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及答案1_第1页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及答案1_第2页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及答案1_第3页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及答案1_第4页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及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寒假高一历史纲要上综合测试卷1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全书;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据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

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考古发现()

A.实证了早期中国历史的连续性B.结束了学界对夏商分期的争论

C.表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更为可信D.找到了尧舜禹传说真实的证据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曲沃代翼”的过程中,梳理了曲沃一脉与晋国翼城一脉的国君对比(如图)

由图中信息可知当时()

A.礼崩乐坏局面拉开序幕B.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C.分封宗法体制趋于崩溃D.周王共主地位发生动摇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

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

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

4.“然有一事,是汉朝败坏的根源,自霍光秉政之时,那便是宰相之权移于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

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根据材料,作者认为西汉衰亡的主要

因素是()

A.后宫乱政B.相权实际上被削弱

C.宦官专权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5.如表为东汉中期有关“纸”的记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内容出处

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次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艺文类聚》载马融《与窦

七八五十六字,百十二言耳伯向书》

《艺文类聚》载崔援《与葛

今遣奉书,钱千为贽,并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

元甫书》

试卷第1页,总6页

A.文化传播方式决定价值观念形成

B.市场需求影响印刷内容选择

C.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D.纸已经成为民间的书写材料

6.《虎溪三笑图》的题材源于“虎溪三笑”的历史典故。描述的是东晋高僧慧远送行来访的儒士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由于相谈甚欢,不觉破例行过了所居庐山东林寺外的虎溪桥,相与大笑,留下佳话。这一

“佳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时期()

A.佛教成为主流思想B.思想文化多元及交融态势

C.儒学居于正统地位D.政府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7.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说“魏之

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据此可知,孝文帝改

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

C.改变鲜卑族的社会习俗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8.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9.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认为,唐代自武宗之后

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由此他研究唐诗,并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

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的研究表明()

A.唐诗不能反映唐代社会风貌B.唐诗是研究唐史的核心史料

C.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D.历史研究必须运用文学作品

10.宋初对“陈桥兵变”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太宗特地指出:

“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

人力所为”。太宗此举的根本意图是()

A.美化并维护宋太祖权威B.促进官方史书的修撰

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彰显中央政权的合法性

11.在王安石变法前,变法派大多经历平平,位低资浅且多出身贫寒,但由于他们遇到大变革时代,在变

法时,其中的很多人迅速步入权力中心。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A.废除了官僚地主的特权B.冲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

C.完善了官吏选拔的程序D.改革了科举选拔官员的标准

12.下图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朝()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

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

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A.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B.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

13.元朝统一后,岭北行省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在全国占有特殊地位。元廷频繁派遣内地各族人民进

入牧区,大力兴办屯田,发展工商业。这些措施()

试卷第2页,总6页

A.使岭北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地B.促进了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

C.说明元朝重视发展自耕农经济D.有利于边区经济的改善发展

14.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

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瓷器成为文学艺术传播主要媒介

15.明清之际,顾炎武从文化意义上重新定义天下,构建了“文化亡则天下亡,文化存则天下存”的文化

天下观,以民生和文化传承为本位。他区分了一家一姓私有的“国家”与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天下”,

蕴涵了“民本位”的深义。据此判断,顾炎武的主张在当时()

A.摆脱了封建伦理纲常的桎梏B.使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C.成为士大夫变革社会的武器D.超越“君国一体”的传统观念

16.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高晋巡视长江三角洲地区时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

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一现象()

A.促进农业生产机器化B.强化了重农抑商思想

C.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17.中国近代历史上,“外洋”一词的内涵及使用频率发生了重大变化,下表反映了这种变化的概况。这

说明()

代指“中国近海”代指“欧美等外国”

嘉庆朝(1796—1820)744

道光朝(1821—1850)14119

咸丰同治朝(1851—1874)2725

光绪宣统朝(1875—1912)8148

篙冲击中国传统认知

A.列强侵略导致中国领海缩小B.民族危J

C.政权更替影响词语含义变迁D.清廷基本沿袭传统夷夏观念

18.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

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

恒耻辱。”这一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19.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

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会主义”一

词出现共达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20.北洋时期,军阀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国会选举或批准这个“合法”程序。如袁世凯

“胁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曹馄通过“贿选”成为“合法”总统。这体现了()

A.政党政治在中国初步建立B.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违背民意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宪政体制在法理上得到认同

21.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但最关键问题是应该向农村进攻。毛泽东指出向农村进攻的主要依据是()

A.反动势力集中在农村B.近代中国社会国情

C.革命力量集中在农村D.群众基础相对较好

22.1949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

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这体现出当时()

试卷第3页,总6页

A.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革命的中心转移至山东解放区

C.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D.报刊的宣传奠定民主革命基础

23.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一一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

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4.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某报刊登的名为《Highlob(吊高球)》的漫画。它反映出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中国美国苏联三足鼎立B.中美缓和,苏联孤立

C.中美恶化,苏联中立D.美苏冷战,中国中立

25.早在1919年,孙中山就提出过建设青藏铁路的构想。这一构想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始终处于概念阶

段。1958年,新中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进行青藏铁路的分段施工。2006年,

青藏铁路得以全线贯通。这最能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B.拥有青藏地区的完全主权

C.以铁路建设引领西部开发D.落实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

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

地)捍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

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其四,控制胡人,为我所用。……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

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

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以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

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

----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

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

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

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

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

——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

试卷第4页,总6页

材料三清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实施“因俗而治”治边政策的最后时期,同时也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

实施的重要阶段……不断密切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不断消除边疆在人民认识上的落后印

象……关于清朝统治者采用何种治边方式,这不仅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与政权的

长治久安休戚相关。

——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实行和亲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阐述其意义。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

一大分界线。……就当时社会状况而言,唐代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比较合理的考试制度,……隋唐创立

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西方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

吸取了中国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经验。……孙中山先生在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

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二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批判的集中点是用八股文

取土。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指出,八股无用,改科举莫急于废八股。他要求“应请定制,并罢

试帖,严戒考官,勿尚楷法”。……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是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一

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为表达他们对“新政”教育改革的拥护和支持,他们不满足于废止八股,改试策论,

而纷纷奏请递减科举考试取士名额。……清朝廷迫于形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决定“所有乡

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如何理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

述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卷第5页,总6页

材料二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五届)三中全会能毅然决然确定此

国策,即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

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

材料三(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正确地坚持了自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相对独立性,坚决同

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在稳固地领导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前提下,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使自己的领导艺术更加成熟,终于

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包括全部革命阶级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