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_第1页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_第2页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_第3页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_第4页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陆地地貌形态类型的研究文章。地貌作为地球表面最直观的自然景观,不仅记录了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还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地貌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地貌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世界所瞩目。对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进行定量提取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地貌学理论的理解,也能为国土规划、生态保护、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对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类,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演变趋势等进行了定量提取。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揭示了各类地貌类型在中国陆地上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还结合地质、气候、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深入分析了中国陆地地貌形态类型的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了不同地貌类型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地理、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响应和变化。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地貌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为预测未来地貌演变趋势、制定合理的国土开发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旨在通过定量提取与分析的方法,全面揭示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成果将为地貌学理论的发展、国土规划和生态保护等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二、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地貌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陆地地貌呈现出多元而独特的特点。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主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五大类。这些地貌类型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不仅反映了中国复杂的地质历史和地理环境,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地是中国地貌中最为显著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山地大多由古老的地壳运动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秦岭等。山地地貌以其高耸、险峻和地形复杂而著名,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高原是另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这些高原地区地势较高,地形相对平坦,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丘陵地貌在中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尤为突出。丘陵地形起伏和缓,地势相对较低,但由于其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条件,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中国的重要农业区。盆地地貌在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广泛分布,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地形相对平坦,四周被山脉环绕,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些盆地地区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和人口密集区。平原地貌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密集区。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丰富多样,每一种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复杂的地质历史和地理环境,也为中国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三、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方法中国陆地地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地貌形态类型提取时,必须采用科学、系统的定量提取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影像解译、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以及地面实地测量等。遥感影像解译是地貌形态类型提取的重要手段。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我们可以识别出地貌的主要形态,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同时,结合多时相、多波段的遥感数据,还可以揭示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是地貌形态类型提取的关键技术。DEM数据可以提供地表的三维形态信息,通过高程模型的坡度、坡向、流域分析等功能,我们可以提取出地貌的详细形态特征,如山谷、山脊、鞍部等。再次,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通过GIS软件,我们可以对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空间统计等操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地面实地测量是验证和校准上述提取方法的重要手段。通过野外考察、地形测量等方式,我们可以获取到真实、准确的地貌形态数据,为地貌形态类型的提取和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的定量提取需要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以及地面实地测量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地貌形态类型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还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陆地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四、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分析在对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展了定量分析,旨在揭示各类地貌形态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中国陆地地貌进行了高精度分类和提取。通过选取合适的分类指标和算法,我们成功地将中国陆地地貌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五大类基本形态类型。这一分类结果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而且为后续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各类地貌形态的数量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计算各类地貌类型的面积、周长、高度等参数,我们揭示了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同时,我们还分析了各类地貌形态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机制,为进一步认识中国陆地地貌的形成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还利用地貌形态数据进行了多维度的综合分析。通过构建地貌形态指数、地貌类型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我们评估了中国陆地地貌的整体特征和区域差异。这些分析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陆地地貌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而且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的定量分析,我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地貌形态数据和信息,而且揭示了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这些分析结果对于深化我们对中国陆地地貌的认识、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五、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其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反映了地质历史的演变,也影响着当前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从气候因素来看,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从北部的寒冷干燥到南部的炎热湿润,再到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各种气候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地貌形态。例如,干旱地区往往形成沙漠和戈壁地貌,湿润地区则更可能发育出河流和湖泊地貌。这些气候因素通过影响降水、温度和蒸发等过程,进一步塑造了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对于地貌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的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等,其流向和流域形态深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同时,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也会在地表留下深刻的痕迹,如断裂带、火山口等地貌特征。植被覆盖也是影响地貌形态的重要因素。植被可以通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稳定等方式,对地表形态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过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会破坏植被覆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从而改变地貌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越来越强烈。例如,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还会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水循环等方式,间接影响地貌形态。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视角。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六、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中国陆地地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塑造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地貌类型在资源分布、人口分布、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貌类型对资源分布有着显著影响。