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琴篇
主讲:王静怡古琴篇概述: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古琴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并构造与形制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就构造而言,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造型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十四种,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构造与形制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定弦与演奏古琴按五声音阶定弦,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如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定弦则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出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法天;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法地,按音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定弦与演奏古琴按五声音阶定弦,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第一节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
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说的就是当时的琴乐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还有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说法,表明琴乐成为当时的人们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娱乐形式。又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之句,证明了琴乐还是当时祭祀大事的重要内容,并常可和鼓等乐器配合使用,山东女郎山战国墓中就曾出土了抚琴击鼓俑。同时,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春秋时期,古琴已发展成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师涓等等。同时先秦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工具。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身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曲,均载入史册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
第一节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一琴家先秦时期的琴家大多为文人、宫廷乐师,主要有孔子、师旷、师涓、师襄、伯牙等。他们为先秦时期繁荣的古琴音乐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琴家先秦时期的琴家大多为文人、宫廷乐师,主要有孔1、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作为当时鲁国的乐官,孔子自己喜欢弹琴,并且学习音乐异常刻苦认真,曾随师襄学弹《文王操》,师襄再三地说:“可以益矣”,孔子却一丝不苟,一再表示“未得其数也”,“未得其志也”,“未得其为人也”,直到文王的音乐形象在琴声之中跃然而出才肯罢休,使他的老师师襄都佩服得“避席再拜”(《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唱歌也是精益求精,“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在听到别人唱得好时,一定请求人家从头唱,自己跟着再唱。孔子还经常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史记》中还记载了孔子创作琴曲《陬操》以哀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名贤大夫的事迹。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孔子作有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孔子直到临死前七天,还拄着一只拐杖在门口唱了一支哀歌:“泰山坏乎?梁柱催乎?哲人萎乎?”预感到生命的行将终结,对人生恋恋不舍而泪流满面。孔子的一生在许多方面都表现了敏锐的音乐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也是孔子的作品。1、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名旷,字子野,主乐大师。当时的宫廷音乐家,一般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他们的名字前面都冠以“师”的称呼,这是因为从周代始,乐师有高级乐师(太师)和一般乐师(少师)之分,“师”字表明他们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因而春秋时期也沿袭了这一称谓。其二,乐师们往往是双目失明的瞎子。师旷的活动年代在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刘向《说苑·建本》有“盲臣安敢戏君乎?”的记述。《吕氏春秋·长见》载:“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公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这件事不仅说明师旷的听觉比晋国铸钟乐工要灵敏的多,还表明他是一位忠于艺术、敢于直谏的音乐家。师旷还弹得一手好琴,具有相当精湛的演奏技艺。《史记·乐书》记载了师旷弹琴的故事:“……师旷不得己,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己,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这则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十过》。说明师旷确实是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和高超的演奏技艺。2、师旷(公元前572~532年)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名旷,字子野,主乐大师。当时的宫第一节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
