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畲江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畲江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畲江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畲江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畲江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畲江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微小说的出现至今仅仅五六年时间,它是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网络文学

形式。关于“微小说”之“微”的具体含义,学界说法不一。“微”若指“微小”,那么

马克•吐温《丈夫的支出账单》应该是微小说的开创与经典;若指''微博”,微小说则特

指“微博上的小说”。微小说的网络定义则将二者合一,指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

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微小说一般不超过140个字,文本短小精

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人意料,作者可随时与读者互动,具有相当的网文交互性。

若仅就文本字数而言,微小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可说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

支”,早在我国古代的《论语》《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等经典文本中就有实践。

事实上,从说唱文学到舞台剧,再到电影、电视剧,传统小说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文体总

是借助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突破,并由此对叙事艺术形态产生新的影响。尽

管很多专家认为微小说的出现是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但相较于传统小说,微小说的

文本形态仍具有更“短”、更“简”、“碎片化”、“即时性”和文学“信息化”等诸多

不能被主流文学和传统小说的延长线所辐射的新特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形态,一方

面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为微小说提供了一个空前宽广的展示平台,同时在另一方面潜移默

化地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某些本质特征与审美倾向。作为新文学样式的微小说在多方面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如今风头正劲,这一结果虽离不开科技的日新月异,但其背后的成因一旦

从技术层面转移到价值领域,涉及文学的内涵以及文学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等问题,

它所透露的事实本身便会超越技术的单一向度,乃至引发学界对文学本体的再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始终存在着作为文化秩序中心的''道”统,它垄断文化意

识中的权威性并以此来制约文化,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围

绕“道”统形成了一个颇具史诗品格的宏大叙事情结。受此思维模式浸染,现实主义作家

作为有忧患意识的精英知识分子,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微小说则在自

身字数限制和后现代“碎片化”策略的影响下,不得不从宏大叙事过渡到小叙事,注重个

体的话语表达和艺术的生活化。小叙事背离宏大叙事的全面、统一和定性,采取碎片化、

拼贴式、反讽式的多种表达来反映当下。在微小说作者那里,记忆的整体性已然瓦解,生

活纷乱破碎,即便他们试图在作品中缝合经验世界的片断与零件,展现给读者的依旧多是

支离破碎的图景。小叙事里不存在宏大叙事的“典型环境”,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也并不能

归结于某种统一的社会原因及其呈现方式,它在变数与常数的张力拉扯下,探求个人命运

的偶然性与复杂性。面对非凡复杂的当下现实,小叙事反映出一种原态真实。

鲁迅先生曾指出稗官野史和私人笔记中存在着远比“二十四史”等所谓“正史”更为

真实的历史。若不恰当地将传统文学比作正史,将微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比作野史,以个

体经验为基础的小叙事恰可作为对历史真实和叙事的有效保存和有益补充。小叙事作为世

界的小小碎片,顽强抗争着遗忘本身,它的种种尝试也就值得我们去留心聆听、仔细阅

读、用心体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小说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它伴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其概念含义也引发了

各方争议。

B.我国古代的经典文本中也有优秀的短篇小说,从文本字数角度看,它们和微小说有相

同之处。

C.传统文化中的“道”统对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创作存在影响,宏大叙事情结的产生就

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D.小叙事虽不能探求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却在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和复杂性的探求上具

有一定优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微”的两种不同理解在微小说的定义上得到了整合,即微小说的发表形式是特

定的,具有相对严格的字数要求。

B.微小说的文本形态具有许多完全有别于主流文学和传统小说的新特点,微小说的发展

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C.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身上总是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一定的文

化根源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结果。

D.微小说的作者采用碎片化、拼贴式等多种表达来反映当下,放弃了对记忆整体性的追

求,只能展现出纷乱破碎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小说和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在语言和情节安排上具有某些相似点,但传统意义上

的短篇小说在互动性上远不如微小说。

B.对微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探究,不仅会涉及科技发展问题,还会涉及文学与社

会关系、文学本体等多方面问题。

C.微小说的小叙事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在对纷繁复杂的当下现实的反映中,小叙事显

示出一种原态真实。

D.包括微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在创作方面所做的种种尝试十分有价值,可以和传统的文

学相提并论。

参考答案:

1.C2,D3,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

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选项

“对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创作存在影响”的说法绝对,从文中第三段来看,如今的微小说

和外国文学创作就不受其影响。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

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

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D选项“放弃了对记

忆整体性的追求”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即便他们试图在作品中缝合经验世界的片断与零

件,展现给读者的依旧多是支离破碎的图景”,可知并不是“放弃”,"记忆的整体性已

然瓦解”是微小说的性质决定的,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

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

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选项“可以和传统的文学相提并论”错

误,从文中最后一段来看,小叙事是可作为“对历史真实和叙事的有效保存和有益补

充”,说明它不能与传统文学相提并论。故选D。

【点睛】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题,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

论证的方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探望

(1)芙蓉镇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处墓地,先辈们的墓地全都在那儿。

(2)那里的景色怡人。初夏时节,石栅篱上的红色的野蔷薇竞相开放,田野被雏菊

染成一片白色,微醺的和风给群山抹上淡淡的蓝色,一直向西边延伸而去。先辈们无法欣

赏这些美景,真是一桩憾事!

