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_第1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_第2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_第3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_第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赤壁赋》是苏轼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

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被作为讲读课文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②

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

寓的志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

受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难点(PPT显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的教法是:1.点拨法2.讨论法

采用的学法是:1.朗读法2.点评法3.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其词开一代

豪放词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轼。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命运坎

坷,屡次遭贬。他第一次被贬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

冈)团练副使。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

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让我们走

近苏轼,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赋》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二)整体感知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是这篇赋描写的主景,

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我们不妨先把课文朗读两遍,找出与江月相关的句子。

第一遍朗读,要求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并画出课文中描写江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读,要求找出课文中议论水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三)探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诗作赋,“一切景语皆情

语”。《赤壁赋》这篇美文在写景的同时当然也会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苏轼在

这篇赋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泛游赤壁时,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PPT显示:

2.课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PPT显示:

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赤壁赋》中记录了一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

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的是楚怀王。

而《赤壁赋》歌词中的“美人”却在“天一方”,结合苏子此时的处境,不难体会

诗人是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之情、政治苦闷之意。

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

客人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以致“苏子愀然",可见箫声之悲。

其三、来自历史人物

“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配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一一曹操,“而今

安在哉”?作者叩问历史,更是悲从中来!

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的幻灭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

(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

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诋毁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

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

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黄州作的诗

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

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所以,我们可以说《赤壁赋》是苏轼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遣怀之作。

3.课文中的悲情是怎样转化为乐情的?

主要是“苏子劝客”而“化悲为乐”。

以下是苏轼劝“客”的内容(PPT显示):

其一、“变”与“不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无尽也(我)

其二、“取”与“不取”(重点讲“取”)

“取”的是“清风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苏轼与“客”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客:事物是无穷的、不变的人生是须臾的、变化的(片面)(悲)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二」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

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

巧。

、乂妥心-L~L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

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

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

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

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

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

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

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

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

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

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

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

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

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

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一一局部研读一一综合领悟一一

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

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

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

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

元和十年,被贬港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

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

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

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

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

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

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

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

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

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

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

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

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

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

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

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是人类

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

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

中遨游。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文中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发表了自己对宇宙的众多看法。行文是伴随着电

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联系实际,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辨析各种假说的区别。理

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一一局部思维一一迁

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是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

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

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

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

主阅读课文。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

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

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

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

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

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

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

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

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

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勾画圈点法一一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讨论法一一积极参与,

总结规律。自主探究法一一学生实践,巩固提高。悬念法一一带着问题,巩固提

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

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

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四」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位是学习中国戏剧和外国戏剧。《茶馆》是本单

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动性的人物语言,

掌握文中的戏剧辩论,认识人物性格是怎样在辩论的生长、变革中得到显现的。

本单位第二篇,这个位置决定了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既要引领本单元的讲授任务,又要牢固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既要负担教会学生观

赏要领的事情,又要教会进步大的学生的现实本领。

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是《茶馆》写于1957年,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

经典。”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

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

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

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

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

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体是高二学生,对于戏剧,他们仅仅在初中接触了《威尼斯

商人》选段和《白毛女》选段,客观地说对戏剧知识他们了解一些,但戏剧的鉴赏

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3、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的“心灵是一个

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

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根据这一理论和语文课标的核心

理念,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

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

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馆》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在“积累•整合一感受•鉴赏一思考•领悟一应用•拓

展一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的要求和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

三步骤,确立了“习得知识一一拓展延伸一一迁移应用"三步教学法。

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捷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和

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多媒体激趣教学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和比较

鉴赏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说预习

1、观赏《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

2、上网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

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

(二)说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

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茶馆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

兴趣。

(三)说解题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

(四)说步骤

整个步骤分“习得知识一一拓展延伸一一迁移应用”三个环节

习得知识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习得知识”分两个脉络进行

1、解决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进行概括。在

这个环节既检测了预习,使预习和新课紧密衔接,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

知。

B、筛选人物富于个性化、动作性的语言进行朗读、品读,教师进行范读。(这

个过程既使学生从语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又为下面分析人物形

象准备了充分的依据)

C、分组讨论人物形象,重点讨论王利发,教师点拨、归纳。(“言为心声”上

个环节的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大家群策群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茶馆》的矛盾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

想。(解决教学难点)

A、王利发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态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爷是旗人,却也反对大清帝国,这说明了什么?

C、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宋恩子这类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样的社

会现时?

这三个问题的解答,结合李三、大兵、唐铁嘴等人的经典语言,就把全剧矛盾

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

代的冲突。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本剧特殊的戏剧冲突,理解了《茶馆》的主题。本课

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拓展

比较《雷雨》与《茶馆》的戏剧结构,了解本文的平面结构。

迁移应用

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选段,分析水手长的什么模样。

课堂小节中交代本文的重点、难点完成情况。

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分角色表演《茶馆》的一个片断,加深对本文中人物的认

识。

四、板书分析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五」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

《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

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

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

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

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

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

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

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

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

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

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L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

解全诗的内容。

(4)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an)期自我徂(cu)尔渐(Jian)车帷裳(chdng)

靡(mi)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3)课文结构: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

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

的艺术手法?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

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

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

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

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

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

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

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

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

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

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

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

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

的艺术手法?

