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与数学归纳法_第1页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_第2页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_第3页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_第4页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目录CONTENCT数列基本概念与性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应用数列极限与收敛性判断数列求和技巧与方法递推数列通项公式求解策略01数列基本概念与性质数列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通常用符号{an}表示,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数列表示方法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或列表等方式表示。数列定义及表示方法通项公式递推关系数列通项公式与递推关系对于某些数列,可以直接给出其第n项的表达式,即通项公式。对于某些数列,其相邻两项或多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递推公式表示。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分析数列是否有上界或下界,进而判断数列是否有极限。判断数列是单调递增、单调递减还是非单调数列。分析数列是否存在周期性规律,如摆动数列等。数列性质分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素数数列常见数列类型及其特点相邻两项之差为常数的数列,具有线性增长的特点。相邻两项之比为常数的数列,具有指数增长或衰减的特点。递推公式为an=an-1+an-2的数列,具有黄金分割等特性。由素数构成的数列,具有独特的数学性质和应用价值。0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始终是一个常数,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等差数列中任意两个不同项的和还是等差数列中的一项;等差数列的任意连续若干项的和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等差数列定义及性质性质定义通项公式an=a1+(n-1)d,其中an是第n项,a1是首项,d是公差。求和公式Sn=n/2*(2a1+(n-1)d),其中Sn是前n项和,a1是首项,d是公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值始终是一个常数,称该数列为等比数列。定义等比数列中任意两个不同项的积还是等比数列中的一项;等比数列的任意连续若干项的积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性质等比数列定义及性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通项公式an=a1*q^(n-1),其中an是第n项,a1是首项,q是公比。求和公式当q≠1时,Sn=a1*(1-q^n)/(1-q);当q=1时,Sn=n*a1,其中Sn是前n项和,a1是首项,q是公比。03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应用010203递推基础归纳假设归纳步骤数学归纳法基本原理证明当n=1(或n取其他给定的初值)时,命题成立。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80%80%100%第一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验证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假设当n=k(k为某个正整数)时命题成立。利用归纳假设及其他已知条件,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初始步骤归纳假设推导步骤初始步骤归纳假设推导步骤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假设当n≤k(k为某个正整数)时命题成立。利用归纳假设及其他已知条件,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方法在证明过程中可以利用更多的已知信息。与第一数学归纳法相同,验证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01020304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证明几何级数求和公式证明斐波那契数列性质证明整数幂和公式证明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某些性质,如相邻两项之和等于后一项等。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级数的求和公式。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数幂和的相关公式。04数列极限与收敛性判断123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n>N时,数列的项与极限值之差的绝对值小于ε。数列极限的ε-N定义一个收敛数列的极限是唯一的。数列极限的唯一性如果数列的极限大于0(或小于0),则从某一项开始,数列的所有后续项都大于0(或小于0)。数列极限的保号性数列极限定义及性质

收敛数列判断方法夹逼准则如果两个收敛数列从某项开始,分别位于另一个数列的两侧,且它们的极限相等,则这个数列也收敛于该极限。单调有界准则单调递增有上界或单调递减有下界的数列必定收敛。柯西准则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m,n>N时,数列的第m项与第n项之差的绝对值小于ε。无界数列必定发散01如果数列无界,则它一定发散。有两个子列收敛于不同的极限02如果数列有两个子列,它们分别收敛于不同的极限,则原数列发散。不满足收敛准则03如果数列不满足任何收敛准则,如夹逼准则、单调有界准则等,则它可能发散。但需要注意,不满足收敛准则并不意味着数列一定发散,需要进一步判断。发散数列判断方法如果两个数列分别收敛于a和b,则它们的和、差、积分别收敛于a+b、a-b和ab;如果b不等于0,则它们的商收敛于a/b。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如果数列{an}收敛于a,数列{bn}收敛于b,且从某项开始有an≤bn,则a≤b。极限的保序性如果数列{an}、{bn}和{cn}满足an≤bn≤cn,且{an}和{cn}的极限都存在且相等,则{bn}的极限也存在且等于该极限值。极限的夹逼性如果数列{an}的极限为0,则称{an}为无穷小数列;反之,如果{an}为无穷小数列且收敛,则其极限必为0。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极限运算法则和性质05数列求和技巧与方法将数列的通项分裂成两个式子的差,常见形式如$frac{1}{n(n+1)}$可裂为$frac{1}{n}-frac{1}{n+1}$。裂项技巧相消原理应用范围通过裂项后,相邻项之间可以相互抵消,从而简化求和过程。适用于分母有因式分解可能的分式数列求和,如等差数列的倒数数列求和。030201裂项相消法求和将原数列与错位后的数列相减,得到一个新的等差或等比数列。错位技巧通过错位相减,可以消去部分项,使得求和过程简化。相减原理适用于等比数列求和以及部分可以通过错位相减转化为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应用范围错位相减法求和将原数列倒序排列,再与原数列相加,得到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倒序技巧倒序相加后,对应项的和为常数,从而简化求和过程。相加原理适用于等差数列求和以及部分可以通过倒序相加转化为等差数列的数列求和。应用范围倒序相加法求和将数列中的项按照某种规律进行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项可以相互转化或抵消。分组技巧通过分组转化,将原数列转化为一个或多个易于求和的新数列。转化原理适用于具有明显分组特征的数列求和,如部分和数列、周期数列等。应用范围分组转化法求和06递推数列通项公式求解策略确定递推关系的阶数和系数观察递推数列的递推关系式,确定其阶数和各项系数。构造特征方程根据递推关系的阶数和系数,构造相应的特征方程。求解特征根解特征方程,得到特征根。构造通项公式根据特征根,构造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特征根方法求解递推关系构造新数列通过适当的变换,将原递推关系式转化为关于新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其中新数列以不动点为基础构造。还原原数列通项公式将新数列的通项公式还原为原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新数列通项公式根据新数列的递推关系式,求解其通项公式。确定递推关系的不动点令递推关系式中的数列项等于某个常数,解出该常数即为不动点。不动点法求解递推关系观察递推关系特点构造等比或等差数列求解新数列通项公式还原原数列通项公式构造新数列法求解递推关系分析递推数列的递推关系式,找出其特点。根据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新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适当的变换,将原递推关系式转化为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的递推关系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