(3)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回到那里探望家族里的先辈们。这种探访有一种奇妙的

力量,能让人的心境发生变化。

(4)每次走过王亦秋大叔的墓前,我都能听见这样的话,①“又到理发店来吧,建

国,我给你剪剪头。”王亦秋大叔是个理发匠。有一段时间他曾离开家乡,到沿海城市谋

生,但最后还是回来了。那些离开过芙蓉镇的人们,最终都回来了,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

呆在这里。

(5)先辈们都不大出远门儿。就拿王武大伯来说吧,他是祖母的二儿子,就葬在她

的墓旁。他是个木匠,一辈子72年都在这一带度过,从未抱怨过自己没去过雪城,见识

见识外面的世界。要想让王武开口说点什么,你得向他问路才行。

(6)“大伯,去学校走哪条路呀?"我问道。

(7)②“沿王家湾一直走就行,建国,还得走好一阵子啊!”他回答说。在我儿时

的记忆中,他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总是喜欢给别人指路却又指不清路。

(8)像这样探访王亦秋大叔、祖母和王武大伯,感觉真好!他们既不会因为房价高

涨而忧心忡忡,又不会因为股市动荡而牢骚满腹,同这样的人倾心交谈能使你更加明察事

理。先辈们大都看得开、想得远。当然,你并不想沉迷于用太长远的目光去看问题,但偶

尔合理地用上一次却很有好处,这样可以使你心平气和,更加理智地看待各种事物。学会

适当地把目光放开一点之后,你就会明白,在地铁里被人踹了一脚并不算是普通人所受的

什么奇耻大辱。

(9)就在这附近哪个地方埋着我的一个曾祖父。他出生在解放以前,经历了十年文

革,感受过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对时下发生的事儿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感触。但我仍想从

墓碑中听他讲上几句,哪怕他会对我这个没经历过真正危难时世的曾孙表示出冷漠和不

屑,会令我不寒而栗。

(10)真遗憾!我始终没能找到他的墓,却碰到了祖母大儿子王兴大伯的墓。③“建

国,把那些花生全吃了吧。"我朝他的墓碑点头时,听见他这么说。

(11)这可是个意外的发现:王叶云大叔的墓。他埋在这里已有好些年了,可今天还

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墓!我没敢惊动他,因为他是个大人物,曾经是区上的重要干部,他

参加过抗美援朝,还立过三等功呢!还记得,他经常拿出勋章给我们讲他的战斗故事。

(12)行医的曾祖父的墓还是没找到,但离开墓地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另一个曾祖父的

墓。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只留下了400元的遗产。这是我听说这桩事后第一次从这儿经

过。我笑他的寒酸,却听见有个声音在说,④“看远一点儿吧,建国,到最后我们都会跟

洛克菲勒®一样有钱的!”

(13)于是我钻进汽车,穿过被雏菊染白了的田野,经过蔷薇飘香的石栅篱,把车开

到大路上。此刻,我对这个世界又多了许多的希望。

【注】①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构思新颖,不是写探望健在的人,而是通过写探望已故的先辈来写出人生感

悟。

B.文章生活气息浓郁,朴实的语言负载浓浓的情愫,感人的亲情在文中流动。

C.尽管作者写的是探望故亲,但由于表达的是从故亲的人生态度中得到启示的满

足、愉悦,读来不哀伤、沉重。

D.作者在写故亲时,用语简洁,都通过故亲的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他们的特点。

E.作者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演绎成文,行文有条理,按照移步换形的

方法来展开主体部分的描写。

16.本文开头和结尾所写墓地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③④),简要概括作者探访的这些故亲具有怎样的

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在文中第(3)段说“这种探访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让人的心境发生变

化”。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4分)DE(D.“都通过故亲的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他们的特点”错,写王叶云大

叔没有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特点。E.“按照移步换形的方法来展开主体部分”错,

文章主体部分没有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每项2分)

16.(6分)墓地的特点是:美丽迷人(1分),色彩斑斓(1分)。

作用:①作者刻画墓地风景美丽,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美好的感情基调。(2分)②

开头和结尾均描写墓地景色,首尾照应,结构严谨(1分)。③写墓地美景衬托了“我”

满足愉悦的心情。(1分)

17.(6分)①关心晚辈②热心助人③自信乐观④慷慨大方。(只需答出其

中3点,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①作者既不会因为房价高涨而忧心忡忡,又不会因为股市动荡而牢骚满