比一一“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一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甚"借斑鸠贪食桑意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

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一一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一一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一一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

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一一乘彼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一一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一一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

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一一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一一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

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

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

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

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

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

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

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

去。“于嗟鸠兮,无食桑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

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

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2.阅读鉴赏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

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

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

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

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

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

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

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

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

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

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

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

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

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

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

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

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

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

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

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

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

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

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

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

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

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望海潮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3.自然景观

4.市井面貌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一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供学生拓展

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诗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散文单元,主要

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激发思维,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韵。《想

北平》是老舍先生散文,文中主要表现的思乡之情是学生都能理解的。在高二阶段

读散文,更要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语言和平凡景

物中传递的信息,以人文精神关注文本,学会与作者交流、沟通,抓住作者的情感

脉搏,进而窥见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选取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传递情感。能力目标:了解作

者在景物描绘(抓住特征)中透露的情感倾向,挖掘内在信息,能深入鉴赏散文。

情感目标: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的乡土情节;老舍先生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者选取的景物所传递的情感。难点:了解中国传

统文人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二、教法学法

教法:以情感诱发为主,通过筛选文中具体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

情,配合多媒体教学,直观有效。

学法: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景物特点)到

抽象情感,从已知(写景抒情)涉及未知(作者的生活理想),以高二陶潜诗歌作

诱导,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导入,展示现代北京与老北京的异同。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文找准

景物特点热身。

2、立足文本,筛选有效信息(景物特点、与其它城市对比),体会作者的生

活理想。

3、从整体出发,以人文精神关注文章内蕴,体会“意在言外”的特点,以陶

潜诗歌作参照,体会老舍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态度一一淡泊、宁静。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疏理文本阶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在情感

体会阶段,以诱发学生情感体会为主,学会文本与作者交流。

五、板书设计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景物与生命契合表现自然的

城市布置生活态度:淡泊、宁静的深情厚重的文化积淀温和平凡的花草贴近土地的

果蔬

六、理论支持

1、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

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

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八」

一、说教材

《逍遥游》是人教育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要求学

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

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

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

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二、说学生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

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

面上。高三阶段的学生本在认知上已经差不多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和学习要

求,能对本文的字词进行自学。在情感上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欣赏庄子的思想,但

是不宜采用庄子思想中避世逍遥的价值观。本课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

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在对

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

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学法根据

教法而定:

1、自学法: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学提纲中所设问题,自由朗读,疏通文意,初

步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法:联系对庄子的旧有认识,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3、合作探讨法(以小组为单位):以“笑”为线索,概括文中“逍遥”的四

种层次境界。并联系现实,对这样的理想境界作出探讨评价。

3、说任务

三、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

全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

言说理、想象奇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讨,加深对庄子“逍遥至境”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庄子文章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逍遥至境”的深入认识和评判。

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2.点拨法

3.发现法

4.联想法

四、说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激趣导入整把握;第二步,合作探究解

问题;第三步,拓展讨论评逍遥。

课前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

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

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第一步,激趣导入整把握。

1.故事导入。由一则小故事(《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引出追求逍

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

完善。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

2.解题:“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

自由自在地活动。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师再

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

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

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

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鲸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需渺小、短视的蔑

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

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

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之后再读文章(学生自由读),积累并梳理文言知识,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

式:

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

词句,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交流、补充、订正,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

明确:

重点实词:志适穷绝待

重点虚词:其之斯恶

重点句式:

(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

(2)倒装句(彼且奚适也?)

(3)固定句式(天之苍苍,其?其?)

通假字:冥一溟反一返知一智辩一辨而一能辩一办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归纳整理

文言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目标,达到掌握一定文言现象的目的。)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问题。

1.学生听范读课文,找出文中三“笑”。小组合作,以“笑”为线索,找出

“笑”与“被笑”的对象,原因。并推测作者对每个对象的态度。

明确:

笑被笑原因作者态度

1、蜩与学鸠笑之(指代鳏鹏)高飞要借助风力反驳,均有所待

2、斥^笑之(指代鳏鹏)鳏鹏追求高度,反驳,均有所待,自己无所

求,较自由小大之辩也

3、宋荣子犹然笑之(指代知效一官,其自视也,反驳,虽然,行比一乡,

亦若此矣犹有未树也(自我满足)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经过推断,庄子认为,如何才能达到“逍遥”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逍遥至境”,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列举了前面几种人所达到

的哪几个层次?

明确:

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忘掉自我,失掉自我意识。

无功: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不求建功立业。

无名:忘掉荣辱得失,褒贬由人。

2、生命境界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有功,有名,有

己。

第二个层次:宋荣子。无功无名,有己(对第一层次的人犹然笑之)

第三个层次:列子。无功无名无己,但仍有待于风。

第四个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脱一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

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

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

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

点一一“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第三步,拓展讨论评逍遥

即拓展讨论评价庄子论述的“理想的逍遥至境”。

我将提前布置任务,让同学在课外找资料。在课堂的这一环节将全班分为两个

部分,直接针对“庄子的逍遥是不是我们应该认同的逍遥?”这一问题进行自由发

言辩论。辩论过程中我不给出评价性意见,让学生来掌握话头,引发头脑风暴。

之后小结,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

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

界观。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

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

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小结: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

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

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

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

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八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

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作业:将你对庄子“逍遥观”的评判形诸文字,写成一篇200字的小作文。

五、说自我评价

我的设计亮点是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

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

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

积极性。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课堂活动期间要注意把握好课堂的纪律以及时间

节奏,适当在每个小组之间走动,给出点拨。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

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

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

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

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

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

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用多媒体展示)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

伸”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

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嵯《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

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一一《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

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

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

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

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

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

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

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

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

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

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

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

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

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

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此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

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

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

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

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

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

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

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

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

《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

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

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

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

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

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

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

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5、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

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

的方法。

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二、说学法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

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

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A、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

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

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

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

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

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

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

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

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

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

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

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

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

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

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