参考答案

一、略,见核按钮小红书

二、55-60:DDDDD解析见核按钮小红书

三、61.[2022甲卷】

1、【答案】A

【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

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

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凝妇”的“孤”

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

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2、【答案】C

【解析】C项,前者为介词,“替”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演奏”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

下”的意思,其宾语是处所,后者是“得到”的意思,其宾语是人物(由余);B项,前者是

指示代词“那”的意思,后者是人称代词“他们”;D项,“南”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词

作状语”。

3、【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担心”的意思;A项,前者是助

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者”字结构中的代词,代指人;B项,前者是形容词“众”

“多”的意思,后者是兼词“之于”的意思;D项,前者是为什么的意思,后者是哪里的意

思。

4、【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忧虑”的意思,后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

打”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C项,都是“如果”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全,

都”的意思,后者是“完结”的意思。

5、【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形容词“破败”的意思,后者是“使……破败”的意思;B项,前者

是“认为”的意思,后者是“用……做””把……做成”的意思;C项,前者是“国土”“国

家”的意思,后者是“土地”的意思;D项,都同“纵”。

6、【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妨得”的意思、;A项,都通“悦”,高兴;

C项,前者是“断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的意思;D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

者是“兵器”的意思。

7、【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允许”“满足”的意思;

B项,前者是形容词“好,完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与……交好”的意思:

C项,都是语气副词,表祈使,可译为“还是”“可要”;

D项,前者是介词“和”“跟”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亲附”“结交”的意思。

8、【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是“闭”的意思,“弭口”即闭口;后者是“禁止”“消除”的意思,“弭谤”即“禁

止非议”“消除诽谤”。

B项。前者是目的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因为”;

C项,二者都通“返”,都是“返回”的意思;

D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由,通过”的意思。

9、【答案】B

【解析】

B项二者都是“接见”的意思;

A项,二者都是介词“趁机”的意思;

c项,前者是“惨重的失败”的意思;后者是“战胜,使失败”的意思,二者最大区别是:

后者“大败”后有宾语“之”,所以是使动用法;

D项,前者是句首发语词;后者与“子”合称“夫子”,表示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10、【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齐楚的交情”;后者为助词,

处在主谓之间,不译。

B项,二者都是谦称之词,含义相同。

C项,前者是“重视”的意思,后者是“重量大”“比重大”的意思;

D项,前者是形容词,“先于秦”的省略;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即“把……

放在前面”。

11、【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名词“罪恶”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惩罚、治罪”的意思。

A项描述正确;

B项正确,后者也是动词“考虑”的意思;

D项,前者是动词“交好,交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欢乐、快乐”的意思。

12、【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是“削弱”“使衰弱”的意思;后者是“年幼、年少”的意思。

A项,前者假设连词,后者是动词“像”“好像”的意思。

C项,前者是动词“占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私下、偷偷地”的意思。

D项,前者是副词“唯独”“只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独自”的意思。

13、【答案】A

【解析】

A项,二者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前者是介词“从”“到”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对、对于”

的意思。C二者都是副词“才”的意思。D项,前者通“纵”,“长、竖”的意思;后者是介

词“从”“自”的意思。

14、【答案】D

【解析】D项,前者是“兴起、兴”的意思;后者是“杀尽”的意思。A项,前者是动词“派

遣、发动”的意思;后者是名词“兴致、情趣”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好计策、计谋”

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商议,谋划”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损失、丢失”的意思。

15、【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A项,前者是并列连词“和”

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给予”的意思、。C项,前者是“错失”的意思;后者是“迷失”,引申

为“仕途不遇”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过分、过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探望、拜

访”的意思。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

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

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

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

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

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

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

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

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

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

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

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

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

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

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

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

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

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

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

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

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

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

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

不大,人民和诸侯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陷入几乎亡国的惨境,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

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62.【2022乙卷】

1、【答案】A

【解析】A项不同,前者读si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i,为“吃”的意思;B项

均为“放逐,流放”之意。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D项不

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

2、【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B项,意义相同,都

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项,前者是“回答、对答”的意思、,后者是“彼此相向”的意思、。

D项,前者是名词“险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艰险”的意思。

3、【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项,两个“顾”都是

“回头看”的意思;C项,前者是“学习、锻炼和培养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订”的意思;

D项,前者是“险固”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

4、【答案】D

【解析】D项,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强行改变”的意思;A项,前者是“抚养”

的意思,后者是“调养”的意思;B项,前者是“达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

C项,都是“根本”的意思。

5、【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动词“喜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吝惜”的意思;A项,前者是假

设连词“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