例如,高山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是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沙漠和戈壁地区则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新能源,如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地貌类型对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高山、高原、沙漠等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人口分布则相对稀疏。地貌类型还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例如,沿海地区的城市往往沿海而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而山区城市则需要考虑地形因素,合理规划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再者,地貌类型对交通运输也有着重要影响。高山、峡谷等地形复杂的地区,交通运输相对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建设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条件优越,有利于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地貌类型还对农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则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业经济,如茶叶、水果、中药材、木材等。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地貌因素,合理规划资源利用、人口分布、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等方面,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七、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定量提取与分析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深入揭示了中国地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我们采用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对中国地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和量化,得到了丰富的地貌数据和信息。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中国陆地地貌的主要形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发现,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地貌类型在中国广泛分布,各自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形成机制。这些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不仅反映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还对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地貌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分异,这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发现,中国地貌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水资源分布和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在展望部分,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地貌类型的精细化分类和定量分析。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取更加详细、准确的地貌数据,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我们还应该加强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估地貌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的定量提取与分析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地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还可以为未来的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我们期待未来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和突破。参考资料:中国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地貌类型丰富。了解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政策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这些地貌类型各有其特点,在土地利用和政策规划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山地:山地是中国陆地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其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山地由起伏的山脉和沟谷组成,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山地的利用价值较高,为旅游业、林业和矿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地势平坦,但气候条件较为恶劣。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较为独特,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开展科学研究所提供了宝贵资源。盆地:盆地是中国陆地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多分布于西部地区。盆地地形较为平坦,周围被山岭或山脉所环绕。盆地的利用价值较高,为城市发展、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捷,是农业和人口分布的主要区域。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也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丘陵: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相对于山地和平原,丘陵地区的起伏变化较小。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同时,丘陵地区也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特点:不同基本地貌类型的自然环境特点差异较大。山地气候垂直变化大,植被类型丰富;高原气候恶劣,生态系统独特;盆地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平原气候适宜,农业发达;丘陵气候多样,生态环境优美。这些自然环境特点为划分基本地貌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地质结构:不同基本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地质结构。山地地质结构复杂,岩石种类繁多;高原地质结构特殊,地壳活动频繁;盆地地质结构平坦,有利于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平原地质结构松散,易于耕种;丘陵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矿产资源丰富。这些地质结构特点为划分基本地貌类型提供了实践依据。气候特点:不同基本地貌类型的气候特点也有所不同。山地气候因海拔变化而异,垂直分带明显;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垂直变化小;盆地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平原气候适宜,四季变化明显;丘陵气候多样,垂直变化较大。这些气候特点为划分基本地貌类型提供了人文依据。基本地貌类型和划分指标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向和方式不同。例如,山地适宜发展林业和旅游业,平原适宜发展农业和城市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同地貌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例如,高原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而平原地区则容易出现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需要针对不同地貌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在国家政策规划中,不同地貌类型的政策支持方向也不同。例如,国家对山区的扶贫政策和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就大于平原地区。本文探讨了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自然环境特点、地质结构和气候特点进行分析,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政策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和问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利用。基本地貌类型和划分指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不言而喻,值得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继续深入探讨和应用。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小者如阶地、洞、斜坡等;大者如平原、沙漠等。名词详解: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应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我国民族地区几乎连成一片,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我国民族地区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海拔3500──4000米,最高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离仅有150公里左右。在内陆干蛙地区,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约占全国面积的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于内蒙古、宁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区。在西部高山地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达537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尔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有215万平方公里。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在长白山、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如白头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着348座死火山;在黔东南、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我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钦州湾,湾内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广西海岸带外的北部湾位于大陆架上,深50米左右,其间有800多个小岛,最大的是涠洲岛;钦州、防城、东兴的海湾内岛屿,原来属于陆地上的侵蚀残丘,后因海水入侵而与陆地隔开形成岛屿。山地高原广泛分布。民族地区大约5%的面积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7%。这里集中了全国秦岭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米)。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与第三级阶梯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国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部分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全国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较低、面积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山地分布集中,面积广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大的山地约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75%。