腹,又不会因为坐地铁受伤害而耿耿于怀。(3分)②作者探访故亲后变得更加明察事

理、更加理智,眼光更加放开,心胸更加开阔。(3分)(意思相近即可)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境与象

袁行霜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

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

“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且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

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

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

“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

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

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

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

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

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

话称赞董健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碧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

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

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

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

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

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

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

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

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唉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

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

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

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

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

瓜洲渡,铁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常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

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

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境是指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成功的

意境可以使读者沉浸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

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

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2.对文中材料的引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

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

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常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

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

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

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

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借鉴英美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

文艺理论界的因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1、D(“意境一旦……关系”原文无据。)

2、B(A引用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

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

喻、象征、暗示形成;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

的心理体验”。)

3、C(A“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B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D生

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没有把握中

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

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

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

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

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

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

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

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

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赂秦耶率:者心皆。

B.始速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15.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较秦之所得,与战

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子孙视之不甚

斯用兵之效

也以凡民之秀杰

1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

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

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

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

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⑵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参考答案:

14.B(速:招致。)

15.C

16.A(②是结果而原因;⑥是六国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17.B(A“非兵不利,战不善”不是两个分论点之一;C“衬托”错D苏轼并不认

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

18.(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

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厉害。(3分,然则、厌、弥各1分)

(3)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

不立即灭亡的原因。(3分,叛、先各1分,判断句式1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25分)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

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

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

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

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

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

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

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

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

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

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

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

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

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绣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

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

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

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

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

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日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绣: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

管行政。

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

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

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C.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

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

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少以父任为郎

B.①国家重臣也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①安世深辞弗能得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8、下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3分)

①无能为也已②卒起不意③图穷而匕首见④今日往而不反者

⑤人不敢与忤视⑥失其所与,不知⑦置之坐上⑧毋内诸侯

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⑩刑人如恐不胜

A.②④⑥B.⑥⑦⑨C.②③⑧D.⑤⑥⑩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参考答案:

4、C

5、A(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B(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

地太守。)

7、C8、D

9、翻译(10分)

⑴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

书里的内容,把它们详细地写了出来。(“幸”、“诏”、“识”、“具”各1分,大意

1分。)

⑵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军,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

密。(“惮”、“内”、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

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

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

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

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

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

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

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

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

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

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

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

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

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

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

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

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

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

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

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

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

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

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

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

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

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

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

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

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炉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嵋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

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

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

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

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蝮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

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

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缰衣,戛然长鸣,掠予

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跪跑,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

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

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A.不知东方之既白霜露既降

B.今者薄暮日薄西山

C.披蒙茸到则披草而坐

D.正襟危坐攀栖鹘之危巢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予亦悄然而悲

B.顾安所得酒乎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D.惟江上之清风我知之矣

21.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渺渺兮予怀

D.游于赤壁之下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参考答案:

19.D20.A21.B

22.(1)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交友。

(2)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

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既”:已经。B项,“薄”:迫近。C项,

“披”:拨开。D项,“危”:端正;高。故选D。

[2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项,“而”:连词,均表修饰。B

项,“顾”:转折连词,但是;动词,回头。C项,“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介词,相当于“于",至限D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故选A。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

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例句是宾语前置

句。疑问句中,代词“安”作“在”的宾语,“安”前置。A项,定语后置句,“者”有

提宾功能,“吹洞箫”作定语,修饰“客”。C项,主谓倒装句,“渺渺”作谓语,前置

T,“予怀”作主语。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赤壁之下”后置了。B项,

“之”有提宾功能,“句读”、“惑”被“之”分别提至恸词“不知”、“不解”之前。

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故选B。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

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

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

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渔樵”:“打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侣”:"和……做伴”;“友”:"与……交友”。

第二句关键点:“返”:"回至『’;“放乎中流”:“把船划到江心”;“听”:"任

凭";“焉":“哪里”。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

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

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赤壁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

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

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

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

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

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

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

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

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蟾一样寄生在

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

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

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后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

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

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

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

淞江的妒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

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

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

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

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

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

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

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

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

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

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

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

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

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

地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

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D.⑤②③⑥④①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②④句谈算盘的结构特点,⑥③谈珠算口诀,①⑤小结上文。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一一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

蛟龙,蜿蜒腾越于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

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

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

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港珠澳大桥是一座_______的科技大桥,在

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

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

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

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

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

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

省了工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碧万顷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副其实

B.一马平川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正言顺

C.一碧万顷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副其实

D.一马平川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正言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

构新的方案。

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

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

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

构新的方案。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岛像蛇贝一样连接两端

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蛇贝

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蛇贝

D.两端的小岛像蛇贝一样连接起来

参考答案:

17.A18.B19.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

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马平川:指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