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说的就是当时的琴乐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还有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说法,表明琴乐成为当时的人们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娱乐形式。又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之句,证明了琴乐还是当时祭祀大事的重要内容,并常可和鼓等乐器配合使用,山东女郎山战国墓中就曾出土了抚琴击鼓俑。同时,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春秋时期,古琴已发展成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师涓等等。同时先秦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工具。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身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曲,均载入史册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
第一节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
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二
琴曲在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著名古琴曲有《高山》、《流水》两首,目前,传播甚广的是《流水》一曲。《流水》有三十多种传谱和不同的风格流派,但都有着相似的主题或旋律因因素。今人所见琴曲《流水》最早的传谱,收于明代朱权所辑琴曲集《神奇秘谱》。据《神奇秘谱》所载《流水》的解题:“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据《荀子·劝学篇》、《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述我国春秋时期,伯牙投师成连先生学琴,成连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功夫,伯牙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后,琴艺大进,成了著名的琴师。而钟子期对音乐有很高的鉴别欣赏能力,伯牙弹《高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弹《流水》,钟子期又说:“洋洋乎,若江海。”伯牙便说:“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两人一位善弹,一位善听,遂成为知音。因此有伯牙作《高山流水》的传说。据说唐以后将它发展为《高山》、《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发展。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所传。他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流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有淙淙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用真挚的感情,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全曲共有九个小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第一部为起部,包含第一、二、三段。起:引子由缓慢的速度以散音奏出,音乐气氛静穆,接着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整个“起部”曲调节奏明朗,情绪活泼轻快,清澈的泛音犹如“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抒发了在深山茂林息心静听流水琮时的愉悦心情。二琴曲在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著名古琴曲有《高山》、《例一:例一: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三
传世名琴
1、上古古琴(1)伏羲式琴古琴文化的历史,即从伏羲而始。“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同时也是对于斫琴的最早的传说。当然,伏羲所斫之琴形,现在尚无从考证。但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伏羲式”是典型的古老琴形。
伏羲式琴(2)虞舜式琴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这是关于古琴的明确记录。这也是关于斫琴的早期记录。至于当时的琴形,尚无从考证。但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虞舜式”琴形。
虞舜式琴三传世名琴
1、上古古琴2、战国古琴
(1)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
此琴通体涂佈厚黑漆,全长67厘米。面板长41.2、宽18.1厘米,浮
扣在底板上形成音箱。1977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尾部为实体,长25.8厘米、宽6.8厘米。琴面的岳山上有十条弦槽,岳山根部有十个弦孔,通向面板内的月牙槽(即轸池),十个轸安放在此处,旋动琴轸可微调琴弦。张弦的方法是弦的一端经过岳山于十个轸上,另一端经过尾端繫于下面的琴足上。琴面不平,略呈波浪式起伏,尾端翘起。演奏时,只能弹散音(空弦音)、泛音或幅度较小的滑音。现由湖北省博物馆藏。2、战国古琴
(1)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
此琴通第二节两汉时期古琴的发展