山地是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平原狭小,分布零散。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7%。这些平原之中,除内蒙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宁──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群山起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牡丹江、图们江、珲春江穿流于众山之间,在延吉、敦化、珲春等河谷盆地内,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狭小河流冲积平原。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我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由几条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岭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昆仑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向东逐步转为东西走向。喜马拉雅山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雅鲁藏布江的急转弯处,全长约2500公里,绵延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巴其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境内。宽约200~350公里,主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为雄伟高峻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耸立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位于中、巴边界上,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4)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中部的民族地区,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横断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藏南山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由许多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包括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以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谷地。横断山脉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达5000~6000米。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较完整的大片高地。我国民族地区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横断山以西,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肃、四川和新疆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纵横交错的山脉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宽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罗棋布,为发展工业和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高原上的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分布广泛,冰川及冰缘地貌广泛发育,冰雪融水往往成为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西起马鬃山,南至祁连山和长城,东至大兴安岭,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高原坦荡开阔,地面起伏和缓,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高原形态比较明显的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广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区,高原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钭,平均海拔1000~2000米。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广,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随处可见,尤其在南盘江北部最为典型。高原上有许多山间盆地,当地人民称为坝子,是主要耕作地区。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相对凹下的地表形态。我国民族地区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四周高山环抱,盆地地形坦荡,形态完整呈菱形,只有东端有宽约70公里的缺口与甘肃河西走廊相连接,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东部的罗布泊已降至768米。由于盆地地处内陆深处,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500公里,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沙漠中沙丘形态多样,有的沙漠相对高度超过200米。85%的属流动沙丘。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盆地边缘受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荒漠中的沃野绿洲。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阿尔泰山之间,略呈三角形,面积3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势由东向西微微倾斜,东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仅190米;盆地内分布着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盆地内草场辽阔,畜牧业发达;绿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缘。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夹于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间,略呈三角形。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最宽处达25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位。柴达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国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内陆高盆地。盆地中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充足,农业单产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和缓,称之为丘陵。我国民族地区的丘陵主要有广西丘陵。广西丘陵分布在云贵高原以东、南岭以南、萌诸岭以西的地区,和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组成了我国东南地区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东南丘陵。广西丘陵总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成盆地形势,一般称广西盆地。广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积约占本地区的60-70%,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峰林广布,地面崎岖,风景异常优美。广西丘陵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是林、农、矿产资源利用潜力很大的山区。平原。平原是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的陆地。根据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称为低平原,如广西郁江-浔江河谷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内陆低地,则称为洼地,如新疆吐鲁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内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区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的平原,虽然海拔在1000-3000米,习惯上仍称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冲积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粮仓”。集中分布在我国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布在民族地区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和广西境内,虽然这里的平原有的面积较小,起伏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区的重要农耕区。我国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在45-1480米之间,平均比降约2%。西北部为山岳区,东南部为丘陵区。山岳区层峦迭嶂,沟壑纵横;丘陵区山包起伏,地势较西北低平。构造剥蚀中--低山地形位于县区西北部,有车上、黄岗、双峰、潭山等乡(镇)。山体岩性为花岗岩和元古界双娇山群浅变质岩系。本区群峰林立,山势雄伟,森林茂密,标高500-1400米,山峰因剥蚀作用,峰顶均呈弧形,山坡坡度为40度-50度,切割深度为200-500米。树枝状溪沟发育,沟谷多呈“U”型,泥质岩地段则多呈“V”型,纵坡坡降约15度-20度。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位于县区北东部,有花桥、同安、天宝等乡。山体由花岗岩组成,标高200-500米。山坡较缓,山顶浑圆形。冲沟发育,山间洼地、小型冲积锥或洪积扇较为常见。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地形位于县区中部,包括芳溪--村前公路线以北的芳溪、桥西、天宝、敖桥、澄塘、棠浦和新庄等乡的部分地区。山林由元古界双娇山群浅变质岩组成,标高200-500米。山坡坡度35度-40度。山顶多呈尖楞状,沟呈“U”型。地势自东向西增高,山坡变陡,山顶尖棱。植被自东向西逐渐繁茂。构造剥蚀低丘、岗阜地形分布于县区南部,即芳溪--村前公路线以南地区,属宜丰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由白垩系红砂岩及二迭系灰岩等岩石组成,标高70-150米。丘顶多呈馒头状、桌状,坡角约10度-20度,常见短浅沟谷。砾石组成的丘岗多光秃。砂岩、泥沙岩分布地区,植被覆盖率30-50%。本区植被曾被破坏,土壤遭侵蚀,部分地方表土流失,岩石裸露。河谷堆积地形分布于锦江石市段及其支流耶溪、长塍港、棠浦河两岸,组成阶地及河谷地貌。一级阶地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阶层宽5-5公里,地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高出水位2-5米;二级阶地主要分布于锦江支流河谷,面积较小;三级阶地零星分布于锦江支流两岸,阶面起伏约5-5米,阶地前缘陡坎明显。本区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类型。这些类型包括峡谷、溶洞、石林、石柱等。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力。对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的定量归因进行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理探测器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归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的差异、土壤侵蚀对环境、农业和生态的影响以及定量归因的方法和模型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对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的差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比分析;对土壤侵蚀对环境、农业和生态的影响研究不够全面,缺乏长期定位观测和实验数据支持;定量归因的方法和模型不够完善,参数选择和数据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的土壤侵蚀具有明显差异。峡谷地区以水力侵蚀为主,溶洞地区以化学侵蚀为主,石林和石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