两汉时期,在天下大一统,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新形势下,古琴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出现了文人音乐家,他们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善弹古琴,多为世家,他们打破了音乐囿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之中。他们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艺术的作用和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古琴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把古琴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活在魏、晋之际的阮籍和嵇康,便是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二是两汉的琴学专著,作品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多样,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传统,包括刘向的《说苑·琴录》、蔡邕的《琴操》。重要的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等。第二节两汉时期古琴的发展
两汉时期,在天下大一统,封建社会两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著名文人琴家,如司马相如、刘向、蔡邕、桓谭等,魏晋时期的琴家有蔡琰(文姬)、阮籍、嵇康、左思、阮咸、刘琨等,南北朝时期的琴家有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等。他们对琴学有很精湛的研究,特别是嵇康,既长于演奏和创作,又善于评论,对琴界影响极大。这一时期的琴曲作品,进一步向器乐化方向发展,有不少作品流传于后世。现在保存下来的名曲有《广陵散》、《酒狂》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这一时期,古琴的七弦琴形制已基本定型,但此时之琴,是否有音位标志——徽,则尚有争议。在汉代枚乘(?~前140)的《七发》中,曾提到用龙门之桐制琴,用野蚕之丝制弦,并用“九寡之珥为约”。用珥做成的(或弓勺的),本指箭靶的中心,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指琴徽。除了湖南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西汉七弦琴的实物以外,一些墓葬中也常有抚琴陶俑出土,其往往琴置膝上,两手作拨弦状。另外,在大量的汉代画像石中,常有抚琴画面的出现。1936年,河南南阳市草店一座大型西汉墓中,出土了3方乐舞画像石,其上共刻有乐伎、侍者及主人等25人,是南阳汉画像石中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的一幅,其右门楣石上即刻有鼓琴的场面。这一时期,古琴的演奏指法也有相当的发展。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中收获甚丰、令后人瞩目的历史时期,其音乐文化的发展成果进一步促进了隋唐盛世的繁荣,古琴音乐的发展为隋唐之后古琴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动力和新的气息。两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著名文人琴家,如司马一琴家:两汉时期的古琴家主要有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阮籍等。他们为这个时期的古琴艺术做了突出的贡献。1、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著名辞赋家。不仅文采出众,而且琴艺卓越。据《史记》载,他的琴艺得到了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的爱慕,以致文君不顾父亲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后人据此创作了《文君曲》、《凤求凰》等琴曲。传说司马相如后来亦打算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愤而作《白头吟》以示决绝,制止了司马相如娶妾的企图。司马相如对于琴的挚爱在他的作品中均有反映,如在他写的诗歌《琴歌》,《美人赋》中提到的《幽兰》、《白雪》这些琴曲,在他的骚体作品《长门赋》中还有对古琴演奏的描绘:“援雅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其意指运用左右手的指法,奏出乐音“流徵”,音乐由弱变强,情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后人还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琴曲《长门怨》。一琴家:两汉时期的古琴家主要有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阮四传世名琴:
1、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七弦琴马王堆,3号汉墓七弦琴,西汉年代。此琴全长82.4cm,面板长50.8cm,首宽11.5cm,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此琴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板状狭长实体。面板有磨损痕迹,磨损较严重的部位在弹弦处,即岳山内侧。可以说明这是一件长期演奏的实用乐器。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现由湖南省博物馆藏。四传世名琴:
1、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七弦琴第三节隋唐时期古琴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各族人民重新集中在统一的中央政权统治之下。唐代采用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包括音乐艺术,都呈现着空前繁荣的新面貌。强大而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文化交流,同时又吸收了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了包括燕乐、清乐、西凉乐、高昌乐等十部乐,大型歌舞音乐的艺术成就促进了琴曲艺术的发展。唐代琴曲艺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琴曲的弹奏与欣赏,从世家豪族等特权阶层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为更加广泛的各阶层人士所掌握,并涌现出一些影响深远的著名琴师。二是数以百计的琴曲广为流传,曲目空前丰富,题材内容扩大了范围,形式题材有:小调、操弄、杂曲、琴歌等多种多样。不少传统的优秀曲目如《广陵散》等,也得到了整理、加工和发展。三是记谱法有了突出的改进,从文字谱跃进为减字谱。许多当时流行的曲目,经过整理记写下来,编为谱集,得以流传后世。四是琴的制作工艺大有进展,出现了像蜀人雷威这样的一批能工巧匠。他们制作的名琴受到人们珍视,世代相传,有些一直秘藏至今。第三节隋唐时期古琴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琴家,如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盛唐的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居易爱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写道: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张祜的《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描写了古琴丰富的表现力。还有一些文人既弹奏古琴也参与琴曲的创作,著名的如王绩、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温庭筠等。由于他们对琴曲有着深较层次的理解,在他们的诗篇中的一些生动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对于理解琴曲的内在含义和了解当时琴乐发展的状况,均有着一定的意义。唐诗和唐文中保存的有关琴曲、琴家、演奏、欣赏等方面的评论,是研究唐代古琴音乐的珍贵资料。从这些诗文的生动描绘中,使后人得以领略当时象董庭兰、蜀僧睿、陆僧辩、李山人、蜀道土等人的精妙演奏,以及古琴音乐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琴家,如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隋唐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的空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琴曲艺术的发展,使得古琴音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进一步促进了后世宋元古琴音乐的发展。隋唐时期,古琴谱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隋唐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的空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琴曲艺术第四节
宋元古琴的发展
宋代统治阶级对古琴的喜爱,迅速使古琴回归到了正统的地位。如宋太祖赵匡胤身边就有着当时被称为“鼓琴天下第一”的朱文,他不仅推动了古琴在宋代的繁荣,还对古琴形制做了重要的变革。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文人士大夫的强力推进,都促进了古琴在宋的繁荣发展,琴曲的内涵和艺术性也有着显著的提高。甚至在当时弹奏古琴是文人坚持国家气结的象征。与以上时代不同的是,宋元著名的琴师一般都有着清楚的师承渊源,他们世代相传,传承并发展了一些独特的古琴流派。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北宋的琴僧系统和南宋的浙派系统。同时,宋代已经出现了印刷术,使得刊印的很多琴谱为后世流传。据史料记载,宋元刊印的琴谱有140多种,这些琴谱在记录古琴曲演奏技法的同时,还包含了每个流派的美学思想、音乐主张和指法特点。这些琴谱在千年的音乐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宋代的琴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朱长文的《琴史》,袁桷的《琴述》,刘籍的《琴议》等。第四节宋元古琴的发展
宋代统治阶级对古琴的喜爱,迅速使古一
琴
家宋代著名的琴家,一般都有清晰的师承渊源,世代相传,一脉相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演奏经验。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琴家有郭沔、刘志方、毛敏仲等。1.郭楚望
南宋琴师,名沔,浙江永嘉人,南宋浙派的创始人。在景定、咸淳年间(公元1260—1274年)以抚琴知名于世。其在张岩家作门客期间,继承并整理了韩胄祖传古谱。后因韩、张抗击金政权,反对程、朱“伪学”,被黜。郭楚望深感政局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在悲愤交集之际创作了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其后又有《秋鸿》、《飞鸣吟》、《泛沧浪》、《春雨》等琴曲作品流传后世。著名琴曲名家刘志芳曾传其琴艺于毛敏仲、徐天明,并将其演奏风格发扬光大,形成了著名的“浙派”。2、刘志方
浙江天台人。他继承了郭楚望的琴学,创作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其中《忘机曲》演变为明清以来流传甚广的《鸥鹭忘机》。刘志方对于传播郭楚望的琴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初杨瓒、毛敏仲等一批古琴名家均传习"江西谱",后机缘巧合毛敏仲向刘志方学得郭楚望的《商调》,杨瓒听到后非常惊讶、兴奋,立即出资,命徐天民也去向刘志方学习。从此,郭楚望的琴曲便流传开来,形成以后的浙派一琴家宋代著名的琴家,一般都有清晰的师承渊源,世代第五节明、清两代古琴的发展
明代古琴发展兴盛,流派纷呈,琴人倍增,琴曲和琴歌数量之多远远超于前代,这是与明代繁荣的经济和一些皇室贵族的追捧爱好是分不开的。加之印刷技术在明代的进一步的发展,许多琴曲和琴歌得以编撰成册并刊印次,同时还有不少未及刊印的抄本、稿本传世,这些都说明了琴曲艺术的明代琴乐谱辑有四十多部,查阜西先生《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收录了明代琴曲223首,因此,加上一些民间流传的或没被刊载的琴曲,明代创作的琴乐作品至少有两百多首,从先秦至明代以来的最高点。
清兵入关,取代了朱明王朝。在清朝统治初期。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反清斗争。许多琴人也以各种方式参加了这一斗争。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古琴艺术,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变更产而衰弱下来,甚至在清代初年就编印出版了大量的古琴谱集。清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琴人的活动也日渐频繁起来。他们传授门徒,寻师访友,著书立说。有的和文人合作谱写琴歌;有的继承虞山派传统创立琴派。其中以广陵派的影响为最大,一直到近代经久不衰。清代编印的谱集超过明代的一倍以上,有些流行的版本都再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五节明、清两代古琴的发展
明代古琴发展兴盛,流派纷呈一
琴
家
明代的琴界主要是江、浙两派。江派在当时指松江刘鸿一派,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明代后期的琴派又有所变化,出现了虞山派、绍兴派等。明中后期虞山派的兴起将古琴艺术推向至高处,主要琴家有严天池、徐青山、尹尓韬、张岱等。清代的琴家很多,仅见于记载的就超过千人,其中以经济文化发达的吴越地区最为集中,他们大多继承了明代琴家的传统,如庄臻凤、祝凤喈、张孔山、张合修、张之洞、王宾鲁、彭庆涛等。1.严天池(1547—1625)明末琴家,字道澈,号天池,江苏常熟人,宰相严讷之子,曾任邵武府知府三年,为官清廉正直,退职归里后以琴自娱,过着幽闲寄致的生活。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由于好古趋雅的地域风尚影响,更有来自南宋著名“浙操”琴家徐天民的第三代徐梦吉(号晓山)曾在此教书授艺,因此,当时常熟琴人很多,他们一方面直接吸收历史上江南“吴声”的优秀营养,同时又吸收了“浙操”的优秀传统,为虞山琴派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琴家
明代的琴界主要是江、浙两派。江派在当时
2.徐青山名谼,原名上瀛,青山是他的号,江苏娄东(太仓)人。虞山派集大成者。武举出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谼,号石帆,隐居吴门。幼年时在家乡从虞山派琴家张渭川学琴,以后又向施磵槃、沈太韶等琴家学习,吸收各家之长,刻苦磨练,终于在艺术上取得相当高的造诣。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以快速见长的名曲,编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澂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不足。所著的著名琴学理论著作《谿山琴况》,是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原文刊于《大还阁琴谱》。
2.徐青山传世名琴:1、蕉叶.蕉叶式年
代:明(1368-1644)长123.5宽(额17,肩18.5,尾13.5)厚5公分原黄栗壳色漆,修补时面底改髹朱漆,唯琴头尚留原漆。通体呈小蛇腹断纹。木轸,木雁足,玉徽。制作特点:蕉叶式,桐木制。琴面弧度较大。琴首无护轸(鳧掌),而以高三厘米的叶柄相代。琴首及琴面中央有一长条形浅沟,琴底中央有一相映的凸棱,乃仿蕉叶之茎。琴首叶茎右侧刻楷书“冰丝碧”,左侧刻“紫玉鸣”。琴身两侧边缘略有起伏,形似蕉叶之边。此琴曾由著名琴家郑潁蓀珍藏,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传世名琴:1、蕉叶.蕉叶式2、奔雷·仲尼式此琴长127.6cm,肩宽19cm,尾宽15.6cm,现藏故宫博物院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现由故宫博物院藏。2、奔雷·仲尼式第六节
近代古琴的发展
经过鸦片战争,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掀起了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运动。在短短的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古琴艺术也在这一趋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以吴越为中心的琴坛,逐步分为许多地方流派,包括:闽派的祝桐君、诸城王氏的诸城琴派以及京师黄勉之所创琴派等等。民间的工尺谱开始引进琴谱,民间的花鼓、道情等俗乐也被谱成了琴曲,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民歌风味的琴曲,琴学理论也有所发展特别是对作曲原理及其基本手法,做了深入而且细致的总结。第六节近代古琴的发展
经过鸦片战争,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一琴
家
近代琴坛流派纷呈,琴家辈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宾鲁、王露、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等人。在这些琴家中,有的自成一派,流传广泛,例如王宾鲁等人开创的近代颇为著名的诸城琴派;有的则通过自己精湛的演奏技艺使古琴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一方面最为著名的则是管先生演奏的《流水》被载入美国旅行者1号上的铜制磁盘唱片,管平湖先生的音乐也成为传播最远的中国音乐。一琴家1、王宾鲁(1867—1921年)
清末民初音乐教育家,古琴家。字燕卿。山东诸城人。幼时从曾祖冷泉学琴。精律吕,通其道于易,尤善琴。1917年,经康有为介绍,应江谦之聘,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在南京高师梅庵讲授琴艺期间,培养了许多杰出琴家,和徐立孙一起奠基了梅庵琴派。开创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学院派教育。1921年逝世,葬于金陵清凉山麓。王宾鲁的演奏艺术,突破旧规,根据乐曲内容,修训口谱,确定节拍节奏,增添轮指。重视技巧,融入民乐,感染力强。广泛流传的琴曲《关山月》就是其由山东民歌改编而成。遗著有《龙吟观琴谱》、《梅庵琴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36-2024野生动物保护繁育象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碱锰电池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条令.新亮点-内务条令解读
- 2024年度卫生间工程承建协议
- 基建类和生产类标准差异条款
- 2024宾馆租赁与管理协议
- 2024年产品销售与购买具体协议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刘胡兰》精美课件
- 物资、百货、五金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四章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 内科学第九版糖尿病
- 2023年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
- 营养不良护理查房
-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发展规划纲要解读样本
- 高考选科指导
- 广州金证研公司的笔试题
-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
-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
- 压疮用具的使用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